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7.地下水有机污染研究进展
探讨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探讨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地下水是地表水中的一种重要水源,被广泛用于生活、农业和工业生产中。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地下水污染是指地下水中溶解或悬浮的有害物质超过环境质量标准的现象。
地下水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探讨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是非常重要的。
地下水污染现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地下水污染的种类多样化。
地下水污染的物质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有机物(如石油、石油产品、有机溶剂)、无机物(如重金属、氨氮、氯离子)和放射性物质等。
二是地下水污染的来源复杂化。
地下水污染的来源多样,包括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城市污水、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地表水污染物渗入等。
三是地下水污染的空间分布不均衡。
地下水污染的程度和分布不均匀,一些地区地下水严重污染,严重威胁了当地的饮用水安全。
一是原位污染物修复技术研究。
原位修复技术是指在不取水和污染水体接触的情况下,通过添加生物修复剂、化学修复剂或气体修复剂等,使污染物发生降解、转化或吸附,达到修复水质的目的。
常用的原位修复技术包括生物修复、气气相萃取、电动力场强化吸附等。
二是地下水提取修复技术研究。
地下水提取修复技术是指将受到污染的地下水提升到地面进行处理后再返注地下水井,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充气地下排污技术、增压地下排污技术等。
三是防控地下水污染技术研究。
防控地下水污染技术主要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联防联控技术、土壤修复技术和污染源控制技术等。
通过加强地表水与地下水联防联控,采取合理的土壤修复措施和严格的污染源控制,可以有效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必须加强地下水污染现状的调查研究,并通过开展控制技术研究,针对不同的污染物和源头,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防控技术,以降低地下水污染的风险。
还需要加强污染源管控,加大对地下水环境的保护力度。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地下水污染问题,保障地下水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地下水中抗生素污染检测分析研究进展

地下水中抗生素污染检测分析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抗生素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地下水中抗生素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了潜在威胁。
因此,对地下水中抗生素污染的检测与分析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地下水中抗生素污染检测分析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将首先介绍地下水中抗生素污染的现状及其来源,阐述抗生素污染对地下水质量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接着,本文将重点综述地下水中抗生素污染的检测方法,包括传统的理化分析方法和现代的生物分析方法,并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本文还将探讨地下水中抗生素污染的分析技术,如色谱法、质谱法、免疫分析法等,并评价这些技术在抗生素污染分析中的应用效果。
本文将总结地下水中抗生素污染检测分析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挑战。
通过本文的综述,期望能够为地下水抗生素污染的有效监测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为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贡献力量。
二、抗生素污染来源与途径抗生素污染的主要来源与途径多样且复杂,主要包括医疗废水排放、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药物滥用、城市生活污水排放以及工业废水排放等。
医疗废水是抗生素污染的重要源头。
在医疗过程中,大量使用抗生素的废水未经充分处理就排入环境,导致抗生素直接进入水体,造成污染。
特别是在一些医疗资源相对落后的地区,废水处理设施不完善,进一步加剧了抗生素的污染问题。
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药物滥用也是抗生素污染的重要来源。
为了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促进动物生长,许多养殖场会大量使用抗生素。
然而,这些抗生素并不能完全被动物吸收,大部分会随着动物粪便和尿液排放到环境中,进而污染地下水。
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也是导致抗生素污染不可忽视的因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污水中抗生素含量不断增加。
一些制药、化工等工业废水也含有大量抗生素,如果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直接排放,将严重污染地下水源。
抗生素污染来源广泛,涉及医疗、畜牧、水产养殖、城市生活及工业等多个领域。
