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总结2016汇总
生态学知识小结

绪论1.生态学研究对象:种群: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群体群落:同一地域中,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复合体生态系统:同一地域中,生物群落+非生物环境复合体生物圈:地球上全部生物+一切适合于生物的栖息场所2.生态学基本原理第一章生态系统复习题1.(△)什么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包括哪些组成成分, 其结构和和功能有哪些?①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
②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部分。
非生物环境包括驱动整个生态系统运转的能源和热量等气候因子、生物生长的基质和媒介、生物生长代谢的材料三方面。
③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两方面的内容。
形态结构指生态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配置、质地与色彩。
营养结构是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和非生物紧密结合起来,构成以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为中心的抽象结构。
④生态系统主要有4个方面的功能,即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生态系统服务。
2.解释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的含义。
不同类型的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意义?食物链(food chains):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在生态系统内不同生物间传递的关系。
食物网(food web):食物链之间形成的网状结构。
生态系统稳定,生物种类丰富,食物网越复杂。
营养级(trophic level):一个营养级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指某一层次生物与另一层次生物的关系。
3.试列举出常见的初级消费者和二级消费者、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
4.(△)请简述生态效率及生态金字塔,并说明在每个较高营养级上生物量为什么减少。
生态效率(ecological efficiency):在能量流动中,能量的利用效率,能量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比率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用来形象描述各营养级之间量的关系,包括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
生态学总结

绪论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organisms)与环境(environment)间相互关系的科学(E.Haeckel,1866)。
环境包括无机环境(光照、水分、温度、土壤等)和有机环境(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 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E.P.Odum,1956)。
3.生态学的分支学科1)按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2)按研究对象的生物分类划分: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人类生态学3)按栖息地划分:陆地草地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荒漠生态学冻原生态学水体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湿地生态学4)按交叉的学科划分: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地理生态学生理生态学进化生态学行为生态学分子生态学4.Aristotle (384-322BC)《动物志》 Ernst Haeckel (1834-1919)提出生态学定义5. “四大学派”北欧学派:由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R.Sernauder创建。
以注重群落分析为特点。
法瑞学派:代表人物J.Braun-Blanquet和瑞士的Rubel 。
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类型,建立植被等级分类系统。
英美学派:代表人物F.E.Clements和A.G.Tansley。
以研究植物群落演替和创建顶级群落而出名。
前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和优势种。
重视植被生态、植物地理与植被制图。
6. J.Braun-Blanquet植物区系《植物社会学》 F.E. Clements顶级学说《植物的演替》 F.E. Clements顶级学说《植物的演替》第一章1.环境: 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环境按性质分:自然环境、非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按环境主体分:人类环境、自然环境按范围分: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按性质分: 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3.生态因子: 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以及其它相关生物等。
生态学学习总结研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观点总结

生态学学习总结研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观点总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探索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的方法。
生态学的学习让我对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对我在生态学学习中所得到的观点和体会进行总结。
首先,生态学学习使我认识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生物种群和生物个体以及它们的非生物环境组成。
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通过能量和物质的转化与循环相互联系,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网络。
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意味着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看作是独立的个体,而是要考虑到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例如,一个物种的增加或减少可能会引起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动态平衡失调,导致连锁反应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因此,要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我们需要全面了解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其次,生态学学习使我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
例如,过度的森林砍伐、水土流失、化学物质的排放等都对生态系统的稳定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生态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类与自然环境应该形成相互支持的关系,而不是单方面的剥削和破坏。
只有在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另外,环境保护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
在生态学学习中,我了解到环境保护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保护自然资源、减少污染、节约能源等。
例如,要保护森林资源,我们应该加强森林保护、合理利用,避免过度砍伐和滥伐。
要减少污染,我们需要控制工业废水和废气的排放,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
要节约能源,我们应该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生态学学习使我对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要求我们综合考虑各种生物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学各章小结整理

生态学课后小结题型:单选20分,填空20分,多选10分,名词解释15分,问答20分,综合分析15分绪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分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按生物组织划分,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研究对象是有机体(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态学是在很广泛的尺度上进行研究的。
现代生态学承认的尺度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生态学研究的方法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1 生物与环境环境的概念是对应于特定主体而言,因此不同学科对环境的范围有不同的理解。
生物生活的环境,是指生物体周围影响该生物生存的全部因素。
环境可以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影响了生物的生存与分布;小环境直接影响到生物的生活,更受生态学研究重视。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环境中有多种多样的生态因子作用于生物。
每种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综合性地对生物作用。
生态因子有主次之分,并非等价的,并有阶段性作用,有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环境生态因子影响了生物的发育、生长、繁殖和生存,生物的存在又改变了生态环境。
最小因子定律指出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的生态因子,成为该生物生存的限制因子。
’事实上,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生物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都成为限制因子。
当一种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密度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二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影响该种生物的生存与分布。
生物的生态幅反映了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通过生物驯化和维持体内环境稳定,可调整和扩大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提高适应能力。
2能量环境太阳辐射能到达地球表面,带来光和热,成为地球上的能量环境。
由于太阳高度角大小不同,地球轴心倾斜的位置、地面的海拔高度、朝向和坡度等不同,导致地球表面不同纬度、不同海拔、不同季节,太阳辐射的时间、强度及光质呈昼夜节律及年周期性变化。
生态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中

