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景创设下对前后赤壁赋的鉴赏

合集下载

前后赤壁赋对比赏析

前后赤壁赋对比赏析

前后赤壁赋对比赏析
两篇赋都融合了诗情和哲理,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又有对人生的思考。

XXX以自然景色为载体,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通过对明月、江水等自然元素的描述,引发了对生命、人生、宇宙的思考和感悟。

他在文中提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XXX”的名言,表达了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这种诗情与哲理的完美结合,使得两篇赋不仅具有美学价值,更有哲学深度。

二、两文的不同点
1、主题不同:
前赤壁赋以秋夜清幽的赤壁景色和XXX泛舟的美妙体验为主题,表现了作者的游乐心情和对人生的思考;而后赤壁赋则以冬夜江岸和登高所引起的悲戚心情为主题,通过白鹤道士的虚幻梦境表达了对超脱尘俗的向往和追求。

两篇赋的主题虽然不同,但都表现了XXX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赞美,反映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2、情感表达方式不同:
前赤壁赋以主客问答的方式,通过对明月、江水等自然元素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赞美;而后赤壁赋则以自我陶醉和梦幻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理想和追求的向往。

两篇赋的情感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充满了诗情和哲理,体现了XXX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

3、文笔风格不同:
前赤壁赋以清新明丽的笔触,描绘了秋夜清幽的赤壁景色和XXX泛舟的美妙体验,使人感受到作者的游乐心情和对生命的热爱;而后赤壁赋则以悲凉萧瑟的笔触,描绘了冬夜江岸的荒凉和登高所引起的悲戚心情,使人感受到作者的孤独和对超脱尘俗的向往。

两篇赋的文笔风格不同,但都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和诗意的表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赤壁赋》原文及赏析优秀7篇

《赤壁赋》原文及赏析优秀7篇

《赤壁赋》原文及赏析优秀7篇拓展阅读:《赤壁赋》赏析篇一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

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

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

“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

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

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

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前后赤壁赋原文篇二摘要:《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散文,分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苏轼《赤壁赋》背景介绍:篇三北宋元丰二年,苏轼被贬调湖州。

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

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加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

苏辙等拼死上表相救,幸好太后曹氏爱才,不肯杀轼,神宗才对苏轼从轻处置。

苏轼被囚128天之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交由本州安置,不得干预公事。

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较自由的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

在此期间,写就一词二赋。

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苏轼幼年时即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

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苏洵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

对比前后赤壁赋

对比前后赤壁赋

对比前后赤壁赋《赤壁赋》是唐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赋文,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全文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饱满感受和战争中的豪情壮志。

本文将对《赤壁赋》的前后部分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从全文的结构来看,《赤壁赋》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

前部描绘了赤壁以及赤壁之战的战场景象,中间部分以人物描写和叙事为主,主要是描述了战争的来龙去脉和相关人物的行为举止。

最后一部分则是对赤壁之战的评述和感慨,展示了作者对这场战争的理解和感慨。

前后两部分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有一定的差异。

从内容上来看,《赤壁赋》的前部主要通过细致的描写来展现了赤壁的自然景观。

苏轼通过对赤壁的山峰、瘦柏、归骑、浔阳江等景物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壮丽。

而后部则是通过对战争和人物的描写,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物的英勇,让人感受到了战争的烽烟和人物的悲壮。

前部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带给读者一种纯粹的美感;而后部则是对战争的描写,带给读者一种严酷的现实感。

从表达方式上来看,《赤壁赋》的前部采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情感。

譬如“如牧童之山上,驱疴而归者也”,这样的表述让读者产生了一种和谐的感觉,仿佛自然与人类是和平共处的。

而后部则以叙事和描写人物的方式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物的英勇,使用了大量的动词和名词,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惨烈和人物的奋斗。

例如“舰队喷空,火炮雨替;聚兵短亭,死地力战”等句子,使人们不能不为这场战争所震撼。

对比《赤壁赋》的前后两部分,可以发现前部分主要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来传达美的感受,后部分则以叙事和描写人物的方式展现战争的残酷和人物的英勇。

两者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有一定的差异,但都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战争的深刻感悟。

这种对比使整篇赋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鲜明的对比效果,是《赤壁赋》这一经典之作的独特之处,也正是使《赤壁赋》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赏析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赏析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赏析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赏析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在新旧党争中,因为坚持自己的政治操守,以致一生境遇坎坷。

他的思想境界亦随境遇之变、阅历之广而不断深化。

他在元丰五年那个看不到政治希望的秋冬里所写下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不仅反映了他思想境界的转化,也反映了他创作风格的新变,成为代表中国古代散文创作的新境界和文赋一体新高度的重要作品。