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其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其修复技术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我国地下水污染的现状,分析其主要污染源和污染途径,同时探讨当前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实地调查,本文旨在为地下水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推动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首先介绍地下水污染的定义、分类及其危害,阐述地下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接着,文章将概述我国地下水污染的现状,包括污染范围、污染程度、主要污染物及其分布情况。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分析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如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等,并探讨不同污染源的贡献率和影响机制。
本文还将重点介绍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文章将总结当前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主要类型、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
文章将分析不同修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问题,探讨其发展趋势和未来研究方向。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促进地下水污染治理和修复技术的发展。
这些建议将包括加强地下水环境监测和评价体系建设、推广先进的修复技术和方法、加强政策引导和法规制定等。
通过本文的阐述和分析,旨在为地下水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地下水污染现状分析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其地下水污染现状尤为引人关注。
本段将对中国地下水污染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
中国地下水资源丰富,但污染问题亦不容忽视。
目前,我国地下水污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污染范围广,几乎所有地下水开采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二是污染程度重,部分地区地下水污染严重,甚至达到无法利用的程度;三是污染种类多,包括重金属、有机物、放射性物质等多种污染物。
在污染源方面,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城市生活污水等都是主要的污染源。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与治理研究进展综述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与治理研究进展综述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和农业灌溉等众多领域。
然而,近年来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水源安全和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因此,研究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及其治理已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地下水硝酸盐主要来自于农业和城市排放,其中农业活动是主要的源头。
农田施肥、农药使用和农业养殖等过程中,随着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不断增加,大量的氮养分进入土壤并转化为硝酸盐。
在地下水中,硝酸盐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迁移能力,容易积累并蔓延到水源地。
此外,城市污水处理不完全及工业废水的排放也是硝酸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硝酸盐污染对水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硝酸盐污染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加速藻类和蓝藻的生长,形成水华,并引发水体缺氧等问题。
其次,硝酸盐在人体内可经过硝酸盐还原菌转化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与胃酸反应可生成亚硝胺,这些化合物对人体健康具有致癌和致畸的风险。
此外,硝酸盐还会降低土壤肥力,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
为了有效治理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现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来源控制:合理管理农业活动,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农业养殖废弃物的排放是关键。
通过科学耕作制度、改进施肥及农业排水管理等措施,减少硝酸盐进入土壤和地下水的量。
2. 除硝技术:目前主要的除硝技术包括生化法、物化法和生物法。
生化法是通过微生物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释放到大气中,常用的方法有反式除硝和厌氧反硝化技术。
物化法是基于吸附和离子交换等原理,主要应用于地下水处理系统中。
生物法是利用植物根系吸收和转运硝酸盐,如植物修复技术,也是一种有效的地下水治理手段。
3. 地下水位控制与流域管理:通过合理地进行地下水位的控制和流域管理,可以减少硝酸盐的迁移和扩散,降低地下水受到硝酸盐污染的风险。
4. 监测与评估:建立完善的地下水硝酸盐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地下水硝酸盐的污染状况,对污染源进行溯源追查和评估,并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地下水污染的研究进展与治理实践

