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_传播与符号

合集下载

传播符号学

传播符号学

《傳播符號學理論》導論及第一章摘要一.傳播2學派:1.訊息的傳遞(過程學派)注重傳送者與接收者如何進行譯碼(encode)和解碼(decode),及傳播者如何使用傳播媒介及管道。

2.意義生產與交換(符號學派)(1)注重文本的文化角色。

(2)取材語言學、藝術。

(3)視傳播為一種作品。

二.Shannon&Weaver線性傳播模式:1.三層面:(1)技術:如何精確傳播符號?(2)語意:傳播符號如何傳送精確的原意?(3)效果:接受厚的意義如何有效地影響預期行為?缺點:沒有回饋。

三.Redundancy冗贅性:1.訊息中可預測或約定成俗的部份。

2.功能:(1)Shannon&Weaver所界定技術功能。

(2)社交的功能。

(3)冗贅性高→低資訊量→易於學習。

四.Jackbson雅各布雅-社交溝通:指沒有新意,沒有資訊,為使現在管道暢通的傳播行為。

Ex:打招呼。

五.ego-driver 自我驅策:人們希望被他人注意、認同和接受的需求。

六.管道資訊傳遞的物理狀態。

Ex:光波、聲波、電話線、神經系統。

七.媒介1.現場媒介:聲音、表情、身體。

2.再現媒介:圖書、繪畫、攝影、建築→文本。

3.機械媒介:電話、收音機、電視。

注:code符碼:需經譯碼-解碼過程。

signal訊息:單純物理刺激。

Symbol象徵符號:符號與其代表的事實存在約定成俗的通則。

八.feedback 回饋1.使傳播者修正傳達訊息,接受者能融入情境。

2.強調回饋的模式較偏像模控學。

傳播符號學第二章其他模式(一)葛本納模式1.優點:(1)連結訊息和訊息所指涉的「事實」,我們因此能討論接收和意義的問題。

(2)將傳播過程視為二向度輪替所構成:a.水帄向度(認知或接受):這個過程開始於事件E-亦即某件外在的現實事物,被M所感知。

M接收E成為感知對象E1。

「意義」源自於外在刺激和內在概念的配合。

而這種配合由文化所控制,我們內在的概念和思想模式,是文化經驗發展的結果。

第七章 受众

第七章 受众

第二节 受众研究的理论
一、个人差异论
1、提出:由霍夫兰先提出,德弗勒1970年 修正。
2、观点: 以“刺激——反应论”的心理学模式为基 础,认为由于受众的先天条件不同,后天 环境和心理结构也不同,所以受众的个人 特性存在巨大差异。
3、个人差异分为5种:
a.心理结构。 b.先天禀赋和后天习性。 c.从不同社会环境习得、不同立场、价值观、信仰 和态度。 d.不同社会环境导致个性不同。 e.对客观事物理解不同。
d.广度。 长远利益有助于产生长远效果。
2、动机的功能 a.激活功能。能引起策动,有推动作用。
b.指向功能。行为受动机指引,决定受众 是否接受信息,接受什么信息。
c.强化功能。促使强化行为发生频率,形成 接受习惯。
3、外加动机和内发动机
外加动机:由接受者以外的重要人物提出的动机, 如父母、领导、老师等。 内发动机:接受者本身是信息接受的原动力。不 受外部驱使进行接受活动的动机。 内发大于外加。
2、形成:
最早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人民的选择》。 推广是在卡茨和拉扎斯菲尔德的《个人影 响》中,完善理论。
4、评价: 有积极作用,但过分强调受众需要,为低 级趣味找借口。
五、社会参与论
1、提出:美国 巴伦
认为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必须承认公民对 媒介表达自由的参与权。
2、观点: a.大众媒介是公众讲坛,非少数人的传声筒 b.公民及团体既是接受者也是传播者 c.受众不满足当消极接受者,试图积极参与媒介 制作的表现欲在增长 d.参与传播正是为了让受众积极接受传播,主动 参与比被动接受更简单、更实用 e.参与传播是受众表达权、反论权的具体体现
3、局限: 没有完整描述受众行为有所不同的根据, 忽视了心里因素。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汇总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汇总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汇总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名词解释1、信息: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3、符号化: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意义)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

