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地建筑

合集下载

浅谈山地建筑结构设计的几个问题

浅谈山地建筑结构设计的几个问题

浅谈山地建筑结构设计的几个问题前言:根据相关规范,可以将山地建筑结构分为两种,一是吊脚结构,二是掉层结构。

这两类是所有小类型的大集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与自然相适应、与山地相结合的建筑也逐渐增多。

但是山地本身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而且对于山地建筑结构抗震性设计问题的研究还不够全面。

因此对山地建筑结构设计的探讨非常的有必要。

本文通过以下几个面对其进行探讨。

一、山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问题山地建筑结构的设计主要是通过三次来最终实现的,一是概念的设计,二是概念的计算,三是抗震构造的措施[1]。

第一步概念设计就是对山地建筑结构的整体进行全局的控制,通过控制结构的高度和比例以及规则性来实现。

概念的运算就是对建筑指标的运算,主要问题有如何按实际计算,指标是否适合衡量山地等。

(一)抗震概念中的问题主要问题是结构高度设定点是如何确定的。

根据重庆住宅规范的相关规定,结构高度界定的起点应从较低的一侧室外开始算起,在很多施工中都采用这种办法[2]。

根据重庆住宅规范,在较低一侧的室外地面算到屋面的高度,高度达到26米,就应被定义为是高层建筑。

高度大约为10米定义为多层。

因此,在对建筑的高度进行决定时,应以大于实际高度的竖向构件为标准。

对于吊脚结构来讲,应将建筑高度的规定中规定不大于竖向结构的实际高度。

由于结构的嵌固端要显示在不同的高度上,应从实际选取在不同的高度。

带有地下室和高层建筑,在地下室的刚度进而受土压力过大时,地下室的顶板应是嵌固点的位置,在地震的作用下,受力位置会发生在地面和楼层上,并将影响地下一层。

根据规定强调,嵌固端在接地位置的选择上,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的侧向刚度比应大于等于二。

单纯控制其刚度比,在控制整体结构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建议在计算位移时,嵌固点仍选下嵌固点,并且加强对嵌固点位移的控制。

另外,由于嵌固点的高度不同,它的侧面刚度也会爱吊脚和掉层的水平面上出现刚度的突变。

浅谈山地建筑的现状及设计原则

浅谈山地建筑的现状及设计原则

浅谈山地建筑的现状及设计原则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山地地区的建筑结构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山地建筑具有其独特的地理、气候和文化环境。

本文将探讨山地建筑的现状及设计原则。

在全球范围内,山地地区的建筑结构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南美等地。

由于这些地区的环境和气候条件特殊,因此建筑结构也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变。

山地地区的建筑多数是以木材、石头、砖块等自然材料为主要建造材料。

由于建筑材料的特殊性,山地建筑结构主要采用木结构和石结构。

在建筑设计方面,山地建筑需要考虑到地理和气候的影响,例如,如何在崎岖不平的地形上建造房屋,如何应对高山强风、严寒和暴雨等气候条件。

同时,还要考虑到当地文化习俗和风俗的特征,如何使建筑与当地文化相契合。

1. 贴近自然山地建筑的设计要倡导绿色环保理念,优先选用当地环境中节约、可再生的自然材料,如石头、木材等。

尽量不使用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化学材料、钢铁等。

建筑设计还应尽可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环境资源。

例如,利用地形高低的差异,将建筑地基挖掘坑洼,建造室内庭院,以达到采光通风的效果。

2. 应用土地上的天然资源山地地区往往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如石头、木材、土壤等。

这些天然资源可以被巧妙地应用于建筑设计中。

例如,可以利用当地石头建造房子,利用陡峭山脊的土地建造防御性建筑等。

3. 建筑与地形相吻合山地建筑的设计要根据当地地形特点,采用与地形相吻合的建筑设计。

例如,将建筑整合到山体岩石之中,以达到地貌和建筑融合的效果。

此外,山地地区的建筑结构也需要考虑随时可能发生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建筑主体结构的抗震防抗力也需要考虑地震及强风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4. 气候环境调节山地地区气候条件较为复杂,气温、气压、湿度等因素变化极大。