地下水污染的研究进展与治理实践地下水污染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下水污染的研究进展以及针对这一问题的治理实践。
I. 地下水污染研究的进展1. 地下水污染的定义和成因- 地下水污染指地下水体中含有有害物质的现象,可能是由工业废水、农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水等导致的。
- 研究已确定了许多常见的地下水污染来源,如化学品泄漏、农药使用和垃圾掩埋等。
2. 污染物的识别和监测技术的进展- 传统的地下水污染识别方法包括采样和实验室分析。
然而,这些方法耗时且不实时。
- 新兴的技术如地球化学传感器和遥感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地下水质量,并提供准确的结果。
3. 地下水污染传输和模拟研究- 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科学家能够预测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流动和扩散。
- 这些模型有助于识别污染源并设计有效的防治措施。
4. 地下水生态系统的恢复研究- 具有生物降解能力的微生物在地下水的污染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对地下水生态系统的有效恢复研究可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提高治理效果。
II. 地下水污染的治理实践1. 污染源控制- 建立监测系统,追踪污染源以及减少新的污染源的产生。
- 持续加强环保法律法规,加大对污染行为的惩罚力度。
2. 污染物的修复和去除- 使用物理方法,如土壤气抽取和气体净化,去除地下水中的挥发性有机物。
- 利用生物降解和植物修复等生态修复技术,将有机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3.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制定严格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计划,确保合理用水。
- 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4. 公众参与和意识提高-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地下水污染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 鼓励公众参与地下水污染治理行动,通过共同努力保护地下水资源。
III. 结论地下水污染的研究进展为治理实践提供了重要支持。
通过提高对地下水污染的识别和监测能力,加强污染源控制和修复,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以及提高公众参与和意识提高,才能有效解决地下水污染问题。
地下水环境污染治理前沿技术及实践经验

地下水环境污染治理前沿技术及实践经验地下水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水资源之一,但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作用,地下水环境遭受了严重的污染。
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和研发前沿技术,以治理和修复地下水环境污染。
本文将介绍一些地下水环境污染治理的前沿技术及实践经验。
1. 微生物技术:微生物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生物修复地下水污染的技术。
通过注入特定的微生物群落,可以分解有机污染物,并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此外,微生物还能降解重金属和其他污染物。
微生物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许多地下水环境中,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效果。
2. 水文地质技术:水文地质技术是通过了解地下水流动和地质条件,来指导地下水污染的治理。
通过建立地下水流动模型,可以预测污染物扩散的范围和速度,并为治理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此外,水文地质技术还可以通过合理的井位选择和规划,减少地下水对污染源的影响,提高治理效果。
3. 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是指利用化学方法来去除地下水中的污染物。
常见的化学修复技术包括活性炭吸附、化学氧化和还原等方法。
通过选择适当的修复剂和处理工艺,可以有效地去除有机物、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恢复地下水的水质。
4. 电动力技术:电动力技术是一种利用电场、电流或电化学反应来修复地下水污染的技术。
通过施加电场或电流,在地下水中引起电化学反应,从而使污染物以电迁移或电吸附的方式被去除。
电动力技术具有高效、可控性强等特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地下水环境污染治理中。
5. 高级氧化技术:高级氧化技术是利用高能量氧化剂来降解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技术。
常见的高级氧化技术包括臭氧氧化、过氧化氢氧化和光化学氧化等。
这些氧化剂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强氧化性,能够将有机污染物分解为无害的物质。
高级氧化技术在地下水环境污染治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实践经验方面,地下水环境污染治理需要综合考虑污染源、地下水流动和水质特点等因素。
在制定治理方案时,应充分了解地下水环境的情况,并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
地下水污染与治理研究报告

地下水污染与治理研究报告摘要:地下水是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中重要的水资源之一,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本研究旨在探讨地下水污染的成因、影响和治理方法。
