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灾监测预警系统
基于BDS结合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部分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

创新技术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361 背景及意义我国山区面积占全国面积的2/3,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经常发生,不仅对房屋等建筑物有强大破坏性,还对我国的交通系统和水利工程等有很大的危害,每年都对国民经济等造成了巨大损失和人员伤亡。
目前常用的泥石流、滑坡的监控手段主要采用静态R T K 进行定点连续观测或利用车载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坡面扫描。
上述方法具有费用高、监测范围小和应用面窄等缺点。
如何利用北斗卫星的定位、通信功能及应用范围广、受众多等优点结合精确、大范围的地形监测技术设计一套集成系统,为普通用户和专业用户实时提供实时泥石流和滑坡发生的危险度,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1]本集成系统的设计结合了B D S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星载InSA R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对泥石流、滑坡等危险点自动进行全天时、全天候和大范围的监测,当用户利用B D S系统可便捷查询所在位置的地质灾害危险等级,可大大节省专业部门的经费支出和实现地灾预警的大众化应用。
2 基于B D S结合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泥石流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设计方案2.1 该系统的主要功能与应用该系统主要是充分结合和运用了B D S 、星载I n S A R、高分辨率遥感卫星三者的功能,使其功能优势互补,共同组成了本系统的关键核心技术部分。
能够实现全天候、全天时、广范围的对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监测,通过对收集的大量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灾害发生等级,并及时做出预警,向用户和部门及时发送预警信息,提前防范灾害的发生,减少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该系统的应用如下:针对户外活动的用户:对参与野外探险、野外勘探、旅游登山等人群,他们可以运用手持用户终端,实时地通过B D S向地面综合控制中心发送服务请求,B D S 获取用户所在的地理坐标数据,并发到地面综合控制中心,地面综合控制中心通过综合星载In SA R发来的数据和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发来的土壤墒情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用户所在地的灾害发生潜在危险等级,并通过BDS的短报文功能及时反馈给用户[2]。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应急系统实施方案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应急系统实施方案目录1.项目概述 (4)1.1.建设背景 (4)1.2.现状描述 (4)1.3.管理目标 (4)1.4.建设目标 (5)1.4.1.实现防控防治管理 (5)1.4.2.实现联动联防管理 (5)1.4.3.实现预警分析 (5)2.建设内容 (6)2.1.建设原则 (6)2.2.建设内容 (7)3.系统设计 (9)3.1.总体设计 (9)3.2.设计方法 (10)3.3.系统架构 (10)3.4.硬件配置 (11)3.4.1.网络硬件 (11)3.4.2.专属设备 (13)4.功能设计 (16)4.1.地质灾害基础信息管理系统 (16)4.1.1.首页展示 (16)4.1.2.地图操作 (17)4.1.3.地灾查询 (17)4.1.4.地灾统计 (18)4.1.5.地灾专题图 (19)4.1.6.隐患点管理 (19)4.1.7.避灾点管理 (20)4.1.8.其他字典表管理 (21)4.1.9.防治工程管理 (21)4.1.10.隐患点巡查管理 (21)4.1.11.预警信息管理 (22)4.1.12.地质灾害点评估专家库管理 (22)4.1.13.地质灾害点评估备案 (22)4.2.地质灾害在线监测预警系统 (22)4.2.1.监测点管理 (23)4.2.2.监测点专题图 (23)4.2.3.监测数据查看 (23)4.2.4.实时监测数据展示 (24)4.2.5.监测数据分析 (24)4.2.6.预警分析处理 (24)4.2.7.预警分析结果审核 (24)4.2.8.预警发布 (24)4.2.9.预警信息处置反馈 (25)4.2.10.在线监测数据解析 (25)4.3.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系统 (25)4.3.1.气象数据接入 (25)4.3.2.雨量监测点管理 (25)4.3.3.降雨量实时分析 (26)4.3.4.降雨量等值分析 (26)4.3.5.降雨强度报表 (26)4.3.6.降雨强度图表分析 (27)4.3.7.气象预警分析处理 (27)4.3.8.预警分析结果审核 (28)4.3.9.预警发布 (28)4.3.10.预警信息处置反馈 (28)4.4.地质灾害移动应用系统 (28)4.4.1.巡查任务执行 (29)4.4.2.巡查问题上报 (29)4.4.3.问题处置和反馈 (29)4.4.4.防治工程进展记录 (29)4.4.5.预警信息签收 (29)4.4.6.预警信息处置和反馈 (29)4.4.7.现场多媒体信息采集和上报 (30)4.5.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 (30)4.5.1.定位灾情 (30)4.5.2.灾情分析 (30)4.5.3.救灾疏离 (30)4.5.4.航拍数据载入 (30)4.5.5.战时指挥 (31)4.5.6.视频接入 (31)4.5.7.灾情评估 (31)4.6.数据互联互通接口 (31)4.6.1.省厅数据汇交 (31)4.6.2.区县数据汇交 (32)4.6.3.数字城市接口 (32)4.6.4.市级应急指挥平台接口 (32)5.实施计划 (32)6.建设预算 (33)1.项目概述1.1.建设背景全球变暖带来的极端气候频现和快速经济发展带来的人为因素对地灾发生推波助澜,使地灾频发、损失加剧,国家省市关注民生重视地灾工作。
