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是

合集下载

经络学试题及答案

经络学试题及答案

经络学试题及答案___《经络学》考试试题姓名: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1.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的是十二经脉。

2.“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是别络。

3.大多循行于人体深部,且有一定循行径路的是经脉。

4.具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作用的是经筋。

5.能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主要与___之腑间关系密切的是奇经。

6.具有“溢奇邪”、“通荣卫”作用的是浮络。

7.有一定的起止、循行径路和交接顺序的是正经。

8.分别起自四肢,循行于体腔脏腑深部,上出于颈项浅部的是足三阴经。

9.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筋。

10.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是皮部。

11.内踝上八寸处以下,循行于下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足少阴肾经。

12.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的经脉是心肺心包经。

13.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的经脉是肾膀胱胃经。

14.在头面部,分布于面部、额部的经脉是阳明经。

15.上达头部巅顶的经脉是足少阳胆经。

16.“头为诸阳之会”是由于同名的手足三阳经均在头面部交接。

17.十二经脉气血流注形式为循环贯注。

18.不与脏腑连属的经脉是带脉。

19.具有约束纵行诸经作用的经脉是督脉。

20.具有表里关系的经脉是冲脉与任脉。

21.与足厥阴肝经终端相接的是手太阴肺经。

22.十二经脉在腹面的分布,由内向外的顺序为足厥阴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足少阴经。

23.与手太阴肺经的起点相接的是手阳明大肠经。

24.多气多血的经脉是手足阳明经。

25.在体表循行最长,经过部位最多的经脉是足太阳膀胱经。

26.绕口唇的经脉是肝经、胆经、胃经、冲脉。

27.入于上齿中的经脉是足太阴脾经。

28.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均会于大椎穴。

29.具有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联系作用的是经别。

30.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中错误的是足阳明→足少阳→足厥阴→手太阴。

针灸学专业多选题

针灸学专业多选题

针灸学专业多选题(四十一)D型题1.公元6世纪,吴人知聪携带到日本的著作是A.《内经》B.《针灸甲乙经》C.《明堂图》D.《针经》E.《十四经发挥》2.下列各组经脉,按流注次序正确的是A.肝、胆、三焦B.胆、肝、肺C.肾、肺、大肠D.肾、脾、心包E.大肠、胃、脾3.奇经八脉中的冲脉又称作A.血海B.气海C.阴脉之海D.阳脉之海E.十二经之海4.分布于前发际上4寸的穴位有A.正营B.承灵C.承光D.前顶E.通天5.位于腕横纹上2寸的手厥阴心包经的腧穴属特定A. 郄穴B.原穴C.八会穴D.络穴E.八脉交会穴6.外关穴A.为原穴B.为八会穴C.为八脉交会穴D.为郄穴E.通于阳维脉7.与手太阳经脉联系的脏器有A.肺B.胃C.心D.脾E.肝8.属于督脉的穴位是A.印堂B.百会C.腰奇D.脑户E.脑空9.疾徐补泻的操作方法为A.疾速进针,徐徐出针为补B.疾速进针,徐徐出针为泻C.徐徐进针,疾速出针为补D.徐徐进针,疾速出针为泻E.徐徐进针,徐徐出针为补;疾速进针,疾速出针为泻10.隔姜灸的作用主要为A.温胃止呕B.解毒杀虫c.散寒止痛D.回阳救逆E.温阳补肾11.关于皮肤针轻刺。

正确的是A.适用于一般部位及一般患者B.适用于病属实证,新病者c.用力稍小,皮肤仅现潮红,充血D.适用于老弱,妇女患者E.皮肤有明显潮红,并有微出血12.风池是下列经脉交会穴的是A.阳维脉B.阴维脉c.阳跷脉D.足少阳胆经E.手少阳三焦经13.不论何种头痛均可选取A.百会B.太阳C.风池D.列缺E.足三里14.以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角口呙斜,而无意识障为主症者,属 A.中风B.中脏腑C.中经络D.真中风E.中风先兆15.针灸治疗脾虚子宫脱垂当取A.脾俞、气海B.气海、中脘、血海C.子宫、足三里、三阴交D.合谷、三阴交、脾俞E.百会、气海、维道16.针刺治疗急惊风醒脑开窍可用A.水沟B.涌泉C.合谷D.印堂E.神门17.乳痈证为火毒甚者针刺治疗可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A.大敦B.太白C.太溪D.太冲E.厉兑18.漏肩风的基本治则是A.针灸并用B.只针不灸C.只灸不针D.泻法E.平补平泻19.脱肛兼见肾气不足者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A.脾俞B.肺俞C.肾俞D.阳陵泉E.三阴交20.神经性皮炎兼见血虚者,可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A.肝俞B.太冲C.风门D.足三里E.三阴交X型艨1.下列著作之中,具有对我国针灸医学总结意义的著作是A.《内经》B.《难经》C.《针久甲乙经》D.《针灸大成》E.《针灸大全》2.气街的主要部位在A.头B.胸C.腹D.胫E.脑3.下列经脉名称中正确的是A.足阳明胃经B.手太阴肺经C.足厥阴肝经D.手厥阴心经E.足太阴脾经4.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是A.横向的B.纵行的C.可深人体腔D.与脏腑直接联系E.左右对称5.经别在经络系统中的作用主要是A.加强十二经脉的内外联系B.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环的不足C.扩大了经穴的主治范围D.加强了经脉的体表联系E.加强经脉所属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6.在经络系统中。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针灸学)-试卷2 (1)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针灸学)-试卷2 (1)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针灸学)-试卷2(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B1型题(总题数:3,分数:12.00)A.角(头)B.烦(面)C.贲(胸)D.阴器(腹)E.背、臀(分数:4.00)(1).手三阴经筋结于(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啕)。

