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需求分析与建模

合集下载

需求建模与需求分析总结

需求建模与需求分析总结

需求建模与需求分析总结1.需求建模(1)需求建模的必要性规范地描述需求分析的结果⽅便与⽤户以及开发⼈员的交流是系统设计和实现的基础提⾼系统开发的效率和质量(2)需求建模规范(3)需求建模的主要内容1.需求结构建模需求结构是需求的框架,⽤UML的包图来描述,⼀个包称为⼀个需求单元,⼀个需求单元描述⼀个职能域2.业务⾓⾊建模⽤UML的Actor表⽰业务⾓⾊,⼀个系统的业务⾓⾊简历在⽤例图中,业务⾓⾊之间可以存在繁华关系3.业务对象建模业务对象⽤类来表⽰。

但在开发的不同阶段,业务对象的表⽰不同。

4.业务流程建模业务流程采⽤UML的活动图进⾏建模。

5.功能建模采⽤UML中的⽤例图来对系统功能进⾏建模6.⼈机交互建模⽤顺序图来描述⼈机交互信息7.业务规则建模采⽤⾃然语⾔和UML中的对象约束语⾔来描述8.状态建模⽤UML中的状态图来描述状态变换(4)需求建模案例2.需求分析总结1. 从整体信息系统开发⼯作看,在需求分析中花费更多的精⼒是值得的2. 需求分析的唯⼀⾓度是⽤户,⽽不是其他3. 需求分析的所有⼯作是围绕着得出⼀个合理的系统需求⽽展开的4. 需求分析的三部曲是:需求捕获、需求分析、需求建模。

捕获中有分析,分析时需建模,需求不完整是再捕获5. 需求分析的⼯作⽅式应是:边调查,边记录,边分析,边画图,边描述,边审核6. 需求是从⽤户的业务中捕获的,其⽬的是尽可能全⾯、深⼊地了解⽤户对系统的要求7. 应正确的划分系统的范围,范围之内为系统,范围之外为系统的环境8. 确定系统外部与系统联系的业务⾓⾊,业务⾓⾊可以使⼈,也可以是外部其他系统,业务⾓⾊⾊⽤⼩⼈表⽰9. 应根据业务的相关性把整体系统划分成为多个职能域,已确定系统需求的结构框架,⽤包图来描述需求结构10. 功能分析是需求分析的重点,⽤例图表⽰职能域中⼀组相关的功能。

复杂的功能可以分解为⼦功能,⽤例分解不宜太细。

每⼀个⽤例应该给予说明11. 活动图描述业务流程,或⼀个⽤例所表⽰的功能流程12. 顺序图描述为完成⼀个⽤例,⽤户和系统交互的信息13. ⽤户界⾯对确定需求有帮助,可以确定界⾯信息的要素,界⾯风格和格式的设计可以留到设计阶段14. 在描述需求时,应该捕捉业务对象。

软件工程习题整理

软件工程习题整理

软件工程习题整理一、软件需求分析与建模1.软件需求分析的要求?答:了解软件需求的目标和任务;了解软件需求分析的基本过程;掌握功能建模;掌握行为建模;掌握数据建模;了解结构化需求分析的若干技术;了解需求规格说明和需求评审的主要内容。

2.需求分析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答:要准确地定义新系统的目标,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回答系统必须―做什么‖的问题。

获得需求规格说明书。

3.软件需求分析的原则?答:能够表达和理解问题的信息域和功能域;能够对问题进行分解和不断细化,建立问题的层次结构;需要给出系统的逻辑视图和物理视图。

4.什么是需求分析?需求分析阶段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答:需求分析是指:开发人员要准确理解用户的要求,进行细致的调查分析,将用户非形式的需求陈述转化为完整的需求定义,再由需求定义转换到相应的形式主义功能规约(需求规格说明)的过程。

需求分析阶段的基本任务是:(1) 问题识别:双方对问题的综合需求:a.功能需求b.性能需求c.环境需求d.用户界面需求.(2) 分析与综合,导出软件的逻辑模型.(3) 编写文档5.什么是结构化分析方法?该方法使用什么描述工具?答:结构化分析方法:是面向数据汉进行需求分析的方法。

描述工具:a、数据流图b、数据字典c、描述加工逻辑的结构化语言、判定表、判定树。

6.什么是数据流图?其作用是什么?其中的基本符号各表示什么含义?答:数据流图:简称DFD,是SA(结构化分析)方法中用于表示系统逻辑模型的一种工具,是一种功能模型。

