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述要

合集下载

伤寒论六经头痛

伤寒论六经头痛

伤寒论六经头痛《伤寒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头痛的病因、病机、证治进行了系统论述,按六经循行部位及特点进行论治,将头痛分为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少阴头痛、厥阴头痛,并描述其具体症状及治疗方药,现总结如下。

太阳头痛1.太阳中风证原文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本证为外感风寒,太阳受邪,营卫不和,卫强营弱,腠理不固,风寒束表,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致营卫不调,发为头痛,发热,恶风,汗出,鼻鸣干呕,不渴,舌苔白,脉浮缓或虚弱等症。

治疗上以解肌散邪,调和营卫为原则,应用桂枝汤治疗。

方中桂枝辛温,祛风解肌,治卫强,为君药;芍药酸寒,益阴敛营,治营弱,为臣药;桂、芍相合,调和营卫;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既益气补中,又益阴和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全方散中有补,滋阴和阳,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是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之主方。

2.太阳中风兼水饮证原文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本证为水气内停,太阳经气不利所致,既有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的太阳经气郁而不宣的外证,又有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的水郁气结的内证,从其内、外证综合分析,产生气结阳郁的根源在于小便不利,因小便不利,则水不行而气必结,气结则阳必郁,以上诸证便可发生。

治疗上采用健脾利水,宣通气化之原则,应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

用桂枝汤去辛热之桂枝以防伤及表部气津,以芍药益营气以补益太阳脉络及胃络之营血不足而导致的筋脉挛急疼痛,白术、茯苓补气健脾渗湿,姜、枣补血和营,与芍草合而能补阴。

3.太阳伤寒证原文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本证为太阳受风寒外袭,毛窍闭塞,卫闭营郁,太阳经气运行不畅,发为头痛,发热,恶风畏寒,腰痛身疼,无汗而喘,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等症。

六经病欲解时谈头痛辨证论治PPT课件

六经病欲解时谈头痛辨证论治PPT课件

编辑版ppt
13
关于开、阖、枢
❖ 太阳膀胱,气化上行,外达充于皮毛,以卫外而为 固。故太阳主开,举凡邪自外入,皆太阳不能主开之 过也。 ❖ 阳明为阖。阳明胃经主纳水谷,化精汁洒行五脏 六腑,化糟粕传入大小肠,其气化主内行下达。故阳 明主阖。凡是呕逆,自汗等,皆阳明不能主阖之过也。
编辑版ppt
14
关于开、阖、枢
编辑版ppt
8
六经病欲解时
❖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 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 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 至其所生而愈,到它所生的那个时间,病应该痊愈。 肝病,肝脏属木,按四季来说是属于春天,其所生者, 木生火,夏天,也就是肝病应该在夏天痊愈,
❖ 少阳胆主十一藏,又主枢,少阳病又为半表半里之证,少阳 乃阴中生阳之关键 寅至辰
编辑版ppt
11
关于开、阖、枢
❖ 三阴三阳皆有开合枢。
❖ 有开则有阖, 有阖则有开, 开阖之间又离不开枢转。
开阖者,如户之屝,枢者,扉之转枢也。舍枢不能
开阖,舍开阖不能转枢。
❖ 以开、阖、枢原理说明三阴、三阳经络的生理、病
编辑版ppt
17
关于开、阖、枢
❖ 少阴为枢者,手少阴心经,内合包络,下藏脾土, 故能为二经转枢,足少阴肾经上济肺金,下生肝木, 亦能为二经之转枢也。 ❖ 三阴三阳经脉别类相通,脏腑机能互补,信息转换, 通过诊察经络选穴,调控经络气血,使紊乱的脏关于开、阖、枢
❖ 开阖关键在于枢, 枢又有阳枢、阴枢之分, 少阳位于太阳、 阳明之间, 为阳中之半表半里, 转太阳则开, 转阳明则阖, 故为阳中之枢;少阴位于太阴、厥阴之间, 为阴中之半表半 里, 转太阴则开, 转厥阴则阖, 故为阴中之枢。

六经辨证头痛

六经辨证头痛

一、太阳头痛1.部位:太阳头痛主要见于前额、巅顶、枕部疼痛连及项、背,或由项连肩。

通常所说的太阳头痛以后头部疼痛为主或连于项。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项强腰脊痛。

”由于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所至,还可以发生头侧头痛,如《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足太阳膀胱经见证“头苦痛……头两边痛……项似拔……”2.病因病机:风寒、风热外感常见,邪气阻滞太阳经脉;亦可见内伤为病者。

