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的理论定义(精)

合集下载

中医六经辨证

中医六经辨证

麻黄汤
【概念】是指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导致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 的证候。
【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辨证要点】是以无汗,身痛,恶寒,脉浮紧为辨证依据。
13
.
第3条:
脉浮、头项强痛、 恶寒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 紧者,名为伤寒。
黄连阿胶汤
23
.
厥阴病证
【概念】是伤寒病发展传变的较后阶段,所 现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热胜复等证候的 概括。临床以上热下寒证为其提纲。
【表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
不欲食,食则吐蛔。
乌梅丸
24
6.病证传变
传经
循经传 越经传
直中
表里传
合病
并病
. 25
传经:病邪自外侵入,逐渐向里.发展,由某
大承气汤
【辨证要点】是以潮热汗出,腹满疼痛,大便秘结,苔黄燥,脉沉实等为其辨证要点。
19
.
少阳病证
【概念】是指邪犯少阳胆腑,枢机不运,经气不利所表现的证候。又称少阳半表半 里证。
小柴胡汤
【表现】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 弦。
【辨证要点】是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脉弦等为辨证依据。
14
.
第35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
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 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15
.
太阳病证·腑证·蓄水证
【概念】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所表现的证候。 【表现】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少腹满,消渴,或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
【辨证要点】是以太阳经证与小便不利、少腹满并见为辨证依据。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指通过对《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和《刺法·刺逆从》这六部经典的研究,总结出的按照诊断思
路和治疗原则分类的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对于中医的辨证分型有着深刻的影响。

六经辨证强调的是辨证论治的思想,即针对不同的疾病,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根据病人身体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法,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六经辨证的理论定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条经脉

六经辨证的理论定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条经脉

六经辨证的理论定义: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條經脈中医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来划分疾病的深浅及邪正盛衰,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

主要用于外感病的 辨证分析,据感邪时间长短、病邪轻重、正气强弱等情况,将外感病大致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揭示了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 病机变化及传变规律。

六经辨证也可用于外感兼内伤以及内伤杂病的辨证。

六经辨证为汉代张仲景所创立,论述见于他所撰著的《伤寒论》。

该辨证 方法是在《内经》中《素问·热论》关于外感疾病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脉病机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临床特点,加以命名并发展而来的。

它把疾病过程分为阴 阳两类,即三阳和三阴。

三阳病证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

三阴病证即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

凡邪盛正气未衰,多属三阳病证,治疗当以祛邪 为主;凡正气虚衰,多属三阴病证,治疗当以扶正为主。

六经病证中,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即少阳为邪气由阳入阴之枢),太阴、少阴、厥阴统 属于里。

不仅如此,六经病证又是经络、脏腑病机变化的反映,其中太阳、阳明、少阳病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太阴、少阴、厥阴病证则以五脏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 六经病证实际上基本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临床上当结合脏腑辨证、经络辨证、〖HTK〗八纲辨证运用。

但由于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分析外感病邪侵袭人 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此与也针对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尚有不同。

太阳病证 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而人体卫气具有抗 御病邪侵袭的功能。

外邪始袭人体,则正邪相争于表,导致营卫失调,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表证,治当解表。

但由于患者体质有强弱不同,病 邪性质和感邪轻重有所差异,故太阳病证尚须进一步辨别是太阳中风(表虚),还是太阳伤寒(表实),主要凭据恶风或恶寒,脉浮缓或浮紧,尤其是有汗或无汗加 以区别。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作者:王长林来源:《中国动物保健》2015年第05期六经辨证是东汉名医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吸取前人辨证之思想,结合自身经验创立的辨证理论,是《伤寒论》的核心辨证方法,其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论治。

六经辨证是以脏腑气血经络的生理功能为基础,根据病因属性、体质强弱、正邪盛衰、病势缓急等因素,将外感病发展过程中可能表现出的各种证候,归纳为太阳证、阳阴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六个类型,作为外感病证的基本证候类群,以此说明病变部位的深浅、病性、正邪的盛衰、病势的趋向,同时以六类病证之间的转变关系说明疾病发展变化,以六经证群(证候)所表现出的不同症状和体征作为临床诊治外感病证的基本依据。