4、符号解读: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

5、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6、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7、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从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8、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9、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简答论述1、分别从社会学、符号学、传播学三个传统来界定传播的概念2、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3、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4、传播学的研究对象5、简述社会传播的系统性6、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7、传播学的任务8、简述马恩的精神交往理论与美国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9、简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10、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11、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具有什么作用?请用台湾海峡两岸的交流与互动加以说明。

传播学教程新版分章节重点

传播学教程新版分章节重点

传播学教程分章节重点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3)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0)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5)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9)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22)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25)第七章大众传播 (30)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33)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38)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41)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46)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53)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58)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61)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68)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七章 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

第七章 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

第七章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宁波是国民党首脑人物蒋介石的故乡。

蒋介石始终把宁波作为他在政治舞台上权力斗争的避风港,每次党内政治斗争失败,被迫下野,总要回到家乡,从中获取营养,休养生息,运筹谋划,以图东山再起。

因此,蒋介石对宁波的控制远比对其他地区严厉得多,对宁波的新闻舆论钳制也更残酷。

国民党在全国进行“清党”前夕,蒋介石即开始派亲信党羽到宁波提前进行“清党”,排挤、杀戮共产党人及进步群众。

宁波人民在反抗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上不屈不挠,敢于斗争,新闻界也利用报刊进行宣传反蒋斗争。

受共产党影响的进步报刊与国民党右派报刊在这块王地上几经搏斗,正义与邪恶反复较量。

最终,国民党利用武力打击、压制进步报刊,使国民党党报成为当时唯一可以公开出版的宁波报刊。

第一节宁波国民党机关刊物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顺利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开端,国民党开始誓师北伐。

在宁波,国共两党也开始了全面合作,尤其是在新闻宣传方面,建立了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

当时,宁波地区的国民党组织尚未公开。

早期的宁波国民党政党报刊正是在这个时期创办的。

此时两党在对待国家和民族原则上尚未出现较大分歧,国民党仍然秉承着北伐时期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立场,能够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

许多共产党员被指派到国民党的宣传组织中加强新闻工作。

在进行革命宣传上,共产党的积极参与和正确领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中共宁波地委国民运动委员会的积极筹备下,国民党宁波市党部机关刊物《甬江潮》于1926年7月15日创刊。

《甬江潮》,周刊,16开8页,铅印。

主编蒋本菁(国民党市党部常务委员、中共宁波地委国民运动委员会书记),编辑部设在国民党市党部办公处启明女中(中共宁波地委机关秘密驻地)。

《甬江潮》以报道国内外政治及社会状况,指导宁属各县党部党务,打击社会邪恶势力,扫除革命进程中的障碍物为宗旨。

创刊号发表《政治报告》长篇政论文章,详细阐述了帝国主义军阀对我国的侵略、压迫的现状,要求群众积极投入到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斗争中去。

