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知识
中国历史朝代简介明朝

中国历史朝代简介明朝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自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来,经历了16位皇帝的统治,一直延续了276年。
明朝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发展,同时也对中国的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明朝的建立、统治、经济、文化和衰落等方面进行概述,以帮助读者对该历史时期有更全面的了解。
一、建立和统治明朝的建立和统治起源于公元1368年,朱元璋成功推翻元朝统治,自立为皇帝,国号定为“大明”,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他清除了元朝的抵抗势力,通过改革军队和设置行政机构,扩大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皇权的地位。
此外,朱元璋还实行农田改革,减轻农民负担,提高社会稳定,为明朝的长期统治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繁荣明朝时期,中国的经济出现了较长时期的繁荣。
朱元璋实行了均田制和土地国有制度,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
此外,朱棣(明成祖)时期启动的郑和下西洋,也为中国开拓了海上贸易,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在明朝,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发展,许多手工业品如瓷器、织物和书法等成为了中国特色的代表。
三、文化繁盛明朝是中国文化繁盛的时期之一,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艺术成就。
明成祖时期,文人墨客追求“济世之功”和“道义之行”,使得文学艺术走向现实主义。
著名的小说《水浒传》和《西游记》等都是在明朝时期创作完成的。
明成祖还举办了丽正殿科举考试,重视文人治国,激发了文化的繁荣。
此外,明朝的景德镇瓷器和苏州园林等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
四、衰落和灭亡明朝在中期逐渐出现了许多问题,导致了它最终的衰落和灭亡。
明朝后期,政治腐败和官僚主义盛行,社会不稳定,经济问题严重,并遭受外族入侵的威胁。
同时,由于内忧外患的加剧,明朝丧失了对社会的控制力和信任,广泛的农民起义和边境战乱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1644年,明朝被后金的清朝所取代,结束了明朝的统治。
明朝历史问题及正确答案

明朝历史问题及正确答案
1. 明朝的建立时间和第一位皇帝是谁?
问题:明朝是在哪一年建立的?第一位皇帝是谁?
答案:明朝是在1368年建立的,第一位皇帝是朱元璋,即明太祖。
2. 明朝的都城是哪里?
问题:明朝的都城是哪里?
答案:明朝的都城最初是南京,1403年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将都城迁至北京。
3. 明朝的官制和科举制度是如何运作的?
问题:明朝的官制和科举制度是如何运作的?
答案:明朝的官制分为九品,实行科举制度,通过乡试、会试
和殿试三个阶段的考试,选拔人才进入官僚体系。
4. 明朝的经济状况如何?
问题:明朝的经济状况如何?
答案:明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均有所发展。
其中,农
业方面实行了轮作和梯田制度,手工业方面发展了景德镇瓷器等特
色产业,商业方面则出现了许多大商人和商业集团。
5. 明朝的文化和科技成就有哪些?
问题:明朝的文化和科技成就有哪些?
答案:明朝的文化成就包括小说、戏曲、书画等艺术形式的繁荣,科技成就方面则有《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著作的问世,以及在天文、数学、医学等方面的进步。
6. 明朝时期的著名战役有哪些?
问题:明朝时期的著名战役有哪些?
答案:明朝时期的著名战役包括土木堡之变、宣府之战、辽东
之战等,这些战役对明朝的边疆安全和国力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7. 明朝的灭亡时间和最后一位皇帝是谁?
问题:明朝灭亡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最后一位皇帝是谁?
