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太极三部六经辨证

合集下载

伤寒论六经辩证歌诀

伤寒论六经辩证歌诀
瓜蒂豉汁赤小豆, 痰涎宿食峻吐求, 胸痰痞硬呼吸差, 寸脉微浮余脉休,
丁麝葱解呕不止, 烦燥气冲上咽喉,
(吐法也是治太阳病的一个办法, 其代表方为瓜蒂散。若改散为汤则疗效更佳) , 筋脉痉挛难伸回.
抵当汤
抵当水蛭虻桃黄, 少腹硬满热如狂, 小便自利无湿热, 身黄沉结淤血亢,
太阳欲解巳午未, 变证观脉随证详.
太阳病八特点:
1. 经证—分伤寒和中风.
2. 腑证—分为气分和血分.
3. 太阳犯胸—分虚烦和结胸.
4. 结胸类证—此不是结胸证, 分脏结, 热入血室, 太阳少阳合证.
5. 心下痞证—用五泻心汤治.
6. 太阳温病—含温病, 温病为重证.
7. 太阳合病—太阳少阴, 太阳阳明, 太阳少阳.
五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心下热痞便不爽, 按之无物软不痛, 关上阳脉烦尿黄.
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寒热痞, 芩连黄泡煎附子, 下寒怕冷出汗补, 上热心胃轻泻宜.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黄连芩, 呕泻干姜甘枣参, 寒热交结心下痞, 气滞食积无痛行.
生姜泻心汤
生姜泻心参干姜, 黄连芩夏枣甘尝, 水热互结痞食臭, 腹鸣下利散水强.
虻蛭三十炒去脚, 同煎血下不再尝.
(热重于淤血的证用桃核承气汤. 淤血重于热的用抵当汤, 脉沉结. <内经> 淤血在下使人发狂,
淤血在上就使人善忘.)
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加附汤, 胸痹气短咳痛当, 阳虚畏寒夜卧甚, 脉沉弦缓舌淡详.
(桂枝汤去芍药, 再加附子. 如果脉促, 桂枝汤去芍药, 不加附子)
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黄连芩, 干姜夏枣会人参, 寒热互结胃虚痞, 肠鸣呕烦降胃行.

伤寒论六经辨证三分法

伤寒论六经辨证三分法

六经辨证三分法
共四种三分法。

分别取自《黄帝内经》《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胡希恕病位类方解》《刘邵武三部六病》
《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合),少阳为枢。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合),少阴为枢。

《成无己伤寒明理论》
太阳阳明为表,少阳太阴为半表半里,厥阴少阴为里
《胡希恕病位类方解》
太阳少阴为表证,少阳厥阴为半表半里,阳明太阴为里
《刘邵武三部六病》
太阳,厥阴为表
少阳,少阴为枢
阳明,太阴为里
总结:表证,除了少阳之外的,太阳,阳明,厥阴,少阴,太阴都能兼见
里证,除了太阳,少阳之外的,阳明,太阴,厥阴,少阴都能兼见
枢部,除了太阳阳明以外的,少阳,厥阴,太阴,少阴都能兼见。

【《伤寒论》六经辨证最全总结】

【《伤寒论》六经辨证最全总结】

【《伤寒论》六经辨证最全总结】太阳病证治一、临床表现《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

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

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

二、病理机制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表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属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2.太阳腑证:分为二型(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

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三、治则方药1.太阳经证治法(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3)温病:为内热津伤,《伤寒论》未出方治,内热原因甚多,凡伤津者,多属阳盛生火而耗阴,加之阴血清凉之性不足,又多从肝、胃初起,固不当外发,发则舍近求远,当以补中填精以充其所耗,凉血泻热为从急治则,表症得平,内耗得充,则人正气不失;并寻六经邪之所凑,佐以攻伐以治之,多收内化之效。

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伤寒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具有六经辨证特点。

下面是伤寒六经辨证的总结:
1. 太阳经:太阳经辨证以表证为主,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身痛、恶寒、寒战、汗出不解等。

