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专题讲解

合集下载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送别诗》课件 (一)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送别诗》课件  (一)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送别诗》课件 (一)随着高三学生们即将迎来高考,语文课程逐渐引入《高考诗歌鉴赏专题——送别诗》的课件。

这个专题通过送别诗,让学生触碰到诗歌的内在,更好地理解诗歌主题和意境。

一、送别诗概述送别诗是诗歌的一种,广泛见于唐诗和现代诗歌中。

送别诗是诗人用诗歌的语言表达对离别者的情感,抒发自己的愁思、乡愁和冤屈。

送别诗意情并茂,通过具象的形式诠释离别的苦痛和眷恋,表达人生短暂而珍贵的价值观。

二、送别诗的主题和意境送别诗主题的共性是文化传承,个别差异是诗人主观情感。

送别诗的意境则不同寻常。

以《离骚》为例,诗人为了向国家和人民献上真挚的哀思和期冀,用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描绘了自己横渡大河,登上高山,走过沙漠,面对挫折和磨难而不折不挠的强烈意志品质。

以《秋风词》为例,诗人感慨自己的爱人已离去,引发的回忆如浓浓秋风,飘荡在空气中,感悟到生命的短暂和时间的飞速流逝。

三、送别诗的表现形式送别诗的表现形式主要通过字句和结构来实现。

字句的运用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意境,比如《将进酒》中的抒情辞藻;结构的运用,则能通过开头和结尾的点染,画龙点睛,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加协调,如李商隐《锦瑟》中歌乐繁华的描绘,最终化作诗人内心的感受。

四、送别诗的诗人和作品唐诗中的送别诗是我国诗歌的精华之一,唐代诗人曹操、陆游、白居易、杜甫、王绩等代表性诗人都有著名的句子,如“燕过来时,心情好比西子捧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现代诗歌中的送别诗也有着极大的价值,如舒婷的《离别》,其韵律和音质都是完全的现代风范,使这首古典文化的送别诗,在现代呈现出了别样的情感和内心。

从唐诗到现代,送别诗一直都是诗歌中的珍品,饱含古人的文化底蕴和现代人的生活意蕴,课件《高考诗歌鉴赏专题——送别诗》的展示,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提高写作和欣赏能力。

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

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

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资料链接】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

二、送别诗的诗题特点: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迁等)某地”“留别(别)×ד/”赠××”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的离别的对方。

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送友人》、《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送别》、《送友人入蜀》、《白雪歌送友人》等。

三、送别诗中的意象【空间意象】1、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2、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3、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4、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5、劳劳亭——是一座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著名历史古迹,自古以来即是来往其地行人分别、相送的场所,历代文人骚客亦多以之为题写作赋诗,而其中尤以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劳劳亭》一诗最为著名。

【时间意象】1、黄昏: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2、月夜: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3、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古诗鉴赏“送别诗”专题公开课课件

古诗鉴赏“送别诗”专题公开课课件

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相看不忍别,更尽手中杯。
唐人送别的习俗
1、折柳送别 2、饮酒饯别
唐人送别的习俗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 “阳关三叠”(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朝闻游子唱离歌”(李欣)
“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
唐人送别的习俗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送别诗的感情基调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问题:作者借助哪些景物抒发离愁?三四句 又是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1、借助“春江、日暮、征帆、天涯”表达情感。 2、 三四句设身处地为远去的友人着想:日暮之时 客船会停泊在哪呢?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 孤客是多么令人哀伤啊!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 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 何看待这个问题?
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 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 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 “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2、傍晚飞鸟归林、鱼沉潭底,更能勾 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
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劳劳亭歌》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南京大约十五 里左右,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 渐远。
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谢亭》 李白
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赠汪伦》
送别诗的特征
季节 时间 地点 景物
杨柳、 酒等
路口、 秋季 清晨 驿站、 或春季 或傍晚 码头等
送别诗中常见的时空背景

送别的古诗讲解

送别的古诗讲解

送别的古诗讲解送别的古诗讲解《送别》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诗,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以下是“送别的古诗讲解”,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送别唐代: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译文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注释⑴饮君酒:劝君饮酒。

饮,使……喝。

⑵何所之:去哪里。

之,往。

⑶归卧:隐居。

南山:终南山,即秦岭,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

陲:边缘。

⑷但,只。

讲解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老杜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第一句叙事。

“饮”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

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

第二句设句,问君到哪里去。

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

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意。

送别者的感情起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

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的一把钥匙。

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

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

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很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友人的安慰。

