镉污染,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中的有毒元素

环境化学中的有毒元素近年来,环境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有毒元素的含量和利用程度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有毒元素是指具有致病、毒性和致癌性能的元素,在环境化学中的研究非常重要。
本文将围绕有毒元素在环境中的特性、危害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有毒元素在环境中的来源有毒元素在环境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1.地球内部: 如铜、铅、锡、锑等,在矿物质、岩石中存在,并随着地质活动、矿区开采等而释放到环境中。
2.气体污染: 如煤烟、汽车尾气等,会释放大量的镉、铅、汞等元素,通过空气传播,影响人们的健康。
3.水体污染: 如化肥、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会释放大量的汞、铅、铬等元素,通过水体传播,被大量的生物吸收携带。
二、有毒元素环境行为特性有毒元素在环境中存在许多特性,包括悬浮、溶解、沉淀等行为。
1.悬浮:有毒元素在环境中以颗粒、气体等的形态悬浮,这种状态下它们容易被吸入、吸附在生物体表面,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危害。
2.溶解:有些有毒元素可以在水中发生溶解,并随着水体的变化而变化,这种状态下的有毒元素容易被携带到其他地区或被生物体吸收。
3.沉淀:有毒元素在环境中沉淀后变得极为稳定,不易被释放,但在一些情况下仍会被再次溶解。
三、有毒元素的危害有毒元素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了许多危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人类健康危害:有毒元素对人体具有毒性和致癌性,常常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和死亡。
2.生态环境危害: 有毒元素在环境中积累,被生物体吸收携带,不仅对自然界造成负担,还会破坏生态平衡。
3.社会经济危害: 有毒元素长期积累在环境中,不仅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危害,还会破坏环境质量,导致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
四、有毒元素的预防措施为了防止有毒元素造成的危害,有必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对污染源进行控制:对污染源进行管理和控制,包括建立严格的排污标准,加强监测和排放管理等。
2.加强环保科技研发:开展有毒元素清理和资源化利用的研究,加快环保科技创新和产业化。
环境化学对重金属污染物的检测与评估

环境化学对重金属污染物的检测与评估重金属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地控制和监测重金属污染物的排放,环境化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环境化学在重金属污染物检测和评估方面的应用,并探讨其在环境保护中的意义。
一、重金属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影响重金属污染物主要来自于工业生产、化学品的使用、农药和肥料的广泛应用以及雨水冲刷等。
铅、铬、汞、镉等重金属在自然界中存在,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其浓度迅速增加,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重金属污染物会积累在土壤和水体中,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食品的安全性。
二、环境化学在重金属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1. 采样与前处理技术环境化学涉及重金属污染物检测的第一步是采样。
采样方法的选择要考虑到样品的特性和采样点的代表性。
常用的采样方法包括固体采样和液体采样。
随后,为了准确测定重金属污染物的浓度,还需进行前处理技术的应用,如溶解、萃取和浓缩等。
这些处理步骤能够提高样品的分析性能和检测灵敏度。
2. 仪器设备与分析方法环境化学借助现代化学仪器设备来进行重金属污染物的检测。
常用的仪器包括原子吸收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等。
这些仪器设备能够通过测定样品中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发射和离子化产生的信号来识别和定量重金属污染物。
同时,也可以利用色谱、气相质谱和质谱成像等分析方法来实现更加精准的检测。
三、环境化学在重金属污染物评估中的应用1. 风险评估环境化学在重金属污染物评估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重金属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进行分析,可以评估其对生态和人体的风险。
