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6课《北京的春节》

合集下载

老舍《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

老舍《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

老舍《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
老舍《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
《北京的春节》是现代作家老舍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老舍《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就开始了。

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

到年底,蒜就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

到了腊月十九日,学生们开始放年假了。

他们第一件事是上街买爆竹和玩具,贴近年根就去赶集买年画了。

到了除夕可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漂亮的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通宵灯火,鞭炮声日夜不绝。

出门在外的人,必定要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

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

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

同时,城内城外的庙会也开放了,小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可以骑毛驴,看美景,还能买到春节特有的玩具。

元宵一上市,春节的高潮就到了。

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

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灯火通明,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是玻璃的,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纸灯、有的灯里面还有叮咚作响的小铃铛呢……除了看灯,人们还会吃元宵,预示着新的一年快乐吉祥。

一转眼,到了正月十九,春节就结束了。

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PPT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PPT

这篇课文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
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 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
重与热闹,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
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 喜爱之情。
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你又体会到了什 么?
9/20/2016
A、从“味、色、声”上体会到除夕真热 闹。“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 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 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 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 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B、从人们的活动中体会到除夕热闹。 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吃 团圆饭、放鞭炮、守岁等活动 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9/20/2016
思考1:作者是以什么为记叙 线索的?
提示:散文记叙线索一般为时间或 事件过程。
本文以时间(腊月——元宵节) 为线索(或是以春节的过程为线 索 )。
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6):写人们从腊八开始准 备过年的情形 第二部分(7--12 节):写除夕、正月初 一及元宵节的盛况 第三部分(13节):春节结束
. 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 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 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 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 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 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 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 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 者就更多。
时间
风俗习惯
感受{用词概 括}
腊月初旬到二十三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买杂拌、买爆竹、 买各种玩意儿
腊月二十三 除夕 初一 正月十五 正月十九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精选5篇)

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精选5篇)

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

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不但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课北京的春节课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课北京的春节课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课北京的春节课文六年级语文老师在上《北京的春节》这节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课《北京的春节》课文,供大家参阅学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课《北京的春节》课文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

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的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

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

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象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

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合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

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

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

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快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小学六年级下学期语文第6课北京的春节PPT-课件

小学六年级下学期语文第6课北京的春节PPT-课件

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 《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 的地位。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 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这个时期创作了《猫 城记》、《离婚》、《骆驼祥子》等长篇小说, 《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 《微神》等短篇小说。1944年开始,创作 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他担任全 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主席兼北京文联主席,是 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1966年 “文革”中不堪凌辱投湖自尽。
思考:作者是以什么为记叙线 索的?
提示:散文记叙线索一般为时间或 事件过程。
本文以时间(腊月——元宵节) 为线索(或是以春节的过程为线 索)。
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7节):描述北京市民在腊 月准备过春节的情况。
第二部分(8--11节):描述北京市民除 夕,元旦,年初过节的盛况。
第三部分(12--16节):描写北京市民过 元宵节的情况。锣爆鼓竹喧声








-
歌谣:
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 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 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 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 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 扭。
作家简介
老舍(l899.2.3—1966.8.24),满族,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 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 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 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 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 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 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 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 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 震动文坛。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6北京的春节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6北京的春节

I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弓倾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3. 教学用具ppt4. 标签六年级|教学过程一、播放《小孩小孩你别馋》视频,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 •观看视频,看视频讲了中华民族的哪个传统节日。

2 •说一说对春节的了解。

3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 •整体感知。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 .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腊月:农历的十二月。

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

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

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如: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

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

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3)认读难写的字和难记的字:醋、翡翠、截然不同、榛子等。

儿化韵:杂拌儿、玩意儿。

【设计意图】培养整体感知的能力,解答疑问,为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北京的春节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北京的春节

对联”“各色的年画”“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
这些词语是热闹的具体表现。点拨: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北京 除夕的热闹场景,让人感受到北京春节欢乐祥和的场面以及 浓郁的民俗文化。
5.“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中的“又”字 有何意义及作用? “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 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 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 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
簧、魔术。③指东西;事物。例句:这个稀奇古怪的玩意儿看起来很有趣。
【空竹】 :一种用竹木制作,中空,能发出响声的传统健身玩具。
【万象更新】 :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
更, 变更。例句:春天是万物复苏、万象更新的季节。 【彩排】 :戏剧、舞蹈等正式演出前进行化装排演。
【一擦黑】 :方言。天快要黑的时候。
里的特别意义。
“彩排”的原意为“戏剧、舞蹈等正式演出前进
行化装排演”,这里将过小年说成是过春节的“彩
排”,表现了过小年时热闹非凡的景象,也预示着过 春节更加隆重。
4.老舍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除夕的热闹的? 老舍从人们活动的角度,从年菜的香味到新衣、对联、 年画的色彩,到鞭炮的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 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新衣”“红红的
北 京 的 春 节
锣鼓喧天辞旧岁
爆竹声中迎新春
春节是中国人最传统、最隆重的节日。新春之
际,人们欢天喜地、载歌载舞地迎接春节,家家灯火 通明,鞭炮声日夜不绝,好不热闹的一番景象!今天, 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北京的胡同里,去过一次京味儿 十足的春节!
一、初读感知 1.背景资料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北京的春节PPT课件.ppt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北京的春节PPT课件.ppt
1、积累文中的字音词义。 2.继续学习课文。
2.本文中的重要日子有哪些?
本文的重要日子有:腊 八、二十三小年、除夕、大 年初一、正月初六、正月十 五、正月十九。重点写了高 潮和开始即腊八、除夕、正 月十五。
3.课文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文章按时间顺序写的(腊八、 二十三小年、除夕、大年初一、 正月初六、正月十五、正月十 九)。
本文怎样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呢?
猜谜语
挂灯笼,贴对联 舞狮子,敲锣鼓 (猜一个节日)



