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腺疾病的CT检查和诊断要点
肾上腺疾病的CT诊断课件

正常肾上腺
肾上腺皮质增生症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取决于肾上腺皮质增生细胞分泌功能, 因其分泌激素不同,临床表现各异。 以皮质醇增多为主者,主要表现为向心性肥胖、 皮肤紫纹及骨质疏松等。 以醛固酮增多为主者表现为高血压、肌无力、多 尿等。 以性激素分泌过多者表现为性征异常。
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影像学表现
非功能肾上腺腺瘤
肾上腺皮质腺癌影像学表现
瘤体常>7cm,类圆、不规则或分叶状肿块 密度或信号不均 增强检查,肿瘤不规则强化 可有腔静脉瘤栓,淋巴结、肝和肺转移
左侧肾上腺皮质腺癌
右侧肾上腺皮质腺癌
肾上腺囊肿影像学表现
较小囊性病变,囊壁较薄 边界光滑,水密度或信号 增强检查,无强化
CT平扫(A)示右肾上腺区一类圆形均匀水样低密度区, 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动脉期(B)及延迟扫描(C)均未 见强化,肝右叶后下段受推压向外移位
肾上腺囊肿并钙化
CT平扫(A~C)示左侧肾上腺可见一类圆形均匀稍低密度 影,壁薄,边界清晰,内有团块状钙化影(C)
肾上腺转移瘤影像学表现
双侧或单侧性肾上腺肿块 圆、椭圆或分叶 密度、信号可均,亦可不均 增强均或不均强化
肺癌双肾上腺转移
右肾上腺转移瘤
双肾上腺转移瘤
女67岁,腹部不适,B超检查见双侧肾上腺肿块。
患者为左侧中心型肺癌。
肺癌肾上腺转移瘤致肾上腺出血
左侧肾上腺皮质腺瘤
a.平扫CT,左肾上腺较低密度椭圆形肿块为肾上腺腺瘤, 注意左肾上腺其余部分及右肾上腺的萎缩改变; b.增强CT,左肾上腺椭圆形肿块均匀强化。
CT:肾上腺腺瘤
肾上腺CT诊断74847

肾上腺由皮质和髓质组成,皮质 完全包绕髓质
肾上腺的生理功能
肾上腺虽是一个腺体,
但其皮质和髓质从胚胎发生、细胞成分 、分泌的激素以及调节机制上却是两个
独立的内分泌腺,
肾上腺皮质激素:
盐皮质激素-球状带
糖皮质激素-束状带
性激素-网状带
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受交感神经和ACTH(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糖皮质激素的调节,作用 维持血管的紧张度和血压
2 肾上腺肿瘤压迫肾脏,肾盂、肾盏形态无 变化, 3.肿瘤较大鉴别困难
鉴别困难可采取以下措施
1.交界面薄层增强扫描 2.冠状、矢状面重建, 3.单一脏器的核素扫描, 4.选择血管造影或生动脉供血,肾动脉或 肝动脉供血的,肿瘤则来源肾脏或肝脏
肿瘤的定性诊断
肾上腺肿瘤分皮质性和髓质性两大类, 皮质肿瘤分功能性和无功能性, 髓质肿瘤较单一,主要有嗜鉻C瘤, 定性诊断必须密切结合临床和生化检查
A.肾上腺皮质腺瘤 B.肾上腺皮质增生 C.肾上腺皮质癌
2.继发:
A.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过 多,促使肾上腺皮质增生和皮质醇分泌 增加
B.异位ACTH分泌过多,促使肾上腺皮质 增生,如肺癌、胸腺癌、胰腺癌
C.医源性皮质醇增多征,由于糖皮质激素 或ACTH长期应用的结果
病理
1.肾生腺皮质增生,镜下见束状带细胞增生,细胞体积较大 2.肾上腺皮质腺瘤,直径约2-3CM,包膜完整,镜下见透明细胞和颗粒细胞
肾上腺CT检查指征和原则
1.功能性肾上腺肿瘤生化检查阳性CT检查是为了病灶定位, 2.其他检查发现肾上腺区肿块,需进一步明确肿块的起源和性质, 3.临床症状和体征怀疑肾上腺病变,如不明原因的高血压、低血钾,CT可协助诊断,
《肾上腺CT诊断》

