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史”的本质——从工具理性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合集下载

设计史论知识点总结

设计史论知识点总结

设计史论知识点总结设计史论作为设计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对设计历史发展和演变的研究。

通过对设计史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设计的本质和意义,探究设计与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关系,为当前设计实践和未来设计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设计史论涉及的知识点涵盖了设计的起源、发展历程、不同时期的设计风格和流派、设计师的作品与理念、设计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本文将结合设计史论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对设计史论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总结和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设计史的起源和发展设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早期的设计主要以工艺品、建筑物、器具等物品的制作和装饰为主,表现出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审美观念。

随着生产技术和社会制度的变革,设计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创作活动和专业领域。

工业革命的到来,为设计史的演进注入了新的动力,风格、材料、技术、功能等方面的创新不断涌现,推动了设计实践的多元化和国际化。

20世纪以来,设计史经历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时期和风格的变迁,设计理论和实践也不断向前发展,成为当代社会和文化领域中的重要力量。

不同时期的设计风格和流派设计风格和流派是设计史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文化的设计特色和审美趣味。

古代的设计风格主要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中国古代、印度古代等,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是设计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杰出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为现代设计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等不同风格和流派的出现,丰富了设计史的内涵和外延,成为后世设计师借鉴和传承的宝贵文化遗产。

20世纪以来,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设计风格和流派的出现,为设计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视野。

现代主义强调功能主义、科技性和简约性,推动了工业化生产和现代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代表人物有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路易·康等人;后现代主义则强调文化多元、批判理性和超验现实,代表人物有维特格斯坦、萨特、巴特、德里达等人。

第一章 设计本质论

第一章   设计本质论

第一章设计本质论设计从生活中来,再运用到生活中去。

几乎我们身边的每一样东西从衣食、商标、城建到航母、宇宙飞船都与设计息息相关,从物质领域到精神领域,人类的生活充满着设计的成果。

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了人、社会、环境等方面,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都需要设计先行,各类艺术设计、各类产品的外型与包装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你、左右着你的选择,设计艺术之美无所不在。

设计推动、创造着人类生活方式、生存空间,建筑环境、工业产品、装潢广告、影视动漫、服装服饰、企业形象等等,无一不因设计的成功而赋予生命与创新精神。

图1-1(1、2) - 中国旅游标志图设计分为:技术设计、艺术设计、营销设计。

艺术设计是实用艺术,它以艺术为设计的要求和要素。

在人造物系统中,广泛的涉及人的衣、食、住、行、用的各个方面,是人造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艺术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设计品类呈现不同的艺术形态,其本质是实用与审美的结合。

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

设计便是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理解为设计。

就如我们平常所说“动脑筋”、“想办法”、“找窍门”,设计就是计划、规划、设想、运筹,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

图1-2辽宁号航母艺术设计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层面。

在物质层面,它是人造物的艺术方式,它创建了艺术质的人造物系统;在非物质层面上,它同样采用艺术设计方式,对事物进行筹划、安排,设计就是为了让物更适合于人。

第一节汉语里对设计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设计的词语解释为:根据一定要求,对某项工作预先制定图样﹑方法。

在辞典里设计有以下三方面含义:1、设计; 构思:绘制,2. 打算将……用作3. 计划; 谋划。

设计一词兼做名词与动词。

在古代中国,设计一词虽然是西语Design在现代汉语中的反映,但其西语词源学上的含义,在古代中国的文献中早已有了,与古代西方“设计”相似的概念是“经营”。

2024福建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行政执法类)

2024福建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行政执法类)

2024福建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行政执法类)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将于2024年5月8日至10日在贵阳举行,本届大赛以"()"为主题。

A.匠心创造技能兴黔B.展技能风采促乡村振兴C.新时代、新技能、新梦想D.踔厉奋发启新程挺膺担当建新功【答案】:B2.2024年3月30日,位于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科学城的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启动建设。

这是世界()、我国()脉冲型散裂中子源。

A.第三台、第一台B.第五台、第一台C.第一台、第四台D.第四台、第一台【答案】:D3.2024年4月26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在山东青岛完工。

A.核电一号B.海葵一号C.太极一号D.玲珑一号【答案】:B4.国家邮政局9日发布数据,2023年,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和邮政行业业务收入分别完成1620亿件和1.5万亿元,同比分别()。