通过调查研究和实地观测,我们发现地下水污染主要来源于农业、工业和城市排放等因素。
地下水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至关重要。
本研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地下水污染治理方法,包括源头控制、地下水补给区域保护和污染物的修复等。
这些方法可以为地下水污染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1. 引言地下水是地球上深层土壤中的一种重要水资源,广泛应用于饮用水供应、农业灌溉和工业生产等方面。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地下水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地下水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进行地下水污染的成因、影响和治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地下水污染的成因地下水污染的成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农业活动、工业排放、城市污水处理不当等因素。
农业活动中的化肥和农药使用、畜禽养殖的废弃物排放等都会导致地下水中的污染物浓度超标。
工业排放中的废水和废气中的有毒物质也会渗入地下水层,造成地下水污染。
此外,城市污水处理不当也是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3. 地下水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地下水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首先,地下水污染会破坏水生态系统,导致水生物的死亡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其次,地下水污染会影响农田灌溉水质,导致农作物生长不良和农产品质量下降。
最重要的是,地下水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污染物进入人体后可能引发各种疾病,如癌症、神经系统疾病等。
4. 地下水污染治理方法为了有效治理地下水污染,我们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法。
首先,源头控制是防治地下水污染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强农业、工业和城市排放源头的管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其次,地下水补给区域保护是保障地下水质量的重要措施,通过建立地下水补给区域保护区,限制不适宜的人类活动,保护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环境污染源溯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地下水环境污染源溯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地下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但同时也是受到严重污染的自然资源之一。
地下水污染对人类健康、农业生产、地下水生态系统等都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地下水环境污染源溯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对于保障地下水健康、改善地下水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下水污染的成因地下水污染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化学品污染:如农药、化肥、有机物化合物、重金属等,它们可能来自于商业、工业、农业等场所。
2. 废弃物污染:如城市、工业、医疗废水等,如果不经过适当的处理和过滤,可能会直接渗入地下水层。
3. 生物污染:如病原体、细菌、病毒、藻类等,这些生物体可能来自于河流水体、水井、化粪池和污水处理系统等。
二、地下水环境污染源溯源技术概述地下水环境污染源溯源技术是一种通过对污染物在地下水运移的规律进行研究,结合现代分析检测技术寻找地下水污染的来源和污染程度的方法。
目前,主要的技术手段包括以下几种:1. 分子示踪技术:借助污染物的特殊化学结构或同位素组成来追溯污染物来源。
2. 地球化学示踪技术:通过分析岩石、土壤和地下水中的同位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来追溯污染物的来源。
3. 水文地质示踪技术:通过对地下水系统的分析,包括水力、水文、地震、地形等多种因素,研究污染物在地下水充水中的传播规律和来源。
三、地下水环境污染源溯源技术的应用1. 地下水污染根源溯源地下水环境污染根源的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污染物来源、传播途径和污染机理等方面,为制定科学、有效的地下水治理方案提供资源依据。
2. 污染管控及修复地下水污染源溯源技术在污染管控及修复中的应用,可以对潜在污染源进行识别并进行有效隔离、处理和修复。
3. 地下水资源保护地下水环境污染源溯源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对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保护,使得地下水资源能够在真正的可持续性下进行开发利用。
四、地下水环境污染源溯源技术存在的问题1. 技术难度大地下水环境复杂,存在多种污染物,早期地下水摸底工作不完善,因此,精细化的地下水污染源溯源技术仍然具有极大的技术难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水有机污染研究进展宋晓薇1,张立宏1,赵侣璇1(1.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22)摘要:地下水是重要的水资源,地下水的有机污染已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重视。