10%家族性、10%儿童发病、10%术后复发
精选ppt
嗜铬细胞瘤 CT
CT表现:
• 大小:差异很大,可为1~10cm不等; • 密度:直径<3cm者,84%为实性,密度均匀;
精选ppt
精选ppt
精选ppt
精选ppt
精选ppt
精选ppt
精选ppt
女,25岁,右侧腰酸痛不适1年余。
细胞瘤,肾上腺皮质癌或神经母细胞瘤,双侧者还见于转移瘤。诊断应密切 结合年龄及病史 肾上腺功能低下伴有双侧肾上腺增大或钙化者,多考虑肾上腺结核
精选ppt
精选ppt
肾上腺CT诊断总结
•肾上腺影像检查首选CT检查; •采用薄层扫描技术及增强技术; •对内分泌功能异常的了解有助于缩小肾上腺疾病鉴别 诊断的范围。 •CT检查目的:功能亢进性或低下性病变,临床或化验 检查可确定病变的存在,CT检查目的在于进一步明确 病变的侧别、数目、大小、范围、良恶性乃至定性诊 断。对于非功能性病变,在于发现病变并有可能明确 其性质
以及淋巴瘤、脂肪瘤、神经节瘤等 • 非肿瘤性病变 肾上腺增生/萎缩、囊肿、血肿、肉芽肿性病变等
精选ppt
一.肾上腺腺瘤
• 最常见的肾上腺肿瘤(51%),好发于40-50岁女性 • 功能性腺瘤(cushing腺瘤、conn腺瘤)
非功能性腺瘤
• 病理:有包膜,表面光滑,切面黄色或褐色,质软。较大 肿瘤可有出血、坏死及囊变
肾上腺CT诊断
精选ppt
肾上腺解剖生理
• 肾上腺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产生多种激素。
肾上腺疾病的CT 检查和诊断要点

肾上腺疾病的CT 检查和诊断要点肾上腺为腹膜后器官,虽体积小,具有分泌多种激素功能。
影像学检查的目的在于确定病变位置、大小、数目、范围和性质,当临床怀疑肾上腺病变时,CT 扫描是不可少的,不但能定位,结合临床和生化检查还可作出定性诊断。
一:正常肾上腺的解剖位置:肾脏的前、内上方、膈肌脚两侧的肾周间隙内,右肾上腺位于下腔静脉后方,外侧是肝脏后缘,内侧是膈肌脚,左肾上腺位于胰腺尾部后方,内侧是膈肌脚,外侧是脾脏。
形态:肾上腺可分为内侧肢、外侧肢及体部。
右侧常呈斜线状、倒V 或倒Y 形,左侧多为倒V 或倒Y 形或三角形,均以倒Y 形为多见。
大小:肾上腺上下径4-6cm,长2-4cm,厚0.5-0.7cm。
判断肾上腺增粗的标准最常采用的方法:如厚度大于1cm 或局部增粗容易肯定,弥漫性增生则可以和同层的膈肌脚比较,正常肾上腺比膈肌脚最厚部分细。
二、肾上腺CT 检查应注意1、薄层扫描,2-3mm 重建;2、如临床怀疑嗜铬细胞瘤,而肾上腺区扫描无异常,扫描范围应扩大;3、如怀疑肺癌病例,行胸部CT 检查时,应包括双侧肾上腺;4、高血压患者行肾上腺CT 检查,可与临床医生协商,包括肾动脉CTA。
三、肾上腺占位CT 诊断要点1、低密度(脂质和囊性)占位髓脂瘤腺瘤(原醛)节细胞神经瘤囊肿亚急性慢性血肿2、等密度-实性皮质腺瘤3、混杂密度-囊实性嗜铬细胞瘤皮质腺癌转移瘤神经母细胞瘤淋巴瘤平滑肌肉瘤1、低密度(脂质和囊性)占位A、髓脂瘤特点:少见,发生在肾上腺髓质。
CT 表现为边界清楚,含有脂肪密度肿块, CT值均在-30Hu,条索状阴影呈分隔状,增强扫描肿块无强化,可见钙化。
B、腺瘤(原醛)特点:(1)肿块小,多为1-2cm;(2)密度低,与细胞含脂较高有关;(3)轻度或无强化;(4)有包膜C、节细胞神经瘤是发生在肾上腺髓质的良性肿瘤,因瘤内含有较多的粘液基质,故CT 值偏低(20-30Hu),瘤体质地软,密度均匀,包膜完整,内有细点状钙化,病灶内供血血管少,增强后呈轻度强化。
双肾上腺ct检查操作方法

双肾上腺ct检查操作方法双肾上腺CT检查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用于评估肾上腺腺瘤、肿瘤、肾上腺素增多症等疾病的存在与程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双肾上腺CT检查的操作方法。