临沂市地质灾害防治现状及监测预警体系构想

临沂市地质灾害防治现状及监测预警体系构想密士文;周厚侠;王翔;马爱功【摘要】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Linyi city has been introduced,and some good practices in geological disasters prevention have been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early warning and moni-toring system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have been set up.Early warning and monitoring system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which combines remote automatic monitoring and warning together has been put forward.It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level of automatic monitoring and eraly warning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Linyi city.%介绍了临沂市地质灾害及隐患点的发育情况,总结了临沂市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一些好的做法,对临沂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建立一套集远程自动测量和预警预报于一体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构想,对提高临沂市地质灾害监测自动化水平和预警预报效果有重要意义。
【期刊名称】《山东国土资源》【年(卷),期】2014(000)011【总页数】4页(P48-51)【关键词】地质灾害;预防现状;监测预警;临沂市【作者】密士文;周厚侠;王翔;马爱功【作者单位】临沂市国土资源局,山东临沂 276000;临沂市国土资源局,山东临沂 276000;临沂市国土资源局,山东临沂 276000;临沂市国土资源局,山东临沂27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94临沂市地处沂蒙山区,地形起伏大,山区峰高坡陡,丘陵区矿产资源富集,平原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地层发育齐全,构造运动强烈;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面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智能多媒体传感器网络

面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智能多媒体传感器网络摘要:文章针对地质灾害防御采用先进的智能多媒体传感器技术,在地质灾害区应用位移、水压、倾斜角、降雨量计等传感器组建无线传感网,并针对地灾监测传感网的特点设计了多协议支持的网络结构,实现了对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监测的可靠性和预报预警的实时性,以及对环境的远程监测和控制。
关键词:智能多媒体无线传感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WSN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因滑坡、崩塌、泥石流造成死亡和失踪的人员每年平均约1000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年均38.6亿元。
国内外用于山体滑坡监测的方法和手段很多,由于山体滑坡监测区域的地理条件复杂、系统维护十分不便,并且监测网络结构的可靠性不高,并且很多监测系统监测到的信息十分有限,监测方式成本高,不适合大范围推广与应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延伸了传感器的感知触角,实现对目标状态信息的非接触传递、实时监测、协作处理、本地化决策,以及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的接入,则大大提高了信息采集的实时性、可靠性和灵活性。
以传感器网络技术为基础,结合宽带移动通信技术,建设不同地质环境背景、不同气候条件的地质灾害监测示范区,解决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的关键技术,及时捕捉重大滑坡泥石流的前兆信息,成为当前灾害防治研究的热点内容。
1 地灾智能监测防控系统原理和架构多媒体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Multimedia Senior Network,简称WMSN)是由一组具有计算、存储和通信能力的多媒体传感器节点组成的分布式感知网络。
