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腺疾病的CT诊断

合集下载

肾上腺疾病的CT诊断课件

肾上腺疾病的CT诊断课件

正常肾上腺
肾上腺皮质增生症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取决于肾上腺皮质增生细胞分泌功能, 因其分泌激素不同,临床表现各异。 以皮质醇增多为主者,主要表现为向心性肥胖、 皮肤紫纹及骨质疏松等。 以醛固酮增多为主者表现为高血压、肌无力、多 尿等。 以性激素分泌过多者表现为性征异常。



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影像学表现
非功能肾上腺腺瘤
肾上腺皮质腺癌影像学表现

瘤体常>7cm,类圆、不规则或分叶状肿块 密度或信号不均 增强检查,肿瘤不规则强化 可有腔静脉瘤栓,淋巴结、肝和肺转移



左侧肾上腺皮质腺癌
右侧肾上腺皮质腺癌
肾上腺囊肿影像学表现

较小囊性病变,囊壁较薄 边界光滑,水密度或信号 增强检查,无强化


CT平扫(A)示右肾上腺区一类圆形均匀水样低密度区, 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动脉期(B)及延迟扫描(C)均未 见强化,肝右叶后下段受推压向外移位
肾上腺囊肿并钙化
CT平扫(A~C)示左侧肾上腺可见一类圆形均匀稍低密度 影,壁薄,边界清晰,内有团块状钙化影(C)
肾上腺转移瘤影像学表现

双侧或单侧性肾上腺肿块 圆、椭圆或分叶 密度、信号可均,亦可不均 增强均或不均强化
肺癌双肾上腺转移
右肾上腺转移瘤
双肾上腺转移瘤
女67岁,腹部不适,B超检查见双侧肾上腺肿块。
患者为左侧中心型肺癌。
肺癌肾上腺转移瘤致肾上腺出血

左侧肾上腺皮质腺瘤
a.平扫CT,左肾上腺较低密度椭圆形肿块为肾上腺腺瘤, 注意左肾上腺其余部分及右肾上腺的萎缩改变; b.增强CT,左肾上腺椭圆形肿块均匀强化。
CT:肾上腺腺瘤

泌尿系、肾上腺及生殖系疾病CT诊断

泌尿系、肾上腺及生殖系疾病CT诊断
▪ 临表:取决于梗阻部位、原因和发病的急缓。 ▪ CT表现:肾盂、盏和/或输尿管扩张,+C后造影剂
排泄缓慢,肾实质密度下降。 ▪ 鉴别诊断:多囊肾、多发肾囊肿等
Case 1
Case 2
Case 3
肾囊肿
▪ 病理: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非肿瘤性良性病变, 肾内阻塞和缺血可能为其原因。其发生率与 年龄有关,多见于50岁以上的人群,提示与 肾脏的退行性变有关。
Case 1
Case 2
Case 3
多囊肾
▪ 病理: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1/3-1/2病 例有家族遗传倾向。囊肿自幼就有,并随年 龄增长而不断长大。30-50%伴有肝囊肿, 约10%伴有胰腺囊肿。
▪ 临床表现:多数40-60岁时出现症状,主要 为尿毒症,其次为腹部肿块、高血压、疼痛、 血尿和尿路感染等。
• 圆形或不规则形,浸润生长的边界不清。 • 密度均匀,合并出血、坏死、囊变或钙化的密度不均
匀。 • +C后,肾血管显影期明显强化,肾实质期呈相对低
密度。 • 周围浸润、肾静脉和下腔静脉受侵、淋巴结转移及远
处转移表现。
Case 1
Case 2
Case 3
Case 4
肾挫伤
肾损伤分为三型:肾挫伤型(肾内血肿),肾包 膜下血肿型, 混合型 。
Case 1
鸟嘴征
Case 2
Case▪ 病理:起源于肾门的肾实质外的良性囊肿, 不与收集管相通。病因是淋巴管扩张,可能 是炎症所致。可单发或多发,50-70岁多见。
▪ 临床:无症状或多以血尿就诊。 ▪ CT表现:位于肾门处,与正常肾实质分开,
周围有时可见完整的肾窦脂肪圈。
▪ 概念:两侧肾的上极或下极融合(注意与盘状肾和 乙状肾概念区别),融合肾中最常见,大都融合于 下极,位于第五腰椎或盆腔水平。血供可来自髂动 脉、腹主动脉分叉处或肠系膜下动脉。