生态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中一、生态学的概念和分类1. 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包括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演替过程、生物群落的形成和演变等内容。
2. 生态学的分类(1)种群生态学:研究同一生态系统或生态环境中的各个物种的数量、分布、生存策略等。
(2)群落生态学:研究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征、物种间的相互关系和共同适应环境的特征。
(3)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物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4)景观生态学:研究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 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种类的生物组成的,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2)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态系统中包括多种不同类型的物种,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3)生态位:生物种类之间的角色和地位,包括它们在食物链中的位置、生活空间的利用等。
2. 生态系统的功能(1)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产生、转移和利用的过程。
(2)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各种元素、化合物的循环过程,如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3)稳定性:生态系统对外部干扰的抵抗能力和恢复能力,包括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1. 生态环境的保护(1)资源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限制过度开发和消耗。
(2)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制定环保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进行惩罚和制裁。
(3)环境监测和评估: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2. 生态环境的修复(1)生态恢复:对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恢复其原有的功能和稳定性。
(2)土地整治:对受到土壤退化和水土流失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其肥力和生态功能。
(3)水体治理:对受到污染的水体进行治理和净化,恢复其清洁和健康状态。
四、生物多样性和生物保护1.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1)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生态学复习总结资料.doc

生态学(第三版)—杨持(至编)第一章绪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各学派的特点:①北欧学派;以注重群落分析为特点;②法瑞学派,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类型,建立了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③英美学派,以研究植物群落的演替和创建顶级学说而著名;④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和优势种,建立了一个植物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现代生态学的特点:研究层次上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更新;研究范围扩展(以人类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态学研究更为突出)。
21世纪生态学的研究特点:更加紧密的结合社会和生产之中的实际问题,不断突破其初始时期以生物为中心的学科界限,向解释社会的当前面临的问题发展,并在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1世纪生态学发展的战略目标:促进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科学决策;推进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学研究;促进文化交融,创建一个前瞻性的国际生态学。
第二章I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主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环境因子: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环境因子分类: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火和生物因子。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如温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如下方面: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和补偿作用。
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和影响。
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例如生物能够生长发育,是依赖于气候、地形、土壤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1)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它生态因子发生改变,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改变。
生物生态知识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生物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涵盖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多个方面。
本文旨在对生物生态学的基本知识进行总结,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1. 生态系统组成: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内的生物种群以及非生物环境组成。
2.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由多种生物种群组成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生物群体。
3. 生物种群:生物种群是指在同一地区、同一时间内,具有相同种类的生物个体组成的群体。
4. 非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水分、光照等自然条件。
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 能量流动特点: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并且具有不可逆转性。
2. 能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是描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的图形,分为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个层次。
3. 生态系统能量来源:太阳能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来源。
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 物质循环特点:物质循环是循环往复的,具有全球性。
2. 物质循环过程:生物体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过程,将无机物质转化为有机物质,又将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实现物质的循环。
3. 生态系物质循环类型:包括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循环、水循环、碳循环等。
五、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 信息传递方式: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方式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2. 信息传递作用: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的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 生态系统稳定性类型:包括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
2. 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包括生物多样性、环境因素、人类活动等。
七、生物多样性保护1. 生物多样性价值: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2. 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等。
八、结论生物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对于人类了解自然、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学经典总结

