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
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的交接特点:
1 阴经与阳经多在四肢部衔接;
2 阳经与阳经(指同名经)在头面部相接;
3 阴经与阴经(即手足三阴经)在胸部交接。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记忆起来,很是繁琐,且无规律。
为了方便学员记忆“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的知识点,姜逸老师给大家编写了一句口诀:
肺大胃脾心小肠
膀肾包焦胆肝藏
这段口诀的意思是:“肺”指的是手太阴肺经,“大”指的是手阳明大肠经,“胃”指的是足阳明胃经,“脾”指的是足太阴脾经,“心”指的是手少阴心经,“小肠”指的是手太阳小肠经,“膀”指的是足太阳膀胱经,“肾”指的是足少阴肾经,“包”指的是手厥阴心包经,“焦”指的是手少阳三焦经,“胆”指的是足少阳胆经,“肝”指的是足厥阴肝经。
“藏”没有实质意义,仅为了押韵而加。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
十二正经奇经八脉

1.十二经脉的名称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3.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1.名称: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大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2.分布规律:左右对称。
六条阴经(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是手三阴经,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下肢内侧是足三阴经,(1)小腿内踝8寸(三阴交)以下,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2)内踝上8寸处厥阴与太阴交叉后,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六条阳经(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是手三阳经,下肢外侧是足三阳经。
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3.表里属络关系:阴经与阳经有属络关系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4.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5.交接: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
②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③相互衔接的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1.奇经八脉的名称2.奇经八脉的功能1.名称: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2.作用:(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统摄气血,协调阴阳。
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调节全身阳经经气;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冲脉与任脉、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有联系,故有“十二经脉之海”、“血海”之称,涵蓄十二经气血;带脉约束联系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
(2)具有对十二经脉气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特别推荐:。
十二经络循行顺序口诀

十二经络循行顺序口诀十二经络循行顺序是中医经络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掌握十二经络循行顺序对于了解人体经络系统的运行规律、诊断疾病以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口诀的方式来介绍十二经络的循行顺序。
口诀手阳明,足阳明,手太阳,足太阳。
手少阳,足少阳,手厥阴,足厥阴。
手少阴,足少阴,手太阴,足太阴。
解析1.手阳明:起点于手指的最短指端,沿手臂内侧上行至前额发际,然后沿面颊下行至鼻旁,最后至内眼角。
2.足阳明:起点于足大趾的最短趾端,沿脚背上行至膝盖前部内侧,然后向下沿大腿前部外侧过膝关节,最后至鼻翼两旁。
3.手太阳:起点于无名指的最短指端,沿手臂后侧上行至头部后部发际,然后沿头皮前缘下行至太阳穴,最后至外眼角。
