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中考复习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考一轮文言文复习《河中石兽》课件(共32张ppt)

中考一轮文言文复习《河中石兽》课件(共32张ppt)
交代结果。( √ )
2.文中两次写到“笑”,第一次是寺僧对讲学家在落水处 和下游找石兽做法的嘲笑,第二次是老河兵对讲学家主观
臆断的做法感到可笑。( × )
【解析】第一次“笑”是讲学家对寺僧在落水处和下游 找石兽做法的嘲笑。
河中石兽
3.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 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 目行动的态度。( √ )
重点河句中子石兽翻译
1.尔辈不能究物理。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不是削下来的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 臆断欤? 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 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河中石兽
8.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___研__究__、__探__求___
物理:_事__物__的__道__理__、_规__律_
9.是非木杮
是:___这______________
10.湮于沙上
湮:___埋__没____________
11.不亦颠乎
颠:___颠__倒__,__错__乱______
1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啮:咬__,__这__里__是__“__冲__刷”
【解析】寺僧不深思熟虑盲目行动,讲学家不切实际。
5.下列河对中文石兽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文章第二段叙写了讲学家分析石兽随着水流越埋越深, 应该在原地寻找,现场大家都认为这是正确的结论。 B.本文先议后叙,通过讲述寻找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 揭示文章主旨,总结全文,脉络分明,结构严密。 C.文章对讲学家和老河兵主要运用了语言和神态描写。其 中“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这句话是老 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话后,所说的话。 D.文中老河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解析】本文先叙后议,通过讲述寻找石兽的三种方法及结 果,揭示文章主旨,总结全文,脉络分明,结构严密。

河中石兽PPT-完美版课件

河中石兽PPT-完美版课件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
那么。
只。
主观地判断。
不更颠乎( )曳铁钯( )
“颠”通“癫”,疯
通假字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地名,今属河北。
接近,靠近。
倒塌。
河岸。
一起。
助词,无义。
经过,经历。
年。
募集。
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终了,最后。
往下游去。
在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求,寻找。
船桨。这作动词用,划(船)。
拖。
农具,用于除草、平土等。
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河干( ) 门圮( ) 船棹( )曳 ( ) 湮没( ) 啮沙( ) 坎穴( ) 溯流( ) 臆断( )
ɡān

zhào

yān
niè
kǎn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清代文学家,乾隆十九年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戌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亲自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题目是编者加的。《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由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编写成。在内容上,主要搜集当时流传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或亲耳听闻的奇闻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遍及全中国,北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第21篇 河中石兽 (共27张PPT)(优质版)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题第21篇 河中石兽 (共27张PPT)(优质版)
福建地区
第21篇 河中石兽
一、重点字词句 1.通假字 不亦颠乎 _颠___通 癫 ,意思为:__疯__狂_
2.古今异义
(1)阅.十余岁 古义:_经__过_
今义:阅读
(2)是.非木杮 古义:__代__词__,__这_____ 今义:判断词,是
(3)盖.石性坚重 古义:_发__语__词___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____依__照____ __ (2)转转不已. _____停__止__ __
(3)阴.布大网 ___暗__中__,__秘__密_____ __ (4)叹其以诈相笼. ____笼__罩__,__捕__捉____ __
2. 翻译下面的语句。
(4)但.知其一 古义:_只___ 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5)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古义:_水__边__,__河__岸____ 今义:与湿相对
(6)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指__客__观__事__物__的__道__理__,__规__律__
今义:一门学科
3.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棹.数小舟 原意为:划船的一种工具,句中意为: 划船。
二、(2017东营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 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 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 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 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 昀《河中石兽》 【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为之 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纪昀《河中石兽》优秀课件

纪昀《河中石兽》优秀课件
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 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 信和沾沾自喜。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 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经常发生。古人编辑的一 些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给我们深深的思考。比如 “拔苗助长”,那人只知道拔苗助小苗快长,却 不知道违背生长规律。结果闹出了笑话。你能列 举出哪些事例?
纪昀(1724—1805),字 晓岚,道号观弈道人。乾隆十 九年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 林院编修、侍读学士。清代著 名学者、文学家,生性诙谐风 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 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 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 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为短篇志怪小说集,纪昀在乾隆
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年间以笔记形式 编写而成,与袁枚《子不语》一书齐名。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重点词语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 ①尔辈:你们这些人。
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 ②究:研究、探究
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 ③物理:事物的道理、
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规律。
译文: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 ④是:这 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③这些人 ⑤木柿:削下来的木片
呢?
1. 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 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 按照故事的发展变化,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 游寻找没有结果。 第二段:讲学家认为石兽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 深。 第三段:老河兵讲解应当在上游找的理由,按 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并由此得出遇事不能主观 判断的道理。
1.故事中主要写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 中石兽的方法是怎样的?结果怎样?请填写下列表格。

