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戏剧语言的翻译

合集下载

浅谈戏剧语言的翻译

浅谈戏剧语言的翻译

浅谈戏剧语言的翻译在人类历史上,不论哪一个国家、哪一种文化、哪一个时期,人们都有着演戏的欲望。

戏剧发展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甚至在文字形成之前戏剧的雏形就已经出现了。

人们在原始社会的祭奠鬼神的仪式上所作的表演可以被看作是戏剧的萌芽状态。

早在小说诞生之前戏剧已经活跃在古希腊的舞台上。

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等戏剧家以神话传说为题材创作了诸如《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和《美狄亚》等一系列悲剧,阿里斯托芬则创作了大量喜剧。

这些伟大的戏剧家所创作的古希腊戏剧至今仍旧是西方戏剧的典范。

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在欧洲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时期的戏剧为人类的文明和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从十六世纪八十年代起,英国戏剧进入了它的繁荣时期。

马洛是“大学才子”中最激进的人文主义剧作家,他将中世纪戏剧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他的作品《铁木耳大帝》、《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和《马耳他的犹太人》等从不同侧面体现他对个性解放和个人权力的追求。

这一时期英国戏剧界的领袖人物则非莎士比亚莫属。

莎士比亚一生写过37个剧本。

就创作风格而言,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开始创作到1600年止,作品主要以喜剧和历史剧为主,如《错误的喜剧》、《第十二夜》、《约翰王》、《里查三世》等。

第二个时期从1601年到1607年,作品以悲剧为主,如《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这四部悲剧标志着莎士比亚登临了戏剧艺术的颠峰。

第三个时期从1608年至1612年,作品以神话和传奇剧为主,如《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等。

莎士比亚的的作品开创了西方戏剧的新纪元,对欧洲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仍是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戏剧精品。

莎士比亚去世之后,以讽刺喜剧见长的本?琼生成为英国戏剧界的领导者。

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上半叶英国戏剧的发展始终处于低潮之中。

十八世纪下半叶英国戏剧舞台出现了喜剧的短暂复兴,歌德斯密和谢里丹是这一时期的两位具有代表性的剧作家。

目的论指导下的戏剧翻译——对比分析《茶馆》的两个英译本

目的论指导下的戏剧翻译——对比分析《茶馆》的两个英译本
2 理 论依 据 、
里一个复杂句 , 但英若诚将此复杂句分为两个简单 句。在 翻译人 物对 白时 . 洁明快 的简单句更能体现语言的 1语 化特征 。在此 简 : 3 例 中. 英若诚 的译文更接 近原语特征 。 3. . 2动作化 2 戏剧语言 的动作性是戏剧的又一典型特征 。那么 , 么是语 什 言的动作性 呢?“ 能够集 中概括地说 明人物内心复杂细致 的思想 活动 的台词 . 才叫做有行 动性 : 能够 叫人听 了一句 台词 , 就懂得 了很 多存在于他心里而并未说 出来 的话 .这才 叫语 言有行动性
3 . 格 化 .3性 2 戏剧语言除 了口语化 . 动作化 之外 . 另一个重要特征便 是性 格化。如何在有 限的时空条件下 . 有效地传达鲜 明生动的人物个
321口语 化 .. 口语 化是戏剧语言最 突出的特征之一 。 口语化 的语言 在戏 性 , 塑造典型 的戏剧形象 . 是戏剧及其 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 老舍是语言大师 。 他对戏剧人 物语 言的要求是 “ 到人 到” 话 . 剧创作 中大量被使用 . 它能 拉近演员与观众 的距离 。译 本语 言同 样需遵循 这一规则 .从而使译本 在译人语 文化 中也能被大众 理 即要求作者始终把 眼睛盯在人物 的性格 和生活上 。以期 开 口就 解 和喜爱 响, 闻其声 知其人 , 言两语就勾 出一个人物形象 的轮廓来。《 茶 《 茶馆》 的语言是老舍从活 的 口语 中提炼 出来 的 , 生动形象 , 馆》 中几 十个 人物 。 大多数人物 性格鲜 明 , 原 因就 在于这 些 绝 其 表达 力强 这就需要译者选取 口语化 的词 汇与句型来体现 这一 人物的语言富于个 性 特征 。 例 3原文 : . 老林 : 还有个娘 J f ( U J 老舍 ,0 0 3 ) 2 0 :6 ! 例 1 . 原文 : 仲义 : 不 但 收 回 房 子 , 且 把 乡下 的 地 , 里 秦 我 而 城 英 若 诚 译 :a i: s n w ma 19 :1 ) L oLn U da o n(9 9 17 ! a 的房子也都卖 了( 老舍 ,0 0 1 ) 2 0 :5 。 霍华译 : l Ln O r r e20 : 1) O d i: u i ( 1 19! bd 0 英若诚译 : ihn y: h y sI a. o ol teh ue, u QZ o gi0 , e, n N t ny h oss b t c 在汉语 中. LH 娘J ' 是一种对 妇女带有贬义 的称 谓 . 这种极 f 但

