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治感冒
感冒的辩证论治

(2)风热犯表证
• 加减: 头胀痛甚:桑叶、菊花。 咳嗽痰多;贝母、前胡、杏仁。 咯痰黄稠:黄芩、知母、栝楼皮。 身热较著:石膏、鸭跖草。 乳蛾红肿疼痛:一枝黄花、土牛膝、玄参。 时行感冒:大青叶、蒲公英、草河车。 热郁寒遏:石膏合麻黄。 风热化燥伤津:沙参、花粉、梨皮。
2、病证鉴别
• 感冒与风温的鉴别 • 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
感冒与风温的鉴别
感 冒 临床 特征 多无发热或发热不高,服 解表药后,汗出身凉脉静 而渐愈,病程多不超过一 周,多不传变。 正气不足,邪犯肺卫 温 病 必有发热甚或高热,得汗后热虽暂 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 且见传变入里之候:神昏、谵妄、 惊厥、出血等。 正气不足,疫毒内犯 季节性传染性强,发病急骤, 病情重笃,症状相似。 进行必要理化检查,以资鉴别 风温包括肺炎、急性支气管炎、胸 膜炎等;暑温包括乙肝、钩端螺旋 体等疾病早期
• 明晰体虚感冒 气虚感冒——气虚证+风寒表证
阴虚感冒——阴虚证+风热表证
2、治疗原则
• 治疗遵循“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义, 采取解表达邪的原则。 风寒治以辛温发汗, 风热治以辛凉解表, 暑湿杂感者又当清暑祛湿解表。 虚体感邪则应扶正与解表并施。
3、注意事项
• 感冒的治疗,一般不宜表散太过,亦不可补益太 早,以免留邪; 对体虚者,宜扶正固本,兼解风邪,不宜专行发 散,重伤肺气。 • 风寒误用辛凉——汗不易出,病邪难以外达,反 致不能速解,甚则发生变证; 风热误用辛温——助热燥液动血,或引起传变。 • 除虚体感冒可兼扶正补虚外,一般均忌用补敛之 品,以免留邪。
《丹溪心法》
• 元《丹溪心法》明确指出感冒始作为病症名, 强调病位在肺,提出辛温、辛凉两大治法。 • 元· 程充辑《丹溪心法· 中寒附录》:“伤风属肺 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
六经辨证治感冒

六经辨证治感冒在中医学中,六经辨证是指通过辨别疾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根据六经理论来判断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医学注重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
本文将从六经辨证角度来探讨中医治疗感冒的方法。
首先是太阳经辨证治疗感冒。
太阳经是指人体的经络系统中的一个部分,与寒湿邪气有关。
当感冒引起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体痛、严重时可能会出现寒战等症状时,可以判断为太阳经受邪。
中医治疗太阳经感冒的方法是通过发汗来驱除寒湿邪气。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麻黄汤和桂枝汤,这些方剂可以通过扩张毛孔、促进热量排出来达到解表的作用。
其次是阳明经辨证治疗感冒。
阳明经是胃经和大肠经的总称,与实热邪气有关。
感冒引起的症状如果表现为发热、口渴、大便秘结、舌苔黄腻等症状时,可以判断为阳明经受邪。
中医治疗阳明经感冒的方法是通过清热泻火来治疗。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芳草清热汤和大青龙汤,这些方剂可以通过泻火、清暑、解表的作用来降低体温、消除症状。
第三是少阳经辨证治疗感冒。
少阳经是以胆经和三焦经为主的一部分,与卫阳邪气有关。
感冒引起的症状如果表现为发热、头痛、目赤、耳鸣、口苦等症状时,可以判断为少阳经受邪。
中医治疗少阳经感冒的方法是通过解热祛病邪来治疗。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柴胡疏散汤和小柴胡汤,这些方剂可以通过活血消肿、解表发汗来改善症状。
然后是太阴经辨证治疗感冒。
太阴经是与寒湿邪气有关的一部分,涉及肺经和脾经。
感冒引起的症状如果表现为恶寒、发热、肢体困重、周身不适、舌苔白腻等症状时,可以判断为太阴经受邪。
中医治疗太阴经感冒的方法是通过补气养阴来治疗。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四君子汤和蓝田丸,这些方剂可以通过益气健脾、养阴清热来改善症状。
最后是厥阴经辨证治疗感冒。
厥阴经是涉及心经和肝经的一部分,与湿暑邪气有关。
感冒引起的症状如果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呕吐、口苦等症状时,可以判断为厥阴经受邪。
中医治疗厥阴经感冒的方法是通过清暑祛湿来治疗。
