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青稞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合集下载

青稞生产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青稞生产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青稞生产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1. 引言1.1 青稞生产发展现状存在问题青稞是青藏高原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具有适应高寒干旱环境的特点,对当地居民的生计具有重要意义。

青稞生产发展现状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其产量和品质的提升。

青稞生产量不稳定是一个主要问题。

受气候影响较大,常常出现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导致产量大幅波动,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

青稞品质差异大,由于种植技术水平不高、管理不善等原因,同一块土地种植的青稞品质差异明显,影响了食用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青稞生产相关技术落后也是问题之一。

种植工具落后、施肥、灌溉不科学等技术不足,使得青稞生长周期较长且易受病虫害侵袭。

青稞价格波动大、市场需求不足更增加了种植者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需要加强青稞生产规划管理,提升种植技术水平,加强品质监管,稳定价格,开拓市场需求,以促进青稞产业的健康发展。

【2000字】1.2 青稞生产发展现状的重要性青稞的生产发展现状关系到粮食安全和农村稳定,如果青稞生产存在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当地农民的收入,甚至导致粮食供应短缺。

青稞的品质和价格也直接影响到市场竞争力,如果品质差异大或价格波动剧烈,将影响到青稞的销售和市场需求。

加强对青稞生产发展现状的重要性认识,关注青稞生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于促进青稞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充分认识青稞生产发展现状的重要性,我们才能更好地引导和促进青稞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 正文2.1 青稞生产量不稳定青稞生产量不稳定是当前青稞生产发展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在不同的年份和地区,青稞的产量会出现较大的波动,这给生产者和市场带来了不确定性。

产量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包括气候变化、病虫害防控不力、种植技术不到位等因素。

气候变化是导致青稞生产量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气候变化给种植青稞带来了更加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降水量的变化、气温的波动等因素都会对青稞的生长产生重要影响。

青稞的生产现状分析报告

青稞的生产现状分析报告

青稞的生产现状分析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青稞的生产现状进行全面分析,通过对青稞种植面积、产量、市场需求以及相关政策等方面的考察,为农业决策者和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2. 青稞种植面积及产量分析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青稞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

主要种植区域包括青藏高原和甘肃省等西部地区,其中以西藏和青海的种植面积最大。

青稞的生长周期长,抗寒抗旱能力强,适应能力广,因此得到了广大农民的青睐。

青稞的产量也呈现上升趋势。

科学种植技术的应用、农业机械化的推进以及政府的支持政策等因素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当前的年均产量约为10万吨。

然而,相较于其他粮食作物而言,青稞的产量仍相对较低,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3. 青稞市场需求分析青稞作为西藏和青海等地的特色农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需求。

其主要供应给当地居民作为粮食消费和饲料使用,同时也具备酿酒和加工的潜力。

青稞具有保健、养颜、滋补等功效,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

虽然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但供需之间仍存在一定的缺口。

一方面,青藏高原等地的交通条件限制了青稞的市场流通效率,导致供应不能及时满足需求;另一方面,其他替代品的涌入为青稞带来了竞争,也对市场需求产生了影响。

4. 青稞未来发展趋势展望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政府对农业产业的支持,青稞的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潜力。

首先,科学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青稞的产量和品质,例如通过优化种植技术、改良品种等,可以进一步提高青稞的产量和品质,满足市场需求。

其次,加强对青稞产业链的支持和培育,鼓励相关企业进行深加工和创新,例如开发青稞食品、药品、保健品等,拓宽产品的应用领域,提升青稞的附加值。

再次,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通过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促进生产管理、销售渠道和价格体系的优化,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5. 政策建议为了进一步推动青稞的发展,建议政府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提供更为优惠的贷款政策,鼓励农民扩大种植面积和改良生产设备;- 加强技术培训和科研支持,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推动农业科研和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发青稞在食品、保健品等领域的应用;- 完善青稞的市场流通体系,提高青稞产品的物流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西藏地区青稞生产现状与发展建议