1. 患者准备:在进行双肾上腺CT检查前,患者需要做好准备工作。
首先,应将患者的个人资料进行登记,并询问有关的病史,如过敏史、肾上腺相关病史等。
其次,检查前应告知患者需要禁食,并在饮水前30分钟内口服适量的对比剂。
2. 仪器准备:将CT设备进行开机,确认设备的正常工作状态。
检查前还需要准备好CT机的参数设置,如像素大小、层厚等。
此外,检查过程中还需要准备好注射器、对比剂、注射泵等。
3. 患者安置:患者进入扫描室后,应就位于扫描床上,保持平躺位,并将腰眼区暴露。
4. 扫描层厚选择:对于双肾上腺CT检查,一般建议使用较薄的扫描层厚,以获得更精确的影像。
常用的扫描层厚为1-2mm。
5. 切片范围选择:双肾上腺CT检查的切片范围应包括整个肾上腺区域。
一般从主动脉弓上切面开始,至肾脏下极为止。
6. 对比剂选择:对于双肾上腺CT检查,常常需要使用对比剂以提高影像的清晰度。
一般选择含碘的造影剂进行注射。
造影剂的剂量和注射方式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注射剂量一般为1.5-2.0 mL/kg,注射速度为2-3 mL/s。
7. 采集参数选择:双肾上腺CT检查的采集参数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例如,扫描层数、像素大小、扫描时间和延迟时间等参数的选择都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对肾上腺的评估要求进行调整。
一般使用动态增强扫描方式进行检查。
8. 检查过程:在进行双肾上腺CT检查时,患者应保持平静,以便获得更准确的影像。
检查开始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并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检查过程中还需注意患者的呼吸控制,一般要求在静止呼气状态下进行扫描。
9. 检查完成:当双肾上腺CT检查完成后,将患者从扫描床上移开,并对患者进行观察。
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0. 影像分析:完成双肾上腺CT检查后,需要对所获得的影像进行分析。
正常肾上腺、肾上腺皮质增生与腺瘤CT诊断及评价

正常肾上腺、肾上腺皮质增生与腺瘤CT诊断及评价
正常肾上腺:正常肾上腺的CT 表现内外支细线状,边缘平直或内凹,同一肾上腺在不同断面上,形态不一,因而不能用同一形态来概括肾上腺的形态表现。
肾上腺长度变化各异,但是其厚度不超过同侧膈肌脚的厚度。
在临床影像诊断中可作为肾上腺增粗判定依据。
在CT 断面上, 肾上腺呈均匀密度,其密度低于肌肉,但是不能区分皮髓质结构,因皮髓质在线的吸收系数无明显差异。
肾上腺增生分为结节样增生和光滑增生,结节样增生为等或略低密度较小结节或局限性膨隆, 均匀强化。
结节一般大小为0.2~1.0 cm。
光滑增生为肾上腺同侧腺体增粗、饱满、延长,CT 增强扫描有明显强化。
肾上腺腺瘤:肾上腺腺瘤的发生率为2%~9%,CT 表现为低或混杂密度肿块,边缘清晰,其中嗜铬细胞瘤病灶较大,部分病灶内见钙化斑、出血灶,或者囊实混合性。
皮质腺癌:较大不规则肿块,密度不均,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鉴别诊断:肾上腺皮质腺瘤与增生的鉴别诊断意义重大,皮质腺瘤为手术适应证,而皮质增生则为保守疗法。
临床及生化检查均表现为醛固酮增多、低血钾等,不易鉴别,而CT 检查能鉴别,二者鉴别诊断如下:肾上腺皮质增生病灶小,多<1.0 cm,平扫及增强密度均匀,近似或略低于正常腺体。
我们认为:在普遍性增大的腺体上,见到1 个或多个等密度结节节,强化程度亦与周围腺体一致,增强后CT 值在80HU 以上或CT 值增加50 HU 以上,具有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