六经辨证治疗感冒 感冒的辨证与简易治疗

六经辨证治疗感冒感冒的辨证与简易治疗一、西医对感冒没有特效药一些医生在病人感冒时开抗菌素实属文不对题。
由于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而抗菌素无法杀灭病毒。
西药中的安痛定、咖啡因、扑尔敏之类,均属治标不治本的药物。
在感冒流行的季节,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医院里有不少病人在输液。
实事求是地讲,输液本身仅是一种快速给药途径,徜若没有特效药,再快的途径又能如何?说究竟,假如西医能够治感冒,欧洲还能怕感冒流行吗?所以,治感冒还得靠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医术。
二、感冒治疗要领中医治疗感冒主要靠一个“汗”字。
汗法为治疗八法之一,也称解表法。
中医认为,感冒是人体的卫分感受外邪所致。
只要依照“邪由表入由表解”的治则,便可以很快治愈。
治疗感冒的方法有许多,本文仅介绍一些易于非专业医务人员把握的方法。
但须留意,在感冒严峻时还应请医生治疗。
三、四季辨证1春季感冒春天的感冒大多为风热感冒,主要症状为发热重,有汗,微恶风寒,头痛,咽痛,舌质红,舌苔黄,脉浮数。
治宜辛凉解表。
药用桑菊感冒片或银翘解毒片。
2夏季感冒夏天的感冒大多为暑湿感冒,主要症状为发热恶寒,头痛,腹泻,胸膈满闷,脘腹痛苦,舌苔白腻。
治宜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药用藿香正气水或午时茶。
3秋季感冒秋季到来时,人体内部的暑热尚未完全消退,外界的冷空气又侵袭人体,故而大多会形成寒包火的感冒,其主要症状为恶寒壮热,头痛昏眩,目赤睛痛,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舌质红。
治宜表里双解。
药用防风通圣散。
4冬季感冒冬季感冒多为风寒感冒,其主要症状为恶寒重、发热轻,头疼身痛,无汗或少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宜辛温解表。
药用通宣理肺丸、九味羌活丸。
四、家用方剂1葱豉汤连须葱白七个、生姜七片、豆豉少许,水煎15分钟,服后发汗。
如无豆豉可加白糖(用于滋阴)。
可用于四季感冒。
2树皮汤柳树皮150克、白菜疙瘩2个、胡椒少许,水煎20分钟,服后发汗。
主治风寒感冒。
3神仙粥糯米一把、连须葱白7个、生姜七片,煮熟后兑入半杯醋服之。
伤寒六阶段及六经代表经方

伤寒六阶段及六经代表经方伤寒六经分述如下:伤寒方既可分为虚实、表里、寒热六类,亦可分为阴阳两大类。
伤寒的方剂,于是可由阴阳统之。
外感风寒引起的的疾病及类似的杂病或变症。
一、感受风寒:第一阶段:1、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
代表方:桂枝汤2、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
代表方:麻黄汤。
3、体虚之人感受风寒:脉微细,但欲寐,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脉微细,但欲寐,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发微汗。
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第二阶段:1、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2、口苦、咽干、目眩也。
小柴胡汤第三阶段:1、身大热汗出类: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第一阶段症像),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腹满午后发热类: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与之。
第四阶段:1、腹满,消化力差: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代表方理中汤。
第五阶段:1、脉微细,但欲寐,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第六阶段:1、有寒、有热,或寒、或热,或寒热错杂: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代表方乌梅丸。
二、类似的杂病发汗过多心悸的桂枝甘草汤类,心烦不能眠的栀子豉汤类,小便不利的五苓散类,胸膜炎、腹膜炎、胁膜炎的陷胸汤类,小腹蓄血的桃核承气汤类,身体发黄茵陈蒿汤类,胃中痞满不通的泻心汤类。
内有热而四肢发冷的四逆散类,头痛呕吐的吴茱萸汤类。
三、病后复发的调理:伤寒热病初愈,正气尚虚,气血未复,余邪未尽,当此之际,唯宜慎起居,调饮食,静养调理,预防疾病复发。