因此,在设计建筑时,需要考虑到气候环境调节的问题。

例如,通过设置阳台、庭院等暴雨天气的防护设施,以及在建筑内部增加自然通风设施具有较好的采光通风效果。

5. 融入当地文化山地建筑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当地文化的特征和民间艺术的传承。

浅谈山地建筑设计

浅谈山地建筑设计

浅谈山地建筑设计摘要:“山地建筑”存在于山地环境中,山地丰富的现状以及肌理变化,赋予山地建筑独特的形态感染力和魅力。

依山而建,层次有序,错落有致,这成为山地建筑与众不同的特色。

而山地建筑设计涉及建筑学、规划学、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学、设计学、思维科学及新兴技术媒介等学科内容。

它是将“山地建筑学”的理论构想与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运用的关键环节,是直接指导在山地环境中进行科学设计与创作的应用型理论,同时也是指导我们运用新兴科学技术媒介与载体进行调研、构思、创作、建造、评价与反馈的技术型理论。

关键词:山地建筑;设计Abstract: the “mountain building” exists in mountain environment, from the hill country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rich texture changes, give the mountain building unique form appeal and charm. According to the mountain and build, levels and orderly, strewn at random have send, and this became the out of the mountain building features. And mountain building design involves architecture, planning to learn, geography, ecology, environment, design study, thinking science and emerging technology subjects such as media content. It is the mountain architecture “of the conception and theory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to practice by the crucial link is the direct guidance in the hill country environment for scientific design and creation of applied theory, but also guide we use emerg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media research, design, carrier creation, construction, the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of technology-oriented theory.Keywords: mountain building; design以人类的山地建筑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山地建筑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课题,它涉及建筑学、规划学、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学及工程技术等学科的内容,致力于两个方向拓展:探索山地建筑研究的宏观原则,建立较为合理、可靠的山地建筑观念;结合前人的山地建筑实践,创造性地归纳山地建筑的各项特征、模式,提出对建筑设计实践有指导意义的各项原则。

浅谈山地建筑的现状及设计原则

浅谈山地建筑的现状及设计原则

浅谈山地建筑的现状及设计原则1. 引言1.1 山地建筑的重要性山地建筑是指建造在山地地区的建筑物,其建设过程需要考虑到地形、气候等因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山地建筑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山地建筑能够有效利用山地资源,满足人们对生活、工作和休闲的需求;山地建筑可以促进山地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山地建筑对于山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污染。

山地建筑在推动山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保护山地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设计和建设符合山地地区特点的建筑是当前和未来的重要任务。

.1.2 山地建筑的特点1. 地形复杂多变:山地地形起伏不平,地势陡峭,往往需要克服高低落差较大的挑战。

2. 自然环境恶劣:山地气候多变,降水量大,日照时间较短,气温波动大,环境条件相对恶劣。

3. 土地资源有限:山地地区土地资源有限,土地利用需要合理规划,避免浪费。

4. 生态环境脆弱:山地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建筑活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需要引起重视。

5. 文化特色鲜明:山地地区往往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建筑设计需要融入当地文化元素。

山地建筑的特点在于地形复杂多变、自然环境恶劣、土地资源有限、生态环境脆弱以及鲜明的文化特色。

在设计山地建筑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建筑方案,以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促进山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山地建筑现状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山地建筑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许多山区地区,山地建筑成为了人们居住、工作、休闲的重要场所。

目前的山地建筑在一些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山地地形的不规则性,一些山地建筑的规划和设计并不合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空间的浪费。

一些山地建筑没有充分利用地势起伏,导致建筑面积较小,使用空间不够合理。

一些山地建筑也存在安全隐患,比如在地质不稳定的地区建造大型建筑容易发生地质灾害。

浅谈山地建筑的现状及设计原则

浅谈山地建筑的现状及设计原则

浅谈山地建筑的现状及设计原则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山地开发建设日益增多。

在山地区域建设建筑,有其独特的现实需求和设计原则。

本文将探讨山地建筑的现状及设计原则。

山地建筑不同于平原地区的建筑,其建设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地形复杂、地势崎岖、地质条件差等诸多自然环境因素。

