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斯基 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王思斌W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王思斌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4学时)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一、社会学的产生:标志、条件二、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建立-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韦伯等对学科建设的贡献;发展-从欧洲到美洲,主要理论流派-结构功能理论、社会冲突论、符号互动论等;当代-美国与欧洲的发展(社会理论);社会学研究范式-实证、理解、批判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大同社会“思想,出现和传入-康有为、严复译《群学肄言》、章太炎译《社会学》;20世纪前半叶-学院派、实践派社会学、成就;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中国社会学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对研究对象的不同看法: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社会过程与社会行为;社会制度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界定、解释三、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与基本问题:普遍性与“剩余性”,领域及其发展,基本问题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一、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学科性质,学科特点,学科体系二、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经济学、法学;历史学、人类学;历史唯物主义三、社会学的功能:功能-经世致用(严复),社会规划、社会管理,文明生活方式、指导社会生活;学术与政治;学习方法:对社会的兴趣与敏感、较广的知识、深入社会、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
阅读书目编写组,社会学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北大社会学系,社会学教程,北大,1987英克尔斯,社会学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赫伯特.斯宾塞,社会学研究,华夏出版社,2001韩明谟,中国社会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杨雅彬,近代中国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袁方,社会学百年,北京出版社,1999中国社会学史,人大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孙本文,社会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3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人大,2003郑杭生、刘少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高教社,2006波谱诺,社会学,人大,1999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三联书店,2001刘易斯.A.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北大,20033布赖恩.特纳,社会理论指南,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阎明,社会学在中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4学时)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一、社会的涵义:我国典籍中的“社会”,马克思的社会观,社会学中的社会二、社会的类型:作为经济和政治形态的社会,具体的社会形式,国家与社会三、社会的特点:唯名论与唯实论的观点第二节社会的构成要素一、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人既是主体也是客体;人是社会行动者二、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三、具体社会的存在条件:经济与社会活动,社会制度,环境(自然与社会的)第四节文化一、文化的涵义与结构:文化的涵义、类型、结构二、文化的功能三、文化的多样化与文化变迁:主文化与亚文化;我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文化敏感性四、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阅读书目杨心恒,社会学概论,知识出版社,1997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横山宁夫,社会学概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孙本文,社会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35艾德加.莫兰,社会学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顾宝昌,社会人口学的视野,商务印书馆,1992C.