常见的证型有太阳经风寒表证、太阳经风热表证、太阳经湿寒表证等。

2. 少阳经:少阳经辨证以寒热错杂、胸胁痛、呕吐、黄疸等为主要特点。

常见的证型有少阳经表里两感证、少阳经湿热病证等。

3. 阳明经:阳明经辨证以热盛、大便秘结、腹胀满、口渴欲饮等为主要表现。

常见的证型有阳明经湿热病证、阳明经燥热病证等。

4. 太阴经:太阴经辨证以寒盛、发热、恶寒、呕吐、腹痛等为主要特点。

常见的证型有太阴经寒湿病证、太阴经燥热病证等。

5. 少阴经:少阴经辨证以阴盛、内热、口渴、消瘦、便秘等为主要表现。

常见的证型有少阴经湿热病证、少阴经燥热病证等。

6. 厥阴经:厥阴经辨证以里寒、外热、胸胁痛、呕吐、腹胀等为主要特点。

常见的证型有厥阴经寒湿病证、厥阴经湿热病证等。

总的来说,伤寒六经辨证主要根据不同经络的特点、病情表现和证型来进行诊断和治疗,辨证准确可以指导合理的中医药治疗。

中医经典伤寒论六经辨证要点总结

中医经典伤寒论六经辨证要点总结

中医经典伤寒论六经辨证要点总结中医辨六经病证#健康过五一#六经辨证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纲领。

由东汉·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根据伤寒病的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而总结出来的一种辨证方法。

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和厥阴。

六经辨证,就是以六经所系经络脏腑的生理病理为基础,将外感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证候,综合归纳为太阳病证、阳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和阴病证六类证候,用来阐述外感病不同阶段的病理特点,并指导临床治疗。

一、太阳病证的辨证要点1.太阳经病太阳病证指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以恶风寒、脉浮、头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1)太阳中风证: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卫强营弱,以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辨证要点:本证以恶风、汗出、脉浮缓为辨证依据。

(2)太阳伤寒证:指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卫阳被遏,毛窍闭伏,以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脉浮紧,或见气喘。

辨证要点:本证以恶寒、无汗、头身痛、脉浮紧为辨证依据。

2.太阳腑证(1)太阳蓄水证:指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以发热恶寒、小便不利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小腹满,口渴,或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

辨证要点:本证以太阳经证与小便不利、小腹满并见为辨证依据。

(2)太阳蓄血证:指太阳经证不解,邪热传里,与血相结于少腹,以少腹急强或硬满、大便色黑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湿或沉结。

辨证要点:本证以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大便色黑等为辨证依据。

二、阳明病证的辨证要点阳明病证指伤寒病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

主要病机是“胃家实”,属里实热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阶段。

『伤寒论』六经辨证提纲背诵版

『伤寒论』六经辨证提纲背诵版

『伤寒论』六经辨证提纲背诵版1、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解:太阳病,即表阳证,它是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的证候为特征的,即是说,无论什么病,若见有以上一系列的证候者,即可确断为太阳病,便不会错误。

太阳病的提纲是以临床证候为据,为提纲。

2、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解:阳明病,即里阳证。

胃家实,指病邪充实于胃肠之里,按之硬满而有抵抗和压痛的意思。

胃家实为阳明病的特征,故凡病胃家实者,即可确断为阳明病。

3、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解:少阳病,即半表半里的阳证,它是以口苦、咽干、目眩等系列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确断为少阳病。

4、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解:太阴病,即里阴证。

它是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一系列的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确断为太阴病。

此腹满为虚满,与阳明病的胃家实满有别,若误为实满而下之,则必致胸下结硬之变。

5、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解:少阴病,即表阴证。

这是对照太阳病说的。

意思是说,若太阳病而脉微细,并其人但欲寐者,即可确断为少阴病。

6、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解:厥阴病,即半表半里阴证。

它是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一系列证候为特征的。

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确断为厥阴病。

半表半里证不可下,尤其是阴证更不可下,若不慎而误下之,则必致下利不止之祸。

一文搞懂《伤寒论》六经辨证的主要内容

一文搞懂《伤寒论》六经辨证的主要内容

一文搞懂《伤寒论》六经辨证的主要内容六经病证是人体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三阳病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则以五脏病变为基础。

