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
十二经络知识点

十二经络知识点一、十二经络的概念。
十二经络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二、十二经络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一)走向规律。
1. 手三阴经。
- 从胸走手,即起于胸部,循行于上肢内侧,止于手部。
2. 手三阳经。
- 从手走头,起于手部,循行于上肢外侧,止于头部。
3. 足三阳经。
- 从头走足,起于头部,循行于躯干部和下肢外侧,止于足部。
4. 足三阴经。
- 从足走腹(胸),起于足部,循行于下肢内侧,止于腹部或胸部。
(二)交接规律。
1. 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 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端交接;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小指端交接;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在无名指端交接;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内侧端交接;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端交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外侧端交接。
2. 同名的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 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在鼻翼旁交接;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在目内眦交接;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在目外眦交接。
3. 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在胸部交接。
- 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在心中交接;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在胸中交接;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在肺中交接。
三、十二经络与脏腑的络属关系。
1. 手太阴肺经。
- 属肺,络大肠。
2. 手阳明大肠经。
- 属大肠,络肺。
3. 足阳明胃经。
- 属胃,络脾。
4. 足太阴脾经。
- 属脾,络胃。
5. 手少阴心经。
- 属心,络小肠。
6. 手太阳小肠经。
- 属小肠,络心。
7. 足太阳膀胱经。
- 属膀胱,络肾。
8. 足少阴肾经。
- 属肾,络膀胱。
9. 手厥阴心包经。
- 属心包,络三焦。
10. 手少阳三焦经。
十二经脉都有什么

十二经脉都有什么文章目录*一、十二经脉都有什么*二、十二经脉的作用*三、十二经脉的病症是什么十二经脉都有什么1、十二经脉都有什么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2、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规律是什么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规律是:凡属六脏(心、肝、脾、肺、肾和心包)的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经。
凡属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的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腰背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手三阳经,分布于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经。
手足三阳经的排列顺序是:"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的排列顺序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3、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是什么十二经络分属于十二脏腑。
所谓十二脏腑,即五脏六腑再加上心脏的外膜——心包。
心包也算一脏。
这样每一条经脉都包含有所属脏腑的名称,如肺经、胃经、大肠经等。
十二经脉的流注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阴阳相贯,首尾相接,逐经相传,到肝经为止,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休的流注系统。
将气血周流全身,起到濡养的作用。
流注歌诀: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
膀申肾酉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
十二经脉的作用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经筋、皮部联系肢体筋肉皮肤;浮络和孙络联系人体各细微部分。
十二经脉循行顺序记忆

——记忆十二经脉循行的秘诀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其实体现了经脉的主要分布部位和所联系的脏腑,了解并灵活运用它们,将很快记住十二经脉循行分布情况,用于指导针灸临床选穴与治疗.一、十二经脉走向规律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附:记忆要点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举手直立,阴升阳降”。
二、十二经脉命名规律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而确定的。
现分述如下:①脏腑十二经脉与人体六脏六腑有特定的联系,这种特定的联系用“属”、“络”来表示。
其中经脉直接联系的脏或腑,称为“属”,并以此脏或腑来命名该经脉;而属脏或腑的经脉又联络与其相表里的腑或脏,这种联络称为“络”.如手太阴肺经以“肺"命名,表示该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以“大肠”命名,表示该经属大肠,络肺。
②手足十二经脉中,主要分布在上肢的经脉,称为“手……经”;主要分布在下肢的经脉,称“足……经”。
如手太阴肺经以“手"命名,表示该经主要分布在上肢;足太阴脾经以“足”命名,表示该经主要分布在下肢。
