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学艺社会分层理论
《社会学》第七章 社会分层

分层广告
二、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及影响
韦伯主张从经济、声誉和权力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
济、文化和政治的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根据经济因素划分的地位群体叫做阶级,依据“市场
购买力”来划分 。
声誉地位是由社会公认的评价体系确定的。影响人们
声誉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出身门第、风度仪表、知识 教养、生活样式。
普通村民阶层:是指那些拥有少
量经济资源和社会关系网的农村 居民(他们的社会关系网大多仅 限于自己的家人、亲戚、街坊邻 居等)。这些人生存的权利得到 了一定的保障,解决了温饱问题。
弱势群体阶层:指农村社区的下
春天什么时候才来呢
层,他们基本上没有多少社会资 源可以利用,最基本的生存权利 也受到威胁。
展权利都会得到最充足的保障。主要包括农村管理者骨干、私营 企业主、村集体经济的负责人、农村的种养殖大户等,也就是我 们通常所谓的农村政治精英、经济精英、社会精英。这些人是农 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代理人阶层:是指那些间接握有
社会资源或掌握社会资源中的某 一小的方面,比如具有某种社会 关系、某方面声望等的农村居民。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经理人员阶层; 私营企业主阶层; 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办事人员阶层; 个体工商户阶层; 商业服务人员阶层; 产业服务人员阶层; 农业劳动者阶层; 城市无业、失业和半失业人员阶层。
十六大报告指出: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主要 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 择业的知识分子组成。据相 关统计,新的社会阶层以及 从业人员人数已超过1.5亿, 约占总人口的11.5%,掌握 或管理着10万亿元左右的资 本,使用着全国半数以上的 技术专利,直接或间接地贡 献着全国近1/3的税收。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特点

2.&uot;十二阶层说&uot;:零点调查基于数据提出当前中国社会的十一个分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管理人员(0.6%)、私营企业主(1.4%)、企业管理人员(0.6%)、专业技术人员(5.2%)、高级行政人员(2.8%)、初级教育文化工作者(2.5%)、办事人员(4.9%)、工商服务人员(10.4%)、个体户(14.3%)、工人(14.7%)、农业劳动者(31.8%)、无业、失业人员(10.7%)。
社会位置,从社会分层的意义上讲,社会地位具有更具体的含义,它是指在一个社会等级体系或分层系统中的等级位置。同时,因为个人的大部分生活是以社会等级为基础的,所以识别人的社会地位也就十分重要。确定不同人群的社会地位,就成为划分社会阶层的主要目的。
是什么决定了阶层的划分?有二种最基本的经典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一是马克思依据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来界定阶级;二是马克斯?韦伯认为分层体系中除了经济之外,还有二个重要的维度:权力和声望。
3.“七阶层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培林、张翼将国际上通行的衡量消费水平的恩格尔系数作为消费分层的划分依据,划分了七个阶层:最富裕阶层,占家庭百分比为7.2%、富裕阶层,占家庭百分比为10.6%、中上阶层,占家庭百分比为为17.7%、中间阶层,占家庭百分比为为2
当代中国社会的分层研究,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十大阶层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陆学艺主持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提出:一个现代化社会分层结构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已现雏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正在向与现代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方向转变;并且这种结构正在趋于稳定;中国城市的社会等级结构正在向橄榄性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演变,而乡村地区或城乡结合的县级行政区的社会阶层结构要转变为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则还要走很漫长的路的基本判断。课题组提出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划分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理论框架,并据此勾画了当代中国社会十大阶层和五种社会地位等级组成的社会分层结构。十个社会阶层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约为2.1%)→经理人员阶层(1.5%)→私营企业主阶层(0.6%)→专业技术人员阶层(5.1%)→办事人员阶层(4.8%)→个体工商户阶层(4.2%)→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12%)→产业工人阶层(22.6%)→农业劳动者阶层(44%)→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3.1%)和五种社会等级:社会上层、中上层、中中层、中下层和底层。
陆学艺社会分层理论

陆学艺社会分层理论述评一、前言迄今为止,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产物。
在阶级阶层消亡的共产主义社会之前,任何社会都有不同的阶级、阶层。
社会主义社会虽然不存在阶级斗争,但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必然也存在阶层,以及阶层之间的矛盾。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改革,一方面,使得中国的国力得到极大的增长,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制度的缺失和市场的无序,社会资源的分配产生较大的差异。
基于社会资源分配和再分配而产生的社会分层是社会结构中最主要的现象,也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的核心问题。