一、变化的结构和不同的创作心态文赋作为宋朝出现的一种新文体,事实上是多种文体的嫁接物。

它大体以散文语言为主,在体式上部分借鉴汉大赋的主客问答的结构和押韵格式,以及六朝抒情小赋的骈偶句式。

与赋体相比,它更为散化;与散文相比,它又改变了惯常以议论、说理、叙事为体式的特点,而借用了诗歌的意境来传情达意。

在其中,整散结合的语言,设为主客的结构,情感浓挚的意境,是文赋三种最主要的文体特点。

这三大文体特点由前辈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定型,苏轼的《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追随其后又出以变化,使从心所欲与不逾矩完美结合。

这在前赋中表现尤为明显。

因此,向来谈论苏轼文赋者多重视前赋而忽略后赋,或以前赋涵盖后赋,从未把它们当作在思想上相呼应、在境界上相对照、在结构上有区别的连体双婴,因而难以识别二赋结构的同中之异对了解苏轼的创作心态有何妙用。

事实上,前赋起伏有致的情意变化与主客之间畅恣的问答,后赋情意的隐曲性与主客之间问答的浅表性,已经暗示了作者写作两赋时不同的思想状况和创作心态。

在解说这一点之前,具体比较一下两赋的主客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是他们的关系产生两赋有差别的结构,而松紧异趣的创作心态就因结构的差别而显示。

两赋的主客关系如下:第一,前赋的主客之间,感情的旨趣更和谐。

此赋首言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主客同船共游、同饮共乐、同调歌吹,极朋友相和相知之情。

末有客喜而笑,洗盏更酌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描写,这里更是渲染出经过一番思想交流之后,朋友之间更深一层的情意和谐。

《前后赤壁赋》怎样做赏析?

《前后赤壁赋》怎样做赏析?

《前后赤壁赋》怎样做赏析?《前后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期间。

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曾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前赤壁赋》被选入中学高中语文课本,《后赤壁赋》被选入高中语文读本。

总的说来,《后赤壁赋》无论从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不及《前赤壁赋》。

《前赤壁赋》主要通过写主客夜游赤壁所见之景,所做之事(饮酒、吹箫),从而引发主客对人生的感慨。

月夜秋水景色很美,酒也喝的高兴,为什么客人的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呢?客人对人生的感慨。

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曹操一代枭雄,而现在又在哪里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我们普通人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哀叹我们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得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托遗响于悲风”,客人解释了箫声悲凉的原因。

苏子的感慨。

苏轼听了客人的话后,对客人说了一些宽慰的话,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

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万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羡慕无穷无尽的长江。

所以不必“哀吾生之须臾”!表达了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本文写景,抒情,议论高度融合在一起。

如果说《前赤壁赋》以议论说理为主。

那么《后赤壁赋》则以叙事写景为主。

《后赤壁赋》先交代泛游赤壁之前的准备,然后主要写了夜游赤壁之景,写景之后有一神来之笔:“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面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嘎嘎的拉长声音叫着,掠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最后苏子在梦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表达了苏子旷然豁达的胸怀和慕仙出世的思想。

文言文《赤壁赋》赏析

文言文《赤壁赋》赏析

文言文《赤壁赋》赏析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赤壁赋》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赤壁赋》赏析篇1《赤壁赋》是一篇值得细细品味的文言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文言文《赤壁赋》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

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

“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

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悠悠忽忽地离开世间,超然独立。

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

这是此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

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前后《赤壁赋》景物描写探析

前后《赤壁赋》景物描写探析

前后《赤壁赋》景物描写探析《赤壁赋》的前半部分是描写一幅清秋江南初秋美景。

后半部分则是对前文景物描写的总结,所以要详细地了解上下文语境及词人自身心情与对江南初秋之景的感悟,才能更好地把握整篇文章的内涵和思想情感。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风声、江涛、燕子、孤鹜这些凄清冷落的意象无一不让人联想到作者客居他乡,四处漂泊,可惜自己功业未成,对故土的怀念之情跃然纸上。

诗人杜牧以此为背景,描绘了江边的清秋景色:草色青青,江水长流,燕子高飞,孤鹜驰骋,它们或许能察觉出自己的寂寞,但又没有人相伴,空有一腔热血却又无处发泄,它们是何等可怜!作者用苍凉的笔调渲染出了那种悲凉而孤寂的气氛。