所以,六经病基本上概括了五脏六腑十二经的病变。

六经病证,以病变部位分,则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而三阴统属于里,以邪正关系与病变的性质分,凡正盛邪实,抗病能力强,病势亢奋,表现为热、为实的,多属三阳病证;凡抗病力较弱,病势虚衰,表现为寒、为虚的,多属三阴病证。

1.太阳病证——主要脉证有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

由于患者的体质有强弱之别,故太阳病有表虚、表实之分。

表虚证为正气虚,卫气受邪所伤,卫气不固,以自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表实证属邪气盛,卫气受寒邪抑制,以无汗,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太阳病以汗法为其常法,表虚证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表实证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方麻黄汤。

太阳里证,蓄水者,治宜化气行水,方选五苓散;蓄血者,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抵当汤等。

2.阳明病证——阳明主里热实证。

根据体质差异和病变部位的不同,一般把阳明病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两大类。

阳明经证,系指邪热弥漫全身,而肠中并无燥屎内结,故以大热,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等为主要特点;阳明腑证,则指胃肠燥热,与肠中有形之糟粕相合,燥结成实,以“痞、满、燥、实、坚”为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潮热谵语、手足汗出、腹胀满疼痛、大便硬、舌苔黄燥,或焦黄芒刺、脉沉实等。

甚者出现循衣摸床、微喘直视、目睛不和等危重证情。

亦有胃热束脾及津液内竭之便硬,同属阳明篇。

此外阳明篇亦包括湿热发黄、血热致衄、蓄血、阳明中寒等内容。

阳明热证,治宜清解,方以白虎汤为代表。

阳明实证,治宜攻下,方以承气汤为首选。

3.少阳病证——主要脉证有往来寒热,胸胁痞满,神情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或薄黄,脉弦等。

病入少阳,则病邪已离太阳之表,而又未入阳明之里,据三阳证之浅深层次,少阳病被视作半表半里证。

正因为这一特殊病理层次,决定了少阳病多有兼表兼里之不同证型。

伤寒论六经辨证三分法

伤寒论六经辨证三分法

伤寒论六经辨证三分法
伤寒论六经辨证三分法
共四种三分法。

分别取自《黄帝内经》、《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胡希恕病位类方解》《刘邵武三部六病》
《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合),少阳为枢。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合),少阴为枢。

《成无己伤寒明理论》
太阳阳明为表,少阳太阴为半表半里,厥阴少阴为里。

《胡希恕病位类方解》
太阳少阴为表证,少阳厥阴为半表半里,阳明太阴为里。

《刘邵武三部六病》
太阳,厥阴为表
少阳,少阴为枢
阳明,太阴为里
总结:表证,除了少阳之外的,太阳、阳明、厥阴、少阴、太阴,都能兼见。

里证,除了太阳、少阳之外的,阳明、太阴、厥阴、少阴都能兼见。

枢部,除了太阳阳明以外的,少阳、厥阴、太阴、少阴都能兼见。

六经辨证
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
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

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於外感病的诊治,对肿瘤和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太极三部六经辨证
《伤寒论》对纵横三部六经的论述:
张仲景在辨证论治中,非常注意分辨三部证。

一是辨横向三部为表证、里证、还是半在外半在里证。

如46条、124条“表证仍在”,61条、l70条“无表证”,252条、257条“无表里证”,74条“有表里证”,l48条“此为半在里半在外”。

还有横向阳仪表部的太阳少阳合病、并病,少阳、厥阴的白虎汤证及小柴胡汤证,阳明少阴的承气汤证。

横看则可得到太阳少阳并病和合病,纵看则可得到太阳阳明并病和合病,而现在的《伤寒论》教材得不到解释,就把它们放到“备考条文”了。

太阳少阳合病、并病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

发汗则讝语,脉弦,五日讝语不止,当刺期门。

(142条)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鞕,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150条)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鞕,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171条)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172条)
按:太阳少阳合病并病,不可汗下,以针刺和解为主。