果园、梯田、平台、村庄、散落在山上、山脚、山谷中的各种房屋,都是山居的典型代表。

在现有的山地建筑中,有许多都是长期耕种或居住而形成的,这些建筑在保留传统建筑风格的同时,也采用了现代工艺,提高了其能耐自然环境的挑战。

1.对地形的适应性山地建筑首要设计原则是适应周围环境,对地形动态呼应,与自然和谐相融。

建筑的结构和地形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建筑必须适应其所在的自然地形,并紧密结合,避免在山体上露出过大的体量。

例如,由于山体坡度大,风大、雨水急,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地基和地面的支撑和加强。

此外,还需要考虑地形差异、水源、树木分布等自然环境因素,来确保建筑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地貌。

2.对环境的可持续性在山地建筑设计中,可持续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原则。

因为山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建筑物的施工和使用都可能对山地环境产生不可弥补的影响。

因此,设计师必须在建筑物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例如,设计师可以采用生态友好的建筑材料,利用自然光、空气流通等技术来节约能源。

在建造之前,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确保建筑物对周边生态环境没有负面影响。

3.对文化的传承性山地建筑的形式和风格常常是当地历史和文化的体现。

因此,在山地建筑的设计中,需要考虑继承和传承当地历史文化的意义。

建筑物应该体现出本土的文化和传统技术,并在建筑中采用适应当地气候和地形的材料和技术。

例如,在中国的土家族地区,许多村庄都保存着传统的土楼建筑。

建筑的风格和结构在设计上体现了土家族的文化和历史。

即使在使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同时,也考虑了当地传统的文化元素。

4.对人的舒适性在山地建筑中,设计师必须考虑到人们的舒适性。

浅谈山地建筑的现状及设计原则

浅谈山地建筑的现状及设计原则

浅谈山地建筑的现状及设计原则山地建筑是指建造在山地地区的建筑,它不仅要满足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还要充分利用山地的地形条件,融入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目前,山地建筑的现状是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随着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山地地区居住,给山地建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山地地区不同于平原地区的地形条件和气候环境,给建筑设计和施工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对于山地建筑的设计原则,首先是要充分理解山地的地理环境特点。

山地地区的地形复杂,山高坡陡,同时还伴随着较为丰富的生态系统。

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山地地质、水流、气候等因素,避免不合理的设计。

要尊重山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山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山地的生态平衡。

要充分利用山地的地形条件。

山地地区的地形复杂多样,设计师可以通过合理的利用地势起伏,营造出独特的空间感和景观效果。

要顾及居住者的需求和舒适度。

虽然山地地区的环境条件较为艰苦,但建筑设计仍然要以人为中心,注重居住者的舒适度和便利性。

在实际设计中,山地建筑可以采用多种建筑形式和材料。

可以利用山地的高差设计建筑的跃层和观景平台,提供独特的视野和空间感。

可以选择与山地环境相协调的建筑材料,如天然石材、木材等,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山地建筑的现状和设计原则需要综合考虑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居住者需求等多个因素。

只有在这样综合的考虑下,才能实现山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让人们在山地中享受到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浅谈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山地建筑设计要求及其要点

浅谈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山地建筑设计要求及其要点

浅谈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山地建筑设计要求及其要点摘要:山地建筑一般是依山而建的建筑,其必须具备自然条件支撑;因此山地建筑设计需要结合山地环境的特殊性,把建筑和山石结合在一起,保护山地资源,推动山地建筑设计和自然的统一。

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山地建筑设计原则及其优势特点与意义。

对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山地建筑设计要求及其要点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山地建筑设计;原则;优势特点;现代建筑设计;意义;要求;要点山地建筑主要有架空式、地表式和穴居式等形式,架空式山体建筑的特点是建筑底部凌驾于山体之上,其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南方的雨水季节较多,导致土壤非常的潮湿,因此修建架空式建筑有利于很好的隔绝体表的潮气,而且人们也可以在架空式建筑的下面圈养动物,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而地表式建筑最简单的是筑台式建筑,也是最常见的山体建筑形式,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有较为广泛的分布。

还有就是穴居式山体建筑,这种山体建筑在古代的利用程度较高,基本上都是人们利用自然形成的山洞或者人工在山体上开凿窑洞,从而达到使用目的。

因此为了保障山地建筑设计的有效性,以下就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山地建筑设计进行了探讨分析。