西藏地区青稞生产现状与发展建议

西藏地区青稞生产现状与发展建议1. 引言1.1 西藏地区青稞生产的重要性西藏地区青稞生产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青稞是西藏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粮食来源。

青稞不仅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而且适应西藏地区的恶劣气候和高海拔环境,具有很强的抗逆性,是西藏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柱之一。

青稞在西藏地区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青稞在藏族文化中被视为圣谷,是藏族人民的主食,也是各种宗教仪式和节日中必备的食物。

青稞生产不仅是经济活动,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青稞生产也是西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稞是高寒地区优质稻的主要前茬作物,具有防风固土、抗旱保水的特点,在防止土地退化、保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西藏地区青稞生产不仅对当地农民生活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承载着文化传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多重使命,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加强青稞生产的发展,提高产量和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西藏地区青稞生产现状西藏地区青稞生产一直以来都是当地农民的重要生计来源,也是西藏地区农业的主要产业之一。

青稞是西藏地区的传统作物,适应高寒缺氧的气候条件,具有耐寒性、耐旱性和适应性强的特点,是西藏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由于西藏地区的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条件恶劣,加上传统种植技术落后、缺乏科学种植管理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使得青稞生产一直面临着诸多挑战。

目前,西藏地区青稞生产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是种植面积有限,产量较低,无法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二是种植结构单一,品种较为老旧,抗病虫害能力较弱;三是生产水平不高,缺乏现代化的种植管理技术和科学化的生产方式;四是市场营销渠道不畅,品牌知名度低,产品附加值不高。

尽管目前青稞生产面临诸多挑战,但西藏地区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这为青稞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通过加强青稞生产的技术支持、市场推广和产业协作等措施,可以促进西藏地区青稞生产的快速发展,提高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当地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不同类型青稞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不同类型青稞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不同类型青稞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对产量的影响张亚静;蒋礼玲;吴昆仑;迟德钊【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16(44)5【摘要】以青海省9个地区主栽的高产青稞品种为材料,研究了3种不同类型的青稞产量构成因素变化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原粮高产型品种的产量高于粮草双高型和其他类型品种,并且其穗数显著高于其他品种。

本试验条件下,相关分析表明原粮高产型、粮草双高型、其他类型青稞品种的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与产量的相关性均为正值,其相关性穗数大于穗粒数、千粒质量。

偏相关分析表明所有供试品种、原粮高产型粮草双高型、其他类型的青稞品种穗数每增加1个单位(1万穗/hm2)产量分别增加1.292、1.140、1.108、1.133 kg/hm2;穗粒数每增加1个单位(1粒/穗)产量分别增加9.096、8.898、10.303、9.528 kg/hm2;千粒质量每增加1个单位(1 g)产量分别增加7.171、10.423、7.266、9.529 kg/hm2。

通径分析表明,所有供试品种产量三因素对产量均有正向效应,其中穗数的贡献最大。

原粮高产型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间接作用有正值也有负值,而粮草双高型、其他类型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间接作用均为负值,说明粮草双高型、其他类型品种的产量三因子必须要高度协调、平衡发展才能获得理想的产量。

综上所述,原粮高产型、粮草双高型、其他类型青稞品种只有在保证单位面积一定穗数的基础上,高度协调产量构成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获得理想的产量。

【总页数】4页(P119-121,122)【作者】张亚静;蒋礼玲;吴昆仑;迟德钊【作者单位】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青海省高原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青海省青稞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西宁810016;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青海省高原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青海省青稞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西宁810016;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青海省高原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青海省青稞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西宁810016;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青海省高原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青海省青稞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西宁8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303【相关文献】1.播期对不同类型水稻生长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2.鲁中地区播期播量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生育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3.不同类型小麦品种播期及播量对叶龄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4.播期对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5.不同青稞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稞生产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青稞生产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青稞生产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青稞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当地人民的重要生计来源。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青稞生产发展现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包括种植技术滞后、品种单一、产量低下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青稞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和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1. 种植技术滞后青稞是高寒地区的特色作物,而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条件复杂,地形复杂,土壤肥力差,以及传统的农作方式和种植技术滞后,这些都导致青稞生产的效率低下。

