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用血的相关制度与流程图

合集下载

术中用血的制度与流程

术中用血的制度与流程

术中用血的制度与流程一、术前准备1.患者评估:医务人员应对患者的血液相关情况进行评估,如血红蛋白水平、凝血功能等。

2.输血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血液检测结果,确定是否需要输血、输血量以及输血成分的选择。

3.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医生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解释输血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并征得其同意。

二、输血准备1.准备输血成分:根据医嘱,护士从血库中获取相应的血液制品,如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等。

三、术中输血1.建立输血通道:护士在患者的静脉或动脉上建立输血通道,采用针刺或置管等方式。

3.交叉配型检查:在输血之前,医务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交叉配型检查,以确保输血成分与患者的血液相容。

4.输血过程:护士应按照医生的嘱托开始输血,通过输血管道将血液成分缓慢注入患者体内。

同时,护士需监测患者的体征变化,并记录输血的途径、时间、量。

四、术后处理1.输血结束:当输血完成后,护士应及时停止输血,关闭输血管路,并将其标识为输血已结束。

2.护理观察:护士需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如血压、心率、呼吸等,并及时记录和处理可能的不良反应。

3.术后护理:术后,医务人员要做好患者护理工作,包括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出血情况等,并及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五、术后评估与记录1.输血效果评估:医生和护士应对输血的效果进行评估,观察患者的贫血症状、体征变化等,判断输血的有效性。

2.记录与报告:医务人员应将输血过程、血液成分的使用、并发症的发生等详细记录,并及时向有关人员进行报告。

六、血液管理1.血液保管: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将血液存放在专用的冰箱或储血柜中。

2.血液追踪: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血液追踪系统,确保血液的有效管理和使用,防止血液过期或错误使用等问题的发生。

总结起来,术中用血的制度与流程包括患者评估、输血成分选择、术前准备、输血准备、术中输血、术后处理、术后评估与记录以及血液管理等环节。

这个过程确保了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患者提供了恰当的血液支持,减少了包括输血不当和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术中输血制度与流程培训.pptx

术中输血制度与流程培训.pptx
回执去血库取血。
4.需要输注血浆的,核对血 型,与血库联系了解库存血 浆情况后,开具血浆申请单 送血库。 5.麻醉科与输血科在输血期 间对于突发问题随时保持有 效的沟通,及时采取必要的 措施,保证输血安全和疗效。
04 Part four 围术期输血指南
浓缩红细胞
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病 1 血红蛋白>100g/L 的患者围术期不需要输红细胞。 2 以下情况需要输红细胞: a 血红蛋白<70g/L; b 术前有症状的难治性贫血患者:心功能Ⅲ~Ⅳ级,心脏病患者(充血性 心 力衰竭、心绞痛)及对铁剂、叶酸和维生素 B12 治疗无效者; 3 术前心肺功能不全和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血红蛋白>100g/L 以保 证足够的氧输送); 3 血红蛋白在 70~100g/L 之间,根据患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 增 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是否输红细胞; 4 临床工作可按下述公式大约测算浓缩红细胞补充量。浓缩红细胞补充 量 =(Hct 预计×55×体重—Hct 实际测定值×55×体重)/0.60。
术中输血制度பைடு நூலகம்流程
Hello may,A new month brings new atmosphere, can put all the troubles and bad luck behind, brave face new life. Hello may,A new month brings new atmosphere, can
申请用血必须抽取受血者血液3mL以上,连同申请 单送输血科以进行交叉配合试验用。如果用血量超 过4U以上,标本须酌量增加。
受血者配血实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一天内的, 逾时需重新抽血;一次输入3个献血者血液的受血者, 如仍须输血,必须重新抽血做交叉配合试验。

术中安全用血管理制度

术中安全用血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保障手术患者术中用血安全,规范术中用血流程,合理、科学地使用血液制品,减少血液资源浪费,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手术患者术中用血管理。

三、职责1. 临床医生(1)负责做好患者手术前用血的评估和备血。

(2)严格执行输血申请、输血治疗同意书等规定。

2. 麻醉医师(1)严格掌握患者术中输血的适应证,做好术中用血的申请。

(2)负责术中输血过程中的监测,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3. 输血科(1)根据患者手术备血情况,做好输血准备工作并及时发放手术中申请的血液制品。

