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跳江值不值
屈原端午节跳江的故事

屈原端午节跳江的故事屈原端午节跳江的故事是一个著名的传说,它源于中国民间,被广泛流传。
经历了多年的流传传说逐渐形成了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象征屈原跳江,以及人们预防瘟疫、消灾祈福的传统节日。
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关于这个故事的背景和内涵。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重要政治家和文化名人,同时也是一个爱国诗人。
他的诗文被归入楚辞,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屈原的人生道路并不平坦。
因为政治上的敌对和不满,他被赶出了楚国,流落到了中原地区。
在流落期间,他由于思念楚国的家乡和故土,因此写下了一大批感人肺腑的楚辞诗歌。
这也是为什么他被称为爱国的诗人的原因之一。
在流落期间,屈原虽然以文学才华赢得了许多人的尊重,但是他却未能得到回归国家的机会。
同时,他看到楚国愈发衰落和痛失领土,也十分痛心。
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定以自己的生命来体现自己对国家的爱和忠诚。
据传说,在战国时期,楚国太子发生了一场内乱。
太子自杀身亡,楚国亲王同样被杀害。
这样一来,楚国国君成了老年人,他的腹心也死去了,楚国内部处于持续动荡状态。
屈原就知道,这种局面是很容易被敌国乘虚而入的。
因此,他决定到江边跳河自杀,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能够激起民众对楚国的爱和忠诚。
屈原跳江自杀后,他的追随者们在江边摇船打渔,他们也为了纪念屈原而投放粽子、鸟饵和各种祭品到水中,同时向江中喊叫“屈原不死,楚国不亡”。
这样的传统演变成了一个节日,人们在这个节日之中会吃粽子、荷叶饭和蒸饺子。
而且人们还在端午节之中赛龙舟、赛鸭子等。
端午节和屈原的故事更多地表达了人们对神灵、英雄和民族精神的崇尚。
人们通过节日来表达他们对自己家乡和国家的热爱和忠诚。
同时,端午节也成为了一个消灾祈福的传统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也会投放祭品祈求社会的和谐和安全。
通过这些活动,人们也更好地理解了端午节和屈原的故事内涵。
总的来说,屈原端午节跳江的故事是世界文化、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
这个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祖先、文化、民族等重要事物的崇尚。
谈屈原作文优秀8篇

谈屈原作文优秀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报告大全、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事迹材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comprehensive reports, reflectio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legal documents, historical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rehensiv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谈屈原作文优秀8篇出色的作文可以提升我们的写作技巧和逻辑思维能力,作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谈屈原作文优秀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屈原为什么要跳河的故事

屈原为什么要跳河的故事
屈原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诗人和政治家,他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
据传,屈原生活期间,楚国发生了一系列的政治动荡和战争,楚怀王被楚国贵族所排挤,屈原也被他们诬陷陷害,被迫离开了楚国。
屈原离开楚国后,他感到痛苦和失望,对于国家的未来感到担忧。
他深情痛切地写下了《离骚》,表达了他对楚国的忧虑和对贵族的愤懑,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文化和道德的思考。
然而,屈原的忧愁并没有得到解脱。
据说在他离开楚国,流亡到了江南的时候,他听到了楚国陷入了战乱,被外敌入侵。
这个消息对于屈原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他感到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受到了背叛。
在痛苦和绝望之下,屈原决定用自己的生命来表达对楚国的忠诚和爱国之情。
传说他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来到了汨罗江边,手捧《离骚》投入了江中,随后跳入了汨罗江中自尽。
屈原跳江自尽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的悲剧,更是一种对于国家的忠诚和爱国精神的象征。
他的行为激发了人们对于楚国的关注和思考,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被后人铭记和传承。
端午节屈原屈原跳江的故事