肾上腺CT诊断74847

肾上腺CT诊断74847
见 左侧倒V字形或人字形常见。
肾上腺由皮质和髓质组成,皮质 完全包绕髓质

肾上腺的生理功能
肾上腺虽是一个腺体,
但其皮质和髓质从胚胎发生、细胞成分 、分泌的激素以及调节机制上却是两个
独立的内分泌腺,

肾上腺皮质激素:

盐皮质激素-球状带

糖皮质激素-束状带

性激素-网状带
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受交感神经和ACTH(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糖皮质激素的调节,作用 维持血管的紧张度和血压
2 肾上腺肿瘤压迫肾脏,肾盂、肾盏形态无 变化, 3.肿瘤较大鉴别困难
鉴别困难可采取以下措施
1.交界面薄层增强扫描 2.冠状、矢状面重建, 3.单一脏器的核素扫描, 4.选择血管造影或生动脉供血,肾动脉或 肝动脉供血的,肿瘤则来源肾脏或肝脏
肿瘤的定性诊断
肾上腺肿瘤分皮质性和髓质性两大类, 皮质肿瘤分功能性和无功能性, 髓质肿瘤较单一,主要有嗜鉻C瘤, 定性诊断必须密切结合临床和生化检查
A.肾上腺皮质腺瘤 B.肾上腺皮质增生 C.肾上腺皮质癌
2.继发:
A.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过 多,促使肾上腺皮质增生和皮质醇分泌 增加
B.异位ACTH分泌过多,促使肾上腺皮质 增生,如肺癌、胸腺癌、胰腺癌
C.医源性皮质醇增多征,由于糖皮质激素 或ACTH长期应用的结果
病理
1.肾生腺皮质增生,镜下见束状带细胞增生,细胞体积较大 2.肾上腺皮质腺瘤,直径约2-3CM,包膜完整,镜下见透明细胞和颗粒细胞
肾上腺CT检查指征和原则
1.功能性肾上腺肿瘤生化检查阳性CT检查是为了病灶定位, 2.其他检查发现肾上腺区肿块,需进一步明确肿块的起源和性质, 3.临床症状和体征怀疑肾上腺病变,如不明原因的高血压、低血钾,CT可协助诊断,

肾上腺疾病CT、MRI诊断

肾上腺疾病CT、MRI诊断

肾上腺疾病CT、MRI诊断检查方法】(一)CT检查检查前一小时,口服1.5 %泛影葡胺500ml以充盈胃肠道。

一般病人,肾上腺CT扫描需要作平扫及增强扫描,可静脉内注入60%泛影葡胺或非离子型对比剂100ml, 一般在注射后30秒开始CT增强扫描。

扫描:层厚5mm间隔5mm较小的肾上腺肿物可作 1.5 - 3mn薄层扫描。

扫描自剑突开始。

窗宽300- 500, 窗位40,对比增强扫描可根据病情需要。

(二)MRI检查在大多数的关于肾上腺的MRI成像中,常采用自旋回波序列的T1WI与T2WI,层厚3- 10mm现在常用快速自旋回波的T2WI代替常规自旋回波扫描以降低采样时间,减少运动伪影,以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