1 六经辨证之整体思想分析六经辨证方法体系,亦应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

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经具有时间和空间的整体观念。

从太阳到厥阴,时间上,表现出从前到后,空间上,表现出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的基本规律。

作为外感病证,病初,外邪一般先侵袭卫表,随着时间推移,疾病的发展,外邪将由表入里,病位也随之由浅人深。

在此发展过程中,疾病性质和机体正气都随正邪抗争而呈现出各种可能的变化。

看六经辨证应注意时序和空间次序及其时空关系,用联系和发展的整体思想去分析六经辨证具有提纲挈领之意。

2 病因病机2.1 病因六经辨证作为《伤寒论》之核心辨证思想,其主要用于外感病证,因此六经辨证所涉及病证多发于外感邪气,病因主要为外感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热)。

由于六淫致病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转化性、兼挟性,因此在分析六经辨证时亦应注意六淫的这些特点,注意许多外邪入里郁久化热,疾病性质发生寒热转化,阳邪易伤阴津、阴邪易损阳气等这些基本规律。

个人认为,学习六经辨证,可以将外感寒邪,即风寒感冒作为一个开始,然后按外感风寒逐步发展为次序,去联系和对照六经病证,这将比较容易理解六经证候。

当然六经辩证所辩之证病因不限于寒邪,六经病证也不限于从外感风寒开端,六经辨证也不限于只辨外感病证,亦可用于分析内伤杂病。

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百病精髓论

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百病精髓论

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百病精髓论六经辨证涵盖了八纲辩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气血精津液脏腑经络辨证尽在其中。

现代人把六经病证只理解为外感热病的各种表现是错误的,其中也包括温病和杂病。

首先要明白六经的概念: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太阳、阳明、少阳是三阳(经)。

太阴、少阴、厥阴是三阴经。

六经的概念是《内经》提出的,后来经张仲景充实,这六经是用阴阳的多少来判别的。

中国古人没有文字之前是用结绳记事的,一个结就是阳用(—)表示,两个结用(- -),来表示。

再复杂的事物就用这些结排列组合来表示,然后把相同的性质归类,就延伸出阴阳八卦。

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为八卦)是由三个爻组成。

每个卦有三个爻组成,其中有阴爻、阳爻,或者全是阴爻,或者全是阳爻,或者阴阳爻驳杂。

八卦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包含宇宙间的一切事物。

无论多庞大,还是多渺小尽在其中下面分别说明之:太阳病证太阳病就是太阳的三个阳(爻)被寒、湿所伤后造成的。

太阳是由三个阳(爻)组成的,阳(爻)多所以叫太阳,卦象是乾,乾健也。

太阳代表手足太阳(经),也为一身之藩篱。

手太阳是小肠有分清别浊之功,足太阳是膀胱,储藏和排泄尿液。

太阳经证由于病邪性质、感邪轻重和体质强弱等因素,太阳经证可分中风和伤寒两类。

1、太阳经证太阳伤寒:一阳被伤是伤寒(病理卦象兑上缺),卫阳被寒所侵先伤上一阳爻,如果正气充足(也就是其它二爻本身不病),这时寒郁化热出现发热,寒为阴邪,其性收引,所以头项强痛,身痛腰痛,寒闭玄府毛窍,所以无汗,肺与皮毛相表里,玄府堵塞,所以喘促,邪在表未入里所以脉浮紧。

发散风寒可用麻黄汤类。

太阳中风证:为外伤风邪之意。

二阳伤寒为中风(病理卦相震),素体阳虚(中阳虚弱),寒邪入侵之后营阴受伤,卫气不足,卫气者卫外煦肢体也,因此出现发热,恶风,自汗出,头痛,脉浮缓等。

甚至可出现鼻鸣,干呕。

主要病机是营卫失调。

调和营卫可用桂枝汤类补足中阳营卫调和邪则驱外。

2、太阳腑证太阳寒邪直传足太阳膀胱,膀胱气化不利产生蓄水证。

什么是“六经辩证法”