阶层问题已经成为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的重大问题。
陆学艺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试图比较全面地勾画或描述了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具体画面,其理论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笔者对此社会分层理论作简要的梳理。
二、理论来源社会学界关于社会分层的观点很多,其中有代表性和影响的,一是马克斯·韦伯的“多元体系观”,认为在一个社会内存在着阶级、身份群体、政党二种“政治仗同休”,其中,阶级与经济秩序相联系,身份群体与社会秩序相联系,政党与政治或法律秩序相联系。
二是帕森斯、默顿等人为代表的“功能主义社会分层观”,认为社会差、地位差、收入差、贫富差是社会统一体平衡与协调的需要,即差别是天经地义的。
三是马克思的以阶级划分为核心的社会分层观。
他认为“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在一定阶段上,也就是在私有制和国家出现之初。
此外,马克思还谈到过阶级的进一步分层问题,有过“中间等级的下层,即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等表述。
“由于现代化过程的加剧,阶层的分野是不可避免的”。
陆学艺的理论就基于马克思的理论之上建立的。
三、理论描述对于阶层,社会学界的一般看法是,“同一个社会阶层的人,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的东西,如共同的经济社会地位、共同的利益需求、共同的生活方式、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取向和共同的消费品味等等”。
阶层划分九大阶层

阶层划分九大阶层
根据陆学艺主持编写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分层以职业分类为基础,看你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这是为主的。
当然还要参考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组织资源占有的情况。
第一个阶层,是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占就业人口数的2.1%,城乡是不同的,然后到了乡村就少了。
第二个阶层是经理人人员阶层。
第三个阶层是私营企业主阶层,占1%。
第四个阶层教授、医生等等,专业技术人员占到14.6%。
第五个阶层办事人员阶层,就是像办公室的主任、文书、搞计算机的、会计、出纳,这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里都有的,这部分队伍比较大。
在我们中国以前有一个传统,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简单说就是干部了,以前我们封建社会叫“官”,办事人员阶层就是“礼”,是没有衔的。
第六个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
第七个阶层是商业服务人员,是第三产业的员工,占11.2%。
第八个阶层是产业工人阶层,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工人。
第九是农业劳动者。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与美国社会分层比较分析——以陆学艺和戴维·波普诺的社会分层法为例

南华大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o u t h C h i n a f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的是社 会世 界 以那 些 方 式 划 分成 各 个 部 分 和 要 素 ,
而这些组成部分和因素叉通过清晰的界限保持着相
互 分 离 。这 样 的划 分 主要 通 过 两 个 过 程 得 以 发生 。
么, 一个现代社会合理的社会分层具有怎样的特点? 笔者认为 , 第一 , 社会分层 的形成建立在社会公正
告》 提供 了一种较好 的分析视角并 以此得 出了比较 客 观 的研究 结果 。作 为一 部 国内社会 分层 研 究领域 的实证研 究作 品 , 他 较 好 地 考 虑 了我 国社 会 的 一些 “ 特 殊情 况 ” 。从 而 有 别 于有 些 学 者 生 吞 某 些 理 论
后进 行 的 国 内 阶级 阶层 分 析 。如 其 所 指 出 的 : “ 中
一
合理 的社 会分层 的 特点 社会 的分层 与分 化 是一 个 历 史 现象 , 更是 一 个
对 我 国 当下 的社 会分 层 和美 国的社 会分 层 及其形 成 的主 要机制 进行 分 析 比较 , 以冀 对 我 国 的社 会 分 层 结构在合理性、 现代性等方 面提供借鉴与思考。那
存在于当今各个社会的现实情况。“ 这个论题探讨
3 0
南华 大 学学报 ( 社会 科 学版 )
2 0 1 3盘
形态 这一 观 点 已 为学 者 普 遍 接受 ” 。因此, 此 书
的分析是 比较恰 当 的 , 对 社 会 阶级 阶层 的划 分 是 比
社会学课件中国社会分层

很自然,但就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而言,两者有
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财政收入的提高是以一般
居民收入的增幅放缓为代价的。反映在贫富差距 上,也就越来越大。
▪ 3、影响收入分配的因素
▪ 先赋因素: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不
经后天努力就具有的因素。
其次,从职业而言,包括国企在内的
企业高管收入大大高于一般职工收入也是 造成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之一。从图表
来看,企业的经营职位和一般职位间的收入差距 普遍在20倍以上。调查表明,国企领导人平均收 入高于职工的平均收入14.5倍。
在图表上还可以看到,政府财政收入2000年 是1.3万亿元,到2004年上升为2.6万亿元,2005 年更是超过3万亿元,四年时间,财政收入就翻番, 增速不可谓不快。而与此同时,工资占GDP的比 例,则从1989年16%下降到2003年的12%。一国
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 备注
1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2.1%
2
经理人员阶层
1.5%
3
私营企业主阶层
0.6%
4
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5.1%
5
办事人员阶层
4.8%
6
个体工商户阶层
4.2%
7
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
12%。
8产业工人阶层源自22.6%9农业劳动者阶层
44%
10
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3.1%
社会阶层总体变化图
上述民谣反映了何种问题?