它通常由多媒体传感器节点(multimedia sensor)、汇聚节点(sink node)、控制中心(control center)等构成,借助于节点上多媒体传感器感知所在周边环境的多种媒体信息(音频、视频、图像、数值等),通过多跳中继方式将数据传到汇聚中心,汇聚中心通过Internet 网络或通信卫星到达控制中心。
用户通过控制中心对传感器网络进行配置和管理,发布监测任务以及收集监测数据。
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建设方案

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建设方案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建设方案第一章:地质灾害滑坡体监测设计的原则、依据和技术指标1.监测的内容和任务在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建设方案中,我们需要考虑监测的内容和任务。
监测的内容包括滑坡体的形态、位移、速度、裂缝、地下水位等信息,任务则是及时发现、预警和处理地质灾害。
2.监测设计的原则、依据和技术指标监测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可行性、先进性、实用性、经济性和可维护性。
监测的依据包括地质灾害的成因、滑坡体的形态和特征、监测目的和任务等。
技术指标包括监测精度、可靠性、稳定性等。
3.监测依据监测依据需要考虑地质灾害的成因、滑坡体的形态和特征、监测目的和任务等。
根据这些依据,我们可以确定监测的内容和任务,并制定相应的监测方案。
4.系统技术指标系统技术指标需要考虑监测的精度、可靠性、稳定性等因素。
我们需要选择先进的监测技术和设备,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二章:滑坡立体监测设计1.拟设计监测的主要的参数滑坡体监测的主要参数包括滑坡体的形态、位移、速度、裂缝、地下水位等信息。
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监测设备和技术,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滑坡体监测拓扑图滑坡体监测拓扑图需要绘制滑坡体的形态和特征,以便确定监测点的位置和数量。
我们需要考虑监测的精度和覆盖范围,选择合适的监测点布置方案。
3.现场监测各子系统现场监测各子系统包括高精度GPS自动化监测和滑坡体表面裂缝监测之振弦式裂缝计。
我们需要选择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我们需要定期维护和更新监测设备,确保监测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3.3 拉线式裂缝计监测滑坡体表面裂缝拉线式裂缝计是一种常用的滑坡体表面裂缝监测仪器。
它通过在滑坡体表面设置拉线,并测量拉线两端的距离变化,来判断滑坡体表面裂缝的变化情况。
该仪器具有精度高、响应快等优点,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滑坡体表面裂缝监测。
2.3.4 固定测斜仪监测滑坡体深部位移固定测斜仪是一种用于监测滑坡体深部位移的仪器。
基于多源数据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管理平台研究

基于多源数据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管理平台研究作者:张威来源:《西部资源》2022年第03期摘要:受全球极端气象事件频发影响,近年我国地质灾害处于多发态势,当前地质灾害监管信息化服务能力已不能满足现阶段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需求。
本文从地质灾害监管的实际出发,深入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多源数据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管理平台的系统架构;以宁夏为例介绍了该系统应用的新模式、新机制和主要功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关键词: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多源数据;平台研究引言我国地形呈三级阶梯分布,山区分布较广,地形地貌复杂,构造发育,地质灾害频发。
受全球极端气象事件频发影响,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处于多发态势已越来越明显。
据自然资源部初步统计,2020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7840起,成功预报地质灾害534起,涉及可能伤亡人员1.8万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0.2亿元。
2020年地质灾害发生数与2019年相比增加26.8%,但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却减少了37.9%[1]。
宁夏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分布点多面广。
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加剧,每逢汛期都有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出现,总体上,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十分严峻。
