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基础理论-状态监测

振动基础理论-状态监测
振动基础理论-状态监测

1.结合实际工作,综合论述开展设备监测诊断工作的八个固定工作程序。

开展设备监测诊断工作的八个固定工作程序为:

(1)定监测对象

(2)定监测参数

(3)定监测仪器和设备

(4)定监测点

(5)定监测周期

(6)定监测标准

根据不同的设备,参照国内外已发布的通用标准,或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制定适合本单位特点的判别标准。

通常情况下,判别标准有三类:一是绝对标准、二是相对标准、三是类比判断标准。

(7)定监测规程

(8)定监测人员

2.在振动监测中,振动传感器的选择十分重要。阐述选择振动传感器应注意的问题。

(1) 测量范围

测量范围又称量程,是保证传感器有用的首要指标,因为超量程测量不仅意味着测量结果的不可靠,而且还可能造成传感器的损坏。

(2) 频响范围

所选传感器的工作频响范围应覆盖整个需要测试的信号频段并略有超出,也就是说应使传感器工作在线性区:其下限频率低于所测信号的低频段,上限频率高于所测信号的高频段。

(3) 信噪比

一般而言,总是希望传感器的灵敏度尽量高,以便检测微小信号,但外界噪声的混入也相应地影响增大,因此要求传感器的信噪比要高,以便在充分放大被测信号的同时,能最有效地抑制噪声信号。

(4) 稳定性

对于长期工况监测,尤其是在线式测量的传感器,要求时间稳定性好,信号漂移越小越好。对于水下、高温等特殊工作环境,还应考虑传感器的环境稳定性。

此外,传感器的工作方式、外形尺寸、重量等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3.分析旋转机械转子不平衡故障原因,如何综合分析诊断转子不平衡故障?

转子质量偏心及转子部件缺损是导致转子不平衡的两种因素。转子质量偏心是由于转子的制造误差、装备误差、材质不均匀等原因造成。转子部件缺损是指转子在运行中由于腐蚀、磨损或受疲劳应力作用,使转子叶轮、叶片局部损坏、脱落等原因造成。转子轴系允许最大不平衡量的计算方法:

G —平衡等级 m —允许不平衡量 U-不平衡量

M-转子质量 r-平衡半径

计算: e=G/ω 不平衡量:U=M.e 允许的最大不平衡质量:m=U/r

M

r m M U e == =G/ω U=M.e m=U/r 对转子不平衡故障进行综合分析应把握以下特征:

(1)振动的时域波形为正弦波;

(2)振动方向为径向;

(3)转子的轴心轨迹为椭圆;

(4)振动的强烈程度对工作转速的变化很敏感;

转子不平衡的种类可分为:静不平衡、偶不平衡、动不平衡。

3.线性系统振动是与激励相同,包括不平衡、不对中等故障。

4.“轴心位置”和“轴向位置”各代表什么含义?当轴心位置和轴向位置异常时,有可能发生什么机械故障?

(1)轴心位置是在稳定状况下,轴径中心相对于轴承中心的位置。通过观察轴心位置变化情况,可以分析轴径是否处于正常位置和轴承标高是否正常,以及轴瓦是否变形等问题。当轴心位置超出轴承间隙设计范围时,由于偏心太大,会发生轴承磨损等机械故障。

(2)轴向位置是机器转子上止推环相对于推力轴承的位置,当轴向位置过小时,易造成动静摩擦,产生不良后果。

5.分析转子临时性弯曲的故障原因和诊断方法,并说明如何治理转子临时性弯曲。

转子临时性弯曲是由于转子有较大的预负荷、开机时暖机时间不足、升速过快、加载太大、转轴热变形等原因造成的。

转子临时性弯曲可从以下振动特征来判断:

(1)振动频率主要为基频;

(2)机组在升速时,在低速阶段振动幅值就比较大,并随转速的升高而增大,但在稳定运行一段时间后振值下降至正常水平。

转子临时性弯曲可从如下几方面治理:

(1)机组热态停机时,要及时盘车;

(2)在开机时,要进行足够时间的暖机;

(3)要按规程进行升速,不应升速过快。

6.旋转机械转子不对中的原因,如何综合分析诊断不对中故障?

旋转机械转子不对中原因:

机器的安装误差、承载后的变形、工作状态时的对中变化以及基础的沉降不均等,是转子轴线之间产生径向位移、偏角位移或综合位移等误差,造成轴系不对中。

分析不对中故障应把握以下特征信息:

(1)特征频率:主要成分为二倍频,常伴有基频和三倍频,不对中越严重,二倍频分量越突出;

(2)振动数值及相位特征:同一工况下稳定无变化,随转速变化不明显,随负荷增大,振动增大。;

(3)振动方向:既有径向,也有轴向,通常轴向振动较大;

(4)轴心轨迹:双环椭圆。

7.联轴器不对中有几种表现形式,有何特征?

(1)联轴器不对中有三种表现形式:

①平行不对中;

②角度不对中;

③综合不对中。

(2)刚性联轴器不对中的故障特征:

①平行不对中主要引起径向振动大,激振频率由基频、

二倍频及调制波组成,二倍频振幅增大为特征频率;

②角度不对中主要引起轴向振动,轴向振幅大于径向振幅,主要振动频率为转频分量;

③一般与联轴器相邻的轴承处振动较大;

④平行不对中时,两侧轴承径向振动相位差约180度;角度不对中时,联轴器两侧轴向相位差约180度;

⑤对负荷变化敏感:负荷增大,振幅增加。

8.在滚动轴承的质量检测中,冲击脉冲法是一种很重要的检测方法,简述其原理以及对轴承质量的评价方法。

常规滚动轴承监测通常较有效的方法冲击脉冲技术。比如疲劳剥落、裂纹、磨损和嵌入杂物时,滚动体与内外圈的不规则面相对运动就会引起脉冲性振动,冲击脉冲的能量与冲击的速度、接触面有关,其强弱反映了轴承的质量,对这种冲击脉冲进行测量,就可以评价轴承质量。

轴承的冲击脉冲水平是以分贝值来度量的,要求先给出轴承的内径和转速,可以计算出轴承的“冲击脉冲初始值”(dBi),它是此轴承全寿命状态尺寸的起始状态值。将仪器测得的“冲击脉冲绝对值”(dBsv)扣除“冲击脉冲初始值”可以得出一个归一化的“标准冲击水平值”(dBn),轴承的状态就是以dBn值来量度。

dBn值包含两个因素:一是由少量低频强冲击脉冲引起的峰值dBm;二是由大量高频弱冲击脉冲引起的地毯值dBc。dBm与dBc的差值被定义为δ值。通过对dBm、dBc和δ值的综合分析,可以得出轴承的状态以及润滑不良、内外圈缺陷、轴承损坏等故障原因。

9.检测机器轴承的振动参数,对测量点的选择应注意什么?

要点:

(1)应选择测量点与轴承距离短、刚性大、信号传递界面少的部位;

(2)对于卧式安装设备测量方向在水平、垂直和轴向三个方向,应位于轴承的承载区域;

(3)对于立式安装的设备,要在设备轴承端正交90度的部位各选择一个测点;

(4)要避免局部共振干扰信号;

(5)寻找信号最强的点;

a)对于同一台设备应相对固定测量点,以便于纵向比较。

10.分析转子支撑系统联接松动故障原因,如何综合分析诊断转子支撑系统松动故障特征。

转子支撑系统联接松动产生异常振动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1)设计制造时配合尺寸加工误差大,改变了设计所需要的配合性质;

(2)安装、维修时,支承系统配合间隙过大或紧固不良,防松动措施不当;

(3)支撑系统配合性质改变,机壳或基础变形,螺栓松动。

11.分析转子支承系统联接松动应把握以下特征信息:

(1)特征频率:基频及分数谐波,常伴有二倍频、三倍频等倍频;

(2)振动特性不稳定:当工作转速达到某一阈值时,振动突然增大或减小,呈非线性振动;

(3)振动方向:沿松动方向振动大;

(4)相位特征:不稳定;

(5)轴心轨迹:椭圆或紊乱;

(6)振动随转速变化敏感,随负荷变化不变。

11.分析滚动轴承故障产生的原因,如何综合判断轴承故障?