从六经辨证角度看感冒的论治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第19卷第79期 193 从六经辨证角度看感冒的论治李强军,赵旭红,张祺(灌云县中医院,江苏 连云港)摘要:感冒作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历代医家对其论述颇多,辨证方法有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八纲辨证等,汉代张仲景开创六经辨证之先河,笔者从六经辨证及人的体质差异角度论述感冒的论治。
关键词:六经辨证;感冒;体质学说;伤寒论中图分类号:R254.9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79.122本文引用格式:李强军,赵旭红,张祺.从六经辨证角度看感冒的论治[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9):193-194.0 引言感冒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指普通感冒,是一种轻微的上呼吸道(鼻及喉部)感染。
广义上还包括流行性感冒,一般比普通感冒更严重,症状包括发热、冷颤及肌肉酸痛,全身性症状较明显。
感冒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高是其他疾病无法比拟的。
传统中医对于感冒的辨证方法很多,比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临床上治疗效果参差不齐。
笔者认为对于感冒的论治不仅要针对病因、症状,还要熟练掌握其六经传遍规律和个体体质差异,笔者在临床上治疗感冒常以六经辨证为指导思想,治疗效果满意,将个人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1 疾病概述现代医学对于感冒的认识主要归类在上呼吸道感染一类相关疾病。
上呼吸道感染是由多种致病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以及非典型致病原侵犯人体后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可发于所有人群,具有普遍性、易感性,同时还具备自愈性的常见疾病之一[1]。
其临床可表现为局部症状,又可表现为全身症状,全身症状主要包括体温升高、周身肌肉酸痛、乏力困倦、头晕头痛等,局部症状主要有咳嗽、鼻塞流涕、喷嚏、咽痒、咽痛等,除此之外还有腹痛、腹泻、大便次数增多等。
传统中医对于感冒的认识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
分享几个按伤寒六经治感冒的方子

分享几个按伤寒六经治感冒的方子最近,天气多变,忽冷忽热,好多朋友感冒了。
说起感冒,感冒这一词不是西医独有,感冒就是中医名词,感冒意思是感受触冒风邪。
临床表现基本以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感冒四季均可发生,尤其是冬春两季为多,特别是这种的忽冷忽热的时候,不断在加衣、减衣的变化中,有些人有时忽略加衣就有可能中招。
当然主要因人而异,本来就是“本气自病”的事,身体强健的人对各种环境适应力都很强,很少中招;身体弱的人,一不小心就会中招了。
而由于各人体质的差异性,可能碰到同样的外邪,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反应却不尽相同。
近来,主要沉迷《伤寒论》,所以最近看病多运用《伤寒论》的观点与方子进行辩证论治及治疗,效果相当好。
以六经来说,感冒多是以三阳病出现,或单独一经(不是经络)生病,或两经合病、甚至三经合病,表现为阴证的相对较少,但也有,例如病人素来身体多虚寒、虚弱,其中老人居多,外招邪气后,有可能就表现出少阴,甚至还有直中太阴的。
废话不多说,下面介绍最近常用的按伤寒论六经治感冒的方子,仅供参考。
1、太阳中风证主要症状表现:发热、怕风怕冷(有的人表现为怕风甚于怕冷)、汗出(有汗出,但热不退)、头项微痛、鼻鸣干呕、肌肉酸痛(轻度,对比太阳伤寒证来说,酸痛不太厉害),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
代表方:桂枝汤常用剂量:桂枝9克、芍药9克、炙甘草6克、生姜两片、大枣4枚(掰)如果表现为发热、汗出、恶风寒、项背僵硬,脉浮缓,可以考虑桂枝加葛根汤。
2、太阳伤寒证主要症状表现:发热、无汗、怕风怕冷(怕冷比较厉害)、头痛、、腰痛、骨节和肌肉酸痛(肌肉酸痛很明显,也比较厉害)、口不渴、舌淡红,苔白或苔薄白湿润,脉浮紧。
代表方:麻黄汤常用剂量:麻黄9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杏仁6克。