③阴阳首先,根据阴阳学说,脏为阴,腑为阳;内为阴,外为阳。
十二经脉中凡属六腑,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外侧的经脉,称为“阳经";凡属六脏,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内侧的经脉,称为“阴经”。
其次,根据阴阳盛衰、消长情况,阴阳再分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与阳明、少阳、太阳,它们在四肢内侧或外侧的排列顺序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少阴、太阳在后。
另外,由于“头为诸阳之会”,六阳经均分布于头部;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还经过躯干部.阳经在头部、躯干部的分布仍遵循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太阳在后。
三、实例演示1、手太阴肺经首先,手三阴从胸走手。
其次,手,提示分布在上肢;太阴,提示位于(肢体)内侧前缘;肺,提示属肺,络大肠。
因此,根据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可以推断,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大致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属肺,络大肠.2、足少阳胆经首先,足三阳从头走足。
十二经脉

shi'er jingmai十二经脉(卷名:中国传统医学)Twelve Regular Channels,Twelve Main Meridians人体经络系统中的十二条经脉的合称。
又称“十二经”或“十二正经”。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络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具有运行气血、联接脏腑内外、沟通上下等功能,无论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引起经络的病变。
因此,了解十二经脉的循行、功能和发病情况,对防病治病均有很大的意义。
长沙马王堆汉墓医书中的“十一脉”,其中甲种本,即《足臂十一脉灸经》所载“臂少阴温(脉)”之循行近于今之手少阴心经;而乙种本,即《阴阳十一脉灸经》所载“臂少阴脈(脉)”则近于今之手厥阴心包络经。
《灵枢·经脉》才明确载全了十二经脉,沿用至今。
十二经脉中的每条经脉均有独立的循行线路,对称地分布于身体的左右两侧。
其总的流注规律是:“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灵枢·逆顺肥瘦》)。
从而形成循环往复的过程。
《灵枢·海论》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这里所说的“内属于腑脏”,是十二经脉在体腔内的流注过程,也就是说十二经脉与脏腑间不是单纯相联的关系,而是定向相属且不可分割的整体关系。
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从而使脏腑间形成表里相合的关系。
手太阴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经属大肠络肺;手少阴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经属小肠络心;手厥阴经属心包而络三焦,手少阳经属三焦络心包;足阳明经属胃络脾,足太阴经属脾络胃;足太阳经属膀胱络肾,足少阴经属肾络膀胱;足少阳经属胆络肝,足厥阴经属肝络胆。
“外络于肢节”的“肢”为肢体,“节”为穴位,这是说十二经脉在体腔之外的分布。
经络系统的组成

阳骄脉 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
眦与阴骄脉会合
部,向左右别走足太阳经,以沟通背部经气。(4)脾之大络从胁下的大包穴分出后散布于胸
胁。此外,还有从络脉分出浮行于浅表的孙络和浮现于皮肤表层能看到的浮络,它们遍布全
身,难以计数,其作用主要是输布气血于经筋和皮部。
十五络脉的功能:(1)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沟通了阴阳表里二经的经气,加强了表里二
经的联系和经脉之气的交接传注,并补充了十二经循行的不足而扩大了其主治范围。(2)躯
奇经八脉中的督脉和任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这是针灸学科内容的重点部分。有关十四经循行路线和病候及其专属腧穴与主治的理论知
识,乃是临床应用中辨证归经(诊断疾病)和循经取穴施治的基础。
三、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支络脉,加上脾之大络,共计十五条,总称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的名称均以它们从各经别出处的腧穴(络穴)名称命名(其具体名称详见第三
章第三节)。
十五络脉的分布特点是:(1)十二经脉的别络分别从本经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别出后,
均走向其相表里经脉(阴经别络于阳经,阳经别络于阴经)。(2)任脉的别络从鸠尾(络穴)
分出后散布于腹部,以沟通腹部的经气。 (3)督脉的别络从长强(络穴)分出后散布于头
脉所络属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2)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从而扩大了
手足三阴经的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主治范围。手足三阴经腧穴之所以能治头面、五官疾病,主要是由于其经
别合于阳经上达头面、五官的缘故。例如,太渊、列缺治偏正头痛(《席弘赋》),太溪、太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
另外,足厥阴经也循行至顶部。
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躯干部:十二经脉在躯干部分布的一般规律是:足三阴与足阳明经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阳与足太阳经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后),手三阴、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分布在腋、胁、侧腹部(侧)。
十二经脉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规律是: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脾经在中线。
