论戏剧翻译
从戏剧翻译理论看冯涛译《欲望号街车》

从戏剧翻译理论看冯涛译《欲望号街车》作者:赵超群贺安芳来源:《现代语文》2019年第02期摘要:翻译美学理论研究多集中于小说、诗歌、散文文本,对戏剧翻译的美学研究相对较少。
戏剧翻译审美应重视戏剧文本具有可读性与表演性的双重属性。
戏剧的语言是诗的语言,不失韵律,富有美感。
戏剧文本的可表演性在于其动作性、口语化和性格化特征。
《欲望号街车》剧本语言充满诗意,意象比比皆是,人物形象立体丰满,具有强烈的舞台魅力。
通过对冯涛翻译的《欲望号街车》的解读分析,可以发现冯涛译本符合《欲望号街车》中的诗意美和表演美原则,但在文化美方面稍有不足。
关键词:《欲望号街车》;戏剧翻译;翻译美学;田纳西·威廉斯;冯涛译本翻译美学不同于传统的翻译理论,它结合翻译和美学两个学科的特点,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作用。
历经了几个世纪学者的共同打磨,翻译美学体系愈加成熟完善。
国外学者Shirley Chew和Alistair Stead编著的Translating Life:Studies in Translational Aesthetics(1999)是国外较早系统研究翻译美学的著作。
在国内,傅仲选的《实用翻译美学》(1993)是“我国首部以独立形态出现的翻译美学专著,标志着我国翻译美学研究在理论上的觉醒”[1]。
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系列专著较为系统地建立了一套翻译美学理论,使得翻译美学更趋专业化、科学化。
目前,学界对翻译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体裁上,对戏剧的翻译美学理论则缺乏足够的重视①。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戏剧翻译的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主要来自于戏剧艺术本身的“双重性”,即“可读性”(readability)与“可表演性”(performability)。
戏剧文本的可读性在于,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文本,戏剧文本的完成表明了“文本的意象世界和价值世界的诞生,这个世界是独立的,属于文学范畴”[2],这时读者通过个体阅读即可感受到它的魅力。
浅谈戏剧语言的翻译

浅谈戏剧语言的翻译在人类历史上,不论哪一个国家、哪一种文化、哪一个时期,人们都有着演戏的欲望。
戏剧发展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甚至在文字形成之前戏剧的雏形就已经出现了。
人们在原始社会的祭奠鬼神的仪式上所作的表演可以被看作是戏剧的萌芽状态。
早在小说诞生之前戏剧已经活跃在古希腊的舞台上。
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等戏剧家以神话传说为题材创作了诸如《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和《美狄亚》等一系列悲剧,阿里斯托芬则创作了大量喜剧。
这些伟大的戏剧家所创作的古希腊戏剧至今仍旧是西方戏剧的典范。
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在欧洲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时期的戏剧为人类的文明和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从十六世纪八十年代起,英国戏剧进入了它的繁荣时期。
马洛是“大学才子”中最激进的人文主义剧作家,他将中世纪戏剧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他的作品《铁木耳大帝》、《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和《马耳他的犹太人》等从不同侧面体现他对个性解放和个人权力的追求。
这一时期英国戏剧界的领袖人物则非莎士比亚莫属。
莎士比亚一生写过37个剧本。
就创作风格而言,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开始创作到1600年止,作品主要以喜剧和历史剧为主,如《错误的喜剧》、《第十二夜》、《约翰王》、《里查三世》等。
第二个时期从1601年到1607年,作品以悲剧为主,如《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这四部悲剧标志着莎士比亚登临了戏剧艺术的颠峰。
第三个时期从1608年至1612年,作品以神话和传奇剧为主,如《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等。
莎士比亚的的作品开创了西方戏剧的新纪元,对欧洲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仍是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戏剧精品。
莎士比亚去世之后,以讽刺喜剧见长的本?琼生成为英国戏剧界的领导者。
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上半叶英国戏剧的发展始终处于低潮之中。
十八世纪下半叶英国戏剧舞台出现了喜剧的短暂复兴,歌德斯密和谢里丹是这一时期的两位具有代表性的剧作家。
布拉格学派对戏剧翻译理论的贡献