答案:明朝灭亡于1644年,最后一位皇帝是朱由检,即明思宗。
以上是对明朝历史的一些常见问题的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明朝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

明朝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明朝的建立与洪武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一个相对强大的王朝。
明朝的建立是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带领下完成的。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前是一名出身贫苦的农民,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成功推翻了当时的元朝政权,建立了明朝,自己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并将都城定在南京。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包括削藩息兵、设立行省、整顿官制、推行农田水利和积极发展生产等。
洪武帝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政策,推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效地改善了民生状况,并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和边防建设。
二、明朝的社会政治制度明朝的社会政治制度主要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实行了一系列相对封建的政治制度。
封建制度是指在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存在领地关系,地主对农民有相对的支配权。
在明朝时期,政治上实行集权制,皇帝权力至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都集中在皇帝手中。
明朝的官制是采用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得社会上层阶级的子弟有机会进入官僚阶层,成为朝廷官员。
这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水平,但也导致了官员层层推卸责任、欺压百姓的现象。
另外,明朝时期还实行了户口制度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对于农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束缚,也带来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三、明朝的军事战争明朝在建立之初就面临着内外重重的困难,不仅需要巩固国内的统一,还需要与北方的游牧民族做斗争,以维护国家的安全。
明朝历史上发生的较为著名的战争有崖山海战、国门战役、捉虏渡、土木围城等。
其中,崖山海战是明朝与倭寇之间的战争,明朝与倭寇有着长期的矛盾,最终在崖山战役中明朝取得了胜利。
而国门战役则是明朝与北方胡人的战争,明朝在这场战役中取得了较为重要的胜利。
这些战争都体现了明朝在各个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展示了明朝的军事实力和军事策略。
四、明朝的文化与科技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在文化和科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
六年级明朝的统治知识点

六年级明朝的统治知识点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统治时间跨越了近三百年。
在这段时间里,明朝帝王们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制度建设,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关于六年级明朝统治的知识点。
一、明朝的建立明朝的建立始于1368年,由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成功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朱元璋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如设立六部、设立京师、修筑长城等。
他还实行了多项政策,如削藩、地方官制改革等,这些都为明朝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明朝社会制度明朝的社会制度主要由皇帝、官僚、农民和商人组成。
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
官僚是明朝的最高行政官员,他们被皇帝任命,负责管理国家事务。
农民是社会的主要劳动力,他们耕种土地,生产粮食。
商人从事商业活动,为社会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
三、明朝的政治制度明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是严格的官僚制度。
皇帝设立了六部,分别是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和户部。
各部门负责管理不同的事务,确保国家的正常运转。
皇帝还设立了东厂和西厂,负责监察官员和维护社会稳定。
此外,明朝还实行了科举制度,通过参加科举考试,人们可以通过考试成绩来选拔官员。
