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发展史(精)

合集下载

中医药发展史

中医药发展史

(三)加大对中药产业的政策支持
(1)各级政府和部门应重视中药产业,在产业结构调 整、医疗卫生体 制改革、科教事业发展等多方面为 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加大对中药产业的投入,鼓励提高中药研究、开 发和生产的现代 化水平。 (3)加强对中药材生产的扶持,鼓励和吸引农民采用 现代化新技术, 提高中药材生产的规模和质量,保 护中药材品种资源。
“要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发展, 充分发挥祖国传统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 这是民间长时间争论“中医存废” 以来, 中国最高一级政府给出的最为郑重的官方态度。
对待中医不信任主要来源于一些江湖医生,以中医的形式出现, 诋毁了中医声誉。中国医学要在社会上稳固自己应有的地位,还需 要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中医要加快现代化的发展,无论从理论还 是药物,都要向前发展,不要向后发展,要用现代方法来发掘中医 药的宝库。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会长张大宁是一位中医药坚定的支持者、研 究者和实践者。他说,中医药属于应用科学的范畴,带有传统文化的色 彩,它是建立在长期经验和文化积累上形成的一种特殊体系,中医药能 够绵延数千年,靠的是实实在在的疗效。中医药要想站得住脚,不能只 是靠民族特色,而是要靠疗效方面的优势。
多学科并举,发掘传统中医药学的科学内涵,奠定中医药学 的现 代科学基础。 形成我国科技先导型中药产业 针对国际医药市场的发展趋势 和我国中药产业的现状, 引导我国的中 药生产企业向科技 型、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提高中药生产企业科技水 平,逐步 形成若干个以科技为先导、产品为依托、有国际竞争能力的 中药产业集团。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 高度重视,制定了以团结中西医和继承中医药学为核心的中医政策, 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发展中医药事业。 随着现代自然科学和中国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中药学也 因此取得了长足进步。 从1954年起,国家有计划地整理、出版了一批 重要的本草古籍,计有《本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 《纲目》等数十种。60年代以来又辑复了《吴普本草》、《别录》、 《新修本草》、《本草拾遗》等十余种,对研究和保存古本草文献有 重大意义。

中医的发展史

中医的发展史

中医的发展史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然作⽃争中就创造了原始医学。

⼈们在寻找⾷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中药的起源;在烘⽕取暖的基础上,发现⽤兽⽪、树⽪包上烧热的⽯块或沙⼟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逐渐产⽣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器作为⽣产⼯具的过程中,发现⼈体某⼀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部位的病痛,从⽽创造了运⽤砭⽯、⾻针治疗的⽅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形成了经络学说。

中医发源于中国黄河流域,很早就建⽴了学术体系。

中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都有不同的创造,涌现了许多名医,出现了许多重要学派和名著。

 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遇七⼗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民在与⾃然和疾病作⽃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药学资料⽽成书的。

本书载药365种,⾄今尚为临床所习⽤。

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

《神农本草经》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中,中国已经有关于医疗卫⽣以及⼗多种疾病的记载。

周代已经使⽤望、闻、问、切等诊病⽅法和药物、针灸、⼿术等治疗⽅法。

秦汉时期,形成了《黄帝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著作。

此书是现存最早的⼀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

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平。

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全⾝⿇醉剂'⿇沸散'进⾏各种外科⼿术。

从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

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影响,⽽且还传到了国外。

中国中医药发展史

中国中医药发展史

一文读懂中国中医药发展史西医药开始对中国医学产生影响是在19世纪初,至今不过百余年的历史,而此前的数千年间,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华数千年绚烂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早在几千年前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日常饮食劳作和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就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

人们发现食用了某些动、植物后具有减轻或消除病痛的功效,这就是认识中药的起源。

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和“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人们在烘火取暖时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逐渐形成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劳作时发现身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其他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初步形成了原始医学。

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中医理论的奠基人,被后人誉为“医祖”。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于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问世。

全面系统阐述了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治疗的原则与方法,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医学理观念,确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标志着中医从单纯的临床经验积累发展到系统理论总结阶段,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

