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科常规组织石蜡切片核对及制备的诊疗规范
医学病理科室工作规范及操作流程

医学病理科室工作规范及操作流程在医学病理科室中进行工作,严格的规范和高效的操作流程是确保诊断准确性和病人安全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介绍医学病理科室工作的规范要求和操作流程,以确保医生和技术人员能够按照标准化的方式进行工作。
一、标本接收与处理医学病理科室接收的标本种类繁多,包括组织活检、手术切除标本、尸检标本等。
为了确保标本质量和诊断准确性,以下操作流程必须遵循:1. 标本接收:及时接收来自临床科室的标本,确保标本的完整性和正确标注。
2. 标本登记:对每个标本进行登记,记录患者信息、标本种类、采集部位以及送检医生等重要信息。
3. 标本处理:根据不同的检测要求,对标本进行适当的处理,如固定、冷冻或切片等。
4. 标本保存:妥善保存标本,并按照规定时间进行销毁或归档。
二、组织切片与染色组织切片和染色是病理诊断的关键步骤,操作不当可能导致诊断错误。
以下是相关的规范要求和操作流程:1. 组织固定:将标本进行适当的固定处理,以保持组织的形态结构和细胞学特征。
2. 组织切片:使用切片机将固定的组织切成薄片,并将其放置在载玻片上。
3. 染色操作:按照标准染色流程对组织切片进行染色处理,如常规的血液学染色、肿瘤免疫组化染色等。
4. 切片检查: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和评估组织切片的染色效果,并记录相关的病理特征。
三、病理诊断与报告病理诊断是医学病理科室的核心工作之一,准确的诊断结果对于临床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相关的规范要求和操作流程:1. 病理诊断:根据组织切片的形态特征和染色结果,医生进行病理诊断,并详细描述病变的类型、程度和其他相关信息。
2. 诊断审核:对诊断结果进行审核,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 诊断报告:编写病理诊断报告,报告中包括患者信息、标本特点、诊断结果、建议治疗方案等内容。
4. 报告签发:由负责的病理专家对报告进行签名,并确认报告的准确性。
四、质量控制与标准化管理为了提高工作质量和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医学病理科室需要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和标准化管理流程:1. 质量控制:建立内部质量控制体系,进行定期的质量检查和外部质量评估,及时纠正和改进工作中的不足。
常用病理技术操作规范文件

一、常用病理学技术操作标准总则〔一〕为提高我院病理学诊断质量,促进临床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精神,结合我院病理科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标准。
〔二〕我院病理科的主要临床任务是通过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简称活检〕、细胞病理学检查〔简称细胞学检查,暂未开展〕等做出疾病的病理学诊断〔或称病理诊断〕。
〔三〕病理学诊断是病理医师应用病理学知识、有关技术和个人专业实践经验,对送检的标本〔或称检材,包括活体组织、细胞等〕进行病理学检查,结合有关临床资料,通过分析、综合后,做出的关于该标本病理变化性质的判断和具体疾病的诊断。
病理学诊断为临床医师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评估疾病预后和总结诊治疾病经验等提供重要的〔有时是决定性的〕依据,并在疾病预防,特别是传染病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病理学诊断报告书〔或称病理诊断报告〕是关于疾病诊断的重要医学文书。
发生医疗争议时,相关的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具有法律意义。
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一般应由具有执业资格的注册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的病理医师签发,也可酌情准予资格相当的高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试行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
低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病理科进修医师和非病理学专业的医师不得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
〔五〕病理学检查是临床医师与病理医师诊断疾病的合作行为,是有关临床科室与病理科之间特殊形式的会诊。
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双方皆应认真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承担相应的责任。
〔六〕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发出的会诊邀请单。
病理学检查申请单的作用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传递关于患者的主要临床信息〔包括症状、体征、各种辅助检查结果和手术所见等〕、诊断意向和就具体病例对病理学检查提出的某些特殊要求,为进行病理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或依据。
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疾病诊治过程中的有效医学文书,各项信息必须真实,应由患者的主管临床医师亲自〔或指导有关医师〕逐项认真填写并签名。
〔七〕临床医师应保证送检标本与相应的病理学检查申请单内容的真实性和一致性,所送检材应具有病变代表性和可检查性,并应是标本的全部。
病理科操作规范及流程

