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是怎么形成的

合集下载

北京话基础知识

北京话基础知识

北京话基础知识北京话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方言,是指在北京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语言。

北京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它不仅是北京人日常交流的工具,也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和学习北京话的基础知识,对于适应北京生活、沟通交流以及进一步了解北京文化都至关重要。

一、北京话的起源和历史北京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最初形成于北京城内,之后逐渐向周边地区扩散。

在长期的使用和演变过程中,北京话吸收了多个方言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

二、北京话的语音特点1. 声调北京话的声调相对较多,一般有四个声调,即轻声、一声、二声和三声。

不同声调对于词义的区分非常重要,因此学习北京话需要重视声调的准确使用。

2. 儿化音北京话中的儿化音是其独特的特点之一。

儿化音是指在某些字词的末尾加上儿音 /ər/ 的现象,例如“一点儿”、“好吃儿”等。

同时,北京话中还存在着一部分字词末尾的韵母发音为 /ɚ/ 的现象。

3. 软腔北京话的“软腔”是指在发音时声带较为松弛,声音相对较轻柔和。

这种发音方式赋予了北京话一种独特的韵味,并且让人感到亲切。

三、北京话的词汇特点1. 俚语和成语北京话中使用俚语和成语的频率较高。

俚语是一种表达独特的语言形式,通常用于日常交流和幽默的场合。

成语则是由多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也是北京人用来增加表达力的一种方式。

2. 北京方言词汇北京方言词汇是北京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普通话有一定的差异。

一些常见的例子包括:“瞅”(看)、“卖相”(外表)、“烧饼”(煎饼)等。

四、北京话的语法特点1. 语序北京话的语序与普通话有所不同,有时会出现主谓颠倒的情况,例如“我去看电影”在北京话中可能变成“我看电影去”。

2. 用词习惯北京话的用词习惯也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例如,在一些情况下,北京话中可能用“给”代替普通话中的“对”或“给予”;在表示处所关系时,北京话可能使用“系”或“挂”代替普通话中的“在”。

五、学习和应用北京话的意义学习和应用北京话对于适应北京生活和沟通交流至关重要。

北京话(79)

北京话(79)

北京话(79)北京话,又称“京片子”,是指在北京使用的方言,属于官话的一种。

北京话由于传承了元、明、清等朝代的官话,更融合了其他地区的方言和语音特点,因此在普通话标准化之前曾被认为是华语的代表。

北京话的方言地位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北京的正式语言,而且影响了周边的地区,拥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北京话的特点及其发展历程。

北京话在语音上有着独特的特点。

北京话的发音特色主要表现在语音的浊音清化和元音、韵母的简化上。

“b、d、g”等浊辅音在普通话中会有清音化的趋势,而在北京话中则可以保持浊音。

北京话的元音和韵母也有部分的简化,“l”音与“n”音的合并,“er”音的后退等,都展示着北京话语音的独特之处。

北京话在词汇和语法上也有着自己的特色。

北京方言有着浓厚的古汉语色彩,大量使用了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北京方言也有大量的口头禅和俚语,这些俚语在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不仅为北京话增添了生动的特色,也反映了北京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北京方言中还有着特殊的语法结构,如“是……嘛”、“那……哪”等,这些特殊的句式在表达时显得更为亲切和幽默。

北京话的发展历程也颇为丰富多彩。

在元、明、清等朝代,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官话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今日的北京话。

此后,北京话在清代中期逐渐成为了官话的代表之一,形成了北京话的方言体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北京话逐渐向外地传播,成为了华北地区的官方语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北京话也逐渐得到了全国范围的推广和传播,成为了普通话的一种重要基础。

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北京话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一方面,北京话正逐渐向普通话靠拢,这主要得益于北京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和普通话的普及推广。

随着文化多样性和语言交流的加强,北京方言也在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方言的特色,使得北京话更加鲜活多姿。

北京话是中国官话的一种重要方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北京方言

北京方言

一、开放型文化传统影响下的北京语言北京方言具有生动、鲜活、简洁、明快的特点。

之所以有这样鲜明的特点,适合隐藏在其背后的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它是由北京文化悠远的开放性传统决定的。

北京方言最鲜明而集中的反映了北京文化兼容南北不同民族不同风格语言和方言的特征。

从辽到金,北京的政治、经济地位迅速上升,大量的北方少数民族不断涌进现在的北京城区,原来居住在北京地区的汉族人民和北方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被迫或自愿加强了与我国东北地区的联系,和宋朝统治的中原地区广大汉族人民反而在政治上完全分离,交往也受到严重阻碍,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达三百年之久。

和外族语言长期密切接触,和广大中原地区的本族语言反而关系疏远,北京话从一千年以前就开始处于这种和其他汉语方言完全不同的特殊语言背景中。

这种语言背景对北京话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使得北京话在辽、金时期可能已经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结构最简单的汉语方言。

