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出土简牍看汉代的马食_赵岩

合集下载

押广东卷第2题 秦汉时期:大一统(解析版)

押广东卷第2题 秦汉时期:大一统(解析版)

押广东卷第2题秦汉时期:大一统1.(2023·广东·高考真题)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

”陆贾的上述思想()A.适应了疗养生息的政治需要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C.为尊崇儒术供应依据D.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西汉初期(中国)。

据本题材料“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

”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由于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统治者难以剥削到很多东西。

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因暴政而亡的教训。

西汉初期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下令释放因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为平民;田租定为十五税一,材料中陆贾无为胜有为的思想适应了疗养生息的政治需要,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法家思想,排解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在汉武帝时期,不是西汉初期,排解C项;材料并未对西汉初年中心与地方的关系进行论述,排解D项。

故选A项。

2.(2022·广东·高考真题)“奉朝请”是两汉朝廷赐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与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

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C.为外戚干政供应了便利的条件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把握【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封国的实际把握权到了中心派驻的国相的手里,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把握,D项正确;遏制地方豪强势力扩张与材料主旨无关,排解A项;国相是由中心派驻的,刚开头是作为朝廷的监督人员,此时开头郡守化,相当于“郡县长官”,排解B项;此现象与外戚干政无关,排解C项。

高考历史《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真题练习含答案1.[2024·衡阳市高三二模]从汉高祖到景帝,皇帝宗室被封为诸侯王的共四十六人,王子侯者二十七人,功臣侯者二百四十人,外戚侯者二十五人。

汉初的分封() A.促进了汉初经济恢复B.抑制了豪强地主势力C.维护了国家政权稳定D.埋下了地方割据隐患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对宗室、外戚和功臣进行分封且人数众多,这使得地方势力逐渐增强,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D项正确;宗室外戚享有支配封国食邑的特权,不利于汉初经济恢复,排除A项;材料与抑制豪强地主势力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汉初封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为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排除C项。

故选D项。

2.[2024·辽宁葫芦岛高三一模]汉武帝时始设刺史监察地方,其下无属员,亦无固定治所;至东汉时,刺史除了有固定的治所外,在原有权力基础上兼领地方选举劾奏之权,并逐渐获得地方行政权和领兵权。

这种变化()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体现监察制度的异化C.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D.意味着监察体系完善答案:B解析:据材料“汉武帝时始设刺史监察地方,其下无属员,亦无固定治所;至东汉时,刺史除了有固定的治所外,在原有权力基础上兼领地方选举劾奏之权,并逐渐获得地方行政权和领兵权”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的刺史,负责监察地方,但到东汉时期,刺史的权力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监察职能逐渐演变为地方具有行政权和军事权的地方机构,体现了监察制度的异化,B项正确;刺史在东汉时期权力的上升,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地方权力的转移,不涉及地方行政效率,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监察制度的异化,而非监察体系的完善,排除D项。

故选B项。

3.[2024·南通市高三一模]内、外朝之设源于先秦时期,内朝负责“神事”,处理宗族内部事务;外朝治理“民事”,掌管国家行政事务。

而汉武帝以来,内朝取得了参决机要的实际权力;外朝则变成了执行机关。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汉朝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汉朝
思想方面:思想的不统一,
不利于中央集权
政治上: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主父偃)
诸侯 中央
诸侯 中央
汉武帝的大一统
1、政治: 允许诸王将封地分给子弟 建立较小的侯国(主父偃)
2、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3、经济:
4、军事:
历史小常识
•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 纲,夫为妻纲”;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历史鉴证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jǐn]。·····人相 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chún sì), 而将相或乘车。
——《汉书》
译文: 人民失去农作之业,从而发生大饥荒……人们
互相残杀啃食,死的人超过了一半。皇帝出行都不 能乘坐到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拉的马车,而高级将领 与文官只能坐牛车出行了。
2、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建立太学
3、经济: 4、军事:
汉武帝的大一统
1、政治:允许诸王将封地分给子弟
建立较小的侯国(主父偃)
2、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建立太学
3、经济: 13课 4、军事: 14课
时空隧道
王莽
建权