四、明朝的经济发展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社会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明朝实行了一系列的农业和商业政策,鼓励农民生产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促进商品流通和贸易发展,使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同时,明朝还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农业技术,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五、明朝的文化繁荣明朝是中国文化繁荣的时期,许多文化艺术成就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发展。
明朝的文人墨客多才多艺,他们的作品在文学、绘画、雕塑等领域有很大的影响力。
明朝还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如郭守敬、徐光启等,他们对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等科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明朝的外交政策明朝的外交政策以保护中国的领土和利益为主要目标。
明朝与邻国进行各种外交关系,保持着和平与友好。
明朝历史

4
媒介计划
1399年,燕王朱棣自北平举兵,以“清君侧”为名,请诛齐泰、黄子澄,发动兵变,号称“靖难”,史称“靖 难之役”。 1400年 罗贯中去世,著有《三国演义》。 1402年,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城,谒孝陵,即皇帝位,是为成祖。建文帝宫中自焚死(一说自地道出走)。
5
3、成祖朱棣(1360-1424) 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65岁 朱元璋的第四子,1402年推翻明惠帝自立,1421年迁都北京。 是太祖之后又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迁都北京开启了“天子守国门”的时代, 五次北伐蒙古让明军铁骑称霸大漠。命令郑和七下西洋,巩固了与南洋各国 的经贸关系。联合日本室町幕府一举肃清了元末明初兴起的倭寇,自唐之后 重新将日本纳入纳贡体系之内。帮助安南陈朝平定了胡氏叛乱,一度将交趾 重新纳入帝国版图。设置奴尔干都司管辖东西伯利亚至东北的广大地区。设 置哈密卫,派遣陈诚等多次出使西域,与西域的东察合台汗国和帖木儿帝国 建立的友好的外交关系。永乐年间社会经济达到了明朝最高峰,并编纂了永 乐大典。在对安南的战争中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从援助平叛到军事占领,失 掉了安南的民心,最终导致了黎氏大越国的完全独立。
11
6、英宗朱祁镇(1427-1464) 年号“正统” “天顺”(1435-1449;1457-1464),在位23年, 38岁
宣宗长子,即位时才9岁,即位之初在“三杨”的辅佐下颇有一番作为, 延续了仁宣之治,只可惜三杨年事已高,待其淡出政坛后,宦官王振开始专 权,1449年,恰逢瓦剌部也先大举入侵,在王振的怂恿下草率亲征,于土 木堡被俘,被俘后尚能保持气节拒不写招降书,随后由于后方于谦的英勇抵 抗被也先认为没有利用价值,1450年被放回,享有太上皇之名,却无权。 景泰帝崩后1457年复位,大肆打压拥立景泰帝的于谦等人,但是尚能任用 贤臣,并废除了洪武以来的嫔妃殉葬制度,被后世喻为德政。
明朝历史事件简介

明朝历史事件简介
明朝历史事件简介
一、明朝成立
明朝在1368年由朱元璋建立,是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的朝代之一。
它
曾延续了273年,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轨迹,也为中国人民提供了社会
经济上的教育、科技方面的发展,以及社会上的宗教和文化。
二、军事发展
明朝时期,中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武装力量,采用射箭、炮兵、
粮草供应和工程等等一系列极其强大而成熟的军事体制。
朱元璋称帝后,开创了明朝以军事立国,以丰富文化、建功立业的历史新风范。
三、文化发展
明朝时期,中国文化取得了重要进展。
国家实行准宪政体制,制定了《大明律》,使得法治的理念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明朝兴盛的文艺活动,繁衍出各种形式,形成丰富多样的文化,使得人们对艺术、文学、学术等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涵养。
四、经济及社会变革
明朝时期,国家实行了宏大的经济体制改革,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
建立了一系列市场货币和开放的市场结构。
此外,明朝同时开展了宽
松的殖民政策,为国家发展提供了机遇。
同时,明朝时期又出现了多
种民族,文化和宗教的新发展,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五、衰亡及封灭
虽然明朝在经济、文化以及军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外国
势力的入侵,以及民间力量的日益壮大,最终导致明朝的衰亡和封灭,1644年明朝最后政权被推翻。
而明朝封灭后,中国又进入了新一轮的
历史。
明朝的统治历史知识点提纲

明朝的统治历史知识点提纲明朝(1368-1644)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明朝统治历史的知识点提纲:一、建立明朝1.元朝灭亡:元朝末年社会动荡,流民起义爆发,最终导致元朝灭亡。
2.朱元璋的起义:朱元璋发动农民起义,推翻元朝,建立明朝。
3.明朝建立:朱元璋继续战争,最终统一中国,建立明朝,自称洪武帝。
4.达官显贵:洪武帝借助背后势力统治,对达官显贵进行清算,加强皇权。
二、政治体制1.皇帝的权力:明朝机构中心是皇帝,皇帝的权力凌驾于一切,实行专制制度。
