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证的辨证论治
痹证的中医辨证论治

痹证1、概述: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有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增生性骨关节炎等。
2、病因病机:引起痹证的病因有内因、外因之分,内因者为饮食药物失当,跌仆损伤,老年久病,外因者为感受风寒湿邪、风湿热邪。
病初病位邪在经脉、筋骨、肌肉、关节,日久也可由经络累及脏腑。
痹证的基本病机为风、寒、湿、热、瘀等邪气滞留肌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病理性质为虚实相兼,病理演变过程病初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肝肾,虚实相兼,日久也可由经络累及脏腑,出现相应的脏腑病变,其中以心痹较为多见。
《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
”3、诊断依据⑴发病情况: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证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⑵发病年龄:本病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⑶临床症状: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4、辨证论治:痹证的辨证要点是一辨邪气盛衰,二辨虚实。
行痹者,痹痛游走不定,为风邪盛;痛痹者,为痛势较甚,痛有定处,遇寒加重,为寒邪盛;着痹者,关节酸痛、重着、漫肿,为湿邪盛;热痹者,为关节肿胀,肌肤焮红,灼热疼痛,为热邪盛。
痰邪所致者,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下结节;瘀邪所致者为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肌肤紫暗或瘀斑;实证者,为痹证新发,风、寒、湿、热、痰、瘀之邪明显;虚痹者为痹证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脏腑,肝肾不足。
痹证的治疗原则,初痹者应祛邪通络,治疗宜祛风、散寒、胜湿、清热、祛痰、化瘀;久痹者应补肝肾、益气血。
具体证型分证论治如下:⑴风寒湿痹证①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痛处游走,或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为风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所致,治疗宜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药选用防风汤加减:防风、麻黄、秦艽、桂枝、葛根、当归、茯苓、甘草、生姜、大枣等。
中医内科学:痹证

元代 朱丹溪·《格致余论·痛风论》 ➢ 提出“痛风”病名
1.2 概说——沿革
明代 张景岳·《景岳全书》 ➢ 指出了痹证的寒热阴阳属性,但同时认为痹证是“寒证多而热证少”
清代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 提出“久病入络”之说,倡用活血化瘀及虫类药物,搜剔宣通络脉
1.3 概说——讨论范围
➢ 以肢体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本病的范畴
——选用犀角散加减 清热解毒,凉血止痛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3.寒热错杂 ➢ 临床表现:关节灼热肿痛,而又遇寒加重,恶风怕冷,苔
白罩黄;或关节冷痛喜温,而又手心灼热,口干口苦,尿 黄,舌红苔白,脉弦或紧或数 ➢ 证机概要:寒郁化热,或经络蓄热,客寒外侵,闭阻经脉 ➢ 治法:温经散寒,清热除湿
➢ 代表方:防风汤
➢ 方剂组成:防风、麻黄、杏仁、黄芩、葛根、秦 艽、肉桂祛风解表,通络止痛;当归养血活血通络; 茯苓、生姜、大枣、甘草健脾渗湿,调和营卫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 临床加减: 上肢疼痛明显者——加羌活、白芷、川芎、威灵仙
下肢疼痛明显者——加独活、牛膝、萆薢、防己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 代表方:独活寄生汤
➢ 方剂组成:独活、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除痹 痛;防风、秦艽祛风除湿止痛;细辛、肉桂温经通络;牛膝、 杜仲加强补益肝肾的作用;人参、茯苓健脾益气;当归、川芎、 生地、芍药养血活血;甘草调和诸药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 临床加减: 肾气虚明显者——加补骨脂、菟丝子、黄精、党参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 代表方:乌头汤
➢ 方剂组成:乌头、麻黄温经散寒,通络止痛;芍 药、甘草、蜂蜜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利血通痹
痹证的辨证论治