端午节屈原屈原跳江的故事端午节,也称端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与中秋节和春节并称为中国传统三大节日。
在中国,端午节被称为“龙舟节”,是为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的死而设立的。
屈原跳江的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流传至今,成为端午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屈原的生平,历史书籍中留下的资料不多。
不过,我们知道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名官员和诗人,有着很高的声望和影响力。
他提出“以民为本”的观点,主张减轻民众的负担,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和拥护。
但是,由于政治斗争和阴谋,屈原最终被贬职出任,并且在一年后的端午节那天,选择在汨罗江投河而亡。
为什么屈原会选择在端午节跳江呢?有几个不同的版本。
其中一个说法是,屈原是一名聪明睿智的官员,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然而,在那个时代,亲信和亲戚们的竞争令楚国政治极为冷酷无情,政治斗争十分激烈。
屈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遭受了无数的政治压力和人情困境。
为了避免在自己的医疗系统中引起骚动,他选择在端午节这一天确保自己的身体健康。
在他跳入汨罗江后,人们扔了一些米饭和雪糕,以远离鱼虫,祈求安全祥和。
另一个版本的故事则更加的感人。
据说,在端午节这一天,屈原被谗言陷害被左遗让放逐得知故国被危在旦夕,感慨万分的屈原跑到汨罗江边,大声疾呼号召江上的百姓共战外敌。
然而,最终还是无法让势力强大的外敌退却。
屈原悲伤欲绝,最后选择投河而亡,以示对故国的哀思和无奈。
无论哪个版本的故事,屈原跳江的过程都是非常惊险和感人的。
许多人认为,追思屈原并通过划龙舟和吃粽子等活动来庆祝端午节,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种非常独特而美好的仪式。
端午节传承了中国上千年的文化遗产,不仅代表着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更体现了人类这种特殊生物对历史和传统的关注、热爱和尊重。
总体来说,屈原跳江的故事是端午节庆祝的核心内容之一,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国历史文化的底蕴。
端午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每年都会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和外国人前来观看龙舟比赛,品尝粽子,并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屈原跳河自尽的故事

屈原跳河自尽的故事
屈原跳河自尽的故事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大约是在公元前278年。
屈原是楚国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被誉为“楚国百里才”,是楚国的重要官员和文学巨匠。
然而,他在官场上未能如意,被楚怀王迫害,被贬谪到沅江流域的湘水之滨。
屈原重情重义,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对楚国深感不满和失望。
怀恨在心的他写下了悲壮的《离骚》一诗,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社会的深深牵挂和思念之情。
某年端午节,屈原悲愤抑郁,无法忍受流放生活的煎熬,不幸跳入了汨罗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每年的这个时候划龙舟、赛艇、食粽子、挂菖蒲,还有演唱他的诗作等方式来纪念、悼念这位逝去的楚国伟人。
屈原跳河自尽后,他的爱国精神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和楷模,深入人心,至今仍被人铭记。
端午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也因屈原的故事而被深刻地赋予了文化内涵和情感厚重的意义。
屈原跳江的故事

屈原跳江的故事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也是楚国的政治家。
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是楚国的贵族,担任过楚国的宰相,为国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然而,由于受到了政治斗争的排挤和陷害,屈原最终选择了跳入汨罗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屈原跳江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那时楚国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困境中。
在楚怀王统治时期,楚国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屈原作为楚国的宰相,他秉持忠君爱国之心,努力为国家谋福利,但是却遭到了贵族和权臣的排挤和打压。
屈原多次上书告诫楚怀王,希望他能够改弦易辙,重振楚国,然而却遭到了冷落和不理睬。
在楚怀王的统治下,楚国内外交困,百姓疲困不堪,社会风气日益败坏。
屈原深感国家危亡,他为了挽救楚国,不惜忍辱负重,奔走呼号,呼吁楚怀王改革政策,振兴楚国。
然而,楚怀王却对他的忠言置若罔闻,反而被权臣中行偃等人所陷害,屈原被贬谪到南郑。
在南郑,屈原过着飘零的生活,他思念故国,思念家乡的亲人和百姓。
他在南郑写下了许多抒发爱国情怀的诗篇,他的诗篇激扬文字,感人肺腑,表达了他对楚国的忠诚和对百姓的深情。
然而,尽管屈原努力为国家和百姓呐喊,却依然无法改变国家的命运。
面对国家的危难和自己的困境,屈原感到无比沉重和绝望。
他深知自己无法挽救楚国,无法改变国家的命运,于是他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跳入汨罗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屈原的这一举动,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段悲壮传奇,也成为了后人心中的一座精神丰碑。
屈原跳江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爱国者的悲剧命运。
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国家和百姓的忠诚和深情,也为后人留下了一部感人肺腑的爱国诗篇。
屈原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
愿我们永远怀念屈原,永远铭记他的爱国情怀和悲壮命运。
屈原投江的故事 (3篇)