什么是“六经辩证法”

什么是“六经辩证法”
操作⽅法
01
六经辩证是汉代的张仲景所创。

六经辩证不同于经络辩证,⼗四条经络分部体表内联脏腑,内脏有病会反应到体表⽳位,出现反应点压痛等从⽽⽤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六经辩证只是借经络之名⽽已。

02
六经辩证是将疾病分作三部,既表部疾病、⾥部疾病、半表半⾥疾病,⼜按热、实为阳性病,虚、寒为阴性病,每⼀部都有阳性病和阴性病,⼜分作六个疾病类型,分别为太阳病、厥阴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阳病、少阴病。

03
各部疾病各有其特征。

太阳病为表部阳性病,为表实热性病,特点是发热恶寒、颈项强痛,浑⾝痛、⽆汗、⾆红苔⽩,脉浮紧数、或伴有咽喉痛、或伴有咳喘。

04
厥阴病是表部的阴性病,为表虚寒性病,特征是⼿⾜厥冷,畏寒脉细。

05
阳明病是⾥部阳性病,是胃肠的实热性疾病,以腹满实痛,⼤便难、发潮热、⾃汗出为特征。

06
太阴病是⾥部的阴性病,是胃肠的虚寒性疾病,以腹满、不欲⾷、或吐或泻不喝、时腹⾃痛⽽不著为特征。

07
少阳病是半表半⾥阳性病,是半表半⾥的实热性疾病,特征是胸满烦痛,⼝苦咽⼲,发热或往来寒热、⼩便黄⾚等症。

08
少阴病为半表半⾥阴性病,是半表半⾥虚寒性疾病,特征是⼼动悸、短⽓、背恶寒、倦乏欲寐、脉微细。

中医诊断:六经辨证知识点总汇

中医诊断:六经辨证知识点总汇

中医诊断:六经辨证知识点总汇一、六经辨证的概念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

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於外感病的诊治,对肿瘤和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一)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外感病初期所表现的证。

太阳主一身之表,抗御外邪侵袭,为人体的藩篱,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因此首先表现出太阳病证。

邪犯太阳,随其浅深而证有经腑之分。

正邪抗争于肤表浅层所表现的证,为太阳经证;若太阳经证不愈,病邪循经入腑,乃成太阳腑证。

1.太阳经证:指六淫之邪侵袭人体肌表,正邪相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

太阳经证为外感病的初起阶段。

其证候表现为恶寒,头项强痛,脉浮。

外邪侵袭肌表,卫阳被郁,肌表失于温煦,故见恶寒;太阳经脉循行于头项背部,寒邪凝滞经脉,经气不利,故头项强痛;正邪抗争于表,脉气鼓动向外,故脉亦应之为浮。

恶寒,头项强痛,脉浮为太阳病的主症主脉,不论病程长短,但见有此脉症,即可辨为太阳病。

由于感受病邪的不同和体质的差异,太阳经证又有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之分。

(1)太阳中风证: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致使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

临床又称外感表虚证。

【证候表现】发热,恶风,头痛,自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证候分析】太阳主表,统摄营卫,风邪外袭,营卫失调,肌表失于温煦则恶风;风为阳邪,邪正交争于表,则发热;风性开泄,卫外不固,腠理疏松,营阴不能内守,则自汗出;汗出肌腠疏松,营阴不足,脉道松弛,故脉浮缓;鼻鸣,干呕,乃是风邪袭表,表气不利,肺胃之气不和之象。

【辨证要点】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

《伤寒论》六经辨证指的是什么?

《伤寒论》六经辨证指的是什么?

