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湿痹的治疗介绍

合集下载

风寒湿痹辨治之我见论文

风寒湿痹辨治之我见论文

风寒湿痹辨治之我见摘要:作者对数百例患者的分析发现气虚之人多患着痹,治以补气健脾佐以除湿散寒除风通络止痛,方用补中益气丸加减;阳虚之人多患痛痹,以温阳散寒佐以祛风除湿止痛之法以阳和汤进退;血虚、阴虚之人多患行痹,血虚者以补益养血、通经活络佐以祛风除湿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四物汤增损,阴虚者以滋阴养血除风通络、祛湿止痛之法,方用六味地黄汤出入。

关键词:风寒湿痹;辨治;虚【中图分类号】r256.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099-02痹证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痛、屈伸不利,甚者关节变形的一种疾病。

在分型上有风寒湿痹与热痹之分。

本文仅探讨风寒湿痹之辩证与治疗。

前者以风、寒、湿邪之偏盛又有行痹、痛痹、着痹之不同、笔者多年来治疗风寒湿痹是以气、血、阴、阳四虚辨治为主,收到满意的效果。

现介绍如下:1 气虚型1.1 诊断要点:患者有气短乏力、食少便溏、食后腹胀、面色萎黄;妇女白带增多;并有肢体、关节、肌肉、筋骨感到沉重、麻木、肿胀、疼痛、缠绵难愈。

舌白,或有齿印、或白腻,脉象可见濡、缓、沉、迟、虚或兼弦、紧等。

1.2 治则:补气健脾,佐以除湿散寒祛风止痛之品。

1.3 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加减。

1.4 病案举例:赵××,男,32岁。

患者为一名矿工。

在井下连续作业半年后,右膝关节感到疼痛,经用消炎药物与强的松类药物后,有所缓解,以后复发再用此药已不见效,特来我处求治。

现两膝关节均痛,并有重着沉困感,下肢稍有浮肿,并伴有倦怠乏力,纳差便溏,舌白腻,脉濡缓。

1.5 辨治:脾虚失运,湿邪闭阻经络所致。

1.6 用药:棉芪30克,党参20克,炒白术15克,云苓30克,当归15克,鸡血藤30克,木瓜30克,玉米30克,防己15克,地风12克,年见15克,羌活15克,川草乌各8克,伸筋草20克,甘草10克。

附子治疗案例

附子治疗案例

附子治疗案例
附子,又名附子绵,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温阳散寒、祛风除湿、止痛安胎的功效。

在中医药中,附子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胃寒呕吐、腹痛腹泻、阳痿不育等疾病。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附子治疗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附子的临床应用。

案例一,风寒湿痹。

患者李某,男,45岁,因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寒热循环,舌苔白腻,脉浮紧等症状就诊。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辨证为风寒湿痹。

方药选用附子10克,
细辛10克,桂枝10克,独活10克,甘草6克。

连服7天,症状明显好转,关节
疼痛减轻,活动灵活。

案例二,胃寒呕吐。

患者王某,女,30岁,因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沉紧等症状就诊。

辨证为胃寒呕吐。

方药选用附子6克,干姜6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

连服
5天,症状明显改善,食欲增加,恶心呕吐减轻。

案例三,阳痿不育。

患者张某,男,40岁,因阳痿不举,精囊痛等症状就诊。

辨证为肾阳不足,方药选用附子10克,肉桂10克,仙茅10克,枸杞子10克。

连服10天,症状明显
改善,阳痿不育症状减轻。

综上所述,附子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
医生的建议用药,避免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同时,对于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应慎重使用附子,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附子作为一味中药材,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慎重
对待,避免出现不良后果。

希望本文所述的附子治疗案例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在使用中药时能够谨慎对待,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中医治疗风湿病有哪些方法

中医治疗风湿病有哪些方法

中医治疗风湿病有哪些方法从中医角度,风湿病又被称为痹病、痹症,主要是由于人体脏腑功能失调、邪气入体导致正气不足,痰浊瘀血留滞,引发经脉气血不通。

患者症状包括关节麻木、疼痛、屈伸难度大,严重情况会导致关节变形、肢体痿废不用等。

风湿病多发与皮肉脉筋骨,存在渐进性、慢性、反复发作等特点,属于疑难杂症的范畴。

1中医在风湿病治疗中的作用1.1可以辨证施治与西医治疗相比,辨证施治是中医最显著的特点,能够从患者个体出发,为患者开具适合的治疗方案。

对于风湿病患者,中医治疗中应该全面系统评价患者邪正盛衰情况,强调治病求本,能从疾病本质入手,同时也关注疾病表象,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1.2减缓疾病进程风湿患者早期往往会出现关节疼痛现象,有时候西医治疗不见效的情况下,中医中药可以发挥效果,改善患者症状,减轻患者关节疼痛问题。