四、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特点 和变迁
▪ 1、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总体特征
▪ 社会差异巨大 ▪ 城乡分野 ▪ 金字塔形社会结构 ▪ 身份社会 ▪ 官民社会 ▪ 家庭纽带弥补社会差异
社会分层的三大理论

[学术论坛]经典三大传统社会分层观比较———以“谁得到了什么”和“为什么得到”为分析视角*陈鹏摘要: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作为经典社会学的三大传统提供了三种基本的社会分层理论观:“阶级分层论”、“阶层分层论”和“分工分层论”。
本文拟以社会分层理论的中心问题———“谁得到了什么和为什么会得到”为分析视角来探讨和展现三位经典大师是如何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的。
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当下中国社会分层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探讨了经典大师的理论方案对中国社会迈向更为公正合理的社会分层观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阶级分层阶层分层分工分层社会分层中心问题在社会学17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社会分层研究构成了社会学领域中最为重要的研究论题之一,许多社会学理论大师都曾涉及这一论题并提出了相关的理论。
在传统的社会分层理论中,马克思的阶级分层和韦伯的阶层分层被视为社会分层研究的两种基本理论范式①②。
这两种基本范式通常也被称之为社会分层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传统和韦伯主义传统。
由于马克思和韦伯对社会分层研究的奠基性贡献,后来的大多数社会分层理论家都是延续在这两条理论传统之中,并根据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化进而做出新的理论阐释和理论建构。
新的理论流派的出现总是与当时的社会学整体发展潮流以及时代的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和韦伯之后的社会分层研究,无论是在研究主题,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有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从而发展出以达伦多夫、赖特等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和以吉登斯、戈德索普等为代表的新韦伯主义。
二战之后,由于美国社会学的世界主导地位,特别是以帕森斯、戴维斯为代表的功能主义流派占据了社会学研究的中心地位,从而形成了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研究观。
与此同时,特别是在1960年代中期之后,功能主义理论的保守主义倾向日益遭到各种攻击,并随之形成了与之相对立的一种新的理论流派即冲突论。
以冲突论为基点,达伦多夫、米尔斯等理论家进而发展出一种冲突论的分层观。
于此,也就形成了二战之后的两种基本的社会分层理论模式即功能论的分层观和冲突论的分层观。
陆学艺的社会结构论

参考资料一社会学导论陆学艺的简历陆学艺,1933年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同年考上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后留所。
先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199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2000年起兼任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
在国家图书馆的演讲首先,社会阶层结构是一个国家、地区的基本国情、基本地情,研究阶层结构本身是研究基本国情,即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怎么样,社会怎么样。
以前往往从经济结构来说,经济发展情况,人均GDP多少,一二三产业多少,大致比例怎么样,通过这些数字大致知道这个地方的发展水平。
其实同样也可以从国家社会阶层结构来判断,比如这个国家的上层阶层、中间阶层、底层的比例,工人阶层、农民阶层有多少,通过对他们的状况分析就可以判断这个国家、地区的基本国情、地情。
第二,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特别是所有制变化,原来单一的公有制发展到现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成分,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社会上产生了一些新的阶层,一些社会阶层分化了,有些阶层的社会地位提高,有些社会阶层的地位下降。
当今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出向多元化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已经不是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结构。
对于这些新情况,由于过去对阶级阶层方面的研究不够,又没有提到应有的认识上,所以现在对社会阶层结构的认识基本上是笼统的。
我们第一本书出来以后,去开了一些调查会,当时福建省福清市的一个办公室主任在会议上说过一段话,我印象很深。
他说,实际上要制定正确的政策,就应该对阶级、阶层状况有很详细的研究,这样,才能有针对性。
现在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就不能有的放矢。
一个省有几千万人,到底工人多少,农民多少,科学技术人员多少,干部多少,他们各自的状况怎样?研究的不是太清,所以制定政策就很难落实,往往是事倍功半。
2004年,国家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而且国家对种植粮食的农民进行现金补贴,这个政策十分正确,花了一百多个亿,而且产生的效果也好,也增产了粮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学艺社会分层理论述评
一、前言
迄今为止,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产物。
