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第7单元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两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两篇)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两篇)(一)《父亲、树林和鸟》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没有直接写“父亲”是怎样保护鸟或是为鸟的生活环境提供什么方便,而是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通过看动静、闻气味就知道林中有鸟,还知道鸟儿什么时候爱唱歌,什么时候最容易受到伤害,感受到人与鸟是那么亲密无间,领略人与自然的融洽,体会到父亲对鸟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1.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深入学习课文。

课文中有一些关键词,需要教师特别关注,如第六自然段中“我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我紧紧抓住“茫然”这个词,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情感。

这个句子中“茫然”意思是形容完全不了解或不知所措的样子。

我提问:“我为什么茫然地望着父亲?”学生却不大理解。

所以在讲解时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茫然”。

第一:“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父亲却说林子里有不少鸟。

“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这么说,所以茫然地望着父亲。

第二:父亲“望了望”“闻了又闻”就知道林子里有很多鸟,我茫然。

第三:父亲说话是“喃喃”,我茫然。

父亲凝神静气地站在树边,从中可以体会到父亲不想惊动鸟,看出父亲对小鸟的喜爱。

通过引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学会与文本对话,抓住重点词句,深入感受父亲知鸟、爱鸟,促使学生受到感情的熏陶。

2.续写故事,提升情感。

学完全文,学生已经知晓父亲知鸟,更爱鸟。

此时我采取续写故事,提升学生的爱鸟情感。

我播放音频:《我是一只小小鸟》,然后播放视频:鸟妈妈带着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突然一声枪响,鸟妈妈被击中落地。

受惊的小鸟只有躲在树林中哭泣。

让学生续写后面的故事,此时学生的情感需要流露,我就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自编故事,并写下来。

这样的处理,提升了学生的情感。

二、成功之处这次比较成功之处是:自主学习生字。

本课生字共有13个,在前面几个单元我已经教会了学生很多识字方法,因此本课我采用学生自主识字,“看谁是识字王”的竞争方式。

【三年级上册部编版统编版语文】全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部编版统编版语文】全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第七单元《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以清新活泼的笔调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

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1.巧妙解释总分关系。

本文的构段关系是:第一自然段是概括地写,在文章的开头,又叫总起段。

第2—4自然段具体地写了风、水、动物的声音,是分写,是具体描写。

为了让学生形象地了解这样的构段关系,我巧妙地采用这样的方法:请班长站在讲台上,告诉同学们,班长好比是第一自然段,而其他小组长就是分写,是围绕班长这个中心段来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总分关系。

这样一比方,学生就清楚了总起段和分写的关系。

接着我又告诉学生,这篇课文的2—4自然段中,也有总起句和中心句,像组长和组员之间的关系一样,看看你们能不能找到。

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他们积极地读着课文,思考着,很快就找到了中心句、总起句。

2.以课本为本,大胆想象。

第二自然段主要写“风”的声音,当学习“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句型:“……的声音……,好像……”,然后告诉学生:介绍一种声音除了模仿它的发音,还可以大胆地运用想象,把与它发音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再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我以课本为出发点,并且跳出了课本的限制,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让学生去感受更多的大自然的声:雷公公、冰雹、大公鸡、小青蛙……这些都是课本中所没有提到的。

这样一来,学生既拓展了学习空间,又可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可谓一举而多得。

二、成功之处回顾整堂课文,我认为比较成功的一处是:让朗读实实在在走进学生心中。

课堂教师范读,常常是教师“声情并茂,声泪俱下”,学生听着是茫茫然,效果甚微。

教师的朗读课文,学生“不打心里过”,这样的朗读不仅使阅读流于形式,而且会削弱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