“送别诗”专题课件

“送别诗”专题课件

“送别诗”的文化背景
送别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 学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表达。通过送别诗,我们可以窥见 古人的情感世界、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送别诗的文化背景还与古代的科举制度、士人追求功名等 社会现象密切相关,许多送别诗表达了对友人的勉励和祝 福,希望友人前程似锦、功成名就。
02
“送别诗”的文化意义与社会价值
1 2 3
情感交流与心灵沟通的纽带
送别诗所表达的离别之情与思念之意,成为人们 情感交流与心灵沟通的重要纽带,有助于增进人 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
弘扬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
送别诗中的情感表达和价值取向,传递了中华民 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有助于弘扬正气、凝 聚民心。
跨文化交流与世界文学的瑰宝
送别诗作为世界文学中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 魅力和文化内涵,为跨文化交流与世界和平作出 了贡献。
05
“送别诗”的创作技巧与心 得
创作“送别诗”的技巧与方法
选取恰当的主题和情感
在创作“送别诗”时,要选择与离别 相关的主题,并表达出真挚的情感。
运用丰富的意象和修辞
通过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 法,以及描绘生动的意象,增强诗歌 的表现力。
送别诗的起源与古代交通不便、信息 不畅有关,人们常常因为出行、迁居 、征战等原因离别,送别诗成为表达 离别之情、祝福之意的最佳方式。
“送别诗”的历史发展
送别诗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唐宋诗词的重要组成部 分。唐宋诗人如李白、杜甫、苏轼等都留下了许多经典的送 别诗篇。
送别诗的历史发展与文学发展紧密相连,随着文学形式的演 变,送别诗的形式和内容也不断变化,但表达离别之情、祝 福之意的主旨一直未变。
“送别诗”专题课件

《送别》唐代诗章解析

《送别》唐代诗章解析

《送别》唐代诗章解析送别是唐代文学中一种常见的题材,它以离别为主题,表达了离愁别绪、别离之痛等情感。

本文将对唐代的几首代表性送别诗进行解析,以揭示其中的艺术特点和情感内涵。

第一首送别诗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中,登高望远之景烘托了离别之情。

诗人首先描述鹳雀楼高人所难及,隐喻友人的远行;接着,描绘楼台旁的美景、万里江山,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交融,王之涣既展现了离别的苦痛,又表达了人生万物的无常和离合的感慨。

第二首送别诗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中,杜甫借助月夜的寂静,回忆起已故的舍弟,表达了浓烈的亲情和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描写月色和回忆,勾勒出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凄凉。

诗中充满了离别之痛和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思念,展现了杜甫对兄弟深深的眷恋与感念。

第三首送别诗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中,王维以送别使者为主题,描绘了途中的艰险和沙漠的荒凉景象。

诗人以行者的身份,抒发了自己对友人远行的祝愿和思念之情。

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行者的感受的交融,王维展示了离别时的别离之痛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第四首送别诗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中,白居易以古原草为离别的背景,表达了离别之痛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对古原草原的描绘和自己内心的交融,抒发了自己的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眷恋之情。

白居易的诗歌语言表达简练,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唐代送别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成为了唐代文学的一大亮点。

通过对《登鹳雀楼》、《月夜忆舍弟》、《送元二使安西》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几首代表性的诗作的解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唐代诗人对离别的感受和思考,体味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内涵和美学价值。

唐代送别诗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源泉和参照。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送别诗鉴赏ppt课件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送别诗鉴赏ppt课件
长亭、渡口、南浦
谢亭 李白 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晀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
长亭、渡口、南浦
灞陵行送别 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注释: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水边有灞陵亭。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陵亭在唐诗里常和别离联系在一起。
最后,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
首句寄情于景,三四句拟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声凄婉哀愁的子规,暗含了因友人王昌龄左迁偏远之地的忧伤之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第一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李白
唱歌送别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
正当今夕断肠处,
“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
长亭、渡口、南浦
劳劳亭歌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词。

送别诗专题

送别诗专题

送别诗专题一、送别诗的概念和历史送别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其主要表达了人们对别离的感慨和对离别者的祝福。

送别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自古以来就受到重视和喜爱。

这种诗歌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最早的辞章到后来的别赋,再到唐代的送别诗,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1.1 辞章辞章是送别诗的起源,它来源于古代酒宴上的辞谢之辞。