4.足太阳:起点于小趾的最短趾端,沿足背向上后内侧至头部后部颈项交界处,然后沿头皮前缘下行至太阳穴,最后至内眼角。
5.手少阳:起点于食指的泄泻穴,沿手臂外侧上行至头顶旁,然后经过耳前及耳后走向项后,最后至外眼角。
6.足少阳:起点于足小趾外侧(临泣泪溪穴),沿足外侧上行至头部顶部,然后沿头皮后侧下行至耳后,最后至内眼角。
7.手厥阴:起点于中指的少冲穴,沿手臂内侧上行经肘窝,然后向上通过腋窝,最后至前胸交界处。
8.足厥阴:起点于足大趾次趾与足趾根部交界处,沿脚背内侧上行经踝窝至小腿内侧,然后经过内踝向上通过腘窝,最后至腹股沟。
9.手少阴:起点于小指的心俞穴,沿手臂内侧上行至心口,然后通过腋窝后至乳房内下方。
10.足少阴:起点于足小趾内侧(悬钟穴),沿足内侧上行至下腹,然后向上穿过腹股沟,最后至胸前中线上方。
11.手太阴:起点于大指的商阳穴,沿手臂内侧上行通过腋窝,然后经过肩井穴向下至前胸。
12.足太阴:起点于足大趾(太白穴),沿脚内侧上行经脚踝至小腿内侧,然后向上穿过膝关节,最后至胸前中线下方。
总结通过口诀的方式介绍了十二经络的循行顺序,每一经络都有其起点和终点,并且沿途会经过一些特定的穴位。
了解十二经络的循行顺序是中医理论研究的基础,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经脉的⾛向和交接规律⼗⼆经脉的⾛向和交接规律⼗⼆经脉的⾛向和交接规律(⼀)⼗⼆经脉的⾛向规律⼿三阴经循⾏的起点是从胸部始,经脯(上臂内侧肌⾁)臂⾛向⼿指端;⼿三阳经从⼿指端循臂指(经⽳名)⽽上⾏于头⾯部;⾜三阳经,从头⾯部下⾏,经躯⼲和下肢⽽⽌于⾜趾间;⾜三阴经脉,从⾜趾间上⾏⽽⽌于胸腹部。
“⼿之三阴,从胸⾛⼿;⼿之三阳,从⼿⾛头;⾜之三阳,从头⾛⾜;⾜之三阴,从⾜⾛腹。
”这是对⼗⼆经脉⾛向规律的⾼度概括。
(⼆)⼗⼆经脉的交接规律阴经与阳经交接:即阻经与阳经在四肢部衔接。
如⼿太阴肺经在⾷指端与⼿阳明⼤肠经相交接;⼿少阴⼼经在⼩指与⼿太阳⼩肠经相交接;⼿厥阴⼼包经由掌中⾄⽆名指端与⼿少阳三焦经相交接;⾜阳明胃经从跗(即⾜背部)上⾄⼤趾与⾜太阴脾经相交接;⾜太阳膀胱经从⾜⼩趾斜⾛⾜⼼与⾜少阴肾经相交接;⾜少阳胆经从跗上分出,⾄⼤趾与⾜厥阴肝经相交接。
阳经与阳经交接:即同名的⼿⾜三阳经在头⾯相交接。
如⼿⾜阳明经都通于⿐,⼿⾜太阳经皆通于⽬内眦,⼿⾜少阳经皆通于⽬外眦。
阴经与阴经交接:即阴经在胸腹相交接。
如⾜太阴经与⼿少阴经交接于⼼中,⾜少阴经与⼿厥阴经交接于胸中,⾜厥阴经与⼿太阴经交接于肺中等。
⾛向与交接规律之间亦有密切联系,两者结合起来,则是:⼿三阴经,从胸⾛⼿,交⼿三阳经;⼿三阳经,从⼿⾛头,交⾜三阳经;⾜三阳经,从头⾛⾜,交⾜三阴经;⾜三阴经,从⾜⾛腹(胸),交⼿三阴经,构成⼀个“阴阳相贯,如环⽆端”的循⾏径路,这就是⼗⼆经脉的⾛向和交接规律。
总之,⼗⼆经的循⾏,凡属六脏(五脏加⼼包)的经脉称为“阴经”,多循⾏于四肢内侧及胸腹。
上肢内侧者为⼿三阴经,由胸⾛⼿;下肢内侧者为⾜三阴经,由⾜⾛腹(胸)。
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多循⾏于四肢外侧及头⾯、躯⼲。
上肢外侧者为⼿三阳经,由⼿⾛头;卞肢外侧者为⾜三阳经,由头⾛⾜:阳经⾏于外侧,阴经⾏于内侧。
⼀、⼗⼆经脉的名称(⼀)命名原则内为阴,外为阳:阴阳理论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经络系统亦以阴、阳来命名。
记忆十二经脉循行的秘诀记忆十二经脉循行的秘诀.(精选)

记忆十二经脉循行的秘诀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其实体现了经脉的主要分布部位和所联系的脏腑,了解并灵活运用它们,将很快记住十二经脉循行分布情况,用于指导针灸临床选穴与治疗。
一、十二经脉走向规律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附:记忆要点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举手直立,阴升阳降”。
二、十二经脉命名规律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而确定的。
现分述如下:①脏腑十二经脉与人体六脏六腑有特定的联系,这种特定的联系用“属”、“络”来表示。
其中经脉直接联系的脏或腑,称为“属”,并以此脏或腑来命名该经脉;而属脏或腑的经脉又联络与其相表里的腑或脏,这种联络称为“络”。
如手太阴肺经以“肺”命名,表示该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以“大肠”命名,表示该经属大肠,络肺。
②手足十二经脉中,主要分布在上肢的经脉,称为“手……经”;主要分布在下肢的经脉,称“足……经”。
如手太阴肺经以“手”命名,表示该经主要分布在上肢;足太阴脾经以“足”命名,表示该经主要分布在下肢。
③阴阳首先,根据阴阳学说,脏为阴,腑为阳;内为阴,外为阳。
十二经脉中凡属六腑,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外侧的经脉,称为“阳经”;凡属六脏,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内侧的经脉,称为“阴经”。