接下来,在这个背景下,作者将这个气氛推向了极致。

先从大处着眼,远山如黛,水如蓝玉,风声呼啸,似乎隐约透露出一丝凄清;微月朦胧,漫天繁星映入水中,月光洒满湖面,如纱如雾,朦胧而又安谧,宁静得像梦境一般。

接着,用小的视角——转到近处,轻轻一钩小月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晃动,星光点点,迷离而又梦幻,偶尔有几只小鱼破浪而来,击起一朵朵美丽的水花。

这也使诗人陷入了沉思之中,想起在此相聚之时,同游赏月之情,言语是多么畅快淋漓啊,现在只能是我独自一人在这里苦苦地思念你了。

在上片中,江水平静,明月悠悠,燕子双飞,月夜幽幽,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一副清冷、优美、朦胧而富有诗意的画卷,再加上清幽雅静的氛围,正是绝妙的意境,充分体现了作者当时忧国伤时的沉重心情。

而到了下片,作者再次回到眼前,“风”“月”“江”“山”“天地”“心中”等词已是眼前之景,“水”“沙”“鹭”“雁”“渚”“酒旗”等是眼前之物,一时间,“风”“月”两个意象在作者心中构成鲜明的对比,使自己产生一种被孤独的感觉。

通过对前后《赤壁赋》中风、月、江、山、天地之景的对比,引发了读者丰富的联想,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其次,作者虽说是江边怀古,但内心并没有受到太大的触动,江南初秋的清冷与他的心境格格不入。

赤壁赋赏析

赤壁赋赏析

赤壁赋赏析•相关推荐赤壁赋赏析(通用12篇)《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作者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

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赤壁赋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赤壁赋赏析篇1《赤壁赋》共分四段。

全文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在“江上清风”和“山间明月”之下,以“风月”为主题,以“山水”为线索,展开写景与议论。

最终阐释的还是“我们如何应对斗转星移和物是人非?”“如何坦然而豁达的度过短暂的一生?”第一段总的来说是写景,交代了这篇文章写作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试想浩渺长江上,有一叶孤舟,乘着清风悠悠荡荡。

不多时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皎白的月光照亮了黑漆漆的江面。

孤舟上有两个人站在船头迎风畅饮,喝到高兴处,还能朗声背诵出《诗经》里描述月出的句子。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让你也觉得心中畅快,不知不觉就被作者带入到当时的情境中去了呢?我们常常说,小酌怡情。

酒能让人心境愉悦。

正所谓“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同样小酌过的朋友大概更能理解苏轼当时的心境。

所以,他们喝得高兴了,就扣着船舷放声而歌。

第二段就从写景转入议论。

和一般的议论文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苏轼巧妙地经过一问一答的形式,一方面将谈论的话题有逻辑地抛出,一方面又根据抛出的问题,构成思辩的探讨。

这种行文方式,把严肃的问题转化成包罗万象的清谈,我们之后人再读文章时,不仅仅不会觉得枯燥无聊,反而会顺着谈论的资料发散思维,想出自我的答案来。

人在赤壁,很难不想到那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

我们先不管苏轼游览的这个赤壁到底是不是古战场,对于宋朝人苏轼来说,赤壁之战,是发生在八百多年前的历史事件。

这样说大家可能没有什么具体的概念,我们换个思路,明朝在公元1368年建立,距离我们此刻生活的2022年,也才过去了654年。

所以,能够这样说,宋朝人苏轼看待三国时的赤壁之战,比我们此刻看待明朝的建立还要遥远。

比苏轼稍微早两三百年的唐朝人张若虚在他那篇《春江花月夜》里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情景创设下对前后赤壁赋的鉴赏
[摘要] 前后《赤壁赋》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写的两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这两篇赋是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于七月十七日和十月十六日先后夜游赤壁所著。

笔者利用情境创设的方法反映了作者意在借助孟秋和初冬之景表达对宇宙人生的豁达乐观的态度以及悲观失望政治不得志的感伤色彩。

[关键词] 情景创设苏轼《赤壁赋》艺术感染力
新课程标准指导我们对于语文教学要采用情景创设来导入,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章内容并对文中作者的所有心态有充分的感受。

对于前后《赤壁赋》的赏析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来学习:诵读-感受-理解-讨论-鉴赏-背诵。

具体可以创设成如下情景:首先利用音乐声效《渔歌唱晚》带学生回到古文意境中,齐声诵读前《赤壁赋》想象诗词的意境及体验作者的情怀,还可以借助多媒体适时播放图景如“明月图”使学生更能感觉身临其境之感;对于后《赤壁赋》的朗诵可以播放《洞箫曲》和“赤壁图”来呈现情景,使学生对文章的意境有更深层次的解读,从而培养学生对前后《赤壁赋》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背景资料:苏轼被贬官黄州期间于元丰五年孟秋七月草木丰实之际和初冬十月景瘦神凄之时夤夜泛舟游于赤壁后分别写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虽然游玩是古代士大夫的闲情逸趣,但也反映了作者在被贬官期间为暂时逃避政治上的巨大压力,想在山水间寻找慰藉以缓解压抑的心情。