而肾上腺腺瘤则病灶较大,平扫及增强密度较低或不均匀, 与腺瘤细胞内含较多类脂颗粒或空泡变性有关,其内可见坏死灶。
肾上腺危象 诊断标准

肾上腺危象是指由于肾上腺皮质功能急剧减退或失代偿引起的一种严重情况。
以下是肾上腺危象的常见诊断标准:
1. 临床表现:患者出现明显的全身症状,如持续性呕吐、腹痛、低血压、心悸、虚汗、体温降低等。
2. 血液检查:常规血液检查显示电解质紊乱,如低钠、高钾和低血糖等。
此外,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
3. 肾上腺皮质激素测定:检查血液中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如皮质醇(cortisol)和醛固酮(aldosterone)等。
在肾上腺危象时,这些激素通常明显降低。
4.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测定:通过测量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水平来判断肾上腺危象的原因。
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升高,则可能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引起的;如果ACTH水平降低,则可能是由于肾上腺皮质破坏或受抑制引起的。
5. 影像学检查:通过肾上腺CT扫描等影像学检查来评估肾上腺的结构和功能是否异常。
这有助于确定肾上腺危象的原因,如肿瘤、感染或自身免疫等。
需要注意的是,肾上腺危象是一种紧急情况,如果怀疑患有肾上腺危象,请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诊断和治疗。
以上诊断标准仅供参考,具体诊断应根据医生的判断和进一步检查结果。
1。
肾脏、肾上腺疾病的CTMRI影像诊断要点

肾脏、肾上腺疾病的CTMRI影像诊断要点「医侃」每日阅读栏目,陪老师们一起“啃”医学影像那些经典实用的好书。
目前在读的是《CT、MRI诊断指南》,CT和MRI是现代医学中两种非常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掌握CT和MRI诊断学已成为当代影像学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
第三篇如何阅读常见疾病CT MR第四章腹部疾病第五节肾脏疾病【诊断原则和方法】1.肾脏CT和MRI检查必须常规做平扫和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有时须做延迟扫描以观察肾盂及输尿管等。
2.阅片时要依次观察肾脏的轮廓、密度(信号)、大小形态有无改变,从而来发现病变。
3.发现局灶性病变时,要详细分析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轮廓、密度(信号)特点、增强扫描时各期的表现、MRI不同序列的表现、周围血管和输尿管的情况,再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
4.引起肾脏体积增大的疾病常见肾肿瘤、结核、炎症、肾积水等,引起肾体积缩小的疾病常见肾结核、慢性肾盂肾炎等,肾内出现高密度影的疾病有肾结石、肾出血、各种疾病引起的肾钙化、出血性肾囊肿等,肾内出现低密度影的疾病有肾肿瘤、结核、炎症、肾积水等,肾内出现含脂肪密度的肿块,常见疾病为肾错构瘤。
一、肾结石(一)概述1.类型:肾结石按化学成分和密度大小排列分别为:磷酸钙和草酸钙,磷酸镁胺,胱氨酸,尿酸;90%为磷酸钙和草酸钙,属于阳性结石,尿酸结石为阴性结石。