病理标本的验收规范及流程病理科应有专人验收普通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常规活检)申请单和送检的标本。
(二)病理科验收人员必须:1.同时接受同一患者的申请单和标本。
2.认真核对每例申请单与送检标本及其标志(联号条或其他写明患者姓名、送检单位和送检日期等的标记)是否一致;对于送检的微小标本,必须认真核对送检容器内或滤纸上是否确有组织及其数量。
发现疑问时,应立即向送检方提出并在申请单上注明情况。
3.认真检查标本的标志是否牢附于放置标本的容器上。
4.认真查阅申请单的各项目是否填写清楚,包括:①患者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送检单位(医院、科室)、床位、门诊号/住院号、送检日期、取材部位、标本数量等],②患者临床情况[病史(症状和体征)、化验/影象学检查结果、手术(包括内镜检查)所见、既往病理学检查情况(包括原病理号和诊断)和临床诊断等]。
5.在申请单上详细记录患者或患方有关人员的电话号码,以便必要时进行联络,并有助于随访患者。
(三)验收标本人员不得对申请单中由临床医师填写的各项内容进行改动。
不合格标本的处理规范与程序1.申请单与相关标本未同时送达病理科;2.申请单中填写的内容与送检标本不符合;3.标本上无有关患者姓名、科室等标志;4.申请单内填写的字迹潦草不清;5.申请单中漏填重要项目;6.标本严重自溶、腐败、干涸等;7.标本过小,不能或难以制做切片;8.其他可能影响病理检查可行性和诊断准确性的情况。
病理科不能接收的申请单和标本一律当即退回申请医师,不予存放,并记录。
病理标本检查和取材规范及程序1.取材前阅读申请单中的内容,初步判断病变的性质。
2.核对申请单的编号与标本的编号、标本的份数是否相符。
3.对于核对无误的标本应按下列程序取材:3.1小标本和不完整的标本通常为活检标本,应按如下标准取材。
3.1.1应描述和记录送检标本的数量(少量时精确计算,多量时进行估计)、大小(若干mm或cm;多量时聚拢测量)、形状、色泽和质地等。
医院病理科规范化管理、质量控制细则汇总

科规范化管理—-规章制度一、病理科(总体)工作制度1. 临床科室所取活体组织标本,应使用合适的容器盛装并及时、充分浸泡固定[用10%中性福尔马林(formalin)溶液/4%中性甲醛溶液固定],写明科别、姓名、性别及年龄,连同申请单一并及时送病理科。
申请单必须由临床医师逐项填写清楚,如妇科标本须填月经史;骨标本等应填写影像学所见或将影像片给病理医师参考(准确的骨病理诊断要靠临床、病理和影像学三结合),送检医师签名.2。
临床医师且勿自行切开、留取或任意翻转送检的大标本及脏器,不得提前将病灶挖出,确保所送检材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检查性。
如双侧器官的肿物切除或两个以上部位的标本,需分容器盛装或分别标记清楚;如有特殊需要注意的病灶、切缘等,请予以明显标记,以防出现差错。
要求冷冻切片者,应在术前一日与病理科联系(有“术中冷冻切片病理诊断知情同意书"签字制度的单位,要协助病理医师做好签字工作).3. 各临床科室送检的细胞学标本,须保证新鲜;涂片标本应立即固定后送检。
盛标本的容器必须洁净,严防污染,以免影响诊断。
4. 病理科接收标本时,要严格核对申请单各项填写是否齐全,标本与申请单记录是否相符、双侧或特殊要求的标本是否能确保分开,固定液是否合适。
对于微小标本,必须认真核对是否有组织及其块数,无疑问之后才能接收,编号登记,安全存放,并为送检者签收。
(验收标本人员不得改动、补充应由临床医师填写的内容)。
对于申请单与标本不符,双侧及特殊要求标本不能区分,重要项目漏填,标本严重自溶、腐败、干涸及标本过小不能或难以制片等严重影响病理检查和诊断准确性的情况,应予以拒收。
5. 检查标本及取材要仔细,不可错号、漏号和污染,不得遗忘丢失。
必须全面描述、字迹工整,认真地填写在工作单上。
如有问题或标本辨认不清时,可请送检医师前来协助解决。
需保留的大标本及时保留,有价值时要及时照相。
6. 包埋、切片及染色时,必须仔细核对统一的病理编号,遵守操作规程,保证质量,严防(错号、丢失和污染等)差错。
常规病理制片规范及质量控制措施

