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咳嗽的认识

合集下载

中医对咳嗽的认识

中医对咳嗽的认识

中医对咳嗽的认识
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疾病引起,如感冒、哮喘、肺炎等。

在中医中,
咳嗽常常被视为肺和气道功能的异常,而治疗咳嗽也是中医临床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医对咳嗽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

根据中医理论,咳嗽可分为
虚实两种类型。

实咳是指由外感邪气、湿邪、热邪等引起的咳嗽,通常伴有喉痛、痰黄、
痰稠等症状。

虚咳是指由肺气虚弱、肺阴亏损、肝郁化火等原因引起的咳嗽,通常伴有干咳、喉干等症状。

中医治疗咳嗽的方法包括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

药物方面,常用中药包括川贝、杏仁、银翘、百部等,根据病情和病因选择不同的中药组合,达到清热、祛湿、润燥等效果。

非药物疗法包括推拿、针灸、气功等,通过调整身体的气机和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身体自愈。

除了中药和非药物疗法,中医还注重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的治疗方法。

例如在生活中
应保持室内通风,避免烟雾、异味、化学物品等刺激性物质;多喝温开水或鲜橙汁、柚子
茶等温和滋润的饮品,避免吃辛辣、烧烤等刺激性食品。

总体来说,中医治疗咳嗽强调药食同源、治疗因人因病,尽可能避免药物副作用和不
良反应,更注重整体调理和健康的促进。

咳嗽中医_精品文档

咳嗽中医_精品文档

.
22
辨证论治
分证论治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
主症: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 兼次症: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 舌象:舌苔薄白。 脉象: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加减:若夹痰湿证--半夏、厚朴、茯苓;若寒包火证--麻杏石甘汤; 若外寒内饮证--小青龙汤加减。
——气虚,寒。
⑦痰粉红呈泡沫样者
——阳虚血瘀络伤。
⑧咯吐铁锈色痰或痰中带血或血痰
——肺热或阴虚络伤。
⑨咯吐脓血腥臭痰
——热壅血瘀之肺痈。
⑩痰有热腥味或腥臭气
——痰热。
11痰味甜者
——痰湿。
12痰味咸者
——肾虚。
.
21
治疗原则
外感咳嗽:疏风宣肺祛邪
调理脏腑(健脾,清肝,养肺补肾)
内伤 咳嗽 祛邪止咳(化痰降气之品)
.
23
2.风பைடு நூலகம்犯肺
主症: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音哑,喉燥咽痛,咯痰不 爽,痰粘稠或稠黄。
兼次症:咳时汗出,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 风,身热。
舌象:舌质红,舌苔薄黄。 脉象: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加减。
加减: 咳甚 肺热 咽痛 夹湿 伤津 带血 夹暑湿
.
24
3.风燥伤肺
.
16
鉴别诊断
1.哮病、喘证
2.肺胀 病史长,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
甚至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症,病情缠绵,经久难愈。 3.肺痨
特点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症。X线胸部 检查常能确定病灶所在。 4.肺癌
常以咳嗽或咯血为主要症状,多发于40岁以上的吸烟者, 咳嗽多为刺激性呛咳,病情发展迅速,呈恶液质,肺部X线 检查及痰细胞学检查有助于确诊。

咳嗽中医名词解释

咳嗽中医名词解释

咳嗽中医名词解释
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中有多种名词对咳嗽进行解释。

1. "咳嗽":指人体因外感六淫、内伤情志等原因导致呼吸道出
现异常刺激,引起肺气迅猛运动,形成咳嗽反应。

2. "干咳":指咳嗽时无痰或痰稀少,声音干燥。

3. "嗽音":指咳嗽时声音的特征,如嗽音重、低沉等。

4. "痰":指呼出的分泌物,分为痰液和痰饮两种类型,其中痰
液一般是由肺脏等器官分泌的黏液,痰饮则是由消化系统引起的痰。

5. "阳虚咳嗽":指咳嗽时伴有体虚、气短、自汗等阳虚体质的
表现。

6. "阴虚咳嗽":指咳嗽时伴有口干、咽痛、盗汗等阴虚体质的
表现。

7. "瘀血咳嗽":指咳嗽时伴有咳血或痰中带血的现象,与体内
瘀血有关。

8. "痰湿咳嗽":指因体内湿气停滞,导致痰湿堆积引发的咳嗽。

9. "痰热咳嗽":指体内痰火上炎,痰热上升引发的咳嗽。

这些名词可以帮助中医医生更准确地判断咳嗽的原因和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入门咳嗽

