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理论与实务
劳动关系理论与实务

a.工会主导
b.立法主导
c.议会主导
d.政府主导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立法主导
10.日本工会的基本形态是()
选择一项:
a.区域工会
b.企业工会
c.行业工会
d.总工会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企业工会
1.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我国的劳动关系格局呈现()的特点。
选择一项:
a.单一化
b.一元化
c.新保守派
d.正统多元论学派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管理主义学派
3.工会以()为首要职能。
选择一项:
a.保障国家政权
b.推动社会发展
c.维护会员利益
d.促进企业发展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维护会员利益
2.劳动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
选择一项:
a.经济
b.政治
c.社会
d.劳动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a.政府
b.管理方
c.雇主协会
d.工会
e.员工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The correct answers are:员工,管理方,工会,雇主协会,政府
5.以下理论中,哪些属于劳资关系策略理论?()。
选择一项或多项:
a.罢工与谈判理论
b.策略选择理论
c.劳资合作绩效理论
d.产业冲突理论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The correct answers are:罢工与谈判理论,劳资合作绩效理论,产业冲突理论,策略选择理论
6.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职权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劳动关系管理与社会保障实务

(3)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①提前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 《劳动法》第 31 条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②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 《劳动法》第 32 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 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a.在试用期内的; b.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 手段强迫劳动的; c.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 提供劳动条件的。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劳动关系管理与社会保障实务》
主讲/黄韬
1
学习要点:
1、了解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 2、掌握劳动合同的内容与订立程序
3、明确劳动合同变更、解除、终止的条件和 程序
4、了解我国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
5、掌握劳动争议的处理原则和处理方式
6、了解社会保障的概念和功能 7、了解我国社会保险的主要类别
9
2)劳动合同的订立程序
(1)公布招工(招聘)简章
(2)自愿报名应招(应聘) (3)全面考核、择优录用(聘用) (4)协商签约,鉴证备案
10
3)劳动合同的内容 (1)法定条款 (2)约定条款
11
3、劳动合同的变更
1)劳动合同变更的条件
(1)订立劳动合同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已经修改 或废止。 (2)企业经有关部门批准转产、调整生产任务,或 者由于上级主管机关决定改变单位的工作任务。 (3)企业严重亏损或发生自然灾害,确实无法履行 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 (4)当事人双方协商同意。 (5)法律允许的其他情况。
劳动关系管理实务操作培训

劳动关系管理实务操作培训劳动关系是指雇主和雇员之间的法律关系和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管理实务操作培训是指通过培训和教育,帮助企业管理者掌握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提高管理能力,促进员工的积极性和企业的发展。
本文将从劳动关系的基本原则、劳动关系管理的方法和实务操作培训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劳动关系的基本原则1. 平等原则:雇主和雇员在劳动关系中应平等相待,不得歧视任何雇员,确保雇员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2. 协商原则:雇主和雇员应通过平等协商达成共识,解决劳动关系中的问题,维护雇员的权益。
3. 公正原则:雇主应公正对待雇员,给予其公正的待遇和评价。
同时,雇员也应公正对待自己的工作,不得滥用职权或违反劳动纪律。
4. 依法原则:劳动关系应依法管理和解决,雇主和雇员应遵守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
二、劳动关系管理的方法1. 建立良好的劳动关系雇主应尊重雇员的权益,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
同时,雇员也应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2. 建立健全的劳动制度雇主应建立健全的劳动制度,明确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规范员工的行为和权利义务。
3. 充分沟通和协商雇主和雇员应保持良好的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员工的需求和意见,通过协商解决问题,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4. 实施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雇主应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制定绩效考核制度,通过激励措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劳动关系管理实务操作培训的重要性劳动关系管理实务操作培训是企业管理者提高劳动关系管理能力和应对劳动关系问题的重要手段。
1. 增强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和技能劳动关系管理涉及到复杂的法律法规,管理者需要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技巧,才能合理处理与员工的纠纷。
2. 提高管理者的沟通和协商能力劳动关系管理需要管理者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商能力,通过培训可以提升管理者的沟通和协商技巧,更好地解决劳动关系中的矛盾和问题。
3. 促进员工的专业能力和发展劳动关系管理实务操作培训可以帮助员工了解和遵守企业的制度和规章,提升其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促进员工的个人和职业发展。
20春广东开放大学劳动关系理论与实务形成性考核真题试题参考答案资料XX