3.属性:外感内伤皆可致病,但以内伤为主;属实者居多。

4.证治:①经脉不利:头痛以枕颈部为主,痛连巅顶、前额,或牵连头侧,或颈枕部拘紧或酸痛,连及颞额,或伴肩背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紧。

治法:疏利太阳经脉,通络止痛。

方药:葛根汤加天麻、川芎、姜黄、天南星、当归。

②瘀血证:头痛项强,或痛连肩背手臂,经久不已,颈部压痛,舌质暗或紫,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疏经通络。

方药:葛根汤加当归、红花、丹参、羌活,或桂枝茯苓丸加味。

③湿热证:头痛头重,颈项不舒,胸满恶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濡。

治法:清热化湿,疏经通络。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生薏苡仁、土茯苓等。

④风寒证: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加味。

⑤风热证: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通络止痛。

方药:葛根汤去麻黄、桂枝,加桑叶、菊花、僵蚕、蝉蜕或升麻葛根汤、桑菊饮。

或用选奇汤,《伤寒大白·头痛》谓“此治太阳风热头痛之方。

”⑥风湿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疏风通络,化湿止痛。

方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加术汤。

六经辩证原理及临证

六经辩证原理及临证

六经辩证原理及临证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六经辩证原理及临证这档子事儿。

咱先说说这六经是啥呀,就好比是身体这个大天地里的六条大路。

太阳经就像那最外面的防线,要是邪气来袭,它就得先顶上。

阳明经呢,就像是个大力士,能把邪气狠狠地往外推。

少阳经呀,就像是个机灵鬼,能巧妙地应对各种状况。

那太阴经呢,是身体的大后方,得好好守护着。

少阴经像是个敏感的家伙,稍有风吹草动就有反应。

厥阴经呢,就像是最后的堡垒啦。

你想想看,这身体要是出了问题,不就跟咱走在路上遇到状况一样嘛。

比如说,感冒了,哎呀,这邪气是不是就顺着太阳经攻进来啦。

这时候咱就得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啦。

要是头疼、发热、恶寒,那很可能就是太阳经出问题了呀。

再比如,有的人阳明经比较旺,邪气一来,它就直接把邪气往外推,那可能就会发高烧、口渴、大汗淋漓呀。

这就像是一场激烈的战斗,身体的各个经络都在努力作战呢。

那在临证的时候呢,咱就得仔细观察,像个侦探一样,看看邪气到底跑到哪条经上去了。

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来用药、来调理。

这可不能马虎呀,就像打仗得有策略一样。

你说要是判断错了,那不就像是走错了路,找不到敌人在哪儿了嘛。

所以呀,这六经辩证可太重要啦,就像是给咱指明了方向。

咱中医的智慧那可真是博大精深呀,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东西,那可不是吹的。

通过六经辩证,咱就能更准确地了解身体的状况,更好地帮助人们恢复健康。

你看那些中医大师们,他们为啥能药到病除呀,不就是因为他们对六经辩证原理吃得透透的嘛。

他们就像是武林高手,对身体这个江湖了如指掌。

咱普通人也得了解了解呀,这样对自己的身体也能有个更好的把握。

别总是一不舒服就只知道吃药,咱得知道这药是为啥吃的,吃对了没有。

总之呢,六经辩证原理及临证就像是打开身体奥秘的钥匙,咱可得好好琢磨琢磨,让自己的身体更健康,生活更美好呀!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儿,咱得认真对待呀!你说是不是呢?。

头痛六经分证-伤寒杂病论+-民间中医网-中医学习,经典学习,中医养生,中医治疗...

头痛六经分证-伤寒杂病论+-民间中医网-中医学习,经典学习,中医养生,中医治疗...

头痛六经分证-伤寒杂病论+-民间中医网-中医学习,经典学习,中医养生,中医治疗...丁元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一、六经头痛涵义辨析1.与经脉循行部位相关的头痛。

六经头痛指头痛发生在该经脉循行部位者,如,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厥阴头痛。

2.与六经病病机相关的头痛。

六经头痛是指与六经病相关的头痛。

如,太阳头痛指伤寒太阳病头痛,阳明头痛指伤寒阳明病头痛,等等。

《兰室秘藏·头痛门》所补出的太阴头痛与少阴头痛亦属此类。

六经头痛不但包括外感头痛,还应包括内伤头痛。

头痛是极其复杂的病症,不但在病因病机方面有外感内伤之不同;就病位而言,可以涉及脏腑及其经脉。

显然,对六经头痛从单一方面理解是不全面的。

3.三阴三阳六经病病机与经脉循行部位结合。

如果将以上两种认识结合起来,则更适应临床需要,这是本文对六经头痛范围、属性的界定。

《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属阳明者,上连目珠,痛在前额;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