据不完全统计,近20年来,宁夏因地质灾害死亡的人数达26人,经济损失数千万元。
仅2019年汛期,共发生地质灾害20起,造成2人死亡,经济损失约200万元。
受原有软硬件基础技术条件及部门间管理机制的影响,面向政府和社会公众防灾减灾需求的信息化服务能力等,都已不能满足现阶段国家和地方政府防灾减灾工作的要求。
推进地质灾害数据管理分析、监测预警基础设施的综合运用与集成开发、多部门数据协同联动,加强预警预报模型、模式和高新技术运用,加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辅助决策支持、信息共享与发布能力,建立高效、科学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体系,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已迫在眉睫。
1.存在的问题1.1数据零散缺乏有序集成地质灾害数据属于自然资源专业专题数据,覆盖面广、种类繁多,长期以来分散在各个专业部门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汇总;同时数据具有高度的专业性而缺乏健全的数据标准和规范,数据采集、汇交和检查的标准不同,无法保证从不同数据源获取的数据质量,无法保证异构地质灾害数据的有效兼容性,影响业务进展和综合分析[2]。
GIS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

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结构图
ArcGIS在地质灾害预警方面的支持可从三个层面来讲:数据层、逻辑层 和表示层。其中数据层用来输入、存储和管理数据;逻辑层用来对地质灾害 信息系统中的属性数据进行综合和融合,处理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的建模和空 间分析:表示层是将地质灾害中的信息展现给用户,提供查询、检索和统计 等功能。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系统结构图如下:
针对我国地 质灾害分布基本 情况,必须结合 先进的计算机技 术、网络技术、 3S技术、数据 库技术以及实时 监测技术才能达 到有效预防和监 测,构建及时有 效的灾前、灾中 以及灾后全面的 评价、监测、评 估和重建体系。
地质灾害防治GIS的形式
• 1、基于遥感技术地质灾害调查 • 2、基于GIS技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 3、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 4、地质灾害数据库与管理信息系统 • 5、地质灾害Web采集信息服务系统 • 6、移动地质灾害信息采集与上报系统 • 7、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 • 8 、遥感地质灾害监测手段
通过GIS可以对地质灾害危险性影响因素分布构建单独的因子图层, 如坡度图层、坡向图层、植被覆盖、降雨分布、地质岩组、人类活动等, 综合分析得出各个因子对地质灾害发生的贡献率,最后加权得到地质灾 害风险评价图、易损性评价图、破坏损失评价图以及防治工程评价图。
浙江省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概览预报图
ArcGIS地理建模脆弱性分析
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和数 据组织能力。实践证明,将GIS应 用于地质学方面,减轻了地质工作 量,提高了地质工作效率,解决了 地质学的很多难题。为地质学的发 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维数据模型在地质 矿山中的应用
矿产资源 预测与评价
环境应用
GIS在地质中 的应用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平台建设方案

NB-IoT LoRa 、Sigfox蓝牙、zigbee 等短距技术
分别向支持高速率,低延时的5G及低功耗、广覆盖的窄带物联网发展;网络技术的成熟推动物联网业务高速发展!
NB-IoT 技术优势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平台
超大连接 支撑海量设备连接的能力, 是现有4G网络能力的80倍+
速率 3 大连接 2 1 0 覆盖增强
北斗系统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优势和应用
优 势: 受环境制约小 同时具备定位与通信功能 自主开发,独立产权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平台
应 用: 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鲁甸 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等灾害救援
网络连接技术发展-窄带网
市场业务机会
高速率 (>1Mbps)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平台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平台建设方案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平台
目录
Contents
地质灾害理解
地质灾害
以地质动力活动或地质环境异常变化为主要成因的自然
灾害。简称(地灾)地质灾害主要分为:崩塌、滑坡、 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六种类型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4〕69号); 《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2006年3月16日实施)