在评估过程中,还需要考虑重金属污染物的富集和迁移途径,以及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这样可以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2. 环境修复环境化学还可以为重金属污染环境的修复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了解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规律,可以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法。
例如,通过土壤改良、植物修复和生物降解等手段,可以达到减少重金属浓度的目的,并恢复环境的健康。
环境化学重点资料整理(戴树桂版)

环境化学重点资料整理(戴树桂版)广西龙江镉污染事件原因:镉含量超《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类标准约80倍。
气态颗粒物一次大量吸入可引起急性肺炎和肺水肿;慢性中毒引起肺纤维化和肾脏病变。
接触镉的工业有镉的冶炼、喷镀、焊接和浇铸轴承表面,核反应堆的镉棒或覆盖镉的石墨棒作为中子吸收剂,镉蓄电池和其他镉化合物制造等。
日本报告"痛痛病"(1931-1973日本富山县,关节痛开始,骨骼软化萎缩,自然骨折)是因长期摄食被硫酸镉污染水源引起的一种慢性镉中毒。
治理:中和法(氢氧化镁)、铁氧化沉淀法,金属还原法。
聚合氯化铝将离子状态的镉固化,是治理龙江河镉污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而烧碱则是将调节河水PH值促进聚合氯化铝发生反应的重要物质。
八大公害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水俣病事件:痛痛病事件:四日哮喘事件:米糠油事件:第一章:绪论环境问题:是指包括一切形式的环境恶化或对生物圈的一切不利影响。
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导致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活和生产条件。
环境化学是在化学学科的传统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和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兴学科。
研究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转化(15):迁移过程transport processes机械迁移:运移(富集、分散)物理化学迁移:溶解-沉淀、氧化-还原、水解、配位或螯合、吸附-解吸等作用实现迁移;有机污染物还可通过化学分解、光分解和生物分解进行迁移。
生物迁移:生物体吸收、代谢、生长、死亡,以及通过食物链传递产生的放大和积累等作用实现迁移。
转化过程:物理过程:蒸发、渗透、凝聚、吸附、放射元素蜕变等。
化学过程:氧化-还原、水解、配位或螯合、光化学氧化等。
环境化学中的重金属污染

环境化学中的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是指比铁、铜、锌等重的金属元素,包括铬、汞、铅、镉等,它们广泛存在于环境中,也是工业生产中不可避免的产物。
然而,重金属元素的排放和释放成为了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环境化学的研究可使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重金属污染的成因和影响,以及对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和修复的有效性。
影响重金属元素不易被分解,因此易在环境中累积,对土壤、水体和空气造成影响。
土壤是重金属污染最常见的载体,影响范围较大。
重金属污染可破坏土壤结构,改变土壤物理性质,降低作物产量,严重的还可能造成土壤酸化和盐渍化。
水体是可溶性重金属污染的主要载体,通常直接或间接地进入水体,破坏水体生态系统平衡,损害水体生物多样性,威胁人类健康。
大气重金属污染则通常与工业活动相关,对空气质量造成威胁。
污染来源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人类活动,包括煤矿、电力、冶金、化工等行业的生产,废水和废气的排放,以及无组织的垃圾堆放和排放。
例如,工业废水排放中 Cd、Cr、Hg、Pb 等多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高达数千毫克/升,这些重金属污染物难以被自然环境完全去除。
废气污染方面,工业废气中的 SO₂、NOx等污染物一旦排放到空气中,会与水分子结合成硫酸和硝酸,促进大气沉降,加剧土壤和水体的酸化作用。
控制和治理为了控制和治理重金属污染,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应从源头控制,减少重金属排放,这需要加强对工业、农业、家庭等各个行业的监督,并对不符合标准的企业实施处罚和整改。
其次,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例如固体废物的焚烧和控制、生物修复等,为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提供技术保障。