竹பைடு நூலகம்










老舍
整体感知:
1.北京的春节从那一天开始, 到那一天结束?
2.本文中的重要日子有哪 些?
3.课文按怎样的顺序写 的?
读课文回答问题:
1.北京的春节是从那一 天开始?到那一天结束?
(腊月初旬开始,正月 十九结束)
小孩子们:买杂拌、买爆竹、买各 种玩意、吃糖、穿新衣、逛庙会买玩具。
再读课文,说说北京的春节给 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细读课文:
说说本文作者都写了哪些风俗习 惯?
说说你家乡的 春节习俗。
布置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课“语文主题学习”课型——精读引领课
6北京的春节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新农村小学孙洪妍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案、主题丛书
【教学流程】
一、认读生词,回顾全文,情境导入
1.同学们,第六课的生字新词,你会认读了吗?请“开火车”,跟读一遍。

2.在单元导读课上,我们和老舍先生一起初步感受了京味十足的北京春节。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北京春节的呢?都是什么时间?
你能不能按照时间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课文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人们在腊八那天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到元宵,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
3.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4.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整体把握,分清详略
1.在这些日子的描写当中,老舍先生把什么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又把什么内容写的比较简略呢?快速默读课文,把详写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体会描写的重点语句,在感受深刻的地方补充批注。

结合学习提示,进行自主学习。

2.合作交流:组内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3.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板书: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三、深入详写片断,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
1.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学生快速阅读,勾画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补充批注,完成学案,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2.学生交流:
“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四个部分是课文祥写的重点段落,要研读要汇报,让学生充分阅读、批注后,分别由四个小组来汇报。

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刚才,我们深入感悟了老舍先生详细描写的四个部分内容,感受了北京春节的温馨而美好,那么好,还有哪些部分写得比较简略呢?
2.学生组内讨论。

为什么这样有详有略地写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抓住主要特点来描写。

突出了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让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在我们的习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详略得当,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使自己的作文更具特色。

五、主题拓展、课外阅读
1.过渡语:我们学习了《北京的春节》,了解了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喜庆。

其实,春节作为我国最传统的节日,每个人对他都有不同的回忆与感受。

现在让我们阅读《童谣中的年》,去感受关于最初的记忆与思念。

2.出示自学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3.学生自主学习,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

4.班内交流、展示文中相关描写,继续体会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并感悟文章的写法。

5.说一说:你记忆中的年是怎样的呢?(也可书写)
六、家庭作业
1.本课生字抄写两遍;
2.阅读“课文链接”中的内容,做批注;
3.阅读语文主题丛书《藏在你我心中的中国年》,思考文章的写法。

【板书设计】
6 北京的春节
腊八忙碌
除夕热闹详略得当
正月初一悠闲突出重点
元宵红火美丽
【教学反思】
本文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独具特色的独白风格,京味儿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民风民俗的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喜过春节的心情,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对我所教授的这堂课做出如下总结:
一、整体感与细节化相结合
在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学生自主感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老舍先生的写作顺序和写作内容,并且通过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学积极性,调节课堂氛围。

由于本文内容比较多,我挑选出了最能代表春节氛围的两个日子——除夕和元宵来进行部分感悟和分析,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朗读相应的自然段,并对段落中的部分词语进行深入分析,例如:“几百盏”代表了灯的数量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反映出了元宵灯会灯的种类多等等,让学生在整体上和字里行间体会老舍语言的感染力和精确性。

二、图、文、音相结合的多媒体运用
本文是一篇基调明显的文章,要让学生在字里行间充分感受老舍笔下的春节是一个热闹、欢快的年节。

因此,我运用了带有过年气氛的图片、音乐,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活动、场景和食品。

三、紧扣课程改革、拓展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本知识,有效地进行了拓展。

让学生通过阅读收集一些有关春节的其他文章。

利用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资源共享,不尽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

也使学生积累了一些好词、好句。

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孩子们在文学的海洋中遨游,领略人类文化中地奇珍异宝。

通过课外拓展,学生们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通过有目的的课外拓展,更有助于学生们理解教材。

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和适当的课外拓展对学生的学习是十分有效地。

两者相辅相成,无一可以偏废。

三、反思不足:
综合这堂课的教学效果,我发现如下不足之处:
1.由于课文的篇幅长,内容多,导致我对课文时间的把握不好,在小组汇报、师生交流部分耗时过多,以致具体段落和句子的分析不够深入,朗读不够。

2.老舍的语言精练,京味儿足,形成了和其他作者不一样的写作特色,我在上课过程中忽略了这一点在文中的体味和解说,没有充分展现出老舍语言的魅力和特色。

虽然我的这堂课有着许许多多的不足之处,但是我相信,每一门
课都是一门艺术,都有着它独特的优点和缺点,只要我们勤于反思,勤于总结,我们一定能够在不断地学习中得到成长,得到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