北斗基准站
位移
土壤含水率
雨量监测
渗压计
裂缝计
地质灾害监测目的:预警+防治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平台
系统技术特点
地质灾害断的三维高精度测量
测站间无需通视,窄带数据传输
量程大,参考站和监测点距离基本不受限制, 可进行大范围监测;大链接、低功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测地质灾害监测系统上海华测导航技术有限公司2013年7月目录第一章地质灾害滑坡体监测设计的原则、依据和技术指标 (1)2.1监测的内容和任务 (1)2.2监测设计的原则、依据和技术指标 (1)2.3监测依据.................................................................................................232.4系统技术指标......................................................................................... 第二章滑坡立体监测设计. (4)2.1 拟设计监测的主要的参数 (4)2.2 滑坡体监测拓扑图 (5)2.3 现场监测各子系统 (7)2.3.1 高精度GPS自动化监测 (7)2.3.2 滑坡体表面裂缝监测之振弦式裂缝计 (20)2.3.3 滑坡体表面裂缝监测之拉线式裂缝计 (24)2.3.4滑坡体固定测斜深部位移监测 (26)2.3.5 孔隙水渗压计水位监测 (32)2.3.6土压力计 (35)2.3.7 土壤温湿度监测 (39)2.3.8气象监测站 (40)412.4北斗传输.......................................................................................... 第三章、软件介绍..............................................................................................4245第四章、服务体系..............................................................................................4.1 保修、维修和升级服务 (45)4.2 技术培训..............................................................................................4646 4.3 技术服务..............................................................................................第一章地灾监测技术指标2.1监测的内容和任务1)针对不同地质灾害点具体特征、影响因素,建立较完整的监测剖面和监测网,使之成为系统化、立体化的监测系统;2)及时快速的对不同地质灾害点的现状做出评价,并进行预测预报,将可能发生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3)能够为各个滑坡体建立起地表位移变化、内部位移变化和水位变化的系统监测网络,建立管理平台,各级地质环境监测主管部门都能实时的了解滑坡体的安全状况,以便及时采用相应的管理措施。
4)监测滑坡体地表形变区的位移变化动态,内部位移变化的动态和滑坡体内部水位变化动态对其发展趋势做出预测预报;5)对比评价不同条件下的监测数据,进一步预测地表形变区域变形的趋势,指导场地规划建设。
6)及时反应出地表形变区的安全情况,为地质环境监测主管部门提供可靠的依据。
2.2监测设计的原则、依据和技术指标本监测系统是一个集结构分析计算、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等高新技术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工程。
本监测系统的作用是成为一个功能强大并能真正长期用于结构损伤和状态评估,满足位移监测的需要,同时又具经济效益的结构健康安全监控系统,遵循以下设计原则和依据。
1)监测设计原则(1)科学合理性原则监控对象的选取有科学和法律依据,尤其符合相关安全规程和规定,是必要的;监控手段的选取有高科技含量,是先进的;监控效果准确有效。
(2)经济实用性原则凡是需要较大投入的监控项目都是需要经常使用的;凡是原系统已具备的功能或结构装置,只要准确有效,都采用系统整合的方法加以利用,相互配合;所有涉及的技术手段,在保证长期可靠有效的前提下,采用最经济的方案;所有的操作功能都采用最简洁的使用方法、做到直观方便、性能稳定以及维护简单。
(3)系统可扩展性原则在监控方案要求改变时,本次投入的软硬件设备能够继续使用,最大限度减少重复投入;系统接口开放性:系统输出的数据信息采用国际或国内通用的标准格式,便于系统功能扩充和监测成果的开发利用;系统软件系统支持其它监测设备数据分析、支持人工巡检记录等。
2.3监测依据本系统建设方案设计严格遵循以下相关规范:表2-1 系统依据的规范名称编号批准单位年份沉降监测安全技术规程AQ2006-2005 国土资源部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规范CH2001 国家测绘局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97 中国建设部1997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 15314-94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4-12-22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l2897--91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UNAVCO 基准站建立规范国际UNAVCO组织IGS基准站建立规范国际IGS委员会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 10—89 建设部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4系统技术指标1)各监测点的响应时间一般为4小时一次,最快可为几分钟一次,系统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2)各监测子系统的监测精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表面位移监测水平3-5mm,内部位移监测精度 1.5″(量程不同,精度不同)等。