最后,应从地区性和全球性层面,规划和执行治理计划,借助国际合作和知识交流,共同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
结论环境化学的研究和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完整和详实的数据,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重金属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我们可以借助环境化学提供的手段,采取多种措施控制和治理重金属污染,建立更健康、安全和持续的生态环境。
重金属镉对环境的污染与治理

镉在环境中存在的形态很多,大致可分为水溶性镉、吸 附性镉和难溶性镉。 镉在水中可以简单离子或络离子而溶于 水,在岩石风化成土过程中,镉易以硫酸盐和氯化物形式存 在于土壤溶液中,然 而 水 中 的 镉 离 子 在 天 然 水 的 pH 范 围 内 都可以发生逐级水解而生成羟基络合物与氢氧化物沉淀。 同 时在水淹条件下,土壤中,硫酸根可被还原成二价硫离子,镉 易成硫化镉形式存在。 上述过程中镉是由可溶态转化为难溶 态。
有 18 万亩。 出现“镉米”的地区有沈阳张士灌区、上海沙川灌 区以及广东的广州、韶关、广西的阳朔、湖南的衡阳、江西的 赣洲、大余等 11 处。
二、镉污染的防治 消除镉对环境的污染必须采取综合防治的多种途径,包 括工艺改革、含镉废物处理等措施。 1.粉 尘 处 理 一般用吸尘罩或通风管进行集尘。 集尘装置分为干式和 湿式。 干式法对捕集后粉尘的回收利用是有利的,但必须防 止捕集后粉尘的重新分散。 湿式法对处理亲水性或水溶性粉 尘有利,但要对转入介质溶液中的镉进行处理,然后排放。 2.废 水 处 理 (1)固 液 分 离 法 废水中镉离子多与其他金属化合物或有机物共存,而 且是以固体或离子的形态存在。 因此可采取加入碳酸钠、氢 氧化钠、石灰和硫化钠的方法将镉分离。 含镉废水经化学沉 淀处理后,镉从离子态转变为难溶性化合物,于是从水中转 入污泥中,应注意沉淀污泥的无害化处理。 (2)浮 上 分 离 法 处理较低浓度的含镉废水,采用浮上分离法有利。 属于 这种方法的有离子浮选、沉淀浮选、吸附离子浮选等。 离子浮选。 在含镉废水中加入一种与待去离子具有相 反电荷的表明活性剂,使其成水溶性或不溶性络合物而附在 气泡上上浮,并以泡沫和浮渣分别加以回收。 目前广泛应用 的镉离子浮选剂是黄药(黄原酸盐),属于矿石浮选剂。 沉淀浮选。 将含镉废水中镉与锌转变成硫化物沉淀,再 投加捕集剂十八烷胺醋酸酯,采用气泡上浮的方法分离。 对 含镉 5×10-6、锌 10×10-6 的废水能够达到 99%以上的去除率。 吸附离子浮选。 使镉离子在膨润土等粒子表面吸附或 交换吸附后,投加捕集剂,通气使其上浮分离除镉。 (3)铁 氧 体 法 铁氧体法是处理含镉废水的新方法。 此处理方法,首先 在含镉废水中投加适当的硫酸亚铁,然后加碱中和,通气生 成铁氧体。 三、结论 1.镉 的 用 途 很 广 ,尤 其 镉 在 高 科 技 领 域 如 半 导 体 、原 子 反应堆、航空、航海等方面广泛应用。 2.镉 在 工 业 生 产 中 释 放 到 环 境 中 的 主 要 途 径 是 :采 矿 、 冶炼、燃煤、镀镉工业、化肥生产、废物的焚化处理、尾矿堆、 冶炼厂废渣等。 因此,必须在这些生产环节中注意加强环境 保护与污染防治措施。 (3)镉污染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对镉生产中排 放的废水一定要搞好处理,必须达标排放,在遭到污染的农 田,出现“镉米”现象,必须禁止食用。 — — — — — — — — — — — 参考文献: [1] 金 相 灿.沉 积 物 与 污 染 化 学[M].北 京 :中 国 环 境 科 学 出 版 社 ,1992. [2] 吕殿录.环境污染化学[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
镉污染环境中食物链的健康风险评估

镉污染环境中食物链的健康风险评估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出来。
其中,金属元素镉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它具有高毒性、难以分解、易积累等特点。
而镉污染的环境中,蔬菜、水果、粮食等食物很容易受到污染,从而威胁到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
本文将探讨镉污染环境中食物链的健康风险评估。
一、镉的来源和危害镉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金属元素,它可以用于锂离子电池、镀层、合金等领域。
但是,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它会破坏骨骼、肝、肾、神经等组织器官,引起骨质疏松、肾脏损伤、心脏疾病、癌症等严重疾病。
镉污染的来源多种多样,可以来自重污染工业、农业和渣土填埋场等。
其中,重污染工业是主要的镉污染源之一,典型的有冶金、金属加工、化学工业等。
同时,某些农用化肥中也含有较高的镉浓度,长期使用这些肥料会导致土壤镉污染,从而进一步影响食物链的健康风险。
二、食物链中镉的迁移和转化镉污染环境中,食物链成为了镉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
