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分布规律

合集下载

十二经络循行顺序口诀

十二经络循行顺序口诀

十二经络循行顺序口诀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了解十二经络的循行顺序对于中医的诊断、治疗和养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方便记忆,古人总结了许多口诀,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十二经络循行顺序口诀。

十二经络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详”,这是一个简单易记的十二经络循行顺序口诀。

接下来,我们逐句解读一下。

“肺大”指的是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

从肺系(气管、喉咙)横行出于胸壁外上方,走向腋下,沿上臂内侧前缘,行于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桡侧端。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至大肠,属大肠。

“胃脾”指的是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沿发际,到额前。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 8 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心小肠”指的是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向下穿过膈肌,络小肠。

其直行部分从心系出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向下浅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小指桡侧端。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是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是

十二经脉得循行走向规律就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得循行交接规律就是:①相表里得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如手太阴肺经在食指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端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交接;手厥阴心包经在无名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交接;足阳明胃经从足背上至大趾内端与足太阴脾经相交接;足太阳膀胱经在小趾端与足少阴肾经相交接;足少阳胆经从足背上分出,至大趾外端与足厥阴肝经相交接。

②同名得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如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手足太阳经皆通于目内眦,手足少阳经皆通于目外眦。

③相互衔接得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如足太阴经与手少阴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经与手厥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经与手太阴经交接于肺中。

十二经脉循环走向与交接规律见下图。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图
5、十二经脉得流注次序
细目一经络学说概述
细目二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得走向规律
2、十二经脉得交接规律
①相表里得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②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
③足、手阴经交接于胸部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图。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
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的交接特点:
1 阴经与阳经多在四肢部衔接;
2 阳经与阳经(指同名经)在头面部相接;
3 阴经与阴经(即手足三阴经)在胸部交接。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记忆起来,很是繁琐,且无规律。

为了方便学员记忆“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的知识点,姜逸老师给大家编写了一句口诀:
肺大胃脾心小肠
膀肾包焦胆肝藏
这段口诀的意思是:“肺”指的是手太阴肺经,“大”指的是手阳明大肠经,“胃”指的是足阳明胃经,“脾”指的是足太阴脾经,“心”指的是手少阴心经,“小肠”指的是手太阳小肠经,“膀”指的是足太阳膀胱经,“肾”指的是足少阴肾经,“包”指的是手厥阴心包经,“焦”指的是手少阳三焦经,“胆”指的是足少阳胆经,“肝”指的是足厥阴肝经。

“藏”没有实质意义,仅为了押韵而加。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

十二经脉循行路线

十二经脉循行路线

十二经脉循行路线
十二经脉循行的顺序是: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肺经。

十二经脉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具体的循行顺序如下:
肺经从肺中出发,在食指端与大肠经交汇;大肠经从手走到头部,在鼻翼旁与胃经交汇;胃经从头走到脚,与脾经交汇于足大趾之端;脾经从足走到胸,在心中与心经交汇;心经从胸中走到手,在小指端与小肠经交汇;小肠经从手走头,在内眼角与膀胱经交汇。

膀胱经从头走到足,在足小趾端与肾经交汇;肾经从足走到胸中,与心包经交汇;心包经从心包中出,走到手指无名指端与三焦经交汇;三焦经从手走到头,在外眼角与胆经交汇;胆经从头走到足,在足大趾与足肝经交汇;肝经从足走到肺中,连接手太阴肺经。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经脉的⾛向和交接规律⼗⼆经脉的⾛向和交接规律⼗⼆经脉的⾛向和交接规律(⼀)⼗⼆经脉的⾛向规律⼿三阴经循⾏的起点是从胸部始,经脯(上臂内侧肌⾁)臂⾛向⼿指端;⼿三阳经从⼿指端循臂指(经⽳名)⽽上⾏于头⾯部;⾜三阳经,从头⾯部下⾏,经躯⼲和下肢⽽⽌于⾜趾间;⾜三阴经脉,从⾜趾间上⾏⽽⽌于胸腹部。