痹证《黄帝内经·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其风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变形、活动障碍,甚或內舍于五脏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西医学中的结缔组织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骨与骨关节病、软组织疾病等,如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反应性关节炎、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硬皮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增生性关节炎、骨软骨炎、慢性纤维组织炎、腰肌劳损、肌腱炎等出现痹证的临床表现时,可参照本病的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正虚卫外不固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证发生的的外在条件,邪气痹阻肢体筋脉,经脉气血不通是基本病机。
病因:1、风寒湿邪,侵袭人体。
久居高寒潮湿之地,或常处水中、野外潮湿寒冷等环境,或气候突变,冷热交错,或起居不慎等原因,当人体正气不足时,以致风寒湿邪侵袭,留注经络关节而发病。
2、感受风湿热邪,或郁久化热。
感受风湿热邪,或风寒湿邪外侵,郁久化热,以致风湿热邪痹阻经络关节而发病。
3、痰浊瘀血。
痰浊瘀血是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它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引起新的病证,因此在弊病的发病中亦起重要作用。
或暴饮暴食,恣食生冷,过食肥甘,或饮酒过度,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阻滞经脉;或七情郁结,气机运行失和,郁滞不通,气滞血瘀,阻滞经络;或跌打外伤,局部气血凝聚,失于荣养,营卫不调,而易触外邪,发为痹病。
4、正气不足。
先天禀赋薄弱,元气不充,或后天营养失调,缺乏体育锻炼,或劳逸不当,或病后失调,以致气血虚弱,腠理疏松,营卫之气不固,外邪乘虚入侵。
病机:痹证的基本病机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气血不通。
外邪侵袭机体,又可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
痹证

痹证一、概述1、概念:【痹证】: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2、文献研究《内经》不仅提出了痹之病名,而且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以及转归、预后等均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如《素问·痹论》指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风寒湿之气也”。
还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
因感邪季节、患病部位及临床症状的不同,《内经》又有五痹之分。
如《素问·痹论》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素问·痹论》还以整体观阐述了痹与五脏的关系:“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
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
脉痹不己,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
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在预后方面指出:“其入脏者死,已留连筋骨者痛久,其留连皮肤间者易已。
”历代医家还根据疾病的不同症状特点,赋予不同的病名,在治法方药上亦渐趋丰富。
张仲景《金匮要略.痉湿暍脉症治》有湿痹、血痹、历节之名,其中历节病的特点是遍历关节疼痛,所创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方,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华氏中藏经.论痹》在《内经》的基础上,对痹症的病因的论述增加了暑热的因素,谓“痹者,风寒湿之气中于人,则使之然也”。
在痹症的类型方面,最早提出了“热痹”的名称,谓“有风痹,有寒痹,有湿痹,有热痹,有气痹”。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又称为“历节风”;王焘《外台秘要》述其症状痛如虎咬,昼轻夜重,而称“白虎病”;严用和《济生方》则称“白虎历节”;朱丹溪《格致余论》又称“痛风”;王肯堂《证治准绳》对膝关节肿大者称为“鹤膝风”,手指关节肿大者称为“骨槌风”;李中梓《医宗必读·痹》对痹证的治疗原则作了很好的阐明“治外者,散邪为急,治藏者,养正为先。
应用经方治疗痹证的心得体会

应用经方治疗痹证的心得体会痹证,又被称为风湿痹症,是指由于风寒湿邪侵袭于人体,引发关节痛、肌肉酸痛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中医经方在治疗痹证方面拥有悠久的历史,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心得。
本文将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探讨应用经方治疗痹证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辨证论治原则在治疗痹证时,首先需要进行准确的辨证。
辨证是中医治疗的基本理论之一,只有正确辨证,才能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对于痹证的辨证,主要包括寒痹、湿痹、风痹等不同类型。
针对不同类型的痹证,采用不同的经方治疗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疗效。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准确辨证非常重要。