中医入门咳嗽

中医入门咳嗽咳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症状。

当喉咙痒痒的,忍不住要“咳咳咳”的时候,很多人可能觉得只是小问题,但在中医看来,咳嗽可不简单,它背后隐藏着身体内部的许多信息。

中医认为,咳嗽的产生,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而是多种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外感六淫是引发咳嗽的常见因素。

什么是外感六淫呢?就是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外界的邪气。

比如说,在寒冷的冬天,不小心受了风寒,寒邪就可能侵袭我们的肺脏,导致肺气失宣,从而引发咳嗽。

而在干燥的秋季,燥邪容易伤肺,也会引起咳嗽。

除了外感六淫,内伤因素也不容忽视。

情志失调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或者愤怒的情绪中,会导致肝气郁结。

而中医认为,肝属木,肺属金,在五行中,金克木。

但当肝气郁结太过时,就可能出现肝气犯肺的情况,进而引发咳嗽。

另外,饮食不当也可能导致咳嗽。

过度食用辛辣、油腻、甘甜的食物,会损伤脾胃。

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功能失调,就无法正常运化水湿,从而聚湿生痰,痰浊上犯于肺,也会引起咳嗽。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咳嗽还分为不同的类型。

常见的有风寒咳嗽、风热咳嗽、风燥咳嗽、痰湿咳嗽、痰热咳嗽、阴虚咳嗽和气虚咳嗽等。

风寒咳嗽,多表现为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有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痛,恶寒发热,无汗等症状。

治疗风寒咳嗽,常用的方剂有三拗汤合止嗽散,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风热咳嗽,则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口渴,鼻流黄涕,头痛,身热,恶风,汗出等。

治疗风热咳嗽,多选用桑菊饮,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风燥咳嗽,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黏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

治疗风燥咳嗽,常用桑杏汤,以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痰湿咳嗽,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等。

中医内科学之咳嗽

中医内科学之咳嗽

悲忧伤:过度悲伤, 肺气郁结,影响肺
气宣降
饮食不节
饮食过量:暴饮暴食,导致脾胃受损,影响消化 吸收,引发咳嗽
饮食过寒:食用过多寒凉食物,导致脾胃虚寒, 影响肺气宣降,引发咳嗽
饮食过热:食用过多辛辣、煎炸食物,导致肺胃 积热,影响肺气宣降,引发咳嗽
饮食不洁:食用不洁食物,导致细菌、病毒感染, 引发咳嗽
病因病理研究
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过敏反应: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吸烟等
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等 遗传因素:如家族遗传性咳嗽等
治疗方法研究
药物治疗:使用止 咳、化痰、抗炎等
药物进行治疗
食疗:通过食用具 有止咳、化痰、润 肺等功效的食物来
中医内科学之 咳嗽
演讲人
目 录




咳嗽的病因
咳嗽的辨证论 咳嗽的预防与 咳嗽的现代研

调护

1
咳嗽的病因
外感六淫
01
风邪:风邪侵袭,肺气失宣,导致咳嗽
02
寒邪:寒邪侵袭,肺气不宣,导致咳嗽
03
暑邪:暑邪侵袭,肺气失宣,导致咳嗽
04
湿邪:湿邪侵袭,肺气不宣,导致咳嗽
05
燥邪:燥邪侵袭,肺气失宣,导致咳嗽
少阳病:邪犯少 阳,咳嗽咽痛, 寒热往来,胸胁 苦满,脉弦细
03
06
厥阴病:肝经风 热,咳嗽气逆, 咽干口苦,头晕 目眩,脉弦数
05
少阴病:肾阳虚 衰,咳嗽气喘, 畏寒肢冷,腰膝 酸软,脉沉细
04
太阴病:脾虚湿 盛,咳嗽痰多, 食少腹胀,便溏 乏力,脉缓无力