A.增长12.5%和13.5%1/ 15B.增长16.5%和10.5%C.增长16.5%和13.5%D.增长15.5%和11.5%【答案】:C5.2024年1月30日,由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深远海大功率多功能综合救助船()将列编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正式投入使用,填补了我国深远海综合搜救能力的空白。

A.南海救111轮B.北海救108轮C.东海救151轮D.南海救103轮【答案】:D6.下列作者和作品对应正确的是()。

A.吴承恩--《三国演义》B.雨果--《哈姆雷特》C.余华--《活着》D.巴金--《呐喊》【答案】:C7.()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群集聚经济、人口能力明显增强,东部地区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

A.七区二十三带B.一路一带C.两横三纵D.两屏三带【答案】:C8.根据公文内容的重要程度,国家秘密的密级分为()。

对设计史的感想

对设计史的感想

对设计史的感想设计史是一部绚丽多彩的历史长卷,它以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为主线,记录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中的设计成就。

回顾设计史,我深感设计的力量和魅力。

设计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演化。

从最早的原始工具到现代科技产品,设计贯穿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每个时代,设计都以独特的方式展示着当时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技术水平。

在古代,设计主要体现在建筑、陶瓷和工艺品等方面。

古埃及的金字塔、中国古代的宫殿、希腊的神庙,这些伟大的建筑都是古代设计的杰作。

陶瓷和工艺品则展现了古代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艺术的创造力。

设计在古代社会中起到了实用和美观的双重作用,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乐趣。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设计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使得设计不再局限于手工艺品,而成为了大规模生产的必需品。

在这个时期,设计不仅要满足功能需求,还要考虑生产成本、效率和市场需求。

这种以功能为导向的设计理念成为了现代设计的基石,对后来的设计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是设计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设计思想不断创新的时期。

现代主义设计的兴起,标志着设计从传统转向了更加简洁、实用和符合工业化生产的风格。

包豪斯学派的创立,使得功能主义成为了当时的设计主流。

与此同时,艺术与工艺的结合也成为了一种新的设计趋势,设计师们开始将艺术的元素融入到产品中,使其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当代设计则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可持续发展。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设计师们不仅要考虑产品的功能和美观,还要关注用户的需求和体验。

从手机、电脑到家居产品,设计已经成为了产品竞争的重要因素。

同时,可持续设计也逐渐崭露头角,设计师们开始思考如何通过设计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顾设计史,我深深地感受到设计的魅力和力量。

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更是为了创造美好的生活和世界。

设计师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和努力,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现代性困境的突围——从审美现代性到日常生活审美化

现代性困境的突围——从审美现代性到日常生活审美化
代 名 词 , 至 人 们 孜 孜 追 求 的 自 由 都 带 来 了 道 德 的 沦 甚
以 用 来 创 造 实 现 某 种 目 的 和 方 法 的 理 性 , 时 也 可 以 同 把 其 他 东 西 变 成 方 法 , 成 工 具 … 。 工 具 理 性 是 启 蒙 变 现 代 性 的演 变 , 是 时 代 发 展 的 产 物 , 与 传 统 理 性 也 它
刘 超
10 3 ) 0 0 7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都师范大学 文学院 , 首 北京
摘 要 : 代 社 会 带 给 了人 类 高度 发达 的 物 质 文 明 , 时 人 的主 体 性 却 受 到 极 大 的挑 战 , 日益 与 自身分 离 , 入 现 同 人 进
了“ 牢笼” 态, 状 现代性 的困境 已经是毋庸置疑 的事 实。审美现代 性试 图以艺术的 自律 为前提来完成对 人类的“ 救赎” ,

样, 自从 2 0世 纪 6 0年 代 以来 , 现 代 性 的 解 读 也 对
是 众说纷 纭 , 衷 一 是 。诸 如 现代 性 的起 源 、 值 等 莫 价 这 些 基 本 问 题 , 今 都 没 有 形 成 共 同 的 见 解 。但 不 论 至 是 现 代 性 的 支 持 者 还 是 反 对 者 , 面 对 现 实 处 境 的 时 在 候 , 不 得 不 承 认 现 代 性 并 没 有 取 得 预 料 中 的 圆 满 和 都 成 功 。科 学 演 变 为 工 具 理 性 的 压 制 , 主 成 为 强 权 的 民
日常 生 活 审 美 化 与 大 众 文 化 结 合 , 以感 性 的 张 扬 来 抑 制 工 具 理 性 的 膨 胀 。 但 是 二 者 能 否达 到 感 性 和 理 性 的和 谐 , 否 能

