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论治2型糖尿病
谈糖尿病从肝论治的临床体会

氧血 症 、 高碳 酸 血症 和( 酸 中毒 , 主 动脉 、 动 脉体 内的化 异位 激动 和交感 神 经 激活 也 能获 得改 善 。 或) 刺激 颈 3 . 术治疗: OA 4手 对 S S患 者 准 确 评 价 上 呼 吸道 阻 塞 部 位 , 取 采 学 感 受器 , 响脑 干心 血 管 中枢 , 引起 自主神 经 系统失 衡 。 影 从而 29 .炎症 因素:S S患 者血 浆 肿瘤 坏 死 因子 f 自介 素 6 白介 素 个 体 化 手 术 方 案 。 OA t . 、 、 中度 患 者 和腭 后 狭 窄者 可 行 悬 雍 垂腭 咽成 形 l 、 应蛋 白、 性 氧簇 及黏 附 分子 水 平显 著增 高 。 系统 及 呼 术 ( P P, 术式 是治 疗 O A 应 用 最 广 泛 、 有 效 的一 类 手 术 B c反 活 UP) 该 SS 最 吸 道炎 症参 与 O A S S患 者 白天 的 嗜 睡及 心血 管并 发 症 和 代谢 综 方 法 。 颌 手 术 通 过 下颌 骨延 长 、 移 等方 式 , 正 因小 颌 畸形 正 前 矫 合 征 的发展 。T Fc拮抗 药 能显 著改 善 白天 的 嗜睡症 状 。 N 2t 舌 后 坠 等 口腔 颌 面 部 畸 形 所 致 的 口咽 、 喉 咽 腔 狭 窄 引 起 的
聚集 指数 增 加, 使全 血黏 度 显 著升 高 , 血流 缓 慢, 加 心脏 前 后 有 效 的方 法 。 P P治 疗对 于部分 O A 致 增 CA S S患者 的 心律 失 常是有 效 负荷 , 时低 氧血 症 可引 起 小血 管 收缩 , 流 速度 进 一步 减 慢, 同 血 造 的 。 在对 O A 合 并 频 发室 性 期前 收缩 患者 5例采 用 C A SS P P治疗
于志强教授从肝论治糖尿病经验

于志强教授从肝论治糖尿病经验摘要】我的导师于志强教授根据从医三十余年的研究,认为糖尿病与肝的关系密切,病机为肝失疏泄,肝郁化火,影响肺、胃、肾而产生三消,治疗上提出“从肝论治”,根据症型分为四型,分别治疗,取得很好疗效,为大家开拓思路。
【关键词】于志强从肝论治糖尿病于志强教授,男,63岁,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系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从医三十多年来,精读经典,勤于临床,善取各家之长,勇于创新,尤其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及中医内科疑难杂症,疗效显著。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之范畴,根据本病三多症状的孰轻孰重分为上、中、下三消。
传统的观点认为其发病机理为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主张上消治肺,中消治胃,下消治肾,从肺、胃、肾三消论治。
导师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许多2型糖尿病的患者或糖尿病的早期患者的临床表现无典型的三多症状,追溯其病史,多数患者有情志内伤的病史。
因此,导师遵经立旨,在结合临床的基础上,提倡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提出糖尿病“从肝论治”新思路,用之于临床,分为四法辩证治疗,收到满意的疗效。
一理论依据在《内经》中就谈到过消渴发病与肝有关。
《灵枢•本脏篇》云:“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
”情志不遂,气机郁结,血脉不畅,郁而化热,而为消渴,《灵枢•五变篇》曰:“怒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髋髀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而后刘河间在《三消论》中云:“消渴者,…耗乱精神,过违其度,而燥热郁盛之所成也。
此乃五志过极,皆从火化,热盛伤阴,至今消渴。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心境愁郁,内火自然,乃消渴大病。
”也认为明确指明与情志因素有关。
清•黄坤载在《素灵微蕴•消渴解》中云:“消渴之病,则独责肝木而不责肺金。