初中语文河中石兽课件

初中语文河中石兽课件

1、僧: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2、僧: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3、讲学家: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 略了流水
4、老河兵: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 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合作探究
3、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 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写法探究
❖ 1、层层铺垫
❖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 如讲学家的“笑” ❖ (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自以为懂得“物
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 ❖ 老河兵的“笑” ❖ (因为他富有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达标检测
古今异义
古今Leabharlann 干岸不潮湿
阅 经过,过了 看
纪昀
jǐ yún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 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 《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 《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 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 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 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 内容相当广泛。
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 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这篇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庙靠近河,庙门倒塌 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后来要修庙, 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大家猜猜在哪找到石狮?
合作探究
4、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情 特征。
❖ 寺僧: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 代表不 寻思熟虑,主观臆断,盲目行动的态度。
❖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 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空谈事理,脱离实际。
❖ 老河:有实际经验,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 实事求是。
合作探究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2部分专题2文言文阅读第21篇河中石兽课件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2部分专题2文言文阅读第21篇河中石兽课件
第二部分 读
古诗文积累与阅
专题二 文言文阅 读
第21篇 河中石兽
一、重点词语积累 1.通假字 不亦颠乎
疯狂 颠 通____ 癫 ,意思为_______________。 ____
2.古今异义 (1)求石兽于水中 寻找 古义:____________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 事物的道理、规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律 今义:设法得到
课时讲解2 整体感知及拓 展探究
考点1 说明对象概括 与理解 考点2 考点3 句段作用 拓展延伸
考点1 说明对象及特征(11年 4考 ) 考向1:给说明对象下定义 (2014A) 1.(1)(原创)请根据全文,概括什么是 “C919:国产大型客机”。(4分) 【答案】C919是中国自主研发的首驾干线喷 气式客机。
(2)山门圮于河
(3)二石兽并沉焉 (4)阅十余岁 经过,过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 (5)竟不可得 终于,到底 _____________________
竟:
(6)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7)尔辈不能究物理 (8)湮于沙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 埋没
设帐:讲学,教书 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2
说明顺序(11年4考)
考向1:判断说明顺序(17A、 16A、07) 2.(1)(原创)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
“C919:国产大型客机”的?(2分) 【答案】逻辑 顺序
方法指导 抓住说明对象和语言标志两方面判断: 对象 语言标志 事物的内部联系及认识事物 逻辑顺序 的规律(由因到果、由主到 首先,其次,再次;因 【16B】 次、由整体到局部、由现象 为……所以…… 到本质)。 时间顺序 人物生平、科学观察记录、 ①朝代、年份;②季节; 【17A、16A】 事物的历史发展等。 ③一天。 实体性的事物,包括建筑物、 由内到外、东南西北、由 空间顺序 名胜、风景区等的结构或布 上到下、由左到右、由远 局。 到近…… 类别

《河中石兽》ppt课件

《河中石兽》ppt课件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河中石兽》主题思想阐释
01
02
03
揭示社会现实
通过河中石兽的故事,表 达对封建社会中权势、迷 信等社会现象的批判。
倡导科学精神
强调实践出真知,对盲目 崇拜、迷信权威等行为进 行讽刺。
弘扬人文精神
关注人的尊严与价值,呼 吁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 科学态度。
故事情节梳理及人物形象塑造
叙事结构
探讨《河中石兽》的叙事结构特点 ,如悬念设置、情节转折等,并分 析其对故事发展的推动作用。
审美价值
从文学、历史、哲学等角度,探讨 《河中石兽》所蕴含的深刻审美价 值。
03
知识点讲解与运用
关键字词句解释及运用举例
关键字词
对课文中的关键字词进行详细解 释,如“石兽”、“临”、“阅 ”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 含义。
故事情节梳理
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出寻 找石兽、打捞石兽、揭示 真相等关键情节。
主要人物形象
分析僧人、讲学家、老河 兵等角色的性格特点及其 在故事中的作用。
人物形象塑造手法
探讨作者如何通过语言、 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塑 造人物形象。
独特艺术手法和审美价值探讨
讽刺与反讽
分析作者如何运用讽刺和反讽手 法,揭示封建社会的荒谬现象。
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掌握
词类活用
详细讲解词类活用的现象和规律,如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等,帮助学生 理解古文中的语言现象。
特殊句式
分析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帮助学生掌握古文的 基本语法结构。
04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课文内容
角色分配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为每个 角色分配特定的台词和动作,如