《传播学教程》教案

《传播学教程》教案

《传播学教程》教案第一章:传播学的定义与发展1.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掌握传播学的发展历程理解传播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1.2 教学内容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信息传递、符号交流、意义传递等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传播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新闻传播、广告传播、公关传播、社会传播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重要性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理解传播学的应用领域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传播学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二章:传播过程与模式2.1 教学目标理解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掌握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分析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2.2 教学内容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等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线性模式、互动模式、网络传播模式等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编码、解码、反馈、互动等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互动讨论法: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传播过程和模式的理解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传播过程和模式的案例分析,分享和评估成果第三章:传播媒介与技术3.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掌握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影响分析新媒体和互联网对传播媒介的变革3.2 教学内容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传统媒体、新媒体、互联网等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影响:印刷术、广播、电视、数字技术等新媒体和互联网对传播媒介的变革:社交媒体、移动传播、虚拟现实等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媒介的种类、特点和传播技术的发展案例分析法:分析新媒体和互联网对传播媒介的变革案例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传播媒介和技术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四章:受众与消费者行为4.1 教学目标理解受众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消费者行为的动机和影响因素分析受众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4.2 教学内容受众的概念和特点:接受信息的群体、具有特定需求和兴趣的个体消费者行为的动机和影响因素:需求、欲望、态度、社会文化等受众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受众对产品或服务的接受程度和消费决策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受众的概念、消费者行为的动机和影响因素案例分析法:分析受众与消费者行为的实际案例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受众与消费者行为的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五章:传播效果与影响力5.1 教学目标理解传播效果的概念和分类掌握传播效果的研究方法和评估指标分析传播效果的影响力和作用机制5.2 教学内容传播效果的概念和分类:认知效果、情感效果、行为效果等传播效果的研究方法和评估指标:实验研究、调查问卷、舆论分析等传播效果的影响力和作用机制:信息传播、意见领袖、社会影响等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效果的概念、研究方法和评估指标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播效果的实际案例,理解其影响力和作用机制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传播效果与影响力的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六章:传播与文化6.1 教学目标理解文化传播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分析文化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6.2 教学内容文化传播的概念和特点:文化传承、文化扩散、文化交换等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教育、媒体、移民、互联网等文化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文化冲突的解决、文化创新的发展等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文化传播的概念、特点和方式案例分析法:分析文化传播的实际案例,理解其作用和影响6.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文化传播的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七章:传播与性别7.1 教学目标理解性别传播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性别传播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分析性别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7.2 教学内容性别传播的概念和特点:性别差异、性别角色、性别刻板印象等性别传播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内容分析、话语分析、社会建构主义等性别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性别平等的促进、性别歧视的消除、性别认同的塑造等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性别传播的概念、特点和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性别传播的实际案例,理解其作用和影响7.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传播与性别的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八章:传播与政治8.1 教学目标理解政治传播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政治传播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分析政治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8.2 教学内容政治传播的概念和特点:政治信息、政治宣传、政治话语等政治传播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内容分析、话语分析、政治社会学等政治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民主参与的促进、政治意识的塑造、政治稳定的维护等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政治传播的概念、特点和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政治传播的实际案例,理解其作用和影响8.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传播与政治的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九章:传播与伦理9.1 教学目标理解传播伦理的概念和原则掌握传播伦理的判断和决策方法分析传播伦理在现代社会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9.2 教学内容传播伦理的概念和原则:真实性、公正性、尊重隐私、保护知识产权等传播伦理的判断和决策方法:道德哲学、伦理准则、案例分析等传播伦理在现代社会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媒体诽谤、网络欺凌、数据保护等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伦理的概念、原则和判断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播伦理的实际案例,讨论解决方案9.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传播与伦理的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十章:传播与未来10.1 教学目标理解新媒体和互联网对传播未来的影响掌握传播技术的最新发展和趋势分析传播未来的挑战和机遇10.2 教学内容新媒体和互联网对传播未来的影响:社交媒体、物联网、等传播技术的最新发展和趋势:5G、大数据、虚拟现实等传播未来的挑战和机遇:数字鸿沟、隐私保护、版权问题等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新媒体和互联网对传播未来的影响、传播技术的最新发展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播未来的实际案例,理解挑战和机遇10.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传播与未来的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传播学的定义与发展补充说明:传播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涵盖了人类交流的各个方面。

第七章、大众传播

第七章、大众传播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三)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 (四)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环境监视功能 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环境监视
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 这里包括两个方面:
(一)“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
❖ 布莱士认为,报刊的三种重要功能,使它成为合理的、理性 的舆论形成的最重要推动力
作为事件的报道者和讲解员的功能 作为政治主张的代言人的功能
反映社会上读者一般意见的“测风标”功能
(一)“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
❖ 法国学者塔尔德同样注意到了报刊的社会和政治功能 。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 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 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 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 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 产和传播活动。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
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 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报纸完成了两个转变:一是由“观点纸”向“新 闻纸”的转变,二是由政党经费运营向市场化运营和企业化经营的转变。 换句话说,只有到了这个时期,报纸才成了“以报道新闻、传播知识、 提供娱乐”为宗旨的信息产业,才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媒介。