元 前
9 25
余秋雨大师曾经说过:“我是 汉族,我讲汉话,我写汉字,这是 因为我们曾经有过一个伟大的王朝 ---汉朝!
诊断一: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 千乘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 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 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政治方面:诸侯国势力强大
严重威胁到中央
诊断二: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 派人物还很活跃。诸王门下聚集许 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 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简牍所见汉代河西走廊的牧马业_陈天鹏

简牍所见汉代河西走廊的牧马业_陈天鹏
饲料的深加工对于河西畜牧业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饲 养马匹的饲料主要是谷物的草秸,在河西走廊地区秸和茭是 喂养马匹的主要饲料。茭即喂牲畜的干草。对此《居延汉简》 中有这样的记载:
(5)出茭五百□③。(《合校》90.1) (6)出茭食马三匹,给尉卿募卒吏四月十六日食,吏一 人,马一匹。(《合校》290.12)
第 19 卷第 3 期(2014)
Vol.19 No.3(2014)
简牍所见汉代河西走廊的牧马业
陈天鹏
(西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河西走廊所出汉简中保存了较多马匹饲养史料。以简牍为中心旨在通过简牍以此来分析汉代河西
走廊马匹饲养技术、相畜技术、兽医水平,以此来探究汉代时期河西走廊以马为核心的畜牧业状况。
三、兽医水平的提高 同时医药知识的积累方面也有所进步,从出土的汉简提 供的材料看, 当时在河西走廊地区已经出现了许多医治牲畜 疾病的医方, 有“治马头涕出方”[4],“治马伤水方”[9](P275) 等。此
116
第 19 卷第 3 期(2014)
Vol.19 No.3(2014)
外, 人们知道, 瘦疲之马不能只喝水吃草, 必须喂粮食, 才能 恢复体力。此从敦煌汉简 中即可窥见一二。
(15) 驳乘两剽齿十六(《合校》149.23) (16)马一匹骍牡生副齿九岁高五尺(《合校》510.27) 上述简牍是关于马匹颜色、性别、年龄和身高的记载,可 以看到有:白、骍、駹、等毛色。马的性别,如牡就是性别的记 载。按年龄来看,十岁马一匹、八岁马一匹、七岁马一匹、九岁 马一匹、十六岁马一匹。马在八岁前后最强壮,最能干活。按 身高来看有六尺的有五尺的。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西汉河西 走廊地区相马术的发展,注重马的毛色、性别、年龄和身高。 最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从马的牙齿的生长磨灭状 况判断马的年龄,下面稍做分析。据《齐民要术》记载:马在三 岁以前的幼年时期是生长乳牙的时期,一岁时上下各生两 齿,两岁时上下各生四齿,三岁时上下各生六齿,从四岁到六 岁之间换成成年齿,后来马齿磨成臼状,接着变平、变黄、最 后终于变白。马在十二岁以前,先是两颗中间的下齿变平,到 了十三岁,就有四颗下齿变平,到了十四岁,又有六颗下齿变 平。上齿是从八岁到十二岁变平的。[8](P422)这是关于按马的牙齿 判断年龄的最早文献,就现在在河西地区乡间依然也在流 传,然在西汉河西走廊地区人们早就懂得了根据马的牙齿判 断年龄的经验,足见当时相马术的水平和畜牧业的发展状 况。《汉书·景帝传》中记载御史大夫卫绾的奏文中说:“禁马 高五尺九寸以上,齿未平,不得出关。”[2](P147)这些都足以印证西 汉相马术的水平。

论汉代边地传食的供给——以敦煌悬泉置汉简为考察中心

论汉代边地传食的供给——以敦煌悬泉置汉简为考察中心

至于置传马喂菽的情况 ,我们除上述两条汉律外还没看到其他的记录,其原因有待探
讨。 再看对人 的传食 供应 ,在这个 问题 上 “ 长罗侯 费用簿 ” 提供 了重要信息 : 过
( )县 ( 7 悬)泉置元康五年正月过长罗侯 费用薄 ( 。县掾延年过。 ( l 簿) 6
简) 入 羊五 ,其二 睾 ( ) 羔 ,三 大羊 ,以过 长 罗侯 军长 吏具 。 ( 2简 )入 鞠 ( 6 曲)
② 范哗 《 后汉书》卷 18 《 1 西域传》,北京 :中华书局 ,2 0 0 1年 ,第 2 2 、2 3 页。 90 9 1
10 4
敦 煌
学 辑