”清•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云:“消渴病,足厥阴之病也,厥阴肝木与少阴相火为表里,…凡木之性,专欲疏泄,…则相火失其蜇藏。
糖尿病从肝论治

*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 编号: 0423031700)
《灵枢·本脏》曰“肝 脆 则 善 病 消 瘅 易 伤 ”。 叶 天 士《临 证 指 南医案》曰: “……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 1. 1 肝与肺
2012 年 4 月 1 日 第 4 期 No. 4 1 Apr. 2012
中医学报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第 27 卷 总第 167 期 Vol. 27 Serial No. 167
糖尿病从肝论治探讨*
Discussion on Diabetes Treated from the Aspect of Liver
中医认为消渴的病机为燥热内胜,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古代医家将消渴分为上消、中消、下消,多从肺、胃( 脾) 、肾论 治。但近些年很多糖尿病患者为体检发现,并无“三多一少” 典型症状,更无 肢 体 麻 木、视 物 昏 花 等 症 状。故 笔 者 认 为 本 病以肝郁为主,经临床观察从肝论治疗效确切。1 Nhomakorabea理论基础
肝居下焦,其经 脉 由 下 而 上 贯 注 于 肺。 今 肝 郁 化 火,火 炎趋上,木火刑金,肺阴被灼,耗伤津液,不能宣发津液于头 面、口鼻,故见口干舌燥,烦渴多饮。肺主治节,通调水道,燥 热伤肺,治节失司,津液失布,直趋于下,故尿频量多,舌红苔 黄,脉弦数。此即肝郁化火,燥热伤肺。 1. 2 肝与脾胃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的范畴,以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 伴有或不伴多饮、多食、多尿、体质量下降等症候群。其发病 机理是胰岛素的分泌缺陷和( 或) 胰岛素的作用缺陷。研究 表明,糖尿病与 先 天 遗 传 因 素、后 天 生 活 方 式 密 切 相 关。 随 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生活压力变大,生存 环境恶化,生活水平提高,身体素质下降,精神生活空虚,越 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糖尿病与情志因素关系密切。
疏肝健脾法治疗2型糖尿病30例

疏肝 健脾法 治疗 2型糖尿病 3 0 例
李
摘 要 : 目的
壮
侯 宇辉
程娜 娜
( 山东省济 宁市 中医院 ,济宁 2 7 2 0 0 0 )
观 察 疏 肝 健 脾 法 治 疗 肝 郁 脾 虚 型 2型 糖 尿 病 的 临床 疗 效 。方 法 选 择 符 合 标 准 的 肝 郁 脾 虚 型 2型 糖 尿 病 患 者 6 O例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3 0 2 . 0 1 4 文章编号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3 ) 一 0 2 — 0 0 2 3 — 0 3
C¨ n I ∞I  ̄
c a s e s o f p a t i e n t s wi t h t y p e 2 d i a b e t e s ,r a n d o ml y iv d i d e i n t o t WO g r o u p s ,3 0 c a s e s i n t h e s t nd a a r d b a s e d o n we s t e n r me d i c i n e t h e r a p y(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 ;
a d n l i p i d a c i d l e v e l ,I n s u l i n r e s i s t nc a e i n d e x, t r a it d i o n a l c in h e s e c l i ic n a l s m p y t o ms . Th e t r e a t me n t g r o u p i s s u p e r t h a n t h e c o n t r o l g ou r p o b v i o u s l y .