2.临床表现:血尿,腰痛。
(二)CT诊断1.平扫发现肾盂内圆形、卵圆形、鹿角形或点状高密度影,CT值100HU以上,即可确诊为肾结石。
2.结石梗阻可造成肾盏肾盂扩张积水。
3.怀疑肾结石的病人CT平扫前不能做经静脉注射的碘过敏试验,以免肾盂内的造影剂被误诊为结石。
(三)MRI诊断肾盂内圆形、卵圆形、鹿角形或点状异常信号灶,在T1WI和T2WI上均呈无信号影,即可确诊为肾结石。
(四)鉴别诊断1.肾盂内新鲜血肿:CT平扫也表现为肾盂内高密度影,但其特点是:①形态不规则;②CT值40~60HU;③短期复查病变形态、密度可变,甚至消失;④MRI上,急性血肿T1WI呈等低信号,T2WI上呈低信号,亚急性血肿T1WI和T2WI上均呈高信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肾上腺疾病的CT检查和诊断要点
肾上腺为腹膜后器官,虽体积小,具有分泌多种激素功能。
影像学检查的目的在于确定病变位置、大小、数目、范围和性质,当临床怀疑肾上腺病变时,CT扫描是不可少的,不但能定位,结合临床和生化检查还可作出定性诊断。
一:正常肾上腺的解剖
4、高血压患者行肾上腺CT检查,可与临床医生协商,包括肾动脉CTA。
三、肾上腺占位CT诊断要点
1、低密度(脂质和囊性)占位
髓脂瘤
腺瘤(原醛)节细胞神经瘤
转移瘤
神经母细胞瘤淋巴瘤
平滑肌肉瘤
1、低密度(脂质和囊性)占位
A、髓脂瘤特点:少见,发生在肾上腺髓质。
CT表现为边界清楚,含有脂肪密度肿块,
CT值均在-30Hu,条索状阴影呈分隔状,增强扫描肿块无强化,可见钙化。
B、腺瘤(原醛)特点:(1)肿块小,多为1-2cm;(2)密度低,与细胞含脂较高
C
CT
,
有三个10%:肾上腺外,多发,恶性。
临床表现为阵发性高血压,头痛心慌等
尿中儿茶酚胺代谢产物增高。
影像学检查在肾上腺区未见病变时应在其他部位寻找病灶(主动脉旁,盆腔)。
CT
表现:瘤体多较大,直径3-5cm,个别可达10cm以上;肿块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肿瘤较小时密度均匀,较大时有坏死、出血囊变,少数可见钙化;增强扫描:嗜铬细胞瘤血供丰富,肿块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瘤内坏死、液化区不强化。
肿瘤明显强化和囊变为嗜铬细胞瘤特征之一。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多发性内分泌腺瘤是一组有明显家族倾向的显性遗传性疾病,此类嗜铬细胞瘤(双侧多见)常合并其它内
等,
发生坏死;CT表现为巨大的软组织肿块,混杂密度,边缘不规则,80%肿块内有不规则的钙化,增强后肿瘤实质明显强化,坏死区无强化。
肿瘤一般在脊椎前跨越中线。
E、肾上腺淋巴瘤
肾上腺淋巴瘤少见,临床多见于老年人,多为双侧发病。
原发性肾上腺的恶性淋巴
瘤罕见,目前国内共报道约40例,国外报道约80例,男女发病率比例约为2:1。
病理类型多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且以B细胞和T细胞型多见。
CT表现:单侧或双侧肾上腺区肿块,有时仅为弥漫性肿大;肿瘤为软组织密度,密度尚均匀,增强后肿瘤稍强化。
可有邻近器官或组织肿瘤征象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CT不具特征性改变,需与肾上腺的其他占位性病变相鉴别。
诊断此病应密切结合病
F
1
a
b
2
a、首先要定位准确
b、定性-分析思路要正确
c、密切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
0我也要标记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