中医ppt课件咳嗽

中医ppt课件咳嗽
治疗,取穴天突、膻中、足三里等。经过三个月调理,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PART 05
总结与展望
中医治疗咳嗽的优势与局限
整体观念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咳嗽是身体整体状况的一种表现, 治疗咳嗽的同时也注重调理身体其他方面。
个性化治疗
中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针对性强。
中医治疗咳嗽的优势与局限
典型病例二:风热咳嗽的治疗
总结词
中医治疗风热咳嗽,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为原则,采用中药汤剂和针灸治疗。
详细描述
患者张某,女性,35岁,因感冒后咳嗽不 止就诊。症见咳嗽声重,痰黄稠厚,伴有发 热、咽痛、口干等症状。诊断为风热咳嗽。 治疗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为原则,采用中 药汤剂如桑菊饮加减,以及针灸治疗,取穴 曲池、合谷、大椎等,经过一周治疗,患者 症状明显改善。
• 副作用小:中医治疗咳嗽多采用天然中草药,相比西药副 作用较小。
中医治疗咳嗽的优势与局限
疗效慢
中医治疗咳嗽通常需要较长时间 才能见效,患者需要耐心等待。
标准不统一
由于中医治疗咳嗽缺乏统一的标 准和规范,治疗效果可能因医生
水平差异而有所不同。
缺乏科学依据
部分中医治疗咳嗽的方法缺乏科 学验证,其有效性有待进一看
KEEP VIEW
REPORTING
2023-2026
ONE
KEEP VIEW
中医ppt课件咳嗽
REPORTING
CATALOGUE
目 录
• 中医对咳嗽的认识 • 中医治疗咳嗽的方法 • 中医对咳嗽的认识历史与现状 • 中医治疗咳嗽的案例分享 • 总结与展望
PART 01
中医对咳嗽的认识
咳嗽的定义

中医对咳嗽的认识及辨证治疗

中医对咳嗽的认识及辨证治疗

中医对咳嗽的认识及辨证治疗定义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有咳痰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释义有声无痰→咳,有痰无声→嗽,有痰有声→咳嗽咳嗽的病名首见于《内经》流行与发病本病发病率高,据统计慢性咳嗽的发病率为3%~5%,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高达10%~15%,尤为寒冷地区发病率更高。

历史沿革1.病因病机《内经》对咳嗽的病因、症状、症候分类、病理转归、治疗都有详细论述:(1)《素问咳论》指出咳嗽是“皮毛先受邪气”:“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皆能致咳。

(2)五脏六腑之咳“皆聚于胃,关于肺”,咳嗽不止于肺,亦不离乎肺。

2.分类《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有十咳之称:五脏咳、风咳、寒咳、胆咳、厥阴咳。

《景岳全书》首次把咳嗽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论述了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的病理过程。

3.论治(1)《景岳全书》强调辨证当以阴阳虚实为纲,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内伤咳嗽宜“甘平养阴”为主的治则。

(2)赵献可《医贯》对咳嗽的治疗提出“治之之法不在于肺,而在于脾,不在于脾,而反归于肾”。

(3)王纶《名医杂著·论咳嗽证治》:“治法须分新久虚实,新病风寒则散之,火热则清之,湿热则泻之;久病便属虚、属郁,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兼郁则开郁,滋之、润之、敛之,则治虚治法也。

”(4)虞抟《医学正传》:“欲治咳嗽者,当以治痰为先。

治痰者,当以顺气为主,是以南星、半夏顺其痰,而喘咳自愈;枳壳、橘红利其气,而痰饮自降”。

(5)俞昌《医门法律》论述了燥的病机及其伤肺为病而致咳嗽的论治,创立温润、凉润治咳之法。

(6)《临证指南医案》:风——辛平解之;寒——辛温散之;暑——微辛微凉,苦降甘淡;湿——理肺治胃;火(温热)——甘寒范围中医——咳嗽既是具有独立性的证候,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

本病咳嗽—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病症西医——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

咳嗽在中医中如何解释

咳嗽在中医中如何解释

咳嗽在中医中如何解释很多的疾病都可能会导致咳嗽的出现,比如普通的感冒可能会引起咳嗽,咽炎也会引起咳嗽,支气管炎也会引起咳嗽,急性咽喉炎,肺炎也会导致明显的咳嗽出现,所以在治疗的时候不应该选择单一的方法,一定要把多种方法结合在一起,才有着更好的效果。