镉经过进入植物体内后,依靠植物的代谢作用,逐渐成为植物体内的化学物质。
而在植物代谢产生的过程当中,有一部分镉会积聚在植物根系、茎叶和果实等部位。
因此,我们常见的叶菜类、根茎类、粮食等食物都是易受到镉污染的。
在食物链中,镉还可以通过进食过程进一步迁移和转化。
例如,当动物以镉污染的植物为食时,身体内的镉含量就会增加。
再例如,人类食用镉含量高的食物,就会促进体内镉的积聚。
因此,在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过程中,通常要综合考虑食物链中镉的迁移和转化情况,以确保人类健康。
三、健康风险评估的原则与方法健康风险评估是一种系统的方法,用于评估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镉污染环境中的食物链健康风险评估,主要是通过寻找暴露途径和暴露水平两个方面进行评估。
寻找暴露途径,是评估环境中镉被摄入人体的渠道。
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人类暴露途径、暴露人口、暴露剂量等因素。
例如,人们通过吃镉污染的蔬菜暴露于镉中,那么,就需要考虑人口摄入的蔬菜量、摄入镉的时间、镉在蔬菜中的含量等。
主要环境污染物的毒理学

睾丸组织对镉的毒性非常敏感,镉含量 达0.15微克/毫克干重时就发生病变,小 鼠皮下注射氯化镉或乳酸镉,可引起精 原上皮细胞及间质破坏,并可出现去睾 丸现象。
6、可疑的致癌物
有人认为可引起前列腺癌和支气管癌。国外 有人对因大量摄取镉而致流产的死胎进行研究, 将其肋骨和脊椎骨中的镉含量进行了分析,结 果表明比成年人正常值大10倍,说明镉含量高 可能是造成死脑和儿童发育缺陷的原因。
3、肺部损害
急性镉中毒可引起肺水肿、肺气肿,慢性镉中 毒从肺功能检查、X线胸片检查和尸检均表明 镉能促发中央性肺气肿,这种肺气肿是由于肺 泡膨胀,肺泡壁肥厚海绵化的结果,发生前多 无慢性支气管炎症状,没有季节变化,严重肺 气肿可导致死亡。
4、心血管0多个 人体的肾样得出结论,在锌镉比低的地 区里,高血压的发病率就高,反之亦然, 说明肾脏内镉含量对锌含量的对比关系 的变化是引起高血压的原因之一。
总之,环境中镉的主要污染源是“三 废”,随着工业“三废”的排放镉进入 生物圈,大气、水体和土壤中,并随着 大自然循环,经食物链最终进入人体。
(四)镉的代谢与毒性
1、吸收途径
镉不是人体必需元素,新生儿体内几乎 无镉,人体内镉是出生后从外环境摄取 而蓄积的。
镉主要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
消化道的吸收率一般在1%~·2%; 呼吸道的吸收率为10-40%。每支烟含镉
2 水体中汞的环境化学行为
甲基化:有氧、无氧条件下均可发生,各种形态的汞 均可形成甲基汞;
酸沉降与水体汞含量的关系 增加了水体中参与生成甲基汞的活性汞的量; 增加了沉积物中甲基汞的生产量, 随着水体的pH值降低,鱼体中汞的含量成指数函数关 系增加。
(五)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肾脏损害 镉集中在肾小管,使近曲肾小管和部分
我国环境中镉、铅、砷污染及其对暴露人群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我国环境中镉、铅、砷污染及其对暴露人群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其中重金属污染尤为引人关注。
镉、铅、砷等重金属元素因其对环境和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重点对象。
这些重金属元素通过水体、土壤、大气等环境介质进入生态系统,进而对暴露人群的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综述我国环境中镉、铅、砷污染的现状,分析其对暴露人群健康的影响,并探讨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以期为我国重金属污染治理和人群健康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镉、铅、砷等重金属元素的来源、分布和迁移转化规律进行概述,明确我国环境中这些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分布情况。
本文将系统分析镉、铅、砷等重金属元素对暴露人群健康的危害,包括对人体各系统、器官的损伤和引发的各种疾病。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重金属暴露对人群健康影响的机制,包括重金属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在综述我国镉、铅、砷等重金属污染对暴露人群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时,本文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金属污染暴露人群的健康风险评估和预警技术的研究进展;二是重金属污染暴露人群的生物学标志物和早期预警指标的研究进展;三是重金属污染暴露人群的干预措施和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研究,可以为我国重金属污染治理和人群健康保护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依据。