那时宋金两国使节之间的对话虽然是经过翻译进行的,但显而易见北方少数民族语言里的一些语汇和句式以大量融入汉语中,北京作为这种政治交往的要冲,语言上受到的影响也是最为深刻的。

那时的北京话,从这一时期产生的北方文学作品中看到他们融合了宋金语言的特点。

从明代开国到迁都北京,五十多年间,全国各地先后迁居北京的汉族人估计有几十万人。

这是和北京方言接触最频繁的已不再是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语言,而是来自中原和长江以南的各地汉语方言了。

在满族形成阶段,汉语在满族中就已经成为通行语言了。

北京以及附近河北、山东大批汉族人再一次被迫进入东北地区,满族统治者管辖地区的汉族人口骤增,而满族人和这些汉族人接触中就必须使用他们的汉语方言,满语在满族中逐渐居于次要地位了。

努尔哈赤的王子们,从小就由明朝派的老师教授“四书”、“五经”,他们从骨子里就接受了汉文化。

但是,如果说满族完全被汉族同化,也言过其实。

就拿语言来说,就是在彼此影响、相互渗透。

在满族学习汉语的同时,他们没有简单的放弃了满语、满文,而是以汉语为主,相互同化。

北京方言_精品文档

北京方言_精品文档

北京方言北京方言是中国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在中国首都北京及其周边地区使用。

作为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北京,自古以来就吸引了大量的移民和流动人口,这些人口的语言交流促进了北京方言的形成和发展。

北京方言属于华北官话的一种,与其他地方的方言相比,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鲜明的口音。

特别是发音上的差异,使得北京方言被认为是标准普通话的基础。

许多普通话的发音规范就源于北京方言,因此北京方言被视为全国通用音的代表。

首先,北京方言在声调上有明显的特点。

与普通话的四个声调相比,北京方言的声调较为平坦和轻柔,没有那么明显的升降。

这种特点使得北京方言听起来更加舒缓和悦耳。

同时,北京方言的声调还有一种上升到顶点后再下降的特点,这种语音曲线被称为“彷彿调”。

其次,在词汇和发音上,北京方言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北京方言中的一些特殊词汇在普通话中并不能找到对应的词汇。

比如,“瞅”代表着“看”,“咋”代表着“怎么”,“馍馍”代表着“馒头”,这些词汇在北京方言中非常常见,但在其他地方很少听到。

此外,在语音发音上,北京方言中的鼻音较为浓重,这也是北京方言独特的音韵特点之一。

另外,北京方言的语法也存在一些与普通话不同的地方。

在北京方言中,定语一般放在名词的后面,而普通话中一般放在名词的前面。

比如,普通话中说“红苹果”,而在北京方言中则说“苹果红”。

此外,在北京方言中,动词和助词往往省略或者简化,使得句子更加简洁有力。

在现代社会中,尽管北京方言在日常交流中仍然被广泛使用,但随着全国统一普通话的推行,年轻一代对于北京方言的理解和使用已经有所减少。

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大量来自外地的人口涌入北京,导致北京方言逐渐淡化和流失。

虽然北京方言面临着挑战,但它作为中国的一种重要语言文化符号,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北京方言代表着中国的首都和文化中心,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它是北京人民的地方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象征,也是北京特色和魅力的体现。

总之,北京方言是中国汉语方言中独特的一种,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口音。

满语和胡化的汉语----北京话的由来(客观分析北京话的历史)

满语和胡化的汉语----北京话的由来(客观分析北京话的历史)

一般说来,作为中国官方语言的基础,现代意义上的北京话形成于清朝。

它的直接来源有三部分:燕京语、辽南语与满语。

不仅仅传统满语是北京话的重要来源,燕京语与辽南语,本身也与满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谓燕京语,是指满清入关以前,明朝首都北京地区通行的语言。

虽然是明朝的首都,但是历史上这里一直是汉胡混杂的地区。

远到北朝时的鲜卑各族,近到把北京当作首都的辽、金、元各朝,北方少数民族一直在这一地区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

汉唐的边塞由辽人建都,经过辽、金、元三个北方游牧民族朝代的发展,北京才成为著名的大都市,不仅仅是语言,地域文明本身就带着非常深的民族融合烙印。

这种融合的文明,其语言带有很强的开放性。

汉、匈奴、突厥、契丹、(革末)(革曷)、高丽、女真、蒙me nggu古,各族语言融会杂揉,很难辨别哪个民族对燕京语的形成,更为重要一些。

虽然明成祖朱棣把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移到了北京,也带来了南方汉族的语言文化因素,燕京官话也曾被称为“下江话”。