二、风寒湿较盛者宜祛风寒湿在治疗痹证时,如果病程较短、肢体疼痛明显,并伴有寒性症状,那么通常是风寒湿较为盛。
这种情况下,可选用祛风寒湿的经方治疗方法。
例如,可以选择桂枝汤、银翘散等方剂,其能较好地祛风寒湿、温通经络,有效缓解病情。
三、湿热痹者宜清热利湿对于湿热痹的患者,除了出现疼痛以外,还可能有局部发热、红肿等症状。
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清热利湿的经方治疗方法。
常用的方剂有苦参汤、青黛汤等,这些方剂能有效清热解毒、利湿化痰,从而改善湿热痹的病情。
四、活血化瘀对于慢性痹症有良好效果对于慢性痹症患者,往往伴随有气血运行不畅、痛风结节等情况。
这时,可以选择活血化瘀的经方治疗方法。
例如,可以选用川芎茶、红花酒等方剂,其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病情,并具有消肿散结的作用。
五、个体差异决定方剂选择每个人的体质和痹症的表现都有所不同,对同样的治疗方剂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因此,在经方治疗痹证时,需要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方剂选择。
每个方剂都有其应用范围和适应证,选择合适的方剂对于提高疗效非常重要。
六、调理全身以根治痹证在治疗痹证时,单一使用经方可能不能根治病情。
因此,除了确保针对性的治疗之外,还需要调理全身,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从饮食调理、适量锻炼、保持良好心态等方面入手,综合调理全身,有效根治痹证。
痹证

痹症掌握内容:痹症的概念,痹症的证型,治则及治疗代表方1.痹症的概念:痹症是指人体肌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处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2.常见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增生性骨关节炎等3.病因:①体弱正虚;②感受外邪;③劳逸失度外因:正虚卫外不固(1)感受风寒湿邪: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浇淋,水中作业或者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腠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风寒湿痹。
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别。
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从阳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也可蕴而化热。
(2)感受风湿热邪:久居炎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痹。
内因:感受外邪(1)劳逸不当:劳欲过度,将息失宜,精气亏损,卫外不固;或剧烈活动后体力下降,防御机能降低,汗出肌疏,外邪乘袭。
(2)久病体虚:老年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邪乘虚而入。
如《济生方·痹》所云:“皆因体虚,滕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3)恣食甘肥厚腻或酒热海腥发物,导致脾运失健,湿热痰浊内生;或跌仆外伤,及肢体筋脉,气血经脉痹阻,亦与痹证发生有关。
4.病机:邪气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肌肉关节失于濡养基本病机:邪气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肌肉关节失于濡养。
风邪偏胜——行痹——疼痛游走不定,痛位偏上寒邪偏盛——痛痹——疼痛剧烈而有定处,经脉拘急挛缩,感寒则甚,得温痛减湿邪偏盛——着痹——肿胀,重着,酸楚疼痛,病多偏于下风湿热痹阻——热痹——关节红肿热痛5.病位:筋脉,关节,肌肉涉及脏腑:心脾肝肾6.病势及转归初期: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实证病久:耗伤气血,累及肝肾——虚实夹杂久治不愈——痰瘀阻络——久痹内舍脏腑——脏腑痹7.诊断:(1)临床表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痹症的分类与辨证治疗

顽痹从瘀治乃根据祖国医学“久病多瘀”的特点, 用药选 择味温热辛散之活血祛瘀药为宜。如痛在肩背常重用姜黄, 痛 在腰脊重用穿山甲。痛处肿胀加鸡血藤、泽兰、苏木。新病 体实酌加三棱、莪术。其癖多为寒凝而成, 治疗中温散寒邪, 驱除内寒, 不仅有助于通瘀, 而且可去除致瘀之因。若外寒不 散, 辄痹痛难解。治疗上应注意调肝, 因活血祛瘀药主要作用 大部份归经是入肝经。需选用白芍、木瓜、吴茱萸滋肝养肝, 才会使肝不受邪所侵。
均在《内经》中未曾涉及。顽痹以固定部位的筋骨关节复发作 性疼痛为主要表现, 是对多种慢性迁延性关节疾患共同特点的概 括, 根据患病部位的不同又分为项痹、肩痹、腰痹、膝痹、足跟 痹等。偏痹是经气痹阻, 以腰痛向一侧下肢后外侧放射、麻木、 疼痛为主要表现。脊痹是因肾虚于先, 寒邪深人骨髓, 使气血凝 滞, 脊失温煦所致, 可致腰脊疼痛, 两腕活动受限, 严重者以脊柱 弯曲变形、肌肉僵硬沉重感等为主要表现。落枕是因睡眠姿势 不当或水中感受风寒所致, 以睡后一侧颈项疼痛、酸胀、活动不 利为主要表现。当然, 这些病名都具有肢体局部发生闭塞不通的 病变, 故归入肢体痹。肢体痹的表现形形色色, 大体病位在肢体、 关节, 但具体的病位又各不相同, 每一具体部位都有与其它部分 相区别的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疼痛是痹证所表现出的主要症状, 祖国医学对疼痛产生机 制不外乎是“不通”和“不营”。前者多为实痛, 主要表现 在痹证的急性期, 后者多为虚痛, 主要表现在痹证的慢性期。 痹证出现疼痛, 多见于寒痹证。因寒性凝滞, 易阻遏阳气。诚 如《素问·举痛论》所言“寒气入经而稽迟, 泣而不行, 客于脉 外则血少, 客于脉中则气不通, 故卒然而痛。”导致不通的原 因实为气血阻滞不行所致。正如《素问·痹论》云:“痛者, 寒 气多也, 有寒故痛也。”其症状多表现为关节冷痛、