20 0 9年第 2期
赵克尧指出 :汉代传舍不仅是宾馆,而且还提供传马。 梁锡峰认为: “ ① 传舍为保
证乘传 的饭食供应 ,设有食厨 ;为保证马匹供应 ,设有厩置”⑦ 朱慈恩指出 :“ 。 传舍对
()f 丙 H出 3 /f辰十 茭束, } 食传马八匹,出茭八束, 食牛。(21) 3.5⑥
( ) 出粟三石 ,马十 匹,送 大 昆弥使者 ,都 吏 张掾 。阳朔 四年二 月戊 申,县 4
( 悬)泉 啬夫 定付 遮要廒 佐 常。( 82 :5 ) V11@ 8
( ) 出麦 四斗 , 已。建 平五 年 闰月壬 寅,县 ( ) 泉啬 夫付 。(Ⅱ l4 :5 ) O 1④ 3
( )甘露 二年二 月庚辰 朔丙戌 ,鱼 离置啬 夫 禹移县 ( 6 悬) 泉置 ,遣佐 光持传 马十 匹 ,为冯 夫人 柱 ,廪穰麦 小卅二 石七 斗 ,又 茭廿 五石 二钧 。今 写券 墨移 书到 ,
受薄 ( 簿) 入 ,三 月报 ,毋令缪 ( ) 谬 ,如律 令 。(1 15 :9 ) 10 1③ 6

新乡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新乡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新乡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3分)1.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石器时代中国所在的东亚大陆野马广为散布,曾为原始人类猎取为食。

距今7000年至4500年前,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首先将野马驯化为家马,并渐次传入中原农耕区。

马匹作为重要的驮畜,春秋以前在中原主要用于牵引战车,赵武灵王向匈奴学习“胡服骑射”之后,更多地用于骑乘。

由于自然条件所限,中原农耕区繁衍的马匹不但从数量上不能满足需要,且品种易退化,因此需从临近的蒙古高原输入。

蒙古马,是世界上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体格不大,但身躯粗壮,四脚坚实,耐力好,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

汉武帝时,为对抗匈奴,派张骞出使大月氏。

张骞路过大宛,了解到当地最为出名的物产是骏马。

这种马与中原习见的蒙古马差异明显,身长体高,速度耐力兼备,是极为优良的战马。

汉使看到这种马前膊流出的汗水中有血,感到奇怪,汉郊祀歌描写道“霑赤汗,沫流赭”,便以“汗血马”名之,又称“天马”。

汉武帝为求“天马”,数次向大宛遣使,而大宛不仅不答应,且杀害汉使,引起汉将李广利两次率军征讨,最终如愿获上等良马数十匹,中等以下的雌雄马3000余匹而归。

汗血马的引进数量毕竟有限,而以良种西域名马与蒙古土种马杂交可使后代改良性状。

汉以后,汗血马仍然不断输入中原。

据南宋李石《续博物志》卷四记载,唐天宝中,大宛进汗血马六匹。

“汗血马”在元明两代称为“阿鲁骨马”,又名“小西马”,仍然是中亚各地进献的主要贡品之一。

除中亚之外,漠北也是中原良马的重要来源。

《旧唐书•铁勒传》载,蒙古高原西北部的骨利干,于贞观中“献良马十匹”,“太宗奇其骏异,为之制名,号为十骥。

唐代来自中亚的良马在当时口碑中最知名者,乃为唐太宗所喜爱的六匹骏马,太宗逝后,为之刻像陪葬,称为昭陵六骏。

蒙元是域外良马进入中原的另一个重要时代。

中国古代史--秦汉经济(试题)

中国古代史--秦汉经济(试题)

沈阳市高中历史电子版作业题库(试题部分)【历史阶段】中国古代史---秦汉史经济(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选择题】【A层】1.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

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C.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2.图片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3.从西汉中期耦犁推广以来,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不是向大型、高效发展,而是逐步被改造得比较轻便灵巧。

这说明古代农具()A..已经达到定型阶段B.逐步走向停滞落后C.适应小农经济需要D.严重制约农业发展4.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

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冶铁技术的落后B.精耕细作的需要C.小农经济的阻碍D.耕牛的极度缺少5.画像砖源于战国时期,盛于两汉。