Ke r s P a u c o l h a r a t cu e;d n mi s o e ru d n y wo d : r g e S h o ;t e t c ls i u r tr y a c ;f r go n ig;d a r n lt n rma t s i a ao
作 为 2 世 纪 语 言 学 的 一 大 流 派 , 拉 格 学 派 0 布 的理 论 具 有 广 泛 的 影 响 和 多 维 的 启 迪 。 布 拉 格 , 且 对 戏 剧 翻 译 的 研 究 和 发 而 展 产 生 了巨 大的影 响 。
一
派借 鉴 了德 国和捷 克 的美 学 与 现象 学 、 绪 尔 的符 索
一
步。
关键 词 : 拉格 学派; 剧结构 ; 布 戏 动态 性 ; 景 化 ; 剧 翻 译 前 戏 中 图 分 类 号 : 1. 7 I 403 5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4— 44 2 1 )3— 0 5— 5 17 6 1 ( 0 0 0 0 3 0
The Pr g h o ’ n rb i n o t e Th o y o a a Tr nsa i n a ue Sc o l S Co t i uto s t h e r fDr m a l to
M ENG ige We — n
Abs r c :Th r s n a e ie e rls v y o h a u c o ’St o e n t e t e tia tucu e,t n m— ta t e p e e tp p rgv s ag nea ure ft e Pr g e S ho l he r so h h arc lsr tr i hedy a i so h a rc lsg nd t e f r r un n n t arc lpe o ma c c fte ti a insa h oego dig i he tia r r n e.a x u ds t mp ra c ft e e t o e n f nd e po n he i o t n e o h s he r s a d i
戏剧翻译中的编译现象及其原因

戏剧翻译中的编译现象及其原因邓笛【摘要】戏剧翻译实践中常常看到一些译者在翻译时并未遵从传统的翻译理论,而进行了大胆编译(删除或增加某些内容)。
从语用学理论和戏剧语言的特点出发,通过对戏剧翻译中的一些实例分析,认为戏剧语言的特点、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以及戏剧对舞台直接效果的追求,使得传统的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有时在戏剧翻译时失效,而编译则在此领域有用武之地。
%In the drama translation practice,some translators edit out some contents in the translated version,hence called "editing translation" in this paper,which does not comply with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criteria.In this article,the author makes analysis on the textual features and communication functions of dramas,the incompetence of the direct stage effect re-creation of the source text in the target text due t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s,thus,he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it is the distinctive textual features of dramas,much emphasis laid on the direct stage effect of dramas,and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that make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criteria and techniques sometimes come to failure in drama translation,and that editing translation has much of its utility in this area.【期刊名称】《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1)005【总页数】4页(P153-156)【关键词】戏剧翻译;语用学;编译;直接效果【作者】邓笛【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江苏盐城224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戏剧既是一种文学艺术,又是一门综合表演艺术。
目的论指导下的戏剧翻译——对比分析《茶馆》的两个英译本

里一个复杂句 , 但英若诚将此复杂句分为两个简单 句。在 翻译人 物对 白时 . 洁明快 的简单句更能体现语言的 1语 化特征 。在此 简 : 3 例 中. 英若诚 的译文更接 近原语特征 。 3. . 2动作化 2 戏剧语言 的动作性是戏剧的又一典型特征 。那么 , 么是语 什 言的动作性 呢?“ 能够集 中概括地说 明人物内心复杂细致 的思想 活动 的台词 . 才叫做有行 动性 : 能够 叫人听 了一句 台词 , 就懂得 了很 多存在于他心里而并未说 出来 的话 .这才 叫语 言有行动性