1.导致咳嗽的原因1.1普通感冒感冒就是因为病毒进入到人体所引发的上呼吸道感染,而如果病毒不断的侵入呼吸道的黏膜,自然就会导致一系列的症状,也会导致呼吸道黏膜发炎。

此时病人也会出现咳嗽,打喷嚏,又或者是流鼻涕等症状。

1.2咽炎咽炎可能会单独发生,也可能会和扁桃体炎又或者是其他的炎症一起出现,这本来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非特异性炎症,会导致病人出现很多症状,首先就会感觉到咽喉部位有明显的疼痛感,也会经常性的咳嗽,而这种顽固的咳嗽基本上治疗也存在一定难度,所以千万不要耽搁。

1.3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如果没有得到控制也可能会形成支气管炎,在最初的时候仅仅只是普通的干咳,但是支气管炎发病比较急,伴随着病情逐渐的严重,病人也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首先会恶心呕吐,后期也会出现剧烈的咳嗽。

支气管炎症在进入到冬季之后,整体的症状会更加的明显,所以首先就需要积极的接受治疗。

1.4急性咽喉炎急性咽喉炎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虽然说很容易恢复,但是在治疗的过程中也并不是特别的容易,因为也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会伴有明显的声音嘶哑,也同样会出现干咳的症状,所以也建议一旦出现之后就应该治疗。

1.5肺炎肺炎是因为在患有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没有及时接受治疗所导致病情加重的一种表现,会伴有明显的发热,咳嗽等症状,而且痰液中也会带有血液。

2.中医咳嗽辩证通常情况下,中医对于咳嗽的患者,主要根据以下三方面进行辨证:2.1辨外感内伤如果是外感咳嗽,多起病急,病程短,并伴有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等症状。

如果是内伤咳嗽,则起病较慢,病程较长,而且容易反复发作;2.2辨证候虚实一般如果是外感咳嗽,多为实证,而内伤咳嗽则多为虚实夹杂,或虚中夹实,或因实致虚;2.3辨咳嗽及咳痰特点常见的包括咳而少痰属于燥热、气火、阴虚;痰多属于湿痰、痰热、虚寒;痰黄黏稠属热;咳吐血痰为肺热或阴虚;稀白痰属寒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咳嗽的认识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今天的节目。

咳嗽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呼吸反射动作。

通过咳嗽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进入气道的异物。

但咳嗽也有不利的一面,剧烈咳嗽可导致呼吸道出血,如长期,频繁,剧烈咳嗽影响工作,休息,甚至引起喉痛,音哑和呼吸肌痛,则属病理现象。

中医如何认识咳嗽?咳嗽有什么症状和类型?中医如何辩证施治?关于这个话题,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了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医内科首席专家;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全国第三、四批老中医继承人工作指导老师晁恩祥教授。

晁老师欢迎您!
1、咳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疾病,我们该如何认识咳嗽呢?为什么
会出现咳嗽呢?
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如咳嗽无痰或痰量很少为干咳,常见于急性咽喉炎、支气管炎的初期;急性骤然发生的咳嗽,多见于支气管内异物;长期慢性咳嗽,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

2、那咳嗽仅仅是一般症状吗?它可以称为病吗?
多数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的表现。

但是咳嗽是有很多原因的,是不是病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确诊。

咳嗽常见的诱因有一下几种:吸入物 2.感染 3.食物 4.气候改变 5.精神因素 6.运动7.咳嗽与药物。

3、那我们中医上是如何认识咳嗽的呢?
中医将咳嗽立为一种疾病,并分成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两大类。

有风寒燥热等外邪侵犯肺部引起的咳嗽,为外感咳嗽。

咳嗽既是具有独立性的一个证侯,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且其他脏腑功能失调时,常致内邪干肺。

从病程来看,咳嗽亦有新旧之辨,新咳多为外感咳嗽或内伤初起,久咳则常为外感失治、误治,或者内伤咳嗽反复发作,缠绵不愈。

从病性来看,咳嗽又有实证、虚证和虚实并见之不同。

咳嗽虽最为常见,但因病因病机比较复杂,所以治疗亦并非简单,尤其是治疗久咳,如辨证失误,很容易犯“虚虚实实”之谬。

4、您提到的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如何区分呢?
外感咳嗽有寒热之分,其特征是发病急病程短常常并发感冒。

