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分析的规范化和质量管理文档

合集下载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引言概述:尿液分析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检验方法,可以提供关于人体健康状况的有价值信息。

为了确保尿液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是不可或缺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包括样本采集、仪器校准、质控品使用和结果解读等方面。

一、样本采集1.1 采集方法:尿液样本的采集方法应符合规范,避免污染和稀释。

常用的采集方法包括早晨第一次排尿或随机尿液采集。

1.2 容器选择:采集尿液时应选择干净、无菌的容器,并确保容器密封良好,以防止样本的氧化和污染。

1.3 保存条件:采集的尿液样本应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避免长时间保存。

如果无法立即送达实验室,应将样本存放在4摄氏度的冰箱中,以减少细菌生长和化学变化。

二、仪器校准2.1 校准频率:尿液分析仪器的校准是确保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

校准频率应根据仪器的要求进行,一般建议每日校准或每批样本前校准。

2.2 校准方法:校准方法应遵循仪器的操作手册,按照标准曲线或校准品进行校准。

校准后应进行质控品的测定,以确保校准的准确性。

2.3 校准记录:校准过程中应记录校准日期、时间、校准品批号和校准结果等信息。

这些记录有助于追溯和分析仪器的准确性。

三、质控品使用3.1 质控品选择:质控品应具有代表性,能够覆盖常见的尿液分析项目。

选择质控品时应考虑其稳定性和可追溯性。

3.2 质控频率:质控品的使用频率应根据实验室的要求进行,一般建议每天至少进行一次质控。

3.3 质控结果分析:质控结果的分析是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应根据质控品的参考范围和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结果解读4.1 结果判读标准:对于尿液分析结果,应根据临床实验室的参考范围进行判读。

不同项目的参考范围可能有所不同,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解读。

4.2 异常结果处理:如果出现异常结果,应及时进行复测,并与质控结果进行对比。

如果异常结果持续存在,应及时通知临床医生,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确保实验室分析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环节。

在尿液分析中,质量控制的目标是通过监测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以及分析人员的技术水平,来保证分析结果的质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标准格式。

1. 引言在尿液分析中,质量控制是确保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步骤。

质量控制的目的是监测仪器和分析人员的表现,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任何可能影响结果准确性的问题。

2. 仪器校准和验证2.1 仪器校准校准是确保仪器准确性的重要步骤。

根据仪器的要求,定期进行校准,以保证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校准应包括仪器的线性范围、灵敏度、精确度等指标的验证。

2.2 仪器验证仪器验证是确保仪器稳定性和可靠性的过程。

通过验证仪器的性能,可以确定仪器是否满足分析要求。

验证包括仪器的准确性、精密度、重复性等指标的评估。

3. 质控样品的使用3.1 内部质控样品内部质控样品是由实验室自行制备的样品,用于评估分析过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内部质控样品应具有与实际样品相似的特性,并且应在每个分析批次中进行测试。

3.2 外部质控样品外部质控样品是由第三方机构提供的样品,用于评估实验室的分析结果与其他实验室的一致性。

实验室应定期参加外部质控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4. 质控数据的分析4.1 质控图的绘制质控图是对质控样品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的工具。

根据质控样品的测试结果,绘制质控图,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分析过程中的问题。

4.2 质控数据的分析通过对质控数据的分析,可以评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分析应包括质控样品的均值、标准差、偏差等指标的计算和比较。

5. 质量控制的记录和报告质量控制的记录和报告是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室应建立完整的记录和报告系统,包括质控样品的测试结果、质控图的绘制和分析结果等。

6. 质量控制的持续改进质量控制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实验室应根据质控数据的分析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分析过程,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尿液分析是临床诊断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用于评估人体健康状况和诊断疾病。

为了确保尿液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标准,包括质量控制的目的、方法、标准值的确定和监测频率等。

1. 质量控制的目的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旨在确保实验室的分析结果准确可靠,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通过质量控制,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实验室分析过程中的误差,减少结果的偏差,保证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重复性。

2. 质量控制的方法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方法主要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

(1)内部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是实验室自行进行的质量控制,通过使用已知浓度的标准物质进行校准和监测。

常用的内部质量控制方法包括:- 标准品的使用:使用已知浓度的标准品进行校准,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 质控样品的使用:每天分析一定数量的质控样品,检测结果应在预定范围内,以验证分析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质控图的绘制:根据质控样品的检测结果,绘制质控图,及时发现和纠正实验室操作中的误差。