2.中央政府:明朝创建了行省制度,设立吏部等六部,加强对各地行政管理。
3.地方政府:明朝地方政府设立直隶州、府、县等级制度,强化地方行政管理。
4.科举制度:明朝实施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吏,提高政府管理效率。
三、军事制度1.军事:明朝开始时军事力量薄弱,朱棣发动军事,加强军队建设。
2.三大军队:明朝创立了三大军队,分别是瓦剌军、水军和矶峰军,增强国家军事力量。
3.镇守边疆:明朝在边疆设置守备军队,加强对边界地区的控制。
四、外交政策1.对外扩张:明朝初期通过对抗倭寇,统一东南沿海地区。
2.对外使节:明朝与外国保持交流,派遣使节到外国从事外交活动。
3.闭关锁国:明朝后期出现了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贸易和外国影响。
五、经济发展1.农业发展:明朝实行多种农田制度,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2.商业发展:明朝建立市场经济体系,发展对外贸易,加强商业活动。
3.工艺制造业:明朝加强对工艺制造业的扶持,促进手工业和造船业的发展。
六、文化繁荣1.文学艺术:明朝是中国文学艺术繁荣的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学家和艺术家。
2.高等教育:明朝重视教育,建立四书五经教育体系,培养人才。
3.文化交流:明朝与外国交流,进入中国的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影响。
七、明朝衰落1.内外问题:明朝后期面临内外问题,包括官僚腐败、民变、外患等。
2.李自成起义: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起义,最终攻入北京,导致明朝灭亡。
中国明朝历史资料

中国明朝历史资料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
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定都北京。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明朝历史资料,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明朝历史开国统一主词条:元末农民起义、明灭元之战、明朝统一战争元朝末年,蒙古统治者残暴无道。
1351年,元廷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水患。
“治河”和“变钞”导致红巾军起义爆发。
1351年5月,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爆发。
1352年,郭子兴响应,聚众起义,攻占濠州。
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受汤和邀请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备受郭子兴器重和信任,并娶郭子兴养女马氏为妻。
1355年,刘福通立韩林儿为帝,国号宋,年号龙凤,称小明王。
郭子兴病故后朱元璋统率郭部,小明王任其为左副元帅。
[34-35]1356年,朱元璋占领集庆(今南京),改名为应天府,并攻下周围战略要地,获取一块立足之地。
朱元璋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
1360年,鄱阳湖水战中歼灭陈友谅的主力。
1361年,朱元璋被小明王封为吴国公。
1363年,陈友谅败亡。
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初步建立政权,史称“西吴” 。
与占平江府的东吴王张士诚相区别。
[38-39] 1367年,朱元璋攻下平江,张士诚自尽,后又灭浙江的方国珍。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南京)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他先后进行北伐和西征,同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的口号命徐达、常遇春等将北伐,攻占大都(即北京),元顺帝北逃,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
之后朱元璋又相继消灭四川的明夏和云南的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辽东的纳哈出。
又八次派兵深入漠北,大破北元的军队。
洪武之治朱元璋即位后,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恢复社会生产。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史使人明智。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这些话固然不错。
现代人自然不会沉湎于以往一朝一姓的兴衰,但回首充满血腥味的历史画卷却总是让人怦然心动,难以平静。
面对数百年前的功过是非,得失荣辱,我们只有轻轻的感喟,沉沉的思索。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这也许就是历史赐予我们的一点明智吧!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王朝的兴亡更迭此起彼伏。
其中,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个统一王朝。
它肇建于公元1368年,迄至1644年覆亡,历时276年,前后在位的皇帝共有16名(不含南明诸帝)。
从传统史学的角度视之,明代与汉、唐诸朝相比,多少显得有点逊色。
因为无论是文治武功,还是典章建制,显然都难以超汉追唐。
就拿明朝的皇帝来说吧,除了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之外,大都庸庸碌碌,无所作为。