2022届河南语文中考古诗文专题复习ppt第篇《河中石兽》PPT教研课件

2022届河南语文中考古诗文专题复习ppt第篇《河中石兽》PPT教研课件

原文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 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 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 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 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 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 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 矣,可据理臆断欤?
7.【甲】文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2分) 讲学家的“笑”,是因为他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 知识,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1分)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他富有实践 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也表明了老河兵的自信。(1分)(共2分)
8.简要说明【甲】、【乙】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并谈谈这样的 写法有何妙处。(4分)
D.转转不已.
是亦不可以已.乎
第 表4转篇折的河连中词石,兽但是,却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名表词转用 折作的动连词,划但是(船,) 却
表转折的连词,但是,却
表名转词折 用的作连动词,但划是(船,) 却
表第转4篇折的河连中词石,兽但是,却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表名转词折 用的作连动词,但划是(船,) 却
表名转词折 用的作连动词,但划是(船,) 却
表第转4篇折的河连中词石,兽但是,却
名第词一用 部作分动词古,诗划文阅(船读)
名表词转用 折作的动连词,划但是(船,) 却
3.语段【甲】两次写到“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2分) 讲学家“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1分) 老河兵“笑”则是因为有实践经验,笑讲学家的主观臆断。(1分)(共2分)
二、文本探究 1.文中围绕寻找石兽,出现了哪几种不同的看法和方法? ①寺僧按习惯思维认为石兽会在原地后又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应向 下游寻找。②讲学家认为“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石兽应该在原地,应 向河沙下寻找。③老河兵认为石兽会向上游移动,应向上游寻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亦说乎
【解析】A项两个“于”意思分别是:在;介词, 引出对象,译为“对于”。B项两个“为”都表被动, 可译为“被”。C项两个“耳”都是“罢了”的意思。 D项两个“乎”都是语气助词,相当于“吗”。故 应选A项。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携带走呢? (2)遂反溯流逆上矣。 石兽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3.文意理解
(1)文中围绕寻找石兽,出现了哪几种不同的看法和方法? ①寺僧按习惯思维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②讲学家认为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石兽应该在原地;③老河兵认为 石兽会向上游移动。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 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
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寺僧和讲 学家只从主观经验出发,没有认真地思考事物之间 的关系,就盲目地下结论。而老河兵长期与河水打 交道,有较多的实践经验,而且他能打破常规思维, 认真探讨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能得出正确的 结论。
【文意理解】 1. 文章中哪一句话揭示了文章说明的道理?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2. 文中哪种看法最能让人接受?为什么?
老河兵的观点最能令人信服。他既考常石兽 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 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 态的局部改变。如此,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第二部分 写作者的思考和议论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
臆断欤? 1.词语解释
(1)然则天下之事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2)但知其一
但:只,仅仅
(3)可据理臆断欤
理:常理
臆断:主观地推断
2.句子翻译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
理臆断欤? 这么说来,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道
4.文中讲学家和老河兵均“笑”了,这两个表达的含义 有何不同?(4分) 【解析】阅读全文可知,讲学家“笑”是针对寺僧而言的, 笑的是他们的“以为顺流下矣……寻十余里,无迹”,表 现了他的自信;老河兵“笑”是针对讲学家所讲的话“是 非木杮……不亦颠乎”的嘲笑,是对讲学家似是而非的否 定,表现出老河兵熟识水性的自信。
(10)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11)湮于沙上 (12)不亦颠乎
曳:拖着 设帐:设馆授徒,即教书 究[F]:推究 物理: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 暴涨:洪水 湮:埋没 颠:颠倒
2.句子翻译 (1)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在水中寻找石兽,竟然无法找到。 (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
金题演练
阅读《河中石兽》,完成1~4题。(12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2分)
(1)求石兽于水中 ( 寻找

(2)可据理臆断欤 ( 常理

2.下列变色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A.求石兽于水中
万钟于我何加焉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山峦为晴雪所洗
C.渐沉渐深耳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D.不亦颠乎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叙写讲学家分析石兽位置, 认为 到下游寻找石兽很荒唐)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 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 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 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 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叙写老河兵分析石兽位 置,应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石兽)
讲学家的“笑”是对寺僧的嘲讽和自信,刻画出讲学 家自恃博学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 学家自恃博学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九、河中石兽
知识梳理
第一部分 叙述佛寺石兽沉入河中,讲学家、老河兵 对石兽位置的分析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 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叙写石兽沉于水中,寺僧寻找多年未果)
1.词语解释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2)山门圮于河 (3)二石野兽并沉焉 (4)阅十余岁 (5)求石兽于水中 (6)棹数小舟
临[F]:靠近 干:水边,河岸 圮:倒塌 焉:于此,在那里 阅:经历 求[F]:寻找 棹:船桨,这里指划(船)
多了,可以凭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
全文理解
【全文中心】本文通过写众人寻石兽这件事,告诉人们 许多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想当然 地主观臆断。应该正确分析,具体综合地考虑,这样才 能得出正确结论。 【写作特色】(1)层层铺垫,使情节发展具有戏剧性。 (2)叙事简约,寓理于事,议论精辟。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如讲学家的“笑” 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 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 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