(2)外部质量控制外部质量控制是由第三方机构或者实验室提供的质量控征服务,通过定期发送质控样品进行检测,评估实验室的分析能力和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室应定期参加外部质量控制活动,并及时纠正和改进实验室操作中的问题。

3. 标准值的确定尿液分析的标准值是根据大量的正常人群的尿液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的。

标准值的确定应基于临床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和国际、国内相关标准的要求。

常用的标准值确定方法包括:- 统计分析法:采集大量正常人群的尿液分析结果,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确定标准范围。

- 参考文献法: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标准值,结合实验室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 专家共识法:由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根据临床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和国内外相关标准的要求,共同制定标准值。

4. 监测频率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应定期进行监测,以确保实验室的分析过程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流程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流程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流程尿常规检验自动化仪器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导致某些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确保分析数据的准确可靠,尿液分析中应用质控品进行质量控制。

一、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一)标本的采集与处理尿液标本的采集:尿液标本的采集要求新鲜。

住院病人尿常规检测最好留取清晨第一次中段尿:门诊或急诊病人可随时留取,但在标本容器上必须注明留取时间。

尿液标本的收集:尿液标本的收集容器要清洁。

使用清洁一次性有盖的容器, 容器上应贴有病人姓名、验联号(或条码)。

165尿液标本的送检:尿液标本留取后应及时送检。

一般尿液标本留取至少为10m1,应在 2h 内检查完毕,以免细菌繁殖及有形成分破坏。

二、分析中的质量控制(一)尿试剂带的质量管理1、尿试剂带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放在30℃以下,防潮、通风条件好处密封保存。

2、使用时取出必要数,盖紧容器。

取出而没有使用过的试剂带不要重复放回原试剂带瓶内,以免影响试验结果。

3、开封后的尿试剂带严禁冰箱存放,以防潮湿,不要放置易污染场所。

4、试剂带的反应部分严禁用手接触,不要使用变色的试剂带、过期的试剂带。

(二)仪器的质量管理尿化学分析仪是一种光学电子仪器,需要正确使用和保养。

仪器均附有“空白试带”,是用以检查仪器是否处于正常运转状态的工具,应在规定时间检测并作好记录,如果检测结果与“空白试带”要求结果不符,应停止使用并请厂商修理。

仪器的保养十分重要,如进样板上的污垢要及时处理。

不注意这些同样会影响尿分析结果(三)尿液质控品的质量管理经常进行质控检测,掌握尿试带的状态,防止因保存条件不当造成使用前已失活或变质,保证分析数据准确可靠。

做好质控记录并存档备查。

1、室内质控流程①对新购进的仪器要进行技术性能全面测试和评价,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②每天开机前,要对仪器进行全面检查后,确认无误后方可开机。

③对使用中的仪器,要根据操作需要和厂家对仪器的要求定期对仪器进行校正,这是保证仪器准确的根本。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尿液分析是临床实验室中常用的一种检验方法,用于评估身体健康状况和诊断疾病。

为了确保尿液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标准格式,包括质量控制的目的、方法、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

1. 质量控制的目的质量控制的目的是评估尿液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及时发现和纠正分析误差,确保尿液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通过质量控制,可以监测仪器的性能、试剂的稳定性和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尿液分析的质量和可比性。

2. 质量控制的方法质量控制的方法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

2.1 内部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是指实验室内部使用的标准物质来评估尿液分析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常用的内部质量控制方法包括使用质控品、校准曲线和质控图。

2.1.1 质控品质控品是一种已知浓度的标准物质,用于摹拟真实尿液样本,评估尿液分析的准确性。

质控品应具有稳定性、可追溯性和与真实样本相似的特性。

实验室应定期检测质控品的浓度,并与已知浓度进行比较,计算偏差和变异系数。

2.1.2 校准曲线校准曲线是通过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标准物质制备的,用于校准仪器的测量范围和灵敏度。

校准曲线应包含至少三个浓度的标准物质,并覆盖尿液分析的常见浓度范围。

实验室应定期检查校准曲线的线性关系和斜率,以确保仪器的准确性。

2.1.3 质控图质控图是用来监测尿液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和变异性的工具。

质控图应包含每日质控品的测量结果,以及质控品的目标范围和允许范围。

实验室应定期绘制和分析质控图,及时发现和纠正异常结果。

2.2 外部质量控制外部质量控制是通过参加外部质量评估计划来评估尿液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室应定期参加由权威机构组织的质量评估计划,提交尿液分析结果进行比对和评估。