【部编版】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我有一个想法》课前解析教学教案和教学反思

【部编版】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我有一个想法》课前解析教学教案和教学反思
点评范例:小作者先写了一位老人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社会现象,在生活中是客观存在的,事例真实。然后分析了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中肯的,主要表现在有些老人不懂交通规则,或者懂了也不愿意去遵守,交通安全意识淡薄。
请学生模仿范例写一写。
预设:最近看了一个新闻,不禁让我胆战心惊:37名学生吃了学校小卖部出售的田螺后,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经诊断为不洁食物引发急性胃肠炎。好在及时送医院,才康复出院。
【部编版】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我有一个想法》课前解析教学教案和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能清楚地写下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及自己对此的想法。
2.能主动用书面的方式与别人交流想法。
【教学重点】
能从积极的方面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难点】
把自己的发现和自己的想法写清楚。
【教学准备】
课件
③发现了“教室里开辟植物角是好事”这一问题后,首先要写明:这个问题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可以美化教室,陶冶性情;可以培养观察能力;可以了解植物的特点,补充生物知识。)然后写:我的建议是什么?(教室里开辟植物角是一件好事情。)
④发现了“捡拾狗粪是文明行为”这一问题后,首先要写明:这个问题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可以美化环境;可以谴责污染公共卫生的人;可以培养热爱劳动的品质。)然后写:我的建议是什么?(鼓励小朋友利用空闲时间捡拾狗粪,美化环境。)
②以写“教室里开辟一个植物角”为例。
首先明确:现象是什么?(教室里开辟一个植物角)
再说明:你是怎样发现这个现象的?(教室里有空置的角落;同学们喜欢亲近大自然。)
(3)(出示课件21-23)过渡:大家知道的还真不少,下面我们一起来演练一下。
①写“抄写作业是不好的习惯”这个现象。
预设:现象——抄写作业;发现问题1——在教室里抄写同学作业;发现问题2——从网上搜集作业答案。

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课后教学反思

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课后教学反思

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课后教学反思第一单元1.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反思:在这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中,我感悟到指导朗读,除了可以创设一种情境,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描写的事物,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能读出文章的意境外,还可以巧用学生的体验,进行移情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文素养。

2.花的学校教学反思: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只有自己走进文本,被文本感染,才能够感动学生,带动学生。

所以课堂上,当要求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一朵美丽的花,随着作者的语言嬉闹,生长。

这应该是我们理想中的灵动的语文课堂。

3.不懂就要问教学反思:课文借用孙中山小时候上私塾的故事,告诉我们“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当学生问到孙中山向先生提问,不怕挨打吗?孙中山说:“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这是课文中的一个教学难点,因为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我借机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向孙中山学习,不要害怕被责备,不懂就要大胆地问。

同时我也反思自己平时有没有这样的行为,是不是在无意间扼杀了学生提问的勇气和积极性。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语文园地课通常都是按部就班,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讲解,这样的课堂远远达不到活力课堂的要求。

在调研课中,我选择了上语文园地一,这是一个挑战。

上完课下来,很多地方值得深思。

如何把“设疑、探究、生成、评价、应用”运用在复习整合课中,需要继续探讨。

从园地内容看,有“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词句段运用”等这几个内容。

我把“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放在一节课上一起讲。

对于这两个内容,如何连接、如何过渡是备课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以前讲这些内容时,我并没有认真思考连接和过渡的问题。

但是对于一节完整的课,这是不行的。

从这节课看来,我对教材的研读与把握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强。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课后教学反思(精选7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课后教学反思(精选7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课后教学反思(精选7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课后教学反思(精选7篇)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今天,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部编版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课后教学反思(精选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课后教学反思1教学金色的草地前,我认为课文简单,充满了童真童趣,形象地讲了蒲公英颜色昼夜发生的变化及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学生学习不有什么困难和问题,谁知在改作业的时候,我发现学生们仍然搞不清楚蒲公英变色的原因,在填空的时候乱填。