以太阳经行身之后,阳明经行身之侧,厥阴之脉会于巅顶,故头痛在巅顶。

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逆壅于膈,头上气不得畅而亦痛。

其辨之之法,六经各有见症。

”明·秦景明在《症因脉治·头痛论》中指出“伤寒门头痛,皆是三阳经表症,今在杂病门,虽分外感内伤,然三阳三阴,皆有头痛。

”任何疾病就其属性而言不离阴阳虚实,不出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其病不属外感即是内伤。

因此,将三阳三阴以及所属的脏腑经脉与外感内伤的病因病机有机结合起来对头痛进行辨证论治,既符合临床亦切合实用。

临证辨治头痛的基本要素大约有三条:一是能明确病位,二是能确定病性,三是能明确致病邪气的性质。

以六经辨证论治头痛完全可以满足以上条件。

二、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举要(一)太阳头痛1.部位:太阳头痛主要见于前额、巅顶、枕部疼痛连及项、背,或由项连肩。

通常所说的太阳头痛以后头部疼痛为主或连于项。

伤寒论六经中常见的头痛

伤寒论六经中常见的头痛

伤寒论六经中常见的头痛伤寒论六经中常见的头痛三阳头痛发热如何鉴别?【论述1】头痛发热,三阳病皆可出现。

太阳头痛,以头项强痛为主,疼痛在后脑,连颈项,呈紧束痛,其发热与恶寒同时出现,且脉浮;阳明头痛在眉棱前额部,以胀痛为主,但发热不恶寒,脉洪大或滑数;少阳头痛在两侧太阳穴处,主要呈抽掣样痛,往来寒热,脉弦细。

【论述2】三阳病均有头痛。

太阳头痛以头项为主,头痛主要是紧束痛,兼湿邪者,头重而痛。

伴见发热,恶寒等症状,是因为风寒侵袭人体,太阳经气郁滞所致;如太阳病变证里的肾阳亏虚,水气上逆:阳虚不能上荣清窍,水气上蒙可致眩晕、头昏、头痛、耳鸣等病症。

治以真武汤太阳病风寒束表,里有郁热之大青龙汤证也可以引起身重头痛等症。

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大青龙汤是解表寒清里热之峻汗剂,大汗亡阳,有少阴证者不得发之。

从体质的角度,大青龙汤适用于形体壮实,肌肉坚紧的重体力劳动者,发病前有明确的受寒或者触湿病史,患者有汗出不畅的痛苦。

太阳病类似证——悬饮证【原文】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157) 发作有时,头痛,是饮热互结所致。

故治疗用十枣汤攻逐水饮。

阳明头痛以额颅为甚,连及目眶呈胀痛,具有发热恶热,口渴,不大便,小便黄赤等到症状,是阳明里热炽盛,浊气上逆所致。

阳明湿热头痛:湿热头痛的病因,涉及外感、饮食、内伤、久病等方面。

其中饮食失节最为常见,而素体阳盛则是发病的基础。

湿热头痛的病机为湿热阻滞气机,壅滞经脉。

湿热头痛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沉重或昏闷不爽,反复发作,或头痛连项,或颈项拘紧,或见胸闷脘痞,口苦口干,口渴,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溏垢,或闭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或滑数。

湿重者则大便多偏溏,或胶着黏腻而滞下不爽。

用葛根芩连汤可以清热利湿,通络利窍。

如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如阳明中寒,饮邪上逆头痛者,具备呕而咳,手足厥冷,小便利等症状,是中阳亏虚寒饮上逆所致;【原文】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述要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述要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述要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可以见于外感与内伤等多种疾病过程中。

《伤寒论》创立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在论治外感病的过程中,涉及了头痛的证治,临床采用六经辨证论治与外感、内伤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头痛,更切合实用。

以下试述之,不当之处,请指正。

1《伤寒论》有关头痛证治的回顾1.11.1.11.1.2“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②足阳明经脉循行于面是产生阳明头痛的基础。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素问·热论》说:“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1.1.3少阳病头痛①少阳头痛其证以热为主。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②少阳经脉循行于头之两侧与少阳头痛的发病密切相关。