以现代医学药学角度来说,大多数祛风湿的中药与非甾体类西药具有同等的抗炎、镇痛效果,都能够在短时间帮助患者减轻关节疼痛状况,从而减缓疾病发展的进程。

1.3无毒副作用毒副作用小是中医治疗风湿病的显著优势。

相对而言,风湿病患者采用西医治疗往往短时间见效明显,但同时西药(尤其是激素类药物)往往存在较大的副作用,会引发一定的不良反应。

而中医治疗中,采用天然中草药进行治疗,副作用减少,能够减轻免疫抑制剂、激素药物等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反应。

1.4有利于患者免疫功能调节大量临床实践表明,中医中药在风湿免疫疾病治疗方面有很大优势,不仅体现在临床症状方面,同时可以改善体液免疫、调节细胞免疫,对疾病进程能够进行有效控制。

2中医治疗风湿病的几种方法随着中医事业发展,传统中医手段逐渐与现代化科学结合起来,形成功能更加强大、效果更加明显的中医疗法。

在风湿病治疗方面,常用的中医疗法包括;2.1九转逐痹分型疗法将传统的中医九转逐痹分型疗法与纳米微孔关节净化技术结合起来,能够根据患者个体差异不同,坚持“一病一方”的原则,能够实现精准送药,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痹证

痹证

痹症掌握内容:痹症的概念,痹症的证型,治则及治疗代表方1.痹症的概念:痹症是指人体肌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处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2.常见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增生性骨关节炎等3.病因:①体弱正虚;②感受外邪;③劳逸失度外因:正虚卫外不固(1)感受风寒湿邪: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浇淋,水中作业或者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腠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风寒湿痹。

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别。

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从阳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也可蕴而化热。

(2)感受风湿热邪:久居炎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痹。

内因:感受外邪(1)劳逸不当:劳欲过度,将息失宜,精气亏损,卫外不固;或剧烈活动后体力下降,防御机能降低,汗出肌疏,外邪乘袭。

(2)久病体虚:老年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邪乘虚而入。

如《济生方·痹》所云:“皆因体虚,滕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3)恣食甘肥厚腻或酒热海腥发物,导致脾运失健,湿热痰浊内生;或跌仆外伤,及肢体筋脉,气血经脉痹阻,亦与痹证发生有关。

4.病机:邪气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肌肉关节失于濡养基本病机:邪气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肌肉关节失于濡养。

风邪偏胜——行痹——疼痛游走不定,痛位偏上寒邪偏盛——痛痹——疼痛剧烈而有定处,经脉拘急挛缩,感寒则甚,得温痛减湿邪偏盛——着痹——肿胀,重着,酸楚疼痛,病多偏于下风湿热痹阻——热痹——关节红肿热痛5.病位:筋脉,关节,肌肉涉及脏腑:心脾肝肾6.病势及转归初期: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实证病久:耗伤气血,累及肝肾——虚实夹杂久治不愈——痰瘀阻络——久痹内舍脏腑——脏腑痹7.诊断:(1)临床表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肩关节疼痛的中医治疗方法

肩关节疼痛的中医治疗方法

肩关节疼痛的中医治疗方法随着季节更替或是气温变化,许多患者都会出现关节疼痛的症状,既包括肘关节、膝关节、掌指关节、指间关节,又有困扰中老年人最多的肩关节。

许多人误以为肩关节疼痛就是肩周炎,实际上这是一个认知错误,肩周炎只是众多导致肩关节疼痛的原因之一,肩袖损伤也是导致疼痛的一种常见多发的临床疾病,还包括黏连性关节囊炎,肩锁关节脱位,肩撞击综合征(肩峰下撞击、喙突撞击)等。

肩关节疼痛和中医的“痹症”或是“痹病”有一定的重合,痹证指的是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液运行、气机运转,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痹症以疼痛为最主要症状,这种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时抬手等日常活动都会受到限制。

传统中医药在疾病的治疗上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对肩关节疼痛的中医认识和治疗进行了介绍。

1.肩关节疼痛的认识(一)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肩关节周围炎又称为肩周炎,俗称凝肩、五十肩。

肩部逐渐缓慢产生疼痛,夜间疼痛更加明显,随着疾病进程加深疼痛逐渐加重,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达到某种程度后逐渐缓解,直至最后完全复原为主要表现。