由此我想到,课堂教学不能想当然,教师认为简单的,学生未必这样想,你眼中容易的问题,在学生眼中未必简单,我们应当多一点宽容,多为学生着想,最好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在课堂上我能让多一点的孩子说一说蒲公英变色的原因,也许这问题就不会成为问题了!或者我将读书这一环节恰当合理地运用,学生读书能读到位,这失误也不会出现!另外,在本课学习第1--2自然段,了解蒲公英的特点,体会我和弟弟的欢乐心境并在朗读中体现这一环节,读的效果不好,分析原因有:第一,我周三午时上课,学生状态不佳。

第二,问题的设计过于笼统,应当从具体问题出发,搭设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平台,在对话中师生才能产生共鸣,学生才能有话说。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课后教学反思2《金色的草地》一课的教学我主要抓住了作者讲述的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让学生经过读、演来和生活实践来理解难点词语一本正经绒毛,读作者和弟弟的动作、神态的语句来体会出作者和弟弟玩得趣味。

第二件事情经过让学生找出我的两次发现,并找出两次发现的不一样之处,体会到了仔细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

最终一段是总结,作者有感而发,学生在读完后能体会到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

它和我们一齐睡觉,和我们一齐起床。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评析:这段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春雨的惹人喜 爱。
2.(课件出示)
春天来了!你看万紫千红的花开了,把可爱的草,树木,鸟,兽,虫,鱼都 从寒冷的冬天中叫醒了,使得大地恢复了生机。那些野花像小星星一样一闪 一闪眨着眼睛。
评析:这段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动植物人的思想感情,生动 形象地描写出了恢复了生机的大地。
1、交流平台围绕“摘抄”这一话题展开,是对单元目标的交流总结。旨 在帮助学生具体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积累喜欢的语句”,进一步养 成摘抄积累的习惯,提高书面表达的丰富性。 2、词句段运用包括双人“得”句式的用法和顶针修辞的使用。第一题呈 现了几个“得”后带补语的例子,旨在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语感, 今后能够自然区分“的”“地”“得”的不同用法,并正确使用。第二 题是初步感受“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并 续说这样的句子。
八、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的教学除了要延续课文学习的内容知识,更要以生 活为主线,让学生充分地感知、体验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 活。而教学的过程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 要一定的程序。本次课堂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
本堂课,给了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让他 们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通过他们自主、表达与交流等探索 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自主交流“摘抄”的知识, 学会如何摘抄;自主交流“写字”的结构和规则,学写生字; 自主读读背背《采莲曲》,理解诗句大意,积累诗句。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语文园地”是整个单元的总结,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我与自然”。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语文园地七的内容。
板块二、交流平台 1.(课件出示)
不知什么时候,落起了春雨,轻轻地,听不见淅沥地响声,像一种湿漉漉地烟雾 ,轻柔地滋润着大地。春雨过后,太阳出来了,一片晴朗。整个世界像刚洗过似 地,特别清爽,空气十分新鲜,呼吸一口,甜丝丝地,像喝了蜜一样。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精选9篇)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精选9篇)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精选9篇)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一《肥皂泡》,是一篇非常贴近学生生活而又高于学生生活的文章,文笔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淳朴,意境深邃精美。

童年冰心吹肥皂泡,不但吹出了快乐,吹出了情趣,还吹出了梦想,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学习这篇文章,除了感受文章中语言文字的美,还应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这就对教师有了较高要求,执教教师既要有激情,又要能够抓准、抓住时机,将孩子们引入当时的情境,带孩子们走入“肥皂泡的世界”。

并且设计引读内容既要符合学生当时的心理感受,还要做到步步深入。

同时教师在朗读时,可以通过自己的动作、表情带孩子们入境,做到一气呵成,这样才会达到预期效果(做好事和忘情地跟你一起叙述,忘记自我,进入情境)在我执教时,孩子们基本进入情境,多数孩子一直跟我一起深情地对肥皂泡说着,以至于最后我说:“看着这肥皂泡远去,你想说些什么”时,孩子们听断了半秒才开始说话,有的甚至还在与我一起对“肥皂泡说这句话(这指“看着这肥皂泡远去,你想说些什么”)。

