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与元素符号》说课稿-新版
《元素》说课稿一等奖3篇

《元素》说课稿7一、说教材本节内容属于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课题包括人体的元素组成和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两部分内容,较详细地叙述了组成无机盐的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同时还叙述了元素在人体内的平衡等有关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从学科素养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物质组成的元素观,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大自然中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人体也不例外。
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人体新陈代谢和生长、衰老都是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人体通过这种变化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人体内常见的营养物质。
九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乐于探究感兴趣的问题。
就能力水平来看,学生初步具备了收集、分析、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在进行本课教学时,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意识,创设问题情境,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三、说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了解某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了解人是如何摄入对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的元素。
2、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和从众多知识中提取有效知识的能力。
3、进一步认识到化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人体的主要元素组成、分类及作用,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难点】元素在人体内的平衡。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五、说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
(过渡: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以下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四节 元素教案 (新版)鲁教版 教案

第四节元素
主备人备课组成员审核
学期第课时本单元(章)第课时授课日期
课题物质组成的表示课型新授
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概念,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2、通过对纯净物和元素的分类,学习分类的方法3、学会正确书写元素符号,记住一些常见元素
符号4、认识元素周期表
过程与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相互合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物质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对元素的认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
1、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微粒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2、通过对纯净物和元素的分类,
3、学会正确书写元素符号,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难点
1、体会分类的思想,学习分类的方法
2、学会正确书写元素符号,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教具准备复备
自学导航1、元素、元素符号?
2、物质分类:单质与化合物?
3、元素周期表?
学
习
过
程
学
习
一、元素与元素符号
1、元素:质子数(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地壳中前五位元素:
氧、硅、铝、铁、钙
2、元素符号
第一字母大写,第二字母小写
一种元素
意义:一个原子
一种物质
二、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氧气、氢气等
物质
化合物:水、二氧化碳、氯化钠等
三、元素周期表
过
程
1、原子序数
2、族、周期
3、元素分类与汉字命名
达
标
检
测。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3 元素 说课稿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3 元素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化学》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教材,涵盖了九年级的化学知识内容。
本节课为第三章第三节,主要内容为元素的概念和元素的命名方式。
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元素的基本概念,学会正确命名元素。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理解:了解元素的概念,掌握元素的命名方式。
2.能力与技能:能够正确命名常见元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元素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元素的概念,掌握元素的命名方式。
2.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命名常见元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入元素的概念,并提问学生是否知道元素是什么。
2. 学习元素的概念•通过讲解和示意图,让学生了解元素的概念。
•帮助学生理解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构成的物质。
3. 元素的命名方式•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了解元素的命名方式。
•解释元素名称的由来和命名规则。
4. 练习与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元素的命名方式。
•引导学生通过练习题来运用所学知识。
5. 拓展与延伸•提供一些拓展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元素的命名方式。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发现更多有趣的元素。
6. 总结与展示•通过课堂讨论和总结,让学生归纳元素的命名方式。
•展示学生在练习中获得的成果。
五、教学资源•《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教学课件•练习题卷六、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回答问题、举手等。
2.收集学生在练习中的答案,评估他们对元素的命名方式的掌握程度。
3.通过学生的展示和总结,评估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成果。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元素的概念和命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通过练习和巩固,学生对元素的命名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引入实例、实验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需要注意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环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情况。
2024年秋季新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课件 2.2 元 素

感悟新知
知2-练
知识链接:
物质由元素组成,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分子
由原子构成。元素只有种类之分,没有数量的概念,分
子、原子既有种类的概念又有数量的概念。
感悟新知
知识点 2 单质和化合物
1. 单质 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 化合物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知2-讲
感悟新知
知2-练
解题秘方:理解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及表述方法是解题的 关键,如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不是由“一个碳 元素和两个氧元素”组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感悟新知
知2-练
教你一招:描述物质时,应先分清组成与构成,物质的 组成用元素来描述,构成(即微观结构)用分子、原子或离子 来描述。元素的种类与原子的种类都由质子数来决定,分子 中原子的种类或物质中离子的种类就决定了元素的种类。如 水分子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水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
2. 2 元素
第二单元 认识物质的构成
学习目标
1 课时讲解 2 课时流程
元素与元素符号 单质和化合物 元素周期表
逐点 导讲练
课堂 小结
作业 提升
课时导入
自然界里形形色色的物质为什么会变化无穷、 往复循环?这与物质的组成---元素有关,这节课我 们就来探索一下什么是“元素”。