它主要用于宫殿、庙宇祠堂及墓室的建筑装饰,生动反映了当时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状况。

下图砖画体现了古代自然经济的—个特点,这一特点是()A.粗放经营B.男耕女织C.集体协作D.农耕为主6.“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描述的是()A.西周诸侯封地的情况B.秦朝实行郡县制后的情况C.汉武帝时代的盛况D.东汉豪强势力膨胀的情况7.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8.图是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说唱俑。

作为历史材料,它()①展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塑艺术②有助于我们了当时的文化生活③证明了汉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④增加了我们对说唱人的直观感受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B层】9.《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

由汉简所见西汉马政

由汉简所见西汉马政
天每个 士兵 的害革标 准是五十柬 。 4 定作卅人伐茭千五百束率人五十束与此三千八百束 182 6. 1 这里记载了一次劳动任务,规定有三十名戍卒参加劳动,要完 成 一千五百束的茭草任务量 ,平均每人为五十束 。 ( 二)注重对茭草的管理。茭草作为重要的一项军需物资,汉 政府 重视对其的 出入 、存储管 理。 1关于茭草 的收 支记录 .当时,对每一笔茭 草的支 出和收纳都 . 有 专门的记录。 ()今余茭五千六百 五十 柬 31嘲 1 .5

()治马阶段方南 草五分 口 20 3 04 ( )口●并马病 治马口口 EPT06 4 ..5.7
()●吞远部 建平元年正月官茭出入簿 4 1 2 .O ( )出茭九柬 正月甲子以食口口 2. 3 45 ( )口丙辰 出茭册柬食传马八匹 出茭八束食牛 3.5 4 21 ( )●凡出茭九百卅六柬 5. 5 73 ( )入茭十束 第十日付屯君 二百口 7. 6 O7 P. 2 9 在上列诸简中,( ) 4 、( )为茭草的支出记录,其记录内 E. F2 : 1 9 3 、() 5 放 不 以死驹服用 永不 当负驹 放 以县官马擅 自假借坐藏为 盗请 容包括支 出茭草 的数 量、 出时 间, 支 有时也会记录支 出原因。 ( ) 如 3 ..2 :20 支出茭草 四十 柬 以饲养传马 八匹。( )简是 茭草的支 出记录 ,其内 行法 EPF2 0 6 获教敕要颂放毋状当并坐叩头死罪死罪敢言之 E PF2 2 1 ..2: 0 御 容包括接收数 目、接收人。同时,汉代的账簿制度已比较完善,在 简中记永为县官办事,急于赶时间,结果马驹因疲劳而累死, 关于茭草的记录中,也会有一定时期的结余记录,如 ( )简;并且 1 但塞尉放不将死马驹给永又擅自将县官之马外借,因此永不用负任 这样的账簿会定期汇总,要及时上缴。 2 出现差错的惩罚。在茭草管理中,若出现差错,也有相应的 何责任,而放要负全责,并受处罚。 . 建昭元年八月丙寅朔戊辰、悬泉厩佐欣敢言之、爰害、傅属一 处 罚。如: 隧长徐宗 自言责故三泉亭长石延寿茭钱少二百人十数责不可 匹、牡。左剽、齿九岁、高五尺九寸、名日亲鸿。病中肺、涕出睾、 饮食不尽度。即与啬夫遂成 ・ 建杂诊、 属病中肺、涕出睾、审证之。 得 36 . 它如爰耆。敢言之。([34 I0 1②:3 1 [ 】 0 )。 【 J 甲渠言戊卒爰应自言侯长李顺使卒谢乙等八人取薪茭运验问未 这是一份报告病马死亡验证结果的文书。 内容包括传马的毛色、 能会 口 3 .9 3 1 . 宗前受茭五十二积今百五十三积多一积误毋状当做罪 当死叩 牝牡、徽记、年齿、身高、名字、病情、病状等,然后报告了参加 验诊 者的职务 、名 字以及结论 。 口 3 7 1A 1. 1 同时马匹一旦得病,或重病而死,作为管理马匹的官吏除要及 宗前受茭五十三积今茭五十二 死罪 3 1B 1. 7 1 还 死 ‘ 第十侯长傅育 坐发省卒部五人会月十三日失期毋状今适载三 时报告上级外 , 要对马匹生病 、 亡也派专人 负责 。 敦煌悬 泉汉 简 释粹》 “ : ●传 马死二匹 ,负一 匹,直万五千 ,长 、丞 、掾、奋啬 泉茭二十石至城北隧给驿马会月二十五日毕 EPT95 ..5 .9 从上面所举的简文例子可以看出对茭的运输、存储,负直接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出土简牍看汉代的马食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赵 岩大庆师范学院中文系 《后汉书·马援传》载:“马者,兵甲之本,国之大用,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有变则济远近之难。