百年教育职业培训中心:/
(2)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由劳动者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劳动者履行的基本义务构成的,是通过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体现出来的. (3)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任何权利的实现总是以义务的履行为条件. 没有权利就无所谓义务,没有义务就没有权利.劳动者在享法律规定的权利的同时,还必须履 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4)只有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才能充分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
百效配置和整合。形成企业党政工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共同 参与,工会有效运作的长效机制。 认真搞好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搞好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是构建和谐企业的一项非常 重要的工作,也是值得工会特别关注的工作重点。作为企业,要全面落实“安全第一、预防 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做到思想认识上警钟长鸣,制度保证上严密有效,技术支撑上坚 强有力,监督检查上严格细致,事故处理上严肃认真,把安全生产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实处, 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在这些工作中,工会组织要监督行政落实安全生产措施、 改善职工作业条件,组织开展行之有效的各种群众性的安全生产活动,保证职工的身体健康、 平安,从而保持职工队伍稳定,促进企业和谐,实现企业科学发展。
在我国,《劳动法》和《工会法》均确认了集体合同和集体协商制度。
(10)民主管理权民主管理权是指劳动者通过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等法律形式,就 用人单位生产经营和人事管理等重大事项的决策行使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权利。《劳动法》 第 8 条规定:“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民 主管理或者就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工会法》第 6 条规定:“工 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组织职工参与本单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 理和民主监督。”
劳动关系实务培训讲义

劳动争议及处理
解决劳动争议的基本原则
调解和及时处理原则 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依法处理原则,即合法原则 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即公正原则
劳动争议及处理
解决劳动争议的途径和方法
❖ 通过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 ❖ 通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进行裁决 ❖ 通过人民法院处理
未来发展
未来发展
劳动关系整合
❖主体 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包括劳动者、劳动
者的组织(工会、职代会)和用人单位
❖内容 主体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客体
主体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共同指向的事物, 如劳动时间、劳动报酬、安全卫生、劳动纪 律、福利保险、教育培训、劳动环境等
我国劳动关系现状
我国劳动关系现状
劳动关系趋向
经营者职位权力与职工民主权利的逆向涌动 危机感与主人翁责任感的逆向涌动 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的逆向涌动 利益驱动与理想信念的逆向涌动
概念
劳动关系
劳动者与所在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企业所有者、经营者、普通职工及其工会组织之间在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各种责、权、利关系, 主要包括:所有者与全体职工(包括经营管理人员) 的关系;经营管理者与普通职工的关系;经营管理者 与工人组织的关系;工会与职工的关系。
概念
劳动关系三要素
•
消除隐患,确保安全,保障稳定,促 进发展 。20.10. 220.10. 2Friday , October 02, 2020
•
人民消防人民办,办好消防为人民。0 8:54:07 08:54:0 708:54 10/2/20 20 8:54:07 AM
•
做好安全工作,树立企业形象。20.10. 208:54:0708:5 4Oct-2 02-Oct- 20
劳动关系理论与实务

∙(1/20)、()是劳动者最主要的法律特征(2.0分)∙ A、受雇∙ B、雇佣∙ C、自由∙ D、独立∙(2/20)、以“通过劳动法和集体谈判确保公平与效率的和谐发展是建立最有效的劳动关系的途径”为核心假设的学派是()(2.0分)∙ A、管理主义学派∙ B、激进学派∙ C、正统多元论学派∙ D、新保守派∙(3/20)、()是由工人组成的旨在维护并改善其工作条件的连续性组织。
(2.0分)∙ A、管理方∙ B、政府∙ C、工会∙ D、雇员∙(4/20)、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是企事业单位实行民主管理的(),是协调劳动关系的重要制度,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2.0分)∙ A、根本形式∙ B、特殊形式∙ C、基本形式∙ D、一般形式∙(5/20)、二战以后的德国劳动关系模式是遵循()政策发展而来的(2.0分)∙ A、正统一元学派∙ B、正统多元学派∙ C、管理注意学派∙ D、自由改革主义学派∙(6/20)、在我国的劳动关系实践中,作为工人代表的工会组织往往在劳资群体性事件中扮演()的角色(2.0分)∙ A、维护国家利益∙ B、组织和领导罢工∙ C、直接参与抗争∙ D、调解与协调∙(7/20)、劳动关系的主体是(2.0分)∙ A、用人单位、政府、劳动者∙ B、用人单位、政府、劳动者、工会∙ C、用人单位和劳动者∙ D、用人单位、劳动行政部门、劳动者∙(8/20)、我国的劳动关系具有明显的()特征。
(2.0分)∙ A、暂时性∙ B、稳定性∙ C、过渡性∙ D、周期性∙(9/20)、下列选项中,属于成熟劳动关系特点的是(2.0分)∙ A、冲突和斗争分散∙ B、集体谈判制度建立∙ C、政府不干涉∙ D、劳资矛盾趋于缓和∙(10/20)、《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是: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2.0分)∙ A、劳动者∙ B、用人单位∙ C、用人单位和劳动者∙ D、企业∙(11/20)、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协调劳动关系的三方机制中,不包括的主体是()。
劳动法理论与实务(修订版)