滚动轴承主要故障是滚子和滚道疲劳剥落、凹痕、破裂、腐蚀和杂物嵌入。产生故障的原因包括运输及安装不当、不对中、轴承倾斜、轴承选用不正确、润滑不足或密封失效、负载过大以及制造缺陷。

分析判断轴承故障特征频率应把握以下特征:

(1)径向振动在轴承故障特征频率及其低倍频处有峰,若存在多个同类故障(内滚道、外滚道、滚子等缺陷),则在故障特征频率的低倍频处有较大的峰;

(2)内滚道故障特征频率处有边带,边带间隔为1倍频;

(3)滚动体故障特征频率处有边带,边带间隔为保持架故障特征频率;

(4)在加速度频谱的中高频区域若有峰群出现,表明有疲劳故障;

(5)径向振动时域波形有重复冲击特征或者其波峰系统大于5,表明故障产生了高频冲击。

12.齿轮箱常见故障有哪些,如何综合分析诊断?

齿轮箱常见故障有:节线偏斜、偏心、齿距误差、齿面磨损、点蚀剥落、断齿等。

综合分析诊断齿轮箱故障应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计算啮合频率,将分析频率设置为啮合频率的四倍左右;

(2)在相同工作条件下,针对每个齿轮箱,采集状态良好的频谱作为基准频谱,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问题。在分析过程中,注意频谱中的啮合频率及其二倍频、三倍频。根据明显增大的啮合频率分量或其谐波分量确定有无故障;

(3)在对比其准频谱时,注意啮合频率及其二倍和三倍频有无边缘带,根据边频的频率间隔、边频值的大小确定故障的严重程度;

(4)利用连续监测判定齿面点蚀剥落程度。新齿轮全频范围内振动水平较低,啮合频率分量及其二、三次谐波分量依次减小。故障时,频谱振动水平增大,二次谐波幅值超过基波幅值,且二次谐波边频增多;

(5)齿轮缺陷产生的冲击可以激发一个或多个齿轮的自振,在自振频率两侧有故障齿轮转速调制产生的边频。

13.简述数据采集器的发展趋势。

(1)向大容量、多功能、现场频谱分析方向发展

(2)向更小型化、功能更单一的方向发展。如测振笔等。

(3)向专用化方向发展。

14.机器振动的三要素为:振幅、振动频率、振动相位。

(1)振动幅值:用以指示出机器振动时烈度和能量水平,机器运转状态的好坏,主要用振幅大小来判别。

(2)振动频率:通过分析机器的振动频率,探索机器激振力的来源,判断激振力对机器特性的影响。

(3)振动相位:用于确定所观察的机器零部件之间相对运动方位、激振力与响应之间在时间或空间上的相差。通过相位测量,了解机器振动时的阻尼特性、共振区域以及响应模式。

15.常见振动信号分析处理方法有哪些?

(1)时域分析:波形分析、形态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包络分析等;

(2)频域分析:FFT(傅里叶变换),自、互功率谱密度、幅值谱、对数谱、包络谱、传递函数、相干分析、小波分析等;

(3)轴心轨迹分析:谐波轴心轨迹图、全息谱等。

16.在机器振动监测中,主要有几种振幅参数,怎样选择振幅测试参数才能正确反映机器的振动强度。

主要有三种振幅参数,分别是:

①振动位移。单位:um

②振动速度。单位:mm/s

③振动加速度。单位:m/s2

一般根据对监测对象的表现特征和分析频率要求来选择振动幅值参数。一般原则是:低频信号选择振动位移幅值常数、中频信号选择振动速度幅值常数、高频信号选择振动加速度幅值常数。

17.从被测物体振动参量来分,振动传感器分为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三类:

(1)位移传感器

(2)速度传感器

(3)加速度传感器

要点:加速度传感器输出电量与振动加速度成正比,其频响范围和动态较宽,应用最广泛的是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

电涡流式传感器属于非接触式传感器一类,它利用导体在交变磁场作用下的电涡流效应,将形变、位移与压力等物理参数的改变转化为阻抗、电感、品质因数等电磁参量的变化。由于电涡流式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频响范围宽、测量范围大、抗干扰能力强、不受介质影响、结构简单以及非接触测量等特点,而得以广泛应用。

电涡流传感器线性范围2mm

18.滤波器在振动测量系统中的功能是什么?按特性分为几类

滤波器按工作特性可分为低通滤波器、高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带阻滤波器四类。

(1)低通滤波器

让下限频率为零,上限频率为某一固定值的信号通过。

(2)高通滤波器

让下限频率为某一固定值,上限频率为无穷大的信号通过。

(3)带通滤波器

让下限频率为大于零的某一数值,上限频率为某一有限数值的信号通过。

(4)带阻滤波器

让下限频率为大于零的某一数值,上限频率为某一有限数值以外的信号通过。

19.振动信号分析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作用是什么?

振动信号分析系统一般有六大部分组成,分别是:

(1)信号拾取单元

主要有不同的传感器组成,把供分析的物理量转换为电信号。

(2)前置处理器

信号在采样之前先进行放大,滤波等预处理。

(3)模数转换单元

把输入的模拟信号转变为离散化的数字信号,即量化处理,以供计算机分析。

(4)采样保持单元

用以稳定在模数转换时间内,输入信号的变化量,减小量化误差,提高模数转换精度。

(5)信号分析单元

一般由计算机系统组成,可对振动信号进行时域、幅域或频域特性分析。

(6)D/A数模转换

把计算机的分析处理结果以模拟量的形式输出,提供波形显示或其它用途。

20.什么是宽频带振动,怎样根据宽频带振动值判断设备状况?

宽频带振动监测是利用测振仪表对机械设备振动频率为10Hz~10KHz范围内的通频响应进行的振动测试。把宽带振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值与相应的振动标准比较,即可判定设备的技术状况及是否需要维修。

21.相关分析的物理含义。

自相关分析是分析同一信号在不同时刻的相互依赖关系。

互相关是分析两个不同信号在不同时刻的相互依赖关系。

22.简易诊断通常是根据实测值是否超出了标准给出的界限来判断设备是否存在故障。解释通常采用的判定标准。

简易诊断的判定标准大致有三种:

(1)绝对判定标准:是用于判断实测值是否超限的绝对量值。

(2)相对判定标准:是对设备同一部位定期进行监测并按时间先后进行比较,以无故障情况下的量值为基准,根据实测值与该基准值之比来进行判断的标准。(3)类比判定标准:是对若干同一型号的设备在相同条件下在同一部位进行检测,并将测量值相互比较进行判断的标准。

23.旋转机械的振动有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1)按振动的频率范围分为3类:

① 10Hz以下的超低频振动,振动位移大;

② 1KHz以下的低频振动,振动速度大;

③ 10KHz以上的高频振动,振动加速度大。

(2)按振动信号的统计特征分为两类:

②确定性振动(周期性振动、非周期性振动)-能用明确的数学关系式

或图表来描述。

③随机振动-不能用明确的数学关系式或图表来描述,只能作为概率的

变量处理。

24.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是振动信号分析的两种最基本的分析方法,问:用于机械故障诊断,各有什么特点:

时域分析是将所测得的时间历程信号直接用于各种分析运算。对于机械故障诊断而言,时域分析往往只能回答机械设备是否存在故障,评价故障的严重程度,但不能回答故障产生部位等问题,因此一般用于设备的简易诊断。

频域分析是将时域信号经过傅里叶变换为频域信号,然后再对其施行各种运算的分析方法。通过对各种频率成分的分析,对照其零部件运行时的特征频率,以便查找故障源。因此,频域分析回答的是机械设备哪些部位发生了故障,以便有针对性采取措施,属于精密诊断范畴。

25.什么叫频谱分析,其特点是什么?