我想是因为他们太投入了吧。

但我确实喜悦的,因为我终于做到了把孩子引入文本的情境中!我想以后再讲这节课时,我会提前让孩子们进行练笔,写出自己吹肥皂泡的过程以及肥皂泡的样子。

将他们自己的作文与冰心的作品进行两次比较,一次放在第一课时之前,起激趣作用。

另一次则放在学习文章之后,再一次将自己文章与冰心的文章进行比较,感受冰心语言的语言魅力,使孩子们对冰心产生敬佩之情,对冰心其人、其作,产生浓厚兴趣,并能在阅读中主动学习她的写作方法,积累更多好词好句。

这样就可以做到“授之以渔”了吧,相信这样他们会更爱学语文,同时也做到了真正学语文吧。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二在教学《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时,我根据课文思考题“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结果怎样?”设计了表格,让学生自学课文,收到了良好效果。

出示表格以后,请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表格。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第1单元教学反思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第1单元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第一单元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反思《大青树下的小学》这篇课文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一.教学效果:在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时,我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受,充分地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

例如对于大青树下小学的学生上课的情况,课文中并没有写具体,只写了他们动听的读书声,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我抓住这一空白点,让学生来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同学们上课读书时的情景。

有的说:“他们读得很流利。

”有的说:“他们读得津津有味。

”有的说:“他们读得绘声绘色。

”又如在学习窗外十分安静一句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我们就是窗外的蝴蝶、小猴、小鸟、树枝,我们会怎样想呢?”这个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今天学生理解到位,朗读到位。

开学第一课,难免会有遗憾,自我感觉在课堂上的语言还是显得不够精炼,问题不够明确。

今后要细心斟酌、精心设计教案。

这样,才能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快乐地学习!二.成功之处:思考、审视一个文本的学习价值,可以从这样几个维度切入。

其一,学生自主阅读这篇文章时,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的关注点会在哪些方面。

其二,单元重点学习目标(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能够在哪些具体词句上落实;还有,学生对“新鲜感”的关注,会指向词句表现的内容还是词句的表达方式。

其三,作为三年级第一学期学习的第一篇课文,它的内容、主题等,对学生接下来的教室语文课程生活应该带来怎样的期待和定位。

学生对于“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相对陌生,个别学生能快速反应过来并找出文本中相关的句子。

在第一自然段中,学生找出“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第七单元《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活泼的科普知识性儿童小诗。

它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

诗歌文字浅显,文笔优美。

一.教学效果:1.落实朗读训练,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理解课文内容,在品读过程中感悟语言,体会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2.注重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发现诗歌写作上的特点及形式,指导学生仿写,给学生创作写作的平台,使其思维得到拓展。

二.成功之处:1.转换语言文字的叙述形式。

小诗中是以第三人称来写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文字更加充满童真童趣,更加接近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我则调动孩子们一起将小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改编。

如小诗的第七小节:“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圆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我示范给孩子们可以这样改编文字:“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金鱼身体上的鱼鳞,你们知道我还有什么作用吗,那就是我可以告诉你我的主人金鱼有几岁了呢!我有几个圈圈,就说明金鱼有几岁了。

怎么样小朋友们,今天知道这个小秘密感觉很开心吧?”这样一来,我发现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更浓了,这让孩子们对于这篇诗文的每一个小节更有了进行改编的乐趣,让每节小诗更加充满童话的色彩,将学习知识与创作语言故事紧密地融为了一体。

后来孩子们又对其它几个小节,如:小蝌蚪、大树年轮、大雁、三叶虫等小节都做了语言文字的改编,从而改变了一种原有的教学方式,更让孩子们学习兴趣浓厚。

2、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

特别是小诗的第四和第五小节,讲的是蝌蚪和大雁带给我们的关于大自然的语言。

对于蝌蚪和大雁孩子们并不陌生,蝌蚪像黑色的“逗点”,大雁像省略号一串,此时,我便会引导孩子们在脑海里进行充分想象,同时借助书中提供的画面,感受两种小动物不同的可爱之处,最后再让孩子们进行感情朗读。