《伤寒论》六经辨证指的是什么?学习《伤寒论》首先要建立六经辨证的概念。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

证是什么?证就是证据,人体排病的证据。

这个证据,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分为两大类:阴阳,表中里。

阴阳,和我们现在理解的阴就是寒,阳就是热还不太一样。

伤寒论中的阴阳,是一种能量多少的划分,也可以说是气血津液多少的划分。

阳证,是人体面对疾病比较亢奋的反应。

阴证,是人体面对疾病比较衰沉的反应。

亢奋为阳证,衰沉为阴证。

为什么会亢奋,又为什么会衰沉?原因就在于人体气血津液的盛衰。

气血津液足,兵强马壮,病邪来侵袭时就会亢奋。

气血不足,无力打仗,就会衰沉。

打个比方,正常健康的人气血满格是100%。

当气血低于50%时,人体气血已经不足了,只能保命,无力发起大规模战争,于是面对疾病的侵袭反应就衰沉,只求自保。

当气血还比较足,大于50%时,有能力拒敌于外,就会亢奋,不仅要自保,还力求把病邪最大程度的排出体外。

《伤寒论》中的阳,指的就是气血津液。

比如太阳表实证,全身疼痛,伤寒中说这是因为阳气重的原因。

阳气重,就是气血津液都跑到体表而又无法汗出,于是肌肉疼痛。

再比如伤寒中说此为亡阳也,指的也是气血津液,而不是说阳气都没了,只有阴了。

阴阳互根,是没办法分开来讲的。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同一种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以上是《伤寒论》中阴证和阳证的划分。

下面说说表中里。

表中里指病位,病在表,病在半表半里,病在里。

表就是皮肤肌肉筋骨这些外层组织。

里就是大小肠胃这些消化管道。

半表半里,就是胸腹腔间,就是一切脏腑,除了脑髓外,都在这里头,这就是半表半里。

有了阴阳和表中里,二三得六,表阳,表阴,里阳,里阴,中阳,中阴,这就有了三阴三阳的六经辨证。

(提醒:伤寒的六经辨证,和内经体系中的十二正经,是不一样的,只是名字听着一样。

要注重实质,而不要被形名所惑。

)伤寒的辨证思路是,先辨六经,确定表里阴阳,再结合寒热虚实,确定疾病的性质,最后再结合方证,确定治法和方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经辨证的理论定义: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條經脈
中医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来划分疾病的深浅及邪正盛衰,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

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分析,据感邪时间长短、病邪轻重、正气强弱等情况,将外感病大致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揭示了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病机变化及传变规律。

六经辨证也可用于外感兼内伤以及内伤杂病的辨证。

六经辨证为汉代张仲景所创立,论述见于他所撰著的《伤寒论》。

该辨证方法是在《内经》中《素问?热论》关于外感疾病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脉病机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临床特点,加以命名并发展而来的。

它把疾病过程分为阴阳两类,即三阳和三阴。

三阳病证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

三阴病证即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

凡邪盛正气未衰,多属三阳病证,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凡正气虚衰,多属三阴病证,治疗当以扶正为主。

六经病证中,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即少阳为邪气由阳入阴之枢,太阴、少阴、厥阴统属于里。

不仅如此,六经病证又是经络、脏腑病机变化的反映,其中太阳、阳明、少阳病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太阴、少阴、厥阴病证则以五脏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实际上基本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临床上当结合脏腑辨证、经络辨证、〖HTK〗八纲辨证运用。

但由于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分析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此与也针对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尚有不同。

太阳病证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而人体卫气具有抗御病邪侵袭的功能。

外邪始袭人体,则正邪相争于表,导致营卫失调,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表证,治当解表。

但由于患者体质有强弱不同,病邪性质和感邪轻重有所差异,故太阳病证尚须进一步辨别是太阳中风(表虚,还是太阳伤寒(表实,主要凭据恶风或恶寒,脉浮缓或浮紧,尤其是有汗或无汗加以区别。