3、阳明热证主要症状表现:发热、怕热、汗自出、脉滑数或洪大代表方:白虎汤常用剂量:知母18克、粳米21克、生石膏48克、炙甘草6克如果有白虎汤证的基础上,出现口渴,那用白虎加人参汤。
感冒六经辩证整理

感冒六经辩证整理六经可以更好地分析疾病的传变与转归过程六经可统一脏腑卫气营血论阴阳运化五行五行运化六气功能性的疾病就变现为风寒火热燥湿六气的改变,与自然界与人的风寒火热燥湿相沟通人体是以脏腑为容器,气血津精液为原料,以六经为通道,六经联络内连脏腑,外连皮表气血津精液在五脏六腑中生成蒸化很好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太阳、太阴都是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六经辩证最经典的太阳病广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流感脏腑辩证说太阳病属于肺为什么不讲太阴肺,讲脾?很多感冒不咳嗽很多感冒直接传到急性肾小球炎急性咽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1)最先是鼻炎或合并咽炎病毒引起的2)感染的症状:寒战发热肌肉酸痛(脾主肌肉)新加汤属于太阳病3)继发下呼吸道感染和肠道症状为什么不归肺?肺主皮毛肌肉酸痛、寒战发热怎么解释?发汗后,身酸疼。
桂枝加芍药甘草生姜汤当急性鼻炎或伴随咽炎可继发系呼吸道感染,也可出现消化问题引起肠道消化道问题属于太阴肺和太阴脾卫出上焦卫出中焦伤寒论中肺痿干姜细辛五味子治疗痰饮的咳嗽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特点易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急性发作感冒可以引起慢?支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肺心病的急性发作如小青龙汤厚朴麻黄汤如何去截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防止转成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急性发作伤寒论把激发的呼吸道和继发的消化道胃肠症状相区别在解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时是完备的,包括感染性症状告诉你: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继发的消化道症状可用: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这二个就治疗病毒感染引起的肠炎胃肠炎即感冒合病的肠炎和胃肠炎太阳与阳明合病肠炎是下利不下利但呕者是合病病位发在阳明呕吐和下利本质是太阳病胃肠性感冒仲景构建六经模型,可以很清楚说明疾病传递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冒为例,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容易诱发病毒性心肌炎和急性肾小球炎传入少阴了可出现心悸。
因为太阳之下即是少阴表里有很多小孩感冒后发生病毒性心肌炎,发生肾小球炎太阳和太阴的关系肺脾麻黄附子甘草汤证或越婢汤证2、有一部分人急性病毒感染热点还可伴有眼结膜炎:眼结膜的充血怕光流眼泪或又继发细菌感染,合并咽炎喉炎中耳炎伤寒:少阳之为病口苦咽痛目眩少阳病是两耳无所闻是转少阳3、一部分人继发下呼吸道感染出现肺炎继发细菌可见肺炎麻杏石甘汤病毒感染后引起细菌感染脉洪大大渴大汗大热不大便严重咳嗽症状即传入阳明合并阳明病麻杏石甘汤证白虎汤证和承气汤证4、还有一种也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合并咳嗽:鼻咽炎 ------ 支原体肺炎支原体感染表现咳嗽咳嗽很清晰常见于免疫力低下的人即脾虚人易发生如果免疫功能低下的人脾虚,易出现支原体感染严格说不是感冒,因为感冒是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症状是一样的但,它合并咳嗽引起小便不利咳而遗尿膀胱蓄水五苓散但实际上病毒感染脾虚的人也可引起因为脾虚所以气虚免疫功能低下膀胱括约肌约束力虚咳嗽打喷嚏尿会出来内经叫膀胱咳,伤寒叫膀胱蓄水腑证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免疫功能与脾虚有关脾主气脾虚人腹压增高膀胱括约肌约束功能收缩无力易导致支原体感染合并咳嗽小便不利脾虚人免疫力下更易受支原体感染、病毒感染也可以故五苓散里有白术如果是腺病毒感染,或流感病毒感染尤其多见腺病毒感染是感冒病原体它出现病毒性脑膜炎出血性膀胱炎少腹急结其人如狂的糖尿病的蓄血膀胱蓄血还有一些少见。
外感病辨证之六经辨证

