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抽出处理污染地下水技术研究

合集下载

污染场地地下水抽出处理技术研究

污染场地地下水抽出处理技术研究

污染场地地下水抽出处理技术研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污染场地地下水问题日益凸显。

这些污染场地中,地下水往往受到严重污染,对周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

因此,开展污染场地地下水抽出处理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综述常见的污染场地地下水抽出处理技术,分析其优缺点,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创新点。

抽出处理技术是污染场地地下水处理的一种常见方法。

该技术通过抽水设备将地下水抽出,再经过物理、化学或生物处理方法进行净化。

抽出处理技术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易于实施。

然而,该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处理效率较低,可能造成二次污染等。

土壤修复技术是通过改变土壤性质或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降解和转化污染物,从而达到治理污染场地的目的。

该技术的优点在于治理效果显著,但治理周期较长。

近年来,针对污染场地地下水抽出处理技术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抽出处理方面,研究者通过优化抽水设备和处理工艺,提高了处理效率,降低了二次污染的风险。

研究者还尝试将抽出处理技术与土壤修复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综合治理方法,从而取得了更好的治理效果。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污染场地地下水抽出处理技术,即将抽出处理技术与纳米技术相结合。

该技术的创新点在于,利用纳米材料的高度吸附性能和催化降解能力,进一步提高污染物的去除效率。

同时,纳米材料还具有生物相容性好、稳定性高等优点,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抽出处理技术中存在的局限性。

未来,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纳米材料在污染场地地下水抽出处理中的应用。

例如,研发具有更高吸附能力和降解性能的纳米材料,提高污染物的去除效率;研究纳米材料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和归趋,以确保其应用的安全性;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抽出处理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等。

污染场地地下水抽出处理技术是解决地下水污染问题的关键。

本文综述了常见的抽出处理技术及其优缺点,介绍了近年来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创新点与展望。

抽出处理

抽出处理

基本构成
水力隔离
净化处理
水力隔离可控制污染地下水的流动,防止污染晕的持续扩展。三种主要的水力隔离方式:①只有一口抽水井; ②含有一个抽水井的地下排水廊道;③在围墙系统中设置一口抽水井。
降低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溶解浓度,以达到含水层净化的标准要求,或者处理抽出的水使其用于其他用途。
尽管水力隔离和净化处理可以单独实施,但更多的修复工作是将两者联合应用。当修复不可行时,主要的目 标可能是隔离;另外,在饮用水井遭受污染,但污染源不能确定时,优先处理水源以便于继续供水,即使此时含 水层仍处于污染状态。
扩散器对许多挥发性化合物的去除率可以达到70%~90%。在喷雾曝气法中,地下水通过池子或盆子上方的喷 嘴被分散成细雾,将挥发物分离到周围的空气中。该系统的缺点是很难收集和处理污染的空气流,如果当地条件 和规章要求这样做。然而,喷雾曝气法可以用于重新填充含水层,如果它在重新填充区的位置运行的话。
栅板曝气法不如其他汽提方法有效,它有时用于地下水的预处理。
抽出处理
地下水和土壤修复的传统技术
01 简介
03 抽取技术
目录
02 基本构成 04 处理技术
出处理
抽出处理是地下水和土壤修复的传统技术。污染的地下水被抽到地面,进行处理并且重新注入地下,或者排 放到地表水或污水处理厂中。可以用重新注入的方法激发原位生物修复,因为在处理后的地下水被重新注入回去 之前可以富含氧气和营养。该方法的关键在于井群系统的布置,井群系统要能高效地控制地下污染水体的流动, 而受污染水体抽出地面后的处理方法则和常规的水处理一致。
二相真空抽取(TPVE)是通过单一井抽取污染的空气和地下水的一种方式(Costa,1995)。真空器安装在一个 井上,该井穿过渗流区和地下水的区域。空气和地下水都被抽到地面,在地面它们被分离去处理。这种系统的优 点是它不要求各自独立的空气抽取井和地下水抽取井,并且地下水的抽取速率可以大大增加。“生物助长 (bioslurping)i是该技术的一种变化形式,用于抽取轻质非水相液体(LNAPLs),它漂浮在地下水的表面,并且 保留在渗流区(Baker,1996)。生物助长使用放置在井里的一根抽吸管,通过真空提取LNAPLs、地下水和污染的 蒸气。抽吸管可以升高或降低,以分别提取这些不同相的物质,也可以抽取它们的混合物。