在阶级阶层消亡的共产主义社会之前,任何社会都有不同的阶级、阶层。
社会主义社会虽然不存在阶级斗争,但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必然也存在阶层,以及阶层之间的矛盾。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改革,一方面,使得中国的国力得到极大的增长,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制度的缺失和市场的无序,社会资源的分配产生较大的差异。
基于社会资源分配和再分配而产生的社会分层是社会结构中最主要的现象,也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的核心问题。
阶层问题已经成为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的重大问题。
陆学艺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试图比较全面地勾画或描述了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具体画面,其理论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笔者对此社会分层理论作简要的梳理。
二、理论来源
社会学界关于社会分层的观点很多,其中有代表性和影响的,一是马克斯·韦伯的“多元体系观”,认为在一个社会内存在着阶级、身份群体、政党二种“政治仗同休”,其中,阶级与经济秩序相联系,身份群体与社会秩序相联系,政党与政治或法律秩序相联系。
二是帕森斯、默顿等人为代表的“功能主义社会分层观”,认为社会差、地位差、收入差、贫富差是社会统一体平衡与协调的需要,即差别是天经地义的。
三是马克思的以阶级划分为核心的社会分层观。
他认为“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在一定阶段上,也就是在私有制和国家出现之初。
此外,马克思还谈到过阶级的进一步分层问题,有过“中间等级的下层,即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等表述。
“由于现代化过程的加剧,阶层的分野是不可避免的”。
陆学艺的理论就基于马克思的理论之上建立的。
三、理论描述
对于阶层,社会学界的一般看法是,“同一个社会阶层的人,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的东西,如共同的经济社会地位、共同的利益需求、共同的生活方式、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取向和共同的消费品味等等”。
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陆学艺根据职业的分化和三种资源(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抽取了深圳、合肥、福清、汉川、镇宁等地的几千个样本,对我国的社会分层进行系统的描述和研究,陆学艺明确指出,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是社会分层的唯一标准,阶级阶层问题研究的目标和思路需要调整,认为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越来越趋向于表现为职业分化;职业因素对社会阶层的分化主要表现为体力和非体力劳动者之间、管理者和非管理者之间社会经济差异的扩大;划分阶层的标准是,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占有状况为根据。
在当代中国社会中,每个社会成员从事何种职业和对这三种资源的拥有状况决定这个成员属于那个阶层、决定他在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位置和个人的综合社会经济地位。
”
根据占有社会资源的多寡,将整个社会分为十大社会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并在此基础上将十个阶层划分为五个地位层级,即上层,中上层,中中层,中下层和底层。
不可否认,这种划分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和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法十分相似,马克思把是否对于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视作划分阶级的最基本方法。
根据占有生产资料的多寡情况,马克思将他所处的社会的阶级进行划分。
并在《共产党宣言》中宣称,“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
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
不得不特别指出,陆学艺认为,区分的标准有三个: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
一般而言,组织资源的说法,在理论上是来自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的。
赖特认为组织资源相当于一种权力的东西,并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非常重要。
组织资源是什么呢?就是干部的级别。
谁的控制权力大谁的地位高。
在三种资源中,组织资源具有决定性意义,就好比马克思说经济所有权具有决定性意义,由于组
织资源具有最重要意义,所以在十阶层中,国家干部排的位次最高。
因为执政党和政府组织控制着整个社会中最重要的和最大的资源。
中国的社会分层状况在改革前后是经历了一个非常大的转变过程的。
陆学艺认为,从50年代中期至1979年,那个时候中国的阶层结构是“刚性”的。
我国奉行的是比较严格的户籍制度,将中国人口分为两类: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
严格的户籍制度造成了我国城市与农村相互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城乡差别成为最基本的社会分层。
那个特定的社会时期产生了一个特定的社会阶层划分的制度体系,而这个制度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身份制、单位制和行政制。
通过身份制把人民分为干部、工人、农民三个阶层,这三个阶层之间的边界相当明显,层级性很强,他们与其相应的收入、声望、权利等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三个阶层之间的转换是非常困难的。