“⼿之三阴,从胸⾛⼿;⼿之三阳,从⼿⾛头;⾜之三阳,从头⾛⾜;⾜之三阴,从⾜⾛腹。

”这是对⼗⼆经脉⾛向规律的⾼度概括。

(⼆)⼗⼆经脉的交接规律阴经与阳经交接:即阻经与阳经在四肢部衔接。

如⼿太阴肺经在⾷指端与⼿阳明⼤肠经相交接;⼿少阴⼼经在⼩指与⼿太阳⼩肠经相交接;⼿厥阴⼼包经由掌中⾄⽆名指端与⼿少阳三焦经相交接;⾜阳明胃经从跗(即⾜背部)上⾄⼤趾与⾜太阴脾经相交接;⾜太阳膀胱经从⾜⼩趾斜⾛⾜⼼与⾜少阴肾经相交接;⾜少阳胆经从跗上分出,⾄⼤趾与⾜厥阴肝经相交接。

阳经与阳经交接:即同名的⼿⾜三阳经在头⾯相交接。

如⼿⾜阳明经都通于⿐,⼿⾜太阳经皆通于⽬内眦,⼿⾜少阳经皆通于⽬外眦。

阴经与阴经交接:即阴经在胸腹相交接。

如⾜太阴经与⼿少阴经交接于⼼中,⾜少阴经与⼿厥阴经交接于胸中,⾜厥阴经与⼿太阴经交接于肺中等。

⾛向与交接规律之间亦有密切联系,两者结合起来,则是:⼿三阴经,从胸⾛⼿,交⼿三阳经;⼿三阳经,从⼿⾛头,交⾜三阳经;⾜三阳经,从头⾛⾜,交⾜三阴经;⾜三阴经,从⾜⾛腹(胸),交⼿三阴经,构成⼀个“阴阳相贯,如环⽆端”的循⾏径路,这就是⼗⼆经脉的⾛向和交接规律。

总之,⼗⼆经的循⾏,凡属六脏(五脏加⼼包)的经脉称为“阴经”,多循⾏于四肢内侧及胸腹。

上肢内侧者为⼿三阴经,由胸⾛⼿;下肢内侧者为⾜三阴经,由⾜⾛腹(胸)。

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多循⾏于四肢外侧及头⾯、躯⼲。

上肢外侧者为⼿三阳经,由⼿⾛头;卞肢外侧者为⾜三阳经,由头⾛⾜:阳经⾏于外侧,阴经⾏于内侧。

⼀、⼗⼆经脉的名称(⼀)命名原则内为阴,外为阳:阴阳理论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经络系统亦以阴、阳来命名。

十 二 经 脉

十 二 经 脉

肝经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中医
中医
十二经脉命名
十二经脉的名称
据:手足之别、阴阳之分和脏腑归属三个方面而命 名。命名原则如下: 内属阴,外属阳 分布于四肢内侧面的经脉属————“阴经” 分布于四肢外侧面的经脉属————“阳经” 上属手,下属足 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手经” 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足的经脉——“足经” 脏属阴,腑属阳 阴经隶属于脏;阳经隶属于腑。
10
鼻旁
头 心面中
肺 中 目手太阴肺经 里 手阳明大肠经

表 足阳明胃经 名 里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食指端
足四大趾端 手肢小指端 足末小趾端
手无名指端

足少阳胆经
足大趾端
足厥阴肝经
11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食指端

2
三阴、三阳
太阳 少阳 阳明 六腑
少阴 厥阴 太阴 五脏
3
十二经脉(又名十二正经)的分布
阴经(属脏) 阳经(属腑) 循行部位(阴经 行内侧,阳经行 外侧)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前缘
手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上肢 后缘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中线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前缘
足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下肢 后缘
大肠
心 小指端 小肠 心包 无名指端三焦
鼻翼旁 心中 目内眦 胸中
目外眦