频谱分析是把以时间为横坐标的时域信号通过傅里叶变换分解为以频率为

横坐标的频域信号,从而求得关于原时域信号频率成分的幅值、相位信息的一种分析方法。

频谱分析是频域分析的基础,是机械故障诊断中用得最广泛信号处理方法之

一。因为故障发生、发展都会引起频率结构的变化。基于频率成分、幅值大小、相位等信息的分析,可以掌握机械设备的固有特性以及故障源的信息如何传递变化等。

要点:现场简易振动监测方法步骤:

(1)了解诊断对象、(2)确定监测方法、(3)进行振动测量与信号分析、(4)实施状态标准判别、(5)作出诊断决策。 组成振动系统的三个条件:力、刚度、阻尼。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阻尼力与速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弹簧振子振动过程中的某段时间内其加速度数值越来越大,在这段时间内与振子的速度无关

质点做简谐运动,先后以相同的速度依次通过A 、B 两点,历时1s ,质点通过B 点后再经过1s 又第2次通过B 点,在这两秒钟内,质点通过的总路程为12cm ,则质点的振动周期和振幅是4s ,6cm

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当物体的位移为负值时,速度值不一定,加速度一定为正。 某一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若从振子经过某一位置A 开始计时,则当振子的加速度再次与零时刻的加速度相同时,一定又到达位置A 。

1.与下面的振动曲线对应的解为x =X )1sin(2αξ+--pt e nt 。

2.简谐振动x=X m sin ()αω+t 的位移幅值为X m 、速度幅值为X m

ω、加速度幅值为X m ω2。

3.在下图所示的单自由度无阻尼自由振动系统中,m=10千克,k=250牛顿·米-1,则系统的固有频率为51-秒。

在下图所示的单自由度有阻尼振动系统中,m=10千克,k=250牛顿·米-1,则系统的固有频率为51-秒。

下图表示的是振动过阻尼区趋势图。

衰减系数为n =m

r 2。 相对阻尼系数为p

n =ξ。 简谐振动x=X m sin ()αω+t 的位移初相位为α、速度初相位为(α+2

π)、加速度初相位为(α+π)。

从强度性破坏的角度看,下图的1、2两个波形产生的效果是相同的。

振动与波动习题与答案

振动与波动习题与答案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第10章 振动与波动 一. 基本要求 1. 掌握简谐振动的基本特征,能建立弹簧振子、单摆作谐振动的微分方程。 2. 掌握振幅、周期、频率、相位等概念的物理意义。 3. 能根据初始条件写出一维谐振动的运动学方程,并能理解其物理意义。 4. 掌握描述谐振动的旋转矢量法,并用以分析和讨论有关的问题。 5. 理解同方向、同频率谐振动的合成规律以及合振幅最大和最小的条件。 6. 理解机械波产生的条件。 7. 掌握描述简谐波的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及其相互关系。 8. 了解波的能量传播特征及能流、能流密度等概念。 9. 理解惠更斯原理和波的叠加原理。掌握波的相干条件。能用相位差或波程差概念来分析和确定相干波叠加后振幅加强或减弱的条件。 10. 理解驻波形成的条件,了解驻波和行波的区别,了解半波损失。 二. 内容提要 1. 简谐振动的动力学特征 作谐振动的物体所受到的力为线性回复力,即 取系统的平衡位置为坐标原点,则简谐振动的动力学方程(即微分方程)为 2. 简谐振动的运动学特征 作谐振动的物体的位置坐标x 与时间t 成余弦(或正弦)函数关系,即 由它可导出物体的振动速度 )sin(?+ωω-=t A v 物体的振动加速度 )cos(?+ωω-=t A a 2 3. 振幅A 作谐振动的物体的最大位置坐标的绝对值,振幅的大小由初始条件确定,即 4. 周期与频率 作谐振动的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所需的时间T 称为周期,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振动次数γ称为频率。周期与频率互为倒数,即 ν= 1T 或 T 1=ν 5. 角频率(也称圆频率)ω 作谐振动的物体在2π秒内完成振动的次数,它与周期、频率的关系为 ω π = 2T 或 πν=ω2 6. 相位和初相 谐振动方程中(?+ωt )项称为相位,它决定着作谐振动的物体的状态。t=0时的相位称为初相,它由谐振动的初始条件决定,即 应该注意,由此式算得的?在0~2π范围内有两个可能取值,须根据t=0时刻的速度方向进行合理取舍。

振动试验基本知识

专业知识 1、振动试验基本知识 1.1 振动试验方法 试验方法包括试验目的,一般说明、试验要求、严酷等级及试验程序等几个主要部分。为了完成试验程序中规定的试验,在振动试验方法中又规定了“正弦振动试验”和“随机振动试验”两种型式的试验方法。 正弦振动试验 正弦振动试验控制的参数主要是两个,即频率和幅值。依照频率变和不变分为定频和扫频两种。 定频试验主要用于: a)耐共振频率处理:在产品振动频响检查时发现的明显共振频率点上,施加规定振动参数振幅的振动,以考核产品耐共振振动的能力。 b)耐予定频率处理:在已知产品使用环境条件振动频率时,可采用耐予定频率的振动试验,其目的还是为考核产品在予定危险频率下承受振动的能力。 扫频试验主要用于: ●产品振动频响的检查(即最初共振检查):确定共振点及工作的稳定性,找出产品共振频率,以做耐振处理。 ●耐扫频处理:当产品在使用频率范围内无共振点时,或有数个不明显的谐振点,必须进行耐扫频处理,扫频处理方式在低频段采用定位移幅值,高频段采用定加速度幅值的对数连续扫描,其交越频率一般在55-72Hz,扫频速率一般按每分钟一个倍频进行。 ●最后共振检查:以产品振动频响检查相同的方法检查产品经耐振处理后,各共振点 有无改变,以确定产品通过耐振处理后的可靠程度。 随机振动试验 随机振动试验按实际环境要求有以下几种类型:宽带随机振动试验、窄带随机振动试验、宽带随机加上一个或数个正弦信号、宽带随机加上一个或数个窄带随机。前两种是随机试验,后两种是混合型也可以归入随机试验。 电动振动台的工作原理是基于载流导体在磁场中受到电磁力作用的安培定律。 1.2 机械环境试验方法标准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国家标准汇编(第二版)2001年4月 汇编中汇集了截止目前我国正式发布实施的环境试验方面的国家标准72项,其中有近50项不同程度地采用IEC标准,内容包括:总则、名词术语、各种试验方法、试验导则及环境参数测量方法标准。 其中常用的机械环境试验方法标准: (1)GB/T 2423.5-1995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Ea和导则:冲击 (2)GB/T 2423.6-1995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Eb和导则:碰撞 (3)GB/T 2423.7-1995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Ec和导则:倾跌与翻倒(主要用于设备型产品) (4)GB/T 2423.8-1995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Ed和导则:自由跌落 (5)GB/T 2423.10-1995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Fc和导则:振动(正弦) (6)GB/T 2423.11-1997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

