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粒播种机(精密播种机)》试验方法

合集下载

玉米精量排种器排种质量自动检测仪设计与试验

玉米精量排种器排种质量自动检测仪设计与试验

玉米精量排种器排种质量自动检测仪设计与试验和贤桃;郝永亮;赵东岳;张东兴;崔涛;杨丽【摘要】为了方便、准确地检测不同种类玉米精量排种器的排种性能参数,设计了一种排种质量自动检测仪.该检测仪由PLC、伺服电动机、光电传感器、触摸屏组成,可以在不同播种参数(如播种粒距、播种速度、排种盘型孔数)下实时检测排种器的合格率、漏播率、重播率、粒距变异系数等播种质量参数,并可以检测指夹式排种器各个指夹的重播数和漏播数,同时对种子的下落情况进行实时的动画模拟;当下种粒数达到设定的下种目标时,系统自动停止检测并将检测到的排种质量参数自动显示和保存.为验证该检测系统的检测精度,分别与JPS-12型检测台和MeterMax 型排种器检测仪进行了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4、8、12 km/h 3种播种行进速度下,本文检测仪的检测精度与JPS-12型检测台的检测精度相近(检测结果相差不超过2%);在4~12 km/h的速度下,本文检测仪的检测精度与MeterMax型排种器检测仪的检测精度也相近(对指夹式排种器的检测结果相差小于2%,对气吸式排种器的检测结果相差小于0.7%).试验证明该检测仪的检测精度符合使用要求.【期刊名称】《农业机械学报》【年(卷),期】2016(047)010【总页数】9页(P19-27)【关键词】玉米排种器;播种质量;自动检测;设计;试验【作者】和贤桃;郝永亮;赵东岳;张东兴;崔涛;杨丽【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273播种质量对作物产量有重要影响,而排种器是影响播种质量的关键部件[1-5],所以对排种器排种性能的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实验室内对排种器排种质量的检测方法主要有:①基于图像处理的检测方法[6-11]。

单粒播种机精密播种机试验方法

单粒播种机精密播种机试验方法

GB 6973—86本标准参照采用国际标准ISO 7256/1—1984《播种机械—试验方法—第1部分:单粒播种机(精密播种机)》,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订。

采用本标准可使不同型式的单粒(精密)播种机的试验结果有可比性。

1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单粒精密播种机性能试验和生产试验。

2 术语定义2.1 单粒精密播种机将种子单粒地按精确的粒距与播深播入种沟并覆土的播种机。

2.2 播种单体一般由排种装置和开沟覆土装置等工作部件组成。

2.3 排种器将种子单粒地排入播行内的装置。

2.4 开沟覆土装置一般包括一个开沟器、开沟深度调节装置及种子覆盖装置。

2.5 开沟器在土壤中开出种沟并承接排种器排出的种子的工作部件。

2.6 排种量排种器在单位时间内排出种子的数量或质量。

2.7 播种量单位播行长度或单位播种面积内播入的种子数量或质量。

2.8 粒距播行内相邻两粒种子中心在播行中心线上的投影距离称为粒距。

播种机设计时(使用说明书)规定的粒距称为理论粒距(调整粒距)。

2.9 漏播理论上应该播一粒种子的地方而实际上没有种子者,谓之漏播。

统计计算时,凡种子粒距大于1.5倍理论粒距者,称为漏播。

2.10 重播理论上应该播一粒种子的地方而实际上播下了两粒或多粒者,谓之重播。

统计计算时,凡种子粒距小于或等于0.5倍理论粒距者,统称为重播。

3 试验条件3.1 播种机3.1.1 提供试验的播种机应符合产品技术条件,试验前应测定样机的技术状态和主要零件的实际尺寸,将测定数据分别记入表1和表2。

3.1.2 样机试验应遵循使用说明书的下述要求:a.播种机的最大和最小前进速度,以m/s表示;b.排种器的最大和最小转速或线速度,以r/min或m/s表示;c.播种机适用的种子类型;d.播种每种种子适用的排种器。