具有相对T2WI的快速梯度回波(TR/RE: 60/30ms,翻转角:15o角)可以代替自旋回波的T2WI序列。

此项技术的优点是缩短采样时间,允许屏住呼吸扫描,提高图像质量。

在这些脉冲序列中,正常的肾上腺与肝脏相比呈等或低信号。

如果采用脂肪抑制技术,在T1WI肾上腺与肝脏相比为等信号,在T2WI上为高信号。

脂肪抑制技术的优点是降低噪声,器官轮廓变得清晰锐利,降低呼吸运动所致的伪影,消除化学位移伪影,扩大灰阶,强化组织对比的微小差别。

缺点是每次采样的层面减少,在全部图像中有可能脂肪抑制不均匀。

肾上腺腺瘤和结节样增生均含有大量脂肪,而转移和嗜铬细胞瘤不含或含极少量的脂肪。

因此建议使用同相位(phase in )和反相位(phase out )的梯度回波化学位移成像来鉴别腺瘤(含脂肪)与非腺瘤性病变(无脂肪)。

在1.5Tesla的MRI成像系统中(64MHZ,脂肪与水自旋的频率差别为224Hz。

因此,在激发脉冲后每个2.24ms,就会出现一个脂肪与水的相位周期。

在这个间隔中,脂肪与水的自旋不断地处于相位一致或相位相反的状态下,相位相反图像的信号强度取决于组织内脂肪与水含量的比例。

与不含脂肪的组织相比,含脂肪的组织在相位相反图像上表现为低信号。

肾脏及肾上腺的CT

肾脏及肾上腺的CT

肾母细胞瘤
肾淋巴瘤
肾脏为结外器官,不含淋巴组织,故原发
性肾脏淋巴瘤(PRL) 诊断国内外一直存 在争议,但大量影像学资料报告支持 PRL 的存在。本病罕见,占淋巴结外淋巴 瘤的0. 7% ,约占恶性淋巴瘤的0. 1%,肾 肿瘤的3. 0%。PRL 多为成人发病,发病年 龄43 ~ 79 岁,平均63 岁,男性略多于女 性,双侧病变约占45. 6%。文献报道 PRL 均为B 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
1、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临床表现:高血压、头痛、软瘫、 失钾性肾病及血钾过低症。实验室检 查:醛固酮升高等。
CT:腺瘤、增生
2、库欣综合征
临床表现:高血压、向心性肥 胖,满目脸,腹部紫纹,毛发增多, 痤疮等。
CT表现:
①肾上腺皮质增生,双侧弥漫增大, 形态多为正常,边缘清楚。 ②肾上腺皮质腺瘤,较小,边缘光 滑,多位于内肢或外肢边缘部或介 于内外肢之间,肾上腺本身形态可 正常,较大的可有钙化及出血、坏 死。
三、无功能性肾上腺肿瘤
1、腺瘤
CT表现:单发2-5cm大小的园
形或类园形占位,边缘光滑,密 度均 匀 , 可有 强化 ,若肿块> 5cm应切除。 鉴别诊断:肾上腺转移癌。

2、非功能性腺癌 CT表现:单侧占位,常侵犯周围 组织结构.
鉴别诊断 :肺癌转移至肾上腺,恶
性肿瘤细胞将腹膜后脂肪裹入形成 ──脂肪肿块。
4、肾淋巴瘤
CT表现:
①双侧肾增大;②肾内多发大小不等之结 节影,肾影大小正常或增大,增强后结节 可强化;③单发不规则的肾实质肿块;④ 腹膜后病变蔓延至肾盂内;⑤肾外形正常, 肾间质弥漫浸润;⑥肾无功能。
五、肾转移瘤
肾淋巴瘤
六、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肾上腺疾病的CT 检查和诊断要点

肾上腺疾病的CT 检查和诊断要点

肾上腺疾病的CT 检查和诊断要点肾上腺为腹膜后器官,虽体积小,具有分泌多种激素功能。

影像学检查的目的在于确定病变位置、大小、数目、范围和性质,当临床怀疑肾上腺病变时,CT 扫描是不可少的,不但能定位,结合临床和生化检查还可作出定性诊断。

一:正常肾上腺的解剖位置:肾脏的前、内上方、膈肌脚两侧的肾周间隙内,右肾上腺位于下腔静脉后方,外侧是肝脏后缘,内侧是膈肌脚,左肾上腺位于胰腺尾部后方,内侧是膈肌脚,外侧是脾脏。

形态:肾上腺可分为内侧肢、外侧肢及体部。

右侧常呈斜线状、倒V 或倒Y 形,左侧多为倒V 或倒Y 形或三角形,均以倒Y 形为多见。

大小:肾上腺上下径4-6cm,长2-4cm,厚0.5-0.7cm。

判断肾上腺增粗的标准最常采用的方法:如厚度大于1cm 或局部增粗容易肯定,弥漫性增生则可以和同层的膈肌脚比较,正常肾上腺比膈肌脚最厚部分细。

二、肾上腺CT 检查应注意1、薄层扫描,2-3mm 重建;2、如临床怀疑嗜铬细胞瘤,而肾上腺区扫描无异常,扫描范围应扩大;3、如怀疑肺癌病例,行胸部CT 检查时,应包括双侧肾上腺;4、高血压患者行肾上腺CT 检查,可与临床医生协商,包括肾动脉CTA。