劳动法理论与实务为什么要学习劳动法(本文所指为广义上的劳动法,包含各种劳动法律法规)?但凡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我们就得工作,因为通过工作我们可以获得必要的物质生活来源。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达性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导致了工作形式的多元化局面,其中不乏有自主创业者、社会投机者(比如以炒股为生)、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企业单位工作人员,这些其实都是广义上的“工作”,这里工作的意思是付出了智力或体力劳动。
而在社会占主要比例还是非国家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也就是《劳动法》所调整的狭义上的劳动关系。
实际上也就是这部分劳动关系是社会经济的“最终运行体”,在市场经济下,经济的主导力量来自于企业(不包括国有企业),而企业的员工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劳动者。
所以,不管怎么伟大的经济计划,但最终还是要靠这些个体的劳动者去实行。
只有保障好这些劳动者的正当权益不受侵害,才能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充分保证。
从现实意义上讲,这些劳动者因为种种原因处于一种贫弱的地位(eg.中国工会形同虚设),其权益经常性会遭到侵害,加强对劳动者的法律保护便显得极其重要。
无论是践法济民还是自我保护,我们都应该学好劳动法。
如何学好劳动法?自1995年的《劳动法》颁布以来,各相关部门又相继制订了若干法律法规,直至2008年的《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颁布,我国的劳动法体系已初步形成。
从《劳动法》到《劳动合同法》,这中间有着非常多的法律法规,这意味着劳动法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最起码是物理数量上看是这样的),那么该如何掌握或应用这个体系?找主线,主线就是劳动关系。
双方之间到底是不是劳动关系→这种劳动关系是怎么确立的(有无劳动合同)→在践行劳动关系的过程中是如何违法操作的,有无证据(没有违法操作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争议了)→劳动关系是如何终结的(实践中大都是非法解除引起的)。
沿着这条主线走,每走一步左右拓展双方的权利义务,谁侵害了谁的权利,谁没有履行自己的义务?(不要完全以劳动者为中心,因为以后你也可能成为用人单位一方的代理人,但是要充分以劳动者的姿态考虑问题,因为我国现行劳动法是明显倾斜于劳动者一方的,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理解立法者的立法意图。
劳动法理论与实务

2.勞動條件之內容
3.勞動條件之變更
4.勞動契約之終止
27
3
個別勞資爭議處理
1.勞資爭議處理機制之規範介紹,主要為勞資爭議處理法。
2.勞資爭議案例解析
3.勞資爭議調解、仲裁申請書暨勞動訴訟基本訴訟書狀撰寫習作
4.勞資爭議案件現場觀察與座談討論
6
9
3
教學要點概述(含實體、網路、非同步):
◎主要課程內容:
1.勞動法導論
2.個別勞動法律規範,主要為勞動基準法。
3.個別勞資爭議處理,主要為勞資爭議處理法。
◎學習目標:
◎預期結果:
本課程將使修課學生掌握勞動人權與勞動法之概念,使修課學生於具備勞動意識的基礎上,建立對我國勞動法制的體系性認識與權利導向之思考。在實用的層面上,本課程將培養學生以案例式操作的方式以熟悉各項勞動法令,以培養處理勞資爭議處理問題之基本能力。
教學方法及教學相關配合事項:
課程資訊公告與問題反映:課程相關事項將透過E3教學平台適時發布,課程相關問題可透過教師信箱,與所辦行政助理反應。
教學方式:本課程主要進行方式為由授課老師講課,但為促進同學對於每週主題的理解,將會每週依授課主題補充案例資料,同學需於上課前與上課閱讀,以參與課堂之討論。
師生晤談
排定時間
地點
連絡方式
每週進度表
週次
上課日期
課程進度、內容、主題(主題/說明/講者)
1
勞動法導論(一):勞動法之意義與體系;勞動法之適用範圍
2
勞動法導論(二):勞動法之法源;勞動關係之構成
3
勞動關係之成立
4
勞動關係之內容(一):勞務給付義務;勞工附隨義務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