”这充分说明在汉代人的生活中,马占有重要作用。

关于马食的问题,汉代律令对食用量及马食料的税收来源等有严格的规定(1),汉代政治家禹贡曾对厩马的食料进行质疑(2),现代的学者们对汉代马食的问题也颇感兴趣,对马食的种类、用量、财政来源等有诸多论述,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这在下文的论述中会多有述及,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我们认为学者们往往是在谈秦汉马政乃至畜牧业等问题时才关注马匹饲料使用的一些侧面,展开不够,而且由于新材料的不断出土,过去某些问题显然没有说清楚或结论偏颇。

所以我们在此以出土简牍为中心对汉代马食问题作进一步考察。

一、汉代马食的种类汉代马匹的喂养以草类植物和粮食为主。

草类植物方面,首先是未经收割的天然水草。

臧知非指出在汉代除11月到3月春夏秋三季均为放牧期(1)6。

在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中的确如此规定:(1)马牛当食县官者骖以上牛日刍二钧八斤马日二钧◆斤食一石十六斤◆◆◆乘舆马刍二一牛市玄食之421(C157)各半其马牛食仆牛日刍三钧六斤犊半之以冬十一月禀之尽三月止其有县官事不得刍牧者夏禀之如冬422(C162)各半之423(F3)(3)由简文推知马牛当食县官者正常情况下在4月到10月是要放牧喂养,我们在汉简中看到了放牧的记录,如:(2)隆使吏牧马 毋状宜可适隆遣大男◆◆◆E.P.F22:368而放牧喂养的食料当然是天然水草。

高敏指出汉武帝时因为引进的大宛等国良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丰富了马的饲料(2)95,禹平进一步指出汉代苜蓿的栽种推广得很快,不仅首都长安、洛阳附近种植,而且又在北方各地推广开来,这种草极适于养马,它的引入和大面积种植,对于提高养马的质量以及促进大规模养殖马匹,起到了重要作用(3)26,而黄敬愚则认为苜蓿的引进并没有促进汉马马种的改良(4)2。

在敦煌悬泉置汉简中有大量关于苜蓿的记载,证明了苜蓿在北方边地的大面积推广④。

还有“刍”与“”。

高敏先生指出,汉代马匹喂“刍”与“”(2)96,这在简(1)可以得到证明。

即在11月到3月及放牧期有县官事时,县官马主要喂“刍”与“”。

王子今先生指出:“刍应是专作饲草的杂草和秸秆,牲口不吃之草一概不收;则是纳税者所经营的农田作物秸秆,其用途,可以作为饲草,也可以作燃料。

”(5)527这个结论大致是可信的。

禹平指出秦汉时代马食主要是谷物的草秸(3)26-27,这种说法值得怀疑,现在还没有足够证据表明汉代马食中草类植物主要是谷物的草秸,而不是天然水草及其他。

从简(1)看官马牛廪食者用“刍”的数量要大于“”,二者的比例是2:1,而且毕竟在全年大多数月份天然水草的使用还是占大比例的。

当然,这只是针对官马牛廪食者的,不能据此说明“刍”占有更重要地位。

因为张家山汉简《田律》规定,“刍一石当十五钱,一石当五钱”,大概平民喂马在有足够谷物草秸的情况下是舍不得用刍的。

总之,汉代马食中的草类植物孰轻孰285重,会依情况不同而不同,不能一以论之。

刍由于在牲畜饮食上的重要性,在汉代甚至作为衡量财富的标志,如居延汉简载:(3)慎微小故多穷贫子◆数◆千羔羊万余刍积如山粟米常陈家室富有家解=优哉故命为禽子E.P.S4. T1:12还有“茭”。