外感病辨证之六经辨证中医学的辨证方法,除了我们前几天给大家介绍的八纲辨证,还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
前三种辨证方法主要用于对外感病进行辨证,经络辨证在针灸、按摩等科应用较多。
外感病是由感受外邪引起的疾病。
由于外邪的属性不同,发病的时令不同,外邪侵袭人体的途径不一样,所以,疾病发生、传变的规律和出现的临床征象都不相同。
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认为阴邪(风寒等)多从皮毛腠理、经络(太阳经)传入阳明、少阳,“阴盛则阳病”,故易出现阳虚里寒的三阴(太阴、少阴、厥阴)征象。
几千年以来,六经辨证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肿瘤和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所创立的一种适用于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即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不同病理阶段所反映的证候,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用以说明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和传变的规律,并指导临床治疗。
三焦辨证是清代吴鞠通在其《温病条辨》中创立的一种温热病辨证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三焦部位所属脏腑在温热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作为辨证分型的方法。
虽科学研究不断进步,但时有疫邪的凶猛盛行、广泛传播,尚难摆脱“其来无时,其着无方”,“茫然不可测”的困境。
在病原体不明,病因治疗无方的情况下,运用中医的辨证方法,寻求治则治法,调动机体的抗病能力,抑制病原体发展,清除体内病毒素,回复机体内环境平衡等方面,可以起到“扶正祛邪”的积极治疗作用。
我们在中医的诊法和断法中学习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这三种外感病的辨证方法,一方面的目的是期望通过学习,能对外感病有初步认识,同时也为大家继续学习《伤寒论》、《温病学》打下基础。
今天我们先学习张仲景的六经辨证。
“六经与六经病”六经,是后世医家对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和厥阴等三阴三阳经的简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表阴证:恶寒不发热、身痛头疼、无精神,脉细
。温阳强壮发汗。方用麻黄附子细辛例9,许某, 男,47岁。初诊日期1978年5月4日:感冒 2天,右头痛,自感无精神,两手逆冷,无汗恶寒 ,口中和,不思饮,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 咽红滤胞增生明显。此属虚寒表证,治以温阳解表 ,与麻黄附子甘草加川芎汤:
结果:上药服三剂,头晕、头痛、口苦解,背痛 、咳嗽减,仍微恶寒,脉已不数,与桂苓五味姜辛夏 杏甘草汤,服六剂症已。
3 厥阴病感冒
例6,李某,女,49岁,2006年5月12日初诊 :自觉感冒半月余,服抗菌素、中成药不效。症见 :头晕或痛,乏力,口苦咽干,腰背颈项酸痛,四 逆,畏寒,血经后期量少,大便干,苔白根腻,脉 弦细。此为半表半里阴证而见上热下寒,血虚水盛 ,治以温阳和解,养血利水,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 当归芍药散: 柴胡12克,黄芩10克,花粉12克,生龙牡各15 克,桂枝10克,干姜6克,炙甘草6克,当归10克, 白芍10克,川芎6克,泽泻15克,茯苓12克,白术 15克。 结果:服2剂,口苦已,大便通畅,服3剂诸症 已。
感冒较全面定义
感冒是近代中医病名, 当是指西医的上呼吸感染( 病毒、细菌)出现的外感症 状。
专方不足治感冒
中医之长是辨证论治,即不论是什么病,根 据患病后出现的症状反应进行治疗。由于不 论什么病,所反应出症状有六种情况即六经 证,故不可能用一种方药所能治疗,故一方 不能专治,必先辨出六经,继辨方证,进行 方证对应治疗。
②里阴证:腹泻、口中和、腹胀痛、四逆、脉沉细。温中祛寒,方
用
四逆汤:炮附子,干姜,炙甘草。 如表证明显:头痛、发热、腹泻青水,用五苓散。
⑶半表半里证