肩周炎的典型特征是肩关节囊和周围的韧带、肌腱和滑囊出现慢性的炎症,这种炎症不是普通的细菌、病毒感染导致的,因此也叫做非特异性炎症。

肩关节在50岁左右最容易得,因此有“五十肩”的说法,且女性的发病高于男性,体力劳动者多见。

及早有效的治疗有助于症状缓解和肩关节功能恢复。

(二)肩袖损伤不同于肩周炎,肩袖损伤可以在年轻患者中多见,因此年轻人在劳累、运动后出现肩关节疼痛应当警惕。

肩袖损伤可以分为急性创伤和慢性劳损性损伤两类。

急性创伤多见于青壮年,往往在体育运动或劳动作业中发生。

肩袖撕裂并不只是运动伤害,它也是人体劳损退变的一种表现,因此慢性劳损性损伤则多发生于老年患者,劳损性损伤同样导致已经退化、脆弱的肌腱产生断裂。

风寒湿痹的辨证施护

风寒湿痹的辨证施护

风寒湿痹的辨证施护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

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以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其中以风寒湿痹多见,风偏胜者为行痹,寒偏胜者为痛痹,湿偏胜者为着痹。

正确恰当的护理干预对提高痹证疗效和促进患者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行痹证的护理:行痹证见: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

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苔薄白或腻,脉浮。

施护:①饮食调护:忌生冷、辛辣,宜食肉类及动物内脏,以养血祛风。

可服红糖粥、生姜粥、洋葱粥或防风粥[防风(布包)10 g,小米带糠适量煮粥],有祛风、散寒、除湿之功效。

②疼痛调护。

关节局部可用热敷法,或局部拔罐以驱除风寒之邪。

可用局部药熨(食盐、大葱炒至60一70℃,用布包裹温熨患处)以行气活血、散寒止痛。

同时,加强局部皮肤护理,防止烫伤。

③用药护理。

辨证用防风汤加减,每It 1剂,分2次口服,宜饭前服药(药温50一60℃)。

④生活起居护理。

根据环境变化,调理起居.阴雨潮湿天气慎外出活动,天晴时多晒太阳,关节忌直接吹风。

若汗出衣湿应及时更换,以免湿气内侵增加病痛。

痛痹证的护理:痛痹证见: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甚,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白,脉弦紧12施护:①饮食调护。

食温热性食物,如羊肉、狗肉,调料中适量加姜、辣椒、茴香、桂皮等,以驱散寒邪;可常食鳝鱼、鳗鱼、樱桃、菱角等,有祛风湿、蠲痹痛之功;可食桂心粥、椒面粥(花椒以醋浸一宿,次日取出,拌人白面中,熬成糊食之)DJ。

禁生冷、肥厚、油腻食品。

②疼痛调护。

局部关节疼痛可给予艾灸、隔姜灸或拔火罐,以祛寒止痛和络。

用坎离砂热熨(将坎离砂放于治疗碗内.加入适量食醋.搅拌均匀后装入布袋.待温度升高到45—50℃,即可使用)H J。

可外贴伤湿止痛膏。

③服药护理。

辨证用乌头汤加减,乌头毒性较大,先煎1.2 h或与甘草同煎去毒。

中药汤剂宜热服。

焦树德治疗风寒湿痹的经验

焦树德治疗风寒湿痹的经验
3 行痹 辨治
热痹 、 旭痹 五 大 临 床 类 型¨ 。其 中旭 痹 是 焦 氏 18 ’ 91 年 提 出来 的 中医病名 , 后学 者 总结继 承较 多 , 者不 再 笔 累述 。本文 仅就 焦 氏 治疗 风 寒 湿 痹 的经 验 作 一探 讨 , 以期让后 学者 全面 了解焦 氏 的治痹 思想 , 有益 临床 。
行 痹 治疗 以疏 风 为主 , 以 祛湿 、 寒 , 辅 散 还要 结合
前人“ 风 先 治 血 、 行 风 自灭 ” 治 血 的经 验 , 以活 血 之 佐 品 , 用方 药 : 活 、 活 、 常 羌 独 防风 、 寻骨风 、 桂枝 、 附片 、 制 白术 、 千年 健 、 灵仙 、 威 当归 、 甘草 、 防己 、 粉 丹参 、 赤芍 。 大便 溏者 可去 当归 , 红花 ; 加 有时 不用赤 芍 , 用 白芍 , 而 或二者 联用 , 使与 当归 相伍 以益 血 , 以便 疏 风 不燥 血 。 风痹 病邪 侵入最 浅 , 故治疗 相对较 易 。
维普资讯
光 明 中 医 20 0 8年 1月第 2 3卷 第 1期
CG T M Jna 08 V l 3 1 J M C aur 20 .o 2 . y
・1 ・ 7
【 火传 承 】 薪
焦树 德 治疗 风寒 湿 痹 的经 验
张 仕 玉 湖 北 成 宁 市 麻 塘 风 湿病 医 院 (3 10 470 )
1 病 因病 机 的再 认识
焦 氏在 反复学 习《 内经》 以及杨 上善 、 、 张景 岳 等名
家对《 素问 ・ 痹论》 的评注 后 , 为 “ 认 风寒 湿三气 杂 至 , 合 而为痹 ” 的含 义有 4层 : ①痹 病 是风寒 湿 三种邪 气杂 至