作用:它以图形的方式描绘数据在系统中流动和处理的过程,反映系统必须完成的逻辑功能.基本符号有四种:→,箭头,表示数据流; ○,圆或椭圆,表示加工; =,双杠,表示数据存储;□,方框,表示数据的源点或终点.7.简述SA方法的优缺点。

答:优点:1)公认的、有成效的、技术成熟、使用广泛的一种方法,比较适合于开发数据处理类型软件的需求分析。

2)该方法利用图形等半形式化工具表达需求,简明、易读,也易于使用,为后一阶段的设计、测试、评价提供了有利条件。

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需求分析与建模研究

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需求分析与建模研究

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需求分析与建模研究第一章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软件已逐渐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而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需求分析与建模是确保软件开发质量的重要步骤,因此在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中,需求分析与建模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从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出发,介绍需求分析和建模的概念、方法和工具,并重点探讨基于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需求分析与建模研究。

第二章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是一种软件开发方法,它以对象为中心,实现了软件的高内聚、低耦合和易维护性,具有较高的开发效率和软件重用性。

在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中,需求分析和建模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基于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需求分析阶段。

在该阶段中,需求分析人员将收集和分析用户和系统需求,以确定软件开发的需求和目标。

2.设计阶段。

在设计阶段中,设计人员将根据需求分析阶段的结果,设计面向对象的软件系统架构和对象模型。

3.编码和测试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开发人员将根据设计人员的指示开发代码和进行测试,以确保软件能够按要求正确运行。

4.部署和维护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开发人员将软件部署到用户环境中,并进行维护和修复错误。

在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需求分析和建模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关键环节。

第三章需求分析与建模基础知识3.1 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的首要任务,它是确保软件开发符合用户需求的前提条件。

需求分析包括两个方面,即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

1.功能需求功能需求是软件开发中最基本的需求,它是用户对软件功能的具体要求。

在软件开发中,功能需求可以通过用例图、活动图、状态图和顺序图等方法进行描述和分析。

2.非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是软件开发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它主要描述软件的性能、可靠性、安全性、可维护性和可移植性等方面的要求。

常用方法包括场景模型、质量属性树和系统特征模型等。

3.2 需求建模需求建模是将需求分析的结果转换为相应的模型,以便于软件设计和开发人员的理解和使用。

软件需求工程中的模型及分析方法

软件需求工程中的模型及分析方法

软件需求工程中的模型及分析方法在软件开发中,软件需求工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在这个阶段确定的需求将直接影响后续的软件设计和开发。

而模型及分析方法是软件需求工程的重要工具,它们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深入了解用户需求,更好地完成软件开发任务。

本文将围绕软件需求工程中的模型及分析方法展开讨论。

一、模型及其类型模型是对实际系统或过程的一种抽象表示,它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软件需求,在需求工程中常用的模型包括以下几种:1.1 静态模型静态模型是对系统或过程中的元素及其关系的表示,它们的变化不随时间而定。

在需求工程中常用的静态模型包括数据流图、结构图、实体关系图等。

数据流图可以表示系统中的数据输入、输出以及数据处理过程,它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数据流动的过程。

结构图可以表示系统中的模块和模块之间的关系,它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模块之间的交互。

实体关系图可以表示系统中不同实体之间的关系,它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实体之间的交互。

1.2 动态模型动态模型是对系统或过程中的操作及其变化的表示,它们的变化随时间而定。

在需求工程中常用的动态模型包括状态图、活动图、时序图等。

状态图可以表示系统中不同状态之间的转换,它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系统状态的变化。

活动图可以表示系统中各种活动的执行过程,它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系统中不同活动之间的关系。

时序图可以表示系统中事件之间的时间顺序,它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系统中不同事件的执行顺序。

1.3 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是对系统或过程中的物理组件及其关系的表示,它们通常与硬件和软件的配合使用。

在需求工程中常用的物理模型包括部署图、机房图等。

部署图可以表示不同硬件之间的连接和通信,它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系统中不同硬件之间的配合。

机房图可以表示不同设备在机房内的位置和连接方式,它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机房中各种设备的位置关系。

二、分析方法及其应用分析方法是针对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的方法,通过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并确定需求的可行性。