糖尿病从肝胆论治成功经验处方 糖尿病能治好吗

糖尿病从肝胆论治成功经验处方消渴,传统中医认为多属阴阳两虚,所用药物多为黄芪、山药、天花粉、生石膏、熟地黄、山茱萸等。
然以之治疗伴有口苦胁痛、烦躁便干、舌红苔黄脉弦等湿热证之消渴,往往效果不佳。
作者通过多年观察发现,此类患者乃因肝胆郁热,湿热熏蒸而成。
故而拟方茵陈蒿汤加味治之。
消渴虽与黄疸症状不同,然其病因、病机相通。
加味茵陈蒿汤治疗糖尿病,不但取得了较好的降糖效果,而且因具有较强的调脂作用,同时起到了很好地降低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提示茵陈蒿汤是治疗消渴及其并发症一个有效的方剂。
由肝失舒畅导致机体“气化”不能行,该升不升,人体血糖等精微物质不能随气机升降输布周身,却郁滞于血中,而出现高血糖;或不该降者反降,使精微下泻,而出现尿糖,久之又可导致脂肪、蛋白质等其他精微物质的输布紊乱,进而使诸多并发症产生。
因此,疏肝理气之法应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基本之法贯穿始终。
据此,作者拟定柴疏地黄饮为主进行治疗。
消渴,通常认为病机为阴虚,但作者发现80%以上患者在发病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忧郁悲哀,思虑过度。
故而认为肝郁气滞亦是基本病机之一,治疗上宜滋阴与疏肝并举。
以加味柴胡疏肝散治之,收到了较满意的疗效。
处方一:茵陈蒿汤加味治疗2型糖尿病【药物组成】茵陈20~30g,炒栀子5~10g,制大黄3~9g,薏苡仁30g,姜黄15g,丹参15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功效】利胆通腑,清热止渴。
【临床运用】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临床治疗40例,显效16例,好转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
【经验心得】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传统中医认为多因肺胃阴虚热盛而致,继则脾胃气阴两伤,终则肝肾阴虚,阴损及阳,阴阳两虚;治疗多以清肺胃热、健运中焦、益气养阴、阴阳双补为主;所用药物多为黄芪、山药、天花粉、生石膏、熟地黄、山茱萸等。
然以之治疗伴有口苦胁痛、烦躁便干、舌红苔黄脉弦等湿热证之消渴,往往效果不佳。
扶脾理肝法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理论探讨

扶脾理肝法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理论探讨唐咸玉;谢雯雯;何柳;孙璐【摘要】2型糖尿病(T2DM)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流行性疾病.肥胖T2DM以"脾虚湿滞"体质为先导,进而由于情志、饮食、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导致化为膏浊潴留体内,在脾胃中焦不利、肝气疏泄失常的情况下,形成血凝、热郁、痰阻、湿停等病理产物.我们认为脾虚湿滞是肥胖T2DM患者的体质基础和核心病机,气机不畅是其重要发病条件.临床辨治肥胖T2DM责之于脾肝二脏,从本虚及气机不畅入手,运用"扶脾理肝"法治疗肥胖T2DM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强调健脾、运脾、醒脾等扶脾治本之法在肥胖T2DM的核心作用;疏肝、清肝、养肝等理肝之法是使气机调畅、邪有去路的重要手段.【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5(021)011【总页数】3页(P1365-1366,1395)【关键词】肥胖2型糖尿病;扶脾;理肝;中医药疗法【作者】唐咸玉;谢雯雯;何柳;孙璐【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医院,广州 510105;广东省中医院,广州 510105;广东省中医院,广州 510105;广东省中医院,广州 5101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 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率近年呈快速递增趋势,而大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超重或肥胖。
与此同时,中医治疗T2DM的临床实践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