【偏方】老中医治疗湿热痹症的秘方

【偏方】老中医治疗湿热痹症的秘方

【偏方】老中医治疗湿热痹症的秘方痹症是临证常见之病。

《素问·痹论》:“所谓痹者,……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又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痹者,闭也。

病邪侵入肌表、经络、关节,致成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痛,导致关节疼痛,甚至屈伸不利、麻木不仁等,即为痹症。

痹症中,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而湿邪化热,或热中兼湿者则是湿热痹症。

一近治一例湿热痹症。

患者王XX,女,60岁,西医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来诊陈述两月肢节疼痛,屈伸不利,且有形肿,色呈淡红,扪之热感。

纳可寐安便畅。

舌苔薄白略呈黄腻,脉沉细显弦滑,按之指痕。

此属:湿郁化热,邪积关节,致成湿热痹之候。

治宜:清化湿热,疏利关节之品。

方用:嫩桑枝40克、豨莶草30克、云茯苓30克、路路通10克、丝瓜络12克、伸筋草12克、怀牛膝10克(7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

并嘱用嫩桃枝、嫩柳枝、嫩槐枝、嫩松枝、嫩桑枝,五枝煎水外用熏洗,内外兼施,服药两剂效果明显。

继服关节形肿见差。

且服药未见胃部不适之感。

据患者儿子讲,过去服药,经常是药下伤及胃口,脘中不适,且关节疼痛依旧。

又守方服药,上方略事加减共服药28剂。

突出桑枝用量,关节形肿疼痛均有消退,患者及家属甚悦。

二观之本方重用嫩桑枝40克为君药。

《本草纲目》李时珍云:煎药用桑枝者,取其能利关节,除风寒湿痹诸痛也。

《本草撮要》载桑枝,功专去风湿拘挛。

桑枝苦平,药性平和,入肝经,故可舒筋利节。

一般用量15克~30克,今用至60克取得较好之效,实重用使之达肢利节之故。

豨莶草是祛风湿通经络兼活血之要药,再加云茯苓之渗湿利水,健脾和中。

两药并用各30克为臣,以助桑枝之功。

路路通(别名枫果)一味既能祛风通络,利水除湿治疗肢体痹痛,手足拘挛,又可行气宽中善治胃病胀满,所以应用路路通是一举两得。

既祛风湿之邪而又和胃,使之祛邪而不伤正。

丝瓜络是通络之品,又可活血消肿。

伸筋草,《本草拾遗》载“主久患风痹,脚膝疼冷,皮肤不仁,气力衰弱”等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风寒湿痹的治疗介绍
导语:风寒湿痹这种疾病在生活中的时候并不多见,所以大家对于这种疾病都非常的陌生,不知道有这种疾病的存在,所以一旦发现了这种疾病的症状大家
风寒湿痹这种疾病在生活中的时候并不多见,所以大家对于这种疾病都非常的陌生,不知道有这种疾病的存在,所以一旦发现了这种疾病的症状大家都非常的担心害怕,不知道有什么治疗的方法可以进行医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风寒湿痹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
[方一]
羊肉700克,酒制稀莶草50克,白萝卜100克,花椒12粒,葱结25克,生姜块15克,味精1克,精盐8克,胡椒面1克,绍酒20克。

将酒蒸制的稀莶草洗净,入砂锅加水煎取计,去渣,羊肉、萝卜洗净,萝卜切成块,羊肉入沸水中煮几分钟,漂入清水中,捞起切成小条块,姜、葱洗净。

砂锅置旺火上,加清水,用几块羊肉骨垫底,加羊肉煮沸后,拣去血泡,再放姜、葱、花椒、绍酒,改用中火烧煮30分钟,移至小火上,加人中药汁、白萝卜煨至熟软,拣去姜、葱、花椒。

放精盐、胡椒调好味即成。

本方散寒止痛,祛风除湿,适用于寒痹证,临床主要症状为肢体关节疼痛较剧,活动尤甚痛有定处,遇寒痛增。

[方二]
石膏30克,桂枝10克,粳米100克,砂糖适量。

先煎石膏、桂枝,取汁与粳米煮为粥。

粥熟调入砂糖,稍煮即可,日分2次服。

本方清热、祛风、利湿,适用于热痹证,临床主要症状为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伸屈艰难,遇凉痛减,常涉及一个或多个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