2. 品种单一目前,青稞的种植品种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当地品种上,这些品种的抗性和适应性较弱,导致青稞的产量相对较低,甚至还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3. 供需矛盾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青稞的需求量逐渐增加,而由于传统种植技术的受限,青稞的产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导致供需矛盾加剧。

二、建议和措施1. 种植技术的改进针对青稞生产存在的技术滞后问题,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推广新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包括新的耕作方式、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等,以提高青稞的产量和品质。

2. 品种改良和推广通过种植技术的改进,加大对青稞种植品种的研究和开发,培育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新品种,提高青稞的耐逆性和产量,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3. 产销一体化建立青稞生产的统一收购和流通机制,鼓励农民参与青稞种植的合作社和联合体,在产销环节加强协作,建立青稞生产和销售的信息平台,促进青稞的市场化流通和销售。

4. 加强政策支持加强政府对青稞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制定和实施有力的产业政策,引导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投入到青稞生产中,以推动青稞生产的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

5. 加强科研和人才培养加大对青稞产业的科研投入力度,引导科研机构和高校加强青稞生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培养更多的青稞生产技术人才,提高青稞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西藏自治区青稞生产优劣势分析及发展对策

西藏自治区青稞生产优劣势分析及发展对策

XIANGCUNKEJI 2018年11月(上)79西藏自治区青稞生产优劣势分析及发展对策尼玛卓嘎(琼结县农牧局,西藏琼结856800)[摘要]众所周知,西藏自治区属于高原地区,氧气稀薄,农作物种植较为艰难,青稞是当地主要的农作物,只有引进先进的栽培技术,才能满足该地区对粮食的大量需求,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西藏自治区青稞的生产现状及发展优劣势,为进一步促进西藏自治区青稞的生产提出对策。

[关键词]青稞;生产;优劣势;发展对策;高原地区[中图分类号]S52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18)31-79-21青稞的品质特点藏族人的主食是以青稞为原料磨成粉的糍粑,著名的大麦酒也是由其酿造而成的。

同时,青稞也是藏族人民特色小吃及牲畜饲料的原料。

优质青稞形状规则、色泽鲜艳、籽粒饱满且大小整齐。

此外,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青稞作为藏族人民的主食,能够提供藏族人民所需的蛋白质。

青稞在食用前需要加工成大麦制品,其营养成分方可被吸收和利用。

然而,加工过程常常对食物本身的营养成分造成或多或少的损害,合理的加工方法也是保证食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粉碎是西藏人处理大麦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藏民的主要食物是大麦粉,所以碾磨质量对藏族人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2西藏自治区青稞生产现状由于西藏自治区海拔高、山区多、气候寒冷、坡度薄、灌溉条件差、土壤陡峭且农作物基本一年熟一次,耕作方法粗放,单位面积粮食作物产量低。

受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影响,西藏自治区青稞种植具有以下特点:农作物品种结构单一,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所占比例低,种植业经济效益不高;热量不足,土层浅,复种指数低;农业生产条件差,农业技术含量低,种植业单位面积产量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频繁,农业承受灾害和抗灾能力差,农作物生产稳定性差。

在西藏自治区,青稞又称大麦,是西藏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

作为藏族的传统主食,青稞在西藏种植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不同生长条件青稞的产量·品质分析