恩伯等,文化的差异,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三联书店,1988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第三章人的社会化(4学时)第一节人的社会化的涵义与内容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的概念;对社会化的多层面理解二、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对个体与社会的意义三、社会化的内容:艾利克森的人类发展理论;内容:生存、谋生、规范(政治)、价值第二节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一、社会化的机制与实施机构:机制-弗洛伊德、皮亚杰、相互作用论,实施机构二、基本社会化:概念:青年社会化的问题:社会性断乳、代沟问题、网络迷恋三、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概念、社会变迁与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第三节社会化与个性发展一、个性及其形成:个性的概念、气质的类型、个性形成的影响因素二、社会化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过度社会化、雷同性格、不同文化和体制下的社会化,重大事件对人的性格的影响-生命历程三、个性与民族性:社会性格、民族性(国民性格)、中国国民性阅读书目黄育馥,人与社会:社会化在美国,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林语堂,中国人,学林出版社,1994杨国枢,中国人的性格,(台)桂冠图书公司,1988玛格丽德.米德,代沟,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伊恩.罗伯逊,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90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刘豪兴、朱少华,人的社会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日)依田新,青年心理学,知识出版社,1981周雪光、侯立仁,“文革”中的孩子们-当代中国的国家与生命历程,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编《中国社会学》(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四章社会互动(6学时)第一节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一、社会互动的涵义:社会行动-韦伯的社会行动类型;社会互动的涵义二、社会互动的类型:按性质分,按方式分,集体行为三、社会互动的意义:需要的满足、形成关系与结构(马克思)、镜中自我第二节社会互动的理论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论:生产交往论,交往的意义二、符号互动论:米德的贡献;情景定义:布鲁默的总结;戈夫曼的拟剧论三、常人方法学与反思社会学四、人际互动第三节社会角色一、社会角色及其类型:社会角色的涵义;社会地位;角色的类型二、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角色扮演中的问题:角色混淆、角色紧张、角色冲突三、结构论与建构论的角色观:结构论观点、建构论观点,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四、中国人的社会交往:差序格局,人情与面子阅读书目韦伯,经济与社会,“社会行动”部分,商务印书馆,1997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人大,2000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华夏出版社,1988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大,1998翟学伟等,《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黄光国等,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人大,2004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1972方文,社会行动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布赖恩.特纳,社会理论指南,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4学时)第一节社会群体及其类型一、社会群体的涵义与特征:群体、社会群体、特征二、社会群体的类型三、人类结群的原因:一般解释,荀子的“群论”、结群试验、群体过程、小群体研究第二节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一、概念与特征:库利提出的概念及角度、初级群体的特征二、类型与维持:类型,维持-规模、互动、持续性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儿童社会化、满足成员需要、进入社会的桥梁、社会控制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一、家庭的涵义与类型:家庭的本质,家庭的类型(亲密关系?)二、家庭的功能:生物的、经济的、抚育与赡养、精神的三、家庭的变迁:生命周期,宏观变迁(古德),现代化与家庭,变迁中的家庭及问题四、家庭与邻里:家庭及其功能、邻里及其功能,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与邻里阅读书目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华夏出版社,1989刘易斯. A.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西奥多.M.米尔斯,小群体社会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Rupert Brown:群体过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古德,家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马克.