病机研究、证候研究[1-2]以及临床治疗总结[3]等报道均已显示,传统单一的“阴虚燥热”理论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肥胖T2DM这一类患者的辨证论治。
近年来,“脾虚致消”、“肝郁致消”学说得到广泛认同,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并探讨临床应用“扶脾理肝法”治疗肥胖T2DM,现总结如下。
临床所见,肥胖T2DM患者临床上“三多一少”症状并不典型,多表现为倦怠乏力、气短、不耐劳作,面色无华、虚胖体弱、心悸气短、脉沉细无力等,虽口渴但无舌红少津,反多舌淡齿痕、苔滑之象。
徐远教授从肝论治糖尿病临证经验

徐远教授从肝论治糖尿病临证经验发布时间:2021-09-08T09:10:34.853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5月10期作者:晏铭洋徐远[导读]晏铭洋1 徐远2(1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2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糖尿病科;北京100029)【摘要】在跟师过程中,徐远老师擅用中西医优势互补诊治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尤其中医诊治糖尿病方面,重视肝脾的脏腑辩证和气血津液论治。
强调肝常旺、脾常虚,调肝健脾,调肝和胃,重视顾护肝阴、肝血,柔肝疏肝,而且全程注重理气活血通络。
【关键词】糖尿病,从肝论治,调肝健脾,调肝和胃,柔肝,通络。
恩师徐远为国医名师印会河的学术传承人,中日医院中医糖尿病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临证经验丰富,广受患者、同行和学生的好评,而本人借由“双百工程”之机,有了跟随徐师学习的机会。
跟师学习三载期间,以糖尿病患者及其相关并发症为多,因此在诊治这类患者方面也跟老师学到了一些她的思想经验。
糖尿病在中医辨病范畴可归为“消渴”,提及“消渴”,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主张从肺、胃、肾“三消”论治[1]。
但在当代社会背景下,人们普遍工作、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肝气郁结、郁热内生、肝郁脾虚、肝气犯胃等是临床多见证型,跟随徐师门诊也常见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多有不同程度的情绪失调史,或是发病后因情绪紧张、焦虑、抑郁等,血糖难以控制。
故徐师在诊治糖尿病时,一大特色是从肝论治糖尿病,注重调肝,而且,徐师的调肝并非简单的堆积一些舒肝理气之品,而是根据中医学中肝脏自身的生理特点及肝与其他脏腑的关系,辩证而调肝。
1.从肝论治糖尿病的理论源流。
从肝论治糖尿病(消渴)源远流长。
最早可追溯至《灵枢·本藏》中:“肝脆善病消瘅易伤”,这里的“肝脆”后世有很多解释,个人则觉得体现了肝血、肝阴易伤的特点;仲景师在《金匮要略》消渴病篇的首条即云“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此条置于消渴篇之首,消渴病之纲领,尤怡在《金匮要略心典》注解中有“夫厥阴风木之气,能生阳火而烁阴津,津虚火实,脏燥无液,求救于水,则为消渴”,即肝气郁结、化火伤津,而成消渴之病机;至明清及以后,对消渴的治疗原则及方药,有了更广泛深入的研究,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有“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凡木之性,专欲疏泄,疏泄不遂,则相火失其蛰藏”,并在《素问微蕴·消渴解》提出:“消渴之病,则独责肝木,而不责肺金”的论治,强调肝主疏泄、肝气条达,郑钦安在《医学真传·三消症起于何因》中进一步说“消症生于厥阴风木主气,盖以厥阴下水而上火,风火相煽,故生消渴诸症”[2],也是主张肝失疏泄,肝火内生,火热伤津,而生消渴。
从肝论治糖尿病的病机与证治方药

从肝论治糖尿病的病机与证治方药肝与糖尿病的产生与发病密切相关,且其主兼证也同肝的病理改变有关联,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古今医家对糖尿病从肝论治的,供大家阅读查看。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的分泌不足和作用缺陷而导致[1].临床多表现为多食、多饮、多尿以及体重减轻。