戏剧语言的风格及其翻译-精选文档

戏剧语言的风格及其翻译-精选文档

戏剧语言的风格及其翻译戏剧自产生至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

在中国,戏剧源于古代的原始舞蹈。

在西方,戏剧被认为始于古希腊的悲喜剧。

国内外的学者尝试给予它科学的定义。

Barnet ( 1997:536)等人认为:戏剧不是简单的文学语言,而是表达性语言,是着了装的表演者在特定舞台上的台词,常伴随各种肢体动作。

林克欢 (1993:4,10)则认为定义戏剧难如定义人类,他指出:戏剧是时间和空间上的视觉和听觉的表演,涉及到音乐、舞蹈、艺术和文学语言,演员和观众同时出现。

上述的定义都涉及到了戏剧的语言,戏剧语言之重要性可见一斑。

本文拟以中国著名翻译家英若诚所译《茶馆》为例,探讨戏剧语言的风格及其翻译。

一戏剧和戏剧语言综合Barnet 和林克欢等人对于戏剧的定义,我们可以对戏剧认识如下:首先,戏剧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形式,它凭借语言、动作、音乐、舞蹈、服装等来实现故事的叙述;其次,戏剧也属于一种文学形式,其效果和影响有赖于剧作家、导演和演员的合力,同时戏剧的欣赏讲究共时( spontaneous )和瞬间 ( immediate )。

戏剧语言是整个戏剧的基础。

剧作家使用它来介绍故事情节,连接各个剧幕,刻画人物等。

戏剧语言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说明语言;另一个则是表演语言。

说明语言是戏剧的附体语言,主要用来辅助说明舞台上与听觉和视觉相关的信息,包括叙述、解释和描写。

说明语言应该正式并且简洁。

表演语言是主体语言,是演员在舞台的台词,它包括独白、对话以及旁白等,正是通过这部分语言,戏剧的情节才得以发展,人物个性才得以刻画。

因此,表演语言得到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Nicoll (1985:95)认为表演语言应该“经济且艺术”;Backer (1985:426)认为这种语言需意义明确,利于故事情节推进,且一致于人物性格;蓝凡(1992:474)认为表演语言有三个特点,即可表演、个性化和诗化。

尽管学者们对戏剧的表演语言风格提出了种种看法,对其特点各抒己见,但结合他们的共性,笔者认为戏剧语言的风格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口语化和个性化。

浅论戏剧的翻译

浅论戏剧的翻译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儿童文学是指专门为儿童创作,以丰富儿童知识、娱乐儿童生活、培养儿童 良好品德为目标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 不仅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伴侣,还能促进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儿童文学的翻译也显得尤为重要。
内容摘要
儿童文学翻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翻译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让国内外的孩子们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知识和价 值观,从而拓宽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文化素养。其次,儿童文学翻译可以为 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孩子们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不同文 化的魅力,促进跨文化交流。
4、可读性和可发音性:商标应易于阅读和发音。避免使用难以发音或拼写的 单词,以免消费者难以记住和传播。
三、英语商标翻译的策略
三、英语商标翻译的策略
1、直译:对于一些具有明显特点的英文商标,我们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这 种方法可以直接传达产品的特点,使消费者更容易理解品牌含义。例如, “Coca-Cola”可以直译为“可口可乐”。
三、英语商标翻译的策略
4、混合译:对于一些英文商标包含多个词汇的情况,我们可以采用混合译的 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将部分词汇进行直译或音译,同时保留部分词汇的发音或意 义。例如,“Microsoft”可以混合译为“微软”。
三、英语商标翻译的策略
5、创新译:对于一些没有现成中文对应词汇的英文商标,我们可以采用创新 译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根据产品特点和品牌价值创造一个新的中文名称。例如, “Starbucks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将成为戏剧翻译发展的重要趋势。 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戏剧作品的翻译、排练和演出,提高工作 效率和质量。同时,数字化技术还可以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视听体验。

浅谈戏剧语言的翻译

浅谈戏剧语言的翻译

浅谈戏剧语言的翻译在人类历史上,不论哪一个国家、哪一种文化、哪一个时期,人们都有着演戏的欲望。

戏剧发展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甚至在文字形成之前戏剧的雏形就已经出现了。

人们在原始社会的祭奠鬼神的仪式上所作的表演可以被看作是戏剧的萌芽状态。

早在小说诞生之前戏剧已经活跃在古希腊的舞台上。

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等戏剧家以神话传说为题材创作了诸如《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和《美狄亚》等一系列悲剧,阿里斯托芬则创作了大量喜剧。

