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体系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现代史基本框架

中国近代现代史基本框架

中国近代现代史基本框架一、中国近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本时期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点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称近代前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称近代后期。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政治史: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经济史:自然经济的解体。

文化史:新思想的萌发。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本期中国近代史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为界标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初到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形成时期。

第二阶段: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到1901年《辛丑条约》的出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全面形成。

政治史: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展。

(二农二侵二资)经济史: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文化史:中体西用;维新思想的出现、发展和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思想。

改革史:戊戌变法。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20世纪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本期历史以1912年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的建立为标志,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

①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到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被北洋军阀政府取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深化时期,即辛亥革命时期。

②从1912年辛亥革命失败到1919年五四运动,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深化时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新旧交替的时期。

政治史:辛亥革命;捍卫民主共和。

近代中国历史框架

近代中国历史框架

专题二总体了解近代中国历史(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的框架结构一、三个重要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近代史开端;1919年五四运动,新旧民主革命转换的标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不是“完全胜利”,中国社会开始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二、政权更替(联系古代中国王朝更替):晚晴(清王朝政权1840—1912年)→1912-1949年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或北洋政府1912-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年)三、社会性质(将1840—1949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依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遭受侵犯,又保留了部分国家主权;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这两个层面都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四、两大基本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五、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帝)与反封建。

↓六、革命性质:反侵略(反帝)与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七、革命的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侵略反封建革命)↓→参考必修ⅢP70“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诞生;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封建革命)八、四条发展线索1、列强侵华,将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屈辱史);必修Ⅰ专题二2、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的历史(抗争史);必修Ⅰ专题二史抗英斗争收复新疆海战斗争反帝运动救亡抗战3、中国志士仁人探索国家出路(发展前途——近代化)的历史(探索史);必修Ⅰ专题三;必修Ⅲ专题三、四;选修4中的孙中山、毛泽东4、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近代化)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发展史)。

必修Ⅱ专题二、四说明:四条线索交互作用,第一条线索代表近代中国社会的“沉沦”(当然要注意殖民主义“双重历史使命”的问题);第二、三、四代表中国社会的“上升”。

中国近代史内容概括

中国近代史内容概括

中国近代史内容概括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覆盖了从清朝末年到现今的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内,中国经历了许多动荡和变革,如民主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改革开放等。

本文将对这段历史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

第一阶段:民主革命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阶段是民主革命。

这个时期覆盖了1911年至1949年之间。

这个时期一开始就发生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并宣布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但是,1912年开始的中华民国政府并没有带来真正的民主和自由。

一系列政治腐败、经济滞涨和社会不公等问题导致了一连串的政治不稳定、武装叛乱和民间抗议。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发动了北伐,试图推翻国民政府。

北伐战争持续了数年,最终在1949年完成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胜利,并宣布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二阶段:抗日战争中国近代史的第二个主要阶段是抗日战争。

从1931年日本侵华开始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中国遭受了非常严重的军事压迫和人民灾难。

这个时期中国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抗争和国际力量的帮助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抗日战争结束。

第三阶段:解放战争中国近代史的第三个主要阶段是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武装斗争。

从1946年开始,解放战争在中国全面爆发。

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军队通过毛泽东思想的指导,采用了一系列与众不同的游击战争和较少量的正规战争的战术,使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对战期间所受损失达到了最小化。

解放战争持续了四年,从1949年春季持续到10月。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标志着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中国近代史的第四个主要阶段是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由邓小平发起的,目的是解决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

改革开放走向的方向是开放中国经济和深化中国社会改革。

1978年的改革开放早期,中国改革者推进了封闭的经济体系,同时,中国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改革。

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史实整理

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史实整理

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史实整理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都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止。

它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近代史有三条重要线索: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

一、屈辱史中国近代史首先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屈辱史。

列强不断侵略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把中国变成殖民地。

为此,它们采取了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的各种手段,把中国一步一步变成半殖民地。

这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开拓殖民地、争夺霸权的必然结果。

体现了列强以资本主义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

同时,也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贫苦落后。

1、史实要点:(1)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迅速崛起,清朝封建统治腐朽衰落目的:为了夺取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变中国为英国殖民地借口:中国的禁烟运动结果:战败,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特点:是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从此中国在各方面发生巨大变化,反映了西方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背景: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完成工业革命,中国门户已被打开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华权益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结果: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特点:时间长;国家多,英法联合发动,俄美是帮凶;签约多;割地多;攻占大城市多,攻占广州,并且攻陷清王朝首都北京,攻陷天津;文物损失巨大(火烧圆明园);开放通商口岸最多(11个)(3)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1895年)原因:根本原因是日本以大陆政策,谋求侵略中国,蓄谋已久;直接原因是日本利用东学党起义,派兵入朝,借机挑起侵略战争结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特点: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的要求;日本不宣而战;在中国境外爆发;危害大,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打败中国,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4)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1901年)目的:直接目的是镇压义和团,保护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根本目的是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结果:战败,签订《辛丑条约》影响: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特点:以镇压中国革命为直接目的,帝国主义各国联合发动战争为形式,在天津、北京建立了殖民统治机构,侵略者继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再次攻陷北京,进行公开掠夺。