这两篇赋的主旨表现了作者对宇宙人生能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而能从悲观失望中摆脱出来,但由于作者政治上的屡遭挫折使豁达乐观染上了浓郁的感伤色彩。

此时适出针对两篇幅所创设出的问题,如“前赋中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怎样的心理感受?”“后赋怎样描写箫声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从开篇到第二段末,赋的情感发展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样为接下来理解的内容在讨论方面做铺垫。

针对课堂创设的问题从个人理解方面小组合作讨论,各抒己见。

例如可以出现这样的讨论情景“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在情景的清晰与模糊方面也表现得有所差异。

前者的情景描写相对淡化属于较为模糊的情景而后者在情景的处理方面则便显得历历在目属于较为清晰的,二者无形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它们在动静态的描写方面也有所体现。

前者静态的自然情景反映衬了人物彼此不断地交谈所呈现的动态情景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氛
围。

而后者人物描写几乎没有,相反环境描写则有动有静。

从“江流”到“断岸”,从“山高”到“月小”以及从“草木”到“孤鹤”都给人一种十分跳跃的自然情景。

所以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仍对现代写作有深远的影响。

前赋的情景描写让人感受到作者的平淡心态,之后以环境为切入点开启了主客之间的对话,以对话掀起了整个故事的高潮并使作者的情感随之达到顶峰。

后赋则主要写的是环境的变化多端拉动着清节的转变。

前后《赤壁赋》的着眼点在很多方面也是不同的,就写作方面的不同来分析,前赋注重对话是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行文,而后赋则更多的写作用在了写景方面。

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抒发作者复杂的心情。

另外在对于主旨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前赋利用对话直接写情而后赋则借景抒情。


课堂上还有一些小组可能会从自然景物发现作者的情怀,例如“前《赤壁赋》写泛舟所见,让人赏心悦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描绘出秋江的清朗和纯净。

而“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经过月亮的银辉的晕染,那茫茫的江水、雾气、夜空就显得浩瀚无边,浑然一片让人不由陶醉其中。

文中开头先描绘出的宁静的自然画面,接下来为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怀采用了主客问答的手法。

从宇宙变化说到人生哲理,从变化的角度看,人生短暂天地不变自然可悲;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又与我同生万物又与我同一都会无穷无尽。

天地间物各有主正如“苟非吾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从而看淡人世间所有的荣辱、忧乐以及得失。

文章最后作者感慨到大自然寻找精神上的寄托。


还有小组会利用对比的手法来讨论:“后《赤壁赋》较于前《赤壁赋》时间从七月到十月只过了短短三个月依然是赤壁下的清风明月,境界已大不同,深深的流露出悲观凄凉的心境。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凄凉已不同于前赋中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空灵意境。

而作者“浩浩乎如凭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神仙般的感觉已不复存在,而“江山之不可复识矣”更为此次出游奠定了凄冷的基调。

总之,后文中在叙事写景,与前文相比较,后文略显虚无飘渺表现出更多的遗弃尘世的思想。

两文意境高远文采斐然,深沉的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写景、抒情、言理三者水乳交融,堪称千古绝唱。

”其实在学生理解讨论的时候就无形中对前后《赤壁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鉴赏,教师此时可以适时引导:借助音乐,通过联想和想象,谈谈自己的感受与赏析中对箫声的描写,此时多媒体屏幕播放出提前设定的《月出》和《短歌行》两首诗,并让学生齐声朗诵后来对比前后《赤壁赋》从而体会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这样无形中使这节课的气氛得到了升华,学生再一次深深体会了作者的情怀,对于文章的落实奠定了基础。

总之,笔者在课堂上利用创设情景的方式让学生感觉身处黄州赤壁,深切感受苏轼在创
作前后《赤壁赋》时的感伤情怀,并理解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能有振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作者笔间不经意间流露出那种浓郁的感伤色彩,并利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来讨论文中多方面体现出的作者的心境。

笔者创设了小组合作时可能遇见的一些情景为例,体现学生对文章的赏析是相当有潜力的。

然而课堂上在情景创设方面的造诣很少有人提及实在可惜,以后在此方面还需要很长时间以及很深邃的探究和学习。

参考文献
[1] 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 傅东华.文学百题[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4] (美)卡勒.文学理论[M].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