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

(三)理论的提出
2014年12月,习 近平总书记在江 苏调研时强调, 协调推进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全 面深化改革、全 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从严治党, 推动改革开放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迈上新台阶。
2015年初,万象回春。在中央党校,面对参加学 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 题研讨班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习近平总书记 全面辩证地梳理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公共服务供给— —包括教育、科技、
文化、卫生、体育等。 诸如医疗保险、公共 图书馆等
提高教育质量,推动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 业教育免除学杂费, 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 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 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 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 生资助全覆盖。
(二)理念意义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 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 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主体功能 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 作用。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 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
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 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 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 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 权初始分配制度,推动形 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 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 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 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 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 执法垂直管理制度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对头 不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的成效乃至成 败。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 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实现创新发展、协 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这“五大发展理念”, 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攸关 “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 展方式和发展着力点,是我们党认识把握发 展规律的再深化和新飞跃,丰富发展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成为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的行动指南、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 目标的思想指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方法论阐释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方法论阐释作者:管志利来源:《党政论坛》 2016年第17期习近平于2 0 1 4 年底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论述,从而形成了系统而深刻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这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理论精髓和实践指南,体现了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方法论要求。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的“战略思维”把“四个全面”置于“新三步走战略”框架下,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其定位和实质(“新三步走”是指:第一步,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步,建国100周年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步,在前两步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此种认识既考虑到全局性与长远性,又考虑到宏观性和系统性。
首先,“四个全面”是以“新三步战略”的第一个阶段性目标为目标的。
“四个全面”把“小康、改革、法治、党建”四个方面整合成一个整体系统,既总览全局与各方,又明确重点与方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新三步走”的第一步战略目标)是引领,“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基础。
其次,“四个全面”是为实现“新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三步”目标而提出的总体方略,体现出一种全局性、逻辑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战略思维。
它既具有“目标、动力、保障、主体”四个核心要素,又体现出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并重、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并举,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战略有机整体。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的“系统思维”“四个全面”体现出一种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协同性的系统思维,整个战略布局被视为一个复杂巨系统,每个“全面”即为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四个全面即为目标子系统、动力子系统、保障子系统和领导子系统的有机统一。
第一,作为一个整体运行系统,“四个全面”有其特定的结构与功能。
首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因其强调实践过程中系统的协同性,并突出基于各个“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系统发展”的理念,而使其自身所具有的系统结构,不同于以往的单一的发展战略系统结构,更注重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等要素的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领中国发展的总纲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领中国发展的总纲作者:暂无来源:《新长征》 2015年第11期齐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深刻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指导意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并且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完整统一的系统思想,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是统领中国发展的总纲。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顾名思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对到21 世纪中叶建国百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回顾历史,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辉煌历史,曾引领了世界发展潮流。
在以“和”为精髓的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中华民族历来主张以和为贵,和能兴家、和能兴业、和能兴国。
历史上,郑和七下西洋,送去的是友善、和平、科技;而西方殖民者发现新大陆,送去的是殖民掠夺。
文化基因的不同,使我们的文化理念与西方殖民主义截然不同。
基于此,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一直延续至今,灿烂辉煌。
在“和”的影响下,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才能独领风骚。
所以,走和平发展之路不仅是民族复兴之路,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浅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意义

浅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并不断引领实践创新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突出了“老祖宗不能丢”与“讲新话"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始终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这已成为推动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创新的根本方法.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原则在运用中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促进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四个全面的提出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使中国和中国人民阔步走向前行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的依据及其意义?(1)依据一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了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期盼。
三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为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2)意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新成果,是对党治国理政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集中体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纲领.2。
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内在关系的法治逻辑

20169“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内在关系的法治逻辑任国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也是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
“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小康是目标、改革是动力、法治是保障、从严治党是必然要求,而法治是不可忽视的根本逻辑与内在要求,是对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的丰富与发展。
一、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法治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内涵没有法治不成小康。
“小康”最初是邓小平于20世纪70年代末总结苏南经验时,与“翻两番”、“中国式现代化”等一起提出来的,后来“小康”成为我们党制定“三步走”战略前两步的目标。
我们对“小康”的认识从最初的以经济民生领域为主,逐步拓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的全方位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有经济发展指标,更有社会进步指标,体现公正和谐、文明有序、民主平等的法治价值至关重要。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强调,今天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全面小康,是“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全面小康。
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战略举措,是“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全面依法治国需要以改革精神扎实推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打铁还需自身硬”,永葆党的先进性和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严治党就成为我们这个执政党的必然要求,就是要依规治党管党,确保各级党组织严格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四个全面的本质是什么

四个全面的本质是什么引言: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这四个全面,是中国在实现现代化建设中迈向新的征程的总体目标和行动指南。
本文将从全面发展的角度解析这四个全面的本质。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制定的基本目标之一。
这个目标的本质是让全体人民享有全面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小康,更涵盖了文化、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1. 经济的全面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经济实现全面发展。
这意味着不只追求GDP 的增长,更要关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贫困地区的脱贫、产业结构的优化等方面。
只有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才能为全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
2. 教育的全面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需要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
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只有普及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才能让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从而拥有更多的发展选择。
3. 文化的全面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文化的全面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保护和发扬民族的历史文化,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才能让人们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增强文化自信。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本质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共产党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而提出的重要任务。
全面深化改革的本质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的本质是在解放思想、创新机制、破除陈规陋习、激发创新活力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全面改革。
1. 体制机制改革的本质: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是体制机制改革。
通过改革,打破积重难返的体制机制束缚,推动市场资源的更好配置,释放创新的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和竞争力。
2. 科技创新的本质:全面深化改革还需要推动科技创新。
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推动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提升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维导图)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居于引领地位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和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双翼”或“车之双轮”,推动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战略措施重要任务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决胜策略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主要内容经济体制方面: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方面: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方面: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方面: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方面: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方面: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重要性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地位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原则必须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坚持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必须坚持改革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方向前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处理好胆子大、步子要稳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面依法治国地位全面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任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全面从严治党新时代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总要求是指导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纲目的:坚持好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根本方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思路: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总体布局(“5+2”的布局):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目标: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总要求是一个科学有机的整体目的是依据、是根本点;方针是原则、是遵循;主线是纲和魂;总体布局是重点、是路径;目标是指向和落脚点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意义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历史性课题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依据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注重抓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经验方法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坚决反对两面派、做“两面人”要求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将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各项建设之中深化标本兼治,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四个全面七步法

四个全面七步法摘要:1.四个全面的概念和内涵2.四个全面的发展历程3.四个全面的具体内容4.四个全面的意义和价值5.四个全面的实践和应用正文:一、四个全面的概念和内涵“四个全面”是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这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提出的重大战略布局,旨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二、四个全面的发展历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这一战略布局最早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最终在2014 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正式提出。
三、四个全面的具体内容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旨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全面深化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核心,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体制机制进行全面改革,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进步。
3.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保证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4.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领导,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四、四个全面的意义和价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路径。
它有助于我们全面推进国家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助于我们破解发展中的难题,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助于我们维护国家稳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