在古代社会,人们经常在酒宴上表达对宾客的欢迎和感谢,同时也会在宾客离开时送别。

这种送别辞谢的形式逐渐演变成了送别诗的雏形,奠定了送别诗的基础。

1.2 别赋别赋是送别诗的发展阶段之一,它在汉代达到了巅峰。

别赋以散文形式表达情感,内容更加充实丰富,比较注重描写离别时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别赋的主题也更加广泛,不仅包括亲友离别,还包括对国家、山川河海的离别。

别赋开创了送别诗的新篇章,为后世的送别诗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1.3 唐代送别诗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期,也是送别诗的鼎盛时期。

唐代的送别诗在形式上更加规范,多采用七言绝句的形式,条理清晰,语言简练。

唐代送别诗的题材也更加广泛,不仅包括亲友离别,还表达了对爱情、友情和志同道合者的离别之情。

唐代送别诗以其深情和真挚打动了无数读者。

二、送别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送别诗的主题主要包括亲友离别、情人分离以及离别的心情和感受。

这些主题通过一系列精心的描写和抒发表达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1 亲友离别亲友离别是送别诗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也是最具感染力的。

人们在亲友离别时往往会产生深深的思念和不舍之情,送别诗通过描写离别的场景和人物形象,表达出送别者的内心感受和祝福之意。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王之涣送别朋友时的情景,表达了对别离的思念和祝福之情。

2.2 情人分离情人分离是送别诗中另一个常见的主题。

恋人之间的离别往往伴随着深深的思念和不舍之情。

送别诗通过描写情侣离别时的场景和表达彼此的思念之情,将离别的痛苦和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送别诗一、导入: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诗歌是诗人感情宣泄的主要形式。

而情感不外于亲情、友情、爱情,当遭遇这些感情分离时,诗人们一般会借助于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为了生活或是自己的理想追求,诗又因为古代交通闭塞,而且联系的方式以书信为主。

人们多要经历离亲别友,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常常是一别动辄多年,很多年不得见面(“一别之后,两地相悬”),再会难期,甚至永无见期,像贺知章十多岁离家,八十岁才能回乡,“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情况决不止他一人。

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送给行者(送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诗歌多用于友朋相离,词多用于男女相别。

、文题(送、赠、别等)二例:送××:《送元二使安西》(王维)《送友人》(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赠××:《赠汪伦》(李白);别××:《别董大》(高适)三、表现要点: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它们常常表现:(一):伤感。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1、离别之愁(离愁别绪、离情别恨),多迷恋、”“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相逢之喜。

如唐·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3、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多赞美、留恋。

(或依依不舍、或别后切切思念、或安慰激励勉励)。

赞美友人深厚情谊的如李白的《赠汪伦》。

依依不舍、别后切切思念的如柳永的《雨霖铃》等。

心情:孤独、寂寞、怅惘、惆怅、失落、担忧,,。

如高适的《别董大》:(二)也有豁达、豪放的(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三)也有另有借题发挥的,主要不是表现离情而是表达自己志向或抒发内心的愤懑的。

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既表达自己志向又抒发内心的愤懑的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四、特征(意象):(一)地点类1、长亭、短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与南浦(水边的送别之所)长亭、南浦意象的运用与我国古代南北地理气候、交通工具等因素之间紧密联系。

一般地说,北方多高原山脉,气候干燥,交通以车马为主。

在车马所行的古道边,早在秦汉时就已设置亭台,供行旅休息或送别饯行之用。

当时是十里置长亭,五里置短亭,所以古代送别诗歌中经常出现“长亭”、“短亭”的意象。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而南方雨水多,江河湖泊,纵横交错,交通多用舟船,所以南方送别诗中,长亭、短亭、阳关、古道等意象相对要少一些,而“浦”或“南浦”等意象却是常见。

送别诗第1页共5页譬如屈原的《楚辞》《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最早见此意象。

后来,江淹《别赋》中写道“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句,“南浦”便经常见于送别诗中,将离愁别绪与“南浦”联系起来,从此以后,成为一个蕴涵离别愁绪的特定意象。

有时也写作“别浦”,或与“北梁”对举(谢朓tiǎo《鼓吹曲·送远曲》“北梁辞欢宴,南浦送佳人。

”),均写离别。

甚至后来,成为曲调词牌名,其内容也多写离别。

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代名词。

、劳劳亭、谢(公)亭:送别之地。

2劳劳亭,三国吴时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3、渭城、阳关、古道、北梁: 送别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阳关”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古道”,李叔同《送别》中的“长亭外,古道边”。