(2)对血液制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血液安全。

4. 护士(1)协助临床医生做好患者手术前用血的评估和备血。

(2)负责术中输血过程中的护理工作,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四、内容1. 术前评估及备血(1)术前应当掌握患者的输血史、出血史和用药史等,评估患者输血需求。

(2)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备血方案。

2. 术中输血(1)麻醉医师在患者手术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适时提出输血申请。

(2)护士接到输血医嘱后,认真核对受血者信息、血型、血液成分、血量等,确保无误。

(3)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有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3. 输血后的观察与处理(1)输血后,护士继续观察患者病情,如有输血不良反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2)输血后,输血科负责做好血液制品的回收和废弃处理。

五、监督管理1. 医院成立术中用血管理小组,负责本制度的实施和监督管理。

2. 定期对临床医生、麻醉医师、输血科和护士进行术中用血管理知识的培训。

3. 定期对术中用血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六、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制度由医务科负责解释。

3. 本制度如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相抵触,以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为准。

手术用血流程(包括麻醉科与输血科沟通流程)

手术用血流程(包括麻醉科与输血科沟通流程)

手术用血流程(包括麻醉科与输血科沟通流程)在手术中,当预计会出现大出血或者发生非预计大出血时,需要迅速进行血型鉴定、输血申请,并签署输血知情同意书。

同时,需要通知输血科备血、确认库存血是否足够,并向台下医护人员及手术科室反馈信息,同时启动血液保护措施。

血液保护措施主要包括:自体输血及减少术中出血。

自体出血可以通过自体血储存、血液稀释、血液回收等方法实现。

而减少术中出血的方法则包括:控制性降压、压迫止血、以及止血药物的应用。

在术中,需要根据出血量和Hb水平来决定是否需要输血。

如果不需要输血,则需要继续观察,密切注意出血量和生命征。

目前,开始输血的时机一般为Hb60~70g/l(Hct18%~21%),但对于心肌缺血、冠状动脉血管疾病等患者,应维持在Hb为100g/L,Hct30%以上。

如果需要输血,则需要进行交叉配血并确认库存血是否足够。

如果输血科库存血不足,应及时通知麻醉科并汇报医务科,通知台下护士取血,联系血站,积极与血站沟通。

如果无法获得血液,则由麻醉医师及手术医师沟通决定是否暂停手术。

最后,需要麻醉科和台下护士观察是否出现输血反应,根据Hb水平决定是否需要再次输血,并再次核对血型、进行一般处理、记录、观察病情是否缓解。

如果出现问题,需要停止输血,通知输血科,并汇报科室,医务科组织抢救。

在确认库存血足够后,输血科进行交叉配血,护士领取血液后与输血科核对,进入手术室后再次与麻醉科核对无误后进行输血。

在输血过程中,麻醉科和台下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是否出现输血反应。

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结束后,因输入血液或其制品或所用输注用具而产生的不良反应。

如果没有输血反应,则可以继续输血,根据患者的HB水平决定是否需要再次输血。

如果出现输血反应,则应再次核对血型,并采取一般处理措施,记录情况,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是否缓解。

如果病情未有好转,则可以继续输血,根据患者的HB水平决定是否需要再次输血。

相反,如果病情未有好转,则应停止输血,通知输血科,并向科室和医务科组织抢救。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和流程图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和流程图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及流程1、临床用血应严格执行《医疗机构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有关规定,提倡科学、合理用血,杜绝浪费、滥用血液,确保临床用血的质量和安全。

2、医院输血科在输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和技术指导、临床用血的计划申报、储存血液、对本单位临床用血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参与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与科研。

3、临床用血前,应当向患者或其家属告之输血目的、可能发生的输血反应和经血液途径感染疾病的可能性,根据输血技术规范进行相关项目的检验,由医患双方共同签署用血志愿书或输血治疗同意书并存入病历。

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经医务科或者总值班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4、临床用血适应症根据《输血技术规范》执行。