地下水污染及治理技术研究

地下水污染及治理技术研究

地下水污染及治理技术研究地下水是地球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及人类活动的广泛影响,全球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

地下水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独有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对它的研究与治理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和技术挑战性。

本文将探讨地下水污染问题及其治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地下水污染的来源和类型地下水污染源可以分为点源和非点源两种。

其中,点源污染主要指容易定位的污染源,例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化学品的漏洞、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等。

非点源污染则泛指更难以准确定位的污染源,例如农业化学品、氮磷化肥、工业废气等。

地下水污染按照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有机污染:地下水中丙烯、乙烯、对二甲苯、三氯乙烯、苯、多环芳烃等化学物质。

2. 无机污染:地下水中痕量铁、锰、铜、锌、镉、铅等金属离子制成的污染物。

3. 微生物污染:地下水中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微生物。

4. 其他污染:地下水中常常出现非常规污染,如放射性物质、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等。

二、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现状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一直是世界环保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目前常用的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 物理治理:主要包括吸附、离子交换、气泡技术、膜技术、超滤技术等,通过物理手段对地下水进行去除杂质和污染物。

2. 化学治理:主要是利用化学方法将污染物与清水或其他化学试剂反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产物可以过滤掉,对地下水进行净化。

3. 生物治理:生物治理又分为生物吸附和生物降解两种技术,通过微生物的活动对污染物进行吸附与分解,达到净化地下水的目的。

以上治理技术均可单独应用或联合使用,针对不同的地下水污染类型和程度,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治理。

三、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存在问题虽然目前有多种先进的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但是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问题包括:1. 技术成本太高:大部分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的成本较高,对于少数污染源难以负担。

地下水污染抽出处理技术

地下水污染抽出处理技术
地下水污染抽出处理技术
Groundwater Pump and Treat
讲 解 人: 指导老师:
目录
CONTENTS
01 基本概念 Basic Concept
03 实施过程 Implementation Process
02 技术介绍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04 实际应用 Practical Application
复时间[2]。
之一
[1]陈秀成,曹瑞钰.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的进展.中国给水排水,2001,(4):4~9
[2]Fetter C W. Contaminants hydrogeology .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N.Y.,1993
6
系统构成和主要设备
系统构成包括地下水控制系统、污染物处理系统和地下水监测系统。
改善废水水质、降低
从井间逃逸。
水中有机物含量成为
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10
关键技术参数或指标
➢ 井群布局:天然地下水使得污染羽的分布出现明显偏移,地下水水流方
向被拉长,垂直地下水水流方向变扁。抽水井的最佳位置在污染源与污染
PART ONE
PART THREE
羽中心之间(靠近污染源,约位于整个
污染羽的三分之一处),并以该井为圆
P群AR布T局O和N抽E提速率。
➢ 含水层厚度:在承压含水层水头固定的情况下, 抽水时间和总抽水量都是随着承压含水层厚度 增加呈线性递增的趋势;当含水层厚度呈等幅 增加时,抽水时间和总抽水量都是呈等幅增加 趋势。
PART THREE
利用微生物处理废水 改善废水水质、降低 水中有机物含量成为 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3抽出处理污染地下水技术研究

3抽出处理污染地下水技术研究

抽出处理技术争论3. 1 技术根本原理地下水抽出处理技术是地下水污染场地修复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技术。

抽出处理技术原理( 图2) : 依据场地地下水污染范围,在污染场地布设确定数量的抽水井,通过水泵和水井将地下水捕获区内的溶解相抽取出来,然后利用地面设备处理; 将处理达标后的地下水回灌或排入管网。