屈原投江的故事(菁选3篇)屈原投江的故事1从司马迁著史至今,屈原因**忧愤而投汨罗江自沉的动人故事被人们广为流传。
而其中唯一的证据,就是诗人那首被放逐以后所写的《怀沙》。
诗中称,**的方式已然确定,那就是向江中忿然一跃,去拥抱(“怀”)江底柔软的泥沙。
对此,早在30年代胡适先生就曾提出质疑,认为《怀沙》一诗中的许多话语并不符合屈原的模式,很可能是后人根据他**的传说而炮制的一篇伪作。
那么,屈原究竟是怎么死的呢?目前,在海内外的学者和历史学家当中,“屈原死于谋杀”的说法十分流行。
在屈原生活的年代,许多人有谋杀他的嫌疑,如他的**宿敌令尹子兰、佞臣靳尚等等,但屈原已遭贬放,除非有极特殊的原因,否则他们没有必要再去杀害这个在**上已经毫无指望的人。
这样看来,屈原最终不过是一场秘密爱情的***而已。
屈原在爱情生活上的浪漫性是人所共知的。
他写过大量的情诗,其中《湘夫人》最令人关注,因为屈原对她投入了异乎寻常的眷恋与爱慕。
从诗中可以推断,此女美貌惊人,而且比屈原拥有更高的地位;她因为种种限制无法与屈原公开见面,而只能和他在荒郊野外秘密约会。
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女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楚怀王的宠妃郑袖。
其实“湘夫人”三字已是暗示,“湘”就是楚国;“夫人”,即楚王的妻妾。
屈原与其宠妃的暖昧关系被怀王知道后,促使他以**名义放逐屈原,使人再也无法与郑袖见面。
十几年后,楚怀王**,为防止屈原与郑袖的关系卷土重来,楚国王室遵照楚怀王的遗命,派人对屈原进行了捕杀。
追杀事件的发生地就是今天的汨罗江,兵士们最终在江边抓住了屈原,将他刺杀后装进袋子,捆紧了之后压上石块投入江心,演出了一幕残酷的历史悲剧。
还是有百姓目击了这一谋杀过程,但在当时的*下他们必须委婉地说出**,于是导致了“端午节”的起源:在纪念另一个楚国英雄伍子胥的日子(五月初五)里,举行哀悼屈原的祭礼,用赛龙舟隐喻当时追杀屈原的激烈场面;用包粽子来隐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惨事实——糯米饭象征着屈原的肉体,粽叶象征着装他的袋子,粽丝象征着捆扎他的绳索;而把粽子投入水里,则象征着屈原被人淹死的**。
屈原为什么投江自尽_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屈原为什么投江自尽_真正的原因是什么端午节是纪念中国古代贤人屈原的节日。
在两千多年前,屈原为了力谏君主不得而自溺于汨罗江。
那么屈原投江的原因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屈原投江的原因,欢迎阅读。
屈原投江屈原为什么投江?屈原死因之谜屈原投江的原因:政治上的失败屈原是个大政治家、诗人,并且他在楚国还是皇族,所以,在当时的楚国他还是比较受重用的,可以跟楚王同朝议事,并且还掌管着接待“外宾”的权利,可以说,当时楚王还是比较依重屈原的,不过,屈原这个人呢,办事儿不知道迂回,遇到什么看不惯的事情和有错误的朝臣,往往正面与其冲突,这样一来,结怨甚深,屈原还是个替老百姓着想的开明官吏,这也与当时的腐败格格不入,因此,朝中上下都与其意见相左,很多人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结果,他的权利渐渐被楚王削弱了,就是这样,屈原也没有吸取教训,还是写诗嘲讽当时的时政,这更增加了当权者对他的不满。
屈原投江的原因:楚王的昏庸楚王(也就是楚怀王)可以说是个大胡涂蛋,好坏不分,是非不辩,当时秦国有个相国叫张仪,去楚国离间楚齐之间的关系,答应以六城相酬谢,大约有六百里土呀,这是很大的地盘了,楚王便答应下来,并满派人到齐国当面唇骂齐君,就这样,楚齐失合,当楚王派人接收这六百里土地时,秦国翻脸了,只给了楚国六里土地,楚王大怒,重新重用屈原去齐国说合,另一方面,发全国之兵与秦国交战,结果大败而归,但楚王还是不算完,非报这一箭之仇不可,可是楚国的大片土地都被秦国给夺了去,这时候,楚王派使臣去秦国讲和,并且愿意割让土地给秦国,目的就是要张仪。
张仪自愿到了楚国,被楚王关进了大狱,本来杀张仪是可以平息楚国的民怨的,可是张仪很聪明,他用重金贿赂楚王的爱妃,在女人的枕边风下,楚王放归了张仪,屈原那时正好从齐国赶回,见到楚王便当殿质问楚王为什么不杀张仪?楚王这才明白过来,派人去追,已经追不上了。