森鹿三指出居延汉简中“要喂干草”,即“茭”(6)96。

禹平等也有相同结论(3)26。

关于“茭”到底是什么有所争论,王子今先生在概述众家说法的基础上指出应是野生饲草,其论证甚为周密,可信(5)271-273,但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其特指收割后的野生饲草。

我们看到,在汉简中有大量伐茭、买茭、入茭、陈茭、积茭、出茭的记载,如:(4)伐茭千石积吞远置◆E.P.T48:60A(5)伐◆茭千石积吞远◆E.P.T48:60B(6)◆有官 稍入茭二千七百束尉骏买二千束E.P.T52:177(7)右钅并庭亭部茭八积五千五百卅六石二钧……E.P.F22:382(8)◆七月辛巳卒◆二人 一人守茭 一人除陈茭地 右解除十人 E.P.T49:10说明汉代边地“茭”在马食中的重要地位。

还有“”。

干草及谷物秸秆经过精铡就变成了精饲料,这在汉代叫做“”。

《汉书·尹翁归传》载“豪强有论罪,输掌畜官,使斩”,颜师古注:“,斩刍”,说明汉人已注意到了精铡饲料(2)96,这在汉简中也有体现,如:(9)◆◆苏党◆四用米一斗九升大马一匹用粟二斗一钧(敦煌汉简释文:602:释MC.544)从汉简看,汉代的驿马、厩马已经以粮食作物为主。

这体现了汉代马匹饲养的谷物化倾向。

高敏指出睡虎地秦简《田律》载“乘马服牛禀,过二月弗禀、弗致者,皆止,勿禀、致。

禀大田而无恒籍者,以其致到日禀之,勿得致。

”(7)29说明秦汉时代牲口的饲料已不单纯是天然水草,国家为饲养而征收的刍蒿税,为变水草饲养为一定比例的谷物饲养提供了条件,领取饲料有固定的帐簿定额和领取凭证“致”,表明各饲养场所的牲畜在各方面都有固定的指标。

而且《周礼·地官》中“牛田”、“牧田”的划分更表明放牧牧场的固定化和饲料的谷物化倾向。

(2)98秦简《仓律》还有相关例证:(10)驾传马,一食禾,其顾来又一食禾,皆八马共。

其数驾,毋过日一食。

驾县马劳,又益壹禾之。

(7)47到了汉简中,这种表现更为明显。

不仅汉律明确规定传马、使马、厩马食用粮食作物,在实际用料记录中也体现了这一点,如:(11)粟廿石 输万岁隧仓柱马食(4863:合214.128)(12)出谷九十七石二斗 给莫府马食(敦煌汉简释文:1096:释MC.941)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森鹿三指出居延汉简中“马的精饲料有麦粟”以及“稷”(6)96,黄敬愚也说“(秦汉时代)精饲料以菽、粟等粮食为主”(4)5,从汉律来看国家规定的厩马、驿马所食粮食饲料也确实以粟、菽为主,如:(13)◆◆马日匹二斗粟一斗菽传马使马都厩马日匹菽一斗半斗(张家山汉简425)(14)制曰下大司徒大司空臣谨案令曰未央厩骑马大厩马日食粟斗一升叔(菽)一升置传马粟斗一升叔(菽)一升其当空道日益粟粟斗一升长安新丰郑华阴渭成(城)扶风厩传马加食匹日粟斗一升车骑马匹日用粟叔(菽)各一升建始元年丞相衡御史大夫谭(敦煌悬泉置汉简Ⅱ0214②:556)但我们看到,麦也是汉代马的主要饲料,如:(15)贺私马一匹六月食麦五石二斗二升 (敦煌汉简释文:378:释MC.351)(16)五日出米三斗出麦七斗食马出麦二石予李士冯迁286出粟一石出麦三石予召男君兰 (敦煌汉简释文:346:释MC.319)尤以在敦煌汉简中显著,几次实际供给的马食多为麦:(17)出麦四斗以食戊校莫(幕)府史张卿所乘广至马一匹再食食二斗都吏石卿监(Ⅱ0216②:359)(18)甘露二年二月庚辰朔丙戌鱼离置啬夫禹移县(悬)泉置遣佐光持传马十匹为冯夫人柱廪洛麦小卅二石七斗又茭廿五石二钧今写券墨移书到受薄(簿)入三月报毋令缪(谬)如律令。