感悟新知
知识点 1
元素
知1-讲
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属于同种
1. 概念
元素,一定要强调“同一类原子”
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 同种元素之间质子数一定不同,即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3 元素(第1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3 元素(第1课时)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的第3章第3节,主要讲解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性质和元素周期表的组成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会了解元素的基本概念以及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则,为后续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涉及的重点是元素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难点是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则和元素周期表的组成。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元素的概念,包括元素符号、性质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组成;–掌握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则,能够正确地给定元素写出其符号;–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组成,包括周期、族和周期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运用多媒体工具辅助教学,使学生对元素和元素周期表的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练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和性质;–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则;–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周期规律。
2.教学难点:–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则;–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周期规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有关化学元素的内容,试探学生对元素的理解。
2. 学习新课步骤一:元素的概念和性质1.通过展示元素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元素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元素的性质。
2.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元素的基本性质,如原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
步骤二: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则1.讲解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则,包括元素名称的缩写和拉丁文名称的转换规则。
2.通过多个实例,引导学生进行练习,掌握元素符号的命名方法。
步骤三: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周期规律1.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组成,包括周期、族、主族和副族的概念。
2.通过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布局。
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四节 元素 课程教学设计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元素一、课程理念与要求为提高21世纪学生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初中化学课程体系,该学段的化学课程概括起来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突出学生的差异性”“提高化学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面向全体学生是基础;改变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科学素养是目的;着眼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个性发展是根本。
课程的落脚点应是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个性发展。
本节课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钠元素的奇幻之旅为情景线,让学生在情景故事中学化学,引入微信群、“加油向未来”、化学版《魔法城堡》等新元素,让学生说,让学生写,让学生唱,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新课标第二章神秘水世界第四节元素第1课时教学内容。
前面刚学习完构成物质的三种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作为从微观世界到宏观物质的“桥梁”,为化学学习的“宏—微—符”三重表征奠定基础。
元素符号及化学式几乎贯穿初高中教学的始终,因此元素符号的规范书写及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三、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先前已经学习过分子、原子、离子的相关知识,并知道它们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知道水用H2O表示,氧气、氢气分别用O2、H2表示,钠原子用Na表示等,对化学用语有一定的概念。
为本节课理解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以及元素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
(2)可能遇到的困难:从微观的原子到宏观元素的过渡,同学们可能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元素符号的意义的理解以及元素符号前面加数字后的意义等可能弄不清楚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②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微粒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③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书写,记住并能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2)过程与方法①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②通过小组讨论,增强合作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学习分析,建立科学的物质观,认识到物质的微粒观和元素观;②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更关注社会、关心自然。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教案及教学反思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概述教学目标1.知道元素是物质的基本单位;2.掌握元素符号的常见表示方法;3.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的周期规律;4.理解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定义和区别。
教学重点1.元素的定义;2.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3.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周期规律。
教学难点1.元素周期表的理解和应用;2.元素符号对应元素名称的记忆。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和示范;2.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3.实验探究和观察;4.讨论和总结。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师生互动,引发学生思考,提问“世界上有多少种物质?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2.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元素”和“周期表”。
第二步:授课1.讲解元素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能够理解:一个元素是由一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2.讲解元素符号表示元素名称的方法和含义,要注意地球磁场特别指出铁、氢、氧、金、银等的符号。
3.通过模板展示周期表的基本结构,讲解元素的周期规律以及元素符号和元素名称的对应关系。
其中重点讲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周期性的变化规律,提醒学生注意周期表中元素编号的变化和元素属性的重复性。
第三步:实验探究1.组织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自探究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实用价值。
2.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元素和化合物的定义、区别以及混合物的定义和分类。
第四步:小组合作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找出一些含有元素的物质,分别列举元素符号和元素名称,并简单描述这些元素所对应的性质和用途。