社会上缺乏具有流动性的“边缘阶层”。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引起了社会结构的一系列新变化,所有制结构由国家所有制的单一模式转变为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存的多元模式,尤其是产生了私营经济,个体经济,三资企业的所有制形式。
社会组织的分化,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产生了一些新的阶层,干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不可避免的分化组合,原先的“三级”结构被打破,成为有着不同利益的社会群体,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原来的阶层发生分化,新阶层已经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
与发达国家相比,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构成成分在中国己经具备,凡是现代化国家所具备的社会阶层,都已经在中国出现,但中国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还只是雏形。
尽管中国已形成了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的雏形,但还只是一个“洋葱头型”,并没有形成成熟的“橄榄型”。
陆学艺认为中国现在社会各阶层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敌我关系,作为阶层而存在的各社会集团,都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
报告指出,现阶段研究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目的,与革命时代不同:已经不是为了斗争的需要去分清敌我友,而是为了实现各阶层共赢。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来说,现在和将来所需要的,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农联盟”,而是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合作和“联盟”。
各阶层可以通过广泛妥协和合作来实现共同利益,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共赢。
陆学艺对“现代化”的阶层结构理解为:橄榄型,社会中间层为主体。
现阶段我国的中间阶层中,中下层比例最大,其次为中中层,最后为中上层,可以概括为:该缩小的阶层还没有小下去,该扩大的阶层还没有大起来。
目前我国农业劳动者阶层规模过大,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中间阶层规模过小,这直接意味着社会资源的分配较为不平等。
全国范围内类似于金字塔结构,其内部成员的贫富和经济地位的差异也还是很大的,城市正向橄榄型结构演变,乡村地区与城乡结合的县级行政区的转变还很“漫长”。
四、理论缺陷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中国的社会分化确实如李强等学者坚持的那样,还没有达到成熟市场经济下的社会阶层的稳定,人们原有的经济资源能够对他的社会地位产生持久的影响。
因为中国的社会阶层发育随着1949 年的革命而被中断了,它是在一种新的社会结构的基础上因为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而导致的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从而引发了涉及社会每个成员利益的社会分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的社会分化还没有完成,尤其是国有资产的改革还在进行之中,还没有完成,我们就不能说中国的社会阶级阶层的分化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
其次,陆学艺的研究是静态的或描述性的,是在类型学的意义上,解读中国社会分层的现状,分析影响中国社会分层的各种要素。
缺少关系性的社会分层研究。
基于职业结构的阶层划分大多只是反映了职业或阶层结构的形态,而不涉及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从而认为社会阶层是自然的社会秩序。
第三,究竟应该将哪一种资源放在分层标准的最终要的位置上,这在社会分层研究上是个长期争论的问题,也不是很容易证明的。
比如,我国当前的巨富阶层占有财产、经济资源,虽然没有干部那样的职位权力,但是,他们的财产可以合法地传给子女,而组织资源是不能由代际继承的,所以,究竟哪一种资源在分层中最重要,也还是需要争论和探讨的。
五、小结
时代在不断变化,今日我们所处的社会,比100多年前的欧洲要更为复杂。
在生产资料上,除了经济资源之外,社会中的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也越来越重要。
而社会阶层上,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
社会经济变迁已导致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出现而且趋于稳定,不仅打破了原有的以身份制、单位制和行政制为特征的社会分层制度体系,而且原有的三个阶层内部出现了分化,出现了很多新生阶层,并使阶层分化呈现流动性、多元性和边缘性的特点。
陆学艺社会分层理论最重大的意义在于提出了十个阶层和五个地位层级的划分,对于当代中国的现状作出了一定程度上的客观分析与揭示,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的现状并力图改善她。
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是:为什么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意识形态的国家居然会“忽视”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阶级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阶级分析方法在我国何以为不能,又何以为可能?陆学艺试图用他的社会分层理论给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