这两个小节中分别有两句反问的语气,更加使文字充满了童趣,但孩子们的语气还不是很到位,后来经过我的范读和转换句子形式来提醒孩子们去读,最终能让孩子们达到了有感情去读。

3、诗歌的创编。

课后我布置孩子们回去搜集整合资料:“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写一写,如果能写成诗歌就更好了。

”班级多数孩子,特别是普通组和提高组的孩子们几乎都去搜集有关大自然的语言了,有的是关于谚语的,如“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等等类似的天气方面的谚语;有的则是将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整合了一节节充满童真童趣的小诗。

三.不足之处:1、课堂上的朗读指导还不够充分到位。

这是一首知识性诗歌,内容又比较浅显,学生只要多读、多感悟就可以理解。

课堂上的有很多地方的讲解显得有点多余,还应该在朗读上下工夫。

2、备课不够充分。

该课如果能充分准备多媒体课件,将图文并茂结合起来更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可是由于时间仓促,没有能在多媒体下进行教学,对于诗中提到的“三叶虫”“漂砾”学生不是很熟悉,只是通过我的直观描述一番,可还不能达到形象具体。

四.改进措施:将学生自然地带入了学习情境。

质疑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从自由质疑中得到了信息的反馈,便于适时调整已定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宗旨。

自主化的读书方式,照顾了不同阅读发展水平的学生的学习要求,主要在于能使学生将生字读得准确,将课文读得通顺,而重点放在师生共同评读上,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读不完的大书》教学反思《读不完的大书》这篇文章是部编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体现了大自然的奥秘和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

课文的重点是“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感受本文语言的生动、有趣;理解作者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为一本读不完的大书。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1.初读课文掌握大致内容,其次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教学结构,最后朗读课文完美结束。

2.利用多媒体吸引同学们对大自然的兴趣,使之让他们对课文内容感兴趣,老师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

3.抓住了含义深刻的句子,研词析句,领悟语意。

二、成功之处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是从初读课文,了解注意内容,到精读课文,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都在引导学生自读自学,小组合作,以汇报交流的形式参与学习实践活动,效果不错。

三、不足之处由于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有些锻炼学生动口、动脑的能力的活动,完成得不够到位。

四、改进措施1.教学中,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后,应重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后,谈感受,再把感受读出来,感情朗读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2.要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想象,然后再学会领悟语言,细细品味语言,生发感情,让学生入情入境,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与作者、与文本产生共鸣。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这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

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知鸟”“父亲爱鸟“。

阅读本文,让我们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

反复阅读,用心体味,让人有一种深深的心灵感悟。

一.教学效果:在这节课中,我通过课题,启发学生谈话,促使学生开始进入课文情境,让学生处于一种最佳的情绪状态学习。

这点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

其次,为了引领学生逐步感悟父亲知鸟爱鸟,我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朗读,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交流之后,组织了多次层层深入的入情入境的朗读。

接着读课文领悟情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让学生体会到父亲是个知鸟、爱鸟、爱树林的人。

然后逐句研读品味,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理解“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这个主题的关键处。

抓住文章的父亲又对我说的话进行重点教学,引领孩子们感悟。

多次让学生合作讨论学习,课堂效果比较好,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大胆想象,创意表达的能力,加深了对课文中爱鸟护鸟这一主题的深刻认识。

二.成功之处:以读悟情。

有感情地朗读是体会人物感情的主要方法。

本课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

通过父子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不同寻常的了解,体会到“父亲”对鸟超乎常人的热爱。

结合课文内容的特点,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地读,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及我护鸟的心愿,激发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在读时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的语气。

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听读、自读、品读、分角色演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用声音触摸文本,用心灵揣摩文本。