本文主要论述了地下水有机污染的状况,并对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影响地下水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作用与因素、地下水有机污染自然衰减和主动修复技术等进行了讨论。
关键字:地下水,有机污染,污染来源,降解机理地下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饮用水源,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地下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且对水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在人类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各种有机废水的排放、生活污水管道滴漏、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下渗、地下输油管道的破裂、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等,都导致了地下水严重的有机污染。
有机污染物不仅种类繁多,而且由于其在水中的浓度一般很小,不易察觉,例行的水质分析不易检出。
而且,许多有机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影响,具有“三致”作用。
因此研究地下水有机污染状况,对地下水水质进行监测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措施以及修复已污染的地下水,已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1地下水有机污染状况1.1国外地下水有机污染状况关于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的研究,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发达国家已广泛开展。
1977年,美国缅因州Gray镇在饮用水井中发现8种以上人工合成有机物,从而导致16眼水井关闭。
到1986年,美国饮用水井中至少检出33种有机化合物[1]。
从污染范围来看,美国50个州均有微量有机污染的报道,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远远大于无机污染物的种类。
1987年美国地下水中已发现了175种有机化合物[2]。
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对全美农村地区1926眼生活饮用水井在1986~1999年间的检测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其中至少有一种VOCs检出的井为232眼,检出率为12%。
日本东京的地下水中于1974年首次发现有TCE存在。
随后的调查表明,日本15个工业城市的30%的水井受到TCE和PCE的污染[3]。
欧洲的地下水中广泛检出了农药,如莠去津[4]。
日本的问题对于迅速工业化的其它亚洲国家来说同样存在,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问题会变得明显。
1.2国内地下水有机污染状况在我国,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对京津唐地区地下水有机污染的初步研究表明,该地区地下水中有机物种类达133种[5]。
最近的成果表明,我国地下水中的单环芳烃、卤代烃、有机氯农药污染已不容忽视[6]。
根据1985年北京市高碑店污水系统污染综合防治研究报告,在北京市东南部污灌区浅水井和深水井中均检出有机物,其中,深水井中有机物58种,浅水井中有机物51种(如芳烃类、卤代烃类等)有害成分超标,其中不少是众所周知的致癌物(如三氯甲烷、苯等)。
而且多年的地下水监测资料表明,地下水质受污染程度有逐渐扩大和加重的趋势。
山东淄博市大武水源地是我国北方一个特大型裂隙岩溶水源地,近几年来,由于齐鲁石化公司的三十万吨乙烯厂区位于大武水源地地下水的补给迳流带上,厂区内土层厚度小,防污性能差,加上厂区污水排放管线、污水沟渠的泄漏以及跑、冒和突发性事故的发生等,使区内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石油类污染物的污染,部分水质已不符合饮用水标准[7]。
2地下水有机污染物及来源2.1地下水有机污染物的来源2.1.1有机物的天然来源在天然的水文地质条件下,当含水层与含油层、煤系地层有着密切的水力联系时,地下水便存在相应的有机污染质。
一般来说,绝大多数地区的地下水中至少存在着痕量天然有机化合物,其中主要是腐殖酸,特别是在森林草原地区,尽管它本身对地下水的污染并不突出,但它可导致和增加重金属以及其它有机物质在地下水中的活动性[8]。
2.1.2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氯代溶剂广泛应用于脱脂、干洗等现代工业中,对地下水质的威胁最大,普遍出现在城市地下水中。
山东的小清河发育于济南市玉符河睦里庄闸,由于济南、淄博两市大量工业污水排入该河,致使水质遭受严重污染。
但因沿河地区水源短缺,群众不得不靠小清河污水浇灌。
在以往的工作中,在污灌区的地下水里检出56种有机物,其中致癌物和致突变物各11种,致畸物和刺激性物各8种[9]。
2.1.3城市垃圾填埋在一些填埋场和堆放场,随着时间增长,场下的土壤对大部分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达到饱和,甚至过饱和,达到最大吸附容量后,污染物会沿着地下水流向作扇形扩散,从而造成地下水污染。
有研究表明,在距垃圾场最近的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含量和种类最多,离1000m处仍然存在有机污染物。
2.1.4石化污染在美国,空军基地地下水污染问题颇为典型[10]。
地下水中发现的污染物几乎代表了所有主要工业副产品,包括金属、挥发性及半挥发性有机物、石油烃、农药、多氯联苯、石棉、放射性物质及其它无机物。
最常见的有机污染物是石油烃和卤代溶剂,包括苯、甲苯、乙苯、二甲苯、三氯乙烯及有关溶剂。
地下燃料储存罐泄漏是导致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2.1.5农用化学药剂的施用农药也是一种全球性的地下水有机污染物。
意大利在1988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农药莠去津是地下水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除草剂,其它农药如西玛津、灭草松等也在地下水中有不同程度的检出。