地下水抽出处理技术的修复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把握污染晕的集中: 通过抽提地下水的过程转变了地下流场,通过该水力流场转变拦截污染的进一步集中。

2)移除地下水中溶解相污染物: 通过抽提作用将地下水环境中溶解相污染物质移至地表进展处理。

地下水抽出处理系统包括地下水抽出系统、污染物处理和排放系统和地下水监测系统。

主要设备包括钻井设备、建井材料、抽水泵、压力表、地下水水位仪、地下水在线监测设备、污水处理设施等。

3. 2 技术适用条件地下水污染把握修复承受地下水抽提处理技术的适用条件如下: 1)修复前提条件需将场地内污染源去除;2)适用于中至高渗透性含水层,一般要求k >103)较均质的地层条件;4)无需短时间内完成修复。

地下水抽提处理技术应用优势:cm /s;—51)修复技术工艺原理简洁,设备操作维护较为简洁;2)对含水层破坏性低;3)可直接移除地下水环境中污染物并同时把握污染物的集中;4)可以灵敏与其他修复技术联合应用。

地下水抽提处理技术应用的限制性因素如下:1)修复耗时长。

工程阅历一般要求孔隙水需置换上百次,才可使其中的污染物含量达标,耗时可能需要几年至几十年;2)修复的长期运行维护总费用大;3)可能促使污染物从上游迁移至下游;4)难处理含NAPL 或黏稠性较高的污染物;5)地层条件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影响较大;6)可能存在严峻的拖尾或回弹效应。

3. 3系统设计与运行抽出处理系统的设计关键在于合理的布置抽提井并将地下污染区污染物有效的抽出到地表进展处理。

表 2 中列出了用于评价抽出处理技术可行性和技术设计的需要猎取的场地相关资料[6]。

抽出处理技术在地下水污染修复工程中的应用

抽出处理技术在地下水污染修复工程中的应用

抽出处理技术在地下水污染修复工程中的应用【摘要】地下水污染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抽出处理技术作为地下水污染修复工程中的重要手段,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

通过抽出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地去除地下水中的有害污染物,促进地下水的净化和恢复。

本文从原理、应用案例、与其他修复技术的比较、优势和局限性等方面对抽出处理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

文章还就抽出处理技术在地下水污染修复工程中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抽出处理技术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抽出处理技术在地下水污染修复中的作用和价值,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抽出处理技术、修复工程、原理、应用案例、比较、优势、局限性、前景、建议1. 引言1.1 地下水污染及其修复意义地下水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水资源之一,被广泛用于供水、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等方面。

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地下水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包括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等污染物。

地下水污染的存在危及到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稳定,因此修复地下水污染成为当务之急。

修复地下水污染的意义在于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保障可持续的地下水资源利用。

一旦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将会造成水质恶化、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对社会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工作,不仅可以改善当地水质,净化环境,保护生态系统,还能够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地下水污染修复旨在恢复地下水的水质,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破坏,提高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率。

通过有效的修复工作,可以减少地下水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降低环境风险,保障地下水的安全可靠性。

地下水污染修复具有重大的环境和社会意义。

1.2 抽出处理技术介绍抽出处理技术是地下水污染修复工程中常用的一种技术手段,其主要原理是通过井点或井网将受污染地下水抽出至地面,再经过预处理、处理和后处理等环节进行净化处理,最终达到修复地下水污染的目的。

基于粒子群方法的地下水污染抽出–处理优化研究

基于粒子群方法的地下水污染抽出–处理优化研究

Advances in Geosciences 地球科学前沿, 2023, 13(8), 812-820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g https:///10.12677/ag.2023.138078基于粒子群方法的地下水污染抽出–处理优化研究刘世辉1,江思珉1*,刘 颖2,吴 超1,陆帅帅1,廖 婷31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水利工程系,上海 2上海同济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上海 3同济大学国际足球学院,上海收稿日期:2023年6月19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8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18日摘 要基于抽出–处理的污染地下水修复是一种有效的修复技术,具有简单易行、可控性强、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该方法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更直观的修复效果,提高污染地下水修复的效率。

