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乐音乐发展历程
巴洛克时期的器乐

自中世纪的欧洲,几乎每个小镇的教堂中都拥 有或大或小的管风琴,每到宗教节日,都能听到悠 扬的乐曲飘散在整个小镇。能够在著名的大教堂中 担任管风琴师,也是音乐家们引以为豪的荣誉。
北京音乐厅
北京音乐厅舞台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
♪、主题加变奏是巴罗克器乐创作最普遍的手法, 在键盘乐上运用广泛。
例:钢琴曲 巴达捷夫斯卡《少女的祈祷》
♪、组曲是由不同性格的若干舞曲组成的。
如:法国的库普兰、库朗特; 德国的阿拉曼德、 西班牙的萨拉班德、 英国的吉格等,
组曲是作曲家从市民及民间生活中汲取艺术创 造素材的具体体现。
例:同器乐组曲
提 琴:
小提琴
中提琴
倍
大
提
大提琴
琴
1、键盘音乐 巴罗克时期的键盘音乐: 管风琴(教堂) 古钢琴(世俗)
a、管风琴 ♪、托卡塔 ♪、赋格
管风琴出现于公元前250年前后,
管风琴是构造最复杂,体积最庞大,造价最昂 贵的乐器。
管风琴属于簧片类乐器中的自由簧乐器,演奏 方法类似于钢琴、风琴等键盘乐器。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
国家剧院管风琴
6500只音管包括:12米高的大管子; 比铅笔还细的小管子。
西安音乐厅
深圳音乐厅
a、管风琴: 沿着复调音乐的道路向前发展, 主要体裁是托卡塔、赋格。
♪、托卡塔 ( toccata 意) :触动 触技
在新教教堂里,读经、唱赞美诗等礼仪之前, 往往由管风琴师演奏一段“前奏”,最常用的就是
以 即兴为主的托卡塔。
它不仅给会众心理和精神上以准备,同时管风 琴师也借此展示自己在键盘及踏板上的演奏技巧。
外国器乐发展历程

外国器乐发展历程外国器乐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各种乐器演奏音乐。
然而,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器乐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在这个时期,教堂音乐成为器乐演奏的主要形式,而宗教因素的限制导致了器乐演奏技巧和曲目的缺乏多样性。
到了巴洛克时期,器乐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个时期的欧洲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他们创造了许多优秀的器乐作品。
巴洛克时期的主要器乐包括小提琴、大管风琴、大键琴等。
这些乐器的技术和演奏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改进,使得器乐演奏的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典音乐时期的到来标志着器乐的又一次革命。
在这个时期,交响乐团成为器乐演奏的重要形式。
作曲家们开始创作大型交响乐曲,结构复杂、丰富多样的乐章使得器乐演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此外,钢琴、小号等新型乐器的发明也丰富了器乐的演奏手段。
进入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到来进一步推动了器乐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作曲家们开始注重表现个人情感和创造独特音色的能力,器乐作品的形式开始变得更加自由。
各种乐器的技术和演奏方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弦乐器、管乐器和键盘乐器等都有了更加复杂和华丽的演奏技巧。
此外,管弦乐队的编制也逐渐扩大,乐队规模更加庞大,音乐作品的表现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到了20世纪,器乐发展进入了现代主义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作曲家开始摒弃传统的音乐规范,尝试使用新的和声和结构手法。
一些新型乐器如电吉他、电子琴等也逐渐被引入器乐演奏中。
此外,现代器乐演奏还包括了一些实验性的演奏形式,如即兴演奏和实时电子处理等。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器乐发展也进入了21世纪以来的数字化时代。
从电脑音乐到合成器演奏,数字技术使得器乐演奏的方式和手段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现在,人们可以通过电脑软件进行高级制作和混音,使得声音和效果更加多样化和现代化。