常规病理制片规范及质量控制措施第一篇:常规病理制片规范及质量控制措施常规病理制片规范及质量控制措施1.蜡块、切片、取材工作记录单三相核对的规定与程序。
(1)针对不同组织(如小活检、骨组织、淋巴结等),优化制片、染色流程,保证切片质量。
(2)制片过程中如出现异常,应立即与有关的病理医师联系,并报告科主任,查清事实,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常规制片应在取材后1~2 个工作日内完成。
2.内镜小的活检、穿刺等需连续切片不少于6 片。
3.常规切片的优良率应≥90%,杜绝因切片质量差而不能诊断的废片。
第二篇:病理诊断及制片质量考核制度病理诊断及制片质量考核制度1、每季度由科主任指定专人负责以下考评工作。
(1)随机抽取20份病理报告检查以下几方面:1)报告书写及及时发出是否按规范要求。
2)字迹清晰,有无涂改。
3)有无执行初查及复查制度、疑难病例会诊。
4)签发报告人亲笔签名。
(2)随机抽取20份冷冻切片与石蜡切片病理诊断报告切片,检查是否符合率≥90%、报告发出是否及时,并查找分析原因。
(3)随机抽取20份细胞学与活检或手术标本报告及切片,检查符合率及报告发出是否及时,并查找分析原因。
(4)随机抽取20例组织切片,检查切片质量优级率及优良率,并查找分析原因。
(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评定。
2、上考评结果交科主任查阅并签字,并在科室会议上总结,提出整改措施。
第三篇:质量控制措施监理工作的重点:一、质量控制的重点:1、人的控制参与施工的人员素质,即人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组织能力、作业能力及职业道德等,都将直接和间接的对施工的质量产生影响,因此人员素质是影响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单位应对施工单位的资质及参与施工的各类专业从业人员的资格严格检查和控制,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和特种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2、材料的控制工程材料是工程建设的物质条件,是工程质量的基础。
监理单位对所有到场材料,包括建设单位提供的甲供主材,施工单位自行购置的建筑材料、辅助材料、构配件等,严格进行检查,合格证、质量证明书及检测报告必须齐全、有效并符合强制性标准和设计文件要求,才同意施工单位使用于本工程。
常规石蜡切片制片规范

常规石蜡切片制片规范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常规石蜡切片制片规范1.制片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应确保切片号和蜡块号一致,自始至终不能将号码弄错,一旦发生应重新取材,以防事故发生。
2.制片完成后,应在HE切片上及时粘贴写好本病理科病理号的标签,并认真仔细地核对。
3.认真检查制片质量。
切片优良率(甲、乙级片所占的比例)≥90%,优级率(甲级片所占的比例)≥35%。
不合格切片应立即重做。
4.制片完成后,技术人员应将所制作的切片连同相应的申请单/记录单、取材工作单等一并移交给病理医师,双方经核对无误后,办理移交签字手续。
5.制片工作一般应在取材后2个工作内完成(需要脱钙、脱脂等特殊处理的除外)。
6.制片过程中如发生意外情况,有关技术人员和技术室负责人应及时向病理科主任汇报,并积极设法予以补救。
7.具体HE切片制作技术参见《病理组织学常规制片技术》。
附:1.取材组织取材的方法是制作切片的一个重要程序,根据教学、科研及外检的具体要求取自人体(外科手术切除标本、活检标本、尸检标本)或动物,并确定取材的部位和方法。
取材者需要掌握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实际操作技术,每个组织器官的取材都有一定的部位和方法,不能任意切取组织作为制片材料,不然,无法达到教学、科研和临床诊断的目的,具体要求如下:(1)材料新鲜:取材组织愈新鲜愈好,人体组织一般在离体后,应迅速固定,以保证原有的形态学结构。
(2)组织块的大小:所取组织块较理想的体积为2.0cm×2.0cm×0.3cm,以使固定液能迅速而均匀地渗入组织内部,但根据制片材料和目的不同,组织块的较理想体积也不同,如制作病理外检、科研切片,其组织块可以薄取~0.2cm即可,这样可以缩短固定脱水透明的时间,若制作教学切片厚取~0.5cm,这样可以同一蜡块制作出较多的教学切片。
病理诊断规范

病理诊断规范【目的】规范病理科光学显微标本诊断的方法步骤。
【原则】严格执行《执业医师法》及病理诊断的复查或审核、会诊制度。
【仪器、材料】(一)仪器:显微镜、病理图文报告打印系统(二)材料:人体组织石蜡切片、快速石蜡切片及涂片【方法与步骤】(一)初检病理医师1、应认真阅读申请单提供的各项资料,必要时(尤其是疑难病例),应向有关临床医师了解更多的临床信息。
2、应认真阅读活检记录单中关于标本巨检的描述。
3、应了解患者既往病理学检查情况(包括切片的病理学诊断和有关文字记录),包括:①本病理科既往受理者,必须及时调阅相关切片等病理学检查资料;②非本病理科既往受理者,应积极协助患者从有关病理科商借相关切片等病理学检查资料参阅。
4、应在活检记录单上签署“医嘱”,告知技术人员进行必要的深切片、连切片、特殊染色和其他相关技术检测。
5、应全面、细致地阅片,注意各种有意义的病变。
初检的病理医师,应提出初诊意见,送交主检病理医师复查。
(二)主检病理医师1、主检病理医师对难以明确诊断的病例要做进一步的处理。
(1)必要时亲自观察标本,补充或订正病变描述,指导或亲自补取组织块。
(2)提请科内上级医师会诊或进行科内读片讨论(会诊)。
(3)与有关临床医师进行临床-病理会诊。
(4)必要时约见患者(尤其门诊患者)或患者亲属(或其他患方相关人员),了解病情,说明病理学诊断的疑难情况和延期签发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原因等。
(5)于签发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前进行科外病理会诊(诊断报告前病理会诊),应将各方面会诊意见的原件(或复印件) 作为档案资料贴附于有关患者的活检记录单中备查。
(6)必要时,建议临床医师重复活检,或密切随查。
2、主检病理医师根据常规切片的镜下观察,结合标本巨检、相关技术检查结果、有关临床资料和参考病理会诊意见等,做出病理学诊断或提出病理学诊断意见。
(意向),清楚地书写于活检记录单的有关栏目中,并亲笔签名。
各方会诊意见不一、难以明确诊断时,主检医师可参考会诊意见酌情诊断,或在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中将各方会诊意见列出,供临床医师参考。
病理科常规切片(HE切片)质量PDCA管理循环案例示范