机械设备振动标准

机械设备振动标准 它是指导我们的状态监测行为的规范 最终目标:我们要建立起自己的每台设备的标准(除了新安装的设备)。 监测点选择、图形标注、现场标注。 振动监测参数的选择:做一些调整:长度、频率范围状态判断标准和 报警的设置 1设备振动测点的选择与标注 1.1监测点选择 测点最好选在振动能量向弹性基础或系统其他部分进行传递的地方。对包括回转质量的设备来说,建议把测点选在轴承处或机器的安装点处。也可以选择其他的测点,但要能够反映设备的运行状态。在轴承处测量时,一般建议测量三个方向的振动。铅垂方向标注为V ,水平方向标注为H ,轴线方向标注为A,见图6-1 < 图6-1监测点选择

图6-2在机器壳体上测量振动时,振动传感器定位的示意图 1.2振动监测点的标注 (1)卧式机器 这个数字序列从驱动器非驱动侧的轴承座赋予数字001开始,朝着被驱动设备,按数字次序排列,直到第一根轴线的最后一个轴承。在多根轴线的(齿轮传动) 机器上,轴承座的次序从驱动器开始,按数字次序继续沿着第二根轴线到被驱动器往下排列,接着再沿着第三根轴线往下排列,直到机组的末端为止。常见的几种标注方法见图6-3?6-5。 图6-3振动监测点的标注 图6-4振动监测点的标注

001 002 003 0C4 005 QOG 图6-5振动监测点的标注 (2)立式机器 机壳振动测点的标注可以用油漆标注,也可以在机壳上粘贴钢盘来标注振动测点,最好采用后一种方法标注。采用钢盘时,机壳要得到很好的处理。钢盘规格为厚度5mm,直径30mm,用强度较好的粘接剂粘接,以保证良好的振动传递特性。 2设备振动监测周期的确定 振动监测周期设置过长,容易捕捉不到设备开始劣化信息,周期设置过短,又增加了监测的工作量和成本。因此应根据设备的结构特点、传动方式、转速、功率以及故障模式等因素,合理选定振动监测周期。当设备处于稳定运行期时,监测周期可以长一些;当设备出现缺陷和故障时,应缩短监测周期。在确定设备监测周期时,应遵守以下原则; 1)安装设备或大规模维修后的设备运行初期,周期要短(如每天监测一次) :待设备进入稳定运行期后,监测周期可以适当延长。 2)检测周期应尽量固定。 3)对点检站专职设备监测,多数设备监测周期一般可定为7至14天;对接 近或高于3000转/分的高速旋转设备,应至少每周监测1次。 4)对车间级设备监测,监测周期一般可定为每天1次或每班1次。 5)实测的振动值接近或超过该设备报警标准值时,要缩短监测周期。如果实测振动值接近或超过该设备停机值,应及时停机安排检修。如果因生产原因不能停机时,要加强监测,监测周期可缩短为1天或更短。 3设备振动监测信息采集 3.1振动监测参数的选择 对于超低频振动,建议测量振动位移和速度;对于低频振动,建议测量振动速度和加速度;对于中高频振动和高频振动,建议测量振动加速度。说明如下:

振动基础知识

精心整理 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一、常见的工程物理量 力、压力、应力、应变、位移、速度、加速度、转速等 (一)力: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物体承受的力可以有加载力,也可以有动态力,我们常测试的力主要是动态力,即给结构施加力,激发结构的某些特性,便 (四)振动速度:质量块在振荡过程中运动快慢的度量。质量块在运动波形的上部和下部极限位置时,其速度为0,这是因为质量块在这两点处,在它改变运动方向之前,必须停下来。质量块的振动速度在平衡位置处达到最大值,在此点处质量块已经加速到最大值,在此点以后质量块开始减速运动。振动速度的单位是用mm/s来表示。 (五)振动加速度:被定义为振动速度的变化率,其单位是用有多少个m/s2或g来表示。由下图可见加速度最大值处是速度值最小值的地方,在这些点处质量块由减速到停止然后再开始加速。

(六)转速:旋转机械的转动速度 (七)简谐振动及振动三要素 振动是一种运动形式――往复运动 d=Dsin(2πt/T+Φ) D T f ω和f ω f 将式( d 振动三要素:振幅D、频率f和相位Φ(八)、表示振动的参数:位移、速度、加速度振动位移:d=Dsin t D

π) 振动速度:v=Dωcosωt=Vsin(ωt+ 2 V=Dω 振动加速度:a=-Dω2sinωt=Asin(ωt+π) A=-Dω2 (九)振动三要素在工程振动中的意义 1、振幅 ○振幅~物体动态运动或振动的幅度。 ★振幅是振动强度和能量水平的标志,是评价机器运转状态优劣的主要指标。 即“有没有问题看振幅”。 ○峰峰值、单峰值、有效值 振幅的量值可以表示为峰峰值(pp)、 单峰值(p)、有效值(rms)或平均值(ap)。 峰峰值是整个振动历程的最大值,即正峰 与负峰之间的差值;单峰值是正峰或负峰 的最大值;有效值即均方根值。 ○振动位移、振动速度、振动加速度 振幅分别用振动位移、振动速度、振 动加速度值加以描述、度量,三者相互之间可以通过微分或积分进行换算。在振动测量中,除特别注明外,习惯上: ○振动位移的量值为峰峰值,单位是微米[μm]或毫米[mm]; ○振动速度的量值为有效值(均方根值),单位是毫米/秒[mm/s]; ○振动加速度的量值是单峰值,单位是米/秒平方[m/s2]或重力加速度[g],1[g]=9.81[m/s2]。 ○峰峰值、有效值、单峰值三者之间的量值关系 单峰值=峰峰值/2,有效值=0.707峰峰值(峰峰值=1.414有效值) 平均值=0.637峰峰值,平均值应用较少。 △在低频范围内,振动强度与位移成正比; △在中频范围内,振动强度与速度成正比; △在高频范围内,振动强度与加速度成正比。 频率低意味着振动体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少、过程时间长,速度、加速度的数值相对

振动分析基础知识讲课教案

旋转机械振动分析基础 汽轮机、发电机、燃气轮机、压缩机、风机、泵等都属于旋转机械,是电力、石化和冶金等行业的关键设备。这些设备出现故障后,大多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振动在设备故障中占了很大比重,是影响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振动又是设备的“体温计”,直接反映了设备健康状况,是设备安全评估的重要指标。一台机组正常运行时,其振动值和振动变化值都应该比较小。一旦机组振动值变大,或振动变得不稳定,都说明设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故障。振动对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1)振动过大将会导致轴承乌金疲劳损坏。 (2)过大振动将会造成通流部分磨损,严重时将会导致大轴弯曲。统计数据表明,汽轮发电机组60%以上的大轴弯曲事故就是由于摩擦引起的。 (3)振动过大还将使部件承受大幅交变应力,容易造成转子、联结螺栓、管道、地基等的损坏。 正因为振动对设备安全运行相当重要,人们对振动问题都很重视。目前大型机组上普遍安装了振动监测系统,并将振动信号投了保护。振动超标时,保护动作,机组自动停机,从而保证设备的绝对安全。

一、振动分析基本概念 振动是一个动态量。图所示是一种简单的振动形式-简谐振动,即振动量按余弦(或正弦)函数规律周期性地变化,幅值反映了振动大小;频率反映了振动量动态变化的快慢程度;相位反映了信号在t=0时刻的初始状态。 可见,为了完全描述一个振动信号,必须同时知道幅值、频率和相位这三个参数,人们称之为振动分析的三要素。 振动是一个动态变化量。为了突出反映交变量的影响,振动监测时常取波形中正、负峰值的差值作为振动幅值,又称为峰峰值。 简谐振动是一种简单的振动形式,实际机组上发生的振动比简谐振动要复杂得多。不管振动多么复杂,由信号分析理论可知,都可以将其分解为若干具有不同频率、幅值和相位的简谐分量的合成。 旋转机械振动分析离不开转速,为了方便和直观起见,