软件需求分析建模

软件需求分析建模
实例
小结
在需求获取和分析过程中,要对问题进行 评估,对方案进行综合。在整个过程中,分 析师关注的焦点是“做什么”,而不是“怎 么做”,系统必须完成什么功能,会产生什 么数据,将定义什么界面,会遇到什么约束 等。
总之,在这一阶段主要经历集中在获取和 分析系统的逻辑功能上。不要把“用计算机 如何实现”这样的物理因素牵扯进来,影响 逻辑功能的分析。
需求获取-需求人员
谁参加需求?
角色
职责
需求分析员
客户与最终 用户
项目组
调查、分析用户的需求、定义产品需求、 撰写《用户需求规格说明书》
提供必要的需求信息;确认最终需求
参与需求评审
需求获取-功能
功能性需求
软件必须实现的软件功能
非功能性需求
系统的易用性、反应速度、容错性、健壮性等等质量属性
需求获取-非功能
需求捕获技术-用户访谈
访谈开始和结束
陈述访谈的目的,谈谈被访谈者关心的事。 讨论他们所熟悉的日常工作的过程。 怎样的变化将使你的工作更简单或更有效?暗
示被访谈者提出改进意见。 当列表中的所有领域都讨论过后,提出下面问
题: “还有什么问题我们没有讨论吗?”或是 “ 我们还需要讨论些别的内容吗?” 结束会谈时,简短的总结讨论过的问题,重点 指出会谈的要点,并说出你的理解。 最后,你必须感谢被访谈者参加这次访谈。
本系统对于用户的需求,在功能上可以进行扩展,能满 足各级财政业务上的需求。
本系统在数据库上可以进行移植,支持Oracle,Sybase等 数据库。
需求获取-功能实例
需求获取—参与者
•谁使用了系统的主要功能? •谁来维护和管理系统使系统正常工作?
角色及其职责描•哪述些人对系统产生的结果感兴趣?

软件工程中的需求分析与建模

软件工程中的需求分析与建模

● 03
第3章 需求建模技术
需求建模概述
需求建模是软件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需求 进行建模,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和定义系统需求。需求 建模的目的是为了准确地捕获用户需求,确保软件开 发过程中不会遗漏任何重要需求。同时,需求建模还 可以帮助团队更好地沟通和协作,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用例建模
用例是描述系统功能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用 例建模,可以清晰地定义系统的功能和用户与 系统之间的交互。用例图可以直观地展示系统 的功能和不同用户角色之间的交互关系。用例 描述则详细描述了每个用例的具体行为和步骤。
意度。
需求变更频繁
导致开发过程混乱
需求不明确
影响产品质量
沟通不畅
导致需求误解
面临的挑战
可能的改进方向
采用敏捷开发模式
迭代开发 持续集成 快速反馈
加强需求管理
建立需求数据库 制定明确需求文档 实施变更控制
提高沟通效率
定期沟通会议 使用协同工具 建立需求反馈渠道
展望未来
未来在软件工程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为需求 分析带来更多可能性,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提升需求 建模的精度,需求管理工具的不断创新将提高团队效 率。
测试
单元测试 集成测试
软件工程发展历程
软件工程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混沌时期 到逐渐建立起规范的软件开发流程和方法。随着科技 的不断进步,软件工程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 02
第二章 需求分析基础
需求分析概述
需求分析是软件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 涉及定义、识别和规范软件开发项目中的需求。 通过需求分析,可以确保开发团队在项目开始 阶段清晰了解客户的需求,明确目标和方向。 需要对需求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以确保最终的

第3章软件需求分析与建模

第3章软件需求分析与建模
应如何实施。
2020/3/7第3章软件需求分析与建模
软件工程教研室
15
①数据模型 描述对象系统的本质属性及其关系。常用的建模工具有 实体-联系图等。 ②功能模型 描述对象系统所能实现的所有功能。而不考虑每个功能 实现的次序。常用的建模工具有数据流图、IDEF0等。 ③行为模型 描述对象系统为实现某项功能而发生的动态行为。常用 的建模工具有控制流图、状态转换图等。
2020/3/7第3章软件需求分析与建模
软件工程教研室
24
X
1
3
2
1.1 1.3 1.2
2.2
2.1
2.3
3.2
3.1
3.3
图3-3 自顶向下逐层分解图
2020/3/7第3章软件需求分析与建模
软件工程教研室
25
结构化分析的过程如下 1.建立当前系统(现在工作方式)的概念模型。系统的 概念模型就是现实环境的忠实写照,可用系统流程图来表 示。这样的表达与当前系统完全对应,用户容易理解。 2.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分析系统的概念模型, 抽象出其本质的因素,排除次要因素,获得用数据流图 DFD 图等描述的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 3.建立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分析目标系统与当前系统 逻辑上的差别,从而进一步明确目标系统“做什么”,建 立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修改后的数据流图DFD 图等)。 4.建立人机交互接口和其他必要的模型,确定各种方案 的成本和风险等级,据此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选择其中 一种方案,建立完整的需求规约。 分析模型的结构如图3-4所示。
Y
用户和设计者是否满意
N
运行原型
是否放弃
Y
N
把原型作为 把原型作为应 应用系统 用系统开发的