同时,该方法可以为工程实践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提高修复效率和成本效益。

本研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污染地下水进行抽出处理,通过模拟地下水流动和污染物运移过程,预测了污染范围和程度。

接下来建立修复方案优化模型,考虑了不同目标函数对修复效果的影响,并采用粒子群方法进行方案的优化。

计算结果表明,粒子群算法与地下水流模拟程序(MODFLOW)和污染物运移程序(MT3DMS)的耦合可以实现合理的抽出处理方案,并设计出符合管理目标的修复系统,为地下水污染现场的修复提供科学的工程指导。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抽出–处理方法,模拟优化,粒子群方法,地下水修复Study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Pump and Treat Optimization Based on Particle Swarm MethodShihui Liu 1, Simin Jiang 1*, Ying Liu 2, Chao Wu 1, Shuaishuai Lu 1, Ting Liao 31Department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Shanghai Tongji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rporation Limited, Shanghai 3International Football Academy,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Received: Jun. 19th , 2023; accepted: Aug. 8th , 2023; published: Aug. 18th, 2023*通讯作者。

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现状与挑战

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现状与挑战

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现状与挑战地下水作为地球上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生态平衡以及经济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的推进以及农业活动的频繁,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修复地下水资源,各种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当前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现状进行详细阐述,并分析其面临的挑战。

一、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现状1、抽出处理技术抽出处理技术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地下水污染治理方法之一。

该技术通过抽水井将被污染的地下水抽出,然后经过地面上的处理设施进行净化处理,达标后再回灌到地下或者排放。

这种方法对于去除地下水中的溶解性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物等,具有一定的效果。

然而,抽出处理技术存在着处理成本高、影响地下水水位以及可能导致污染物扩散等问题。

2、原位化学氧化技术原位化学氧化技术是向地下水中注入强氧化剂,如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等,使污染物发生氧化反应,从而降低其毒性和浓度。

该技术对于处理有机污染物,如石油烃、氯代烃等,具有较好的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氧化剂的选择和注入量需要精确控制,否则可能会对地下水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3、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来降解地下水中的污染物。

这种方法具有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点,但修复周期较长,且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如温度、pH 值、营养物质等。

4、渗透反应墙技术渗透反应墙是在地下水流经的路径上设置一道填充有反应材料的墙体,当污染水流经墙体时,污染物与反应材料发生化学反应或物理吸附,从而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

该技术具有无需外加动力、运行维护成本低等优点,但反应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寿命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5、监测自然衰减技术监测自然衰减技术是在不对污染场地进行主动干预的情况下,通过对污染物的自然衰减过程进行监测,来评估污染的修复效果。

这种方法适用于污染程度较轻、自然衰减能力较强的场地,但需要长期的监测和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抽出处理技术研究
3. 1 技术基本原理
地下水抽出处理技术是地下水污染场地修复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技术。

抽出处理技术原理( 图2) : 根据场地地下水污染范围,在污染场地布设一定数量的抽水井,通过水泵和水井将地下水捕捉区内的溶解相抽取出来,然后利用地面设备处理; 将处理达标后的地下水回灌或排入管网。

地下水抽出处理技术的修复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控制污染晕的扩散: 通过抽提地下水的过程改变了地下流场,通过该水力流场改变拦截污染的进一步扩散。

2) 移除地下水中溶解相污染物: 通过抽提作用将地下水环境中溶解相污染物质移至地表进行处理。

地下水抽出处理系统包括地下水抽出系统、污染物处理和排放系统和地下水监测系统。

主要设备包括钻井设备、建井材料、抽水泵、压力表、地下水水位仪、地
下水在线监测设备、污水处理设施等。

3. 2 技术适用条件
地下水污染控制修复采用地下水抽提处理技术的适用条件如下:
1) 修复前提条件需将场地内污染源去除;
2) 适用于中至高渗透性含水层,一般要求k >10 -5 cm /s;
3) 较均质的地层条件;
4) 无需短时间内完成修复。