秦汉后期,随着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

《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对于合理处方、安全用药、提高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中医药发展史

中医药发展史

中医药发展史中医药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实践,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医药活动,当原始人群应用简陋的石器和木棒挖掘地下的植物根茎,捕猎凶猛的野兽,切割动物的肌肉,敲碎骨髓等。

同时,也会用这些简单的工具和动物骨器切开脓包、割除腐肉、刺破放血等,可以说这是最早的医疗器具。

在发明制陶技术后,人们曾利用尖锐碎陶片来切割脓包或浅刺身体某些部位进行治疗。

当冶金术发明之后,又出现了各种金属制造的医疗工具和针刺用具。

当人类在寻找采集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植物能使人出现中毒症状或某些植物又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

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以致后来形成了经络学说。

火的发明与使用不仅对当时穴居部落起了重要作用,如熟食有利消化食物,御寒、照明、驱散山洞中潮湿而改善居住条件减少疾病,而且为人类繁衍发展提供了许多医疗条件,如在烘火取暖中,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以消除因受冷而引起的腹疼或寒湿造成的关节痛,而逐渐产生了热熨法。

在长期火的烹调与饮食应用过程中,进一步发现了许多食物治病的效果,尤其在混合菜肴的过程中,逐步地积累了汤剂治病的经验。

所以自从人们应用了汤液治病,不但服用方便、药效明显,而且还扩大了药物的品种,减低药物的毒副作用,这在药剂方面是一大进步。

后来又促进中药复方制剂的发展。

根据文献资料表明,我国人民用汤液治病,至少有几千年的历史。

由于偶然的原因烧灼局部皮肤,减轻了牙痛、胃痛等症状,又发现了灸法。

由此可见火成了人类最早的医疗手段之一,对远古人类的保健事业曾经发生深刻的影响。

中医理论主要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运用自然科学文化充实和发展。

早在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代,在诸子百家争鸣的影响下,医药卫生逐渐摆脱巫术的制约而趋于独立发展,由于人们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药物知识不断丰富,所以中医药学理论由此产生而发展形成。

中医药发展史ppt课件

中医药发展史ppt课件

甲骨文
完整版ppt课件
蓋天說法
5
周朝 (約公元前1100-221年)
共分為四個時期:
西周、 東周、 春秋時代 、戰國時代 ★儒學及道家思想
★宮廷醫師
1.《周禮》記載,東周時期已存在有系統的醫療組織 醫術已開始分門別類
2.中國首見法定的獸醫
扁鵲-醫學之祖
★ 扁鵲 –望聞問切
★ 《黃帝內經》是由《素問》及《靈樞》兩書合成 《內經》是中國醫學理論的基礎,除了醫學, 亦闡述道德、哲學及宗教。其主題滲透、 貫穿道家思想、陰陽學說及五行學說各方面。
22
明代 (公元1368-1644年) ---1
★明代之醫學流派
● 滋陰派 、 溫補派 、溫病派 ●天花:漢代葛洪的《肘後方》已有記載,無有效的防治方法。
直到明代發明人痘接種法,為免疫學的早期成就。
★外傷科的新成就
●陳實功的《外科正宗》 1.論及外科常見疾病一百多種 2.主張治療外科疾病應該內服和手術併重 3.最早對頸部惡性腫瘤及乳癌的記錄
煉丹方士
完整版ppt课件
敦煌壁畫<殷人防疫圖> 用火 、 水掃除污穢16
隋朝 (公元 581~618 年)
★巢元方
太醫博士 巢被隋政府指派編寫 《諸病源候論》又稱《巢氏病源》。 共 50卷分67節,論述了 1,700 種病症,是中國最早的病因証候學記錄。 此書內容涉及內科、外科、兒科、婦科、皮膚學、眼科及耳鼻喉科。 許多後世中醫著作對有關的論述都是直接或間接引用本書的原文及論點。
內容開始充實及提高
完整版ppt课件
11
焚書坑儒
漢朝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1
西漢 公元前206 ~ 公元24年 東漢 公元25 ~ 220年

绪论-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精)

绪论-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精)