江淹:“视乔木兮,诀北梁兮永辞。

”4、灞陵、灞桥、柳岸:送别地。

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5、西楼, 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西楼:闺怨之情。

李清照词《一剪梅》云:“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许浑的《谢亭送别》)楼。

”(此处西楼确指诗题中的谢亭。

,盖水常东流,更易生发悠悠离绪。

望江楼:西楼如若临水,就成为典型的“望江楼”斜晖脉脉水悠悠,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温庭筠《忆江南》“梳洗罢,蘋洲。

”肠断白(二)歌:《渭城曲》(《阳关曲》《阳关三叠》《阳关》)、劳歌——送别时唱的歌曲。

“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许浑《谢亭送别》”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三)植物类:、杨柳:暗寓离别、留恋、伤感。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作为诗中的意象,“杨柳”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采微》“”。

此诗写战后幸存的征人,归途中抚今追昔的感慨。

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

至唐代,折柳送客之风盛行。

因此,送别诗词中“杨柳”意象逐渐增多。

古人在送别之时,这是由于“柳”和“留”谐音,送别诗第2页共5页往往折柳相送,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寄寓殷勤挽留的意愿,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惜别、“依依不舍”之情。

而行旅之人见到柳就会引起起缕缕离愁,生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思乡之情。

因此说,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2、浮萍、飞蓬:孤寂的游子。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李白)3、草、芳草、青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常暗喻离恨。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草的无穷体现出情的弥漫与更生。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4:“何处合成愁?吴文英《唐多令》”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花蕾结而不绽,诗词中多以喻愁思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

”5、丁香:(牛峤qi áo《感恩多》)“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戴望舒《雨巷》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四)动物类:秋蝉、杜鹃/ 鹧鸪/ 1: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

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2、班马送别诗多用以抒”班马为离群之马,后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发惜别之情。

李白《送友人》、猿猴3(五)乐器类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画角(秦观《满庭芳》词:(吹)笛、(吹)箫、(吹)笙/ “”)角声断谯门。

(六)景观类1、残阳/ 残月/ 明月/ 秋月2、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3、(细)雨/ 朝雨“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4、水/江水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七)季节天气时间类:1、阴天/ 破晓/ 晨/ 晓风/ 黄昏/ 夕阳/ 夜/2、早春/春风/暮春/残红,秋季/ 西风/落叶,败荷。

(八)人造物象类1、酒/ 美酒/ 浊酒:离别、愁绪。

美酒与文人很早以来就联系在一起。

友人分离,常以酒饯别,所以,酒也是送别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2、船/(兰)舟/帆3、(青)灯/烛/蜡/炬五、写作手法:(开头多描写久别的境况,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抵不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有的还捎带点明时间。

有的则全然融情入景,只字不提离别的感受),怀友时则较诗人写的较多。

但情韵悠长。

以婉约派词人、联想塑造形象,多的借助于想象、凭空描述,(一)、抒情方式上:第1、借景抒情为间接抒情中最常见的一种。

(具体解释见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点“情与景的关系”)如:5A、欧阳修《踏莎行》②③①。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

寸寸送别诗第3页共5页④⑤⑥尽处是春山,行人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更在春山外。

【注释】①候馆:接待宾客的驿馆、旅舍。

暗用南北朝陆凯的诗意:“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驿路梅花正含有怀人之意。

②草薰风暖:从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两句而来。

草熏:草香。

薰,香气。

征辔:征人手中的缰索。

辔:马缰,即以代表马。

③迢迢:绵长貌。

④盈盈粉泪:泪水满眼的样子;盈盈喻指美人,古诗:“盈盈楼上女”。

⑤平芜:俯视远方,野草平碧。

芜:丛生的草。

⑥行人:此指心上人。

B、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借景抒情这一写作手法是用来说明一首诗词“整体创意”方面的常用术语。

它和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均属于“间接抒情”的方式。

此语多用于“写景”诗中,指的是通过具体可感的“景象描写”(多是自然的,也有人文的)来抒发作者的喜怒哀乐情绪。

“景象”一般由多个“物象”构成,这些物象的性质与作者的情感相近或相反。

即:A、景情一致,情景交融。

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

B、景情相反,以乐景写(衬)哀情。

“以乐景写哀,其境更哀。

”王国维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诗经》②许浑的《谢亭送如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