(Ⅱ0115③:96)(19)出麦四斗已建平五年闰月◆◆县(悬)泉啬夫付宜禾书佐王阳给食传马二匹迎昆弥(Ⅱ0114④:53)此外还有和禾旁禾皇等,但不常见,我们下文再具体论述。

我们注意到,汉代饲料的使用在类别上有如下特点:(一)往往搭配使用饲料我们所见搭配主要有:刍与搭配,参见例(1);粟与搭配,参见例(9);粟与菽搭配,参见例13。

这一方面说明以汉代的经济基础,虽然马匹喂养有谷物化倾向,但仍不能完全谷物化,尤其对于厩马及传置马之外的马匹,无论官养马还是私养马,更是依赖于草及谷物秸秆;另一方面也说明汉代人在探索马匹喂养之道,如粟与菽的搭配等,体现了汉代人对马匹喂养方面已认识到营养多样性的重要。

(二)饲料的使用依马匹用途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性从例(1)与例(13)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规定乘舆马与传马、使马、都厩马在饲料使用上有所不同,乘舆马的主要食物是刍与之类的草料或秸秆,而传马、使马、都厩马的主要食物是粟与菽,上引敦煌悬泉置汉简给厩传马加食的记载亦能证明传马、都厩马在饲料使用上的特殊性。

二、汉代马匹饲料的供应量汉简中对马匹饲料的供给量也有大量记载,我们可据以推知汉代马匹饲料的供给标准。

这里有一个问题首先要提出。

森鹿三指出居延汉简62·5号提及“马一日的食量”为一斗二升,但“是否就是不能改变的原则,则是个问题”。

“有的马每天配给二斗,……这是什么原因,不太清楚。

”(6)92-97于振波先生则指出马匹饲料平均日用量有一斗二升和二斗的差异是由于存在大小石的问题,并且月供量总量受到大小月的影响(8)。

于先生的结论甚为正确,汉代马匹饲料的供应量也存在大小石的问题,这应引起我们的格外注意。

首先看“刍”与“”的供给量。

臧知非据例(1)指出张家山汉简中载冬季的用料量,根据马牛年齿和用途而有不同。

马一天用“刍”大约是一天68斤,另外用“食一石六斤”,乘舆马的“刍蒿”比例是2比1;1岁以下的马饲料减半(1)70。

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由于在其他简牍中我们看不到“刍”与“”供给量的其他相关记录,结论也只能限于此。

再看“茭”的供给量。

森鹿三指出干草的发给量“大体上是按一天一匹马一束半到两束干草的比例来发给的。

”(6)93-96部分汉简用茭记录可以体现这一结论,如:(20)◆给假千人丞苏奉亲行塞南马三匹匹二束(1752:合73.17)但从全部汉简用茭记录看这一结论有误差,如:(21)茭千五十束群马七匹食忠当负E.P.T59:356(22)◆丙辰 出茭廿廿束食传马八匹出茭八束食牛(612:合32.15)⑤简(22)中传马每匹供茭5束,而简(21)平均每匹马供茭150束,按大月来推算,正好也是每匹每天5束。

所以我们认为“茭”的供给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大概是因为要随茭的存储量及其他种类饲料的用量而变化造成的。

再来看粟的供给量。

我们看到汉简中粟的供给量常见为日均小石2斗,合大石1斗2升。

这由例(13)可以看出,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的这种规定在其他汉简中也有所反映,如例(9)。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23)执胡隧长吴宗粟三石三斗三升少世取候史刑延寿粟三石三斗三升少◆取 卒柳世三石二斗二升少自取287候史延寿马食粟五石八斗卒汤取卩 卒杨汤三石二斗二升少世取 卒李何伤三石二斗二升少世取(3676:合157.2)月食5石8斗,按29天计正合每天小石2斗。

再如:(24)◆马八匹十月食积二百匹匹一斗二升(1499:合65.2)再看以下两例:(25)驿马一匹 用食三石六斗 已得七十二石少七十八石六斗(4333:合192.24)(26)出廿一石六斗 食候长候史私马六匹十一月食(1026:合46.7)上述二例合月食3石6斗,按大月30天计正合每天大石1.2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