《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额痛……。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是主1.1.4。

1.21.3《伤寒论》下利,22.1南星为主”。

“白术半夏天麻汤治痰厥头痛药也”。

2.2少阴头痛“少阴经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主”。

3六经头痛涵义辨析六经头痛已为学者与临床医生所接受。

然其涵义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3.1指与经脉循行部位相关的头痛如,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厥阴头痛。

《中华医学大辞典》对六经头痛的解释是:太阳头痛“头痛之属于太阳经者”,太阴头痛“头痛之属于太阴经者”……。

六经辨证顺口溜

六经辨证顺口溜

六经辨证顺口溜
1. 六经辨证要记清呀,太阳病就像初升的太阳,发热恶寒头痛起,你说这像不像刚起床有点不舒服呀?就像你昨天有点着凉后开始头疼一样。

2. 阳明病像那午后骄阳,大热大渴大汗狂,哎呀,这感觉就好像在炎热夏天里跑了几公里后的那种燥热呀!比如你跑完步回来特别口渴的样子。

3. 少阳病像那多变的天气,寒热往来口苦干,这不是和那一会儿冷一会儿热的天气很像嘛!就像你有时候早上觉得冷,中午又热得不行。

4. 太阴病似那阴沉的天,腹满而吐食不下,是不是感觉就像心情不太好时啥也不想吃呀?像你心情低落时不想吃饭一样。

5. 少阴病宛如黑夜来临,脉微细但欲寐,这不就是那种特别疲倦想睡觉的感觉嘛!就像你熬了个通宵后第二天的状态。

6. 厥阴病仿若风云变幻,上热下寒乌梅证,这多像那一会儿热一会儿冷的情况呀!像你一会儿在暖气房一会儿又到了冷风口。

7. 六经辨证真奇妙,各有特点要记牢,你想想看,这不就像分辨不同性格的人一样嘛!比如有的活泼有的安静。

8. 掌握六经辨证法,治病救人有办法,哎呀呀,这可太重要啦!就像你有了一把万能钥匙能打开各种难题的锁一样。

9. 六经辨证仔细瞧,病症变化都知晓,这就好像你对朋友的喜怒哀乐都清楚一样呢!像你知道朋友什么时候开心什么时候难过。

10. 好好学习六经辨证,健康生活常相伴,你说是不是呀!这不就像有个好朋友一直陪着你保持健康嘛!
我的观点结论:六经辨证顺口溜真的很有用,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疾病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述要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可以见于外感与内伤等多种疾病过程中。

《伤寒论》创立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在论治外感病的过程中,涉及了头痛的证治,临床采用六经辨证论治与外感、内伤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头痛,更切合实用。

以下试述之,不当之处,请指正。

1 《伤寒论》有关头痛证治的回顾1.1三阳病皆可出现头痛1.1.1太阳病头痛①头痛是太阳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太阳中风、太阳伤寒都会出现头痛,其特点是头项强痛。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②太阳头痛与足太阳经脉循行部位有关。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是动则病冲头痛,……脊痛,……是主筋所生病者……头顖项痛……”。

1.1.2阳明病头痛①阳明头痛责之热,热邪循阳明经脉上攻,蒸于面,扰于清窍,发生头痛。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

宜桂枝汤”。

②足阳明经脉循行于面是产生阳明头痛的基础。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素问·热论》说:“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1.1.3少阳病头痛①少阳头痛其证以热为主。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②少阳经脉循行于头之两侧与少阳头痛的发病密切相关。

《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额痛……。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颜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

1.1.4阳经合并病头痛三阳经脉皆行于头面,则阳经合并病也可以发生头痛。

如“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

1.2三阴病惟厥阴病可见头痛“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厥阴头痛与足厥阴肝经循行密切相关。

《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1.3非六经病头痛《伤寒论》还记载了一些本不属于外感病的头痛,主要是与六经病头痛鉴别。

如“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挚挚汗出,发作有时,头痛,……。

即是类太阳病头痛2《兰室秘藏》补出太阴、少阴头痛2.1太阴头痛太阴头痛,即今之痰浊头痛。

如“太阴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痛为痰癖,其脉沉缓,苍术、半夏、南星为主”。

“白术半夏天麻汤治痰厥头痛药也”。

2.2少阴头痛“少阴经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主”。

3六经头痛涵义辨析六经头痛已为学者与临床医生所接受。

然其涵义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3.1 指与经脉循行部位相关的头痛如,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厥阴头痛。