总的来说,外国器乐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从古埃及时期的乐器演奏到21世纪的数字化演奏,这一历程见证了人类艺术和技术的发展进步。
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史

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史中国民族器乐是中国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国音乐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以时间顺序探讨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史。
古代中国是民族器乐的发源地之一。
早在古代,中国人就开始使用各种乐器来表达情感和表达思想。
最早的民族器乐之一是古琴,它被誉为“中国的国乐”。
古琴有着悠久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象征。
古琴有着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弹奏时需要借助指法和技巧来表达情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民族器乐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唐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中国与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
这也为中国的民族器乐带来了新的影响和发展机遇。
丝绸之路的影响使得中国的民族器乐开始融合了一些西方的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在宋朝时期,中国的民族器乐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当时,乐器的种类更加丰富,演奏技巧也更加成熟。
著名的乐器如古筝、笛子、琵琶等都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些乐器在演奏技巧和音色上都有了新的突破,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民族器乐进一步发展壮大。
这个时期,乐器的种类更加多样化,乐器的制作工艺也更加精细。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民族器乐开始与戏曲、舞蹈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表演形式。
著名的乐器如京胡、二胡等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进入现代时期,中国的民族器乐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20世纪初,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中国的民族器乐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但是,中国的民族器乐并没有被淘汰,反而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新的发展和创新。
中国的音乐家开始将民族器乐与西方音乐相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自信的崛起,中国的民族器乐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民族器乐的传承与发展,加强了对乐器制作工艺的保护和研究。
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音乐家也加入到传统民族器乐的学习和创作中,为中国的民族器乐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国器乐的发展历史论文

我国器乐的发展历史论文中国器乐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乐器演奏,如箫、琴、瑶琴等。