中国近现代史主体架构(8k)

中国近现代史主体架构(8k)

中国近现代史主体架构知识总结学校:班级:姓名:一种社会形态: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鸦片战争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对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和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两大历史任务:反帝(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和反封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两个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次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革命统一战线(合作方式:党内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抗日统一战线(合作方式:党外合作)三个社会阶段:晚清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四条基本线索:①、屈辱史: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列强侵华史)(鸦战、八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鸦、甲战:半殖民地化程度);②、抗争史:中国近代史是中国近代人民为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不屈不饶的抗争史;③、探索史:中国近代史是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④、发展史: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公元纪年法:初、中、末划分·简记公元前(B.C.)时期划分公元(A.D.)9-7初期1-36-4中期4-63-1末期7-9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间1840-1842年1856-1860年1894-1895年1900-1901年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影响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和重要标志事件时间1840年1919年1949年事件鸦片战争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革命名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阶级(划分时期)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国家有政府,但没有完全主权;半封建:仍然是封建社会和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受到西方工业生产的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开始产生和发展。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中国近代史(1840————1949)鸦片战争爆发新中国成立前夕一.概况:1.中国近代史1840—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49) 1919—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封建4.知识线索:西方列强侵华中国各阶级、阶层的反抗斗争和近代化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一.鸦片战争(1840---1842)——中国近代史开端1.背景:①国际局势:中:封建制度衰落外: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发展——英成为最强大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市场,掠夺原料(根本原因)②鸦片输入危害: 白银外流, 加剧中国贫弱.③禁烟运动代表:林则徐(道光年间)——民族英雄(直接原因)措施:缉拿烟贩并强迫外商交出鸦片虎门销烟—是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的伟大胜利2.结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①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领土主权②赔款2100万元——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开勒索赔款恶例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便利列强经济侵略,门户洞开(闭关政策被打破)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协定关税)——破坏关税自主权(此款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3.影响:①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中国历史转折点社会性质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变化:外国资本主义——中华民族(民族矛盾是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人民大众(阶级矛盾)革命任务变化:反侵略反封建(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思想领域变化: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海国图志》)②将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使中国经济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2、沙俄获益最多:150多万km2 《瑷珲条约》、《北京条约》3、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击毙华尔,打击了列强的侵略气焰4、影响: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三.收复新疆1.背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侵略加剧,造成边疆危机阿古柏入侵新疆,建伪政权,英俄支持沙俄侵占伊犁地区2.经过: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塞防、海防并重)19世纪70年代中期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19世纪80年代初,中俄签约,又收复伊犁3.结果:收复新疆,粉碎英俄分裂新疆的阴谋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行省附:新疆与中央政权的关系西汉: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中国近代史知识体系

中国近代史知识体系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①康梁维新思想
②实业救国思想
①戊戌变法
②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完全陷入半半社会
民族资本主义的继续发展
三民主义
①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②辛亥革命
一战
(1914)
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进入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半半社会程度加深
自然经济的继续解体;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早期维新思想产生
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甲午战争——五四运动之前
侵略线
(二次工业革命期间)
变化线
反侵略、探索线
社会性质的变化
经济结构的变动
思想变化(西学东渐)
甲午战争
(1894—1895)
半半社会大大加深
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
知识体系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之前
侵略线
(工业革命期间)
变化线
反侵略、探索线
社会性质的变化
经济结构的变动
思想变化(西学东渐)
鸦片战争
(1840—1842师夷长技”思想的出现
太平天国
(1851—1864)
二次鸦战
(1856—1860)
①新文化运动
②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反对复辟帝制的斗争;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历史-近现代史(1840年—至今)

中国历史-近现代史(1840年—至今)

六、近现代史(1840年—至今)(一)知识体系1.旧民主主义革命。

(1)19世纪40—70年代。

1)西方国家的侵略活动。

①19世纪40至50年代:两次鸦片战争的发动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a.中英鸦片战争。

19世纪上半期,西方国家在经历了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为获得工业生产原料和商品销售市场,加紧对外扩张。

英国为打开中国大门,于1840年借口中国的禁烟运动发动了中英鸦片战争。

战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以中英《南京条约》为代表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b.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4年,英、法为进一步扩大市场和侵略权益,提出“修约”要求,在遭到清政府拒绝后,英法于1856年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扩大了在华的侵略特权。

沙俄趁机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领土完整进一步遭到破坏。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②19世纪60至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侵略和加剧。

a.政治:侵略势力的深入与干涉中国内政外交。

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根据中英《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规定的一系列政治特权,并将其侵略势力伸展到内地和沿海通商口岸地区。