在明代的编年史上,人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荒唐无稽的武宗、世宗、神宗和熹宗,刚愎自用的崇祯,还有醉生梦死的南明诸帝。
即使是受人称道的太祖、成祖,亦以残忍、专制而著称于世。
除了荒诞和血腥之外,明朝历来被视作缺乏卓越建树的朝代。
唐代诗人李白曾有《把酒问月》诗云: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悠悠千古,一样的月光,一样的日子。
虽然,秦时的明月曾照临过汉时的关墙,但在同样皎洁的清辉之下,毕竟演绎过不同的历史。
如今,岁月荏苒,往事已如云烟散尽,然而,那一段历史中的片断记忆,毕竟给我们留下了耐人寻味的诸多启示。
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
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惠帝朱允炆(1377-1402)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明惠帝朱允炆,明朝无谥,清乾隆元年追谥「恭闵慧皇帝」,史籍称为建文帝。
性寡断。
惠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成祖朱棣(1360-1424)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1420年推翻明惠帝自立,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
死于1424年,时年65岁。
为了建造紫禁城,他准备了将近20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1421年5月9日,就在紫禁城刚建好的100多天之后,三大殿被雷火击中,变成了一片焦黑的废墟,这对朱棣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毁于雷火的三大殿在永乐时期没有进行过重修。
1424,戎马一生的朱棣在他第六次北征蒙古的途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仁宗朱高炽(1378-1425)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
仁宗,明成祖长子,仁宗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
在位1年,死于1425年,时年48岁。
宣宗朱瞻基(1398-1435)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宣宗,仁宗长子,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
宣宗死于1435年,时年38岁。
英宗朱祁镇(1427-1464)年号“正统”;“天顺”(1435-1449;1457-1464)在位,在位23年。
英宗,宣宗长子,即位时才9岁,被宦官王振专权,1449年,瓦喇大举南侵,王振惬英宗亲征,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1450年,被放回,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
死于1464年,时年38岁。
1436年,即正统元年,朱祁镇即位。
这位登基时只有七岁的孩子,十分崇拜他的曾祖父朱棣,她一登上皇位,就做了一件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没有做成的事情——重修紫禁城。
景帝朱祁钰(1428-1457)年号“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
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后被拥立为帝,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喇对北京的进攻,迫使瓦喇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将其软禁,直到1475年,景帝病危时,英宗才又被拥为帝。
景帝死于1457年,时年30岁。
宪宗朱见深(1447-1487)年号“成化”1464年即位,在位24年。
宪宗,英宗长子,宪宗好方术,溺于女色,致使宦官“奸欺国政”。
1487年,宪宗死,时年41岁。
孝宗朱佑樘(1470-1505)年号“弘治”1487年即位,在位19年。
孝宗,宪宗三子。
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
被誉为“中兴之令主”。
死于1505年,时年36岁。
武宗朱厚照(1491-1521)年号“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
武宗,孝宗长子。
好逸乐,贪女色,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因荒淫过度,死于1521年,时年31岁。
世宗朱厚璁(1507-1566)年号“嘉靖”1521年即位,在位46年。
世宗,宪宗孙,父兴献王。
世宗前期颇有一些作为,诛杀宦官,节用宽民,但后期荒淫无度,政治腐败,多次爆发农民起义世宗因服丹药中毒死,时年60岁。
穆宗朱载垢(1537-1572)年号“隆庆”1566年即位,在位7年。
穆宗,世宗第三子。
在位7年,死于1572年,时年36岁。
神宗朱翊钧(1563-1620)年号“万历”1572年即位,在位48年。
神宗,穆宗第三子。
即位时才10岁,由皇太后陈氏及李贵妃主持政务。
神宗亲政后,深居宫中,荒淫享乐,政治腐败,神宗时,北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窥视中原。
神宗死于1620年,时年58岁。
光宗朱常洛(1582-1620)年号“泰昌”1620年即位,在位1月。
光宗,神宗长子。
是一个贪财好色的皇帝,由于淫欲过度,即位当天就病倒了,后因服用丹砂过度而亡。
时年39岁。
熹宗朱由校(1605-1627)年号“天启”1620年即位,在位8年。
熹政治腐败。
努尔哈赤宗,光宗长子。
在位时任用宦官魏忠贤,致使乘机攻占沈阳。