赫特尔,变动中的家庭,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米特罗尔,欧洲家庭史,华夏出版社,1987雷洁琼,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婚姻家庭的新变化,北大,1994杨善华,城乡家庭-市场经济与非农化背景下的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潘允康,社会变迁中的家庭,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大,1998史凤仪,中国古代的家庭与身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第六章社会组织(6学时)第一节社会组织的特征与结构一、定义与特征:定义、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特征二、类型与构成要素:分类-帕森斯、布劳、艾兹奥尼;构成要素三、社会组织的结构:职位结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组织的扁平化、网络组织第二节组织目标与组织运行一、组织的目标:目标的意义,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目标体系二、组织的运行:敏兹伯格,巴纳德的组织平衡论三、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环境的涵义,帕森斯的社会系统观,组织间的关系:组织的资源依赖理论、种群生态学、新制度主义第三节社会组织的管理一、家长制:涵义、特征、产生的原因:家族资本主义二、古典管理理论:泰罗制-经济人假设;韦伯的科层制-涵义、内容、效果、批评:反功能、组织中的非理性因素(后科层制)三、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行为科学,霍桑试验的发现:社会人假设、非正式群体四、组织文化与组织信任:科尔曼与福山-信任与社会资本第四节中国的单位组织一、单位组织:特点,单位与国家的关系:委托-代理关系二、单位制:中国单位制的形成,单位制的功能,华尔德的研究,当今的单位组织三、单位制改革:中国历史上官僚制,“官本位”、帕金森定律、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四、中国的民间组织:现状、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关系,政策与发展阅读书目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运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彼得.布劳,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学林出版社,2001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克罗戴特.拉法耶,组织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W.理查德.斯格特,组织理论,华夏出版社,2002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路风,“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载《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帕金森,帕金森定律,北京三联书店,1982华尔德,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弗里蒙特.E卡斯特,组织与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七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5学时)第一节社会分化与分层一、社会分化:分化的概念(斯宾塞)、分化与整合,不平等与异质性,社会分化与分层二、社会分层:概念的来源,等级与身份,阶级与阶层,社会分层的多种原因三、社会分层的功能:功能论、冲突论(安全阀),社会平等问题第二节社会阶级与社会分层的理论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阶级划分的依据,阶级意识阶级冲突;新中间阶级问题二、韦伯的社会阶级理论: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三、社会分层的标准:赖特的分层标准,社会经济地位与职业分层四、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中国社会的阶级问题,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职业分层研究,社会分层与利益表达,社会分层与社会秩序,地位一致与地位相悖,中产阶级问题第三节社会流动一、社会流动的涵义与类型:涵义、类型二、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先赋地位、教育(布劳-邓肯模型);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米尔斯的精英理论,帕雷托的精英循环理论三、中国的社会流动:传统中国的社会流动,革命与社会流动,当前的社会流动,我国的精英循环与精英再生产,农民工的流动阅读书目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丹尼斯.吉尔伯特等,美国阶级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4李强,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与流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李培林,中国新时期阶级阶层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边燕杰,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三联书店,2002维尔弗雷多.帕雷托,精英的兴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戴维.