这些伟大的戏剧家所创作的古希腊戏剧至今仍旧是西方戏剧的典范。

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在欧洲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时期的戏剧为人类的文明和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从十六世纪八十年代起,英国戏剧进入了它的繁荣时期。

马洛是“大学才子”中最激进的人文主义剧作家,他将中世纪戏剧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他的作品《铁木耳大帝》、《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和《马耳他的犹太人》等从不同侧面体现他对个性解放和个人权力的追求。

这一时期英国戏剧界的领袖人物则非莎士比亚莫属。

莎士比亚一生写过37个剧本。

就创作风格而言,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开始创作到1600年止,作品主要以喜剧和历史剧为主,如《错误的喜剧》、《第十二夜》、《约翰王》、《里查三世》等。

第二个时期从1601年到1607年,作品以悲剧为主,如《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这四部悲剧标志着莎士比亚登临了戏剧艺术的颠峰。

第三个时期从1608年至1612年,作品以神话和传奇剧为主,如《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等。

莎士比亚的的作品开创了西方戏剧的新纪元,对欧洲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仍是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戏剧精品。

莎士比亚去世之后,以讽刺喜剧见长的本?琼生成为英国戏剧界的领导者。

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上半叶英国戏剧的发展始终处于低潮之中。

十八世纪下半叶英国戏剧舞台出现了喜剧的短暂复兴,歌德斯密和谢里丹是这一时期的两位具有代表性的剧作家。

戏剧话语的语言功能与戏剧翻译

戏剧话语的语言功能与戏剧翻译

Language Functions of Dramatic Discourse and
Drama Translation
作者: 王子颖 孟伟根
作者机构: 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出版物刊名: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页码: 96-101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期
主题词: 戏剧话语 语言功能:翻译
摘要:运用德国戏剧符号学家Manfred Pfister的戏剧语言“多功能性”理论,对戏剧话语所隐含的六大功能:指称功能、表情功能、诉求功能、寒喧功能、元语言功能和诗学功能作分析研究,指出戏剧翻译者要注重对源语和译入语在语言功能方面的差异研究,最大限度地再现戏剧源语言信息的功能。

懂一点戏剧之戏剧语言

懂一点戏剧之戏剧语言



a)读书报告(二选一): i.纪君祥《冤报冤赵氏孤儿》:阅读(现代汉语翻译版、原 版都可以)并通过视频或到话剧院欣赏这个话剧。对比《哈 姆雷特》,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读书报告,12月7日交。 ii.《骆驼祥子》《茶馆》:阅读老舍的《骆驼祥子》和《茶 馆》,并通过视频或者到剧院欣赏话剧(最好是人艺的), 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读书报告,12月7日交。 b)预习: 练习排演丁西林《一只马蜂》或《荆轲刺秦王》。

②独白/独唱:剧中人物独自抒发感情和愿望
《白毛女》链接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

③旁白/旁唱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
如何鉴赏话剧语言——台词

①品味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准确把握人物的 性格特征 ②品味人物语言的动作性,包括外部动作、 神情举止、内心活动 ③品味人物语言中蕴含的潜台词。


作业:
Chu king failed to make fun of Qi state while Yan Zi defend the dignity of his country.

话剧的三要素有哪些?
1.人物2.冲突3.语言

话剧的特点是什么?
1.时间、空间的集中性2.尖锐的矛盾冲突3.语言高度个性化与动作化
语言的智慧》》》
sān cùn bú làn zhī shé 三 寸 不烂 之 舌
说明:学生和外交官轮流扮演新闻记者 采访对方。 1、先是学生向外交官们提问。 2、外交官们向学生们提问。

语言是智慧的舞台!
请看短剧,回答问题: 话剧语言的特点是什么?

妈妈B:
(另一个孩子同样被石头跘倒了,孩子因为 摔痛了哭着) 妈妈B(走向孩子):汤米!你走路能不能看 着点?以后不要跑得这么快! (孩子听了,停止哭泣,慢慢站起来,一瘸 一瘸地走开了。)

戏剧翻译_精品文档

戏剧翻译_精品文档
---Howard-Gibbon
② Simple sentence structure
Example: 常四爷:是呀,您的眼力不错!戊戌年我就在这说了句“大清国
要完”,叫您二位给抓了走,坐了一年多的牢! 宋恩子:您的记性可也不错!混得还好吧?
—老舍《茶馆》
Chang: Yes, you have a good memory. In 1898 I made the remark here, “the Great Qing Empire is about done for!” For that I was arrested by you two, and imprisoned for more than a year!
All literature is made up of words, but dramas are made up of spoken words. (所有的文学都由文字组成,但戏剧是由口语 化的文字组成)
--- Boulton (戏剧研究学家)
To Achieve Colloquialism
① incomplete sentences Incomplete and simple sentences help to establish the playwright’s colloquial style. If the translator wants to keep this style, he must make the characters speak simple language in his translation.
◆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difficulties of idiom, slang, tone, style, irony, word-play or pun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戏剧语言的翻译
戏剧作品是各国文学艺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作品在各国之间译介、流传的历史也源远流长。