绪论二、中医内科学的发展史:1. 春秋战国以前(中医内科学萌芽期)中华有五千年历史,而我们中医内科学就已经有了三千多年的历史,漫漫历史长河中,人们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积累了经验,使得中医内科学得到丰富和发展。

早在殷商的甲骨文中,已有关于疾病方面的记载,开始认识“疾首”、“疾腹”、“疾言”、“疟疾”、“蛊”等内科疾病,并采用按摩和药物等治疗方法。

传说由商代的伊尹创制的“汤液”,就是中医内科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

西周时期则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科,其中疾医可谓最早的内科医师。

2. 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内科学奠基时期)《黄帝内经》:春秋战国时期成书,是一部最早的医学经典,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是中医内科学术理论发展的渊源(源头)。

此书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精气学说阐明道理,全面阐述中医关于解剖、生理、病理、诊法、治疗、调摄及阴阳五行,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重要观点,涉及面广,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延伸点:《黄帝内经》中就有很多解剖学的记载,如《灵枢·肠胃》中记载:“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迭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

”这段原文就清楚明白地指出了胃与小肠(包括升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等等)的解剖形态以及其体积与容量,包括长、宽、直径以及在人体腹腔中的位置形式等等,并且有精确的数字!《内经·上古天真论》中关于生理学的一段话却极为经典:“女子七岁。

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中医药的历史发展和现代应用

中医药的历史发展和现代应用

中医药的历史发展和现代应用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自古以来,中医药经历了无数次的发展和演变,不断被完善和丰富。

其独特的治疗理论和疗效,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一. 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医学传统,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千多年前的夏商时期。

中医药的发展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和进步,形成了与西方医学不同的医学理论和诊疗方法。

古代的中医药医学理论主要以《黄帝内经》和《难经》为代表,它们强调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阐述了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等。

同时在药物的分类和应用上,中医药逐渐发展出独特的疗效和特色。

例如,以逍遥散治疗心痛,以小柴胡汤治疗暑湿之症,以大黄甘草汤治疗湿热。

在宋代,中医药经历了一个较为繁荣的时期。

宋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编纂的《千金方》成为了一部代表性的中药书,该书对药物的来源、制备工艺和应用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此外,众多的中药名家如陶弘景、李时中等也推动了中药的发展。

明代是中医药的鼎盛时期,名医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药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书总结了中国炼丹、医药等领域三千多年的历史成果和经验,并对药物进行了分门别类、详细排序,成为了以后时期中药学研究的重要参考。

二.中医药在现代的应用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医药与西医结合的趋势逐渐明显。

中医药在医学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方面中药提供了丰富的药源资源,许多中药成分已被研究出来,并运用到现代医学中。

例如,中药中的大黄和三七可以防止血栓和抗肿瘤;当归和黄芪能够调整免疫系统;甘草可以调节心血管、呼吸和消化系统等。

除此之外,中医药在临床治疗中还具有必要的理论优势,中医的治疗思路和内容是西方医学所缺乏的。

中医药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方法,有着自身独特的解释和处理方式。

一些疾病虽然用西方医学很难治愈,但通过中医药的治疗常常有出乎意料的神效。

中医药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中医药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中医药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一、古代中医药的兴起及其发展早在几千年前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日常饮食劳作和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就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

人们发现食用了某些动、植物后具有减轻或消除病痛的功效,这就是认识中药的起源。

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和“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中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位医学鼻祖—扁鹊,后我国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问世,秦汉时期随着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香、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和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

到了宋代中医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政府对中医教育比较重视,专设“太医局”作为培养中医人材的最高机构。

教学方法也有很大改进,如针灸医官王惟一曾设计铸造铜人两具,精细刻制了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之用,作为最早的教学模型具有直观具体、形象逼真的展示效果,是中国医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

后在明清时期,中医药也得到了较快发展,突出代表是医家李时珍历时27年之久写成的《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0000多个,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这部史作自1593年起先后被翻译成日、法、英、德、俄等多国文字,在世界广泛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时珍也被誉为“东方达尔文”。