(2).手三阳经筋结于(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A.头面部B.胸中C.心中D.腹中E.手足末端(分数:4.00)(1).同名的阳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2).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是(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A.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B.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C.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D.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E.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分数:4.00)(1).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的分布规律是(分数:2.00)A. √B.C.D.E.解析:(2).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上肢体部的分布规律是(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二、 A1型题(总题数:19,分数:38.00)1.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膏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分数:2.00)A.足大趾内端√B.足大趾外端C.足二趾内端D.足二趾外端E.足三趾内端解析:解析:足阳明胃经从足背上至大趾内端与足太阴脾经相交接。

2.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分数:2.00)A.心中√B.肺中C.胸中D.手小指端E.足大趾内端解析:解析: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心中。

(A)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1

(A)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1

(A)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1(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A1型题{{/B}}(总题数:45,分数:90.00)1.十二经脉大多循行于∙ A.体表∙ B.分肉之间∙ C.四肢∙ D.躯干∙ E.头面(分数:2.00)A.B. √C.D.E.解析:[考点] 经络[解析] 经络为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纵行分布,循行部位较深,大多循行于分肉之间;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的分布,犹如网格一样遍布全身,循行部位较浅。

2.足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 A.从足走头∙ B.从头走足∙ C.从胸走手∙ D.从手走头∙ E.从足走腹(分数:2.00)A.B.C.D.E. √解析:[考点] 经络 [解析]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3.手足三阳经交于∙ A.手∙ B.足∙ C.头∙ D.腹∙ E.胸(分数:2.00)A.B.C. √D.E.解析:[考点] 经络 [解析]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在胸中交手三阴经。

4.手厥阴经分布在∙ A.上肢内侧前缘∙ B.上肢外侧前缘∙ C.上肢内侧中线∙ D.上肢外侧中线∙ E.上肢内侧后缘(分数:2.00)A.B.C. √D.E.解析:[考点] 经络 [解析] 手经分布在上肢,足经分布在下肢;阴经分布在内侧,阳经分布在外侧。

四肢内外侧又分为前缘、中线、后缘。

太阴经、阳明经分布在前缘;厥阴经、少阳经分布在中线;少阴经、太阳经分布在后缘。

手厥阴经分布在上肢内侧中线。

5.足少阳胆经分布在∙ A.下肢内侧前缘∙ B.下肢外侧前缘∙ C.下肢内侧后缘∙ D.下肢外侧中线∙ E.下肢外侧后缘(分数:2.00)A.B.C.D. √E.解析:[考点] 经络 [解析] 下肢内侧,足厥阴肝经分布在前缘,足太阴脾经分布在中线,至内踝上八寸两经交又后,足太阴脾经在前缘,足厥阴肝经在中线。

十 二 经 脉

十 二 经 脉

肝经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中医
中医
十二经脉命名
十二经脉的名称
据:手足之别、阴阳之分和脏腑归属三个方面而命 名。命名原则如下: 内属阴,外属阳 分布于四肢内侧面的经脉属————“阴经” 分布于四肢外侧面的经脉属————“阳经” 上属手,下属足 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手经” 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足的经脉——“足经” 脏属阴,腑属阳 阴经隶属于脏;阳经隶属于腑。
10
鼻旁
头 心面中
肺 中 目手太阴肺经 里 手阳明大肠经

表 足阳明胃经 名 里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食指端
足四大趾端 手肢小指端 足末小趾端
手无名指端