3.2 种子3.2.1 种子类型播种机试验时应采用使用说明书所要求的种子。

3.2.1.1 单用途播种机如果播种机注明适用于播种某一类型种子,并适用于不同的播种方式,则试验应按使用说明书规定的种子类型和播种方式进行。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复式播种对策与改造应用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复式播种对策与改造应用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复式播种对策与改造应用孟为国1,陆 凯2,周 翔2,韦 勇3,蒋步银4(1.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 210000; 2.江苏省农机化服务站,江苏南京 210000; 3.盐城市大丰区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江苏盐城 224000; 4.兴化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江苏兴化 225300)摘要:主要针对江苏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区4+2模式的种植要求,提出复式播种一体机解决方案,并基于净作玉米播种机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制作,可完成纵向开沟、大豆与玉米肥料分施和玉米带直接播种、大豆带旋耕播种的一体化作业,经过2022~2023年的种植试验和完善改造,改制播种机作业性能良好,满足大豆玉米复合种植4+2模式的农艺技术要求指标,配套 88 kW拖拉机作业效率达1 hm2/h。

关键词: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复式播种机 0 引言大豆和玉米的带状间作复合种植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通过将大豆和玉米行间套复种,可以增加土地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粮食产量,同时培肥地力,达到用地与养地结合的目的,作为土地高产出率的该种植模式已在国内外得到的深入研究[1-4]。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稳玉米、扩大豆”的有效途径,也是农业农村部重点推广的技术之一[5]。

江苏省大豆玉米的套种模式主要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为主[6-7],在2022年4万hm2种植基础上,2023年推广种植面积达7.67万hm2。

各种植区不同种植模式的机械化播种主要是分播和一体化播种两种形式[8],分播作业效率远低于一体化播种。

由于江苏7~8月份是主汛期,降雨天数多且雨量大,为防止内涝需要在播种前或播种后进行开沟作业。

播种前后开纵向沟都受到拖拉机轮距及播种机作业幅宽等 因素的影响。

江苏省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区大多是在前茬为麦茬且秸秆还田要求的茬口下进行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播种作业,如果采用旋耕后播种,玉米后期容易倒伏。

如果直接免耕播种,大豆播种的播种深度以及落种质量等会受到影响,影响大豆的出苗质量。

电动小粒径种子蔬菜精量播种机的设计与试验

电动小粒径种子蔬菜精量播种机的设计与试验
and the vegetable sowing machinery on the market has problems such as uncontrollable sowing amountꎬ missed so ̄
wing and less sowingꎬ a kind of electric small grain seed vegetable precision seeder was designed. The seeder is driv ̄
进行后续的播种施肥作业ꎮ
2.2 精量播种装置的设计
该小粒径种子蔬菜精量播种机如图 3 所示ꎬ采
用气吸式变粒径双圆盘排种器ꎬ排种器设置有旋转
圆盘和固定圆盘ꎬ通过控制电机带动同轴相向旋转ꎬ
使两圆盘上相同直径的型孔重合ꎬ并用插盘螺栓进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本试验根据 GB / T 6973—2005« 单粒( 精密) 播
现状ꎬ本文设计了一款电动小粒径种子蔬菜精量播
11.驱动电机ꎻ12.开沟圆盘ꎻ13.转向轮
种机ꎬ深入分析了整机结构及工作原理ꎬ探究其工作
种盒等主要部件组成ꎬ开沟覆土系统主要由圆盘开
性能ꎬ在满足高原夏菜生长特性的前提下ꎬ减少了人
沟器、圆盘覆土器、分叉轮、播种圆盘、刮泥版等主要
工成本ꎬ提高了种植效率ꎬ促进了高原夏菜规模化、
chine was carried out with plateau summer vegetables such as dollsꎬ onions and carrots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floating seed rate of the whole machine is less than 1%ꎬ the average single seed rate

三七机械化播种技术规程

三七机械化播种技术规程

三七机械化播种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三七机械化播种的农艺要求、作业、作业质量、安全要求和维护保养等内容。

本规程适用于三七机械化播种作业。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ISO20408中医药——三七种子和种苗GB/T6973单粒(精密)播种机试验方法GB10395.1农林机械安全第1部分:总则GB10395.9农林机械安全第9部分:播种机械GB10396农林拖拉机和机械、草坪和园艺动力机械安全标志和危险图形总则NY/T503单粒(精密)播种机作业质量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三七播种机按规定的行距、株距和深度对三七种子进行单粒播种的农业机械。

3.2漏播在每一播行中,相邻两粒种子的间距大于1.5倍理论粒距时,视为漏播。

3.3重播在每一播行中,相邻两粒种子的间距小于0.5倍理论粒距时,视为重播。

4农艺要求4.1种子要求播种前种子应符合以下条件:a)选用无破损的无病种子,且表面无粉尘;b)宜采用一、二级三七种子,分级符合ISO20408规定。

4.2土地要求土地要求如下:a)宜选择坡度≤10°的平整地块,地块长度宜大于80000mm,宽度宜大于10000mm,端部调头宽度宜大于2000mm,并符合机组进地和地头转弯的要求;b)土质疏松,粘性不大,土块细碎均匀,无杂草;c)垄面宽1200mm~1500mm,垄沟(埂)宽300mm~400mm,垄沟深(埂高)150mm~250mm;d)耕作层含水率应在20%~35%范围内,紧实度应在200Kpa~400Kpa范围内;e)遮荫棚搭建应适宜机械化作业。