三、肾上腺占位CT 诊断要点1、低密度(脂质和囊性)占位髓脂瘤腺瘤(原醛)节细胞神经瘤囊肿亚急性慢性血肿2、等密度-实性皮质腺瘤3、混杂密度-囊实性嗜铬细胞瘤皮质腺癌转移瘤神经母细胞瘤淋巴瘤平滑肌肉瘤1、低密度(脂质和囊性)占位A、髓脂瘤特点:少见,发生在肾上腺髓质。

CT 表现为边界清楚,含有脂肪密度肿块, CT值均在-30Hu,条索状阴影呈分隔状,增强扫描肿块无强化,可见钙化。

B、腺瘤(原醛)特点:(1)肿块小,多为1-2cm;(2)密度低,与细胞含脂较高有关;(3)轻度或无强化;(4)有包膜C、节细胞神经瘤是发生在肾上腺髓质的良性肿瘤,因瘤内含有较多的粘液基质,故CT 值偏低(20-30Hu),瘤体质地软,密度均匀,包膜完整,内有细点状钙化,病灶内供血血管少,增强后呈轻度强化。

肾上腺几种常见疾病CT表现

肾上腺几种常见疾病CT表现

组织学
肾上腺由皮质和髓质组成,两者起源不 同,前者起源于中胚层,后者起源于外 胚层
肾上腺髓质几乎完全由嗜铬细胞组成 副肾上腺或附属肾上腺,又称异位肾上
腺组织,为正常变异,见于少数人 副肾上腺可只含皮质,通常既含皮质又
含髓质,分布范围很广,主要位于肾脏 和肾上腺周围
CT解剖
肾上腺分为内侧肢、外侧肢及体部 大小:肢体长度2~4cm,肢体厚度
5~7mm,体部较厚,但仍小于10mm, 如大于10mm则肯定为异常
检查技术
➢ 需注意:因嗜铬细胞瘤不仅发生在肾上腺髓 质,也可发生于任何有交感神经分布的部位, 即异位嗜铬细胞瘤,所以,当临床怀疑嗜铬 细胞瘤时,如整个肾上腺区域扫描未发现病 变,扫描范围应扩大到整个腹部甚至盆腔, 必要时应加作胸部纵隔扫描,以便发现或排 除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可能。
增强:嗜铬细胞瘤血供丰富,增强显著。肿瘤明显强 化和囊性变为嗜铬细胞瘤的特征之一
约10%病例为多发,可位于一侧,通常位于双侧, 也有肾上腺内、外同时并存,多发性嗜铬细胞瘤常有 家族遗传史
嗜铬细胞瘤可合并多种腺瘤,1~2%嗜铬细胞瘤合并 神经纤维瘤
•恶性嗜铬细胞瘤CT表现
恶性嗜铬细胞瘤约占10% 恶性嗜铬细胞瘤生长较快,瘤体一般较
•肾上腺转移瘤与腺瘤或腺癌 鉴别
二者鉴别较困难
已知有原发癌,且双侧肾上腺发现肿块时, 可诊断转移癌;如肿块为单侧性,转移癌可 能性较大,但无法完全排除无功能性肾上腺 肿瘤
在未找到原发癌病例,如肾上腺肿块是双侧 性的,转移癌应放在首位;肾上腺肿块是单 侧性的,较难区分,可随诊观察,如短期病 灶增大或对侧出现肿块,则可认为是转移灶
肾上腺几种常见疾病CT表现
解剖
肾上腺位于腹膜后,包在肾旁筋膜内,周围 有丰富的脂肪