振动台的基本知识

振动台的原理 电动振动试验系统的工作原理类似于扬声器。即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电磁力的作用而运动。 当振动台磁路中的动圈通过交变电流信号时产生激振力磁路中即产生振动运动。 振动台的结构 振动台专业术语 ◎频率范围:振动试验系统在额定激振力下,最大位移和最大加速度规定的频率范围。 ◎额定推力:振动试验系统能够产生的力(单位:N);在随机振动时该力规定为均方根值。 ◎最大位移:振动试验系统能够产生的最大位移值。该值受振动台机械运行限制,通常用双振幅表示(单位为:mmp-p). ◎最大加速度:振动试验系统在空载条件下能够产生的最大加速度值(单位: m/s2) ◎最大速度:振动试验系统所产生的最大速度(单位:m/s2)。 ◎最大载荷:振动台面上最大加载重量(单位:kg). ◎运动部件:电动振动台运动部件是由台面、动圈(含骨架)、动圈的悬挂连接件、柔性支承、电器连接件和冷却连接件组成的运动系统。 ◎容许偏心力矩:振动台面导向系统允许的最大偏心力矩值。

振动台、夹具、试件图 试验方法 ◎正弦振动试验 正弦振动试验有两种方法:一是扫频试验,根据试验规定的频率用扫描方法不断地改变激振频率;二是定频试验。正弦振动的目的是在试验室内模拟电工电子产品在运输、存储、使用过程中所经受的振动及影响,并考核其适应性。如按IEC(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国标GB/T2423,美国军标MIL-810,国军标GJB150 等对试件进行扫频试验,或采用驻留共振点的连续定频试验。

◎随机振动试验 电子电工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所经受的 振动绝大多数是随机性质的振动,随机振动 比正弦振动的频域宽,而且是一个连续的频 谱,它能同时在所有的频率上对产品进行振 动激励。 ◎冲击试验和碰撞 冲击和碰撞都属冲击范畴,规定冲击脉冲波型的冲击试验,主要是用来确定元件、设备和其它产品在使用和运输过程中经受多次重复(碰撞则是多次重复)的机械冲击的适用性,以及评价结构的完好性。

机械振动理论基础及其应用

旋转机械振动与故障诊断研究综述 丄、八 1.前言 工业生产离不开回转机械,随着装置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高速回转机械应用于工业生产,诸如高速离心压缩机、汽轮机发电机组。动态失稳造成的重大恶性事故屡见不鲜。急剧上升的振动可在几十秒之内造成机组解体, 甚至祸及厂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此外,机械振动可能降低设备机械性能,加速机械零部件的磨损,发出的噪声损害操作者的健康。但是振动也能合理运用,如工业上常用的振动筛、振动破碎等都是振动的有效利用。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认真对待机械振动问题,当机组产生有害的振动时,及时分析原因,坚持用合理的振动测试标准,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 2.旋转机械振动标准 旋转机械分类: I类:为固定的小机器或固定在整机上的小电机,功率小于15KW U类:为没有专用基础的中型机器,功率为15~75KW刚性安装在专用基础上功率小于300KW的机器。 川类:为刚性或重型基础上的大型旋转机械,如透平发电机组。 W类:为轻型结构基础上的大型旋转机械,如透平发电机组。 机械振动评价等级: 好:振动在良好限值以下,认为振动状态良好。 满意:振动在良好限值和报警值之间,认为机组振动状态是可接受的(合格),可长期运行。 不满意:振动在报警限值和停机限值之间,机组可短期运行,但必须加强监测并采 取措施。 不允许:振动超过停机限值,应立即停机。 3.振动产生的原因 旋转机械振动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转子不平衡,共振,转子不对中和

机械故障。 4.旋转机械振动故障诊断 4.1 转子不平衡振动的故障特征 当发生不平衡振动时,其故障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 )不平衡故障主要引起转子或轴承径向振动,在转子径向测点上得到的频谱图, 转速频率成分具有突出的峰值。 2 )单纯的不平衡振动,转速频率的高次谐波幅值很低,因此在时域上的波形是一个正弦波。 3 )转子振幅对转速变化很敏感,转速下降,振幅将明显下降。 4 )转子的轴心轨迹基本上为一个圆或椭圆,这意味着置于转轴同一截面上相互垂直的两个探头,其信号相位差接近90°。 4.2 旋转机械振动模糊诊断 4.2.1 振动模糊诊断基本原理 振动反映了系统状态及变化规律的主要信息,统计资料表明:机械设备的故障有67 % 左右是由于振动引起的,并且能从振动和振动辐射出的噪声反映出来。回转机械的振动信息尤其明显,且振动诊断具有快速、简便、准确和在线诊断等一系列优点,所以振动诊断法是旋转机械状态识别和故障诊断的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 但是,由于机械系统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所摄取的振动信号强烈的模糊性,使故障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这时利用传统的振动频谱分析,对一个故障可能有多个征兆来表现,一个征兆也可能有多个故障原因的复杂现象,往往难定两者的对应关系进行指导维修。振动模糊法,将模糊数学与振动诊断相结合,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技术,较好地处理了回转机械故障的不确定性问题。 4.2.2 旋转机械振动模糊诊断法的实现 隶属函数的确定

电机振动在线监测系统解决方案上课讲义

钛能科技根据多年来的状态监测实践,针对电机故障研发出了一套电机振动在线监测系统解决方案,对全面推动我司电机状态监测工作深入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引言 电机是现代工业生产中的重要电气设备,是现代工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和技术基础,广泛应用于钢铁、石油、化工、电力、建材、机械制造、汽车、轻纺、交通运输、环保等各个行业。各种电机设备的技术水平和运行状况是影响一个工业企业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重要因素,电机故障会对企业生产运营造成严重影响。一般说来,电机故障约有60%-70%是通过振动和由振动辐射出的噪声反映出来的,因此现场应用中,振动监测技术是应用比较普遍的故障诊断方法。 电机振动主要由电枢不平衡、电磁力、轴承磨损、转轴弯曲和安装不良使电机与负载机械的轴心线不对中或倾斜等原因引起的。电机振动三个基本参数,分别是振幅、频率和相位。其中振幅可用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来表示。在测量过程中我们一般对高频故障(如滚动轴承、齿轮箱故障等)或高速设备进行测量时,应选加速度为参考量;在对低频故障(如不平衡、不对中等)或低速设备测量时,应选位移为参考量;而在进行振动的总体状态测量时,选速度为参考量。电机振动大小必须要满足国家的电机振动标准,否则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要做好电机振动的监测诊断,首先要对诊断对象做全面的了解以及必要的机理分析,比如:机器的结构和动态特性(齿轮与轴承规格、特征频率等),机器的相关机件连接情况(如动力源、基座等),机器的运行条件(如温度、压力、转速)及维修技术(如故障、维修、润滑、改造),异常振 动的形态和特性。 2.解决方案 2.1方案概述 钛能科技根据已有的技术规范,在对钢铁、石化、水泥客户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多年来的技术积累,精心开发了电机振动在线监测系统,受到了客户的肯定和好评。 钛能科技电机振动在线监测系统依托先进的物联网传感技术,通过测定电机设备特征参数(如振动加速度、速度、位移等),计算并存储设备的运行参数,自动生成日数据库、历史数据库及报警库。将特征参数值与设定值进行比较,来确定设备当前是处于正常、异常还是故障状态,设备一旦出现异常或者故障,及时报警通知运行管理人员。尽可能多的采集故障信息,从而获得设备的状态变化规律,预测设备的运行发展趋势,帮助用户查找产生故障的原因,识别、判断故障的严重程度,