一次用血、备血量超过 2000毫升时要履行报批手续,需经输血科(血库)医师会诊,由科室主任签名后报医务科批准。

急诊、抢救用血经主管医师以上同意后可随时向输血科申请、但事后应当按照以上要求补办手续.5、术前自身储血由输血科负责采血和储血,经治医师负责输血过程的医疗监护。

亲友互助献血应在输血科填写登记表,到血站进行无偿献血。

严禁自采供血或者自行通过其他途径取得血源。

6、临床用血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输血时发现不良反应,立即根据输血技术规范进行处理并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

7、临床输血完毕后,应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 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送回输血科保存和处理.8、成分输血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节约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应积极推广,成分输血率应高于90%。

输血质量管理持续改进(PDCA)一、策划1。

实施背景2012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为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临床用血安全管理知识的认识,培养科学合理用血的理念,医务科对既往临床用血管理及实施中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发现存在的困难与不足。

2。

临床用血中存在的问题⑴输血质量管理中各部门职责范围不够明确,输血风险控制不到位.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不能真正履行其职责,没有很好地行使监督管理职能。

手术室安全用血ppt课件

手术室安全用血ppt课件

成功案例二
总结词
灵活应对、创新方法
详细描述
面对血液供应不足的情况,该医疗机构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他们与当地的红十字会合作 ,开展献血活动,同时优化血液库存管理,合理分配血液资源。此外,他们还引入了自
体输血等新技术,减少对外部血液的依赖。
失败案例:某医院因输血不当引发的医疗纠纷
总结词
操作不规范、监管不力
在取血、输血前,确保血型、血袋、 患者信息等核对无误,防止输错血。
根据患者情况调整输血速度,避免过 快或过慢引起的并发症。
输血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输血过程中的反应,如 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术后观察与处理
观察输血效果
评估输血后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 、生命体征等,确保输血效果良
好。
处理并发症
如出现发热、过敏等输血并发症 ,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
记录与反馈
详细记录手术室安全用血的整个 过程,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
部门,持续改进工作流程。
04
手术室安全用血的挑战与解决 方案
血液供应不足
原因分析
血液资源紧张,献血人数不足,血液采集和储存设备有限。
解决方案
加强宣传教育,鼓励更多人参与献血,提高公众对献血的认识和参与度;优化血 液采集和储存设备,提高血液利用效率。
技术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将有更多的新技术应 用于手术室安全用血领域,如自体输血技术、血 液净化技术等。
展望
未来手术室安全用血将更加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 和人性化服务,同时将不断完善相关法规和制度 ,提高行业的整体水平。
THANK YOU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管理不严格、操作不规范、技术
水平不高等方面。
解决措施

医院术中输血制度和流程

医院术中输血制度和流程

术中输血管理制度和流程一、术中输血管理制度1、临床主管医师术前应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因素(手术的方式、部位、切口创面大小、切除脏器范围、手术难易程度、出血量预计、渗血量、手术需时长短和手术危险程度、术中控制出血的能力、麻醉技术等)对输血治疗进行充分评估;2、预计术中需要输血者,应于术前做好输血前相关准备工作。

(1)进行ABO、RhD血型初检、ALT、血常规、anti-HIV、anti-HCV、anti-TP、HBsAg、出凝血功能等输血前检测(检验科);(2)临床医师在输血申请前,应向患者或其近亲属充分说明使用血液成分的必要性、输血的风险和利弊及可选择的其他办法,取得患者或其近亲属知情同意后,签署《输血/血液制品治疗知情同意书》,并记录在病历中。

(3)根据输血前检测相关结果,充分评估临床预计所需的血液成分和剂量,填写好输血申请单,连同ABO、RhD血型复查标本、不规则抗体筛选标本及交叉配血标本,至少提前于预定输血日期1天以上送输血科备血(急救用血除外)。

(4)术中备血申请应遵循申请用血医生资格规定,根据申请备血量履行相关审核、报批手续。

如遇大量输血或特殊成分(如成分输血等),主管医师还应提前与输血科联系,以保障术中用血安全。

1)输血申请医生资质与分级申请权限(同一患者同一天):①输血申请医师必须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②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申请备血量全血、红细胞、血浆制品累计不超过800毫升;③副高专业技术职称申请备血量全血、红细胞、血浆制品累计不超过1200毫升;④正高专业技术职称申请备血量全血、红细胞、血浆制品累计不超过1600毫升;⑤本条款规定不适用于急救用血。