因脏腑功能失
调,内邪伤肺引发咳嗽,为内伤咳嗽;内伤咳嗽的特征是病情缓,病程长,因五脏功能失常引起;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因常为痰声并见,遂合称为咳嗽。

从咳嗽的成因来区分,一是外感六淫之邪,二是内在脏腑之病气,引起肺气不清,逼气上逆而作咳。

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内伤咳嗽则以痰湿、痰热、肝火为多。

5、我们常听人说哮喘和咳嗽变异性哮喘,咳嗽和哮喘有关吗?咳嗽变异性
哮喘有喘吗?
由于不同机体的各种病理变化程度不同,因此各个不同机体或者同一机体在不同时间、场合均会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

如果患者发生显著气道炎症,可刺激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则表现为喘息;当哮喘病的气道炎症比较轻微或表浅时,则可不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或轻微支气管痉挛,此时如果以支气管粘膜肿胀为主,临床上可以表现以胸闷为主,如果仅仅刺激气道粘膜表面,则临床上可仅仅表现为刺激性干咳。

咳嗽变异性哮喘主要是大气道狭窄,由于大气道咳嗽受体极丰富,故表现以咳嗽为主,没有喘。

6、感冒、支气管炎或咽喉感染后都有咳嗽的症状,这些咳嗽有什么分别呢?
感冒多半是由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这些病毒引起的症状在医学上统称为“上呼吸道感染”。

既然是上呼吸道,那就不只是鼻咽部症状,如打喷嚏、流清涕、咽喉痛,还常有刺激性的干咳嗽。

如果继发细菌感染,侵犯气管粘膜,那就是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这时咳嗽就会加剧,还有粘痰或黄稠的脓性痰,气管有炎症存在时,痰不断产生,咳嗽也不爽,常要咳好一阵子才会把痰咳出。

7、咳嗽与上气道原因有关吗?咳嗽与食道反流有关吗?
咳嗽与上气道原因有关,引起咳嗽的主要机制在于上气道内的咳嗽反射传入神经受到了机械刺激;食道反流可致咳嗽。

反流是指酸性胃内容物逆流时入食道。

在夜间睡眠时,人处于平卧位,食道下段括约肌松弛,胃内容物易逆流入食道,及至咽喉部即会被误吸入气道内。

只要有少量酸性物进入气管、支气管,就会引起咳嗽、气喘而憋醒。

8、针对咳嗽,中医如何辩证施治呢?
(1)胃郁食滞型。

(2)痰涎壅胃型。

(3)阴虚胃热型。

(4)脾胃虚寒型。

9、风寒、风热、风燥、风邪犯肺如何区别呢?
风寒犯肺、风热犯肺、燥邪犯肺三证的共同之处有四:一是都因感受外邪而引起;二是病位都在皮毛与肺;三是病机都不外乎外邪袭表,卫阳功能失职和外邪犯肺,肺气失于宣发两个方面;四是临床上都是以表证与咳嗽并见为其特点。

概言之,以上三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鉴别:一是从表证的特点鉴别。

二是从咳嗽的声音来鉴别。

三是从痰的色质来鉴别。

10、现在各种各样的药层出不穷,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治疗咳嗽的中成药呢?您能不能给我们广大观众一些建议呢?
1、应根据症状选用止咳化痰药物。

2、一些较严重的疾病也伴随有咳嗽,应及早到医院就诊。

3、三岁以下的小儿,呼吸系统尚未发育成熟。

咳嗽反射较差,切忌随意使用止咳药物,否则易出现缺氧、脉搏加快等并发症,如咳嗽剧烈应及时送到医院诊治。

4、老人剧烈咳嗽时若服用镇咳药,但是痰常常给老人带来危险。

5、止咳药只是对症治疗,治标不治本,对于感染性疾病(肺炎、支气管炎等)引起的咳嗽,在用止咳药的同时,还需用抗菌药物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咳嗽是秋冬季常见多发病症。

中医以为其病因病机较为纷乱,临床务必详审病机分型辨治,才能尽快地治愈。

希望通过这期的讲座能让我们广大观众少受咳嗽的烦恼。

本期的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收看!再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