足少阳胆经
足大趾端
足厥阴肝经
11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食指端

2
三阴、三阳
太阳 少阳 阳明 六腑
少阴 厥阴 太阴 五脏
3
十二经脉(又名十二正经)的分布
阴经(属脏) 阳经(属腑) 循行部位(阴经 行内侧,阳经行 外侧)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前缘
手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上肢 后缘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中线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前缘
足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下肢 后缘
大肠
心 小指端 小肠 心包 无名指端三焦
鼻翼旁 心中 目内眦 胸中
目外眦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

另外,足厥阴经也循行至顶部。

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躯干部:十二经脉在躯干部分布的一般规律是:足三阴与足阳明经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阳与足太阳经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后),手三阴、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分布在腋、胁、侧腹部(侧)。

十二经脉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规律是: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脾经在中线。

至内躁八寸处交又之后,脾经在前,肝经在中线: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即“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足之阴阳也。

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手之阴阳也。

”相为表里的两经,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侧的相对位置,并在四肢末端交接;又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从而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相合关系。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不仅由于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衔接而加强了联系,而且由于相互络属于同一脏腑,因而使互为表里的一脏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在病理上可相互影响。

在治疗上,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腧穴经常交叉。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流注,是人身气血流动不息,向各处灌注的意思。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而十二经脉则为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气血在十二经脉内流动不息,循环灌注,分布于全身内外上下,构成了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又名十二经脉的流注。

其流注次序为: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流至足厥阴肝经,再流至手太阴肺经。

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十二经脉整体循行系统: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明小肠经----足太明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明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肺中----手太阴肺经[附]十二经循行歌:1.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中焦起,下络大肠胃口行,遂人寸口上鱼际,大指内侧爪甲根,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闹内萦,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交阳明经,前于心与心包脉,下肘循臂骨上廉。

中西医结合针灸学-经络系统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中西医结合针灸学-经络系统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中西医结合针灸学-经络系统练习题及答案解析一、A11、下列各项中,对经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其循行均起始于四肢末端B、行于体表,不入内脏C、有刚筋、柔筋之分D、手三阴经筋起于贲E、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2、足三阳经的循行规律是A、从胸走手B、从足走头C、从头走足D、从足走胸E、从胸走足3、对奇经八脉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阳维脉总督六阳B、阳跷脉调节肢体运动C、冲脉涵蓄十二经气血D、任脉总任六阴经E、跷脉司眼睑开合4、被称为“十二经之海”的是A、任脉B、冲脉C、督脉D、带脉E、阴维脉5、被称为“阴脉之海”的是A、任脉B、冲脉C、带脉D、阴脉E、阴维脉6、被称为“阳脉之海”的是A、带脉B、督脉C、冲脉D、阳维脉E、阳脉7、十二经脉的别络从本经分出的部位是A、腕踝关节以下B、肘膝关节以下C、肘膝关节以上D、肩关节、髀枢周围E、四肢末端的指、趾部8、十五络脉指十二经脉之别络,以及A、带脉之络、冲脉之络、脾之大络B、带脉之络、冲脉之络、胃之大络C、任脉络、督脉络、脾之大络D、任脉络、督脉络、胃之大络E、任脉络、督脉络、冲脉之络9、下列各项中,论述错误的是A、任脉别络散布于腹部B、督脉别络散布于头部C、脾之大络散布于全身D、大肠经之络脉走向肺经E、心经络脉走向小肠经10、分别属于六脏,分布于上肢内侧和胸腹。