4.3行株距、播种深度要求行株距、播种深度要求如下:a)播种行距50mm;b)播种粒距50mm;c)播种深度10mm~20mm。

5作业5.1作业准备播种前,播种机需进行检查与调整工作。

作业质量和检测方法

作业质量和检测方法

6试验方法6.1试验条件6.1.1 试验地测区长度应不少于30mm ,两端预备区不少于20m ,宽度应不少于作业幅宽的10倍。

6.1.2按GB /T5262的规定测定土壤绝对含水率、土壤坚实度、植被密度、环境温度等。

6.1.3试验样机及其配套拖拉机应有良好的技术状态,按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进行调整、保养。

实验过程中不应随意更换拖拉机。

机组的作业速度应符合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规定。

6.1.4试验前应对所用的仪器设备进行校验,仪器设备应经检定合格并在规定的有效检定周期内。

6.2性能测定 6.2.1 深松深度在测区内对角线上取5点,用耕深尺或其他测量仪器进行测试。

分别计算出每一行程和每一工况的平均耕深、变异系数和稳定性系数。

a ) 行程值按式(1)~ 式(4)计算:1jn jii j jaa n ==∑ (1)j S = (2)×100%j j jS V a = (3)1j j U V =- (4)式中:a j ——第j 个行程的深松深度平均值,单位为厘米(cm ); a ji ——第j 个行程中的第i 个点的深松深度值,单位为厘米(cm ); n j ——第j 个行程中的测定点数;S j ——第j 个行程的深松深度标准差,单位为厘米(cm );V j ——第j 个行程的深松深度变异系数,(%); U j ——第j 个行程的深松深度稳定性系数,(%); b ) 工况值按式(5)~ 式(8)计算:1Njj aa N==∑ (5)S = (6)×100%S V a=........................(7) 1U V =- (8)式中:a ——工况的深松深度平均值,单位为(cm ); N ——同一工况的行程数;S ——工况的深松深度标准差,单位为(cm ); V ——工况的深松深度变异系数,%; U ——工况的深松深度稳定性系数,%。

6.2.2作业速度按式(9)计算出机组的前进速度。

播种机播种质量检测预警系统

播种机播种质量检测预警系统

播种机播种质量检测预警系统O 引言随着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的提高,精播机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精量播种具有节约良种、减少拔苗对留苗的伤害;且省去了间、定苗等工序等优点。

但是,现有的精量播种机在播种作业过程往往会出现重播、漏播现象以及粒距均匀性较差等问题,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播种质量监控系统,以确保作业质量符合农艺技术要求。

目前,精播机的检测系统主要有光电型、电容型和基于机器视觉型3种,并以光电型应用居多。

现有的检测系统虽做到了重播、漏播报警,但对播种均匀性研究较少,功能也相对单一。

为此,以89C52单片机为核心、以光电传感器和霍尔开关传感器构成一个小型微机系统,当精播机出现排种器卡种、开沟器堵塞或者种子箱内无种时,显示故障位置并启动声光报警通知驾驶员;正常工作时,当某一行连续出现不合格粒距时,显示不合格的行数并声光报警;并可提供播种面积统计和应收费用服务信息。

1 设计思路根据国标GB6973- 86《单粒(精密播种机试验方法)》的规定。

按照不同作物的农艺要求,对行距进行设定。

开始工作时,利用光电传感器检测下种时间间隔£i,速度传感器获取播种机工作速度,根据设定的行距值及速度传感器检测工作速度值,计算得到种子平均落粒时间间隔£。

当£i在IO.75t-1.25tI区间内,为合格粒距所对应的时间,当fi在IO-O.75tl和I1.25£一∞]区间内,为不均匀播种所对应的时间。

2 系统的总体结构本系统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由主机、数据采集装置、显示和报警装置、键盘电路和传输电缆等组成。