⽣态学经典总结第⼆章种群⽣态学种群⽣态学是研究⽣物种群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种群不仅是构成物种的基本单位,⽽且也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本章概要2.1 种群的基本概念2.2 种群的基本特征2.3 种群的数量动态种群的密度和分布种群统计学种群的增长模型⾃然种群的数量变动⽣态⼊侵2.4 种群调节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内源性⾃动调节理论2.5 集合种群的概念2.6 ⽣活史对策2.7种内与种间关系什么是种群,有哪些重要的群体特征?2.1 种群的基本概念种群的概念:population 是在同⼀时期内占有⼀定空间所谓同种⽣物个体的集合。
群体的特征种群是由许多个体集合⽽成,但并不是个体的简单组合,除了与组成种群的个体具有类似的⽣物学特征外,如⽣长,分化(性别),进化,死亡等,还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群体特征。
例如出⽣率,死亡率,平均寿命,年龄结构和性⽐等。
4、种群、物种与群落的关系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在⾃然分类系统中,只有种是真实存在的,⽽种群则是物种(species)在⾃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种群与群落的关系:从⽣态学观点看,种群是群落组成的基本单位.三、单体⽣物(Unitary organism)或构件⽣物(modular organism)组成。
单体⽣物:个体由⼀个受精卵直接发育⽽来,其形态和发育可以预测,如哺乳类、鸟类、两栖类和昆⾍等;构件⽣物:⼀个合⼦发育成⼀套构件组成个体。
如⾼等植物。
2.2 种群的基本特征⾃然种群应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①空间特征,即种群有⼀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式;②数量特征,即种群具有⼀定的密度、出⽣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③遗传特征,即种群具有⼀定基因组成,即系⼀个基因库,以区别其他物种。
2.2.1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density)是指单位⾯积或体积内种群的个体数量,也可以是⽣物量或能量。
⼀、绝对密度:单位⾯积或空间的实有个体数.绝对密度的测定⽅法:1.总数量调查法:计数某地段中某种⽣物个体的全部存活数量,然后将其总个体数除以该地段总⾯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3. 全球变暖:是指地球表层大气、土壤、水体及植被温度年际间缓慢上升。
4. “温室效应”假说:即大气中对地表长波反辐射具有吸收屏蔽作用的气体浓度增加,使较多的辐射能被截留在地球表层而导致温度上升。
这些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
5. 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氟利昂和臭氧等。
6. 全球变暖导致的严重后果: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使许多沿海和低洼地区被淹没;物种灭绝,尤其是极地和高山生物的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造成某些疾病发病率升高(如血吸虫,杆状痢疾、钩虫、雅司病和霍乱等);大大影响食物生产和稳定性,农业生产力和贸易都可能收到影响;影响温带地区国家的能量供求。
7. 酸雨: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pH小于5.65的雨称为酸雨,此外还有酸雪、酸雾。
8. 引起酸雨的主要物质是人为排放的SOx(SO2,SO3)(化石燃料燃烧)和NOx (NO、NO2)(机动车排放和硝酸基化肥)。
10. 臭氧对太阳的紫外辐射有很强的吸收作用,能有效地阻挡对地面生物有伤害作用的短波紫外线,因此被称为地表生物的“保护伞”。
11. 臭氧洞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人工合成的一些含氯和含溴的物质,如氟利昂和哈龙14.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5.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方面,即经济持续、环境持续、社会持续。
第二章生态系统0.系统的基本性质1. 系统功能整合作用: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它各组分功能的相加,而是一种集体效应,既有各组分的功能,又有各组分之间交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这种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特性称为系统功能整合作用。
4.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存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5. 生态系统4个基本组成成分: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6. 就营养方式来说,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等4个基本成分所组成。
7.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9. 生态系统的类型:生物圈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
10. 按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划分:自然、半自然(驯化)、人工11. 生物圈也叫生态圈,它由大气圈下层、水圈、岩石圈以及活动于其中的生物组成。
从距地球表面23km的高空,到地表以下11km的深处,都属于生物圈的范围。
13. 湿地系统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14.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15. 湿地的效应:调节水循环,湿地还可以容纳地下水和地面水,具有排洪、蓄洪功能;净化环境,湿地成为“自然之肾“,在水分和化学物质循环中具有一定功能,并在下游作为自然和人类废弃源的接收器的功能;调节气候;提供水产,工农业用水。
16. 湖泊湿地是地球上淡水的主要贮存库。
18. 按地带性的气候特点和相适应的森林类型,可分为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针叶林。
19. 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效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增加降雨;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净化空气,防治污染;减低噪音,美化景观;提供燃料,增加肥源22.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是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
产品是在市场上用货币表现的商品,如食物、原材料等;服务是不能在市场上买卖,但具有重要价值的生态系统性能,如净化环境、保持水土、减轻灾害等。
第三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3. 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为生境。
4. 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通常可将生态因子归纳为5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5. 环境对生命系统的影响称为生态作用。
生命系统改变其自身的结构与过程以便与其生存环境相协调的过程称为生态适应。
而生物反过来对环境的影响和改变称为生态反作用。