但是当时作为主体的北方汉族,本身就是千百年来汉胡混杂的产物。

明朝的北京同样是在一种开放的文化氛围中,不仅仅继承了辽、金、元个朝的文化,而且继续着北方汉胡各民族的融合趋势。

没有退回草原的蒙menggu古人,和进贡而留居的女真人,都在这种文化融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辽南地区比起燕京,各民族杂揉的因素更重。

明以前,汉族本不是这一地区的主体民族。

到了明朝控制这一地区后,从关内迁移来的汉族人,与本地居民混杂,所形成的语言同样是汉、女真、契丹、蒙menggu古、朝鲜各族的混合物。

明朝两百余年间,辽南汉语与女真语在女真聚居区和辽东25卫相互融合相互影响,通过战争、贸易、婚姻,成为彼此最重要的外来语言因素。

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带来的满军旗与操满语的蒙menggu古人大约近十万人,另有二十多万汉军,部分操满语,部分同时操满语与辽南语,再加上从关外迁来的普通百姓。

这些人的大部分在北京定居下来,成为清朝北京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因为政治上的优势而处于主导地位。

北京话形成发展史

北京话形成发展史

北京话形成发展史北京话,指的是住在北京城区一带的本地人所说的话。

以北京城区为中心,东至通县,西至昌平,南至昌平,北至怀柔,说的都是北京话,只占北京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

北京话内部也有分歧,老年人和青年人,住在通县的人和住在昌平的人,发音和用词也有一些小的差异,但是他们所使用的语音系统则是完全一致的,这个语音系统就是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语音标准。

北京这个千年古都是由汉族和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共同建立起来的。

早在隋唐时期,北京已是边陲重镇,是历代汉族和少数民族冲突与融合最频繁的地区之一。

至少从唐代开始,住在北京地区的汉族人就一直和当地的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人口也一直在不断地大量流动。

语言和社会一样,越是封闭,发展就越慢;越是开放,发展就越快。

在历史上,北京话既和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主要是阿尔泰语系的语言)不断产生交流,也和各地的汉语方言有频繁的接触,一千多年来,北京话就是始终处在这种十分开放的环境之中的。

现代的北京话和汉语其他方言比较,语音结构最简单,保留的古音成分最少,可以说是发展最迅速的汉语方言。

北京在唐代属幽州,当时的幽州地区已经居住着相当多的少数民族。

公元936年,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幽州地区从此脱离中原汉族的统治,成为辽金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南方重镇。

契丹把析津府(今北京)定为南京,成为辽代五京之一。

公元1153年,金代把国都迁到燕京,这是北京正式成为一国国都之始。

从辽至金,北京的政治、经济地位迅速上升,大量的北方少数民族涌进北京,原住在北京的汉族人被迫或自愿和他们杂居在一起,加强了和他们的联系,和宋朝统治的中原地区广大的汉族人民反而在政治上完全分离,交往也受到严重影响,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达300年之久。

和外族语言长期密切接触,和广大中原地区的本族语言反而关系疏远,北京话从一千多年以前就开始处于这种和其他汉语方言完全不同的特殊语言环境中。

这种语言背景对北京话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使得北京话在辽金时期就可能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结构最简单的汉语方言。

老北京的语言文化

老北京的语言文化

• 今儿个,我给大伙儿简单介绍了一下咱北 京的“京片子”,要是您呐觉得不过瘾, 可以上咱这“”瞧瞧儿,准保详细!谢谢!
2、北京话是一种基础
• • 汉语标准语(普通话、国语等)以北京官话为基 础。尽管如此,北京官话和普通话还有一定的区 别,相对于普通话而言,北京官话也是一种方言。 北京话属于北京官话的京师片,流传于北京市区。 其实严格来说,北京官话并不等于普通话,而北 京方言则更是与普通话存在不少差异,不过很多 人都认为学习了普通话约等于掌握北京话。 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国语/华语)以北方方言 为基础,以北京音为基准音。最明显的区别:北 京话中存在丰富的方言词,一如其他汉语方言, 但这些方言词不被视为标准普通话中可接受的词 汇而在非北京地区广泛使用。有些北京话的方言 词很容易理解,如“打这儿”(从这里起)、 “放话”(公布消息)、“末了儿”(最后); 有些则不易理解,如“白斋”(吃喝不付钱)、 “跌份”(丢面子,尴尬的)、“棒槌”(门外 汉)和“发小儿”(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北 京话在会话中用词更为简练。相声演员侯宝林的 《北京话》中车夫与顾客之间的一段有关讨价还 价的对话就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点。
2、清中期
• 清中期,随着对汉臣的倚重,且为提高办公效率,清宫 上朝一律改用北京话,满语仍是国语,但不再充当官话。 1728年,雍正设“正音书馆”,在全国推行北京话,规 定读书人听不懂北京话就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甚至童生 不得考秀才。虽然推广力度甚大,但各地敷衍推诿,到 嘉庆时,“正音书馆”纷纷关闭,几无孑(jié)遗。 • 1902年,张之洞、张百熙上疏提倡全国使用统一语言, 1909年清政府资政院开会,议员江谦正式提出把“官话” 正名为“国语”。