据统计,糖尿病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3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2].在中医方面,并无糖尿病的说法,可归于"消渴"的范畴,《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
历代医家多认为消渴的发病多与肺、胃、肾密切相关。
但随临床辅助检查的水平不断提高,大量无典型症状的早期患者也可被确诊,由于他们并无"三消"症状,甚至有人并无任何临床表现,因此笔者认为糖尿病的辨证并不能仅仅从传统"三消"入手,肝与糖尿病也有密切的联系,故临床应对糖尿病患者注重肝的检查与论治,现综述如下。
1古今医家对糖尿病从肝论治的概述肝与糖尿病的联系,自古代先贤便有论述记载,只是后人并未对其深入探究。
《灵枢·本脏》中指出:"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此为最早提出肝同消渴病有密切关系的古医文献。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把消渴病列在厥阴病提纲中,指出:"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王焘《外台秘要》指出:"消渴病人,悲哀憔悴,伤也。
"意在强调精神因素可引发糖尿病,甚至会加重现有症状。
至金元时期,刘河间在《三消论》指出:"消渴者,……耗乱精神,过违其度,而燥热郁盛之所成也。
此乃五志过极,皆从火化热,热盛伤阴,致令消渴。
"意在指出五志过极、情志失调、化火阴伤为该病的主要病因病机。
陈修园指出,人体中肝火燔灼极至,肝火耗伤津液故为消渴。
丁甘仁意在心肝并提,《丁甘仁医案·消渴》指出:"心为君主之官,肝为将军之官,曲运劳乎心,谋虑劳乎肝,心肝之阴既伤,心肝之阳上亢,消灼胃阴……".当代许多医家也从肝病论治方面对消渴病有了深入研究[3].于峥等[4]认为,肝气郁结是导致消渴的主要原因,其治疗原则为疏肝解郁、调畅气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肝论治”2型糖尿病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理事
徐州市中医院内科兼内分泌科主任王智明
糖尿病发病呈暴发性增加,特别是2型糖尿病,最近我们收治了一位15岁男孩,血糖20mmol/L,脂肪肝,经过检测诊断为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已经开始攻击儿童、青少年!有一种现象引起了专家的关注:许多2型糖尿病在确诊之前体检都增经发现有脂肪肝!一项最新发现:肝脏细胞中存在一种葡萄糖生产的关键的细胞开关,提示“从肝论治”可能搞定2型糖尿病!
在许多2型糖尿病病人中,其肝脏就好比一个超时工作的葡萄糖加工厂——整天都辛苦地生产着葡萄糖,即使是在血糖水平已经很高的时候。
最近,国外专家发现了一个控制着肝脏细胞中葡萄糖生产的关键的细胞开关。
这个开关可能成为开发出通知肝脏降低糖产量的高特异性糖尿病药物的一个可能的新靶点。
研究人员将这些发现刊登在世界著名科学杂志Nature的网络版上。
这个新发现的开关就是一种名为TORC2的蛋白质分子,它能开启肝脏细胞中葡萄糖生产所需的基因的工作。
如果将人体比作一个使用混合性燃料的汽车:葡萄糖就好比汽油被用于高能量的活动,而脂肪好比电池能量用于低能活动。
白天的时候,食物补给了“汽缸”时,身体主要燃烧葡萄糖;而在睡觉的时则主要燃烧脂肪。
身体依赖两种由胰腺产生的关键的激素——胰岛素和高血糖素来主导从主要燃烧葡萄糖---还是燃烧脂肪模式的转换。
人在进餐的时候,胰腺分泌出能促进葡萄糖燃烧的胰岛素,但到了夜晚时胰腺就会将高血糖素释放到血管中,从而促进脂肪的燃烧。
事实上,即使在睡眠期间,我们的大脑也需要一定量的葡萄糖来维持正常的功能。
因此身体在睡眠期间也会制造葡萄糖。
这个过程医学上叫做糖原异生,此过程主要在肝脏中进行。
胰岛素通常能抑制肝脏产生葡萄糖的能力,可是在2型糖尿病病人中,胰岛素不能阻止肝脏生产糖。
这是因为胰腺不能产生足够量的胰岛素或者胰岛素信号无法被接收(医学上称之为肝脏的胰岛素抵抗)。
当发生这种情况时,过多的葡萄糖就会积累在血管中。
除了那种能够让胰岛素更好地工作的“胰岛素增敏药物”外,专家们还搜寻了其他能关闭糖尿病病人肝脏中葡糖生产的可替代途径。
由于葡萄糖水平在禁食(睡眠期间)期间比较低,因此胰腺会分泌高血糖素并命令肝脏生产葡萄糖。
这种激素水平的增加会开启TORC2开关并使肝脏制造更多的葡萄糖。
实验表明产生较多或者较少的TORC2的转基因小鼠,其葡萄糖的产量也相应的较多或者较少。
在大多数时间里,TORC2都乖乖地呆在细胞内细胞核周围的“包厢”里。
当一个高血糖素信号到达时,TORC2开关就会穿过细胞核膜、纠集转录活化因子CREB并开启糖原异生所需的所有基因。
这项研究还发现TORC2本身的一种化学改变能够将这种蛋白质分子扣押在细胞质中。
若是能够找出让TORC2失去活力的小分子,那么就能早日实现糖尿病病人血糖水平的人为控制,从而搞定2型糖尿病!