第七章 大众传播 传播学概论课件

第七章 大众传播 传播学概论课件
第七章 大众传播 (Mass Communication)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
1、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 组织
2、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 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受众) 4、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
属性 5、单向性很强 6、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有代表性的观点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监测环境 (2)社会协调 (3)传承遗产 2、 赖特的“四功能说” (1)环境监视功能 (2)解释与规定 (3)社会化功能 (4)娱乐功能 3、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说 (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3)麻醉作用 4、施拉姆的概括
(二)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乐观主义”的肯定态度和“怀疑主义” 的忧虑态度
• 乐观主义态度 • 怀疑主义态度 • 唯物主义态度
三、大众传播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一)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变化
• 客观环境
环境认知 人的行为
• 客观环境 信息环境 环境认知 人的行为
(二)大众传播与信息环境
境的影响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 施拉姆的观点: 大众传播诞生于15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标志
是德国工匠古登堡使用印刷机和金属活字技术, 成功地印刷出了第一批油印的《圣经》
• 本书观点: 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
(1)以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为标志, 代表性事件是廉价便士报的出现;
广播
•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进入家庭的大众电子媒介是 广播
• 广播是在无线电通信的基础上发展的 • 广播的诞生过程: ①无线电波的发现 ②无线电传送信号成功 ③无线电传送声音的实现 ④电台广播的诞生 • 1920年美国的威斯汀豪斯公司取得了从事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意义”?
从社会传播的角度来说,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 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 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意义属于人的精神活动的范畴,与人的社会存
在和社会实践密切相关。
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13
二、符号意义的分类
1、明示意义与暗示意义
这是诗学和语义学中的一种分类。前者指符号
第七章 传播与符号
学习要点: 1、理解符号的涵义; 2、辨析符号和与之相关的几
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3、分析符号与传播的关系。
1
第七章 传播与符号
第一节 符号概说 第二节 符号的意义 第三节 符号的特性
2
第一节 符号概说
一、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 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符号就是可以拿来有意义 地代替另一种事物的事物。如果给它下一个定义,那么符号
就是人类用以表达和解读意义的信息的形式。”参见周庆山著
《传播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34)
二、信号与象征符
信号(图片展示)
符号 象征符
3
1、信号的特点: (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 性;(2)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
固定对应关系
2、象征符的性质
(1)象征符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9
时空语言:是指人们利用时空来表达某种思想 的社会语言。
许多传播学者都同意这样的说法:在面对面的
人际传播中,大约65%的“社会含义”是通过非 语言符号表达的。 • 霍尔的“空间传播理论”:距离和方位 • 在社交场合,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分为四个
区:亲密区 <45cm;个人区 45cm~120cm;社
(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
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
4
(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学习来
继承的。 (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与其指代的对象 之间具有随意性。
爱情
5
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 (一)人类使用的符号 非语言符号
伴随语言符号 (副语言、类语言) (二)非语言符号 体态语言符号 时空语言符号(位置语言符号) 物体语言符号(如衣服、装饰品、
化妆形式、家具等 )
6