2)输血申请审核与报批流程:①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按全血200ml为1单位,制备成红细胞制品1单位和血浆100毫升)的,由申请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核准签发,方可备血。

②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的,由申请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编制人:校核人:审核人:批准人: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术中安全输血管理制度

术中安全输血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输血安全,预防和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需要进行术中输血的患者。

三、管理职责1. 医院输血科负责全院临床用血的供应、储存、配送及输血咨询工作。

2. 手术科室负责患者的输血申请、输血过程中的观察及输血后不良反应的处理。

3. 医院医务科负责对术中输血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

四、输血申请1. 患者术前,经治医生根据患者病情,提出输血申请。

2. 输血申请单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血型、输血指征、输血量、输血时间等。

3. 护士接到输血医嘱后,应核对患者信息、血型、输血指征、输血量等,无误后签字确认。

五、血液采集与储存1. 采集血液标本时,应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一人一次一管。

2. 采集血液标本后,由专人将血样和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

3. 输血科收到血样后,应及时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

4. 血液储存:血液需在输血科指定区域储存,储存条件应符合规定要求。

六、术中输血1. 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血型化验单,按输血查对制度执行“三查八对”。

2. 输血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使用一次性输血器。

3. 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有异常情况,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

4. 输血结束后,输血护士应将输血记录单、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报告单等归档保存。

七、输血后观察与处理1. 输血后,护士应继续观察患者病情,如出现输血反应,应立即通知医生。

2. 输血反应的处理:根据反应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减慢输血速度、停止输血、抗过敏治疗等。

3. 输血后,患者应继续观察至少24小时,确保无输血相关并发症发生。

八、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与报告1. 输血科负责对术中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并及时向医务科报告。

2. 手术科室应积极协助输血科进行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和处理。

九、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有相关规定与本制度不一致的,以本制度为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参考.资料术中用血的相关制度及流程,手术用血指征
(1)凡术中需输血者,主管医师应于术前备好血标本,填好输血申请单,注明手术输血日期和备血量送血库。

如需血量大或有特殊要求(如成分输血等),主管医师均应提前与血库直接联系妥当。

(2)术中需输血时,应由手术配合人员携带病历及时联系取血。

取血人员每次只许取1名病人所需的血液,以免发生差错。

(3)输血前应仔细查对病人姓名、住院号、血型及输血申请单等3遍,取血人在血库查对1遍,麻醉医师与巡回护士查对1遍,输血或加血者查对1遍。

(4)按手术进行情况调整好输血速度,密切观察输血反应。

有特殊反应者,应保留余血备检。

凡输两个以上供血者的血液时,应在两者之间输以少量生理盐水,两者不可直接混合。

(5)输血毕,保留血袋,以备查对。

(6)输血起始、完毕时间及输血量,由麻醉医师记录于麻醉记录单上。

1.申请用血应由经治医师详细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上的各项内容,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交叉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由本科室医护人员送交输血科备血,电话、口头备血无效。

2.申请用血必须抽取受血者血液3mL以上,连同申请单送输血科以进行交叉配合试验用。

如果用血量超过800ml以上,标本须酌量增加。

3.受血者配血实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一天内的,逾时需重新抽血;一次输入3个献血者血液的受血者,如仍须输血,必须重新抽血做交叉配合试验。

4.血液均有不长的保质期,所有用血量尽量按照病情需要申请,避免浪费。

5.申请单上要写明用血时间,非急救病人用血请提前一天备血;一次用血、备血量超过1600mL时要履行报批手续,经报医务部核准签字后送输血科。

6.备用血以两天为限,逾期无效,但需延期使用者必须预先通知,以便及时补充备血。

7.全血、特殊用血(包括Rh阴性血液、冷沉淀、血小板、洗涤红细胞)必须提前一天与输血科预约,以便与血站及早预约、分离、洗涤、分装;全血备血必须经科主任签名报医务部核准签字后送输血科与血站联系;临床特殊用血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尽早输用、及时记帐,避免浪费。

8.临床领取用血时,务必认真查对,一经出库不能退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