一、山地建筑设计原则的分析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作为山地建筑物的主体,满足人们实际需求是山地建筑设计所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山地建筑物不仅仅是一个空间,一个生存的环境,它更重要的一个属性是一种社会环境,它具有一定的网络性,能够丰富人们的活动,进而丰富人们的情感世界。

2、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则。

山地特殊的地形、地貌、水文与气候确定了山地建筑设计的繁杂性,在山地建筑建设过程中必须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山地建筑过程中的选址非常重要,地质勘探人员要对山地的地形地质与水文进行实地勘查。

同时在山地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环境因素,假如在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导致山体四周自然环境的破坏,就不可以达到人们最初的目的,所以,在实施山体现代建筑设计时要与自然和谐统一。

浅谈山地建筑的现状及设计原则

浅谈山地建筑的现状及设计原则

浅谈山地建筑的现状及设计原则随着人口和城市化的增长,山地建筑的发展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山地建筑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文化背景,不仅可以为居住者提供优美的自然景观和舒适的居住环境,还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和遗产价值。

在当前的建筑实践中,山地建筑面临着一些约束和挑战。

首先,山地建筑的设计必须考虑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文化背景等因素,与这些因素相适应的设计是必要的。

其次,山地建筑通常是落后地区的建筑,技术和设备的缺乏导致了建设质量的不稳定和耐久性的差异。

最后,山地建筑的设计必须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同时适应当代的生活方式,这也是一项挑战。

设计原则山地建筑的设计原则与其他建筑类型有所不同。

下面是几个设计原则:1.顺应地形山地建筑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地形环境,避免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建筑物应该按照地形变化进行布局,如利用斜坡、山丘和峭壁等地形条件进行设计。

此外,山地建筑可以通过地埋或采用悬臂式结构等进行优化。

2.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山地建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轻对环境的影响,并在提供优美的视觉效果的同时为领域内居住者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在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气候和环境因素,如阳光、温度、湿度等,以便为居住者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3.保护当地文化遗产山地建筑设计必须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其中包括建筑风格、材料和色彩等。

这与设计师有关,必须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现代要求标准的情况下,尊重质朴自然的概念,追求山地风格设计。

4.强调安全和可持续性山地建筑是在自然灾害多发区,如山间滑坡、水灾、岩石滑坡等,应在设计过程中着重关注风险和安全问题,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证住房在突发情况下的安全可以预防居住灾害的发生。

总结山地建筑在实践中面临着许多挑战,但充分考虑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当地文化遗产并强调安全和可持续性等设计原则,可使设计过程更加顺畅和有目的。

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山地建筑可以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为当地居民提供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云南山地建筑设计
摘要:“山地建筑”特指建筑建于山地环境中,山地地形变化丰富,赋予山地建筑独特的形态。

依山而建,层次有序,错落有致,这成为山地建筑与众不同的特色。

而山地建筑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课题,它涉及建筑学、规划学、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学及工程技术等学科的内容。

致力于在两个方向的拓展:一是探索山地建筑研究的宏观原则,建立较为合理、可靠的山地建筑观念;二是结合前人的山地建筑实践,创造性地归纳山地建筑的各项特征、模式,提出对建筑设计实践有指导意义的各项原则。

同时也是指导我们运用新兴科学技术媒介与载体进行调研、构思、创作、建造、评价与反馈的技术型理论。

关键词:山地建筑;设计;城镇上山;竖向处理。

一、现状
2012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秦光荣接受央视《小丫跑两会》栏目专访时表示,城镇上山的成败关键在于13个字:建得起、建得美、建得好、建出特色。

城镇上山,是云南正在推行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简单地说,就是指大量的城镇和产业,不再占用平坝耕地,而是向荒山荒坡去开拓发展空间。

同时提出一个非常关键的技术控制“云南的城镇上山,不是上很高的山、很陡峭的山、很险峻的山,而是指低丘缓坡;连绵起伏的丘陵
地带、城市坝区的边缘地带、坡度不大的缓坡地带,具体来说就是选择8~25度的坡地,特别是荒山荒坡,作为建设用地。