具有此分布规律特点的是A、奇经八脉B、手三阴经C、手三阳经D、足三阴经E、足三阳经11、足三阳经在下肢的分布规律是A、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B、太阳在前,少阳在中,阳明在后C、少阳在前,太阳在中,阳明在后D、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E、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12、手足三阴经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分布规律是A、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B、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C、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D、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E、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13、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的分布规律是A、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B、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C、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D、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E、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14、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上肢体部的分布规律是A、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B、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C、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D、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E、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15、以下哪组经脉不属于表里关系A、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B、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C、手少阴心经、手少阳三焦经D、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E、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16、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A、心中B、胸中C、腹中D、头面部E、手足末端17、同名的阳经与阳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A、胸中B、腹中C、心中D、头面部E、肘膝部18、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A、头面部B、肘膝部C、胸中D、心中E、手足末端19、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A、鼻旁B、目外眦C、目内眦D、无名指端E、足小趾端二、B1、A.头面部B.胸中C.心中D.腹中E.手足末端<1> 、同名的阳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A、C、D、E、<2> 、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是A、B、C、D、E、2、A.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B.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C.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D.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E.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1> 、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的分布规律是A、B、C、D、E、<2> 、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上肢体部的分布规律是A、B、C、D、E、3、A.从胸走手B.从手走胸C.从手走头D.从头走足E.从胸腹走足<1> 、手三阴的循行走向规律是A、B、C、D、E、<2> 、足三阳经的循行走向规律是A、B、C、E、4、A.手小指端B.无名指端C.足小趾端D.足大趾内端E.足大趾外端<1> 、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的交接部位是A、B、C、D、E、<2> 、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的交接部位是A、B、C、D、E、5、A.任脉B.冲脉C.带脉D.阴脉E.阴维脉<1> 、具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作用的是A、B、C、D、E、<2> 、具有维系六阴经作用的是A、B、C、D、E、6、A.调节全身阴经经气B.涵蓄十二经气血C.调节六阴经经气D.调节肢体运动E.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1> 、带脉的功能是B、C、D、E、<2> 、冲脉的功能是A、B、C、D、E、7、A.手少阳三焦经B.十二经筋C.十二皮部D.十五络脉E.阴维脉<1> 、属于奇经的是A、B、C、D、E、<2> 、属于正经的是A、B、C、D、E、8、A.从鸠尾分出散布于背部B.从鸠尾分出散布于腹部C.从鸠尾分出散布于胸部D.从长强分出散布于头部E.从长强分出散布于腹部<1> 、任脉别络的分布是A、B、C、D、E、<2> 、督脉别络的分布是A、B、D、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经脉有三阴三阳:三阳是阳明、少阳、太阳,三阴是太阴、厥阴、少阴。

对于三阴三阳的概念,我们学习和记忆的时候总感觉太抽象,太难记住了。

为了能更方便记住三阴三阳经脉在人体的分布,以便继续深入学习经络,我们尝试用地球仪的经线,以及人体用不同方位面对阳光时,阳光能照射到的部位来理解和记忆经脉中三阴三阳的概念。

“经络的三阴三阳在人体分布”地球仪上,纵横排布着经线与纬线;我们要精确定位某个地区,只需要提供经度、纬度两个数值就可以实现了。

同一条经线上的各点之间,有一点是相同的,会在同一时间接受到阳光的照射。

人体的12条经脉也是纵向分布,可以把这些经脉想象为人体上的经线。

假设我们自然直立,双手放松,自然下垂;双脚并拢,脚尖向前。

当我们正对太阳时,阳光直射到的部位有哪些呢?头面口鼻,颈结喉部,胸腹部,上肢(手臂、手)正前方,下肢(大腿、小腿、足)正前方。

这些部位,在中医学中,有一个特定术语来命名,叫做阳明。

当我们以侧面正对太阳时,阳光直射的部位,就变成了:侧头部,耳,扇部,身侧部,上肢外侧,下肢外侧。

这些部位,同样有一个特定的名字,叫做少阳,当我们以后背正对太阳时,阳光就会照射到:后头部,项部,背部,腰部,以及上下肢的后侧。

这些部位,称为太阳。

除这些部位以外,我们发现,还有一些部位,是阳光无法直接照射到的,主要是上下肢的内侧面。

中医将这些部位进行三等分后,从前到后,分别命名为太阴、厥阴和少阴。

也就是说,太阳能照到的地方称为阳,进一步分为阳明、少阳和太阳;太阳照不到的地方称为阴,进一步分为太阴、厥阴和少阴。

如此便形成了最基本的三阴三阳的概念。

中医又根据手足的不同,将此概念更进一步地细化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

对这些阴阳对应的部位,单是进行如此模糊的界定,很不方便学习和掌握,于是古人以“划线”的形式,对这些部位进行更为直观的表述,从而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十二经脉。

北宋以前,医生主要按照唐代《皇帝明堂经》指定的人体经穴进行针灸治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经脉得循行走向规律就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得循行交接规律就是:①相表里得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如手太阴肺经在食指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端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交接;手厥阴心包经在无名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交接;足阳明胃经从足背上至大趾内端与足太阴脾经相交接;足太阳膀胱经在小趾端与足少阴肾经相交接;足少阳胆经从足背上分出,至大趾外端与足厥阴肝经相交接。

②同名得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如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手足太阳经皆通于目内眦,手足少阳经皆通于目外眦。

③相互衔接得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如足太阴经与手少阴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经与手厥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经与手太阴经交接于肺中。

十二经脉循环走向与交接规律见下图。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图
5、十二经脉得流注次序
细目一经络学说概述
细目二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得走向规律
2、十二经脉得交接规律
①相表里得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②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
③足、手阴经交接于胸部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