秦国当时的国君驾崩后,新君继位,请楚王参加大会商量事情,屈原极力反对楚王去参加,因为屈原知道这是秦国的一计,楚王只要去了,就肯定会被扣下,而这时,楚王的两个儿子,却一至赞成楚王去,其他的大臣也赞成,屈原当时甚至都扯着楚王的衣服不让他走,可是楚王就是听不进去,他认为,秦是大国,不会背信弃义,而他一到约会地,就被秦给扣了,这位楚王,从此就再也没有回到楚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跳江值不值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
王明,并受其福。
”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音披,散发于身后装)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尘埃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
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他并不像文天祥一样在死前有赫赫战功,却有无数惊人的诗篇流传至今;他不似岳飞有辉煌的从军生涯,却在一篇篇诗词中流露出真挚、强烈的爱国之心;他不比戚继光死得伟大,却跟他一样生得光荣。
屈原的一生,我们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来形容?悲惨?不!他留
下来的惊人诗篇无疑是他的辉煌,辉煌的一生怎能用悲惨来形容!不幸?不!生不逢时的现状给了他写作的源泉,成就了他经久不衰的诗篇。
或许应该用一个褒义词来形容他的人生,可是,一旦想到屈原的死,不免会有些许的遗憾和惋惜。
如此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怎么就选择了投江的方法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呢?这样值吗?
孙玉良认为:屈原仅仅是一个文人,一个文章写得好但对残酷的现实无力改变的文人。
试想,如果屈原不是诗人,因为“自命清高”而死,没有留下只言片语,那他只能象富士康的跳楼员工一样,成为一、二、三、四……十二跳中的某个数字。
换句话说,是他的诗赋予了他的死的意义。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可说是史上“自命清高”第一人了,认为全国的人都昏昏噩噩地活着,唯独自己,清白如白天鹅,整天生活在一群黑乌鸭中听他们聒噪。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并不象现代人一样,弘扬什么爱国主义精神。
孔子是圣人吧,出生在鲁国,并没有终生为鲁国服务,而是周游列国,“哪里给阳光就在哪里灿烂”;孟子是亚圣吧,跑的地方比孔子一点也不少,可惜哪位君王也不用;张仪也侍奉过几个君王,成为两面三刀的代言人。
还有那个吴起、孙武、伍子胥,哪个替生他养他的“祖国”效忠了?李斯写了一篇《谏逐客书》,更是从理论上为君王们招揽人才、为士子们“叛国投敌”正名。
所有的人才,不怕做齐奸,不怕做燕奸,不怕做韩奸,不怕做赵奸,不怕做魏奸,不怕做鲁奸,不怕做宋奸,不怕做吴奸……怎么单单你屈原,就怕做什么“楚奸”呢?所有的人才,懂得“良禽择木而栖,良臣
择主而侍”,怎么单单就你屈原不知择“木”择“主”,离开那个不值得你保的混蛋,去外面的世界建功立业呢?
勿庸讳言,屈原的诗是很好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听起来朗朗上口,但用鼻子嗅一嗅,两千多年了隐约还留有一股知识分子“自命清高”的酸味:举世皆浊,屈原缺少另一位楚人项羽荡清寰宇的豪气。
众人毕醉,他为啥不端起一盘冷水,泼头浇醒醉生梦死的世人?要知“邪不胜正”,太阳正在黎明前的黑夜里冉冉升起;还有那句著名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求索的结果呢?是绝望,是没了办法,是带头走向死亡,将人们引向了不归路?
10级临床4班邱琳
20100801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