《中华医学大辞典》对六经头痛的解释是:太阳头痛“头痛之属于太阳经者”,太阴头痛“头痛之属于太阴经者”……。

3.2 与六经病(或三阴三阳六病)病机相关的头痛《兰室秘藏》补出的太阴头痛与少阴头痛当属此类。

3.3三阴三阳六病病机与经脉循行部位结合如果将以上两种认识结合起来,则更适应临床需要。

明·秦景明在《症因脉治·头痛论》中指出“伤寒门头痛,皆是三阳经表症,今在杂病门,虽分外感内伤,然三阳三阴,皆有头痛”。

将三阳三阴与外感内伤结合起来,符合临床亦切合实用。

4六经头痛的病因病机4.1外感内伤皆可致病外感以风为主,风挟寒热湿暑等邪上犯清窍;内伤主要涉及情志、饮食、久病等方面;外伤导致脑髓、肌肤,经脉损伤,也是头痛发病的常见病因。

4.2病机病理因素主要涉及风、火热、气、痰、瘀、虚等方面;头痛的病机主要是经脉不畅,清窍不利;或气血阴阳亏虚,清窍失养。

5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举要5.1 太阳头痛5.1.1部位:前额、巅顶、枕部疼痛连及项、背。

5.1.2病因病机:风寒、风热,阻滞太阳经脉。

5.1.3属性:外感内伤皆常见,而以外感为主;属实者居多。

5.1.4证治①风寒证:治选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

②风热证:治选葛根汤去麻黄、桂枝,加桑叶、菊花、僵蚕、蝉蜕,或用升麻葛根汤、桑菊饮。

③风湿证:治选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加术汤。

④湿热证:治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生薏苡仁、土茯苓等。

⑤瘀血证:治选葛根汤加当归、红花、丹参、羌活或桂枝茯苓丸加味。

5.2.1部位:头痛部位以前额、面颊、眉棱骨常见,或痛连齿龈。

5.2.2病因病机:外感多热结或为寒凝;内伤多积热、湿热、胃火、热毒、酒毒。

5.2.3属性:实证为主。

5.2.4证治①阳明热结气壅:治选承气汤类方或防风通圣丸。

②阳明蕴热:治选白虎汤加味,如白虎加苍术汤、白虎加白芷汤。

③阳明湿热:伴脘痞者用半夏泻心汤;大便不爽者用葛根芩连汤加味。

④阳明火毒上攻:治选泻心汤或黄连解毒汤加白芷、蒲公英、败酱草等⑤阳明寒滞:治用选奇汤。

5.3少阳头痛5.3.1部位:疼痛以头侧为主,可连及耳、目外眦。

5.3.2病因病机:外感以风热为主,风寒亦兼而有之;内伤则多肝胆气郁、化火或湿热壅滞。

5.3.3属性:实证、热证多见。

5.3.4证治①少阳郁热(郁火):治选小柴胡汤去半夏、人参、生姜,加僵蚕、桑叶、菊花、连翘、蝉蜕。

②少阳热结气壅:治选大柴胡汤。

③少阳气郁:治选柴胡桂枝汤。

④特殊头痛——雷头风:治选清震汤加味。

5.4.1部位:头痛不定,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

5.4.2病因病机:内伤为主:饮食、劳役、久病、失血;情志伤肝及脾。

5.4.3属性:虚实兼见,以虚为主。

虚证多见气血亏虚或清阳不升;实证以痰湿、湿热、痰热、痰浊为主。

5.4.4证治①痰厥头痛:治选半夏白术天麻汤,或芎辛导痰汤;痰郁化热,痰热上蒙之头痛,用加味二陈汤。

②气虚头痛:治选顺气和中汤。

5.5少阴头痛5.5.1部位:不定,以全头痛多见。

5.5.2病因病机:少阴精血不足,脑髓亏虚;阳气亏虚,复感寒邪。

5.5.3属性:以精血不足,阳气亏虚为基本病机变化。

5.5.4证治①阳虚感寒:治选麻黄细辛附子汤或附子细辛汤。

②肾精亏虚:治选加减复脉汤、六味地黄丸或八味地黄丸(《辨证录》:六味地黄丸加川芎、肉桂)。

③肾阳不足:治选右归丸或人参芎附汤。

④肾气亏虚:治选大补元煎。

5.6厥阴头痛5.6.1部位:巅顶、颜面,或全头痛,或头痛部位不定5.6.2病因病机:情志伤肝,导致气郁、化火、气滞血瘀,阳亢风动;或血虚感寒。

5.6.3属性:虚实兼见。

5.6.4证治①肝气郁结:治选柴胡桂枝汤、四逆散或香茗散。

②肝郁化火:治选白头翁汤加菊花、蝉蜕、决明子等。

③肝寒上犯:首选吴茱萸汤。

④气滞血瘀:治选通窍活血汤或桂枝茯苓丸加川芎。

⑤血虚头痛:治选加味四物汤;血虚受寒用当归四逆汤。

⑥肝阳上亢:治选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加减。

5.7杂类头痛全头痛治从合病着眼,游走痛从风、气、肝胆、少阳入手,头痛休作有时求之于少阳、厥阴。