在朗读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读出情——对小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读出神——悟出语言文字的言外之音。

如从“我知道这也是父亲最快活的时刻。

”“父亲喃喃地说”“他生怕惊动了鸟”等语句和父亲的语言中领悟“父亲”的爱鸟,从“我也由衷地感到高兴,因为父亲不是猎人”这一句中领会“我”的爱鸟、护鸟之情。

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体会父亲对树林和鸟的爱,激发学生爱鸟、保护大自然的情感;让学生形成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正确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对学生渗透自觉保护动物的思想教育。

三.不足之处:我在教学生字词时,指导不够到位,一些难写的字学生很难记住,在以后的教学中,特别是低中年级,教学生字,多花点时间,重视多指导学生记字的方法。

四.改进措施:鼓励学生根据自我经验,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这样学生不但能很快记住这些字,而且会慢慢地根据这个特点去认识更多的汉字,培养了识字能力,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趣。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教学反思口语交际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在课堂上,老师进行口语交际指导,选题要精心思考,其中的道理应尽量的深入浅出,老师的范例也要精心准备。

在课堂外,老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多与别人交流,对自己生活中的事情要多观察多积累,丰富自己口语交际的内容。

一.教学效果:1.教师示范:其实我身边就有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如,有的学生爱边吃边走,吃饭说话……可能这些习惯现在许多人都有,但这些真不是什么好习惯。

你边吃边走会让周围的人感到不爽,还边走边掉,掉还不捡,人家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没责任心的人。

吃饭说话,既不卫生又不文明,你说话时可能噎着,并且你口水可能会溅到别人的碗里,或菜里……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我们身边的小事,小组长作好记录。

3.根据小组长的记录,引导学生从“身边不文明的行为”和“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两个方面进行交流。

4.小组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身边不文明的行为。

(1)小组代表做汇报发言,其他同学适时补充,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2)教师小结:课件出示“身边不文明的行为”(板书:不文明的行为)随地大小便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在公共汽车上不让座在墙上涂丫乱闯红绿灯在公共厕所用完后不冲水小摊小贩占道经营语言不文明毁坏公共设施浪费水、电、粮食踩踏禁行绿地见到老师不主动打招呼破坏学校的环保标语牌(3)教师小结,升华感情: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我们生活在这个充满规则的社会大家庭中,为了每个人都各安其所,就要有各种行为准则来约束我们的行为。

有了规则,遵守规则,人们才能和谐有序地生活。

如果不遵守游戏规则,朋友就不会欢迎你;如果不遵守道德规则,就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也可能会留下终生的遗憾……(板书:不受欢迎和尊重留下遗憾)5.小组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

二.成功之处:1.通过口语交际,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2.如实而有条理地叙述身边的小事,并描述自己的感受和别人对这件事的看法。

3.留心生活,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用简要的话表达自己的看法;汇总小组意见时,尽可能反映每个人的想法。

如实而有条理地叙述身边的小事,并描述自己的感受和别人对这件事的看法。

三.不足之处: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点拨显得尤为重要。

它有利于从学生学习习惯较差、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对教学目标、方法和过程实施有效控制,避免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放任自流,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四.改进措施:引导学生多注意观察身边的小事,每件小事都有不同的含义,让学生知道了解其中的道理。

每件小事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这节课我上得相对成功,因为我以学生为本,让他们去思考问题,互相探讨问题。

他们在这中间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习作《我有一个想法》【课后反思】成功之处:一、丰富习作源泉,让学生敢写。

课堂上,教师不是指导学生应该写这个,可以写那个,而是安排学生围绕题目要求放开思路,大胆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多见多识,纵向延伸,开阔眼界,积累习作原料,树立敢写的信心。

然后,教师又横向拓宽,放低要求,让学生撇开心理负担,自由选材,引导他们在丰富的习作源泉里对号入座,产生生动直观的形象。

有纵有横,扫除学生怕作文的阴影,使学生放开手脚敢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