根据不同的角度,北京话的加儿话音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 的几类: 1)表示细小、喜爱、亲昵的语义色彩

北京话的来源

北京话的来源

北京话的来源北京话的来源因老家在北京,一直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但未及深究。

最近从网上得到一篇文章《“普通话”的真相:满州人的蹩脚汉语》(以下简称《蹩脚汉语》),引发了我的兴趣,好好探究了一把。

我发现,以《蹩脚汉语》为代表,网上有不少误区。

一是说北京话不过是胡人学说的不成熟的汉语,是从满人进京才出现的,二是说南方话才是纯正的古汉语,因为它是古代中原人带到南方的。

我认为大多不符合历史,也不符合逻辑。

关于南方话的来源,我另篇叙述,此篇只讲北京话的来源。

一、现代北京话来自那儿?中国对北京话历史研究最深的权威学者是林焘先生,燕大、北大语言学教授,著有《北京官话溯源》、《北京官话区的划分》、《普通话和北京话》等,对北京话的历史来源作了比较详尽的考证和论述。

后辈学者多引用林先生的结论,我也以林先生研究成果做为论据。

众所周知,跟现代北京话(注意,不是指古代北京话,古代北京话从辽金便已形成,即现代北京话的源头,见第五小节。

)最相象是东北话,所以现代北京话的源头之一(另一源头是从辽金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外城的老北京话)应该来自东北,而不是来自离北京最近的河北,这是学界都赞同的,问题是,具体来自东北的哪一块?是什么时候进来的?有些文章说来自辽宁省,这肯定不对,多数学者都认为来自黑龙江省。

据南开大学语言学教授邢凯说,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与北京话最接近的就是哈尔滨方言,所以在方言分类中,哈尔滨方言归入“北京官话区”(而北京官话又归入更大的“东北官话区”)。

有一篇论文《从封闭形式类角度看黑龙江方言与北京话的一致性》,列举了大量语言现象,经统计得出:北京话与黑龙江方言的一致性为95.24%,这是全国各省市方言与北京话最接近的。

我没听过哈尔滨话,据听过的人说,简直就是标准的普通话。

所以有人说,哈尔滨没方言,直接就是普通话。

据哈尔滨出生的网友关东行者说,哈尔滨话只是没北京话那么浓的“京味儿”,我想大概就指儿化音、轻声等。

显然,北京话不符合方言按地域连续渐变的普遍规律,在河北方言的包围中形成了一个北京话方言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话是怎么形成的
北京方言历史悠久,影响巨大,普通话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但北京话是怎么形成的?它又是如何影响到全国的?明清皇帝上朝时
说北京话吗?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面奏慈禧时,说的是湖南湘乡话吗?慈禧能听懂吗?
其实,真正北京话的历史并不长,只有400年左右。

中国国土广阔,各地均有方言,为交流、行政、管理等需要,四千年前夏代便产生了“雅言”,不同时代的“雅言”均不一样,特别是晋代、宋代两次衣冠南渡,变化尤多,但原则上都以中原伊洛地区方言为标准,比如金代的北京人,就以洛阳读书音为正音。

恢复古人的“雅言”,今人恐怕一句都听不懂。

在日语、朝鲜语中,我们会发现不少读音与汉语近似,从中略可体会不同时代“雅言”的痕迹。

元代北京成了首都,但官方场合所用仍是中原口音,只是与本地方言
有所结合,形成了大都话。

朱元璋灭元后,各地移民大量入京,大都话日渐式微,由于河北移入人口较多,故北京民间方言以河北口音为主,而官方则使用“雅言”,即河南官话。

到朱棣迁都北京,江淮官话等也对北京方言产生了一定影响。

清入关后,前期和中期上朝均用满洲话,汉臣必须学习满语,但民间则出现了旗下话、土话、官话三者杂糅的趋势,北京话正是这三者结合的产物,北京话音调高,即受东北话影响,此外很多方言来自东北土话。

清代北京话分文读、白读两种,文读是旧的标准音,读书人多用,但到了清后期,基本失传,只剩下了白读。

清中期,随着对汉臣的倚重,且为提高办公效率,清廷上朝一律改用北京话,满语仍是国语,但不再充当官话。

1728年,雍正设“正音书馆”,在全国推行北京话,规定读书人听不懂北京话就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甚至童生不得考秀才。

虽然推广力度甚大,但各地敷衍推诿,到嘉庆时,“正音书馆”纷纷关闭,几无孑遗。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