主机主要承担数据的采集、处理以及发出控制命令信号,当播种机发生排种故障,显示故障位置并发出声光报警以提醒驾驶员。

将主机和报警器安装在驾驶室内,便于驾驶员查看。

传感器的功能是监测输种管中种子的流动状况,安装在开沟器上方的输种管外侧,距开沟器铲尖80ram处。

3 系统的硬件设计3.1传感器系统将导种管中种子流信号准确地转变为可被单片机接受的信号,是传感器的首要任务,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的整体性能。

DGT252-2021农机播种作业监测终端

DGT252-2021农机播种作业监测终端

DG 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大纲DG/T 252—2021 农机播种作业监测终端2021 -01-21 发布2021 -03-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发布DG/T 252—2021目次前言 (I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产品型号编制规则 (2)5基本要求 (2)5.1需补充提供的文件资料 (2)5.2参数准确度及仪器设备 (2)5.3样机确定 (2)5.4生产量和销售量 (2)6初次鉴定 (3)6.1一致性检查 (3)6.2安全性评价 (4)6.3适用性评价 (4)6.4可靠性评价 (7)6.5综合判定规则 (8)7产品变更 (8)附录A(规范性附录)产品规格表 (10)附录B(规范性附录)用户调查表 (11)附录C(规范性附录)农机播种作业监测终端各部分安装后的集成照片示例 (12)附录D(规范性附录)农机播种作业监测终端第三方检测项目要求 (13)IDG/T 252—2021II前言本大纲依据TZ 1-2019《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大纲编写规则》编制。

本大纲为首次制定。

本大纲由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提出。

本大纲由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技术归口。

DG/T 252—2021农机播种作业监测终端1范围本大纲规定了农机播种作业监测终端推广鉴定的鉴定内容、方法和判定规则。

本大纲适用于单粒精密播种机上所配套的农机播种作业监测终端的推广鉴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423.1-2008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A:低温GB/T 2423.2-2008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B:高温GB/T 2423.3-2016 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Cab:恒定湿热试验GB/T 2423.5-2019 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Ea和导则:冲击GB/T 2423.10-2019 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Fc:振动(正弦)GB/T 4208-2017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T 6973 单粒(精密)播种机试验方法GB/T 19951-2019 道路车辆电气/电子部件对静电放电抗扰性的试验方法GB/T 21437.2-2008 道路车辆由传导和耦合引起的电骚扰第2部分:沿电源线的电瞬态传导GB/T 25392-2010 农业工程电气和电子设备对环境条件的耐久试验BD 420005-2015 导航单元性能要求及测试方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B 6973—86本标准参照采用国际标准ISO 7256/1—1984《播种机械—试验方法—第1部分:单粒播种机(精密播种机)》,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订。

采用本标准可使不同型式的单粒(精密)播种机的试验结果有可比性。

1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单粒精密播种机性能试验和生产试验。

2 术语定义2.1 单粒精密播种机将种子单粒地按精确的粒距与播深播入种沟并覆土的播种机。

2.2 播种单体一般由排种装置和开沟覆土装置等工作部件组成。

2.3 排种器将种子单粒地排入播行内的装置。

2.4 开沟覆土装置一般包括一个开沟器、开沟深度调节装置及种子覆盖装置。

2.5 开沟器在土壤中开出种沟并承接排种器排出的种子的工作部件。

2.6 排种量排种器在单位时间内排出种子的数量或质量。

2.7 播种量单位播行长度或单位播种面积内播入的种子数量或质量。

2.8 粒距播行内相邻两粒种子中心在播行中心线上的投影距离称为粒距。

播种机设计时(使用说明书)规定的粒距称为理论粒距(调整粒距)。

2.9 漏播理论上应该播一粒种子的地方而实际上没有种子者,谓之漏播。

统计计算时,凡种子粒距大于1.5倍理论粒距者,称为漏播。

2.10 重播理论上应该播一粒种子的地方而实际上播下了两粒或多粒者,谓之重播。

统计计算时,凡种子粒距小于或等于0.5倍理论粒距者,统称为重播。

3 试验条件3.1 播种机3.1.1 提供试验的播种机应符合产品技术条件,试验前应测定样机的技术状态和主要零件的实际尺寸,将测定数据分别记入表1和表2。

3.1.2 样机试验应遵循使用说明书的下述要求:a.播种机的最大和最小前进速度,以m/s表示;b.排种器的最大和最小转速或线速度,以r/min或m/s表示;c.播种机适用的种子类型;d.播种每种种子适用的排种器。