外部质量控制可以匡助实验室发现潜在的分析误差,并与其他实验室进行比较,提高尿液分析的质量和可比性。

3. 数据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分析是评估尿液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的关键步骤。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尿液分析是临床诊断中常用的一项检查方法,用于评估人体的健康状况和诊断疾病。

为了确保尿液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的标准格式文本。

一、质量控制的目的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旨在确保实验室的分析结果准确可靠。

通过进行质量控制,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实验室分析过程中的误差和偏差,提高尿液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质量控制的内容1. 样本质量控制:选择合适的尿液样本进行分析,确保样本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样本应符合临床诊断要求,并进行正确的采集、保存和运输。

2. 仪器质量控制:定期进行仪器校准和维护,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校准应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记录校准结果并进行审查。

3. 内部质量控制:每日进行内部质量控制,以评估分析过程中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内部质量控制包括以下内容:a. 日常质控品:使用稳定的尿液样本或商用质控品,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分析。

记录分析结果,并与预期结果进行比较,评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b. 质控图:绘制质控图,记录每日的质控结果。

质控图应包括每个分析项目的平均值、标准差和质控限。

通过分析质控图,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分析过程中的偏差和异常。

4. 外部质量控制:参加外部质量评估计划,与其他实验室进行比对和交流。

参加外部质量控制可以评估实验室的分析水平,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分析过程中的问题。

三、质量控制的操作步骤1. 样本质量控制操作步骤:a. 选择合适的尿液样本,确保样本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b. 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尿液样本的采集、保存和运输。

2. 仪器质量控制操作步骤:a. 定期进行仪器校准和维护,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b. 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仪器校准,记录校准结果并进行审查。

3. 内部质量控制操作步骤:a. 准备稳定的尿液样本或商用质控品。

b. 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质控样本的分析。

c. 记录分析结果,并与预期结果进行比较。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尿液分析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确保了实验室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标准格式,包括质控样品的选择、质控过程的监测和记录等方面。

1. 质控样品的选择质控样品是为了评估实验室仪器和方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而使用的标准样品。

在尿液分析中,常用的质控样品包括人工制备的尿液样品和商业质控品。

选择质控样品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质控样品的成分应与实际尿液样品相似,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 质控样品的浓度应覆盖实验室常见的尿液分析范围,包括正常范围和异常范围。

- 质控样品应具有稳定性,能够在长期储存和使用过程中保持一致的性质。

2. 质控过程的监测质控过程的监测是确保实验室结果准确性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常用的质控监测方法:- 内部质控:实验室应建立内部质控程序,包括日常质控样品的测试和记录。

通过与已知结果进行比较,可以评估实验室方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 外部质控:实验室应参加外部质控计划,例如由专业机构或实验室联盟组织的质控项目。

外部质控程序可以评估实验室与其他实验室的比对结果,以确定实验室的准确性和偏差情况。

3. 质控记录质控记录是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于跟踪和监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过程。

以下是质控记录的要点:- 质控样品测试结果的记录:实验室应记录每个质控样品的测试结果,包括测量值、单位和测量时间等信息。

这些记录可以用于评估实验室方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 质控样品的稳定性监测:实验室应定期检查质控样品的稳定性,以确保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变化。

这些记录可以用于评估质控样品的可靠性。

- 质控过程的异常记录:实验室应记录任何质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例如质控样品测试结果的偏差或实验室仪器的故障。

这些记录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实验室结果的准确性。

总结: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实验室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环节。

通过选择合适的质控样品、监测质控过程并记录质控结果,可以评估实验室方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尿液分析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人体健康状况和诊断疾病。

为了确保尿液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步骤。

一、质量控制标准1. 样本质量控制:确保尿液样本的质量稳定和一致性,以减少实验误差。

样本应该是新鲜的,不含有外来污染物,并且在分析过程中保持稳定。

2. 仪器质量控制:确保尿液分析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仪器应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以保持其正常工作状态。

3. 方法质量控制:确保尿液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方法应经过验证,并且操作人员应受过专业培训,熟悉方法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4. 质量控制物质:使用合适的质量控制物质进行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物质应具有稳定的成分和浓度,能够模拟真实样本的特性。

二、质量控制步骤1. 准备质量控制物质:选择适当的质量控制物质,根据实验要求调配合适的浓度。

确保质量控制物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设定质量控制标准:根据实验要求,设定合适的质量控制标准。