2.要求学生从元素周期表的角度去认识这些物质,并分析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相关性质。
第五步:总结1.课堂练习,通过选择、填空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元素符号和周期表的掌握情况;2.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对本课所学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概述,再次重申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程主要围绕化学元素这一概念展开,通过讲解、示范、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多种教育方式,让学生对元素符号、周期表以及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等概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节 元素

(二)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 国际上表示元素的统一符号
氢 H 氧O 碳 C 铁 Fe 镁Mg
2、写法: “一大 二小”法
3、元素符号的意义:
H
(1)表示一种元素
(1)表示氢元素
(2)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2)表示一个氢原子
3、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D ) A.海水 B.氯化钠溶液 C.空气 D.二氧化碳
知识回顾
物质的分类
物质
混合物 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纯净物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纯净物的分类
纯净物
单质 化合物
知识回顾 写出下列纯净物的化学符号 1、(1)氮气(2)氢气(3)氧气(4)金刚石(5) 红磷(6)木炭(7)镁条(8)铜丝(9)铁(10)金 (11)氦气(12)氖气
2、(1)二氧化碳(2)氧化镁(3)水(4)氧化铜 (5)二氧化硫(6)一氧化碳(7)二氧化氮(8)四 氧化三铁(9)五氧化二磷(10) 氯化钠
知识回顾 写出下列纯净物的化学符号 1、(1)N2(2)H2(3)O2(4)C(5)P(6)C (7)Mg(8)Cu(9)Fe(10)Au(11)He(12) Ne
A.O、Si、Fe、Al
B.O、Fe 、Si、Al
C.O、Si、Al、Fe
D.O、Ca 、Si、Al
2.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加碘盐”“高钙奶”“含氟牙
膏”,这里的碘、钙、氟指的D 是(
)
A.单质 B.原子 C.分子 D.元素
3.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B ),属于单质的 是( A ),属于化合物的是( C D ) A.氧气 B.海水 C.水 D.氯化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素与元素符号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元素》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课标、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节的内容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水的组成、原子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课为今后学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
同时元素作为“双基”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
因此,这部分内容对学生十分重要。
课时安排:本课时的内容安排为: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含义。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有了缺锌和补锌的生活经验和物质由元素组成、原子结构的知识经验。
但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元素是一种微粒或一种物质。
总之,学生的思维里已有了元素的影子,但对什么是元素却不知道,有好奇心、求知欲。
这便成为了本课时教学的起点。
三、说课程标准
本节内容在新课标【物质构成的奥秘】一级主题下的【认识化学元素】二级课题里。
其中要求:1.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2.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四、说教学目标
据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⒈知识与技能
初步掌握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符号的正确书写和意义,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⒉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联系地壳中元素的含量,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建立科学物质观;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重点: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由于元素的概念较抽象,容易跟原子混淆,
因此我确定元素的概念为本节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借助多媒体,采用了我校(“自主学习—探究展示—感悟提升”“自学—展示—点拨—练习—小结”)的“三环五步”生本导学案课堂模式,以学生的学为主,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我采用了图片展示、创设情境、讲解点拨的教学方法,让使学生借助导学案在自学、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先是课题导入(2分钟)、展示自学目标(2分钟);接下来是课堂探究(40分钟,按“自学-展示-点拨-练习-小结”五步进行),最后是课后作业(1分钟)。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情境导入(2分钟)
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三精牌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的广告,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设计意图:从生活经验出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
(二)展示自学目标(2分钟)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默读。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努力方向。
﹙三﹚课堂探究(40分钟)
1.自学(10分钟)
请同学们围绕探究案上提出的问题:
①什么是元素,元素与原子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②地壳中含量占前五位的元素是那些?
③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的造字规律对元素进行分类?
④怎样表示两个氧原子?(O2和2O的区别)
自学教材45-46页,勾划自学过程中的疑问,不明白的组内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导学案渗透了自学的学法指导。
2.展示(10分钟)
学生根据自学的情况,在小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逐一上台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在展示过程中,学生不断的暴露问题。
3.点拨(10分钟)
教师根据学生展示交流的情况对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进行点拨指导,力求精要。
教师应该进行点拨预设。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精要点拨,大多数学生能够解决展示阶段暴露出的问题。
点拨预设1:元素的概念
预设意图:将水、氢气和氧气中原子进行归类,让学生思维从有个数的微观粒子到只有种类的宏观元素跨越。
再引出归类原因是由于原子中质子数相同,最后一个表格表明,决定元素种类的不是中子数而是质子数,进而突破元素的概念。
点拨预设2:元素的分类
预设意图:元素名称的造字规律的分析,顺利突破元素的分类。
点拨预设3:元素符号的书写
预设意图:通过观察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律,顺利总结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重点还要点出Si、Cl、Al中l和i的印刷体和手写体的区别。
点拨预设4:元素符号的意义
预设意图:通过两组图片的讲解,让学生知道一个氧分子和两个氧原子的区别以及一个氢分子和两个氢原子的区别,进而顺利突破元素符号宏观与微观意义。
4.练习(9分钟)
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分为元素部分练习,元素符号部分练习,部分学生进行必要的拓展练习。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把自学、展示中暴露的问题进一步针对性地巩固练习。
5.小结(1分钟)
知识小结,科学评价。
设计意图: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把握本学点的知识,提高知识的整合能力。
(四)课后作业(1分钟)
完成导学案上的练习案。
设计意图:学习完一节课的内容后,及时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巩固提高。
七、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清晰、重点突出、一目了然,便于学生总结归纳学习内容。
第二节元素
一.元素与元素符号
(一)元素(二)元素符号
1.概念:质子数总称 1.书写:一大二小
①金属元素①宏观:表示一种
2.分类②非金属元素 2.含义元素
③稀有气体元素②微观:表示该元素
3.地壳中元素含量:的一个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