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分析

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分析

日常生活审美化论文: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与艺术化生存【中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消费主义的来临,“日常生活审美化”已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文化现象。

“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的到来,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重要的是它不光涉及文艺学、美学等问题,也与当代大众群体的生存困境相联系。

正如德国学者韦尔施所说“日常生活审美化”既包括“浅层的审美化”,又蕴含着“深层的审美化”。

前者是指,“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出现一方面装饰美化了日常生活,使生活的外在形象充满审美的气息。

另外,它也在促进大众文化的繁荣,促使艺术和生活的界限逐渐消融以及提升人们的审美诉求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但不容忽视的是“深层的审美化”更暗含着对主体精神追求和生存境遇的关怀。

因为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弥漫的时代里,随着审美泛化的加剧,开始出现了审美的沉沦,日常生活中的大众主体在过分追求感官享乐的欲望满足中,丧失了精神的深度。

以致他们在当前消费主义、虚无主义的盛行中,主体性和自我意识开始丧失,精神被放逐,价值感逐渐缺失。

因此,面对“日常生活审美化”所造就的大众主体感性异化的加剧,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当代人的生存困境,我们应该秉持一种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文化批判意识,从价值立场上,以一种精神的高度来审视当下审美的泛化与沉沦。

可以...【英文摘要】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advent of consumerism, aestheticization of daily life has become a widely recognized cultural phenomenon. Aestheticization of daily life, thearrival of the phenomenon, not only closely linked with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it is important that it not only involved in literary theory, aesthetics and other issues, but also with the plight of contemporary mass linked to the survival of groups. As the German scholar Wells said, Everyday Aesthetics includes both shallow aestheti...【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日常生活审美批判艺术化生存【英文关键词】Aestheticization of daily life Daily life Aesthetic judgment Artistic survival【目录】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与艺术化生存摘要4-5ABSTRACT5-6引言8-11第一章“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的涵义11-15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的由来11-13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实思索13-15第二章现代性视域下的“日常生活”批判15-25一、“日常生活”概念的缘起15-17二、现代性制约下的“日常生活”17-25(一)、工具理性的扩张18-20(二)、主体性的膨胀20-21(三)、主体失却本真性的存在21-23(四)、权力规范的控制23-25第三章后现代语境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根源25-31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内涵25-26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根源26-31(一)、消费文化的盛行27-28(二)、图像传媒的发展28-29(三)、大众追求美与快感的愿望29-31第四章“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困境与拯救31-43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困境31-32二、艺术化的救赎创想32-37三、当下语境中艺术化生存的选择37-43结语43-44参考文献44-47后记47-48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48-49。

从“功能至上”到“日常生活审美化”——后现代设计的观念转换以

从“功能至上”到“日常生活审美化”——后现代设计的观念转换以

2从 功 能 主义 刭 生 活化 的 审 羹颤 向 的 转 变
同时, 这种要求简单形式的设计美学, 对家具、 平面等设计 领域也有 十分广泛的影 响。 如 图2 , 瑞士设 计师艾米尔・ 鲁 德为巴塞尔商业博物馆
事 实上 , 在从“ 制造 ” 到 “ 设 计 的这~历史转变过程 中, 人们 针对 所设 计的招贴海 报, 该海报整 体简洁 , 运用文字与照 片的对 比手法, 主 “ 设计 ”而展开的 讨论和 尝试 , 简 单归纳的话 , 可以看 做 是由工具化的 题醒 目而突出,“ d i e Z e i t u n g( 报纸 ) ” 中的字母 “ z ”( 深黑 ) 赫然 耸现, 功能主 义到生活化的审美观念 的转变 。 而照 片作 为附属 ( 灰调 ) , 海报 中主体 文字 “ z ” 和 照片下方 的文字 “ d i e
设计理论 1 1 6 7
从 “ 功 能至上 ’ ’到 “ 日常生活 审美化 "
— —
后现代设计 的观念转换以及其表现形式探 析
ANAL YZI - NG THE CHANGE S I N THE CONCE PTS AND F ORM S OF POSE — MODERN DESI GN
2 . 1 主张功能至 上的现代主义设计
Z e i t u n g ” , 都是 采用 的 “ U n i v e r s ” 字体, 这种瘦长 几f 可 特 征强烈的字体设 充分体现了 “ 国际主义风格” 在平面设计领域的渗透和影响。
德 国工 业同盟 ( D WI ] ) ,“ 是 在工业发展和革命 的浪潮中, 对设计发
文献标 示码 : A
文章编 号: 1 0 0 3 - 0 0 6 93
1引盲