表虚证有汗,主要是由于患者伤于风邪,卫表受伤,腠理疏松,卫不护营,营阴外泄而汗出,治宜疏风解表、调和营卫,代表方为桂枝汤。

表实证无汗则因外感寒邪,卫气被遏,腠理闭密,毛窍收敛而致,多兼见咳嗽、气喘等肺气不宣表现,当用麻黄汤以散寒解表、宣肺平喘。

阳明病证阳明是正邪斗争的极期,主要反映胃肠病变。

多由太阳病治疗失误,邪热内传入里,伤津化燥而燥结成实所致,或因燥热之邪直犯阳明而
成。

根据证候特点的不同,阳明病证有阳明经证和腑证之分。

阳明经证系邪热弥漫全身,而肠中无燥屎内结,以大汗出,大热,大渴而心烦,舌苔黄燥,脉洪大为辨证要点,治宜清热生津,方如白虎汤。

若阳明里热与燥屎相结便成阳明腑证,既可见身热,汗出连绵,日晡(下午3~5时潮热,舌苔黄燥或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等里热炽盛表现,又可有腹满疼痛拒按,便秘等腑气不通之象,甚则燥热之邪挟浊气上攻心神而见烦躁,谵语,或神志不清,治宜清热攻下,可选用不同的承气汤。

少阳病证多由太阳病发展而来,亦有初起即为少阳病证者。

此时邪气尚存而正气已伤,邪正多相持于表里之间。

如邪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正邪分争便寒热交替出现,所谓“寒热往来”。

因而少阳病的特点是既非发热与恶寒并见、全身疼痛之表征,亦非发热不恶寒、大便燥结之里证,而多伴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饮食,脉弦等少阳
经气不利、胆气犯胃、气机不畅之症。

故治法不若太阳病解表可愈和阳明病“清”、“下”可痊,而须和解少阳,即一面祛病邪,一面扶正气,方如小柴胡汤。

太阴病证病入三阴,太阴首当其冲。

太阴病可由三阳病治疗失当,损伤脾阳而致,或因脾阳素虚,寒邪直中太阴,以致寒湿内阻,脾之运化功能失职,气机升降紊乱造成。

其表现为腹满,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腹痛,喜温喜按,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迟或缓等。

上述太阴病证与阳明病证同为里证,只是阳明病多表现为实证、热证,太阴病多表现为虚证、寒证。

但在发病过程中可以相互转化,如阳明病而中气虚,即可转为太阴病;太阴病而阳气渐复,亦可转为阳明病。

由于太阴病证为虚寒里证的开始阶段,病势较少阴、厥阴病轻浅,治宜温中散寒,方如理中汤。

少阴病证主要是病在心肾。

可因太阳病治疗不当,损伤心肾阳气,太阴病呕吐下利进一步严重,累及肾阳,或肾阳素虚,寒邪直中少阴,从而使全身内外失去心肾阳气的温煦等原因造成。

可见全身性虚寒表现,如畏寒蜷卧,精神萎靡不振,嗜睡,手足厥冷,脉微细,或见下利清水样粪便,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

此外,少阴病亦可因心肾阴液受
损,虚热内生,邪从热化,以致肾阴亏于下,心火亢逆于上而成,出现心烦不眠,口燥咽干,尿黄,舌尖红或红绛少苔,脉细数等症。

因此少阴病又有寒化和热化之分。

治疗少阴寒化证宜回阳救逆,方如四逆汤;治疗少阴热化证则宜滋阴降火,方如黄连阿胶汤。

厥阴病证厥阴为疾病终期转化阶段。

如阴寒由
盛极而转衰,阳气由虚衰而恢复,则病情好转。

若阴寒盛极,阳气不能与之接续而先绝,则病势危重。

如阴寒虽盛,但阳气尚能与之抗争则呈现阴阳对峙,相互交争,出现口渴,自觉一股气从下腹上冲心胸,胃脘部疼痛、灼热,饥不欲食,甚至吐出蛔虫,四肢厥冷或厥热交替(阴气胜则厥冷,阳气复则发热,厥多热少,神志昏乱等寒热错杂的症状。

治当调理寒热,方如乌梅丸。

合病、并病临床上病情变化很复杂。

上述六种病证既可单独出现,亦可两种或三种合并出现。

如头项强痛,恶寒发热,四肢关节微痛等太阳病证既可与阳明病的身热,口渴,下利黄色粪水,肛门灼热等里热症状同时出现,亦可在太阳病邪未尽的基础上,进而出现呕吐、胸胁苦闷等少阳病证。