3.2 种子3.2.1 种子类型播种机试验时应采用使用说明书所要求的种子。

3.2.1.1 单用途播种机如果播种机注明适用于播种某一类型种子,并适用于不同的播种方式,则试验应按使用说明书规定的种子类型和播种方式进行。

3.2.1.2 多用途播种机如果播种机注明适用于多种类型种子,则试验应按照下述四种类型种子逐一进行。

a型种子:直径为3±0.75mm的中等尺寸圆粒型种子;b型种子:直径小于3mm、形状规则的小粒种子;c型种子:直径大于6mm形状不规则的大粒种子;d型种子:播种机制造厂许用的最难播的种子。

注:除丸粒化包衣种子外,试验用的种子不应进行任何可能改变其物理特性的处理。

3.2.2 种子特征种子尺寸、纯洁度、千粒重(百粒重)、自然休止角等均应测定并记入表3。

4 性能试验4.1 试验的种类性能试验应测定播种粒距和播种量。

每次试验测定不应少于3个播种单体。

1、2、3、6号试验(表4)应对播种单体进行静态试验或动态试验。

4号试验(表4)应对播种单体进行动态试验。

5号试验(表4)应对播种单体在承种沙床上进行动态试验。

4.1.1 静态试验播种单体处于静止状态,排种器按要求的作业速度工作。

为了模拟播种机与地面的相对运动,可用一个粘胶带以相当于播种机的作业速度在播种单体下方移动。

并进行记录测定。

4.1.2 动态试验将播种单体安装在移动式小车上,恒速平稳地通过粘胶带上方,前进速度与播种机的实际作业速度相等,并进行记录测定。

注:记录测定手段可采用常规方法或声学、光电等方法。

该方法应详细写入试验报告。

4.1.3 承种沙床试验播种单体应恒速平稳地通过承种沙床上方,开沟器的入土深度应不小于最小的播深,为了防止种子被覆盖。

开沟器上可装附加装置但不应影响种子间距。

试验时的前进速度应与播种机实际作业速度相等。

注:型沙粒度在85~120μm间,粘土含量20%~25%,含水量在4%~6%之间。

4.2 调整和试验方法4.2.1 根据使用说明书调整播种机,使其达到理论粒距(调整粒距)X r,并进行验证。

4.2.2 开沟器的位置1、2、6号试验(表4),应在开沟器提升状态下进行。

从排种器投种口到种子落地点的距离应尽量接近播种的实际距离。

3号试验(表4)部分试验带开沟器,开沟器的位置应便于观测种子触及开沟器内壁反弹下落的方向。

此时,从排种器的投种口至种子落地点间的距离应稍大些,但应尽量接近播种的实际距离,以免扩大种子的散射区。

这个距离(即投种高度)应记入试验报告。

4、5号试验(表4)均应带开沟器进行。

4.2.3 种子箱充满程度种子箱应在试验时装种,避免任何压实。

试验可在满箱(100%)、半箱(50%)和1/8箱(12.5%)容积下进行。

4.2.4 前进速度根据制造厂使用说明书,可从下列前进速度1.0、1.5、2.0、2.5和3m/s中选出3种为作业速度进行试验。

对于静态试验来说,驱动轮转速可由下式求得:w=V/2πR (1)式中:播种机前进速度,m/s;V──R──驱动轮半径,m。

4.2.5 播量或粒距调节播种粒距的调节由适当选择排种元件型孔数和转速来达到。

试验应在排种器最大转速、最小转速和平均转速下进行。

为了达到特殊的播种粒距应在播种单体上采用相应的排种元件(排种滚筒、型孔盘或型孔带)。

如果播种机只有一种粒距调节方法,则只做一种粒距调节试验。

4.2.6 倾斜试验为了检验播种单体对田间地形变化的适应性,应进行下述几种倾斜试验:a.向后倾斜:播种单体向后倾斜11°(即20%的倾斜度)。

b.向前倾斜:播种单体向前倾斜11°。

c.向右倾斜:播种单体向右倾斜11°。

d.向左倾斜:播种单体向左倾斜11°。

4.2.7 试验取样和要求试验行程次数应根据试验台测定区段长度而定,测定区段长度应包含250个粒距。

试验取样应在粘胶带恒速运动区段选取,应去除加速或减速部分长度中的不准确部分。

每次试验前,种子箱应加添种子,并使排种器有足够的运转时间,以使种子充满排种元件。

4.2.8 测量方法静态试验和动态试验测定种子粒距的方法是量取相邻两粒种子的中心在播行中心线上的投影距离,测量单位为mm。

4.3 试验程序试验程序及项目见表4。

4.3.1 种子箱内种子面高度的影响(1号试验)测定不同种子面高度对排种性能的影响。

4.3.2 排种器转速的影响(2号试验)测定排种器转速对排种性能的影响。

4.3.3 排种器倾斜状态的影响(3号试验)。

4.3.3.1 前后倾斜测定前后倾斜对排种器工作性能的影响。

4.3.3.2 左右倾斜测定左右倾斜对排种器工作性能的影响。

4.3.4 播种机前进速度的影响(4号试验)测定速度对排种器和粒距精确性的影响。

4.3.5 种子附加运动的影响(5号试验)观察种子的附加运动(种子转动)对其落地位置精确性的影响。

4.3.6 种子离析的影响(6号试验)观察种子箱内种子的离析现象及其对排种性能的影响。

注:测验时先将排种装置荷载运转30min,不断加添种子,最后使种子箱内的剩余种子面高度不少于1/8箱,再对其进行测定。

4.4 性能试验结果将三个排种器或播种单体试验得到的三个结果填入表6。

5 田间试验5.1 试验项目试验项目包括:a.播在种床上的种子粒距。

b.开沟深度的一致性。

c.播种深度的一致性。

5.2 试验条件试验地块应比较平整,土块细碎,符合播种要求。

前茬作物、土壤类型、整地质量等应记入表7,测量土壤上层10cm内的含水率及坚实度,记入表7。

试验时,播种机在测区内不应停车。

测定工作应在播种机作业20m以后开始,在播种机停车前20m结束。

试验应根据使用说明书的要求选用相应的种子,并应在最佳作业工况下进行。

理论播量应是农业技术要求的最佳播量,播种深度应是农业技术要求的最佳深度。

这些数值应详细写入试验报告。

该试验还可测定田间出苗均匀性,统计结果记入表9。

5.3 测量方法测量工作应在测区内进行,每次测5行,每行连续测250个粒距或株距,少于5行者全测,统计结果记入表5。

在测区内取5行,每行随机取5个种沟横剖面,测定开沟深度,并将测定结果记入表8。

播种深度与地平面有关,应以镇压或耙耱后的地面为准。

播深的测定取5行,每行测定5点,记入表8。