格伦斯基,社会分层,华夏出版社,2006第八章社区(5学时)第一节社区概述一、区的概念与构成:概念的来源与演变:从滕尼斯到费孝通、涵义,构成要素二、社区的类型:依功能分、依城乡分三、社区研究:芝加哥学派、中国的社区研究,人文区位学,社区规划第二节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一、农村社区:特征、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现代化对农村的影响、农村社区发展,中国农村的制度变迁,“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二、城市社区:涵义、城市社区、城市、城市体系,社区建设、从单位制到社区制三、中国的城乡关系:城乡关系史,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城乡关系,城乡差别(剪刀差)、城乡二元结构,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城乡关系第三节城市化一、城市化的涵义与动力:涵义-现象与本质,城市化水平,动力-工业化(推拉理论)、社会管理、城市中心、城乡差别、社会方式的吸引二、城市化的进程:发达国家-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双重城市,城市的贫民窟三、中国的农村城市化:特点,户籍制,中国城市化的滞后,城市发展的方针,争论-对乡镇企业的看法;农村城镇化道路的选择-自然城市化与行政性城市化,农村城镇化的名与实,农村城式化;当前中国城市化中的问题-失地农民,农民工在城市。
贫困理论

选题的理由多半来自阅读:阅读现实和阅读文献。
阅读现实时,我们看到今天的中国,社会转型已经掀起了一轮新阶级的涌动:人们热衷讨论的“新中产阶级”、“新管理精英”诞生了;人们始料未及的城乡新贫困群体――城市农民工、下岗工人和那些因制度变迁而越发贫困的乡村贫穷人口――也作为新阶级相继出现。
然而目前有关贫困的社会学解释相当乏力,多是围绕贫困线的讨论,或是一些经验层次上的描述与对策的实际操作性文章。
在国际上,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有关贫困的理论纷争就已十分激烈,尤其是结构解释和文化解释的对垒,已经将原本尚属政府行为的政策学贫困研究纳入了理论轨道。
走进理论,我们才有入世(入贫穷世界)的感觉,需要梳理、归纳和评价它们,更需要将它们借鉴到转型中国的发展实践。
这是这篇文章选题的初衷和目的。
本文章将沿结构和文化两个面向,对现有的贫困研究作一系统的综述和评价。
力求在“综述”中透析贫困研究随社会发展从经验迈向理论的路程;在“比较”中阐释结构和文化解释的异趣及其关系,以期为社会学的贫困研究提供新思路。
结构取向的解释不平等:社会力制造的贫困制度造成贫困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资料的不平等占有。
比如,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除了出卖劳力,一无有。
这就形成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形成了支配和被支配、压迫和被压迫的生产关系。
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资料所有者能够通过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使工人贫困化。
随着资本的增长,工人阶级的贫困会进一步加剧,因为“资本增长得愈迅速,工人阶级的就业手段即生活资料就相对地缩减得愈厉害” (马克思,1972:380),工人将愈面临严重的失业贫困。
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只有通过彻底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才能最终解决贫困问题。
社会政策导致的不平等是制造贫困的元凶。
英国有“圈地运动”造成数以百万无家可归者的贫穷;美国有“种族歧视政策”下的有色人种的穷困潦倒;中国有“剪刀差”下的农民的穷困……愈来愈多的人开始感悟,制定政策本身、政策的失误或不合适的政策导向,都将引起不平等而导致贫困。
社会分层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社会分层理论的演变与发展社会分层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被分成不同的等级,这种等级制度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都存在,社会分层的作用和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
社会分层理论的演变与发展,是了解社会分层现象的一种途径,它以其严谨的逻辑和理论框架,揭示了社会分层存在的机制和原理。
本文将从社会分层理论的起源,到发展演变的历程,以及现代社会分层理论的研究方向等展开探讨。
一、社会分层理论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社会分层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以前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将人们分为奴隶和自由民两类,形成了对社会分层现象的最早探索。
17世纪社会学家汉克公后继续探讨了社会阶层的问题,认为社会分层是由人们的能力与财富决定的。
他发展了“封建”、“贵族”和“平民”等概念,并将阶层基础定义为地主和拥有资本的工人。
18世纪的法国社会学家孟德斯鸠探究了“权力”的作用和影响,它是社会分层中最为影响深远的一名理论经济家之一。
他认为,一切的社会制度都是由不同的阶层所控制的,而阶层之间的差距就是由控制权的不同而产生的。
19世纪是社会分层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
卡尔·马克思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不平等,他提出阶级斗争理论,将社会分成了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并认为无产阶级将取得胜利,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二、现代社会分层理论的发展现代社会分层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功能主义”和“冲突理论”两个主要阶段。
功能主义理论首先提出了社会分层的职能,认为社会阶层是由不同的职业和能力所引起,把分层看作是自然而然的发展。
而冲突理论则认为社会分层是由于特定的阶级之间的斗争所引起的。
它注重社会中的矛盾及其影响,强调人在社会中的相互作用和冲突。
勒斯与表德尔认为,职业的地位和收入的差异是社会分层的基础,提出了“职业分层理论”。
这一理论强调了社会分层中经济方面的地位和收入的重要性。
另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韦伯此时提出了“三维社会分层理论”,根据社会地位、政治权力和经济地位三维度对社会等级进行划分。