至内躁八寸处交又之后,脾经在前,肝经在中线: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即“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足之阴阳也。
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手之阴阳也。
”相为表里的两经,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侧的相对位置,并在四肢末端交接;又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从而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相合关系。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不仅由于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衔接而加强了联系,而且由于相互络属于同一脏腑,因而使互为表里的一脏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在病理上可相互影响。
在治疗上,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腧穴经常交叉。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流注,是人身气血流动不息,向各处灌注的意思。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而十二经脉则为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气血在十二经脉内流动不息,循环灌注,分布于全身内外上下,构成了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又名十二经脉的流注。
其流注次序为: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流至足厥阴肝经,再流至手太阴肺经。
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十二经脉整体循行系统: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明小肠经----足太明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明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肺中----手太阴肺经[附]十二经循行歌:1.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中焦起,下络大肠胃口行,遂人寸口上鱼际,大指内侧爪甲根,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闹内萦,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交阳明经,前于心与心包脉,下肘循臂骨上廉。
12经络简单记忆法(2)

12经络简单记忆法(2)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手太阴肺经】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
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肺朝百脉。
”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
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养生之道:此刻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进行深呼吸,所以要求较深的睡眠。
在这个时候,如果您咳醒的话,最好是喝杯温开水,能够缓解一下,还可以去肺燥。
建议饮食多选择:白菜、梨子、豆腐、豆浆、牛奶。
-虚症:皮肤免疫力下降,天寒手足冰冷、麻痹、咽喉干、咳嗽等。
-实证:呼吸不畅、咽喉异常、胸闷、气喘、扁桃炎、咳嗽、肩背酸痛易患痔疮等。
【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
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养生之道:赶紧起床,起床后喝杯温开水,然后奔进厕所把一天积攒下来的废物,都排出体外吧!不过上厕所不要太赶,很多老年人中风是因为这样引起的。
我们不如休息10-20分钟清醒清醒头脑再去。
建议饮食多选择:茄子、菠菜、香蕉、蘑菇、木耳、玉米、扁豆、豌豆等。
-虚症:腹痛,腹鸣腹泻、大肠功能减弱、肩膀僵硬、皮肤无光泽、肩酸、喉干、喘息、宿便等。
-实症:腹胀、易便秘、易患痔疮、肩背部不适或疼痛、牙疼、皮肤异常、上脘异常等。
【足阳明胃经】辰时(7点到9点)—胃经旺。
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
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
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
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
--养生之道:此时要吃早餐。
如果你不给它东西填饱,它就一直分泌胃酸。
饿久了,就会有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胆囊炎等危险!饭后一小时后按揉胃经可调节胃肠功能。
-虚症:消化不良、易胃胀气和食欲不振、颜面浮肿、易打嗝、饭后容易胃痛、腹泻或呕吐。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细目一经络学说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
要点一经脉与络脉的区别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有一定的循行径路;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要点二经络系统的组成细目二十二经脉要点一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走向规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手三阴,从胸走手;交接规律:1.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2.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3.同名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要点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1.头面部位:阳明面额部;少阳头侧部;手太阳面颊部,足太阳头顶及头后部2.四肢部位:内侧为三阴,外侧为三阳。