不同生长条件青稞的产量·品质分析

不同生长条件青稞的产量品质分析孟晶岩;栗红瑜;张倩芳;李敏;刘森【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生长条件对青稞产量、品质的影响.[方法]采集4个青稞品种,分别在西藏、甘肃、山西3个地区进行对比种植,对青稞中的水分、灰分、淀粉、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可溶糖、碳水化合物、β-葡聚糖以及砷、铅、汞12项指标进行检测.[结果]与原产地青稞种植产量相比,在山西省种植的青稞产量仅占其44%~73%;在同一地区种植的品种,其粗蛋白、粗纤维、水分、灰分、粗脂肪、可溶糖、碳水化合物等各项指标没有明显的变化;不同地区同一品种粗蛋白含量差异显著;喜马拉22中β-葡聚糖含量与昆仑12以及昆仑15差异显著,同一地区差异不大;原产地的品种各项重金属指标都低于在山西种植的品种.[结论]该研究可为今后青稞引进种植提供理论依据.%[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growth conditions on the yield and nutrient qualities.[Method]Four varieties of hulless barley were planted in three areas of Tibet, Gansu and Shanxi Province.The water,ash,starch,crude protein,crude fiber,solublesugar,carbohy-drates,β-glucan and heavy mental were detected.[ Result] Compared with the hulless barley production in the original production area,the yield was only 44% to 73% in Shanxi Province.There were no obvious changes in the indexes of crude protein, crude fiber, moisture, ash, crude fat, soluble sugar, and carbohydrate in the same area.The difference of crude protein content of the same variety in different regions was significant.The β-glucan content of Ximala 22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Kunlun 12 and Kunlun 15.There was no big difference of the β-glucan content in different varieties.All kinds of heavy metals from originalarea was lower than that from Shanxi Province.[ Conclusion] This study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hulless barley in future.【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7(045)028【总页数】3页(P30-31,38)【关键词】青稞;播期;品质分析;β-葡聚糖【作者】孟晶岩;栗红瑜;张倩芳;李敏;刘森【作者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3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3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3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3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3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growth conditions on the yield and nutrient qualities.[Method]Four varieties of hulless barley were planted in three areas of Tibet, Gansu and Shanxi Province.Thewater,ash,starch,crude protein,crude fiber,soluble sugar,carbohydrates,β-glucan and heavy mental were detected.[Result]Compared with the hulless barley production in the original production area,the yield was only 44% to 73% in Shanxi Province. There were no obvious changes in the indexes of crude protein, crude fiber, moisture, ash, crude fat, soluble sugar, andcarbohydrate in the same area.The difference of crude protein content of the same variety in di fferent regions was significant.The β-glucan content of Ximala 22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Kunlun 12 and Kunlun 15.There was no big difference of the β-glucan content in different varieties.All kinds of heavy metals from original area was lower than that from Shanxi Province.[Conclusion] This study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hulless barley in future.Key words Hulless barley;Sowing time;Nutrient qualities analysis;β-glucan 青稞(Hordeum vulgare L.var.nudum Hook.f.)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对多棱裸粒大麦的统称,别名元麦、淮麦、米大麦或裸大麦,是大麦的一种特殊类型[1-3]。

青稞产量低的原因

青稞产量低的原因

青稞产量低的原因青稞是一种特殊的作物,产量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理环境限制:青稞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这个地区的地理环境非常特殊,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土壤贫瘠,这些都对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有很大影响。

青稞需要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对土壤要求严格,一般只能生长在高寒地区。

2. 光照不足:青稞的生长期较长,需要大量的光照来进行光合作用,但青藏高原地区由于海拔高,云雾较多,光照强度相对较低,这会影响到青稞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3. 温度适宜范围小:青稞对温度的要求非常严格,只能在较低的温度范围内生长,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其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青稞的最适生长温度一般在5-15之间,这个温度范围有限制了其产量的提高。

4. 降水不足:青稞主要依靠自然降水来满足其生长的水分需求,但青藏高原地区降水量较少且不够均匀,经常出现干旱的情况,这对青稞的生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缺水会导致青稞的根系发育不良,生长缓慢,进而影响产量。

5. 病虫害问题:青稞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如青稞瘟病、白粉病、纹枯病等。

由于生长条件苛刻,青稞的自身抗病虫能力较弱,一旦受到病虫害的侵袭,会导致产量大幅下降。

6. 栽培管理不善:青稞的栽培技术相对较为复杂,包括育苗、播种、灌溉、施肥等各个环节,需要科学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

然而,由于青藏高原地区农牧民的科学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对栽培技术的了解不深,缺乏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导致产量提高的潜力无法充分发挥。