试析社会分层的十种标准

试析社会分层的十种标准李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100084「内容提要」社会分层有多种标准,不同的理论家之所以采用不同的标准常常是为了实现他们的不同目标,而我们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和谐社会。
从社会分层理论的角度看,我们也需要探索适合“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分层标准。
本文分析了区分社会地位差异的十种资源,即生产资料资源、财产或收入资源、市场资源,职业或就业资源,政治权力资源,文化资源,社会关系资源,主观声望资源,公民权利资源,以及人力资源,还分析了这十种资源的社会分层与和谐社会战略的关系。
「关键词」社会分层/分层标准/和谐社会社会分层理论研究的是人们的利益差别、地位差别和不均等、不公平、不公正现象。
利益、地位的差别和不均等是一种客观事实,对于它可以有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分层理论家也有着不同的研究视角,比如考察收入差别、职业差别以及财产、权力、声望、教育等方面的差别,由此便形成了社会分层的多种标准。
而不同的理论家在采用某种视角、采用某种分层标准的时候,总是与一定的研究目的相联系的。
换言之,不同的理论家之所以采用不同的标准常常是为了实现他们的不同目标。
从宏观上看,社会分层、阶级分层标准的目标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旨在发动和组织社会运动、阶级斗争,它更强调社会不平等对立与冲突的一面。
依此目的,社会分层、阶级划分的标准必须十分严格,各阶层、群体、阶级之间应有本质区别并需要揭示冲突的内在根本原因。
另一类则旨在调和各利益群体或阶级,依此目的划分的阶层、阶级的标准则可以较为宽泛。
各群体、阶层、阶级的区分多是非本质的。
对于上述第一类视角的持有者,著名社会分层理论家伦斯基称之为“激进主义者”,对于第二类,则称之为“保守主义者”。
伦斯基指出,激进主义者的信念是认为现存分配制度基本上是不合理的,而保守主义者的信念则是认为现存分配制度基本上是合理的。
从分层标准的差异看,第一类常常采用从性质上区分阶级的方法,而第二类常常采用从数量上区分阶级的方法。
社会学专业学生必读书目

社会学专业学生必读/参考书目一、社会学概论1、戴维·波普诺:《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3、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3为必读书目,2为任选书目;对象:大一学生。
二、社会学理论4、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
5、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华夏出版社。
6、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7、布赖恩·特纳编:《社会理论指南》,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版。
※任选其中两本精读;对象:大二学生。
三、社会学研究方法8、艾尔·巴比:《社会研会方法》,华夏出版社。
9、劳伦斯·纽曼:《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谢宇:《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2、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Matthew B. Miles & Michael Huberman:《质性资料的分析:方法与实践》,重庆大学出版社。
※分别从8、9,11、12,13、14中任选一本(共三本)精读;对象:大一、大二学生。
四、社会统计学15、卢淑华:《社会统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6、李沛良:《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7.柯惠新、沈浩:《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戴维·K.希尔德布兰德等:《社会统计方法与技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社会分层读书笔记

《社会分层》读书笔记一直以来,我对社会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籍都比较感兴趣,近期终于有机会将戴维.格伦斯基写的《社会分层》通读了一遍,心中不免有些感想。
戴维·格伦斯基,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康奈尔大学社会学教授,社会不平等研究中心主任。
戴维.格伦斯基的《社会分层》既收录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等经典理论家的文章,也囊括贝尔、吉登斯、希尔斯等现代名家的作品,是社会分层理论的权威汇编,也是国外高校深受欢迎的社会分层教材。
本书吸收最新社会分层理论研究成果,从经济、族群、性别等角度探讨社会分层的成因、特征、应对和未来,向我们展示了社会分层研究的完整图谱。
以前的社会分层有的注重形式,有的注重结构,戴维.格伦斯基主要从社会分层形式、来源和社会分层的结构这三大部分展开和论述,系统地介绍了传统西方社会分层理论,提出了不少自己新的看法和观点。
西方社会学史上,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
韦伯提出划分社会层次结构的三重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威望──社会标准,权力──政治标准。
韦伯认为,财富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这就是个人用其经济收入来交换商品与劳务的能力,即把收入作为划分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经济标准。
社会标准指个人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声誉与尊敬。
在西方分层理论中,常常按照这个标准把社会成员划分成不同的社会身份群体。