地下水抽提处理技术应用优势:
1) 修复技术工艺原理简单,设备操作维护较为容易;
2) 对含水层破坏性低;
3) 可直接移除地下水环境中污染物并同时控制污染物的扩散;
4) 可以灵活与其他修复技术联合应用。

地下水抽提处理技术应用的限制性因素如下:
1) 修复耗时长。

工程经验一般要求孔隙水需置换上百次,才可使其中的污染物含量达标,耗时可能需要几年至几十年;
2) 修复的长期运行维护总费用大;
3) 可能促使污染物从上游迁移至下游;
4) 难处理含NAPL 或黏稠性较高的污染物;
5) 地层条件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影响较大;
6) 可能存在严重的拖尾或回弹效应。

3. 3 系统设计与运行
抽出处理系统的设计关键在于合理的布置抽提井并将地下污染区污染物有效的抽出到地表进行处理。

表 2 中列出了用于评价抽出处理技术可行性和技术设计的需要获取的场地相关资料[6]。

主要介绍地下水抽出处理系统设计与运行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包括抽提井的布设、地下水抽提处理运行优化措施、抽出后地下水的处理、修复过程的监测及拖尾和反弹效应。

表 2 抽出处理系统需获取的场地相关资
3. 3. 1 抽提井的布设
抽提井的合理布设是场地地下水抽出处理设计的关键环节。

抽提井/注入井的布设主要参考两方面依据:
1) 参考以往类似成功修复案列的布井方式;
2)采用数值模拟软件,根据场地特征资料,模拟不同抽水方式下污染物的抽提效率,选择最优布井模式。

Satkin 等[7]利用美国地质局MOC 模型在不考虑拖尾和反弹效应的情况下,预测了不同重要的水文地质参数( 水力梯度、水位泄降和水平弥散系数) 对7 种不同布井方式的污染物去除效率的影响。

7 种布井包括单井( single) 、一抽一注( doublet) 、中心线抽( centerline) 、一抽二注( 3-spot) 、一抽四注( 5-spot) 、三抽三注 ( double triangle ) 和二抽二注( double cell) ,布设方式参见图3。

结果显示:
1) 在低水力坡度条件下,3-Spot、doublet、double cell 皆能有效降低整治时间及地下水抽除量;
2) 在高水力坡度及泄降条件下3-Spot 布井方式的修复效果最佳;
3)在高、低水力坡度条件下,Centerline 布井方式皆能有效移除99% 污染物;
4) 5-Spot 布井方式下修复效果最差;
5) 在高水力梯度、低水位泄降及水平弥散度高的条件下,所有布井方式修复效果均不佳。

综上所述,一般情况下,中心线抽和一抽二注为优选布井方式。

3. 3. 2 地下水抽提处理技术优化措施
由于场地地下环境的复杂性及场地污染的特征各异,地下水抽提处理工程实施需根据抽提处理运行过程中的情况反馈动态地优化布井位置、花管段位置和抽水率等运行参数,以提高抽提处理效率。

根据发达国家相关研究及工程经验,对地下水抽提处理技术的优化措施总结如下:
1) 兼顾污染源的去除和污染晕的控制。

地下水抽提处理的首要设计原则便是达到污染源的去除和污染晕的控制,此处污染源指场地地下水污染的源头或者为场地污染最严重的区域。

Hoffman在美国LLNL 场地,抽提井的布置方式为在地下水污染晕内下游边缘区域设置一排抽提井,同时在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内均匀布设抽提井以去除高浓度污染地下水,从而避免进一步扩散至周边区域。

[8]
2) 分阶段建井。

采用分阶段建井的方式,可以根据前一阶段的抽水监测数据随时调整优化后一阶段的布井及抽水方式。

3) 脉冲式抽水。

由于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一直在进行交替迁移转化,当地下水中污染物被抽出后,土壤中的污染物又会不断地溶解进入新补充的地下水中。