从“日常生活审美化”看美学的回归与超越

从“日常生活审美化”看美学的回归与超越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年第4期第28卷No4.2019vol.28从“日常生活审美化”看美学的回归与超越田诗琪(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美学遭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严重冲击,物物皆美的“平均美”泛滥,仿制的千篇一律的“美”占领了我们的生活。

这对审美精神是极大的破坏和解构,那么该如何面对这种境遇?美学应该走向何处,如何回归并超越自身,这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当代给我们提出的严肃命题。

唯有超越传统美学的桎梏,促进日常生活和审美从另一种意义上的融合,看到美学学科界限的更多可能性,审美才能走上一条有益于自我精神解放的发展道路,美学也才能真正走上自我突破的道路。

【关键词】审美;泛化;传统美学;回归;超越中图分类号:B834.3文献标识码:在当代审美语境下,“日常生活审美化”所带来的审美泛化是我们不得不面对和正视的现象。

了解到它的起源之后,我们看到其在美化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在过度消费化的社会环境里对人们的审美感悟力和想象力造成了极大的扼杀,抹灭了我们的感性感知能力以及精神个性化,对此我们呼唤审美精神的回归与超越,挣脱“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枷锁,促进日常生活与审美在更深层次上的融合,培养更加全面的审美感性力,重获人生的自由与解放。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起源及其论争1988年4月,在“大众文化协会大会”召开之时,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提出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概念,并阐述了此概念所包含的诸种含义。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提出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当时工具理性大行其道带来了人们物质生活的现代化,欧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率先进入了消费社会,这样的经济基础在意识形态方面即表现为艺术与日常生活的严重隔离。

理性在给社收稿日期:2019-11-19作者简介:田诗琪(1992-),女,白族,-究方向:文艺美学。

A文章编号:(2019)04-041-04会带来极大进步的同时也相应产生了诟病,人们的生活陷入了极度的物欲之中,戴着工具理性的枷锁无法挣脱,此时的美和艺术变成了殊为难得的东西,与现实生活严重隔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师:“设计史”的本质——从工具理性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20世纪以来,“设计”日显重要,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

而设计史的产生是“设计”在这个时间遭遇现代性和后现代思潮等因素影响的必然结果。

法兰克福学派的工具理性的批判,对现代设计发展和设计史的描述构成了自我认识的新阶段,设计史的写作为此有了许多艰难和令人尊敬的回应,但相较其他传统人文学科来说,设计史的诞生仍然时间过短。

当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等后现代的语境中,设计作为既得利益者,成为必然、重要的逻辑时,设计史有责任和义务提醒当代设计回归本质。

广义上的“设计史”,指的是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在面向生活的物质制造方面的“进步”历史,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欧洲中心文化的产物。

今天,无论在西方还是亚洲,包括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我们似乎都在各个领域遭遇“被设计”。

“设计”不仅视为一个新兴的专业被屡屡提起,而且作为一个与社会、经济发展、消费、时尚等产生密切关系的词汇,成为一种强势的文化现象。

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设计越来越被主流视为是“文化创意产业”和“中国制造到创造”的良药,甚至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秘方,“设计的历史”正代表为一种已经被西方证明了的、进步的、不容置疑的、必然的逻辑关系,用一位中国著名设计家的话说,“设计师要做上帝没有做过的事情”。

理清20世纪以来的思想史中如何从“设计”的产生到对设计发展进程的肯定过程,是评价“设计至上”论的前提。

以英国艺术理论家尼古拉斯•佩夫斯纳(Pevsner Nikolaus)出版于1936年的著作《现代设计的先驱者》(Pioneers of Modern Design)作为分水岭,1936年以前几乎没有“设计史”,只有包含在艺术史中的“工艺史”,它的重点是关注装饰艺术,而显然,当时的装饰艺术仅仅被视为是建筑的分支。

爱德华•卢西•史密斯著的《世界工艺史》(The Story of Craft)中基本的格局是陶器、金银器、家具、玻璃和其他器具的演变史,这其中,主要分析的是装饰纹样的演变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如此的线索中,作为造物主体的人的设计行为在装饰艺术历史中几乎被忽略了。