本文将总结我国镉、铅、砷等重金属污染及其对暴露人群健康影响的研究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希望通过本文的综述和分析,能够推动我国重金属污染治理和人群健康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二、我国镉污染现状及其对暴露人群健康影响的研究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镉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镉是一种有毒的重金属元素,主要来源于电池制造、电镀、冶炼、涂料、农药和磷肥生产等工业过程。
我国的一些重工业城市和工业区,如湖南、广东、四川等地,由于长期的镉排放和积累,土壤和水体中镉含量严重超标,形成了大面积的镉污染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影响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的理化性质
(一)pH
pH的大小显著影响土壤中重金属离子的存在形态和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量。
由于土壤胶体一般带负电荷,而重金属在土壤中大多以阳离子形式存在,因此,一般来说,土壤pH越低,H+越多,重金属被解吸得越多,其活动性就越强,从而加大了土壤中重金属向生物体内迁移的数量。
如pH=4时,土壤中镉的溶出率超过50%;当pH达到7.5时,镉就很难溶出;pH>7.5时,94%以上的水溶态镉进入土壤中,这时的镉主要以粘土矿物和氧化物结合态及残留态形式存在。
Cd(OH)2 = Cd2+ + 2OH-
(Ksp = 2.0×10-14)
[Cd2+][OH-]2 = 2.0×10-14
[Cd2+] = 2.0×10-14/ 1.0×10-14/ [H+]2
log[Cd2+] = 14.3–2pH
因此,[Cd2+] 随pH 值的升高而减少.反之,pH 值下降时土壤中重金属就溶解出来,这就是酸性土壤作物受害的原因。
但对部分主要以阴离子状态存在的重金属来说,则正好相反。
(二)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影响着颗粒对重金属的吸附,一般来说,质地粘重的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强,降低了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能力。
如小麦盆栽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土壤质地的改变,即从砂壤→轻壤→中壤→重壤→粘土,麦粒对汞的吸收率呈规律性减少。
(三)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
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影响重金属的存在形态,从而影响重金属化学行为,迁移能力及对生物的有效性。
一般来说,在还原条件下,很多种金属易产生难溶的硫化物,而在氧化条件下,溶解态和交换态含量增加。
但以阴离子状态存在的砷的情况正好相反。
对某些重金属来说,在不同的氧化还原条件下,不同价态的化合物的溶解性和毒性显著不同。
以镉为例,CdS是难溶物质,但在氧化条件下CdSO4的溶解度要大很多。
而实验发现镉对水稻生长的抑制与镉的溶解度有关。
(四)土壤中有机质含量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影响土粒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和重金属的存在状态,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高于有机质低的土壤。
研究表明,重金属各组分占全量比例一般与有机质含量的大小没有密切关系。
如土壤剖面中,水溶性硒含量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与有机质变化趋势一致。
二、镉(Cd)的土壤污染
地壳中镉的含量一般为0.18 mg/kg,土壤背景值大体为0.06~0.7 mg/kg。
我国未污染的土壤含镉量一般低于1 mg/kg,某些污染地区土壤含镉量可达10 mg/kg。
农业土壤中镉污染的来源主要是含镉污水灌溉、含镉污泥的施用以及大气中含镉飘
尘的沉降。
土壤中镉的迁移转化,受pH、Eh、CEC、有机质的含量和黏土类型的影响。
土壤中呈吸附态的镉所占比例较大,而且吸附过程极快,95%的土壤溶液中的镉在10 min 之内被吸附,1 h后达到平衡。
不同土壤的吸附顺序为:腐殖质土壤>重壤质冲积土>壤质土>沙质冲积土。
当pH降低时,植物吸镉量增加;当pH增高时,植物吸镉量降低。
在常见的土壤pH范围内,随着瓦降低,就会形成难溶性的CdS,土壤溶液中镉离子浓度降低,作物吸镉量会减少。
反之,当土壤含水量减少时,随着瓯的升高,土壤溶液中镉离子浓度逐渐增加,作物吸镉量必然增加,水稻田烤田引起糙米含镉量高,小麦比糙米含镉量高,原因就在于此。
土壤有机质含量多时,由于有机质的螯合作用,减少了土壤中可溶性镉的数量,作物含镉量也会明显降低。
由于表层土壤对镉的吸附和化学固定,使土壤中镉的分布集中在表层几厘米。
同时土壤中镉的环境容量最小,这是土壤镉污染的一个重要特点。