总的来说,青稞产量低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限制、光照不足、温度适宜范围小、降水不足、病虫害问题以及栽培管理不善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为了提高青稞的产量,需要从改善生长条件、加强病虫害防控、提高栽培管理水平等方面下功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类型青稞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青稞(Hordeum vulgare L. var. nudum Hook. f.)在植物学属于大麦的一个变种,因其收获时籽粒内外稃与颖果分离,籽粒裸露,故又称裸大麦、元麦、米大麦[1]。

青稞主要种植于青藏高原地区,它不仅是藏区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维护和保证藏民在高原地区生活健康的保健作物,其产业的发展对于藏区粮食安全、维护藏区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与其他作物一样,产量育种是青稞育种的主攻方向。

作物的产量取决于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3个要素,产量的构成因素已逐渐成为探讨产量形成的主要手段[2]。

本试验对青海省历年青稞主栽品种的产量三因素进行系统分析,以期找出对产量贡献相对较大的因素,确定青稞产量育种的主攻方向,从而为今后的青稞产量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9个供试青稞品种为肚里黄、柴青1号、昆仑15号、北青3号、北青6号、昆仑14号、门源亮蓝、门农1号、昆仑10号。

其中肚里黄、柴青1号、昆仑15号为原粮高产型品种,北青3号、北青6号、昆仑14号为粮草双高型品种,门源亮蓝、门农1号和昆仑10号为其他类型品种。

1.2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3年、2014年分别在青海省农林科学院试验
基地及海北州青稞试验基地进行,前茬作物为油菜。

本试验采用随机分组4次重复设计,小区面积8 m2,行距20 cm,行长 4 m,田间管理同大田。

1.3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用Excel和SPSS[3-4]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1高产青稞产量表现肚里黄、柴青1号、昆仑15号属于原粮高产青稞品种,由表1可以看出,原粮高产型品种不同年份不同地点种植,其产量均高于其他类型青稞品种。

昆仑15号在2013―2014年的平均产量最高,为7 357.5
kg/hm2,产量变幅为6 475.5~8 874 kg/hm2;其次是肚里黄,其产量变幅为6 211.5~7 563 kg/hm2,平均为6 747 kg/hm2;柴青1号位于第三,平均产量为6 614.5 kg/hm2,变幅6 448.5~6 777 kg/hm2(表1)。

说明昆仑15号、肚
里黄、柴青1号在不同年份、不同地点的产量均保持较高水平,说明原粮高产型青稞品种丰产性、稳产性较好,且适应性比较广。

从产量三因素分析肚里黄、柴青1号、昆仑15
号的穗数显著高于其他品种,而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表现一般。

就原粮型青稞品种而言,穗数是决定高产的主要因素。

2.1.2高产青稞构成因素的变异性分析由表2 可以看出,产量三因素的变异大小为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

其中千粒
质量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最小,说明千粒质量的多少取决于品种本身的遗传特性。

而穗数的变异系数最大,说明其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大,因此在生产上可以通过改善栽培措施来控制有效穗数,其次是穗粒数。

2.2青稞高产品种产量与产量三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2.2.1青稞高产品种与产量三因素的简单相关分析由表3可以看出,所有品种穗数与穗粒数负相关,与千粒质量成正相关,说明穗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穗粒数。

穗粒数与穗数、千粒质量均成负相关,其相关系数为r23=-0.673,说明穗粒数严重限制千粒质量,即在同一穗上想要获得大粒、多粒的协调比较困难。

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均成正相关,其中穗数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其相关性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

由于千粒质量遗传力高受外界因素影响小,因此在当前产量水平下,保证单位面积足够的穗数、增加穗粒数是青稞获得较高产量的基础,从产量三因素的变异程度上来看,穗数、穗粒数的提高相对容易一些。

对于原粮高产型青稞品种进行分析,其穗数与产量正相关,而穗粒数与千粒质量、产量负相关,其相关性为:x1(穗数)>x2(穗粒数)>x3(千粒质量),其中x1(穗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696,这是原粮高产青稞三要素中唯一正相关的数据,说明单位面积的穗数是决定原粮高产型青稞产量的主要因素。