二、近代中医药在西医和战火的夹缝中求生存这一时期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随着民主进程的不断推进,西方学术包括西医也不断传入中国。

当时的民主思想完全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在对待西医学的态度方面也非常“偏激”,有许多人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药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

1929年国民政府以“愚昧落后”、“阻碍科学”、“医事卫生障碍”等理由,通过了“废止中医案”,此政令一出震动了整个医学界。

通过中医界人士和爱国人士的共同努力,最终还是保留住中医,但国民政府对中医的态度却日渐苛刻,中医几乎无法得到任何来自官方的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 倡“邪非人身所有,邪去则正 安”——攻邪派。代表作有《儒
门事亲》。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 人),倡“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 也”——补土派。代表作有《脾 胃论》、《内外伤辨惑论》。
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
后人尊称朱丹溪),倡“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滋阴派。代表作为
《格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论》。
2.宋金元时期
南宋陈言(字无择)著成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 《三因方》,该书以病因与病 证相结合的方法,系统阐述了 三因理论,是对宋以前病因理
论的总结。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 杲、朱震亨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 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
倡导火热论——寒凉派。代表
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 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等。
立 了 卫 气 营 血 辨 证 。
热 病 发 生 发 展 的 规 律 , 创
著 《 温 热 论 》 , 阐 明 了 温
叶 桂 ( 字 天 士 , 号 香 岩 ) ,
薛雪(字生白), 著《湿热条辨》,对湿 热病的病因、症状、传 变规律、治则治法等做 了简要的阐述。
吴瑭(字鞠通),
著《温病条辨》,创

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先民实践,积累经验
伏羲氏画卦
神农氏尝百草 黄帝制九针
战国时期,社会变革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墨 子 ( 墨 家 ) 韩 非 子 ( 法 家 ) 孙 子 ( 兵 家 )
老子(道家)
孔子(儒家)
医学知识,整理升华
临 床 医 疗
养 生 预 防
(导引图)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 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 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以
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 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 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中华 医学
四大 经典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

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医药知识的积累 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直接观察法 整体观察法
专 业 医 生
医疗用具
砭石
金银针具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 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 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 确立。
(1)理论框架的建立
《内经》:整体观念、藏象经络、
精气阴阳五行学说
《难经》:脉学、经络、命门、三焦
《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
3.明清时期
明代命门学说
张介宾(字景岳)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 的 见解,主张补养肾阳与肾阴。
赵献可(字养葵)著《格致余论》,强调“命门 之
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吴有性(字又可)著
《温疫论》,创“戾气”说, 指出温疫病的病因为“戾 气”,而非一般的六淫病 邪。
清 叶 香 岩 先 生
《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注重整体观念,引入精气
阴阳五行学说,构建了藏象经络理论。全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 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
《难经》:脉学、经络、命门、三焦
《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
医 圣 张仲景
(2)治疗技术的发展
药物疗法的发展: 《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 分上中下三品,提出四气五味、 七情和合等理论。 针灸技术的发展
·
——
候因隋 论病 》机巢 证元 候方 学编 专撰 著了 我 国 《第 一 诸部 病病 源 ·
——
述 , 开 中 国 医 学 伦 理 学 之 先 河 。
部 医 学 百 科 全 书 。 他 对 医 德 的 论
和 《 千 金 翼 方 》 , 可 称 我 国 第 一
唐 · 孙 思 邈 编 撰 了 《 千 金 要 方 》
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辨 证理论。
瘀血理论的发展
王清任(字勋臣),著《医 林改错》,改正了古医籍中在人 体解剖方面的某些错误,肯定了 “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 并发展了中医的瘀血理论,创立 了多首治疗瘀血病证的有效方剂。
4.近代与现代
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制度 的变更,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出 现了大碰撞,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 存的趋势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医学在理论 与实践方面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 的进步,医学理论不断创新,治疗技术不断提高。 中医学在汉代以后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
学 晋 专 著 王 叔 和 《 编 脉 撰 经 了 》 我 国 第 一 部 脉
·
——
灸 晋 学 专 皇 著 甫 谧 编 《 撰 针 了 灸 我 甲 国 乙 最 经 早 》 的 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