3 . 格 化 .3性 2 戏剧语言除 了口语化 . 动作化 之外 . 另一个重要特征便 是性 格化。如何在有 限的时空条件下 . 有效地传达鲜 明生动的人物个
321口语 化 .. 口语 化是戏剧语言最 突出的特征之一 。 口语化 的语言 在戏 性 , 塑造典型 的戏剧形象 . 是戏剧及其 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 老舍是语言大师 。 他对戏剧人 物语 言的要求是 “ 到人 到” 话 . 剧创作 中大量被使用 . 它能 拉近演员与观众 的距离 。译 本语 言同 样需遵循 这一规则 .从而使译本 在译人语 文化 中也能被大众 理 即要求作者始终把 眼睛盯在人物 的性格 和生活上 。以期 开 口就 解 和喜爱 响, 闻其声 知其人 , 言两语就勾 出一个人物形象 的轮廓来。《 茶 《 茶馆》 的语言是老舍从活 的 口语 中提炼 出来 的 , 生动形象 , 馆》 中几 十个 人物 。 大多数人物 性格鲜 明 , 原 因就 在于这 些 绝 其 表达 力强 这就需要译者选取 口语化 的词 汇与句型来体现 这一 人物的语言富于个 性 特征 。 例 3原文 : . 老林 : 还有个娘 J f ( U J 老舍 ,0 0 3 ) 2 0 :6 ! 例 1 . 原文 : 仲义 : 不 但 收 回 房 子 , 且 把 乡下 的 地 , 里 秦 我 而 城 英 若 诚 译 :a i: s n w ma 19 :1 ) L oLn U da o n(9 9 17 ! a 的房子也都卖 了( 老舍 ,0 0 1 ) 2 0 :5 。 霍华译 : l Ln O r r e20 : 1) O d i: u i ( 1 19! bd 0 英若诚译 : ihn y: h y sI a. o ol teh ue, u QZ o gi0 , e, n N t ny h oss b t c 在汉语 中. LH 娘J ' 是一种对 妇女带有贬义 的称 谓 . 这种极 f 但
目的论视角下的戏剧翻译——以英若诚《茶馆》英译本为例_毕业论文

唐山师范学院学士学位论文题目:目的论视角下的戏剧翻译-以英若诚《茶馆》英译本为例所在系部:外语系专业:英语班级:2010级完成时间:2012年5月唐山师范学院On Drama Translation from Skopos Theory Perspective -A Case Study of Ying Ruocheng’s Translation of TeahouseQi AiyingA Graduation Thesis Submitted to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of Tangshan Teachers University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For the Degree of B.A.Tutor: Li FengSpecialty: EnglishDirection: TranslationTangshan, Hebei ProvinceMay, 2012郑重声明本人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指导教师李丰的指导下独立撰写完成的。
如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的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各种后果,直至法律责任,并愿意通过网络接受公众的监督。
特此郑重声明。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齐爱营2012年5月23日AcknowledgementsFirst of all, I would like to extend my sincere gratitude to my tutor, Mr. Li Feng, for his instructive advice and useful suggestions on my thesis. I am deeply grateful of his help in the completion of this thesis. He has spent much time reading through each draft and provided me with inspiring advices. Without his patient instruction, insightful supervision and expert guidance, the completion of this thesis would not have been possible.I also owe a special debt of gratitude to all the professors in foreign languages institute, from whose devoted teaching and enlightening lectures I have benefited a lot and academically prepared for the thesis.I finally like to express my gratitude to my beloved parents who have always been helping me out of difficulties and supporting me without a complaint.The last but not the least, I owe much to my friends and roommates for their valuable suggestions and critiques which are of help and importance in making the thesis a reality.摘要剧作家在独自完成自己的创作后,其作品能长期地流传下去,但戏剧演出却是一次性的瞬间艺术。