所谓社会身份群体是指那些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生活方式,并能从他人那里得到等量的身份尊敬的人所组成的群体。
政治标准指权力。
韦伯认为,权力就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行动者即使在遇到反对的情况下也能实现自己的意志的可能性”。
权力不仅取决于个人或群体对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也取决于个人或群体在科层制度中的地位。
以上三条标准既是互相联系的,又可以独立作为划分社会层次的标准。
该书上兼顾了分层与流动、古典与现当代、理论与经验研究的读本。
作者为全书撰写了提纲挈领式的导论《社会不平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且该书的编辑结构清楚地向我们指明了分层研究中的六个重要主题,即社会分化的来源、分化的基本结构、不平等的产生过程、分化的结果、先赋性社会分化,以及社会分化可能出现的未来景象。
社会分层的三大理论

[学术论坛]经典三大传统社会分层观比较———以“谁得到了什么”和“为什么得到”为分析视角*陈鹏摘要: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作为经典社会学的三大传统提供了三种基本的社会分层理论观:“阶级分层论”、“阶层分层论”和“分工分层论”。
本文拟以社会分层理论的中心问题———“谁得到了什么和为什么会得到”为分析视角来探讨和展现三位经典大师是如何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的。
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当下中国社会分层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探讨了经典大师的理论方案对中国社会迈向更为公正合理的社会分层观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阶级分层阶层分层分工分层社会分层中心问题在社会学17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社会分层研究构成了社会学领域中最为重要的研究论题之一,许多社会学理论大师都曾涉及这一论题并提出了相关的理论。
在传统的社会分层理论中,马克思的阶级分层和韦伯的阶层分层被视为社会分层研究的两种基本理论范式①②。
这两种基本范式通常也被称之为社会分层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传统和韦伯主义传统。
由于马克思和韦伯对社会分层研究的奠基性贡献,后来的大多数社会分层理论家都是延续在这两条理论传统之中,并根据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化进而做出新的理论阐释和理论建构。
新的理论流派的出现总是与当时的社会学整体发展潮流以及时代的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和韦伯之后的社会分层研究,无论是在研究主题,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有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从而发展出以达伦多夫、赖特等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和以吉登斯、戈德索普等为代表的新韦伯主义。
二战之后,由于美国社会学的世界主导地位,特别是以帕森斯、戴维斯为代表的功能主义流派占据了社会学研究的中心地位,从而形成了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研究观。
与此同时,特别是在1960年代中期之后,功能主义理论的保守主义倾向日益遭到各种攻击,并随之形成了与之相对立的一种新的理论流派即冲突论。
以冲突论为基点,达伦多夫、米尔斯等理论家进而发展出一种冲突论的分层观。
于此,也就形成了二战之后的两种基本的社会分层理论模式即功能论的分层观和冲突论的分层观。
社会学经典阅读书目

社会学经典阅读书目第一部分:中国社会与乡土中国主题:乡土中国与中国村落秩序阅读书目: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pdf费孝通,1985,《乡土中国》,三联书店。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
G:\社会学书\经典\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pdf阎云祥:《礼物的流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礼物的流动.pdf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华书局2002年版。
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三联书店1998年版。
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主题:中国村落政治与中国农村发展阅读书目: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
G:\社会学书\经典\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pdf折晓叶:《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
G:\社会学书\经典\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pdf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年。
G:\社会学书\经典\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pdf黄树民:《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三联书店,2002年。
G:\社会学书\经典\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pdf弗里曼等:《中国乡村,社会主义的国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G:\社会学书\经典\中国乡村,社会主义的国家.pdf主题:中国村落文化与宗族研究阅读书目: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