其次,根据阴阳盛衰、消长情况,阴阳再分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与阳明、少阳、太阳,它们在四肢内侧或外侧的排列顺序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少阴、太阳在后。
另外,由于“头为诸阳之会”,六阳经均分布于头部;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还经过躯干部。
阳经在头部、躯干部的分布仍遵循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太阳在后。
三、实例演示1、手太阴肺经首先,手三阴从胸走手。
其次,手,提示分布在上肢;太阴,提示位于(肢体)内侧前缘;肺,提示属肺,络大肠。
因此,根据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可以推断,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大致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属肺,络大肠。
十二经络循行规律

⼗⼆经络循⾏规律⼗⼆经脉是⼀⾝⽓⾎运⾏的⼤渠道,掌握其运⾏规律并配合做好相应⽳位按摩等,可提升⾝体⽓⾎运⾏能⼒,保健养体。
同时根据⼗⼆经络的运⾏路线,结合疼痛所在,即可快速找到问题所在,从⽽解决问题。
⼀、⼗⼆经络循⾏路线 总体上来说:⼿三阴经从胸⾛⼿,⼿三阳经从⼿⾛头,⾜三阳经从头⾛⾜,⾜三阴经从⾜⾛腹(胸)。
1、督脉总督⼀⾝之阳,所有的阳经都与督脉会于⼤椎⽳; 2、除⾜太阳经外,所有阳经都经缺盆⽳,进⼊胸腹腔,⽽络属脏腑; 3、会于巅顶的经脉有:督脉、⾜太阳膀胱经和⾜厥阴肝经,故巅顶痛多与上述经脉有关,特别是与⾜厥阴肝经关系最为密切; 4、⾏经额部的经脉,除⾜太阳、督脉外,主要是⾜阳明经,故前额痛多属阳明经头痛; 5、⽬外眦为⼿⾜少阳与⼿太阳经交会处,⽬内眦为⼿⾜太阳、⾜阳明、阴跷脉、阳跷脉交会处,⽽⼿太阳⼩肠经是通达⽬内、外眦的唯⼀经脉; 6、⾏于⽿中的经脉有:⼿⾜少阳及⼿太阳经,故⽿暴鸣暴聋多与肝胆⽕旺有关; 7、环绕⼝唇的经脉有:⼿⾜阳明、⾜厥阴及冲任⼆脉,故冲任⽓⾎充盛是男⼦⽣胡须的根本原因,⼥⼦诸经⽓⾎下注为⽉经,故不⽣胡须; 8、联系⽬系的经脉有:⾜厥肝经和⼿少阴⼼经; 9、肝经绕阴器、抵⼩腹、斜⾏少腹、上布两胁,故肝病多见两胁痛引少腹,甚⾄控睾; 10、联系⾆的经脉有:⾜太阴脾经(连⾆本、散⾆下),⾜少阴肾经(挟⾆本-到⾆根两旁),故唾液的分泌与病变,多与脾、肾两脏有关。
⼆、⼗⼆经络循⾏时间 1、卯时(5点⾄7点)⼤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此时排便最好。
2、⾠时(7点⾄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此时吃早餐最好。
3、巳时(9点⾄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此时消化最旺。
4、午时(11点⾄13点)⼼经旺,有利于周⾝⾎液循环,此时全⾝⾎液循环最好。
5、未时(13点⾄15点)⼩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丙⾟化⽔开始。
6、申时(15点⾄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肠下注的⽔液及周⾝的"⽕⽓。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经脉有三阴三阳:三阳是阳明、少阳、太阳,三阴是太阴、厥阴、少阴。
对于三阴三阳的概念,我们学习和记忆的时候总感觉太抽象,太难记住了。
为了能更方便记住三阴三阳经脉在人体的分布,以便继续深入学习经络,我们尝试用地球仪的经线,以及人体用不同方位面对阳光时,阳光能照射到的部位来理解和记忆经脉中三阴三阳的概念。
“经络的三阴三阳在人体分布”地球仪上,纵横排布着经线与纬线;我们要精确定位某个地区,只需要提供经度、纬度两个数值就可以实现了。
同一条经线上的各点之间,有一点是相同的,会在同一时间接受到阳光的照射。
人体的12条经脉也是纵向分布,可以把这些经脉想象为人体上的经线。
假设我们自然直立,双手放松,自然下垂;双脚并拢,脚尖向前。
当我们正对太阳时,阳光直射到的部位有哪些呢?头面口鼻,颈结喉部,胸腹部,上肢(手臂、手)正前方,下肢(大腿、小腿、足)正前方。
这些部位,在中医学中,有一个特定术语来命名,叫做阳明。
当我们以侧面正对太阳时,阳光直射的部位,就变成了:侧头部,耳,扇部,身侧部,上肢外侧,下肢外侧。
这些部位,同样有一个特定的名字,叫做少阳,当我们以后背正对太阳时,阳光就会照射到:后头部,项部,背部,腰部,以及上下肢的后侧。
这些部位,称为太阳。
除这些部位以外,我们发现,还有一些部位,是阳光无法直接照射到的,主要是上下肢的内侧面。
中医将这些部位进行三等分后,从前到后,分别命名为太阴、厥阴和少阴。
也就是说,太阳能照到的地方称为阳,进一步分为阳明、少阳和太阳;太阳照不到的地方称为阴,进一步分为太阴、厥阴和少阴。
如此便形成了最基本的三阴三阳的概念。
中医又根据手足的不同,将此概念更进一步地细化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