这些古代乐器在中国古代音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后来的器乐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古代,器乐分为雅乐和俗乐两类。
雅乐是指在宫廷、祭祀和宴会等正式场合使用的乐器,而俗乐则是指在民间庆祝活动中使用的乐器。
这些古代乐器的发展对中国器乐的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器乐发展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
在唐宋时期,丝竹乐团逐渐形成并得到了发展,其中包括了丝弦乐器和竹管乐器的演奏。
此时期的器乐在宫廷和社会生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为中国器乐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清时期,中国器乐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明清时期,器乐演奏家纷纷加入到了丝竹乐团中,推动了中国器乐的发展。
同时,明清时期的文人雅士们也致力于器乐演奏的创新和发展,使得中国器乐走向了一个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发展道路。
近代以来,中国器乐在现代音乐的影响下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发展。
中国的器乐家们开始吸收西方音乐理念和演奏技巧,使得中国器乐在曲调、演奏方式和音乐表达上都得到了革新。
总的来说,中国器乐的发展历史是一个辉煌而丰富的过程。
古代乐器的传统与现代音乐的融合,使得中国器乐拥有了独特的魅力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相信在未来,中国器乐会继续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世界的音乐舞台带来更多的精彩。
在当今,中国器乐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复兴。
随着文化产业的兴盛和音乐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中国器乐产生兴趣并加入到器乐学习的行列中。
从古琴、古筝到琵琶、笛子等乐器的学习热潮,都反映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关注和继承。
同时,在现代流行乐中,越来越多的流行歌手和音乐人开始尝试将中国传统器乐融入到现代音乐创作中,创造出新的音乐风格。
这种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新方式,不仅丰富了中国音乐的表现形式,也为有志于从事器乐表演和创作的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除此之外,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开始加大对中国器乐的扶持力度,通过举办各种音乐比赛、音乐节等活动来推广中国器乐,为器乐演奏家提供更多的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巴洛克时期器乐的发展历程

8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4/ 03运动,从而发出美妙的声音。
最初,羽管键琴的形状是四角形的,到了17世纪,羽管键琴的形状变成了翼状三角形,琴弦水平排列,与琴键平行。
15世纪时,羽管键琴的音域为3个八度;16世纪扩大到4个八度,直到18世纪扩大到5个八度。
维吉那琴(旧式方形钢琴)是一种小型的羽管键琴,它有一个长方形的盒子(通常没有腿),弦位于对角线。
因为它发出的声音甜美、悦耳,类似于少女的音色一般,因此它还被称为处女琴(virginale )。
这种乐器流行于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上半叶的英国上流贵族女性阶层中。
维吉那琴的琴弦与键盘平行,每音一弦,演奏者一般可放置在腿上进行演奏。
(二)弦乐器在巴洛克音乐文化中,弦乐器音乐也得到了发展。
这主要归功于弦乐器的发展和改进。
弦乐器分为两大类:弦乐器类和弹拨乐器类。
现代弦弓乐器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它们的前身都是中提琴。
它们出现于十五世纪末至十六世纪初。
由于音色柔和,它们在当时的管弦乐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提琴(意大利语:Viola )——是一种古老的弓弦乐器,指板上有五线谱。