第6章需求分析与建模

第6章需求分析与建模

第6章需求分析与建模需求分析与建模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基于用户需求,对系统功能和性能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建模,以便于后续的系统设计与实现。

本章主要介绍需求分析与建模的概念、方法和工具,以及需求分析与建模的步骤和技巧。

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首要任务,它旨在明确系统的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以及用户对系统的期望和要求。

需求分析包括需求获取、需求分析、需求规格和需求验证等环节。

需求获取是在与用户和其他相关人员的沟通和交流中,获取系统需求的过程。

需求获取的方法有面谈、问卷调查、文档分析、原型演示等。

面谈是需求获取的主要方法,它可以直接与用户进行交流,了解用户的需求和期望。

问卷调查可以广泛收集用户的意见和建议,但需要注意问卷设计和样本选择的合理性。

文档分析是从已有的文档中提取需求信息,如用户手册、竞争产品分析、市场调研报告等。

原型演示可以通过模拟系统的界面和功能,来引导用户提供需求,从而达到需求获取的目的。

需求规格是将需求描述、需求功能和需求级别等信息进行形式化和详细化的过程。

需求规格可以采用自然语言、用例图、数据流图、状态转换图等形式进行描述。

自然语言是最常用的需求规格方法,通过文字和语言描述需求的功能和性能。

用例图是一种图形化的需求规格方法,它可以清晰地描述系统的功能和用户之间的交互。

数据流图是一种描述系统输入、处理和输出的方法,它能够明确系统的数据流和数据处理过程。

状态转换图是一种描述系统状态和状态转换的方法,它能够清晰地描述系统的状态变化和状态转移。

需求验证是对需求的正确性和可行性进行验证的过程。

需求验证的方法有面谈、演示、原型测试和用例测试等。

面谈是需求验证的主要方法,通过与用户的交流和沟通,来验证需求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演示可以通过模拟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来验证需求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原型测试是通过制作系统的原型,来进行需求验证和改进的过程。