6 试验结果的处理和评价6.1 取样及数据处理6.1.1 由试验中测得粒距样本,并将样本以0.1X r的间隔分成区段。

例如在X r两边有如下区段:[0.9X r,X r];[X r,1.1X r]等等。

6.1.2 每个区段的变量为X=X i/X r (2)i式中:x i──区段的中位数。

6.1.3 绘制直方图a.频率表(表5)表示不同区段的X i及其出现频数n i。

b.以X i为横座标,相对频率F i=n i/N为纵座标,绘制直方图(见例图),式中N为试验测定的种子总数。

6.1.4 频率图应区分为下述区间:{0至≤0.5}{>0.5至≤1.5}{>1.5至≤2.5}{>2.5至≤3.5}{>3.5至+∞}如果:n′=∑n i{X i∈[0至0.5]}1n′=∑n i{X i∈[>0.5至≤1.5]}2n′=∑n i{X i∈[>1.5至≤2.5]}3n′=∑n i{X i∈[>2.5至≤3.5]}4n′=∑n i{X i∈[>3.5至+∞]}5则………………………………………(3)6.1.5 建立下述概念……………………………………………(4)……………………………………………(5)……………………………………………(6)……………………………………………(7)6.2 试验结果评价6.2.1 排种性能指标……………………………………(8)……………………………………(9)……………………………………(10)6.2.2 播种精度指标平均值:…………………………………(11)标准差:………………………………(12)变异系数:C=δ×1007 田间生产试验生产试验面积每台播种机按每米幅宽应达到500~700亩。

其他项目与谷物播种机试验方法相同。

8 撰写试验报告机具通过全面试验后,将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处理分析,然后撰写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下述内容:a.试验目的、要求及概况;b.试验样机的技术特征(附照片);c.试验结果及分析;d.使用单位意见及群众评价;e.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f.结论。

表 1 主要技术特征机具名称及型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提供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试验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定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定人:______________表 2 易损件测定记录机具名称及型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供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验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播种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初测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复测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定人:____________ 表 3 种子特征测定机具名称及型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供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验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定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定人:____________ 表 4 台架试验项目表 5 频率统计计算表表 6 播种单体表 7 试验地调查试验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定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验地长度,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地势及地形坡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土壤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前茬作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整地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测定人:________________表 8 开沟、播种深度测定表机具名称及型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供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验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定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沟器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土壤种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业速度种子品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