随着工业革命的机械生产在生活领域的影响逐渐加深,威廉•莫里斯在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中的主张,成为设计主体觉醒的最初声音,“尽管威廉•莫里斯深感以机器为特征和标志的变革力量,将艺术置于危险境地……但他总能迅速恢复信心。

他清楚地预见到在一种不可抗拒的新力量面前所形成的大片美术空白,因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填补这种空白的工作中,他再次将曾经的艺术之美带入我们的生活,从而使即将出现的新艺术不只过于粗制滥造”①。

莫里斯以中世纪美学为朴素的标准,并通过家具、陈设等设计实践,为大工业时代开启了主体设计的先河;也因此,佩夫斯纳那本书有一个醒目的副标题“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

佩夫斯纳的《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将设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位置:他认为现代世界的设计具有重大的意义和重要性,设计活动在这个新兴世界里所采用的形式具有社会重要性和本体论重要性。

但同时,他又表现出对现代世界出现的大规模设计的憎恶。

佩夫斯纳正是从机械生产的历史中找到艺术改变技术的有力思想线索,同时又对设计的未来怀着理性的忧惧,确立了设计史在现代主义初期的地位。

1930年代,正处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间的社会思潮对人类文明所出现的黑暗面和以马克思总结的“异化”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与人的关系有着普遍共鸣的时刻,因此,“二战”以后的设计虽然没有马上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但却为60年代后的勃兴奠定了基础。

紧接着,消费革命时代的到来显现了设计的作用,设计教育的飞速扩展,设计的制度化建设从英国、德国、美国以及日本开始影响到全世界,并成为文化生产的一种新的体制,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代艺术流派的发展中,波普艺术第一次走出艺术本身,以“设计”的方式与大众文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联系,机械复制时代到来,凭着与社会、消费产生越来越多的形而上的关系,设计的独立本质也受到了后现代思想家的注意。

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为例,这所因维多利亚时期伦敦博览会的筹办而成立的“设计学校”(最早称为Government School of Design),此时已有了极大的发展,有完整的设计学科建制和适应科技发展的机制和创新的条件,教育过程中对学理问题思考的深入,要求发展出一种不以美术史和建筑史为主要对象的设计史,因为这是职业设计体现设计自觉的有效途径。

而随着大工业与生活关系的日益密切,设计组织、技术以及设计与社会、经济的关系,设计与商业、市场以及流行品味的关系等等,成为新的社会舆论重点。

曾经在赖特设计事务所工作过,后来成为战后最重要的设计师和设计理论家的维克多•帕帕奈克(Victo Papanek,1927—1998)在1975年发表的《教育图解》(Edugraphology)中,曾十分形象地概括说,“20多年前,设计师基本上把他们自己看作是艺术家,能够通过他们对于形式、功能、颜色、质地、和谐和比例的把握,弥合技术与市场之间的裂痕。

对于一个工业设计师或建筑师来说,它需要进一步关注的就是花哨、便利和…趣味‟。

但不到10年,设计师的交涉就扩大成了一整套成体系的方法,表现出对生产、分配、市场检验和销售的巨大兴趣。

这为团队设计打通了门径,尽管团队大都由技术统治者、营销专家和时髦的…说客‟组成”②。

实际上,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在从“制造物品”到“设计物品”的大约二百五十年的历史中,设计确实进展神速。

1902年成立的德意志制造联盟(Deutscher Werkbund)是继威廉•莫里斯后的对于技术的进步催生设计发展提出新的主张的设计团体,“标准化”是一个设计理性服务现实最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一种具有“民主”倾向的思想的体现。

标准化把设计的功能主义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但方便使用和技术与零件的更新,形成更广地域的服务和支持系统,同时也极大降低了成本,使得人人均可平等享受新技术的成果。

1919年成立的包豪斯的三任校长中有两任出自“制造联盟”———格罗皮乌斯和密斯•凡德罗,格罗皮乌斯将设计扩大到更大的领域,他在1924年写的《国立包豪斯的观念与发展》中承认,“包豪斯是博取众家之长的产物,其中有自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开始的关于工艺和工业化、艺术家和公家之间的全面讨论,还有更具体的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众多的小型艺术学校的改革以及德意志制造联盟、彼得•贝伦斯、亨利•范•德•维尔德等机构和个人的思想,他们全都…苦心探求,并且最先找到了一些方法,重新把劳作的世界与艺术家们的创造结合起来‟”③。