对于太阳与阳明合病可用葛根汤发汗解表、生津止利,而太阳与少阳并病时可用柴胡桂枝汤双解太阳与少阳。

中醫診斷時,首先會辨別疾病屬外感或是內傷性質。

外感病指感染各種外源性病邪而引起的疾病。

其臨床表現,往往由表入裏,疾病發展有一定的階段性與變化規律。

治療重點為祛除病邪,與內傷病以扶助正氣的方式有很大分別。

後世醫家將外感病分為傷寒與溫病兩大類。

根據中醫的觀點,他們有很多不同之處,所以辨証方法有異;傷寒病以六經辨証為基礎,溫病則以衛氣營血或三焦辨証為基礎。

六經辨証最早記載於漢代張仲景(150- 219AD之《傷寒雜病論》中,該書對外感病的辨証論治奠定了基礎原則。

它針對外感病的普遍証候,根據症狀特點,劃分為六個証型階段。

分別為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

以此解
說外感病勢,以及相互間的傳變關係。

實際上六經辨証基本上描述了臟腑、十二經脈病的內容,但由於只注重分析外感寒邪病,所以是較局限的臟腑辨証。

由以上看出,六經是指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條經脈而言。

傷寒病開始時,風寒之邪從皮毛腠理而入,再循經脈深入臟腑,發病過程有特定規律。

中醫描述為由表入裏,正氣漸衰的過程。

六經病的傳變,往往與正氣、邪氣、治療、體質等因素有關。

一般外感病的循經傳變途徑
太陽 (小腸經、膀胱經
陽明 (大腸經、胃經
少陽 (三焦經、膽經
太陰 (肺經、脾經
少陰 (心經、腎經
厥陰 (心包經、肝經
太陽病指外邪開始侵犯表體階段。

又稱為表証。

陽明病指外源性風寒邪轉化為熱邪者燥邪,直接傳入臟腑,影響陽明經相關部位。

亦可由於治療失當導致津液虛耗所引起。

表現陽氣未衰,邪氣盛極的激烈情況。

少陽病指表証未能及時緩解,病邪開
始侵入內裏,但又未達內部陽明水平的過度階段,屬於半表半裏之証。

太陰病病位在裏,表現虛寒濕証。

是由三陽病傳入中焦,或脾胃素虛所致。

少陰病表示病在心腎,出現嚴重虛寒,整體機能衰退情況。

厥陰病病變的最後階段,正氣與病邪相爭。

但身體正氣已衰,陰陽嚴重紊亂。

証候表現極為錯綜複雜。

根據六經辨証,三陽經病及三陰經病的表現
病証基本病變主要症狀
太陽外風頭痛、發熱、出汗、惡風,脈浮緩。

表寒惡寒、發熱、無汗、氣喘、頭頸痛、全身痛、骨節疼痛。

苔薄白,脈浮緊。

陽明裏熱兼燥高熱、出汗多、非常口渴、面紅、心煩。

脈洪大,舌苔黃燥。

胃腸實熱身熱、下午潮熱、便秘、腹滿痛拒按、煩躁、嚴重者譫語、神志不清。

脈沉實有力,舌苔黃燥或焦黑起刺。

少陽半表半裏口苦咽乾、視力模糊、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厭食、心煩、噁心。

舌苔白,脈弦。

太陰脾胃虛寒腹滿脹、時痛時止、喜溫喜按,腹瀉、嘔吐、食欲不振。

舌淡苔白,脈遲或緩弱。

少陰陽虛內寒畏寒、精神萎靡、手足冰冷、腹瀉、泄瀉未消化食物、噁心、渴喜熱飲、小便清長。

舌淡苔白,脈沉微。

陰虛火旺心煩、失眠、口燥咽乾、小便黃。

舌尖紅,乾燥少苔,脈細數。

厥陰寒熱錯雜口渴不止、寒熱錯雜、胸中疼熱、饑不欲食、食則嘔吐、四肢冰冷。

舌苔白膩、脈弦數。

總括來說,陽經病屬表、多熱証、實証;陰經病屬裏、多寒証、虛証。

三陽經病治療,以祛除邪氣為主;三陰經病治療,以扶助正氣為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