因此,在抽提过程中,采用脉冲式的抽水方式,有利于将地下水中污染物抽出,提高修复效率。

3. 3. 3 抽出后地下水的处理
抽出后的地下水采用地表废水处理方式进行处理,处理方法主要采用生物法和物理化学法两类。

根据美国环保署EPA 归纳总结,抽出后的地下水处理方法主要有:
1) 生物法: 最常用的处理技术包括活性污泥处
理系统、SBR序批式处理系统、活性炭-活性污泥处理系统、旋转式生物反应器、好氧流化床等。

2) 物理化学法: 最常用的处理技术包括空气吹
脱、活性炭吸附、离子交换、反渗透、化学沉淀、化学氧化、过滤和紫外线氧化等。

3. 3. 4 修复过程的监测
抽提处理监测系统的设计是抽提处理技术的重要环节。

监测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水位水量监测和水质监测两部分。

1) 水位水量监测。

抽出处理系统主要在修复区域内及修复边缘设置监测井,通过地下水位的定期监测,定期绘制地下水流场图,确保场地内抽提井的运行泄降影响范围覆盖整个修复区域。

同时,定期监测评估含水层出水量及各抽水井抽水量。

分析评估监测数据并不断调整优化抽提井布设和运行参数。

2) 水质监测。

水质监测包括含水层水质监测和地表处理系统进出水质监测。

含水层地下水水质监测包括监测污染源,污染晕上、中、下游及周边地下水水质。

监测项目包括: 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 是否有NAPL 的存在及其厚度; 可能影响地表处理系统的化学物质含量,如铁离子; 重
要化学反应因子,如溶解氧、二氧化碳、生物降解反应产物含量等。

地表水进出口水质的监测指监测废水处理设施进、出口的水质,以确保处理系统的运行效果和处理出水达标。

此外,可通过采样分析修复区含水层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以监测修复区中未溶解的污染物含量和消减量。

3. 4 拖尾与反弹效应
拖尾和反弹效应是指地下水抽出处理系统处理地下水污染物浓度降低至一定浓度后,继续处置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却难以继续下降至目标值以下,而当停止修复操作后,地下水中浓度又会有一定程度的反弹,如图4 所示。

拖尾和反弹效应是地下水抽出处理技术中常见的问题,也是地下水难以处理达标的重要障碍。

图4 地下水抽出处理系统拖尾和反弹效应示意
造成拖尾和反弹效应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非溶解相污染物或NAPL 的存在: 当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降低时,由于浓度梯度的驱动,非溶解相污染物又逐渐溶解进入地下水中。

当地下水快速流动时,溶解效应不明显,流速慢时,非溶解相污染物与地下水接触时间增加,溶解现象更为明显,造成反弹现象。

2) 污染物的脱附作用: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易
于吸附污染物,当地下水中浓度降低时,被吸附的污染物脱附进入地下水。

3) 扩散作用: 地下环境中由于优先通道的存在,
地下水流速不同,流速慢的区域污染物被滞留的可能性更大,且脱附和溶解效应较为明显,所以流速不同的区域中污染物的扩散作用也是产生拖尾和反弹效应的重要因素。

4 结论与建议
1) 抽出处理技术作为地下水修复中最为常用的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修复技术工艺原理简单、设备操作维护较为容易、对含水层破坏性低、可直接移除地下水环境中污染物并同时控制污染物的扩散、可以灵活与其他修复技术联合应用等。

2) 抽出处理技术具有一定的技术限制,如修复耗时长、修复的长期运行维护总费用大、可能促进污染物从上游迁移至下游、难处理含NAPL 或黏稠性较高的污染物、地层条件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影响大、可能存在严重的拖尾或反弹效应等。

3) 鉴于地下水抽出处理技术的优势及限制,当场地地下水污染物浓度较低时,不建议采用抽出处理技术; 当场地污染浓度较高时,且场地地质条件满足抽出处理前提时,修复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建议采用抽出处理技术控制污染的扩散和降低污染物浓度,后续可配合原位修复或MNA 等,使污染浓度达标; 当修复时间较为紧迫时,可选择多相抽提与抽出处理技术相结合,同时可配合污染阻隔方式控制污染风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