包豪斯的几个时期分别有不同的主张,但总的思想线索是希望通过艺术与传统技术、现代技术的结合,所产生的“设计”能够改造社会,改变世界。

第二任校长、瑞士建筑师汉斯•迈耶(Hannes Meyer)则更为极端,这位马克思主义者是一位激进的功能主义和反美学分子,他相信决定文明程度的是构成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因此必须使建筑和设计为绝大多数人提供服务,以无条件考虑需求为前提,强调低廉造价的、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的实用主义设计原则。

而到了密斯•凡德罗任校长的最后三年,把包豪斯扩大到社会意识形态的设计还原为纯粹从技术角度出发的设计风格,至此,包豪斯日后为思想界诟病的“功能主义”的局限性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是包豪斯的“雄心”在工业与手工、标准化与艺术自由之间注定要遭遇现实困难,这个困难实际上也正是后来法兰克福学派所提出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矛盾。

“工具理性”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最直接的渊源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所提出的“合理性”(rationality)概念。

韦伯将合理性分为两种,即价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

工具理性是启蒙精神、科学技术和理性自身演变与发展的结果,但是,从未有人提出,现代主义时期的设计的历史,正是“工具理性”的最外在的表象。

随着工具理性的自大和膨胀,在追求效率和实施技术的过程中,设计的本质也在逐渐滋长强势的武断和自以为是的粗暴,正如设计的“标准化”,它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在统一标准已达到便利的同时,强制的单调和毋容怀疑的低廉,使得设计的理性由解放的工具退化为统治自然和人的工具,以至于出现了设计(工具理性)的霸权,从而使得工具理性变成了支配、控制人的力量。

设计借助科学技术和市场机制,对生产率的提高与经济增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它又在大众消费和设计管理过程中,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互为作用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最具有显示度的因素。

理论界曾将对“工具理性”的批判作了如下的归纳:第一,正是在反神话的启蒙理性中孕育着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霸权的种子;第二,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霸权的根源在于数学原则、形式逻辑的盛行,其最基本的特征是把世界理解为工具,理解为手段;第三,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本质上是统治的合理性,是组织化的统治原则;第四,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的发展导致了主体的客体化、物化,并最终扼杀了文化的创造性、丰富多彩性,使文化成了一种工业文化、单面文化④。

对照这样的批评,我们可以从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光辉的城市》计划中找到契合的分析案例。

关于《光辉的城市》,《读书》杂志2010年7、8月号上连续发表了金秋野的《光辉城市和理想国》一文,作为译者,作者详细评述了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和思想家柯布西耶创作《光辉的城市》的来龙去脉和在建筑设计史和文化思想上的评价。

1928年,苏联开始推行以工业化为目标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为了合理部署城市化方略,以政府的名义,向世界各地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发出了一份调查问卷。

柯布西耶慎重作答,将自己的城市思考灌注其中,后来以《给莫斯科的回信》为题发表。

可他仍不甘心,遂停下手头的工作,全力以赴将心中酝酿已久的理想城市绘制成二十张图纸,这就是“光辉的城市”⑤。

柯布西耶笔下的“光辉的城市”是为了通过设计解决城市化进程所出现的“丑陋”问题。

柯布西耶从三个方面批评人类现有城市化模式:第一,城市的无度扩张造成了大量紊乱无序的类城市化区域,过去建筑师所推崇的卫星城,在现实中沦为生活品质低下的郊区;第二,城市地理空间上的分化造成贫富差异、阶级分层和社会不公;第三,城市腹地也好不到哪儿去,最繁华的地段,往往充斥着贫民窟一般的走廊式街道和内院式街坊,“新的城市在旧城上面叠床架屋,沿着街道两侧,旧日房屋已经壁立如悬崖,新建房屋却在其上累加悬崖的高度……街道生活令人倍感厌倦,吵闹、肮脏、危机四伏”。

柯布西耶认为:“今日之日,人们非但没有享受到自由,所见唯各色奴役而已。

奇怪的是,这般奴役,当事人还纷纷表示赞成,且已没有任何限制。

”⑥柯布西耶认为:“城市化的原罪跟资本运行的内在逻辑有着直接的关联,这个逻辑就是:通过不断拉大的城乡差异哄抬城市土地价值,生产…无用的消费品‟,以提升人类个体内心的欲望;以信贷机制促进流通和再生产,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在消费的刺激之下,鼓励浪费,生产更多的…无用的消费品‟,再通过广告、促销等手段刺激更多购买欲,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将有限的资源消耗殆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