中提琴由西班牙文vihuela 发展而来。
由于中提琴的初始尺寸较大,人们在演奏时要坐在两腿之间或侧放在大腿上,因此该乐器被称为viola da gamba ,即脚踏中提琴。
在17-18世纪,中提琴和甘巴(当时的古大提琴)常作为独奏、合奏和管弦乐队乐器被广泛使用。
大提琴出现于十五世纪末至十六世纪初。
属于拥有低音和高音区的弦乐器,从十六世纪上半叶开始为人所知。
大提琴的结构与小提琴相同,但尺寸要大得多。
他们坐着演奏大提琴,将大提琴放在自己面前,用一条带尖(尖顶)的特制腿将大提琴放在地板上。
四根弦以五度为单位进行调音。
因此,大提琴的音域非常大(大提琴的音域达到5个八度),音色也极为丰富。
巴洛克时期的第二大类弦乐器是弹拨乐器,其中最常见的是鲁特琴(英文:Lute ,源自阿拉伯语:Al'ud-“木头”)。
简述巴洛克时期器乐的发展

简述巴洛克时期器乐的发展巴洛克时期则是一个探索和实验乐器的时期。
各种乐器组、合奏曲等风格开始形成。
主要体现在一下几方面…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一般认为是1600年至1750年之间。
这和我们对于任何时期的划分一样,也是相对的。
即从蒙特威尔第开始到巴赫和亨德尔为止的150年。
1750年,对位法大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去世标志着巴洛克巅峰对违法的终结也标志着巴洛克时期的终结。
自1600年以来,欧洲各国相继创建了专业和业余的音乐家共同组成的音乐小组,专门从事各种音乐活动。
并使欧洲的乐器获得了蓬勃的发展。
巴洛克时期则就是一个积极探索和实验乐器的时期。
各种乐器组、合奏曲等风格已经开始构成。
主要彰显在一下几方面:1.小提琴与器乐合奏:随着主调音乐创作方法被注重,小提琴在器乐发展中获得了主要地位。
意大利低音提琴制造业的三大家族就是阿玛蒂、瓜特瓦内里、斯特拉蒂瓦里,他们生产的低音提琴工艺精湛,音色迷人,大大推动了低音提琴生产水平和弹奏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推动了低音提琴居多的演奏艺术的发展。
小提琴的发展还催生了“奏鸣曲”和“协奏曲”两小体裁的问世。
奏鸣曲最早的含义是“器乐曲”,和组曲比较相近,它的每一乐章在性格和速度上都是建立在“对比”的原则上,通常是4或5个乐章。
直到意大利作曲家科莱里最终确立了“三重奏鸣曲”这一体裁,形成了“慢―快―慢―快”的结构原则,成为现代奏鸣曲的雏形。
协奏曲则所指由演奏部分与演奏部分协同弹奏的乐器体裁。
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为大协奏曲的构成作出了注重的贡献。
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就是小协奏曲这一体裁的注重代表,并奠定为3个乐章的套曲结构。
第一乐章就是回旋曲性质的快板,第二乐章就是歌唱性质的慢板,第三乐章就是拎舞曲性质的快板。
此套曲就是音乐会上经常弹奏的曲目。
2.古钢琴艺术的发展:英国和古钢琴家最早创作了钢琴音乐的新风格,常用变奏曲体裁。
法国和古钢琴家蓬涅尔所写下的主要就是舞曲性质的奏鸣曲,将相同民族风格的舞曲融合在一起。
民族器乐与乐种历史沿革

隋、唐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在政治上奉行了“中国即安、四夷自眼”的方针,在艺术上也相应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政策。以隋、唐九部乐和十部乐为代表的音乐象征了这种大融合。
1、隋、唐大曲中的器乐。隋、唐大曲是在唐代民歌、曲子的基础上继承相和歌大曲的曲式结构特点而形成的一种大型歌舞形式。其中包括器乐、歌曲和舞蹈三个部分。在曲式结构上分为散序、中序和破三大段。隋、唐时期,西域音乐盛行,对中原文化发展形象很大,如天竺乐、龟兹乐、西凉乐、高昌乐、康国乐、安国乐、疏勒乐等。唐代之燕乐,是受清乐、胡乐二者影响的一种创作歌舞音乐,以琵琶为主要伴奏乐器,故又称“琵琶乐”。唐大曲中的法曲,其风格较为清淡、幽雅。唐大曲增加了器乐在中国传统音乐以及大型歌舞艺术中的重要地位,促进了器乐艺术向更广更深领域的发展。2、器乐独奏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琵琶演奏得到了发展,中国传统琵琶在秦、汉时期称为直项琵琶,东晋时期由西域传入了曲项琵琶。到了唐代,在形制上沿用了曲项琵琶音箱的形制特点;逐步舍弃曲项琵琶用拨子弹奏,沿用直项琵琶用手弹奏;演奏姿势上由横抱改为竖抱;品位由四柱改为十四柱。3、擦弦乐器的出现。根据现有史料,在唐以前没有擦弦乐器,唐时出现,如奚琴,它的出现改变了我国传统乐器的结构,丰富了我国乐器的组合类别。4、音乐理论。