肾上腺疾病的CT、MRI诊断

肾上腺疾病的CT、MRI诊断
实验室:血尿皮质醇减低,血中ACTH水平升高
CT表现: 1.双侧肾上腺增大,形成不规则肿块,
长轴与肾上腺一致。 2.密度不均,可见低密度坏死和高密度
神经母细胞瘤
3岁以下婴幼儿 起源于未分化的交感神经节细胞,最常见的恶性实体肿瘤
之一。 好发部位:肾上腺、腹膜后脊柱旁、后纵隔、盆腔和颈部 病理:没有包膜,可见出血、坏死、囊变和钙化,可伸入
椎管内形成哑铃状。
临床表现: 腹部无痛性肿块,发生转移时出现肝大、骨痛
等表现。80-90%分泌儿茶酚胺。 CT表现:
临床表现:
1.任何年龄均可发生,20-40岁最多;
2.症状:
阵发性高血压、头疼、心悸、多汗和皮肤苍白, 数分钟后缓解。
3.实验室:24小时尿中儿茶酚胺代谢产物香草基 扁桃酸(VMA)明显升高
CT表现: 1.圆形、椭圆形肿块,3~5cm; 2.密度不均匀,瘤内坏死囊变、出血; 3.中心或边缘可见点状或弧形钙化; 4.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
实质性肿块,分叶或不规则,密度不均匀,不规 则钙化。浸润性生长,可包绕腹膜后大血管。可跨 过腹中线。增强扫描不均一强化。淋巴结、肝脏、 骨骼转移。
左侧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
肾上腺结核
adrenal tuberculosis
临床表现:病程较长,数年甚至更长;皮肤黏膜 色素沉着,疲乏无力、食欲不振、低血压等,皮 肤和色素沉着最具有特征性。
非功能性其它疾病(囊肿、出血等)
库欣综合征 (Cushing syndrome)
肾上腺分泌过多皮质醇,又称皮质醇增多症 好发于中年女性 临床表现有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皮肤紫纹,高
血压,月经失调、多毛等。 实验室检查:血尿皮质醇增高,垂体性和异位性血ACT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T表现
腺瘤:体积小,外形光滑,位于内侧缘或外侧缘,平 扫显示密度均匀降低,CT值-33~28HU,少数密度可 同肾上腺,增强扫描边缘增强较中央明显,典型的可 呈环状强化。 增生:多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肾上腺弥漫性增粗,形态 不变。少数表现为非均匀性增粗,结节样增生,可一 侧单发,或双侧多发局限性结节状突起,为等密度, 大小约3-5mm,增强多数不强化,少数可中度增强。 肾上腺皮质腺癌:左侧较右侧多见,体积大,720cm,多有包膜,呈分叶状,包膜可不完整,边缘 不规则。平扫:多为中等密度,中央多底密度区,增 强:周边强化中央极少增强。瘤内出血、坏死、钙化 多见。
皮质醇增多症
cortical hyperplasis
• 本病又称Cushing综合征,系肾上腺糖皮质 激素(以皮质醇为主)分泌过多的症候群。 多见于中、青年人,女性多于男性。
病因分类
垂体性皮质醇增多症垂体自主性分泌ACTH 增多,皮质增生 下丘脑性皮质醇增多症 下丘脑和中枢神经 系统功能亢进导致 肾上腺皮质醇增多症 是病变发生于肾上腺 皮质本身所致 异味性皮质醇增多症 丘脑-垂体-肾上腺以 外的肿瘤分泌ACTH致 医源性皮质醇增多症 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 激素所致
肾上腺生理
• 肾上腺皮质分泌盐皮质激素,其中以醛固 酮为主,主要影响人体的钾、钠、氯和水 代谢;分泌糖皮质激素,以皮质醇为主, 通过调节人体的糖、蛋白质、脂肪的代谢, 从而影响全身,尤其是肝、肌肉、心、脑 等重要器官; • 肾上腺髓质与交感神经组织属同一来源, 主要分泌儿茶酚胺类激素,其中以肾上腺 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为主,它们通过肾上腺 素能受体而广泛作用于心血管、平滑肌影 响血压稳定和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
病理