然而,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于戏剧翻译给予的关注非常有限。

翻译界对于戏剧翻译谈之甚少的主要原因在于戏剧文本的双重性。

一部戏剧作品既可以被视为文学作品,同时戏剧的本质又决定了它是舞台艺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部戏剧的书面文本和演出文本是彼此依存、无法分割的。

因此,戏剧文本的翻译不同于小说、诗歌的翻译,它不仅涉及到一个特定文本从原语到的语的转移,还涉及到很多语言学以外的因素。

本文通过对戏剧语言特质的分析、归纳,对戏剧翻译理论的综合论述,以及对于具体戏剧译本的个案研究,对戏剧语言的翻译作了多角度的探讨。

在戏剧语言分析一章里,笔者对戏剧文学、戏剧语言的特质进行了分析、归纳。

通过对具体剧本台词的剖析,总结了戏剧语言的六个方面的特质:重诗意、口语化、讲修辞、含蓄性、个性化、动作性。

这六个方面的特质正是构成戏剧语言舞台魅力的基本元素,译者在翻译戏剧文本时,也应该致力于将戏剧语言固有的这些特质移植入译语剧本。

在戏剧翻译理论综述一章里,笔者首先将传统的翻译标准与戏剧翻译相联系;接着分析了戏剧翻译的特点:如戏剧翻译的对象、戏剧翻译的“交流回路”、戏剧演出的时空限制、戏剧符号的多元化等等;然后总结了戏剧表达的特性对于戏剧译者的影响,其中包括译本语言的口语规范,语言的性格化特征、语言与动作的匹配、文化、修辞的处理,以及剧本翻译对于译者的特殊要求;最后探讨了戏剧翻译的策略以及戏剧翻译的研究重<WP=6>点,介绍了巴斯奈特提出的戏剧文本翻译策略
以及马可在此基础上所总结的戏剧文本的译者在作翻译决策时应该参考的三个方面的变量:即翻译的目的是用于阅读还是演出,原语文化背景保留的程度,以及诗剧翻译中译者对语言表达载体的选择。

在可演性的翻译――《罗密欧与朱丽叶》多译本比较一章里,笔者从戏剧语言的口语化、戏剧语言的个性化、戏剧辞格的翻译、戏剧语言的舞台效果、戏剧文化元素的翻译诸方面对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两个译本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提出了文字优雅、书卷气浓厚但却“千人一面”的戏剧译本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戏剧翻译。

戏剧的生命在于它是为舞台而作,因此只有具备戏剧语言所特有的舞台表演魅力――即口语化、个性化、诗意美、修辞美兼具的语言才能够赋予戏剧译本真正意义上的“戏剧味”,才能使戏剧译本不失原语剧作者“为舞台而作”的初衷。

在诗剧的翻译――《哈姆雷特》多译本比较一章里,笔者以卞之琳的诗体译本《哈姆雷特》为例,从诗剧译者的修养、译文对原作形式的亦步亦趋、译文对形式的忠实与戏剧人物塑造的关系、译文对原文多变的语体风格的传达以及译文的可上演性等各个方面对于诗剧翻译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尽管在诗剧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对语言表达的载体有所选择,但是理想的载体还是“以诗译诗”。

诗剧的散文译本尽管以译笔流畅、通顺明晓见长,但却忽略了原文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密切关系。

只有集诗剧原作内容与形式之美于一体的诗体译本,才能使读者得到一种听觉上的、视觉上的美感,给人以更高的艺术享受,在最后一章――文化背景的翻译――中国戏剧舞台上的莎剧里,笔者首先介绍了使戏剧译本融入接受端戏剧体系的策略,即剧本可以全文译出、以示对原语剧本的尊重,剧本也可以部分译出或
加以修改,还可以只采用原语剧本的一些思想或是主题。

然后以莎剧在中国的归化译介为例,包括以话剧形式演出“中国化”的莎剧和以中国传统的戏曲形式改编莎剧,<WP=7>提出了尽管运用后两种策略翻译戏剧可以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翻译,更确切地说只是一种改编,但是采用这样的策略进行戏剧作品的译介往往能够使译语剧作更适应接受端的戏剧文化体系,更容易为译语观众所欣赏和接受,收到和原语戏剧“异曲同工”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