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属燕乐二十八调和犯调、移调的运用。燕乐二十八调是隋、唐时期运用于琵琶音乐及宫廷燕乐和民间俗乐中的一种调式理论,运用十分广泛,不仅对当时的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的影响很大,对后世,甚至今天民间音乐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犯调是指转宫和转调而言,实际上包括了调式、调性的转换。移调是把同一曲子移在不同的调门、指法上演奏。这在当时是演奏家们表现技巧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中国音乐史是指中国古代至现代音乐的发展历程,涵盖了广泛的音乐形式、风格和流派。
中国音乐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代时期。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音乐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音乐传统。
1. 古代音乐时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3世纪)古代音乐时期是中国音乐史的起源阶段。
在这个时期,音乐主要用于祭祀、宴会和娱乐活动。
古代音乐以雅乐和俗乐为主,雅乐是皇室和贵族的音乐,而俗乐则是民间音乐。
古代音乐器乐以编钟、磬、筚篥、笙等为主要乐器。
2. 中古音乐时期(公元4世纪-公元13世纪)中古音乐时期是中国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佛教的传入对中国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音乐和宫廷音乐逐渐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此时期的代表性乐器有琵琶、箜篌、笛子等。
3. 近代音乐时期(公元14世纪-20世纪初)近代音乐时期是中国音乐进入现代化阶段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西方音乐的影响逐渐增强,中国音乐开始吸收西方音乐的元素,并与传统音乐相结合。
中国音乐家开始创作新的音乐作品,如交响乐、歌剧等。
同时,中国民间音乐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
4. 当代音乐时期(20世纪初至今)当代音乐时期是中国音乐发展的最新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音乐经历了多元化的发展,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音乐家和作品。
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的融合成为当代音乐的一个重要特点。
此时期的代表性音乐形式有摇滚乐、流行音乐、电子音乐等。
总结:中国音乐史的发展经历了古代音乐、中古音乐、近代音乐和当代音乐四个时期。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中国音乐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过程,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中国音乐的发展对世界音乐史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 钢琴音乐的鼎盛时期 乐器制作工艺获得较大改善; 钢琴演奏技术迅速提高和发展;
钢琴小品成为作曲家抒发感情、捕捉 瞬间体验的最拿手形式
1. 小型钢琴体裁的开拓者之一 2. 即兴曲和音乐瞬间具有随想性质 3. 创作手法上启发了钢琴小品创作 作品: 1. 大型:《流浪者幻想曲》 2. 小型:8首即兴曲、6首音乐瞬间
特征: 最后乐章是慢乐章,强调“悲怆”主题
4. 德沃夏克 《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 在美国的第一部作品 ① 融入印第安音乐、黑人音乐元素
② 通俗易懂,常见民歌中切分、五声音 阶和调式音阶
③ 第一乐章主题贯穿全曲,末乐章再现 前三乐章主题
以舒伯特晚期和瓦格纳音响理想的观念为基础。 艺术特征: 规模巨大而复杂; 在一个乐章中常包含三个作突然力度对比的主题群; 巨大的高潮与柔和的抒情段落相互穿插; 常使用齐奏、模进、固定低音和错综的复调手法; 阶梯式力度布局; 号角式的短小动机; 和声极其丰富,长时间不变的调性和半音转调形成对