因此,只要土壤中镉的含量稍有增加,就会使作物中镉的含量相应增高,因而为控制土壤镉污染所制定的环境标准较为严格,不得超过1.0mg/kg。
三、土壤镉污染的防治措施
严格控制灌溉水和农用污泥等肥料中镉的含量,是控制农田土壤镉污染的有效措施。
凡超过规定标准的,不能直接施入农田。
由于镉污染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因此对于被严重污染的土壤,可采用排土法、翻土法、客土法进行改良。
对于污染较轻的土壤,可施入石灰和磷肥,使土壤中镉转化为难溶性的CdCO3,、Cd3(PO4)2。
对于水田应多施有机肥,使土壤成为还原状态,促进镉形成难溶性的CdS,从而抑制水稻对镉的吸收。
同时还要加强水浆管理,保持淹水状态(不进行烤田),维持还原条件,使硫化镉不氧化为硫酸镉,避免水稻的吸收。
四、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措施
土壤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输入土壤环境的污染物的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环境对该物质的承载和容纳能力。
鉴于土壤环境污染一旦发生便难以治理,应采取预防为主,立法管理和综合治理相结合的措施。
对未污染或污染较轻的土壤应采用以防为主,避免重金屑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环境,这是所有防治措施中最有效、最可靠的措施。
对于已污染且污染比较严重的土壤应采用防治并重的办法,一方面要切断污染源,避免污染物质进一步污染土壤,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对土壤进行改良,尽可能地提高土壤环境容量。
控制重金属的活化以切断重金属进入食物链,同时采用一些科学方法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行稀释和去除。
1.施用改良剂
施用改良剂是指向土壤中施加化学物质,以降低重金属的活性,减少重金属向植物体内的迁移。
这种技术措施一般称之为重金属钝化,在轻度污染的土壤上应用是有效的,常用的改良剂有石灰、碳酸钙、磷酸盐、硅酸钙炉渣和促进还原作用的有机物质,如有机肥等。
(1)调节土壤pH值和施用碱性物质。
如前所述重金属氢氧化物溶解度仅次于硫化物,
而形成重金属的碳酸盐也有较低的溶解度。
因此可以向酸性土壤中施用石灰性物质如硅酸钙、碳酸钙、熟石灰等含钙的碱性材料。
一般施用量以提高土壤pH值在7左右为目的,因为当土壤pH值提高到7以上,对重金属的抑制效果可达70%~80%。
(2)增施土壤有机质。
任何一种有机肥料包括动物粪便、人粪尿、泥炭和堆肥等,不仅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带给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同时还提供土壤腐殖质物质,尤其腐熟度比
较高的堆肥中,胡敏酸数量比较大。
有机肥料施人土壤中可以提高土壤阳离子交换容量,并且也增加了较多的螯合物质,如胡敏酸。
施用有机肥不仅能改善土壤肥力环境条件,促进植物的生长,而且还能明显地降低土壤交换性金属含量。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对cr什还原为Cr3+的作用也比较大,因此具有明显的解毒作用。
(3)离子拮抗作用。
利用离子的拮抗作用,即用一种化学性质相似而又不是污染物的元素控制另外一种污染性的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利用,如镉和锌、钼和铁之间。
利用硫酸铁作为铁的来源施用,可以明显地减少稻田土壤钼的活性,从而控制向水稻体中的迁移量,最终使水稻生长正常,各种指标都趋于正常。
2.调节土壤Eh
土壤中多种重金属元素在还原条件下,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与产生的H。
s结合形成难溶性硫化物沉淀。
因此可以通过淹水栽培和向土壤中施用促进还原的物质,以及提供H2S 的来源都可以减少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活性,降低对作物的危害。
在遭受镉、钼污染的土壤,应采用长期淹水方法,尽量避免落干、烤田和间断灌水栽培,这样才能明显抑制作物吸收重金属。
当然对于砷污染的土壤,就不能采用淹水控制土壤Eh的方法,因为在还原条件下,砷会转化成亚砷酸,这样不但不能降低砷毒害,还会增加毒害作用。
3.客土和换土法
客土是指在现有的污染土壤上覆上一层未污染土壤。
换土是指将受污染的土壤挖除至适当深度后再填入未污染土壤。
这两种方法对于改变土壤污染现状是非常显著的。
在采取客土和换土措施时,需要注意:
①客土和换土材料尽量和当地土壤的理化性质相一致,以免引起土壤上下层或新旧土壤之间性质差异过大,造成新的环境问题。
如客土是酸性,而原来土壤是偏碱性或中性土壤,这样就会引起土壤酸度增大,使下层土壤重金属活性增大。
②所施用的客土或换土的厚度应大于耕层厚度。
被换走的污染土壤应有妥善的处理办法,以免引起异地污染问题。
③在客土和换土过程中,应依据土壤(落干材料)性质,即肥力状况,同时混入一些提高肥力或起钝化作用的土壤改良剂、肥料,以便使土壤性质迅速接近耕种土壤,不至于减产。
客土法和换土法虽然效果显著,但费时、费工,只适于小面积严重污染的地区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