痹症临床辨证论治探索

痹症临床辨证论治探索摘要】痹症是在人体正气先虚,再由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酸楚、重着、麻木、疼痛,或关节伸屈不利、僵硬、肿大、变性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
邪气壅塞、气血凝滞、脉络不通为病机关键。
痹病日久,伤耗正气,损及肝肾,痰瘀互结,寒邪凝滞,形成正虚邪恋,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痹证的诊治,应详审正邪之盛衰,细酌补泻之分寸。
初病宜疏散,邪尽为务;久病正虚当固本,扶正为先。
早期、规范、精准诊治,可获得理想效果。
【关键词】痹证临床辨证论治探索【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3-0011-02痹症即闭塞不通之意。
是在人体正气先虚,再由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酸楚、重着、麻木、疼痛,或关节伸屈不利、僵硬、肿大、变性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
随着疾病进展可累及脏腑,缠绵不解,迁延不愈。
痹症相当于西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增生性骨关节炎,坐骨神经炎,痛风,肌纤维炎等疾病。
祖国医学对该类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早有认识,且存在一定优势,特别是在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满意疗效。
现将痹症的临床辨证思路报告如下:病因病机《内经》曰:“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
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肝肾虚损,风、寒、湿、热之邪,在恶劣的气候、环境协同作用下侵入人体,致营卫不和,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不通,邪壅经隧,留而不祛,气滞血瘀,湿聚津凝成痰,邪气与痰瘀互结,深入筋脉、骨节、肌肉成病。
《素问. 痹论》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终致关节肿大、僵直、畸形、功能障碍。
外邪不同,程度倚重,则有不同分类:风邪偏盛则为行痹,其痛游走不定;寒邪偏盛则为寒痹,其痛剧烈,痛如锥刺;湿邪偏盛则为着痹,其痛重着,麻木不仁;邪从热化则为热痹,关节红肿热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痹证《黄帝内经·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其风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变形、活动障碍,甚或內舍于五脏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西医学中的结缔组织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骨与骨关节病、软组织疾病等,如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反应性关节炎、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硬皮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增生性关节炎、骨软骨炎、慢性纤维组织炎、腰肌劳损、肌腱炎等出现痹证的临床表现时,可参照本病的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正虚卫外不固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证发生的的外在条件,邪气痹阻肢体筋脉,经脉气血不通是基本病机。
病因:1、风寒湿邪,侵袭人体。
久居高寒潮湿之地,或常处水中、野外潮湿寒冷等环境,或气候突变,冷热交错,或起居不慎等原因,当人体正气不足时,以致风寒湿邪侵袭,留注经络关节而发病。
2、感受风湿热邪,或郁久化热。
感受风湿热邪,或风寒湿邪外侵,郁久化热,以致风湿热邪痹阻经络关节而发病。
3、痰浊瘀血。
痰浊瘀血是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它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引起新的病证,因此在弊病的发病中亦起重要作用。
或暴饮暴食,恣食生冷,过食肥甘,或饮酒过度,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阻滞经脉;或七情郁结,气机运行失和,郁滞不通,气滞血瘀,阻滞经络;或跌打外伤,局部气血凝聚,失于荣养,营卫不调,而易触外邪,发为痹病。
4、正气不足。
先天禀赋薄弱,元气不充,或后天营养失调,缺乏体育锻炼,或劳逸不当,或病后失调,以致气血虚弱,腠理疏松,营卫之气不固,外邪乘虚入侵。
病机:痹证的基本病机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气血不通。