总体特征: (1)旋律优雅而炫技 (2)和声大胆创新(等音转调,新的不协和和弦) (3)运用踏板扩大和声织体 舞曲:马祖卡、波洛奈兹、圆舞曲
其他:前奏曲、夜曲、练习曲、叙事曲、 谐谑曲、
音乐节奏为中速的3拍子,重音变化较 多,以落在第2、3拍上较为常见,情 绪活泼热烈.
波洛奈兹
•¾ 拍子,中等或偏慢速舞曲。 •在肖邦的作品中,变成一种华丽而雄 壮的钢琴独奏曲。通常是三段体或者 回旋曲式
(1)独创由钢琴小品组成的钢琴套曲 (2)结构自由,有想象力,表现宽广 (3)技法新颖,主调风格,钢琴织体
像带有复调因素的四重奏 作品: 《狂欢节》《蝴蝶》《童年情景》
(1)旋律与和声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2)形式上与古典传统相连; (3)首创“无词歌” 作品: 大型:《d小调庄严变奏曲》 小型:《无词歌》
引子主题是全曲两个节本主题的动机 疑问式音调:1—7—3
1. 创作有故事情节和图画音乐“音诗” 2. 取材于文学、哲学和实际生活 3. 把主导动机、主题变形创造性使用 4. 织体上用多调性和不协和音 代表作:《死于净化》《查拉图斯特如是
说》《剃尔的恶作剧》《堂吉诃德》
印象主义代表人物 旋律:短小动机 节奏:复节拍、复节奏 调式:五声音阶、中古调式、全音阶 和声:增强和声结构,减弱功能进行 音色:注重色彩效果 配器:扩大音区、力度 结构:松散模糊 代表作品:《牧神午后前奏曲》、《大海》、
• 《c小调革命练习曲》是在华沙起义失 败后创作,反映悲愤、沉痛之情
独奏奏鸣曲 a. 代表作曲家:D.斯卡拉蒂、C.P.E.巴赫 确立了近代独奏奏鸣曲(古典奏鸣曲)的
结构形式,包括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慢板、三部曲式; 第三乐章:慢板、小步舞曲或诙谐曲; 第四乐章:快板回旋曲或回旋奏鸣曲。
b. 海顿、莫扎特省去了第二乐章或第三乐 章,确立了三个乐章的奏鸣曲形式(快 板—行板—快板)
海顿的交响曲
代表作:十二首伦敦交响曲 a.结构:固定为四个乐章 b. 配器: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 c. 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 d.具有浓郁的农村气息
莫扎特的交响曲
1788年,莫扎特连续写出三部交响曲在思 想和风格方面代表了莫扎特的最高水平。
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愉快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富有戏剧性 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宏伟
巴赫:四首管弦乐组曲 亨德尔:《水上音乐》、《皇家焰火音乐》
近代组曲: 巴洛克时期之后的组曲常由一些具有民族
特点的舞曲、芭蕾舞或歌剧选取组成
比才:《阿莱城的姑娘》组曲 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鲁什卡》组曲 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组曲 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
分类: 教堂奏鸣曲 室内奏鸣曲
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 第三乐章,谐谑曲 第四乐章,采用贝多芬早年的普罗米修斯
主题,并以短的经过部和发展部共同构成 自由变奏曲形式。
《第五“命运”交响曲》 一反强调第一乐章的传统,以动机的贯穿发展
手法,将四个乐章构成了有机的整体。这种手法 在后来的作曲家的创作中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第九“合唱”交响曲》 宣告了贝多芬的哲学和精神理想。在第四乐章
(1)以声乐为范本: 坎佐拉(被演奏的尚松) 利切卡尔(经文歌演变而来) (2)舞曲 为琉特琴、键盘乐器与合奏乐器而作 (帕凡+加亚尔德)<法> (帕萨梅佐+萨尔塔雷洛)<意> (3)技巧性 幻想曲、前奏曲、托卡塔
是最古老的器乐套曲形式,源于对比性舞曲的组 合。
核心结构: 【德】阿拉曼德舞曲、 【法】库朗特舞曲、 【西】萨拉班德舞曲、 【英】吉格舞曲
最后的高峰
探寻乐器组合的多种可能,丰富了音乐 的表现手段,六首协奏曲的风格迥异,不 仅乐器组合彼此不同,而且协奏方式也各 异。
结构:
a. 第一乐章 双呈示部:第一个呈示部由乐 队演奏,第二个呈示部以独奏乐器为主与 乐队共同演奏
b. 第二乐章 具有对比中段的、带再现的三 部曲式
c. 第三乐章 常用回旋曲