• 一、皮质增生 双侧肾上腺腺体增大,切面见 皮质增厚,呈黄褐色,显微镜下可见肾上腺皮质束 状带增宽,细胞增生、肥大。少数病全有束状带和 网状带同时增生,球状带受压,萎缩,甚至消失。 • 二、皮质腺瘤 腺瘤多呈圆形或椭园形,直径 多为2~5cm之间,包膜完整,有时呈分叶状。显微 镜下见腺瘤含透明细胞和颗粒细胞,部分细胞核异 型及深染。多数以颗粒细胞为主。 • 三、皮质腺癌 生长快、体积较大,切面常见 出血,坏死,有异型腺癌细胞和核分裂,浸润或穿 过包膜。晚期可转移至淋巴结、肝、肺等处。 • 四、其他 骨质疏松、肌肉和纤维组织萎缩, 动脉硬化,左心室肥大,肾小管内可能出现钙盐沉 着,尿路结石,肝脂肪浸润等。
临床表现
• 主要特征是醛固酮水平增高(大于4-10mg/dl), 血浆肾素和血管紧张素2降低,并伴有高血压,钠 潴留,低血钾,多饮多尿和周期性麻痹等。其中 高血压为本病的早期和主要症状,呈良性持续性, 缓慢发展,低血钾为另一突出表现,常较高血压 出现为迟,可导致失钾性肾病表现,如多饮,多 尿,周期性双下肢无力或瘫痪,甚至出现代谢性 碱中毒、抽搐与麻痹交替出现或并存。
CT表现
• (1)肾上腺皮质增生:结节型有边缘小结节状突
出,直径可为0.25~1.0cm,有时可达2~3cm。弥漫 型多为双侧肾上腺呈普遍性增大,均大于膈肌脚, 但仍保持正常形态,较为常见。正常型有症状、生 化指标异常,镜下增粗,较少见。(2)腺瘤:单侧, 低密度圆形或椭圆形占位,边界光滑,密度均匀, 增强时有轻度或中度强化,大的腺瘤可有出血、坏 死、密度不均,偶有钙化。(3)肾上腺腺癌:多单 发,常大于5.0cm,出血坏死和钙化多见,密度不均, 边界不清,或有邻近器官侵犯和转移,增强时呈不 均匀强化中心坏死更明显
肾上腺疾病的CT诊断
Disease of Adrenal Gland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放射科
肾上腺解剖
• 位于两侧肾上极,腹膜后Gerota筋膜内, 由肾周脂肪包绕,是两个扁平的实体。 • 每个长度约为4-5cm,宽2-3.5cm,厚0.20.9cm, • 由皮质和髓质组成,肾上腺动脉来自于隔 下动脉及肾动脉分支,神经纤维来自于内 脏神经和腹腔神经丛,皮质无神经分布 • 皮质按细胞形态外到内分为球状带,束壮 质球状带的腺瘤或结节样增生, 癌肿少见,单侧性占90%,双侧性占10%,也有一 侧为肿瘤,一侧为增生者,其次为原因不名或先天 性肾上腺皮质增生 良性皮质腺瘤:直径1-2cm,最小0.3-0.6cm,最 大6cm,以左侧多见,多有包膜。 双侧肾上腺增生不拌腺瘤的占20%,较正常的大, 表面高低不平,无包膜。 皮质腺癌,少见,与腺瘤不同的是包膜有寝润改变, 瘤内可有特征性的厚壁血管。
正常肾上腺CT表现
肾上腺位于腹膜后肾周筋膜内。 右侧肾上腺位于右肾上方1-2cm高度, 向下延伸3-4cm ,位于下腔静脉后方, 右侧膈肌脚和肝右叶之间 左肾上腺略高于右侧,位于主动脉左侧, 胰腺和脾静脉后方。 形态可有条形,三角形,Y形等 厚度为5-7mm,大于10mm或增粗到超过 膈肌脚可考虑异常
醛固酮增多症
Aldosteronism
• 醛固酮增多症(Hyperaldosteronism)分为原发性 与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由于肾 上腺皮质肿瘤或增后,醛固酮分泌增多,导致水 钠潴留,体液容量扩张而抑制了肾素-血管紧张 系统。继发性醛固醇增多症的病因在肾上腺外, 多因有效血容量降低,肾血流量减少等原因肾素 -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功能亢进。过多的血 管紧张素Ⅱ兴奋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于是醛固酮 分泌过多。本文仅叙述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本 病多见于成人,女性较男性多见,约占高血压病 人的0.4~2.0%。
病因分类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上腺皮质良性腺瘤、增 生、腺癌、儿童原发醛固酮增多症、恶性肿瘤 所致醛固酮增多症 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有效血容量减少失血、失 钠、体流消耗;浮肿疾病如:肾病、肝硬化腹 水、充血性心力衰竭;肾血流灌注压降低导致 的肾缺血,肾素分泌等 分泌肾素的肿瘤 如肾母细胞瘤 血管紧张素原增多见于妊娠、雌激素治疗或口 服避孕药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