在许多欧盟国家的水源中都检出了三嗪类农药,如莠去津(法、德、荷兰、挪威等)、灭草松(德、荷兰、瑞典)、2甲4氯(英、德、挪威、瑞典)[4]。
亚洲地区使用的农药超过300种,日本是单位面积耕地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印尼、南朝鲜、印度、中国也是主要用户。
但是,亚洲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几乎都未进行农药的常规监测[3]。
在中国,河北平原浅层地下水中已出现了大面积的有机氯农药污染[11]。
2.2地下水有机污染物的分类2.2.1溶解相液体(Non-NAPL)这类污染物的特点是易溶于水,污染地下水后会随着地下水流动而迁移,不会在污染源积累,造成持久性的污染。
主要包括从市政污水管道中泄露出来的污水、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可过滤的部分和天然的有机物污染源。
2.2.2轻质非溶解相液体(LNAPLs)LNAPLs主要是难溶于水的汽油类有机物:BTEX(Benzene,Toluene,Ethylbenzene,m,o,p-xylene)等单环芳烃,萘、蒽、菲等多环芳烃(PAHs),以及乙醇,MTBE(Methyltert-butyl ether)等汽油添加剂。
这类污染物进入地下水后,由于溶于水的部分较少,自身阻滞系数较高,因此不但会随着地下水流的方向迁移,还会在污染源处积累,造成长时间的污染。
2.2.3重型非溶解相液体(DNAPL)包括有机溶剂如氯苯、三氯乙烯(TCE)、四氯乙烯(PCE)等密度比水大且不易溶于水的有机污染物,进入地下水后,由于比水重向下移动,会在纵向上形成一条较长的污染带,同时有部分污染物随着水流迁移,横向上也会形成一条较长的污染带,在地下水中形成大面积的污染。
3.地下水有机污染的修复技术3.1污染物的自然衰减土壤、水体对各种有机物有一定的自净作用,能消化降解部分有毒污染物。
例如:PAHs和BTEX在地下水中的自然衰减,含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在浅层砂质含水层中的自然衰减,以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在包气带中的自然衰减等。
郑西来[18]等在大庆的研究表明:在原油渗透和降水淋滤作用下,石油绝大部分集中在0~30cm 深度的土壤表面,在50~70cm土层内几乎所有试验结果均达到或接近区域石油背景值。
张俊[19]等的研究表明:在通常情况下,地表的石油污染主要积累在30cm以上的土壤中,下渗的最大深度为80cm,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石油在土壤复杂的水-岩相互作用和有机-无机组分的相互作用的认识不足,或实验模拟时对各种条件的设定进行了某些不合理的简化,使实验和现场的应用研究结果有较大出入。
3.2抽出-处理技术抽出处理法(Pump&Treat)是治理地下水有机污染的常规方法。
该方法根据大多数有机物密度小而浮于地下水面附近的特点,抽取含水层中地下水面附近的地下水,从而把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带回地表,然后用地表污水处理技术净化抽取出的水。
为了防止大量抽水导致的地面沉降,或海水、咸水入侵,还得把处理后的水注入地下水中。
此方法应用初期取得了良好成效,后来随着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种类的增多,这种方法的弱点日益显现出来。
因为它能去除有机污染物中的NAPLs而对重非水相液体DNAPL的治理效果甚微。
此外,地下水系统的复杂性和污染物在地下的复杂行为常常干扰此方法的有效性。
例如,1994年对美国77个抽出处理系统的运行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只有8处是成功的,其余的69处均未达到净化目标[20]。
3.3渗透性反应墙技术渗透性反应墙技术是一种原位修复技术,在地下水中设置一道填充有反应介质的可渗透性墙,污染地下水通过墙体时,污染物与墙体中介质发生反应从而去除。
目前国内外渗透性反应墙技术研究最多的填充介质为零价铁,对有机氯溶剂污染,如TCE、PCE等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美国北卡罗来纳伊莉莎白城东南5km,地下水受到Cr6+和TCE的严重污染,1996年6月安装了一个长度为46m,厚度0.6m,埋深7.3m,使用450t铁屑作为反应介质,成功修复了被污染的地下含水层,其中,Cr6+由上游的10mg/L降为0.01mg/L,TCE由6mg/L降为0.005mg/L,该系统到现在为止十多年的时间内运行状况良好[21]。
3.4内在生物净化法内在生物净化(Intrinsic Bioremediation)是依靠天然微生物来降解已经排放到地下的污染物。
在该方法中,不需要加入电子接受体、营养物质或其它材料来激发天然微生物的降解性能。
在许多情况下,这种内在生物净化作用是一种附加的常规治理技术。
比如,在使用生物净化作用前必须清除那些对生物活动有毒性抑制作用的污染源。
同样,可用常规的抽出—处理系统来降低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浓度,抽出—处理后浓度较低的有机污染物就可由内在生物净化作用去完成。
尽管内在生物净化作用不涉及到现场人工控制,但它需要建筑设施和维护系统,比如通过污染区内的监测井来监测场地中污染物的分布和生物降解的标志化合物:溶解氧浓度、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pH值和营养物;通过污染区外的监测井来监测流入场地的污染物情况,确定是否应采用附加治理措施。
4.结语地下水是重要的水资源,特别是在水资源紧张的今天,地下水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对地下水资源保护的不够重视,导致了种种地下水污染的问题。
地下水污染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复杂性和危害性,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深入细致地开展了在地下水有机污染场健康风险评价方面的工作,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标准,我国也已开始这方面的研究,但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并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