振动基础知识分析

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一、常见的工程物理量 力、压力、应力、应变、位移、速度、加速度、转速等 (一)力: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物体承受的力可以有加载力,也可以有动态力,我们常测试的力主要是动态力,即给结构施加力,激发结构的某些特性,便于测试了解其结构特性,如模态试验用的力锤。 (二)应力应变:材料或构件在单位截面上所承受的垂直作用力称为应力。在外力作用下,单位长度材料的伸长量或缩短量,称为应变量。在一定的应力范围(弹性形变)内,材料的应力与应变量成正比,它们的比例常数称为弹性模量或弹性系数。 (三)振动位移:位移就是质量块运动的总的距离,也就是说当质量块振动时,位移就是质量块上、下运动有多远。位移的单位可以用μm 表示。进一步可以从振动位移的时间波形推出振动的速度和加速度值。

可以是静态位移,可以是动态位移。通常我们测试的都是动态位移量。有角位移、线位移等。 (四)振动速度:质量块在振荡过程中运动快慢的度量。质量块在运动波形的上部和下部极限位置时,其速度为0,这是因为质量块在这两点处,在它改变运动方向之前,必须停下来。质量块的振动速度在平衡位置处达到最大值,在此点处质量块已经加速到最大值,在此点以后质量块开始减速运动。振动速度的单位是用mm/s来表示。 (五)振动加速度:被定义为振动速度的变化率,其单位是用有多少个m/s2 或g来表示。由下图可见加速度最大值处是速度值最小值的地方,在这些点处质量块由减速到停止然后再开始加速。 (六)转速:旋转机械的转动速度 (七)简谐振动及振动三要素 振动是一种运动形式――往复运动

d=Dsin(2πt/T+Φ) D――振动的最大值,称为振幅 T――振动周期,完成一次全振动所需要的时间 f――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即周期的倒数为振动频率, f =1/T (Hz)(1) 频率f 又可用角频率来表示,即 ω=2π/T (rad/s) ω和f的关系为 ω=2πf (rad/s)(2) f =ω/2π(Hz)(3) 将式(1)、(2)、(3)代入式可得 d =D sin(ωt+Φ)=Dsin(2πft+Φ) 可以用正玄或余玄函数描述的振动过程称之为简谐振动

振动监测参数及标准(特选参考)

机械设备振动监测参数及标准 一、振动诊断标准的制定依据 1、振动诊断标准的参数类型 通常,我们用来描述振动的参数有三个:位移、速度、加速度。一般情况下,低频振动采用位移,中频振动采用速度,高频振动采用加速度。 诊断参数在选择时主要应根据检测目的而选择。如需要关注的是设备零部件的位置精度或变形引起的破坏时、应选择振动位移的峰值,因为峰值反映的是位置变化的极限值;如需关注的是惯性力造成的影响时,则应选择加速度,因为加速度与惯性力成正比;如关注的是零件的疲劳破坏则应选择振动速度的均方根值,因为疲劳寿命主要取决于零件的变形能量与载荷的循环速度,振动速度的均方根值正好是它们的反映。 2、振动诊断标准的理论依据 各种旋转机械的振动源主要来自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行维修中的一些缺陷和环境影响。振动的存在必然引起结构损伤及材料疲劳。这种损伤多属于动力学的振动疲劳。它在相当短的时间产生,并迅速发展扩大,因此,我们应十分重视振动引起的疲劳破坏。

美国的齿轮制造协会(AGMA )曾对滚动轴承提出了一条机械发生振动时的预防损伤曲线,如下图所示。 图中可见,在低频区(10Hz 以下),是以位移作为振动标准,中频(10~1000Hz )是以速度作为振动标准,而在高频区(1KHz 以上)则以加速度作为振动标准。 理论证明,振动部件的疲劳与振动速度成正比,而振动所产生的能量与振动的平方成正比。由于能量传递的结果造成了磨损好其他缺陷,因此,在振动诊断判定标准中,是以速度为准比较适宜。 而对于低频振动,,主要应考虑由于位移造成的破坏,其实质是疲劳强度的破坏,而非能量性的破坏。但对于1KHz 以上的高频振动,则主要考虑冲击脉冲以及原件共振的影位移恒定 一定的速度 加速度恒 定

大学物理题库-振动与波动汇总

振动与波动题库 一、选择题(每题3分) 1、当质点以频率ν 作简谐振动时,它的动能的变化频率为( ) (A ) 2v (B )v (C )v 2 (D )v 4 2、一质点沿x 轴作简谐振动,振幅为cm 12,周期为s 2。当0=t 时, 位移为cm 6,且向x 轴正方向运动。则振动表达式为( ) (A) ) (3cos 12.0π π- =t x (B ) ) (3cos 12.0π π+=t x (C ) ) (32cos 12.0π π- =t x (D ) ) (32cos 12.0π π+ =t x 3、 有一弹簧振子,总能量为E ,如果简谐振动的振幅增加为原来的两倍,重物的质量增加为原来的四倍,则它的总能量变为 ( ) (A )2E (B )4E (C )E /2 (D )E /4 4、机械波的表达式为()()m π06.0π6cos 05.0x t y +=,则 ( ) (A) 波长为100 m (B) 波速为10 m·s-1 (C) 周期为1/3 s (D) 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 5、两分振动方程分别为x 1=3cos (50πt+π/4) ㎝ 和x 2=4cos (50πt+3π/4)㎝,则它们的合振动的振幅为( ) (A) 1㎝ (B )3㎝ (C )5 ㎝ (D )7 ㎝ 6、一平面简谐波,波速为 μ=5 cm/s ,设t= 3 s 时刻的 波形如图所示,则x=0处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 ( ) (A) y=2×10- 2cos (πt/2-π/2) (m) (B) y=2×10- 2cos (πt + π) (m) (C) y=2×10- 2cos(πt/2+π/2) (m) (D) y=2×10- 2cos (πt -3π/2) (m) 7、一平面简谐波,沿X 轴负方向 传播。x=0处的质点 的振动曲线如图所示,若波函数用余弦函数表示,则该波的初位相为( ) (A )0 (B )π (C) π /2 (D) - π /2 8、有一单摆,摆长m 0.1=l ,小球质量g 100=m 。设小球的运动可看作筒谐振动,则该振动的周期为( ) (A) 2π (B )32π (C )102π (D )52π 9、一弹簧振子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简谐振动时,弹性力在半个周期内所做的功为 [ ] (A) kA 2 (B )kA 2 /2 (C )kA 2 /4 (D )0