粮草双高型青稞穗数、穗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777、0.407,千粒质量与产量负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381。

由此可以看出,在单位面积穗数合理的前提下,保证营养条件的充足,促进小穗结实率高,促进千粒质量的增加是粮草双高型青稞获得高产的有利因素。

其他类型的青稞品种的相关分析结果与原粮高产型青稞品种的结果
基本一致,穗数与产量(y)达到了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52,但其千粒质量、穗粒数与产量(y)呈负相关。

2.2.2不同类型青稞产量与产量三因子的回归方程偏相关分析是剔除其他自变量影响后,某一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联程度,因此,又称净相关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全部供试品种、粮草双高型品种、其他类型品种的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与产量的偏相关结果均达极显著水平。

原粮高产型青稞品
2.2.3不同类型青稞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通径分析以产量为因变量,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为自变量,在进行上述逐步回归的基础上,分别按所有供试品种、原粮高产型、粮草双高型和其他类型青稞品种进行通径分析(表5)。

以全部供试材料来看,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939 9、0.478 8和0.249 7,原粮高产型青稞品种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1.865 6、1.020 3、0.642 7,粮草双高型品种
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1.074 3、0.803 0、0.472 4,其他类型青稞品种穗数、穗粒数、
千粒质量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1.270 3、0.251 9、0.399 6。

说明,所有品种类型产量结构三因素的增加均对
产量有正向效应,其中穗数对产量贡献均最大,说明要想获得理想的产量,必须要保证在单位面积穗数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较高产量。

从参试所有品种来看,穗数通过穗粒数对产量的间接通径系数为负值,通过千粒质量对产量的间接通径系数为正值,说明单位面积穗数的增多可通过增加千粒质量影响产量。

穗粒数通过穗数、千粒质量对产量的间接作用均为负值,说明穗粒数不能导致穗数、千粒质量的增多而对产量作出贡献。

千粒质量通过穗数对产量的间接通径系数为正值,通过穗粒数对产量的间接作用为负值,表明千粒质量的增加不可以通过穗粒数影响产量,但可以通过穗数的增多来提高产量。

原粮高产型青稞品种穗数通过穗粒数、千粒质量对产量的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值,穗粒数通过穗数对产量的间接作用为负值,通过千粒质量对产量的间接影响为正值,说明产量三因素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粮草双高型和其他类型的青稞品种的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对产量的间接通径系数为负值,说明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必须要高度协调才能对产量作出贡献。

3讨论与分析
对产量构成三因素的相关性、通径分析表明,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对产量均有正向效应,对产量的贡献大小为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与前人的研究结果[5-8]一致,说明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且关系最为密切。

产量三因素的变异分析表明其变异系数大小为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穗数的变异系数最大,说明穗数的遗传力低,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可以通过改善外界条件来提高产量。

对于所有供试材料来说穗数与产量的关系最密切,是青稞想要获得高产的前提。

原粮高产型青稞品种穗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穗粒数、千粒质量与产量呈负相关。

因此,在育种时要将提高单位面积的成穗率放在第1位,这是原粮高产型青稞育种的主攻方向。

粮草双高型青稞品种穗数、穗粒数与产量均为正相关,千粒质量与产量成负相关,产量构成三要素对产量间接关系均为负值,主要是因为在同一穗上要求穗粒数多、粒质量高是很难实现的,这2个因素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因此,在保证合理穗数的前提下,提高穗粒数是获得此类青稞品种高产的主要途径。

其他类型青稞品种,穗数与产量呈正相关,穗粒数、千粒质量与产量呈负相关,并且产量三要素对产量的间接作用均为负值。

门农1号、门源亮蓝、昆仑10号株高较高,在青海籽粒灌浆期降雨量多且易发生倒伏影响产量。

因此,在育种时把穗数放在主攻方向的同时,同时要兼顾穗
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协调发展,同时要对其株型进行改良,才能获得理想的产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