用例测试是通过编写测试用例和执行测试脚本,来对系统需求进行详细测试和验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隐蔽原则建议模块应该具有的特征是:每个模块对其他所有 模块都隐蔽自己的设计决策。 信息隐蔽意味着通过一系列独立的模块可以得到有效的模块化。 独立的构件或模块之间的“接口”简单而清晰。
逐步求精,或称逐步细化,是一种自顶向下的设计策略。连续精 化软件的层次结构,逐步细化来实现软件开发,逐步功能分解的 过程抽象,直至形成程序设计语句。
软件设计过程 模块化设计原理 模块独立性度量 软件组成结构 软件体系结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软件设计阶段的基本目标是构造系统“怎么做”的模
型描述。 “设计先于编码”,这是软件工程“推迟实现”基本 原则 软件系统设计是把软件需求“变换”为用于构造软件 的蓝图。
“输入”是需求分析各种模型元素
“输出”是软件设计模型和表示
4.2 人机界面设计规约 4.3 外部接口设计 外部数据接口 外部系统或设备接口 4.4 内部接口设计规约 5 (每个模块)过程设计 5.1 处理说明 5.2 接口描述 5.3 设计语言描述 5.4 使用的模块 5.5 内部设计结构 5.6 注释/约束/限制 6 需求交叉索引 7 测试部分 7.1测试方针 7.2 集成策略 7.3 特殊考虑 8 附录(包括特殊注解)
过多关联的模块。 模块独立性两大优点:
独立的模块由于分解了功能,简化了接口,使得软件比
较容易开发; 独立的模块比较容易测试和维护。
模块独立性由两个定性标准度量: 模块自身的内聚(Cohesion)),也称为块内联系或模 块强度, 模块之间的耦合(Coupling),也称为块间联系。 模块独立性愈高,则块内联系越强,块间联系越弱。
模块是一个独立命名的,拥有明确定义的输入、输出和特性的程 序实体。
把一个大型软件系统的全部功能,按照一定的原则合理地划分为 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完成一个特定子功能,所有的这些模块以 某种结构形式组成一个整体,这就是软件的模块化设计(Modular Design)。 软件模块化设计可以简化软件的设计和实现,提高软件的可理解 性和可测试性,并使软件更容易得到维护。
模块数与开发工作量
开 发 工 作 量 总成本 最小成本区
接口成本
模块成本
模块数
分解必然需要抽象的支持。抽象是抓住主要问题,隐藏细节,这 样才能容易分解。 抽象具有不同的级别。
人类解决复杂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只有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 准确分析和处理问题,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分析“借书”功能的抽象过程?
2 总体设计 2.1 需求概述 2.2 软件结构:如给出软件系统的结 构图。 3 程序描述 3.1 逐个模块给出以下说明: ● 性能 ● 输出项目 ● 功能 ● 输入项目 3.2 算法:模块所选用的算法。 3.3 程序逻辑:详细描述模块实现的 算法,可采用:标准流程图; PDL 语 言; N-S 图;判定表等描述算法的图 表。 3.4 接口 ● 限制条件 ● 存储分配 3.5 测试要点:给出测试模块的主要 测试要求。
a) 设计供选择的方案
b) 选取合理的方案 c) 推荐最佳方案 d) 功能分解和设计软件结构 e) 数据库设计 f) 制定软件设计测试计划 g) 编制设计文档 h) 审查和复审
1 范围 1.1系统目标 1.2 主要软件需求 1.3 软件设计约束、限制 2 数据设计 2.1 数据对象和形成的数据 结构 2.2文件和数据库结构 外部文件结构 ① 逻辑结构 ② 逻辑记录描述 ③ 访问方法 全局数据 文件和数据交叉索引 3 体系结构设计 3.1 数据和控制流复审 3.2 得出的程序结构 4 接口设计 4.1 人机界面规约
软件设计的目标是对将要实现的软件系统的体系结构、
系统的数据、系统模块间的接口,以及所采用的算法 给出详尽的描述。
总体设计,也称为概要设计,软件结构设计,或高层设计。 分析需求规格说明 模块划分,形成具有预定功能的模块组成结构 表示出模块间的控制关系 给出模块之间的接口 软件详细设计,也称为(模块)过程设计,或低层设计。 设计模块细节 确定模块所需的算法和数据结构等 测试和复审
内聚性是从功能的角度对模块内部聚合能力的量度。 高内聚是模块独立性追求的目标。 分类:
偶然性内聚:模块内的各个任务在功能上没有实质性联系,纯属“偶然”
因素组合了块内各个互不相关的任务。
逻辑性内聚:模块通常由若干个逻辑功能相似的任务组成,通过模块外引
入的一个开关量选择其一执行。这种内聚增大了模块间的耦合。
分解、抽象、逐步求精、信息隐蔽和模块独立性,是软件模 块化设计的指导思想。
采用有效的分解,即“分而治之”,是能够使问题得以很好解决 的必不可少的措施。
一个软件系统的各个模块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模块划分的数量越 多,模块间的联系也越多。 模块本身的复杂性和工作量虽然随着模块变小而减少,模块的接 口工作量却随着模块数增加而增大。 软件模块化开发存在一个最小成本区,把模块数控制在一定的范 围内,可以得到最小的总开发工作量。
时间性内聚:模块内的各个任务由相同的执行时间联系在一起。例如,初
逐步求精是一个细化的过程。我们从在高抽象级上定义的功能陈 述或数据描述开始,然后在这些原始陈述上持续细化越来越多的 细节。
抽象与精化是互补的概念
模块的独立性(Module Independence)是模块化、
抽象、信息隐蔽等概念的直接结果,也是判断模块化 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
模块独立性是指开发具有独立功能而和其他模块没有
1 引言 1.1 编写目的:阐明编写详细设计说 明书的目的,指明读者对象。 1.2 项目背景:应包括项目的来源和 主管部门等。 1.3 定义:列出本文档中所用到的专 门术语的定义和缩写词。 ● 列出有关资料的作者、标题、编 号、发表日期、出版单位或资料来源 ● 文档所引用的资料、软件开发的 标准或规范。 1.4 参考资料: 项目经核准的计划任务书、合同或上 级机关的批文; 项目开发计划;需求规格说明书;概 要设计说明书; 测试计划(初稿); 用户操作手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