振动基础理论-状态监测

1.结合实际工作,综合论述开展设备监测诊断工作的八个固定工作程序。 开展设备监测诊断工作的八个固定工作程序为: (1)定监测对象 (2)定监测参数 (3)定监测仪器和设备 (4)定监测点 (5)定监测周期 (6)定监测标准 根据不同的设备,参照国内外已发布的通用标准,或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制定适合本单位特点的判别标准。 通常情况下,判别标准有三类:一是绝对标准、二是相对标准、三是类比判断标准。 (7)定监测规程 (8)定监测人员 2.在振动监测中,振动传感器的选择十分重要。阐述选择振动传感器应注意的问题。 (1) 测量范围 测量范围又称量程,是保证传感器有用的首要指标,因为超量程测量不仅意味着测量结果的不可靠,而且还可能造成传感器的损坏。 (2) 频响范围 所选传感器的工作频响范围应覆盖整个需要测试的信号频段并略有超出,也就是说应使传感器工作在线性区:其下限频率低于所测信号的低频段,上限频率高于所测信号的高频段。 (3) 信噪比 一般而言,总是希望传感器的灵敏度尽量高,以便检测微小信号,但外界噪声的混入也相应地影响增大,因此要求传感器的信噪比要高,以便在充分放大被测信号的同时,能最有效地抑制噪声信号。 (4) 稳定性 对于长期工况监测,尤其是在线式测量的传感器,要求时间稳定性好,信号漂移越小越好。对于水下、高温等特殊工作环境,还应考虑传感器的环境稳定性。 此外,传感器的工作方式、外形尺寸、重量等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3.分析旋转机械转子不平衡故障原因,如何综合分析诊断转子不平衡故障? 转子质量偏心及转子部件缺损是导致转子不平衡的两种因素。转子质量偏心是由于转子的制造误差、装备误差、材质不均匀等原因造成。转子部件缺损是指转子在运行中由于腐蚀、磨损或受疲劳应力作用,使转子叶轮、叶片局部损坏、脱落等原因造成。转子轴系允许最大不平衡量的计算方法: G —平衡等级 m —允许不平衡量 U-不平衡量 M-转子质量 r-平衡半径 计算: e=G/ω 不平衡量:U=M.e 允许的最大不平衡质量:m=U/r M r m M U e == =G/ω U=M.e m=U/r 对转子不平衡故障进行综合分析应把握以下特征: (1)振动的时域波形为正弦波;

第一节 振动基础知识

振动基础知识 一、振动的种类及其特点 各种机器设备在运行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振动,这是运行机械的共性。然而,不同的机器,或同一台机器的不同部位,以及机器在不同的时刻或不同的状态下,其产生的振动形式又往往是有差别的,这又体现了设备振动的特殊性。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振动问题,常把机械振动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1.按振动规律分类 按振动的规律,一般将机械振动分为如图2-2几种类型 这种分类,主要是根据振动在时间历程内的变化特征来划分的。大多数机械设备的振动类型是周期振动,准周期振动,窄带随机振动和宽带随机振动,以及某几种振动类型的组合。一般在起动或停车过程中的振动信号是非平稳的。设备在实际运行中,其表现的周期信号往往淹没在随机振动信号之中。若设备故障程度加剧,则随机振动中的周期成分加强,从而整台设备振动增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设备振动诊断的过程,就是从随机信号中提取周期成分的过程。 2.按产生振动的原因分类 机器产生振动的根本原因,在于存在一个或几个力的激励。不同性质的力激起不同的振动类型。据此,可将机械振动分为三种类型: (1)自由振动给系统一定的能量后,系统所产生的振动。若系统无阻尼,则系统维持等幅振动;若系统有阻尼,则系统为衰减振动。 (2)受迫振动元件或系统的振动是由周期变化的外力作用所引起的,如不平衡、不对中所引起的振动。 (3)自激振动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只是由于系统自身的原因所产生的激励而引起的振动,如油膜振荡、喘振等。 因机械故障而产生的振动,多属于受迫振动和自激振动。 3.按振动频率分类 机械振动频率是设备振动诊断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在各种振动诊断中常常要分析频率与故障的关系,要分析不同频段振动的特点,因此了解振动频段的划分与振动诊断的关系很有实用意义。按着振动频率的高低,通常把振动分为3种类型:

振动与波动(习题与答案)

第10章振动与波动 一.基本要求 1. 掌握简谐振动的基本特征,能建立弹簧振子、单摆作谐振动的微分方程。 2. 掌握振幅、周期、频率、相位等概念的物理意义。 3. 能根据初始条件写出一维谐振动的运动学方程,并能理解其物理意义。 4. 掌握描述谐振动的旋转矢量法,并用以分析和讨论有关的问题。 5. 理解同方向、同频率谐振动的合成规律以及合振幅最大和最小的条件。 6. 理解机械波产生的条件。 7. 掌握描述简谐波的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及其相互关系。 8. 了解波的能量传播特征及能流、能流密度等概念。 9. 理解惠更斯原理和波的叠加原理。掌握波的相干条件。能用相位差或波程差概念来分析和确定相干波叠加后振幅加强或减弱的条件。 10. 理解驻波形成的条件,了解驻波和行波的区别,了解半波损失。 二. 内容提要 1. 简谐振动的动力学特征作谐振动的物体所受到的力为线性回复力,即 取系统的平衡位置为坐标原点,则简谐振动的动力学方程(即微分方程)为 2. 简谐振动的运动学特征作谐振动的物体的位置坐标x与时间t成余弦(或正弦)函数关系,即 由它可导出物体的振动速度) =t A v - ω + ω sin(? 物体的振动加速度) =t A a2 cos(? - + ω ω 3. 振幅A 作谐振动的物体的最大位置坐标的绝对值,振幅的大小由初始条件

确定,即 4. 周期与频率 作谐振动的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所需的时间T 称为周期,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振动次数γ称为频率。周期与频率互为倒数,即 ν = 1T 或 T 1=ν 5. 角频率(也称圆频率)ω 作谐振动的物体在2π秒内完成振动的次数,它与周期、频率的关系为 ω π=2T 或 πν=ω2 6. 相位和初相 谐振动方程中(?+ωt )项称为相位,它决定着作谐振动的物体的状态。t=0时的相位称为初相,它由谐振动的初始条件决定,即 应该注意,由此式算得的?在0~2π范围内有两个可能取值,须根据t=0时刻的速度方向进行合理取舍。 7. 旋转矢量法 作逆时针匀速率转动的矢量,其长度等于谐振动的振幅A ,其角速度等于谐振动的角频率ω,且t=0时,它与x 轴的夹角为谐振动的初相?,t=t 时刻它与x 轴的夹角为谐振动的相位?ω+t 。旋转矢量A 的末端在x 轴上的投影点 的运动代表着质点的谐振动。 8. 简谐振动的能量 作谐振动的系统具有动能和势能,其 动能 )(sin ?+ωω==t A m m E k 22222 12 1v 势能 )(cos ?+ω==t kA kx E p 2222 12 1 机械能 22 1 kA E E E p k =+= 9. 两个具有同方向、同频率的简谐振动的合成 其结果仍为一同频率的简谐振动,合振动的振幅 初相 2 2112211?+??+?= ?cos cos sin sin tan A A A A (1)当两个简谐振动的相差),,,( 210212±±=π=?-?k k 时,合振动振幅最大,为 21A A +,合振动的初相为1?或2?。

振动测试必须知道的个基本常识

振动测试必须知道的27个基本常识 ?(2015-12-16 10:52:39) 标签:? 1、什么是振动 振动是机械系统中运动量(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振荡现象。 2、振动实验的目的 振动试验的目的是模拟一连串振动现象,测试产品在寿命周期中,是否能承受运输或使用过程的振动环境的考验,也能确定产品设计和功能的要求标准。振动试验的精义在于确认产品的可靠性及提前将不良品在出厂前筛检出来,并评估其不良品的失效分析使其成为高水平,高可靠性的产品。 3、振动分几种 振动分确定性振动和随机振动两种。 4、什么是正弦振动 能用一项正弦函数表达式表达其运动规律的周期运动。例如凡是旋转、脉动、振荡(在船舶、飞机、车辆、空间飞行器上所出现的)所产生的振动均是正弦振动。 5、正弦振动的目的 正弦振动试验的目的是在试验室内模拟电工电子产品在运输、储存、使用过程中所遭受的振动及其影响,并考核其适应性。 6、正弦振动的试验条件 正弦振动试验的验条件(严酷等级)由振动频率范围、振动量、试验持续时间(次数)共同确定。 7、什么是振动频率范围 振动频率范围表示振动试验由某个频率点到某个频率点进行往复扫频。例如:试验频率范围5-50Hz,表示由5Hz到50Hz进行往复扫频。 8、什么是频率 频率: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Hz。 9、什么是振动量 振动量:通常通过加速度、速度和位移来表示。加速度:表示速度对时间倒数的矢量。加速度单位:g或m/s2速度: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位移:表示物体相对于某参考系位置变化的矢量。位移单位:mm 10、什么是试验持续时间 振动时间表示整个试验所需时间,次数表示整个试验所需扫频循环次数。 11、什么是扫频循环 扫频循环:在规定的频率范围内往返扫描一次:例如:5Hz→50Hz→5Hz,从5Hz 扫描到50Hz后再扫描到5Hz。

机械振动理论基础及其应用(张).