对这些阴阳对应的部位,单是进行如此模糊的界定,很不方便学习和掌握,于是古人以“划线”的形式,对这些部位进行更为直观的表述,从而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十二经脉。
北宋以前,医生主要按照唐代《皇帝明堂经》指定的人体经穴进行针灸治病。
【针灸学考点】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

【针灸学考点】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编者按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和流注次序,作为是历年中医确有专长、执业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热门考点,但此考点却容易成为非针灸推拿专业考生的失分点,为此我们为大家归纳总结十二经的命名方法、循行分布规律等以便记忆考点。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別、十二经筋、十ニ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数计的浮络、孙络等。
十二经脉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十二正经”。
十二经脉的命名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来命名。
首先用手、足将十二经脉分成于手六经和足六经;凡属六脏及循于肢体内侧的经脉为阴经,属六腑及循于肢体外侧的经脉为阳经。
再根据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阴阳又划分为三阴三阳,三阴为太阴、少阴、厥阴,三阳为阳明、太阳、少阳。
按照上述命名规律,十二经脉的名称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并具有明确的属络表里关系。
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脏为阴主里,腑为阳主表,脏腑相表里。
一经配一脏(腑),一脏配一腑,阴阳配对,这样就形成了脏腑阴阳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
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
余皆仿此。
具有属络关系的脏腑与经脉以及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上相互为用。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在体内,十二经脉除与六脏六腑有特定配属关系外,还与相关脏腑有联系;在头身,十二经脉还与其循行分布部位的组织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络。
临床上辨证分经、循经取穴,以此为依据。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与六脏相配属的六条阴经(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与六腑相配属的六条阳经(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一)十二经脉头面部的分布 头为诸阳之会:阳明经分布于面部,其中足 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分布于头侧部;手太阳
经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后头部。
总的来说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阳明经 少阳经 太阳经
(二)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
阴经分阴经在
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分布,前中后部位
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
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外侧前中
后,阳明少阳太阳”。
(三)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
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手三阴经均从腋
下走出。足三阳经为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 太阳经行于后(背面),少阳经行于侧面。足三 阴经均行腹面。 循行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序为 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