1. 组曲 2. 奏鸣曲 3. 协奏曲 4. 室内乐 5. 交响曲 6. 钢琴音乐
(1)、古希腊器乐 里拉琴——太阳神、理性精神 阿弗罗斯管——酒神、感性精神
(2)、中世纪器乐
(3)、文艺复兴器乐 乐器: 琉特琴最为流行,弓弦乐器、键盘乐器发展
器乐与声乐的关系: 风格和演奏都与声乐有紧密的联系 重叠或取代复调声乐作品中的一些声部 大量的独奏和重奏的器乐曲目来自声乐 作曲家们逐渐直接为乐器写作
直接来源:意大利歌剧序曲 结构模式:“快-慢-快” 创作中心:1. 曼海姆乐派:施塔米兹
2. 柏林乐派:CPE巴赫 3.维也纳 特征:1. 取消通奏低音 2. 力度上强弱对比 3.形成了快板-行板-小步舞曲-快板终曲 的交响套曲形式
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奏鸣曲快板曲式 第二乐章 慢板 第三乐章 带三声中部的小步舞曲 第四乐章 回旋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
华彩乐段Cadenza
莫扎特、贝多芬等往往只安排位置,不具 体写出
门德尔松后,很多作曲家亲自写华彩乐段, 成为作品中的有机部分和有独立特点的部 分
重奏曲和小型器乐合奏曲,区别于大型管 弦乐。
发展高峰:17世纪下半叶后 代表形式:弦乐四重奏 重要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
(一)早期交响曲
比;
九部交响曲: 第二“复活” 第三是赞美诗式的 第四如同田园诗 第五献给死亡 第六以“悲剧”著称 第七“千人交响曲” 第八献给“永恒的爱” 第九“大地之歌”,以六首中国诗为基础,为男高
音、女低音和管弦乐队而作
马勒交响曲的艺术特征:
不能与歌曲割离,许多主题都与他的某些 歌曲相似;
精神风貌和斗争生活
e.成为继贝多芬之后交响乐的典范
3. 柴可夫斯基 创作:六部交响乐 艺术特征: 1. 继承西欧与俄罗斯交响音乐体系 2. 体现俄罗斯忧郁、深沉、宽广性格 3. 俄罗斯民族元素融入交响曲 4. 强调戏剧性、逻辑性
《b小调第六“悲怆”交响曲》 最后一部;自传性;最具代表性 结构:慢板——快板——快板——慢板
管弦乐与人声相得益彰; 音乐结合个人生活经历; 更加扩充的结构规模和乐队编制;
将浪漫主义的交响乐和交响清唱剧发展到 了一个新的高度;
对勋伯格、贝尔格和韦伯恩产生着根本的 影响。
1)柏辽兹的标题交响乐
《幻想交响曲》五个乐章,描述作曲家对于恋人 的种种幻想;
《哈罗德在意大利》,根据英国诗人拜伦的长诗, 以故事中的场面和大自然为基础而创作,其中出 色的运用了独奏中提琴,使之发挥出前所未有的 表现力;
《罗密欧与朱丽叶》,被称为交响戏剧,使用了 领唱和合唱
艺术特征:
浪漫主义情绪的表达手法,根据表达的需 要而解放交响乐的形式;
自由速度和经常的速度变化; 固定乐思; 半音化的旋律与和声; 大量使用新乐器,如短号、钟、竖琴等; 扩大乐队编制,如运用四个大管,至少14
个大提琴等
这一旋律形象代表恋人,贯穿在五个乐章 中
豪迈
这是莫扎特哪部交响曲中,哪个乐章的主题动机元 素?
•《第41交响曲》第四乐章 •奏鸣曲式,雄伟庄严 •把赋格曲形式与交响曲的奏鸣曲式相结合,使 之内涵极为丰富 •那一时代风格和成就的综合
贝多芬的交响曲
英雄性、戏剧性:《第三》、《第五》、 《第九》
生活性、抒情性:《第一》、《第四》、 《第八》
首创标题交响诗(单乐章),着重表 现诗的意境
写作特点:“单一动机”构造全局 取材:文学、绘画、戏剧
标题交响曲创作:《浮士德交响曲》 《但丁交响曲》
题材来源
诗歌:前奏曲、理想、山间所闻、普罗 米修斯
戏剧神话:奥菲欧、马捷帕、塔索、哈 姆雷特
油画:匈奴之战
文学关联:拉马丁的诗 结构:引子+四个不同段落
综合性、描绘性:《第二》、《第六》 群众舞蹈性:《第七》
绝对音乐 标题音乐(No. 6 “田园”交响曲) 循环性主题(No.5、No.9) 动机性发展(No.5) 加入人声(No.9) 死亡素材——葬礼进行曲(No.5,2
乐章,No.7,2乐章) 主题与变奏(No.3,4乐章)
第一乐章 引子
b小调《第八交响曲》(未完成)
美学观念:套曲结构根据表现内容来定 结构:两个对比性乐章 Mov1: 压抑、痛苦、不安(快板奏鸣
曲式) Mov2:遁逃意识,向往宁静(慢板) 风格:歌唱性的旋律风格
浪漫主义无标题交响乐创作的代表 a.戏剧性来自贝多芬 b.对民歌、舞曲的兴趣效法于舒伯特 c.个人热情的叙述音调,接近于舒曼 d.继承贝多芬交响乐的传统,表现时代
中,运用了规模巨大的自由变奏曲式。引子中引 用了前面三个乐章的主题,并对他们进行否定。 人声演唱使乐曲达到顶峰。这部作品与贝多芬晚 期的其他许多作品一样,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 更多的关注内容,预示了浪漫主义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