熹宗死于1627年,时年23岁。
思宗朱由检(1610-1644)年号“崇祯”1627年即位,在位17年。
思宗,光宗第五子。
即位后,诛杀魏忠贤,颇为勤政,勉力振作,无奈积重难反,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又崇祯性多疑,刚愎自用。
终于在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缢身亡。
时年35岁。
死前于兰色袍服上大书“勿伤百姓一人”。
朱元璋祖籍江苏沛县。
元朝末年,天灾不断,其祖先几经周转,才逃荒来到凤阳。
然而,至正四年(1344年)的一场天灾,使得朱元璋家破人亡,孤贫无依。
在邻人的帮助下,他进了皇觉寺,落发当了行童。
谁知不到两月,旱蝗肆虐,庙里也断了粮,只好托钵出外游方化缘,整整流浪了三年。
云游乞食的经历,使朱元璋饱尝了人世间的辛酸,但也开阔了眼界,进一步了解到民间的苦痛、社会的弊病。
后来,他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浴血沙场,身经百战,不断充实和扩大自己的势力,一面抗击元军,一面扫灭群雄,终于成为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1368年正月,朱元璋即位,建都南京,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史称“明太祖”。
南京,素以“六朝金粉”著称。
在这里,历史上曾演绎过许多兴衰递嬗的悲喜剧。
南京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隐含着浓郁的兴亡之感。
定都于此,显然让朱元璋生发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悲怆感。
他对“六代豪华春去也”的兴亡史迹极为关注,故将唐人李山甫的《上元怀古诗》书置屏间,借怀古之笔记现实之情感:南朝天子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
总为战争收拾得,却因歌舞破除休。
尧将道德终无敌,秦把金汤可自由?试问繁华何处在,雨花烟草石城秋。
朱元璋少小生长于民间,深悉物力之维艰,又目睹元朝末年政治的废弛和紊乱,故而对下层民众的疾苦,有着深刻的切肤之痛。
即位之后,朱元璋曾指出: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
从切身的体验出发,朱元璋深刻地认识到天下刚刚平定,民间竭蹶困窘,明智之举是应当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弦急则断,民急则乱”,必须缓和剥削,才能长治久安。
故而在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多次减免田赋,遇有水旱更是加紧救灾和蠲免,减轻、暂停农民的徭役,重役则改由军士或豪富承担,以便与民休养。
为了改变经济凋敝的局面,迅速推动小农经济的复苏,朱元璋鼓励垦荒,扶植、培养自耕农阶层,从而使明初人口、土地的比例渐趋平衡。
在朱元璋统治的三十一年里,全国形成了自耕农经济的黄金时代。
当时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山市晴,山鸟鸣,商旅行,农夫耕。
老瓦盆中冽酒盈,呼嚣隳突不闻声。
”——在僻野荒陬的山村,鸟儿在晴朗的天气里欢快地鸣唱着。
环顾四周,商贾流通,农人安于陇亩,世代传下的老瓦盆内,充溢着甘冽的老酒,而从前催租胥吏的叫骂声,再也听不到了。
透过这略事夸张的描述,我们不难体验到发自普通农民自怡自足的心声。
鉴于元末贪官蠹政、污吏横行的局面,朱元璋即位后即毫不留情地严惩贪贿。
洪武二年(1369年),他告诫百官说:我以前在民间时,看到州县官吏多不爱护百姓,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大凡百姓疾苦,他们均视之漠然,我心里真是恨透了。
如今我要严立法禁,官吏凡是贪污蠹害百姓的,将一律严惩不贷。
于是,他动用严刑峻法整顿吏治。
规定:凡是贪赃白银60两者,皆枭首示众,并处以剥皮之刑。
他别出心裁地在府州县衙门的左面特建“皮场庙”,贪官枭首后均剥皮实草,置于官府公座两旁,作为后任官员的前车之鉴。
所谓“高皇惩吏痛绳赃,峻法严刑凛若霜,土地祠旁芳草地,鹿场特辟剥皮场”,说的就是这件事。
洪武十八年(1385年),北平(今北京)官吏与户部侍郎郭桓通同舞弊、贪污税粮之事败露,朱元璋遂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的官吏均处以极刑,追缴赃粮700万石。
供词牵涉到的各布政使司官吏,也都受到严厉惩处。
追赃还波及到全国各地的许多人,中产以上的地主因此而倾家荡产者不胜枚举。
此外,朱元璋还籍没了苏州、嘉兴、松江和湖州等地豪民的土地,将其中几万户人家强制迁徙到南京与临濠(今安徽凤阳)一带,又在南京抄杀豪民一百七十余家。
这些做法,使得官吏贪墨之风有所收敛,缓和了江南土地兼并的紧张状况,重建了明初的封建经济秩序,为社会经济的复苏,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朱元璋起自临濠,麾下驰骋疆场、运筹帷幄的文臣武将多系淮西籍人,有的甚至还是自己的同乡。
开国之后,他们纷纷得以晋爵授勋,很多人位至国公、列侯。
于是,这批权臣勋贵遂以乡土、宗亲和部属关系为纽带,结成了一个以淮人为中心的朋党集团。
他们广蓄悍仆豪奴,鱼肉百姓,横行乡里。
这些不法行径,逐渐招致了朱元璋的不满。
洪武六年(1373年),淮西集团头目李善长,推荐同乡兼姻亲的胡惟庸拜相。
后者为人独断专行,居相位长达7年,朝中遍植私党。
此情此景,更让朱元璋怀有皇权旁落的隐忧,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
于是,他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兴起胡党大狱,并在此后的10年间,株连蔓引,共杀了3万人左右。
接着,他又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兴蓝党大狱,诛杀1?郾5万人,解除了武人拥兵擅权对皇权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