无独有偶,大道不孤!中医很早就认为肝脏在代谢活动中的重要生理作用,并且认识到“过食伤肝”这一病理机制,中医认为人体水谷精微转化为脏腑气血津液(能量)代谢过程的主要就是“气化”作用而实现,中医认为“气化”为“生、长、化、收、藏”(生长发育、代谢)的根本,气化的主要形式就是升、降、出、入,在这个气化的过程中肝脏的“主疏泄”功能起着“以调节、开关”的重要作用,这与肝脏的调节脂、糖能量代谢何其类似!在
这个“气化”系统中,肝的作用举足轻重,肝为气化之本,这就强烈的提示我们2型糖尿病“从肝论治”!
笔者自提出“从肝论治”消渴(糖尿病)以来,一直从临床、实验研究以实证此理论,首次提出“从肝论治”胰岛素抵抗假说,并用实验方法初步阐明“从肝论治”防治胰岛素抵抗的机理在于调控TNF-α及FFA水平起作用,依“从肝论治”胰岛素抵抗创立调肝泻火法,以此组方的调肝泻火汤能有效预防高脂饮食大鼠发生胰岛素抵抗,在此基础上又临床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调肝泻火法治疗后胰岛素抵抗、血脂、炎性标志物C-反应蛋白的变化。
我们观察了60例2型糖尿病患者,无自身免疫疾病史,试验前2周无急、慢性感染,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干预用药为胰康灵合剂(由调肝泻火法组方的调肝泻火汤制成),125ml Bid;对照组为二甲双胍0.25Tid,共观察4周。
试验前后采静脉血,以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糖、血脂,放射免疫法检测胰岛素,据空腹血糖、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HOMA-IR以评估胰岛素抵抗。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检测用免疫比浊法。
结果表明,治疗后调肝泻火法与二甲双胍2组空腹血糖(FBG)、胰岛素(Fins)、HOMA-IR、体重指数(BMI)、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C-RP均明显下降(p<0.05);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AI)明显上升(p<0.05),2组比较,调肝泻火法组TG、TC、BMI、C-RP下降更为显著(p<0.05),FBG、IAI、HOMA-IR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由此可见,调肝泻火法能显著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疗效与二甲双胍相当,其调脂、减重、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作用优于二甲双胍。
(全文已经发表在国家级医学专业杂志中华中医药学刊)
再例如湖滨孟老太,肥胖脂肪肝,糖尿病多年,胰岛素用到100多个单位,同时服用二甲双胍、罗格列酮血糖就是不降而且出现了胸闷、视力下降,头晕行走乏力,笔者予以从肝论治,口服胰康灵系列中药,西药口服药停用,血糖逐渐下降,胰岛素减量至34u/天就可以把血糖控制在空腹5.6mmol/L, 胸闷、视力下降,头晕行走乏力等症状消失,体重减轻10斤。
山东枣庄周老板肥胖、血糖23 mmol/L,餐后血糖33 mmol/L,脂肪肝,肝功能转氨酶270u,住院给与B细胞休息疗法配合中药从肝论治,口服胰康灵系列中药,3天血糖下降至6 mmol/L,一周后稳定在5.6 mmol/L左右,2周后不用任何西药血糖仍然正常,三周后血糖还是正常并且肝功能转氨酶下降到47u(正常值40u)出院;本文开篇提及的那个男孩,安徽萧县人,经过住院给与B细胞休息疗法配合中药从肝论治,口服胰康灵系列中药血糖正常出院,20天复查,现在没有服用任何药物血糖正常(空腹、餐后2小时)。
还有许多病例就不一一列举了。
这就说明中医从肝论治糖尿病的确有效,但其是否通过影响肝脏细胞中存在的葡萄糖生产的关键的细胞开关---TORC2而起作用?这需要我们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