”如何建好就是我们技术上要讨论的问题啦。

二、问题
建筑空间是平面和竖向定位出来的,山地与平地的差异性主要是竖向的差异,故在设计中对山地竖向作简单分析是至关重要的,以引起对山地建筑复杂性的关注。

1、道路坡度:
在山地进行建筑设计,特别是大片的建筑群及整体的区域规划,路网的组织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路网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对总体构思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意义。

在高低起伏的山地上设置一张合适的路网,除了道路的主次、宽窄、疏密外,道路纵坡的确定对路网的布置起到关键的作用。

哪怕1%的坡度差别,也能影响设计及工程挖填方量的大小。

现有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要求道路纵坡控制在8%以内,同时消防要求扑救面道路坡度不大于3%。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要求道路纵坡的最大限值是9%。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认为在极端情况下,经技术论证,道路最大纵坡可为10%。

而《汽车库设计规范》对大型客车直线坡段坡度也要求控制在10%以下。

这许多的纵坡限值,具体到设计时该如何取值?
2、建筑高度:
山地的特点,导致同一高度建筑有多个高度的室内地坪标高,可以从多个地面标高直接进入建筑。

如何利用地下室、半地下室及架空层来调整住宅入口,以到达到降低土方量和满足规范要求?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
1、树立正确的山地设计理念:
山地建筑的设计在于如何正确的处理好建筑环境的三个基本物质要素:山体、植物、建筑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如何处理好人工的建筑物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这是取得山地建筑设计成功的关键。

山地建筑的设计不只是要考虑保护原有的山地地形和很好的植被等艺术素材、个体形象的片段美,而且应该进行整体艺术上的再创造,使局部的美有机地结合成为整体的美。

2、山地建筑总体设计方式
山地建筑的形体体现了建筑与山体的关系,因此我们要尽量做到融入。

建筑能适应各功能空间划分需要,形成其与山体形态协调的建筑风格。

山地建筑形体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1)融入——建筑依托于山地环境,与山地共构,作为自然的构成要素存在,塑造符合山地环境的建筑形体和空间组合。

(2)隐藏——对自身存在削弱,对建筑体量以适当的手段进行隐藏,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和人的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响。

(3)架空——出于对原有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的目的,有效地减少对地形的破坏,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使房屋可以不受山势的拘束,如同自然生长,突出于山坡甚至峭壁之上,利于采光和通风,同时具有避免山洪对建筑的侵袭、避潮湿等功能,成为山地建筑独特的形式语言。

3. 山地建筑设计要注重“依山就势”
山地建筑平面布局应遵循依山就势的原则,也就是建筑布置顺应等高线,避免垂直于等高线。

顺应等高线可以减少土方量,节省造价。

平面布局应多划块,不同体块布置在不同标高处,再以连廊、踏步、坡道等多种技术形式连接建筑与建筑,体块之间有高差,体块内部亦有高差。

我们在对山地建筑进行设计时,多架空,减少对地貌的损害,力求上部发展,开拓上部空间。

山地建筑要尽量保持地表的原有地形和植被,可有效地保护地貌,避免较多土方,工程建筑内部形成不同室内标高。

当然在山地建设中,不可能做到完全顺应地形,对山地地貌进行改造,把坡改台地,在台地建造建筑,然后以道路、踏步连接不同标高的台地。

4、道路坡度
山地建设道路弯道较大与通常意义里宽阔的城市道路不同,应该归属于三级公路概念。

故山地小区道路坡度要求控制在8%是不合理的,在特定条件下可以根据现有国家道路规范灵活控制,因为现有道路规范,不管《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公
路路线设计规范》都能满足汽车行驶要求,因此在坡段不大,海拔不高,无凝冻冰雪地区,道路纵坡不大于10%是可以接受的,这里也有一个特殊性,就是消防要求,因为消防车在作业时要求道路坡度不大于3%,因此在设计时,扑救面道路必须控制在3%,其余山地小区道路纵坡不大于10%是合理的。

结束语:
总之,山地建筑与平地建筑在设计上有很大的区别。

设计师及审查者既要能灵活运用现有规范,又需要规范的制定者能更多地考虑山地建筑的特点,进一步完善规范,从而更好地对山地建筑设计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云南省人民政府2011年185号文件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汽车库设计规范》
《房屋建筑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机械工业
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