副语言是指词汇读音之外的“声音因素”,如 音调、音色、音量、轻重、节奏、变音转调、停顿、 沉默等;类语言是指表现一定身心状态的功能性发 声,如伤心的哭泣、高兴的笑声、疲惫的叹息、痛 苦的呻吟、吃惊的叫喊等。 服饰:个性化的追求,服饰个性有特殊的内涵: 制约服饰语言的因素:人服饰的个性化要与背景条 件想吻合,就是国际上通行的TPO原则,即Time、 Place、Object
7
体态语言符号:体态语指的是用表情、动作和体
姿进行思想交流、表情达意、传递信息的非语言符号。 可分为:表情语和姿势语。 (1)表情语 表情语是通过面部表情来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
语言。
• 在70万种人体语言中,表情语就多达25万种。
• 人们在交流过程中,目光交流达交谈总时间的
50%~70%时,就可形成融洽的交谈。
8
• 公事凝视、社交凝视、亲密凝视、侧扫视
面部表情可分为10种:兴趣、愉快、痛苦、惊 奇、愤怒、厌恶、惧怕、悲哀、害羞和自罪感 。 (2)姿势语 姿势语包括首语、手势语和体姿语。 首语是指人体头部动作所传递的信息; 手势语是指人体上肢所传递的交际信息;
体姿语是指人体的各种姿态所传递的信息。
• 手往哪放? • 手势怎么做?• 如何握手?
播信息。
18
1、简述符号的意义。
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性?
3、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 4、符号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5、谈谈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
19
20
古代战场中原边陲城市,胡人来犯, 城内点起烽火狼烟向友义,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指符号的 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例如,“北极熊” 一词原指生活在北极地带的一种凶猛的哺乳纲大型 食肉动物,但在20世纪冷战时期,它成了当时某个
推行霸权主义的北方大国的代名词。
14
2、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这是逻辑学中的分类。一般来说,任何一个语 言符号的意义都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外延意义和内 蕴意义。所谓外延意义,是指语言符号体系中所固 有的与客观事物有代表性关系的意义。内蕴意义是 指人们在运用符号时所表达的与客观事物无直接联 系的评价性意义。外延意义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 是客观的、相对稳定的;内蕴意义是在特定的场合 和交际环境中产生的,是主观的、随时变动的。 外延意义包括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内蕴意义 包括修辞意义、语境意义、历史意义、文化意义。
而是存在于人类传播的全部过程和环节当中。
16
第三节 符号的特性
我们知道,符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性:其一、 符号为人类所独创,动物不能创制符号;其二、符 号为人类所独有,动物没有符号。此外,符号还有 以下一些主要特性:
1、任意性。符号是用来代表事物的。每个符号 都有“用什么来代表”和“代表的是什么”两个方 面,这就叫做符号的形式和内容,也叫符号具和符 号义,符号学中成为“能指”和“所指”。能指和 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性的。它们的联系与结合完 全出于符号创造者的主观规定和社会成员的共同约 定。
播和保存的。 例:《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 3、思考功能:思考是人脑中与外部信息相联系的内在意 识活动,是内在信息处理过程。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说,思考本 身就是一个操作符号、在各种符号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
11
五、职业传播者运用非语言符号的原则
1、和谐协调
2、自然得体
3、个性魅力 4、注重效果
12
第二节 符号意义
交区120cm~ 210cm~360cm;公共区>360cm。
10
四、符号的基本功能:
1、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
化(即编码encoding)和符号解读(即解码decoding)的过程。
2、传达功能 :就是说,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如果不转换
为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是不可能在时间和空间中得到传
15
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编码与译码) 1、传播者的意义(编码) 2、受传者的意义(译码)
霍尔(S.Hall)等人曾依据接受者译码符合文本含义轴
的程度,将译码分为三类:(1)投合性译码,即接受者的理 解与传播者想要传达的意义是一致的;(2)协调性译码,即 接受者的译码部分符合传播者的本义、部分违背其本义,但 并未过分;(3)背离性译码,即接受者所得意义与传播者的 本义截然相反。 3、情景的意义 符号本身是有意义的,但意义并不仅仅存在于符号本身,
17
2、约定性。虽然符号具与符号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性
的,但是符号一旦创造完成,具义的联系一经社会成员认同、 约定,那么就成为一种社会习惯,具有某种不变性,任何人
都应遵守,不得随意改变。
3、组合性。符号是一个灵活的开放系统。就语言符号 来说,虽然字或字母的数量和句型的数量是有限的,但只要 传播者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和句型,就可以按一定的规则组 合成无限量的具体词语和句子。 4、传授性。人类识别符号、理解符号和运用符号表达 意义的本领并非天生,而是后天经过学习获得的。 5、跨越性。符号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地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