3)系统完全是自动运行,如数据自动传输、数据自动处理及表面采用GPS监测时的自动网平差、数据自动分析、自动报警及自动生成报表等,系统管理员可对系统进行远程控制、参数设置等操作;4)用户可根据各监测点位置的地质情况分别设置预警值,如果某监测点监测结果超过预警值,系统则通过短消息、声光或者E-mail的方式自动报警给相关人员;5)数据分析软件可自动分析各监测点的实时与历史三维变化情况、各监测点沉降速率实时与历史变化情况,通过各个监测点反映出整个滑坡体的形变动态;第二章滑坡立体监测设计2.1 设计方案地质灾害监测系统设计由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设计,设计参考了当前所有新技术新方法,并积极引入新的科技手段,为滑坡体的可靠监测和治理提供了立体、科学的指导方向。
此次拟监测的方案如下:1)滑坡体表面位移监测;(GPS监测系统)2)滑坡体表面裂缝监测(裂缝计)3)滑坡体内部位移监测(固定测斜仪)4)滑坡体内部水位监测(孔空隙水渗压监测)5)滑坡体内部土压力监测(土压力计)6)组合气象站(雨量计、风速计、气压、风向、湿度、温度传感器)7)土壤温湿度监测(土壤温湿度传感器)2.2 滑坡体监测拓扑图图3-1 滑坡体监测拓扑图滑坡体监测系统主要由:滑坡体野外传感器采集系统、数据通讯系统和监控预警系统三大部分组成。
1)野外传感器部分:(1)表面位移监测a)采用高精度GPS定位设备b)滑坡体表面裂缝监测,采用拉线式位移计(2)滑坡体内部监测:a)采用固定测斜仪进行滑坡体内部位移监测b)采用孔隙水压力计进行滑坡体地下水位监测c)采用土压力计进行内部土压力监测,(4)一体化气象站(雨量计、风速计、气压、温度、风向、湿度传感器)(5)采用土壤温湿度传感器监测滑坡体的温度和湿度。
2)数据传输部分:由于滑坡体所处的位置,移动和联通的手机信号都比较好,考虑到通讯实时稳定性、建设成本本次滑坡采用3G进行通讯。
3)数据处理与控制子系统:由布置在监控中心的小型机系统、服务器系统及软件系统组成;4)辅助支持系统:包括外场机柜、外场机箱、配电及UPS、防雷等子系统。
2.3 现场监测各子系统2.3.1 高精度GPS自动化监测2.3.1.1 GPS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缩写为GPS),是美国国防部于1973年11月授权开始研制的海陆空三军共用的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
GPS由空间部分、地面监控部分和用户接收机3部分组成。
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试验,整个系统于1994年完全投入使用。
在地球上任何位置、任何时刻GPS可为各类用户连续地提供动态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时间信息,实现全球、全天候的连续实时导航、定位和授时。
目前、GPS已在大地测量、精密工程测量、地壳形变监测、石油勘探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具体定位原理如下图:图3-2 GPS差分示意图通过近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利用GPS定位技术进行精密工程测量和大地测量,平差后控制点的平面位置精度为1mm~2mm,高程精度为2mm~3mm。
应该说:利用GPS定位技术进行变形监测,是一种先进的高科技监测手段,而用GPS监测滑坡体是GPS技术变形监测的一种典型应用。
通常有两种方案:①用几台GPS 接收机,由人工定期到监测点上观测,对数据实施处理后进行变形分析与预报;②在监测点上建立无人值守的GPS观测系统,通过软件控制,实现实时监测解算和变形分析、预报。
GPS监测系统成功应用于各大桥梁、边坡、大坝等监测项目。
随着中国自主研发建设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逐步完善,北斗必将成为国际主流的卫星导航系统,目前GPS接收机已经可以实现全面兼容北斗卫星信号。
支持GPS+北斗解算,北斗系统在亚太的应用效果远远优于GPS,接收机在高遮挡地区抗干扰能力显著增强,GPS+北斗的解算模式更大程度的提高了监测数据的稳定性。
2.3.1.2 传统监测手段与GPS自动化监测系统优劣势对比1)传统监测手段常规变形监测技术包括采用经纬仪、水准仪、测距仪、全站仪等常规测量仪器测定点的变形值,其优点是:(1)能够提供变形体整体的变形状态;(2)适用于不同的监测精度要求、不同形式的变形体和不同的监测环境;(3)可以提供绝对变形信息。
但外业工作量大,布点受地形条件影响,不易实现自动化监测。
特殊测量手段包括应变测量、准直测量和倾斜测量,它具有测量过程简单、可监测变形体内部的变形、容易实现自动化监测等优点,但通常只能提供局部和相对的变形信息。
摄影测量技术包括地面摄影测量技术和航空摄影测量技术。
近10余年来,近景摄影测量在隧道、桥梁、大坝、滑坡、结构工程及高层建筑变形监测等方面得到了应用,其监测精度可达mm级。
与其他变形监测技术相比较,近景摄影测量的优点是:(1)可在瞬间精确记录下被摄物体的信息及点位信息;(2)可用于规则、不规则或不可接触物体的变形监测;(3)相片上的信息丰富、客观又可长久保存,有利于进行变形的对比分析;(4)监测工作简便、快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