机车传动轴振动分析与仿真优化Vibration Analysis of Commercial Vehicle Driveline 摘要:机车传动轴的振动及噪声直接影响了整车传动的平稳性与乘坐的舒适性,甚至影响到整车的可靠性。作为商用车制造厂,必须对传动轴的振动情况进行研究并对传动轴系进行合理的布置与设计,从根本上控制产生振动与噪声的因素。为了尽快解决某车型传动系振动带来的汽车传动轴中间支承横梁开裂的问题,本文应用了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成果,从理论和试验两方面分析了某重型机车传动系振动的原因和机理,提出解决措施,并对传动系进行了优化设计。同时,本文还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对传动系振动问题寻求最优解决方案。 关键词:传动轴系振动分析仿真优化 Abstract:The NVH of commercial-vehicle driveline directly affects easiness andsafety of the whole vehicle.In order to reduce the vibration and noise,it isnecessary for the vehicle manufacture to research the NVH of driveline and tocarry out rational layout and design to the driveline which is the fundamentalways of all.In this paper,som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havebeen applied to analyze the vibration of driveline theoretically andexperimentally.Furthermore,the vehicle chassis intermediate mounting crossmember abruption problem due to the vibration of driveline has been resolvedby optimizing the driveline layout.Based on system theory,this thesis givesout the optimal solution to the driveline vibration. Keywords: Vehicle Drive line;Vibration Analysis;Optimization 第一章引言 1.1课题背景和实际意义 机车是一个复杂的多自由度“质量—刚度—阻尼”振动系统,是由多个具有固有振动特性的子系统组成,如车身的垂直振动、纵向角振动和侧倾振动、发动机曲轴

机械振动理论基础及其应用

旋转机械振动与故障诊断研究综述 1.前言 工业生产离不开回转机械,随着装置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高速回转机械应用于工业生产,诸如高速离心压缩机、汽轮机发电机组。动态失稳造成的重大恶性事故屡见不鲜。急剧上升的振动可在几十秒之内造成机组解体,甚至祸及厂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此外,机械振动可能降低设备机械性能,加速机械零部件的磨损,发出的噪声损害操作者的健康。但是振动也能合理运用,如工业上常用的振动筛、振动破碎等都是振动的有效利用。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认真对待机械振动问题,当机组产生有害的振动时,及时分析原因,坚持用合理的振动测试标准,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 2.旋转机械振动标准 ●旋转机械分类: Ⅰ类:为固定的小机器或固定在整机上的小电机,功率小于15KW。 Ⅱ类:为没有专用基础的中型机器,功率为15~75KW。刚性安装在专用基础上功率小于300KW的机器。 Ⅲ类:为刚性或重型基础上的大型旋转机械,如透平发电机组。 Ⅳ类:为轻型结构基础上的大型旋转机械,如透平发电机组。 ●机械振动评价等级: 好:振动在良好限值以下,认为振动状态良好。 满意:振动在良好限值和报警值之间,认为机组振动状态是可接受的(合格),可长期运行。 不满意:振动在报警限值和停机限值之间,机组可短期运行,但必须加强监测并采取措施。 不允许:振动超过停机限值,应立即停机。 3.振动产生的原因 旋转机械振动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转子不平衡,共振,转子不对中和

机械故障。 4.旋转机械振动故障诊断 4.1转子不平衡振动的故障特征 当发生不平衡振动时,其故障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 )不平衡故障主要引起转子或轴承径向振动,在转子径向测点上得到的频谱图, 转速频率成分具有突出的峰值。 2 )单纯的不平衡振动,转速频率的高次谐波幅值很低,因此在时域上的波形是一个正弦波。 3 )转子振幅对转速变化很敏感,转速下降,振幅将明显下降。 4 )转子的轴心轨迹基本上为一个圆或椭圆,这意味着置于转轴同一截面上相互垂直的两个探头,其信号相位差接近90°。 4.2旋转机械振动模糊诊断 4.2.1 振动模糊诊断基本原理 振动反映了系统状态及变化规律的主要信息,统计资料表明:机械设备的故障有67 % 左右是由于振动引起的,并且能从振动和振动辐射出的噪声反映出来。回转机械的振动信息尤其明显,且振动诊断具有快速、简便、准确和在线诊断等一系列优点,所以振动诊断法是旋转机械状态识别和故障诊断的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 但是,由于机械系统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所摄取的振动信号强烈的模糊性,使故障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这时利用传统的振动频谱分析,对一个故障可能有多个征兆来表现,一个征兆也可能有多个故障原因的复杂现象,往往难定两者的对应关系进行指导维修。振动模糊法,将模糊数学与振动诊断相结合,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技术,较好地处理了回转机械故障的不确定性问题。 4.2.2旋转机械振动模糊诊断法的实现 隶属函数的确定

机械振动理论基础及应用

东北大学 研究生考试试卷 考试科目:机械振动理论基础及应用 课程编号: 阅卷人: 考试日期: 2012.06 姓名:黄孙进 学号: 1100487 注意事项 1.考前研究生将上述项目填写清楚 2.字迹要清楚,保持卷面清洁 3.交卷时请将本试卷和题签一起上交 东北大学研究生

摘要 机械振动理论是研究机械振动的理论、技术及设备的一门的学科。它是机械振动学、振动利用工程等的理论基础。其理论应用在人类生活与生产等各个方面均获得广泛应用,并已扩展到生物工程与社会经济等众多领域,目前它日趋完善,由于该学科所涉及的有关技术与工农业生产及人类生活联系十分密切,已正真成为人类生产活动与生活过程中一种不可缺少的理论与必要的机制。 本文主要简要的介绍了如下几方面: (1) 介绍了机械振动的基本理论,振动的简史,振动的模型和振动的分类。 (2) 机械振动理论基础在新兴课程振动利用工程中的应用,以及非线性动力学在机械振动中的应用。 (3) 机械振动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机械振动理论基础;非线性振动;振动利用;机械振动的应用

目录 摘要 ...................................................................... I 绪论 (1) 第1章机械振动简介 (2) 1.1 机械振动发展简史 (2) 1.2 机械振动系统的模型 (3) 1.3 机械振动的种类 (4) 第二章机械振动理论基础衍生分支学科—振动利用工程 (6) 2.1“振动利用工程”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6) 2.1.1提出了“振动利用工程”的概念 (6) 2.1.2构建了该学科的理论框架 (6) 2.1.3完善了该学科某些分支的理论 (7) 2.2振动利用工程中的若干新工艺理论与技术 (7) 2.3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在振动机械中的应用 (8) 2.3.1提出了惯性力项为非线性力学新模型 (8) 2.3.2提出了不对称的软式的分段线性的非线性的力学模型 (10) 2.3.3构建了带有间隙的滞回非线性的力学模型 (12) 2.3.4构建了振动机分段慢变与双参数慢变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 (15) 2.3.5研究了大长度振动机弹性弯曲的理论 (15) 第三章机械振动应用状况 (16) 3.1振动时效 (16) 3.2利用微振动的台阵记录研究浅部S波速度结构。 (16) 展望 (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