外邪侵袭机体,又可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
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者,感受外邪,易从阳化热,而成为风湿热痹。
阳气虚衰者,寒自内生,复感风寒湿邪,多从阴化寒,而成为风寒湿痹。
病初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以实证为主。
由于病邪性质的偏盛,症状表现亦有不同,其中风邪胜者为行痹,病位偏上;寒邪胜者为痛痹;湿邪胜者为着痹,部位偏下;热邪胜者为热痹。
各种邪气之间亦可互相转化。
痹证日久可以出现三个方面的病理演变:一是风寒湿痹或风湿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瘀血痰浊痹阻经络,深入骨骱,导致关节肿胀、僵硬、变形;二是痹证日久耗伤气血,伤及肝肾,虚实相兼;三是痹证日久不愈,复感于邪,病邪由经络而入脏腑,出现脏腑痹证,其中以心痹较为多见。
如《素问·痹论》说:“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设于心” ,则为心痹,“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
”行痹症状: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累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头痛、发热等表证。
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腻,脉浮或浮缓。
病机分析: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故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痛处游走不定,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风胜则卫气不固,营卫失和,则可见恶风、头痛、发热等表证。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代表方:防风汤加减。
本方有发散风寒、祛湿通络作用,适用于痹证风邪偏盛,游走性关节疼痛。
【组成】防风甘草当归茯苓杏仁肉桂各30 克黄芩秦艽葛根各9克麻黄15克【用法】上药研末。
每用15 克,加大枣3 枚、生姜5 片,水煎服。
【功效】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主治】主治行痹,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关节伸屈不利,或见恶寒发热,苔薄白或腻,脉浮。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性皮炎等病症。
【方解】本方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痹痛,方用防风、秦艽祛风除痹;麻黄、葛根发散风寒;当归活血利痹,有助于祛风除湿;更佐以黄芩,使无伤阴之弊。
临床应用以关节痹痛、游走无定,或有恶寒发热为辨证要点。
【加减】临床如见游走周身,加威灵仙、防己、络石藤、桑枝;发于上肢,加羌活、姜黄;发于下肢,加独活、牛膝;恶寒发热、身有汗出者,去麻黄,加芍药。
以腰背酸痛为主,加杜仲、桑寄生、淫羊藿、续断。
关节渐次化热,宜用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组成】桂枝12克芍药9克甘草6克麻黄12克生姜15克白术15 克知母12 克防风12 克附子10 克(炮)【用法】上九味,以水700 毫升,煮取210 毫升,每次温服70 毫升,日三服。
【主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
姜春华老师曾经指出:桂枝芍药知母汤,对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卓效。
关键在于附子,不用则无效。
何绍奇认为:附子用量不足亦不效。
痛痹症状: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口淡不渴,恶风寒,肢体沉重。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病机分析:寒邪兼夹风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故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增,得热则减;湿性重着黏滞,流注关节经络,故肢体沉重,屈伸不利。
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乌头汤加减。
本方重在温经散寒止痛,适用于痹证寒邪偏盛,关节疼痛明显。
【方源】《金匮》卷上。
【组成】:麻黄芍药黄耆甘草(炙)各9g 制川乌6g (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用法】:上五味,咀四味。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蜜煎中,更煎之。
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功用】:温经散寒,舒筋止痛。
【主治】:主治寒涩痹痛,痛有定处,遇寒则甚,肢节挛缩,不可屈伸,舌苔薄白,脉弦紧等。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各类疼痛、类风湿关节炎等病症。
【方解】本方主要用于治疗寒涩痹痛。
方用川乌、麻黄温经散寒,配以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临床应用以关节疼痛有定处、筋脉拘急、苔白、脉弦紧为辨证要点。