①半表半里阳证:口苦、咽干、头晕、恶心、往来寒热、脉弦细。治法:和 解清热,方用小柴胡汤: 柴胡24,黄芩10,半夏15,党参10,炙甘草6,大枣4枚,生姜15。 如咽痛明显、口渴心烦者,加桔梗、生石膏。 ②半表半里阴证厥阴证:口干苦、四逆、身乏、脉沉弦细。治法:清上热, 温下寒,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如例6,李某,女,49岁,2006年5月12日 初诊:自觉感冒半月余,服抗菌素、中成药不效。症见:头晕或痛,乏力, 口苦咽干,腰背颈项酸痛,四逆,畏寒,血经后期量少,大便干,苔白根腻 ,脉弦细。此为半表半里阴证而见上热下寒,血虚水盛,治以温阳和解,养 血利水,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 柴胡12克,黄芩10克,花粉12克,生龙牡各15克,桂枝10克,干姜6克 ,炙甘草6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6克,泽泻15克,茯苓12克,白 术15克。 结果:服2剂,口苦已,大便通畅,服3剂诸症已。
六经辨证治感冒
东平县中医院老年病科
问题: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所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 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疼、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 其特征 。 病情有轻重的不同,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一般通称伤风 或冒风、冒寒;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如在 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多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一般来说,感冒很少有发生传变的情况,病程短而易愈,但 时感重证,老人、婴幼、体弱患者,有时亦可变生他病。( 真的吗?) 类证鉴别:本病当注意与某些温病早期相鉴别…… 辨证论治:因本病为邪在肺卫,故辨证属于表实证…
4 太阴感冒
例7,闫某,男,41岁,2006年6月23日初诊 :近一周劳累,睡眠不足,昨晚饭后感胃脘不适 ,身冷畏寒,遂盖被而眠,但不久感胃腹绞痛, 继则腹泻清水,泻后腹痛缓解,但不久又腹痛腹 泻,早晨即急诊,查血常规、白血球正常,大便 未见红白细胞,诊为胃肠型感冒,因找中医治疗 ,症见:身热恶寒,身酸痛,口淡无味,阵阵腹 痛,大便清浠,无下坠感,手足皆凉,苔白舌暗 ,脉沉细弦。证属太阳太阴合病,因太阴为重, 故治急救其里,与四逆汤: 炮附子15克,炮姜10克,炙甘草6克。 结果:服1剂腹泻腹痛已,四逆缓解,遗有纳 差,与茯苓饮三剂善后。
四
感冒并非皆表证 治疗当忌都发汗
感冒冲剂、白加黑不能用于全过程
1 少阳阳明合病感冒
例4,唐某,男,35岁。初诊日期1965 年4月24日:感冒三天,咽痛,口干,恶心,不 欲食,头痛,头晕,咳则右上胸痛,舌苔白,脉弦 细稍数。证属少阳阳明合病,为小柴胡加生石膏桔 梗汤方证: 柴胡四钱,半夏三钱,黄芩三钱,党参三钱, 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苦桔梗三钱,
●
●
这里所说的伤寒,系指《伤寒论》中的第3条:“太
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 、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提出宗《内经》以外伤病邪 论证把感冒分为风寒、风热两证型为主,后世多有 宗此者。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 伤风》:“伤风之病,本由外 感,但邪甚而深者,遍传经络,即为伤寒;邪轻而 浅者,只犯皮毛,即为伤风”。(误解)
二
在表当汗误治里 引邪入里必生灾
例1,陈某,男,24岁。初诊日期1965 年10月9日:昨天打篮球后用凉水洗澡,今 早感恶寒、身热,测体温38.6℃,无汗, 头痛,身酸痛,口不渴,舌苔簿白,脉浮紧。 此属太阳表实伤寒证,治以发汗解表,与麻黄 汤: 麻黄三钱,桂枝二钱,炙甘草二钱,杏仁 三钱。 结果:上药急煎即服,并加盖棉被,得微 汗出,热渐退,未再服药,调养两天自愈。 按:本患者外感符合西医上感,可称感冒, 又符合仲景所述伤寒,此感冒即是伤寒。
通过临床观察
感冒≠表证。
例2,刘某,女,28岁。初诊日期1965 年8月30日:昨日受凉后,出现鼻流清涕、喷嚏 、头痛、头晕、微恶风寒、咽痒、舌苔簿白浮黄, 脉细数,证属太阳阳明合病,与桑菊饮加生石膏: 桑叶三钱,菊花三钱,芦根五钱,连翘三钱, 桔梗三钱,薄荷二钱,杏仁二钱,炙甘草二钱,生 石膏一两半。 结果:上药服二剂,证已。 按:本患者为太阳阳明合病,阳明里热轻证, 亦可用麻杏石甘汤治之。温病学派辨证多为风温表 证,用桑菊饮解表清里,使表里全解。可知感冒也 见于温病。(为何还要与温病相鉴别!)