1861午后,随着外国公使进京、总理衙门的设立,西方国家开始干涉和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还不断在边疆地区制造危机,蚕食我国的边疆领土,扩大侵略势力。

b.经济:经济侵略的加剧与对中国经济控制的开始。

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势力从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发展到沿海全线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总理衙门设立后,西方国家控制了中国的海关管理权。

中国通商口岸的开放和经济特权的获得便利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

19世纪60年代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不断加剧,并开始控制中国的经济,逐步将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

2)中国社会的变化。

①传统社会结构的初步解体与半殖民地程度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知识体系(一)侵略与反抗1、列强侵略(1)鸦片战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虎门硝烟(时间--------、人物----------、意义-----------------------------------------------------)开始时间---------、标志-------------------------------;结束时间-----------,标志---------------------------------------------。

经过:英军攻陷--------,直逼天津;1841年初,占领-----------;1842年,英舰到达--------长江江面,清廷被迫求和。

《南京条约》内容:①-----------------------------②-------------------------③-----------------------④-----------------------------------------------------。

影响:---------------------------------------------------------------------------------------,----------------------------------------------------------------------。

(2)第二次鸦片战争:起止时间----------------、主凶---------、帮凶------------,罪行:英法---------------------、俄国----------------------。

(3)甲午中日战争:原因:日本为实现------------------------、---------------------------、-----------------------的梦想。

起止时间-----------------。

重要战役:黄海大战(时间--------、地点-------------、人物-------------结果---------------------------)。

结果:签订《马关条约》背景:日军侵占-------------,夹攻---------------,----------------全军覆没,中国战败。

时间--------、地点----------、签约人---------------、----------------内容①--------------------------------②----------------------------③-------------------------④---------------------影响--------------------------------------------------------------------------------(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间---------、目的----------------------------------、国家---------------------------------经过:军队由----------率领,从---------到---------向北京进犯。

战役---------------。

1900年8月攻占--------------------。

《辛丑条约》:时间--------,内容①--------------------------②------------------------③------------------------------------④-------------------------------------影响:①-------------------------------------------------②--------------------------------------------------------③--------------------------------------------------2、反抗斗争(1)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开始:1851年----------建立政权:1853年------------ 大捷:1860年------------- 1862年------------------(2)收复新疆:背景:--------、----------争夺新疆,----------侵入新疆。

过程:①1875年,清政府认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②-----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③1878年,除----------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④19世纪80年代,中俄两国签约,中国收回-------------⑤---------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3、重要条约:①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是:____________,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的条约是:________ 赔款最多的条约是:_________②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的条约是:________________,割让台湾给日本的条约是______________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是———--------—,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的条约是:-----------------------(二)近代化的探索1、洋务运动:背景: ------------- 后,清朝----------- 。

时期: ------------------- 。

主张:利用---------------- 、维护----------------- -。

代表:(中央---------、地方---------、---------、---------、---------。

)口号: (前期-------- -、后期---------- )内容①②③④企业:军事工业、、。

民用工业、、。

结果:失败,标志是--------------------- 性质-------------------------------------- 作用:①目的是,而不是,没有②引进,使中国出现,为近代企业积累,培养,客观上2、戊戌变法:序幕:公车上书(背景----------------------、人物-------、----------------影响--------------------------------)维新派团体形成:刊物------------ -、团体---- ---------百日维新:背景---------------- ;时间;结果--------- 、失败原因------------------------------内容①②③④⑤、3、辛亥革命:1894年建立---------,地点----------。

1905年建立----------、地点--------、指导思想-------- -、机关报-------、影响--------------------武昌起义时间-------------。

中华民国成立时间-------------。

结果被-----------窃取、建立起------------------统治。

历史意义:推翻-------------------------结束------------------------------------------------------使------------------------------------------。

3、新文化运动:背景: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

袁世凯推行政策。

兴起时间-------、地点--------、代表人物--------、--------、--------、--------。

主阵地--------、两面大旗----------、-------------。

前期内容①②③④发展:背景------------------------------、人物--------- 发表----------- 、---------- 创办-----------------影响-----------------------------------(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1、五四运动:导火线:,爆发时间-----------,领导者-----------、------------- 口号--------------------------、--------------------、------------------------;中心----------、------------主力---------、----------结果(初步胜利①②③)意义------------------------------------------------------------------------------2、中国共产党诞生:时间------、代表--------、----------、--------等。

内容①奋斗目标②中心任务③领导机构意义:--------------------------------------------------------------------------------------------3、北伐战争:黄埔军校:在和帮助下,建立时间---------、地点--------、人物-------------、----------作用------------------------------北伐: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著名将领:,重要战役---------成果---------------------------------------------。

结果---------、----------等国民党-----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第一次破裂。

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南昌起义时间、领导人等,意义。

秋收起义时间-------------、领导人---------,放弃攻打城市,改向---------------进军。

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时间----------、人物---------、--------,创建-------------------,是中国队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