《金匮要略》原方乌头未提及炮制,但是用蜜同煎以解其毒,今多用制川乌头有毒,用量宜由小量开始逐步增加,如3~5 克增至15克,且应久煎,则较为安全,此外,琵伍蜂蜜、甘草等既能止痛,又可制约毒性,可为应用时参考。
寒痉汤李士懋(1936-2015年),山东黄县人。
1962 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
曾任河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第一批传承博士后导师。
国家药品审评专家,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
2008 年被授予“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称号,2014年被授予第二届“国医大师”称号。
组成:桂枝9~12克,麻黄6~9克,生姜9~15 克,大枣3~10枚,炮附片6~30克(先煎),细辛3~10克,炙甘草6~9 克,全蝎2~10 克,蜈蚣1~20 条。
功效:温经散寒,通络解凝主治:辨证属寒凝证者即可使用。
高血压、冠心病、关节炎属于寒凝者均可使用此方治疗。
用法:炮附子先煎1 个小时,加余药再煎30 分钟,煎两次,分服。
每2~3小时服1 煎,配合辅汗三法(啜粥、温覆、频服),直至正汗出为期,未透继服。
正汗的标准为: 一微微汗出,二遍身皆见,三持续2~5h而自敛。
不需发汗则1 剂两煎,早晚分服。
方解:寒痉汤由桂枝去芍药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和止痉散三方相合而得。
桂枝去芍药汤,主治太阳表证误下而兼见脉促胸满者。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通泄为阴,本方辛甘相合,乃保胸阳,宣卫阳之剂。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太少两感,“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心肾阳气不足,又复受寒邪,此方温阳散寒。
蜈蚣、全蝎二药为止痉散,功能熄风止痉,通络止痛。
寒凝证是本方的主治证型。
寒凝证的诊断标准有三:一是脉痉,二是恶寒,三是有疼痛表现。
痉脉表现为脉沉弦拘紧,脉象搏动不舒展,如转绳索,紧张度高,为最重要的使用标准。
脉痉并见部分恶寒、疼痛表现便可使用本方。
着痹症状: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病机分析: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故见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风湿相搏,气血失和则肌肤麻木不仁。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代表方:薏苡仁汤加减。
本方有健脾祛湿,发散风寒的作用,适用于痹证湿邪偏盛,关节疼痛肿胀重着。
【来源】《类证治裁》卷五【组成】薏苡仁30 当归10 川芎7 生姜10 桂枝10 羌活10 独活10 防风10 白术10 甘草6 川乌6 麻黄6功效】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主治】寒湿痹痛,关节疼痛重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或有麻木不仁,舌苔白腻,脉象濡缓等。
【方解】方中白术、孩仁除湿利痹,当君药;独活、宪活、防风、桂枝祛风除湿,草乌、川乌、麻黄、生姜温燥寒湿,共为臣药;当归、川芎活血通络止痛,为佐药。
全方有祛风除湿,散寒通络之效。
方中米仁用量可以用至50-100g。
临床应用以湿痹疼痛、痛有定处、重着麻木、舌苔白腻,为其辨证要点。
局部红肿、舌苔黄腻,甚则发热者,禁服。
加减:关节肿胀甚者,加萆薢、五加皮以利水通络;若肌肤麻木不仁,加海桐皮、豨莶草以祛风通络;小便不利,浮肿,加茯苓、泽泻、车前子以利水祛湿;痰湿盛者,加半夏、南星。
久痹风、寒、湿偏盛不明显者,可选用蠲(juān)痹汤作为治疗风寒湿痹基本方剂,该方具有益气和营,祛风胜湿,通络止痛之功效,临证可根据感受外邪偏盛情况随证加减。
蠲痹汤来源:《医学心悟》组成:羌活1钱独活1钱桂心5分秦艽1钱当归3钱川芎7 分甘草(炙,5 分)海风藤2 钱桑枝3 钱乳香(透明者,8 分)木香8 分用法:水煎服。
功用:祛风除湿,蠲痹止痛。
主治: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者。
加减:风气胜者,更加秦艽、防风;寒气胜者,加附子;湿气胜者,加防己、萆、苡仁。
痛在上者,去独活,加荆芥;痛在下者,加牛膝;间有湿热者,其人舌干、喜冷、口渴、溺赤、肿处热辣,此寒久变热也,去肉桂,加黄柏三分。
热痹症状:关节疼痛,活动不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小便黄、大便干等全身症状。
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病机分析:风湿热邪壅滞经脉,气血闭阻不通。
故见关节肿痛而热,得冷则舒,发热,汗出,小便黄,大便干;湿为阴邪,重着黏滞,湿胜则肿,故有皮下结节或红斑;湿热交阻于内,故口渴而不欲饮,烦躁不安。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前方以清热宣痹为主,适用于风湿热痹,热象明显者;后方重在清热利湿,宣痹通络,适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疼痛明显者。
组成:知母18 克,炙甘草6 克,石膏30 克,粳米10 克,桂枝9 克,防己15 克,杏仁15 克,滑石15 克,连翘9 克,山栀9 克,薏苡仁15 克,半夏9 克,晚蚕沙9 克,赤小豆9 克,姜黄6g,海桐皮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