十二经脉循环走向与衔接规律表

十二经脉循环走向与衔接规律表

十二经脉循环走向与衔接规律表
手少阳三焦经
十二经脉标本
足太阳 跟以上5寸中 跗阳 两络命门(目) 睛明 足少阳 窍阴之间 足窍阴 窗笼(耳)之前 听会 足阳明 厉兑 厉兑 颊下、挟颃颡 人迎
足太阴 中封前上4寸中 三阴交 背俞与舌本 脾俞、廉泉 足厥阴 行间上5寸所 中封 背俞 肝俞
足少阴 内踝下上3寸中 交信、复溜 背俞与舌下两脉 肾俞、廉泉 手太阳 外踝之后 养老 命门(目)之上1寸 攒竹 手少阳 小指次指之间上2寸 中渚 目后上角、目外眦 丝竹空 手阳明 肘骨中上至别阳 曲池 颜下合钳上 迎香 手太阴 寸口之中 太渊 腋内动脉 中府 手厥阴 掌后两筋之间2寸 内关 腋下3寸 天池 手少阴 锐骨之端 神门 背俞 心俞
四海、气街
部位
四海 气街 头 脑
(髓海)
脑 (头气之街) 胸 膻中 膺、背俞(心、肺)
(气海)(胸气之街)
腹胃
(水谷之海)冲脉、背俞(肝、脾、肾)(腹气之街)
胫冲脉
(血海)气冲、承山、踝上以下(胫气之街)。

十二经络循行规律

十二经络循行规律

⼗⼆经络循⾏规律⼗⼆经脉是⼀⾝⽓⾎运⾏的⼤渠道,掌握其运⾏规律并配合做好相应⽳位按摩等,可提升⾝体⽓⾎运⾏能⼒,保健养体。

同时根据⼗⼆经络的运⾏路线,结合疼痛所在,即可快速找到问题所在,从⽽解决问题。

⼀、⼗⼆经络循⾏路线 总体上来说:⼿三阴经从胸⾛⼿,⼿三阳经从⼿⾛头,⾜三阳经从头⾛⾜,⾜三阴经从⾜⾛腹(胸)。

1、督脉总督⼀⾝之阳,所有的阳经都与督脉会于⼤椎⽳; 2、除⾜太阳经外,所有阳经都经缺盆⽳,进⼊胸腹腔,⽽络属脏腑; 3、会于巅顶的经脉有:督脉、⾜太阳膀胱经和⾜厥阴肝经,故巅顶痛多与上述经脉有关,特别是与⾜厥阴肝经关系最为密切; 4、⾏经额部的经脉,除⾜太阳、督脉外,主要是⾜阳明经,故前额痛多属阳明经头痛; 5、⽬外眦为⼿⾜少阳与⼿太阳经交会处,⽬内眦为⼿⾜太阳、⾜阳明、阴跷脉、阳跷脉交会处,⽽⼿太阳⼩肠经是通达⽬内、外眦的唯⼀经脉; 6、⾏于⽿中的经脉有:⼿⾜少阳及⼿太阳经,故⽿暴鸣暴聋多与肝胆⽕旺有关; 7、环绕⼝唇的经脉有:⼿⾜阳明、⾜厥阴及冲任⼆脉,故冲任⽓⾎充盛是男⼦⽣胡须的根本原因,⼥⼦诸经⽓⾎下注为⽉经,故不⽣胡须; 8、联系⽬系的经脉有:⾜厥肝经和⼿少阴⼼经; 9、肝经绕阴器、抵⼩腹、斜⾏少腹、上布两胁,故肝病多见两胁痛引少腹,甚⾄控睾; 10、联系⾆的经脉有:⾜太阴脾经(连⾆本、散⾆下),⾜少阴肾经(挟⾆本-到⾆根两旁),故唾液的分泌与病变,多与脾、肾两脏有关。

⼆、⼗⼆经络循⾏时间 1、卯时(5点⾄7点)⼤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此时排便最好。

2、⾠时(7点⾄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此时吃早餐最好。

3、巳时(9点⾄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此时消化最旺。

4、午时(11点⾄13点)⼼经旺,有利于周⾝⾎液循环,此时全⾝⾎液循环最好。

5、未时(13点⾄15点)⼩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丙⾟化⽔开始。

6、申时(15点⾄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肠下注的⽔液及周⾝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经脉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与六脏相配属的六条阴经(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与六腑相配属的六条阳经(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呈现一定规律,具体表述如下:
按正立姿势,两臂下垂拇指向前的体位,将上下肢的内外侧分别分成前、中、后三条区线。

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循行交接规律是: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

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

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接于鼻旁。

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