病理科常规切片(HE切片)质量PDCA管理循环案例示范病理切片质量的好坏关系到病理诊断质量和水平的高低,正确的病理诊断往往取决于准确的显微镜下观察,因此病理切片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诊断结果的准确性,甚至会带来错误的结果.一张好的病理切片与标本的固定、取材、脱水、包埋、切片、染色等环节有密切的关系。
过去,我科一直严抓病理切片质量,每月都随机抽查30例常规切片进行质量评价,总体来说切片质量较高,基本达到诊断的要求.但是每月的切片质量检查或多或少总发现存在一些缺陷,如切片刀痕、裂隙、气泡、胶液外溢等。
目的:通过检查常规切片质量,发现存在影响切片质量的问题,查找原因,提高切片质量。
数据收集:参照《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中的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切片质量的基本标准(见表1),对今年1—7月常规病理切片进行质量分级评定(每月随机抽查30例常规切片,见表2),总的优级率87.1%,优良率97。
6%,总体达标.表1 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切片质量的基本标准优质标准满分(分)质量缺陷减分组织切面完整,内镜咬检、穿刺标本切面数10 组织稍不完整:减1~3分;不完整:减4~10分;未达到规定面数:减5分切片薄(3~5μm),厚薄均匀10 切片厚(细胞重叠),影响诊断:减6~10分;厚薄不均匀:减3~5分切片无刀痕、裂隙、颤痕10 有刀痕、裂隙、颤痕,尚不影响诊断:减2分;有刀痕、裂隙、颤痕,影响诊断:减5分切片平坦,无皱褶、折叠10 有皱褶或折叠,尚不影响诊断:各减2分;有皱褶折或折叠,影响诊断:各减5分切片无污染10 有污染:减10分无气泡(切片与载玻片间/盖片与切片、载玻片间),盖片周围无胶液外溢10 有气泡:减3分;胶液外溢:减3分透明度好10 透明度差:减1~3分;组织结构模糊:减5~7分细胞核与细胞浆染色对比清晰10 细胞核着色灰淡或过蓝:减5分红(细胞浆)与蓝(细胞核)对比不清晰:减5分切片无松散,裱贴位置适当10 切片松散:减5分;切片裱贴位置不当:减5分切片整洁,标签端正粘牢,编号清晰10 切片不整洁:减3分;标签粘贴不牢:减3分;编号不清晰:减4分合计100注:切片质量分级标准:①甲级片:≥90分(优);②乙级片:75~89分(良);③丙级片:60~74分(基本合格);④丁级片:≤59分(不合格)表2 2012年1—7月常规切片质量抽查情况注:每月随机抽查30例常规切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科常规组织石蜡切片核对及制备的诊疗规范
一、组织制片过程中,应确保切片号与蜡块号始终保持一致。
二、制片工作一般应在取材后2个工作日内完成(不含需要脱钙、脱脂等特殊处理的标本)。
三、制片完成后,技术人员应检查制片质量,并加贴标有本病理科病理号的标签。
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片的优良率(甲、乙级切片所占的比例)≥90%,优级率(甲级切片所占的比例)≥35%。
不合格切片应立即重做。
切片质量的基本标准如下:
注:切片质量分级标准:①甲级片:≥90分(优);②乙级片:75-89(良);③丙级片:60-74分(基本合格);④丁级片:≤59分(不合格)。
四、制片过程发生意外情况时,有关技术人员和技术室负责人应及时向病理科主任报告,并积极设法予以补救。
五、制片完成后,技术人员应将所制切片与其相应的活检申请单/活检记录单、取材工作单等进行认真核对,确认无误后,将切片连同相关的活检申请单/活检记录单、取材工作单等一并移交给病理医师。
双方经核对无误后,办理移交签字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