可以根据仪器的性能指标、方法的准确性要求和实验室的经验来确定。

3. 进行质量控制测试: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质量控制测试。

将质量控制物质与待测样本一同进行测试,并记录测试结果。

4. 分析质量控制数据:根据质量控制测试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比较质量控制结果与设定标准的差异,评估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质量控制结果的处理:根据质量控制数据的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果质量控制结果符合要求,则认为实验结果可靠;如果质量控制结果不符合要求,则需要进行故障排除和修正。

6. 质量控制记录和报告:记录质量控制的每一步骤和结果,包括质量控制物质的配制和使用情况,质量控制测试的数据和分析结果等。

定期生成质量控制报告,供实验室管理和质量评审使用。

三、质量控制的重要性1. 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质量控制,可以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尿液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尿液分析的规范化和质量管理尿常规分析是临床最常用的检查项目,它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以及其他系统疾病均有辅助诊断价值,另外还对某些药物治疗的监护,健康人群的体检的筛查均能提供重要的信息。

因此当前标本量大,虽然检查手段得到改进,但不少检验人员对该项检查不够重视,加上新鲜尿样的收集、送验不及时,商品试带没有标准化,检验操作不规范,质量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不少。

现就最薄弱的环节---规范化和质量管理提出个人看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1.收集新鲜尿的质量管理1.1 住院病人尿常规最好留取清晨第一次尿,顾可梁教授提出也可在上午7~8h留取的尿液作为第二次晨尿。