肢内侧:太阴前、厥阴中、少阴后;(足内踝8寸以下厥阴在前,太阴中)肢外侧:阳明前、少阳中、太阳后。
3.躯干部位:足三阳:阳明前;少阳侧面;太阳后。
手三阳:肩胛部;手三阴:腋部腹面内向外:肾、胃、脾,肝。
要点三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要点四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流至手太阴肺经,如此首尾相贯,如环无端。
口诀: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心包焦胆肝。
(费大卫劈心小段,旁神细心包交胆肝)细目三奇经八脉要点一奇经八脉的主要特点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奇经八脉与正经有所不同:一是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规则;二是同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属络关系;三是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配合关系。
要点二督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1.督脉的循行部位主干: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十四经脉体表循行路线简歌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人人网
∙豆瓣网
∙腾讯微博
∙MSN
[复制帖子地址] 返回[吃喝玩乐在仙林]关闭窗口 | 隐藏边栏
17484507
南京王氏果菜美容院——第十一分院发表于:09-09-21 09:48[只看该作者] 总规律,是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
其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及胸腹,阳经分布于四肢
外侧及头面、躯干。
2、分布于四肢的规律,是将上、下肢的内、外侧均分成前、中、后三个区线。
其
中手足阳经为阳明在
、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特殊性,就是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
前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手阳经手阴经足阳经阴经(分布图)。
3、躯干的分布规律
(1)胸腹部:共4条经,七条脉
前正中线-任脉
肾经-在胸部,旁开前正中线2寸,腹部旁开前正中线0.5寸
胃经-在胸部,旁开前正中线4寸,腹部旁开前正中线2寸
脾经-在胸部,旁开前正中线6寸,腹部旁开前正中线4寸
(2)腰背部:共2条经,5条脉
督脉-位于后正中线
膀胱经第一侧线-旁开后正中线1.5寸,为全身背俞穴所在
膀胱经第二侧线-旁开后正中线3寸,沿肩胛骨内侧线下行
(3)胁肋部:共2条经,2条脉
肝胆经循胁肋
4、颈部的分布规律
从前正中线到后正中线依次为:任脉,足手(阳明胃、大肠)、足手(少阳胆、三焦)、手足(太阳小肠
、膀胱),督脉。
5、面部的分布规律
前部、前额:手足阳明经
侧部、侧头:手足少阳经
后部、后头:手足太阳经
顶部、巅顶:督脉、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的属络关系
即在体内与脏腑相属络,其中阴经属脏主里络腑,阳经属腑主表络脏,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构
成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因十二经脉之气的走向特点: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上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
足至腹胸。
从而形成了:
1、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未端交接
2、阳经与阳经在头面交接
3、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的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通过阴阳表里、手足同名经的连接,从手大阴肺经开始至足厥阴肝经,再复从肺经而逐经相接,
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十四经脉体表循行路线简歌
~~~~~~~~~~~~~~~~~~~~~~~~~~~~~~~~~~~~~~~~~~~~~~~~~~~~~~~~~~
(一)手太阴肺经
太阴肺起乳上缘,横胸出腋厥少前,
过肘循臂入寸口,上鱼大指内侧边。
(二)手阳明大肠经
阳明大肠起商阳,臂肘臑肩外前量,
入缺上颈贯颊行,环唇挟鼻终迎香。
臑nao(闹):上肢上臂。
(三)足阳明胃经
阳明胃起目下眶,入齿环唇交承浆,颌颊耳前入发际,颈缺乳中挟脐旁,腿前外侧直下行,止足次趾外侧端。
(四)足太阴脾经
太阴脾起足大趾,踝上八寸交厥阴,股内前缘入腹中,腹四胸六季胁止。
(五)手少阴心经
少阴心经腋中间,臑肘之内行后缘,循前臂内至锐骨,小指内侧爪甲端。
锐骨:尺骨茎突。
(六)手太阳小肠经
太阳小肠小指端,臂肘外侧行后缘,循肩绕胛上颈项,络颧外眦终耳前。
(七)足太阳膀胱经
太阳膀胱起内眦,额巅后项肩内寻,寸半三寸下挟脊,臀腘踝后终至阴。
腘guo(国):膝弯。
(八)足少阴肾经
少阴肾经起足心,上绕内踝转足根,腨腘股内循后缘,腹半胸二挟任循。
腨shuan(涮):小腿肚子。
(九)手厥阴心包经
厥阴心包起胸边,乳外腋下臑内间,太少之间下肘臂,入掌中指止指端。
(十)手少阳三焦经
三焦四指风侧端,手腕臂外两骨间,肘肩项外循耳后,上绕耳前止眉端。
(十一)足少阳胆经
少阳胆经起外眦,耳壳前后绕头侧,项外颈肩腋季胁,下肢外侧止四趾。
(十二)足厥阴肝经
厥阴肝经起三毛,足背踝上八寸绕,环阴过腹循季胁,终止乳下二肋交。
(十三、十四)任脉、督脉
任督两脉统诸经,起于会阴前后行,任前督后正中上,承浆人中两相逢。
循经美腿:
人老腿先老''人体的整个体重都压腿上,所以腿在我们人体当中最辛苦的,
保养也要从腿部开始 ,循经美腿主要打通腿部的六条经络,来达到阴阳平衡,
养肝利胆,强肾排毒,脾胃相合,腿轻脚轻的目的.
胆经------气的通路,生气上火就敲胆经
足厥阴肝经-----疏肝理气,解毒
足太阴脾经-----调理脾胃不合,防止脾虚
足阳明胃经-----可改善面部供血,让皮肤充满弹性
足少阴肾经-----可以增强肾功能
足太阳膀胱经-----主排毒,排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