附《内经》横向部的论述:
阳仪系统:如《素问•阴阳类论》说:“三阳(太阳)一阴(厥阴),太阳脉胜,一阴不能止,内乱五藏,外为惊骇。

”(太阳伤于寒,厥阴阳气不升则不能防御太阳寒邪。

)“一阴(厥阴)一阳(少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干燥,病在脾土。

” 《素问•阴阳别论》说:“一阴(厥阴)一阳(少阳)结谓之喉痹。

”(厥阴少阳没有了春升少阳之气,阳虚寒盛,阴火暗起,必病脾土。


阴仪系统:如《素问•阴阳类论》说:“二阴(少阴)二阳(阳明),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脾,外伤四支。

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为狂。

”(少阴之上,热气主之,火热必克肺金。

肺为水之上源,母病及子,下源必亏而脉沉。

心火不生脾土,土焦伤脾而病四肢。

燥热伤阴,神明受伤,故生骂詈癫狂。

)“二阳(阳明)三阴(太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

阴阳并绝,浮为血瘕,沉为脓胕。

阴阳皆壮,下至阴阳。

上合昭昭,下合冥冥。

”(脾肺之病)
《素问·调经论》明确提出病位有上下、左右、内外之分。

《灵枢·百病始生》则提出“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马莳《灵枢注证发微》云:“盖人身大体自纵而言,则以上、中、下为三部;自横而言,则以表、里、半表半里为三部。


二是辨纵向三部为上焦证、中焦证、还是下焦证。

如243条“属上焦”,230条“上焦得通”,159条“理中焦”,145条“无犯胃气及上二焦”,124条“热在下焦”,159条“利在下焦”,282条“下焦虚有寒”。

还有纵向上焦部的太阳阳明合病、并病。

太阳阳明合病并病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

(36条)
太阳、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条)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条)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

若太阳证不罢者,
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

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

若发汗不徹,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发汗则愈。

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脉涩故知之。

(48条)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讝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220条)
按:太阳阳明合病并病以发汗为主。

附《内经》纵向部的论述,如《素问•阴阳类论》说:“二阳(阳明)一阴(厥阴),阳明主病,不胜一阴,耎而动,九窍皆沉。

”(金克木,或木侮金)“二阴(少阴)一阳(少阳),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脘下空窍,堤闭塞不通,四肢别离。

”(少阳属肾,肾上连肺)《素问•阴阳别论》说:“二阳(阳明)一阴(厥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二阴(少阴)一阳(少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三阳(太阳)三阴(太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


在辨清三部证的前提下,仲师又分辨三阴三阳六经的病证。

如阳仪的220条“太阳证”、5条“少阳证”,阴仪的204条“阳明证”、5条“阳明证”、390条“少阴证”等。

三阴三阳辨证比三部辨证更进了一层,定出了疾病的浅深位置,知道了某经正气的盛衰程度。

在辨清三阴三阳病的前提下,仲师又根据疾病的性质不同,找出其个性,辨出汤证。

如34条、l66条“桂枝证”,101条、l03条、l04条、l23条、l49条、267条“柴胡证”,132条、l33条“结胸证”,30条“阳旦证”等。

通过辨汤证,根据疾病的虚实寒热,也就定出了治疗方法,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在表者发之,在上者越之,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方药随之,复杯而愈。

16条总结说:“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这样仲师在临床辨证时,从整体出发,先分辨出部证,由部证辨出三阴三阳病证,由三阴三阳病证再辨出汤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辨证论治系统。

对临证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分纵横三部六经,生理、病理尽在其中,统括外感、内伤于一体,统治百病。

如俞根初在《重订通俗伤寒论》中说:“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

”何秀山按:“病变无常,不出六经之外,《伤寒论》之六经,乃百病之六经,非伤寒所独也。

”[1]柯琴在《伤寒论翼》中也说:“六经之为病,不是六经之伤寒,乃是六经分司诸病之提纲,非专为伤寒一症立法也。

”“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六经各有伤寒,非伤寒中独有六经也。

”[2]
纵横太极三部六经,有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病性、病位、病势、虚实寒热均在其中求索,理、法、方、药齐备,易学易懂,便于临床应用。

[1]俞根初著、徐荣斋重订:《重订通俗伤寒论》第35页,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年。

[2]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论翼》第1页、自序2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