莫里斯.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三联书店,1989年。
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三联书店,2000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权利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
关于分层研究的基本问题在于:谁得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得到。
即本质上是对分配制度的研究。
伦斯基从分层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脉络进行阐述。
最早的分层思想出现在公元前800年的希伯来预言家的作品中,他们谴责社会中更多地占有权势和财富的人及其占有财富和权势的手段。
与之同时代的印度教徒,则对社会分层和不平等持肯定观点,认为社会分层(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是上帝创造的,它的存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由公元前人们对社会不平等的观点分歧,伦斯基总结出两种基本的观点:一种是维持现状的,认为现存的分层状况是公平合理且不可避免的(即保守的论点);而另一种则是高度批判的,“把分配制度谴责为根本上是不公正和不必要的”(即激进的反论点)。
包括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法利士等人对社会秩序的观点,也基本是服从上述两种分类的。
亚里士多德强烈捍卫私有财产制度,支持社会秩序中存在不平等的情况;而法利士则提倡土地分配的平等。
柏拉图则并不是单纯地反对不平等本身,而是不平等所建立起来的基础,他认为晋升机会的平等应该也是“平等”的题中应有之义。
这样,激进派又分成了所谓的“平等主义”(如法利士)和“精英主义”(如柏拉图)。
同样地,在早期基督教内部也同时含有激进和保守的分化。
“耶路撒冷早期教会的共产主义就隐含了对存在于当时社会中的不平等的批判。
”詹姆斯批评早期基督徒对那些掌握财富和权势的人表现得更加恭敬。
圣保罗则隶属于保守一派,将奴隶制看成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认为奴隶服从主人跟孩子服从父母是一样天经地义的。
随着教会权力和影响力的扩大,其中持保守立场的也更加壮大了。
持保守立场、支持社会分层的观点,通常将社会比作一个完整的体系,各部分有着不同的分工,并通过某种纽带统一起来。
高贵者和低贱者各司其职,社会才能完好和繁荣。
这种“有机论”是保守派的中心论断。
而另一方面,平民大众却将《圣经》中的激进成分发扬光大,批评富贵,褒扬贫穷。
其中温斯坦莱作为杰出代表,认为在造物主眼中,人们是平等的,但由于自私、贪婪等原因,一部分人才去统治另一部分人。
1648年英国革命之后,激进的平等主义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在其领导下进行的社会主义运动深刻地改变了世界上多数国家的生活。
同时,激进派在理论上也变得更加成熟和精致。
17世纪和18世纪的洛克和卢梭认为主权存在于民众而非君王,动摇了君权神授的旧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则正式宣布激进派理论进入了成熟期。
马、恩二人的理论中,分配制度与生产资料的占有是密切相关的,并且由此产生了“阶级”——占有生产资料的即为剥削阶级,不占有生产资料的即为被剥削阶级。
而阶级正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分层的主要论述,阶级斗争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同时马克思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阶级的灭亡(也即社会分层的消失)是必然的趋势。
差不多在相同时期,保守派也有相应的理论支撑,亚当斯密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他从市场经济的运行中提出了“看不见的手”,认为每个人都在自私地谋求自己的利益,但是靠这只“看不见的手”,私人利益被引导到与社会总体利益相一致的方向。
此后,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也为保守派提供了新的论据,那些具有更好天赋的人成为统治者,而其他人成为劳动群众。
萨姆纳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新的阐述,认为社会阶级系统本质上是对人的社会价值的度量,在社会分层中尽管有一些机会、运气之类的不平等因素存在,但总的来说仍是合理的。
同时,莫斯卡在《统治阶级》一书中对马克思“社会高级发展阶段将无阶级”的推断进行了反驳,他认为政治组织和权利的不平等是社会维持良好运作的必要手段,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划分也是必然的,而马克思关于无阶级社会的观点是不现实的乌托邦。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保守派和激进派的理论分别演化为“功能主义”理论和“冲突”理论。
功能主义的实质观点是:分层是由社会需要产生的,而不是个人愿望产生的。
功能主义的杰出代表戴维斯认为分层可以给具有才能的社会成员动力,使其承担那些更加重要和需要能力的工作。
他认为职位对社会的功能重要性、以及合格人员的相对稀缺性,使得部分职位的人员获得更高的报酬,这就是分层产生的原因和必要性。
冲突理论的本质观点则是认为个人的需要导致了社会不平等,由于争夺供应短缺的有价值的商品和服务而进行的斗争造成了不平等。
功能主义强调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冲突理论则强调人们利益的对立,强调统治、剥削和压迫;“功能主义把人类社会看做社会系统,而冲入拍理论家则将它们看成是演出争夺权力和特权的斗争舞台。
”当然,随着对理论的辨析,功能主义和冲突理论的综合也正在进行中。
总体而言,伦斯基的梳理是基于各种理论对待社会分层的不同态度展开的。
从发展脉络上看,对待这一现实情况,从一开始就分为赞同的一方和反对的一方,也就是最终发展成为功能主义的保守派和发展成为冲突理论的激进派。
伦斯基回顾这些不同理论的时候,大致是沿着这样两条线,并按照理论形成—发展—成熟的脉络进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