戏剧语言的风格及其翻译-精选文档

戏剧语言的风格及其翻译戏剧自产生至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
在中国,戏剧源于古代的原始舞蹈。
在西方,戏剧被认为始于古希腊的悲喜剧。
国内外的学者尝试给予它科学的定义。
Barnet ( 1997:536)等人认为:戏剧不是简单的文学语言,而是表达性语言,是着了装的表演者在特定舞台上的台词,常伴随各种肢体动作。
林克欢 (1993:4,10)则认为定义戏剧难如定义人类,他指出:戏剧是时间和空间上的视觉和听觉的表演,涉及到音乐、舞蹈、艺术和文学语言,演员和观众同时出现。
上述的定义都涉及到了戏剧的语言,戏剧语言之重要性可见一斑。
本文拟以中国著名翻译家英若诚所译《茶馆》为例,探讨戏剧语言的风格及其翻译。
一戏剧和戏剧语言综合Barnet 和林克欢等人对于戏剧的定义,我们可以对戏剧认识如下:首先,戏剧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形式,它凭借语言、动作、音乐、舞蹈、服装等来实现故事的叙述;其次,戏剧也属于一种文学形式,其效果和影响有赖于剧作家、导演和演员的合力,同时戏剧的欣赏讲究共时( spontaneous )和瞬间 ( immediate )。
戏剧语言是整个戏剧的基础。
剧作家使用它来介绍故事情节,连接各个剧幕,刻画人物等。
戏剧语言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说明语言;另一个则是表演语言。
说明语言是戏剧的附体语言,主要用来辅助说明舞台上与听觉和视觉相关的信息,包括叙述、解释和描写。
说明语言应该正式并且简洁。
表演语言是主体语言,是演员在舞台的台词,它包括独白、对话以及旁白等,正是通过这部分语言,戏剧的情节才得以发展,人物个性才得以刻画。
因此,表演语言得到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Nicoll (1985:95)认为表演语言应该“经济且艺术”;Backer (1985:426)认为这种语言需意义明确,利于故事情节推进,且一致于人物性格;蓝凡(1992:474)认为表演语言有三个特点,即可表演、个性化和诗化。
尽管学者们对戏剧的表演语言风格提出了种种看法,对其特点各抒己见,但结合他们的共性,笔者认为戏剧语言的风格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口语化和个性化。
目的论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J un lo i oT a h r ’C l z o r a fSma e c es ol e e
Oc. 01 t2 0 Vo . 6 No 5 12 .
目的 论 视 角 下 的 戏 剧 翻 译
较合 理 的翻译批 评 观 , 翻译 研 究 打开 了一个 新 为
的视 角 。她 将文 本 功 能作 为 翻译研 究 的 对象 , 提
出翻译 应有具 体 的翻译 要求 和基 于源文本 和 目标 文本 功能 类别 的批 评模 式 , “ 据 翻译 服 务 的 可 根
特定 读者群 和特定 功能 来调 整方法 ” 。 其 后 , 米 尔 在赖 斯 的基 础 上 , 一 步 打 破 弗 进
李晓 兰
( 闽江学 院外语 系, 建 福 福 州 300 ) 5 18
[ 摘
要 ] 戏剧 翻 译 应侧 重 于其 文 学性 还 是 可表 演性 一直 是 翻 译界 争论 不休 的 问题 。
德 国功能翻 译 派主张翻译 策略 和方 法 由译 文 的预 期 目的或 功 能 决定 , 给戏 剧 翻译 开辟 了一 这
要 实 现 的 预 期 目的 决 定 翻译 的整 个 过 程 ; 是 二 “ 贯法 则 ” tech rnerl) 即 译 文 必须 语 连 (h o ee c ue ,
内连 贯 , 符合 译语 表达 习惯 , 能为译 文接受 者所理
① [ 收稿 日期] 00— 4—2 21 0 1 [ 作者简介 ] 李晓兰(9 2~) 女 , 18 , 湖北钟祥人 , 闽江学院外语 系助教 , 主要研 究方 向: 翻译理论与实践
“ 等” 对 理论 的局 限性 , 出 了翻译 目的论 ( k ps 提 S o o T er) hoy 。她 从行 为 学 理 论 角 度 提 出 翻 译是 人 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文化转向
在《翻译研究》中,巴斯奈特认为译者要考虑的核心 因素是“译文的演出性以及译文与读者的关系。”另外, 还必须考虑“可表演性”与当代观众的接受程度的相容性。 然而,1985年后,她又否认了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 她还认为文化有特殊性,不同的文化对潜台词和语言的动 作性的存在有不同的理解,一种文化中可以表演的在另外 一种文化中却不可表演,因而反对戏剧“可表演性”的普 遍性。 她提出了新的解决办法:将戏剧视作文学的起点去研 究戏剧文本,戏剧翻译应该注重文本的语言和副语言成分 的分析和翻译(Bassnett,1985),尤其要细致地分析原文 和译文中的指示单位(deicticunits),分析它在原语中的 功能 。