头痛的辨证论治【概述】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如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脑肿瘤、血管神经性头痛等。

本篇所指头痛属内科杂病范围,以头痛为主要症状者。

【病因病理】头痛的病因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头痛多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而以风邪为主;内伤头痛与肝、脾、肾三脏有关。

此外,外伤跌仆,久病人络,气滞血瘀,脉络瘀阻,亦可导致头痛。

病理变化为六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邪气稽留,阻遏清阳,气血不畅,阻遏络道而致头痛。

因于肝者,一因情志所伤,肝失疏泄,郁而化火,上扰清空,而为头痛;一因火盛伤阴,肝失濡养,或肾水不足,水不涵木,导致肝肾阴亏,肝阳上亢,上扰清空而致头痛。

因于肾者,多由禀赋不足,肾精久亏,脑髓空虚而致头痛;亦可阴损及阳,肾阳衰微,清阳不展,而为头痛。

因于牌者,多系饥饱劳倦,或病后产后体虚,脾胃虚弱,生化不足,或失血之后,营血亏虚,不能上荣于脑髓脉络,而致头痛;或饮食不节,嗜食肥甘,牌失健运,痰湿内生,上蒙清空,阻遏清阳而致头痛。

至于外伤跌仆,久病人络,气滞血瘀,脉络瘀阻,不通则痛,每易致头痛。

【诊断要点】1.可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病史。

2.头痛可发于颞部或头顶,也可无固定部位。

3.头痛发作时可为刺痛、钝痛、胀痛。

4.体检一般无阳性体征发现。

【辩证分型】1.风寒头痛症状:头痛时作,痛连项背,遇风尤剧,恶风畏寒,口不渴。

舌苔薄白,脉浮。

证候分析:头为诸阳之会,风寒外袭,循太阳经上犯巅顶,清阳之气被遏,故头痛乃作;太阳经主一身之表,其经脉上性巅顶,循项背,故其痛连及项背;风寒束于肌表,卫阳被遏,不得宣达,故恶风畏寒;无热则口不渴;苔薄白,脉浮均为风寒在表之征。

2.风热头痛症状: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欲饮,便秘渡黄。

舌红苔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热为阳邪,其性炎上,风热中于阳络,上扰清窍,故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面红目赤,亦为热邪上炎之征;风热之邪犯卫,故发热恶风;热盛耗津,则口渴欲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浮数均为风热邪盛之象。

3.风湿头痛症状:头痛如裹,肢体困重,纳呆胸闷,小便不利,大便或塘。

苔白腻,脉儒。

证候分析:风湿外邪,上犯巅顶,清空为邪阻遏,故头痛如裹;脾司运化而主四肢,湿浊中阻,脾阳为湿所困,故见肢体困重,纳呆胸闷;湿邪内蕴,不能分清泌浊,故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均为湿浊中阻之象。

以上三型为外感头痛。

4.肝阳头痛症状:头痛而眩,心烦易怒,夜眠不宁,或兼胁痛,面红口苦。

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证候分析: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失条达,肝阳偏亢,循经上扰清窍,故头痛而眩;肝火偏亢,扰乱心神,则心烦易怒,夜眠不宁;肝胆气郁化火,肝阳上亢,故胁痛,口苦面红;苔薄黄,脉弦有力均为肝阳亢盛之象。

5.肾虚头痛症状:头痛且空,每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耳鸣少寐。

舌红少苔,脉细。

证候分析:脑为髓海,其主在肾,肾虚髓不上荣,脑海空虚,故头脑空痛,眩晕耳鸣;腰为肾之府,肾虚精关不固而遗精,女子则带脉不束而带下;少寐,舌红少苔,脉细是肾阴不足,心肾不交之象。

6.血虚头痛症状:头痛而晕,心悸不宁,神疲乏力,面色?s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