生石膏一两半。
结果:上药服三剂,口干、咽痛已,咳嗽亦不 明显,但感恶心、腰痛、下肢凉。上方去苦桔梗, 加桂枝、赤芍各三钱,生龙骨、生牡蛎各五钱,服 三剂诸症已。
日本的小柴胡汤事件引人深思:1991香港中日学
术会
1、小柴胡汤可用于治疗感冒,必是具有小胡柴
汤适应证者; 2、小柴胡汤可用于治疗肝炎,但亦必具有小柴 胡汤的适应证; 3、效不更方不是经方的治疗原则。
按:感冒初起多在表,但有的患者一发病 即呈表里合病,本即表里合病的太阳阳明合病 ,治疗只解表当然错误,治应解表清里,并且 应选适证的方证葛根汤加生石膏。
按:以上三例,例1为单纯表实证,故用麻黄 汤发汗得解。后两例,虽发病仅一天却表现为太阳 阳明合病,故治疗不能仅用汗法,必同时兼清阳明 里热,因治疗得法,故很快治愈。这里值得注意的 是,同样是太阳阳明合病,例2用了桑菊饮加生石 膏,例3用了葛根汤加生石膏,而临床更多见,一 发病即呈现大青龙汤、或麻杏石甘汤方证,这是因 为临床所表现的方证不同,必须应不同的适应方药 治疗之故。这里也说明,感冒并非只是或伤于风、 或伤于寒的表证。这里也可看出,感冒与其他外感 病一样,证在表时变化多端而快。感冒所呈现的表 证是很短暂的,很快出现合病、并病,有的一发病 就可能是合病,如例2、例3。因此一些书中称感 冒无传变,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
(小柴胡汤煎服法)
2 三阳合病感冒
例5,张某,女,27岁,病案号125。初 诊日期1965年9月24日:一月来感冒,头晕 ,头痛、咽痛、咽痒、鼻塞、流涕等反复发作,前 医曾诊为秋燥、风热束肺,用薄荷喉片、六神丸、 桑菊饮、银翘散等治疗,症状不减却越来越重,近 症:头晕头痛背痛,恶寒,咽痒而咳,咯痰困难, 晚上尤甚,口苦咽干,舌苔薄白,脉弦细数。 辨证为三阳合病挟饮,其为柴胡桂枝合半夏厚朴汤 加生石膏方证: 柴胡四钱,党参三钱,半夏四钱,黄芩三钱, 桂枝三钱,白芍三钱,厚朴三钱,苏子二钱, 生姜三钱,苏叶二钱,大枣四枚,茯苓三钱, 炙甘草二钱,生石膏一两半。
注意点: 1、感冒用六经辨证。 2、六经证之治不只一方。
也说明感冒、伤风做为一个病来说,临
床症状可出现六经症状,不仅只现表证 、太阳病,也常常出现其他五经之证, 临床表现为伤寒中风太阳病及六经各证 及合并证。所述临床表现也多有伤寒之 属及六经各证。因此用《伤寒论》六经 辨证理论才能正确指导治疗感冒。
例3,张某,男,44岁。初诊日期19 65年3月25日:自昨日来,恶寒,无汗, 项背强,头痛,腿痛,口唇干,舌苔簿白,脉 浮紧。证属太阳阳明合病,为葛根汤加生石膏 证: 葛根三钱,桂枝三钱,麻黄三钱,白芍三 钱, 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生石膏一 两半。 结果:上药服一剂,感冒证解。
常见感冒方证
⑴表证、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口不干 。体质强,运动汗出受凉。治法:发汗解表:方用 麻黄汤:麻黄10克,杏仁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 如烦躁、口干,鼻塞流涕、身重,为表里合病,治解表清里 :方用大青龙汤: 桂枝10,麻黄18,杏仁10,生姜15,大枣4枚,生石膏45 。凌志伟 太阳中风表虚证:头疼、身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发汗: 桂枝10,白芍10,大枣4枚,生姜15,炙甘草6。
●
历代各家对感冒不同认识的产生, 一是用病因、感邪的性质来推理、分证; 二是把症状用八纲来分证。
当然更受临床经验的影响,而临床经验丰富者,多
体会感冒是外感病之属,有的症状就属伤寒。
依照《伤寒论》辨证理论治疗感冒很能得心应 手。
实际早在宋代,就有人提出了用六经辨证治疗感冒
、伤风。如陈无择将伤风列为专题论述,他在《三因 极一病证方论●叙伤风论》中,以六经辨证治疗伤风 ,其大意是:太阳伤风用桂枝汤,少阳伤风用用柴胡 加桂枝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