纽马克主张,在以表达功能为主的文本中,作者独特的 语言形式和内容应视为同等重要,翻译方法应以语义翻译 (semantic translation)为主,即在译语语义和句法所能容 忍的范围内,尽可能再现作者的原意,忠于作者;翻译以 信息功能为主的文本和以呼唤功能为主的文本,宜主要采 用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的方法,也叫通达 型翻译,类似动态对等的效果,强调忠于读者,便于读者 接受译文。按照纽马克的观点,戏剧当然是属于表达功能 文本,应该采用语义翻译的方法,以原语文本为重点,首 先忠实于原作者,其次是译文语言,最后才考虑读者,努 力传达原文的信息。
戏剧翻译的理论与原则
• 奈达(Nida):动态对等 • 纽马克(Newmark):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 巴斯奈特(BassHale Waihona Puke ett):文化转向1.动态对等
作为翻译行为的两种基本方向和准则,奈达认为形式 对等和动态对等的区别在于各自目的的不一致性,形式对 等希望达到原文文本和译文文本的对等,并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原文词汇、语法、句法结构等语言上的特点;而动态 对等的目的是希望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 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它把焦 点放在了两种效果之间的对等上(Nida,1964)。 由此,奈达成功地把人们对翻译研究的焦点转移到不 同翻译策略可能导致不同译文的效果上来。奈达提倡“读 者反应说”。他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或言语接受 者,要评价译文质量的优劣,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 同时必须把这种反应和原作读者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进 行对比,看两种反应是否基本一致。
论戏剧翻译
戏剧是文学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各国戏剧是 世界文学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戏剧是一种 舞台艺术,通过演员将某种情节,以动作、歌唱 或对白等方式表演出来;它完全是靠人物用自己 的语言来表现的,所以戏剧语言必须性格化,要 能准确地表现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腔调,达到“语 求肖似”。戏剧语言还要求质朴、通俗易懂,易 于观众和读者接受。所以,戏剧翻译既有文学翻 译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在戏剧对白的翻译 中,要考虑到戏剧语言的视听性和通俗性,这些 特性都决定了戏剧的翻译标准不能完全套用其他 文学体裁的翻译标准。
2.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根据翻 译文本的功能,提出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方法。根据他 的观点,原语文本从功能上可以分为表达功能、情报功能 和交际功能三类:将严肃文学(纯文学)、权威陈述(演 讲或声明)以及个人作品或亲密朋友间的通信等归为表达 功能一类;将报刊文章、新闻报道、科技论文、通用教材 以及大多数事实重于文章风格的非文学作品归为信息功能 一类;将广告、宣传、论辩(主题文学)、流行文学(畅 销书)等旨在说服读者的文本以及通告、说明、规章制度 等旨在引导读者的文本归为交际功能文本一类。 (Newmark.peter,1981)
英若诚“强调舞台直接效果 ”
英若诚是我国著名戏剧演员及戏剧翻译家。他认为戏 剧翻译应该为舞台演出服务,翻译剧本不仅要语言自然、 简洁,台词口语化,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到观众的接受心理 和文化习惯,考虑到舞台演出的,而且演员也要使用剧本 上的文字(台词)为观众表演。 • 例: Willy: That’s why I thank Almighty God you’re both built like Adonises(《推销员之死》阿瑟·密勒) • 译文:所以,我感谢上帝,你们俩都长得美男子似的。 英若诚考虑到舞台演出效果,采取意译法,将原来的典故 化去,而将其寓义点出 。
例2
• 鲍西亚让夏洛克割肉时警告他,只准割肉,不准 流血,而且割下的肉不准多也不准少,要刚好一 磅,她说: “Or the division of the twentieth part Of one poor scruple...” (Scruple是古罗马一个非常小的重量单位,相当于 1.296克。 ) 方译为“二十分之一丝” 朱译为“一丝一毫”
例1
• 夏洛克上场后,公爵对他说的话: “...and pluck commisersation of his state. From brassy bosoms and rough hearts of flint, From stubborn Turks and Tartars, never train'd To offices of tender courtesy...” 朱译为:“即使铁石一样的心肠,从来不知道人类同情 的野蛮人,也不能不对他的境遇发生怜悯。” 方译为:“不管你铁石心肠-哪怕是那横蛮的土耳其人, 鞑靼人,他们从没有受过文明的熏陶,而对着他那一副光 景,也不由得要给榨出了些许怜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