门诊或急诊患者可随时留取。

但在标本容器上必须注明留取时间。

1.2 使用清洁一次性有盖尿标本容器,改变目前敞开无盖的尿杯。

容器上应贴有病人姓名、检验联号(或条码)及留有注明标本留取时间的空间。

1.3 尿标本留取后(至少30ml),应及时送验,以免细菌繁殖及有形成份破坏。

凡超过离留尿2 h、或未注明留尿时间、或尿量不够的标本应拒收。

检验科收到合格的尿标本后应签收,在送验单上注明收到时间,并应及时检查。

1.4 何谓新鲜尿?1.4.1有人研究将1000份尿样,置25℃下1h仅1份混浊,2h仅2份混浊,3h有997份变混浊,故提出尿样应以2h内检查完毕为宜。

1.4.2我们将一批尿样置不同温度在不同时间内进行细胞及管型计数,也认为在室温条件下的尿样也应以2h内检查完毕。

新鲜尿收集能否在2小时内检查完毕,将是尿常规检查质量的关键,尤其住院病人尿液收集、运送要在2 小时内做到,客观困难很多,但一切事在人为。

所以要做好住院病人及护士的宣传工作,使他们了解遵照医嘱留取尿标本时间、留尿前做好尿道口清洁、要求留取中段尿及要在留尿容器上记下实际留尿时间的重要性。

同时必须在2h内送到检验科。

凡超过2h 尿标本及尿量不够者拒收的必要性。

2.尿试带的质量管理2.1 .如何选择尿化学试带尿化学分析仪和试带、校准带(液)组成标准检测系统,理应是配套的。

因为各仪器组成的检测系统中方法不一定相同,试带量级标准也有不同,请仔细读贵院尿试带说明书,真正了解各项检测的原理和量级标准。

表3、说明不同检测系统中量级标准不同可造成尿葡萄糖及尿隐血结果有明显差异。

为此理应选用配套试带。

由于种种原因如要选用其他厂家生产代用试带,应先了解其方法是否与仪器配套试带一致,同时一定要做对比试验,认为无显著性差异才能选用。

非配套尿试带一旦选好后请勿轻易更换不同厂家的试带。

即使同一厂家生产的不同批号的试条不具有等同性。

2.2尿试带质量另一指标是重复性检查,可选用+或++浓度的质控液连续测定10条试带,只允许有1 条有差异才算合格。

2.3 试带必需在有效期内使用。

尿试带存贮也必需按说明书要求存放。

2.4 一个医院内也应统一采用同一厂家的尿试带。

使用试带前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严格按其说明进行操作。

2.5 试带的专一性与传统手工检测有不同之处,最常见的有以下特点:2.5.1 蛋白质膜块只对白蛋白敏感,对球蛋白不敏感,对本周蛋白不反应。

2.5.2 葡萄糖膜块只对葡萄糖产生反应,对乳糖、半乳糖、果糖及蔗糖不反应。

2.5.3 酮体膜块对乙酰乙酸最敏感、丙酮次之,对β-羟丁酸不反应。

2.5.4 隐血膜块不但对完整和破损RBC均有反应,而且对游离Hb也反应。

2.5.5 白细胞膜块只对中性粒细胞有反应,而对淋巴细胞无反应。

2.5.6 胆红素及尿胆原膜块灵敏度比Harrison手工法低得多。

2.5.7 比密膜块只能反映尿中阳离子多少与比密计结果不一,对婴儿等低比密尿则不敏感。

根据以上特点,必须区分试带结果的涵义与传统手工法的不同。

这不仅检验科人员应掌握,而且应向临床医师宣传解释,以便取得共同语言。

2.6试带也易受药物及其它物质干扰,可造成一定假阳性和假阴性项目假阳性假阴性蛋白质碱性尿本周蛋白季胺盐粘蛋白葡萄糖双氧水VitC>750mg/L乙酰乙酸>400mg/L大剂量青霉素长期服用左旋多巴高比密尿(1.020以上胆红素服用大剂量氯丙嗪阳光照射、含亚硝酸盐VitC>250mg/L尿胆原胆红素服用PAS吩噻嗪阳光照射酮体苯丙酮酸尿症服用左旋多巴头孢类抗生素BSP隐血漂白粉高比密尿双氧水高蛋白尿不耐热酶VitC>100mg/L肌红蛋白尿福尔马林白细胞福尔马林高比密尿呋喃坦啶庆大霉素胆红素尿高浓度草酸亚硝酸盐尿放置过久细菌污染Vit C2.7 尿试带法的确证试验干化学法可造成一定假阳性和假阴性,因此属于过筛试验。

原则上阳性结果应以传统手工法复核,这是质量保证重要环节,通过复核可发现许多药物或其它干扰。

按CCCLS文件规定,尿蛋白的确证试验为磺基水杨酸法。

尿葡萄糖的确证试是葡萄糖氧化酶定量法。

尿胆红素的确证试验为Harrison法。

尿白细胞、红细胞的确证试验是尿沉渣显微镜检查。

对于其阴性结果与尿显微镜检查不一致的也应复查,为此尿沉渣显微镜不能废除而应加强。

3. 应用尿液质控品的质量管理尿化学分析仪使用中质控品的应用十分重要,因为质控既可反映仪器运行是否正常,更重要的是能提示尿试带的状态和操作是否有失误,由于试带有些膜块中含有酶成分,如稍有保存条件不妥可造成使用前己失活或变质,如有质控品检测即可及时发现以免漏检。

在有条件的医院建议采用商品质控品,在无条件的单位也可自制简易质控品,可参阅“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做了质控一定要求做质控记录。

可以+、++、+++或1、2、3等表示,不必以浓度表示。

单项可暂以上下相当一挡作为在控,相差一挡以上为失控。

质控记录应存挡备查。

此外,室内质控流程图举例如下。

4. 仪器的质量管理尿化学分析仪是一种光学电子仪器,需要正确使用和保养。

仪器均附有“空白试带”,是用以检查仪器是否处于正常运转状态的工具,应在规定时间检测并作好记录,一旦与告知“空白试带”要求结果不符,应仃止使用并请厂商修理。

仪器的保养十分重要,如进样板上的污垢要及时处理,进样板上抽液小孔不能堵塞;以及试带位置有无移位;排液系统是否漏气;废液瓶每天都应清洗等措施,这些不注意同样影响尿分析结果。

5.尿沉渣显微镜检查的规范化和质量管理目前的关键在于不重视、不规范。

尿沉渣显微镜检查是尿液分析重要组成部份,是尿液有形成份检查最有效的方法,是当今任何先进仪器所无法取代的,为此必须高度重视。

1991年美国NCCLS提出了“尿液常规分析”的推荐标准(GP-P),1995年又作了GP-A文件。

日本临床检标准化委员会(JCCLS)也堤出了“尿液沉渣检查”的标准文件(GP3-P1) (2001)。

我国血液、体液专家委员会于2002年提出“尿沉渣检查标准化的建议”,现摘录如下。

5.1 标本的收集实验室工作人员、医生、护士必须对病人留尿进行指导,务必使尿道口保持清洁。

随机尿液标本的留取无特殊时间规定,但病人必须有足够的尿量(30~50ml);晨尿指病人起床后第一次尿。

送检单上应注明留尿时间、送尿时间。

5.2 标本的运送按上述要求留取尿液应在2小时内完成检验。

如果标本收集后2小时内无法完成分析,可置2~8℃冷藏,6小时内完成检验;如仅作尿沉渣检查,可在尿标本中加适量防腐剂(大多使用400g/L的甲醛溶液,每升尿液加入5ml)。