举例6. 限制因子: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发展的多种生态因子,当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该因子即为限制因子。
⑴限制因子是相对的。
生态因子:不足,不能满足生物的需要量;过量,难以同其他因子配合,对生物产生不良影响;量合适时,其他因子则上升为“限制因子”。
⑵限制因子是局部性和暂时性的。
⑶限制因子并不等同于主要作用因子7 生态因子综合作用定律10. 我国东半部自南向北依次分布的森林特征为: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林和寒温带针叶林。
13. 生物钟现象:生物的生命活动随生态因子周期性变化而表现出严格的节律性。
常见的生物节律现象如植物的开花光周期,候鸟迁飞,鱼类洄游、昆虫繁殖及动物冬眠等。
14. 耐性定律也称谢尔福德耐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
1913年美国生态学家 Shelford经过大量的调查后指出,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有一个最小量和最大量的界限,生物只有处于这两个限度范围之间才能生存,这个最小到最大的限度成为生物的耐性范围。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存在耐性限度的法则称为耐性定律。
16. 生态幅: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17. 胁迫:自然界中的生物并非都在环境因子的最适范围内生存,在适宜区之外到最低点或最高点之间的区域称为耐受区,此时生命活动要遭受一定程度的限制,即胁迫21. 驯化:如果一个生物体长期生活在偏离它的最适生存范围一侧的环境条件下,其生态幅的位置就可能偏移,产生一个新的最适生存范围和适宜范围的上下限,即发生了驯化。
22. 内稳态:任何生物体在外界条件变化较大的情况下都具有维持体内理化状态相对稳定的能力。
内稳态是生物对多变的外部环境的主动适应。
24. 适应组合:由于生态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关联性、协同性和增效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通常并不仅仅表现为形态适应、或生理生化适应、或行为适应一种机制,往往要涉及一组(或一整套)彼此相互关联的适应性,这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称为适应组合。
25. 趋同适应:不同生物适应相同环境产生了相同的适应叫趋同适应26. 生活型: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或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27. 生活型是种以上的分类单位28. 按植物的大小、形状、分枝以及生长周期长短等,分为:乔木、灌木、半灌木、藤本、多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及垫状植物29. 饶基耶尔的生活型系统,按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高低和保护方式,分为:①高位芽植物:这类植物的芽和顶端嫩枝位于离地面较高处的枝条上,如乔木、灌木和一些生长在热带潮湿气候条件下的草本等。
②地上芽植物:位于地表或接近地面处,受土表的残落物保护,或受积雪保护。
③地面芽植物:这类植物在不利季节,植物体地上部分死亡,只有被土壤和残落物保护的地下部分仍然活着,并在地面处有芽。
④地下芽植物:这类植物度过恶劣环境的芽埋在地面以下,或位于水体中。
⑤一年生植物:以种子形式度过不良季节。
30. 趋异适应:同种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产生了不同的适应叫趋异适应。
31. 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条件或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32. 就植物来说,可以根据形成生态型的主导因子,将植物生态型分为三类: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33. 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35. 植物长期适应一定光照强度便形成了不同的光强生态类型: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和耐阴植物。
36. 根据植物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日中性植物。
37. 长日照植物:日照时间超过一定数值才能进行生殖诱导并开花,否则只进行营养生长。
如:凤仙花,冬小麦,大麦,油菜和萝卜等。
38. 短日照植物: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在长日照下只进行营养生长。
如:牵牛、水稻、玉米、棉花等。
39. 温度系数(Q10):表示温度对生物生长或生化反应速度的影响程度,即温度每升高10℃生长或反应速度增加的倍数。
40. 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称为酶活性的三基点温度41. 植物对低温的适应:形态,生理生化适应42. 内温动物对低温的适应43. 有效积温法则: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这个总热量可用有效积温表示。
44. 有效积温: N(T-C)=K K为有效积温;N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C为发育起点温度;44. 有效积温法则的实际应用: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可作为农业规划、引种、作物布局、预测农时的重要依据;预测害虫来年发生程度;利用天敌昆虫进行害虫防治时,可以用来计算天敌昆虫合适的释放时间。
46. 物候:植物适应一年中的气候条件的季节性变化,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规律。
49. 海洋生活的动物和淡水动物对水环境的适应。
50. 对水因子不同适应的植物类型--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旱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少浆植物,多浆植物)第四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1. 生物种群:特定时间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称为生物种群。
5. 生态密度:是指单位栖息空间(种群实际所占据的有用面积或空间)内的个体数(或生物量)。
8. 年龄结构:各个年龄或年龄组在整个种群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形成一定的年龄结构。
9. 年龄结构的类型:从生态学的角度,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和衰退型种群。
12.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14. 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在无限制环境条件下,种群增长率决定于年龄组成和各年龄群的特殊增长率。
对于某一种群来说,不同的年龄构成表现出不同的增长率,当建立了稳定)又称为生物潜能。
的年龄分布时,其稳定的相对增长率称为内禀增长率(rm15. 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某种群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即一个有限的环境中所能稳定达到的最大数量(或最大密度),称为系统的环境容纳量,常用K表示。
17. 种群增长的基本理论模型。
(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蒂增长)。
(1)种群在无限环境中的指数增长在无限环境或近似环境条件下,一些种群的数量按指数增长,其增长曲线如“J”形,所以也称为J-型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