应注意甲醛过量时可与尿素产生沉淀物,干扰显微镜检查。

5.3 标本的标记标本容器必须有标记,包括:病人姓名、特定编码(或任院病人的病区、床号)、标本收集时间。

标签应贴在容器上,不可贴在盖上。

5.4 标本的接收实验室应建立严格的标本接收制度,工作人员在接收标本时,必须检查标本容器是否符合要求;标记内容与医生所填写化验单是否一致;从留尿到接收标本的时间是否过长;标本是否被污染。

尿标本量不少于30ml,在特殊病例(如小儿、烧伤、肾衰无尿期)不可能达到此要求时,应在检验申请单上注明收到的尿量、检查方法(离心或不离心)。

5.5 离心离心管中倒入充分混匀的尿液至10ml刻度处,离心5分钟,相对离心力400×g(回转半径15cm的水平离心机1500rpm),离心后倾倒或吸去上清液,离心管底部残留的液体的体积应为0.2ml,使之浓缩50倍。

5.6 镜检尿沉渣液混匀后,取1 滴(约15~20μl)充液到标准尿沉渣计数板里(按说明书操作),先用低倍镜观察,后用高倍镜下鉴别。

计数细胞或管型,按XX/μl报告。

尿结晶、细菌、真菌、寄生虫等以±、+、++、+++或±、1+、2+、3+形式报告。

尿结晶、盐类的报告方法:尿结晶盐类1.5 :0 - :无1+ :1~4个/HP 1+ :少量2+ :5~9个/HP 2+ :中等量3+ :10个~/HP 3+ :多量原虫、寄生虫的报告方法:细菌、真菌的报告方法:1.6 :0 - :01+ :1~4/HP ±:数个视野散在可见2+ :5~9/HP 1+:各个视野均可见3+ :10个~/HP 2+:数量多或呈团状集聚3+:无数5.7 尿沉渣的检查内容包括细胞成分:红细胞、白细胞、吞噬细胞、上皮细胞(包括肾小管上皮细胞、移行上皮细胞、鳞状上皮细胞)、异型细胞等。

管型:透明管型、细胞管型、颗粒管型、蜡样管型、脂肪管型、混合管型、宽形管型等。

结晶:磷酸盐结晶、草酸钙结晶、尿酸结晶和药物结晶等。

细菌、寄生虫(或虫卵)、真菌、精子、粘液等。

以及临床医生要求的其他成分。

有条件的实验室应开展各种尿液有形成分的染色检查,配置多种类型显微镜(相差显微镜、偏振光显微镜等),以便于有形成分的进一步鉴别。

5.8尿液沉渣检查仅为尿液分析的一部分,应结合尿液的理学、化学检查及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再发出报告。

尿沉渣应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同时应进行尿沉渣检查的专业培训,技术未达到熟练要求者,不得上岗。

以上是尿沉渣检查标准化的要求。

有了标准必须人人遵守,操作不走样。

有了标准应尽早组织起来作尿沉渣有形成分参考值调查。

6. 报告结果规范化和质量管理6.1 尿常规检查的报告必须包括三个部:理学检查(即一般性状检查)、化学检查及尿沉渣显微镜检查。

报告中的专用术语也必须规范化。

6.2 一般性状检查应包括尿颜色、透明度、酸碱度及比密。

有异常气味必须报告。

尿颜色建议用淡黄色、黄色、褐黄色、红色、乳白色报告。

透明度建议用透明、微浑、浑浊、明显浑浊及乳糜状报告。

酸碱度可用溴麝香草酚蓝试剂测试,用酸性、中性或碱性报告。

也可用试带法测试其pH 值报告。

比密可用尿比密计测试,但比密计应事前进行校准,校准方法详见全国统一操作规程P、118。

并注意用温度、蛋白质来校正结果。

也可用折射计测试。

也可用试带法,但试带法只适用于正常人及初诊病人筛查。

三者结果会有差异,报告时应注明比密测定方法。

一个单位最好采用一种测定方法,以避免方法不同而引起误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