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世纶教授:六经辨证成熟于《伤寒论》

合集下载

跟师冯世纶:(高建忠经方医案)面痛因于太阳少阳合病

跟师冯世纶:(高建忠经方医案)面痛因于太阳少阳合病

跟师冯世纶:(高建忠经方医案)面痛因于太阳少阳合病案例韩某,女,80岁。

2010年3月8日初诊。

右侧颜面部阵发性疼痛2年余,触碰即痛,呈刺痛。

西医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给予口服“卡马西平”等药物治疗,以及口服中药治疗,效果欠佳。

伴见睡眠极差,晚上咽干、盗汗,入睡后小腿易“抽筋”,足冷,纳食尚可,饮食不慎易腹泻。

右侧颈部淋巴结肿大。

无口苦,无尿频,无心下痞满。

舌苔白,脉细弦。

依据右侧颜面部阵发性疼痛和盗汗,辨证为太阳证。

依据脉细弦排除阳明证。

结合咽干辨为少阳证。

综合而言,辨六经属太阳、少阳合病,辨方证属柴胡桂枝汤加生石膏方证。

处方:柴胡12g,黄芩10g,清半夏15g,党参10g,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生石膏(同煎)45g,生姜15g,大枣4枚。

6剂,水煎服。

2010年3月15日二诊:疼痛减轻,诸症明显好转。

舌苔白,脉细弦。

考虑到睡眠极差,易腹泻,当属饮停,故加用生龙、牡和苍术化饮安神。

上方加生龙、牡(同煎)各15g,苍术10g。

6剂,水煎服。

2010年3月22日三诊:疼痛进一步减轻,睡眠基本正常,盗汗止,颈部淋巴结肿大减小,口中和,舌苔白,脉细。

考虑到上诊治饮有效,并有足冷,故加用温化寒饮之吴茱萸以加强化饮之力。

上方加吴茱萸10g。

6剂,水煎服。

此后又复诊2次,上方稍作调整,接服12剂,临床治愈。

体会1、关于辨证选方患者高龄,“三叉神经痛”病史已经2年有余,当属难治之疾。

如从脏腑、经络辨证考虑,可能会想到脾气虚弱、肝郁血虚、肝经血瘀、胆经痰滞、风痰阻络等,用方可能会选用补中益气汤、四物汤、逍遥散、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温胆汤等方合用牵正散方加减化裁(前医即如此治疗)。

冯老在本案中,直接用经方六经方证辨证法,认为病不在里而在表与半表半里,施以相应治法,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2、关于柴胡桂枝汤方证柴胡桂枝汤由小柴胡汤和桂枝汤方各取半量组合而成,其方证见于《伤寒论》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冯世纶不走出这些误区,再学也学不懂《伤寒论》

冯世纶不走出这些误区,再学也学不懂《伤寒论》

冯世纶不走出这些误区,再学也学不懂《伤寒论》问止中医·名家系列精选中医名家、名著、名篇临证精粹,勤求师训、博采众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

李心机教授6月2日在第七届国际经方学术会议上作了大会讲演,题目叫《从〈伤寒论〉误读传统中走出来》,讲了一些误读传统。

我们今天来分享其中三个误读。

误读传统之一:《伤寒》的六经即《内经》的六经这是错误的,但是我们的大学教材已用了60年,正确的应该怎么说?《伤寒论》六经与《内经》迥异,根本是两码事。

误读传统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在汉代医经和经方都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医经著作流传得比较广泛,著作多,而经方作为方技,流传非常匮乏。

所以杨绍伊据考证,1948年写了一本《伊尹汤液经》,他在书中说:“《汤液经》为方技家言,不通行民间。

唯汤液经家授受相承,非执业此经者不能得有其书。

医师而异派者,无从得睹其书。

汉世岐黄家言最盛,汤液经学最微,以是传者盖寡。

”经方传播遇到了困难有多种原因。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王叔和,王叔和以医经解释《伤寒论》、解释仲景书,后来他自己改名为《伤寒论》,误认为《伤寒论》的六经就是《内经》的六经,对解读仲景医学造成了不良影响,使后世医家走了不少弯路。

我们的5版教材上写《伤寒论》的六经就是经络脏腑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在经方会上我们才知道,李心机等人都参加了5版教材的编写,对这个情况有所了解。

现在我们有所体会,写文章纪念章太炎。

章太炎主要是批判王叔和强引《内经》,《伤寒论》的六经就是《内经》的六经是错误的。

李心机呼吁我们的教材进行改革,现在没改。

不过时至近代,经几代多方思维考证、临床研究渐渐拨开其迷雾、探明其实质,我们的前贤有许多的研究和论证。

第一个就是章太炎,他说“《伤寒论》的六经,不同于《内经》的十二经脉之含义……王叔和对《伤寒论》传经,强引《内经》一日传一经,误也。

因仲景并无是言。

”山田正珍谓:盖《伤寒论》以六经言之,古来医家相传之说……仲景氏亦不得已而袭用其旧名,实则非经络之谓也。

正确认识《伤寒论》的理论冯世纶中日友好医院

正确认识《伤寒论》的理论冯世纶中日友好医院

正确认识《伤寒论》的理论冯世纶中日友好医院正确认识《伤寒论》的理论□ 冯世纶中日友好医院刘渡舟老师谓:“我从‘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两个‘本’字悟出了中医是有学派之分的,张仲景乃是神农学派的传人”,明确指出了《伤寒论》的理论属神农、经方体系,惜由于诸多原因,许多人至今尚不明确《伤寒论》的理论,认识《伤寒论》,先要正本清源和正确读原文。

正本:《伤寒论》原序中“撰用《素问》、《九卷》……”等内容不是张仲景所写古今对《伤寒论》认识分歧、争论不休的主要原因不能正本清源,如对《伤寒论》六经的看法有四十多个观点,其原因很多,但其共同点是:认为《伤寒论》的六经是由《内经·素问·热论》发展而来,用脏腑经络牵强附会,当然不能明了六经实质。

其中,《伤寒论》原序起了重大误导作用,因序中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之句,误导“《伤寒论》的主要理论来自于《内经》、《难经》、《阴阳大论》”,这样曲解《伤寒论》,当然读不懂《伤寒论》,正如李心机教授所述:“尽管业内的人士都在说《伤寒论》,但是未必都认真地读过和读懂《伤寒论》,这是因为《伤寒论》研究史上的误读传统”。

20世纪30年代杨绍伊的考证资料及近年来胡希恕、钱超尘、李茂如等的考证资料已有力说明,《伤寒论》原序中有“撰用《素问》、《九卷》……”等内容不是张仲景所写,这启示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伤寒论》的理论渊源。

同时一些翔实的史料亦启示我们,《伤寒论》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如生于张仲景同期的皇甫谧,在《甲乙经·序》谓:“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经》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告诉了我们《伤寒论》与《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一脉相承,更重要的是,《伤寒论》不是根据《内经》撰写而成。

清源:张仲景所撰之书并不是从无到有,而是在《汤液经》基础上整理、补充而成,方证起源于神农时代值得注意的是,皇甫谧谓“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这里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仲景书的写作方法是“论广”,对此杨绍伊有精辟说明:“据士安言,则仲景前尚有任圣(伊尹)创作之《汤液经》。

中医有两大医学体系之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冯世纶

中医有两大医学体系之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冯世纶

中医有两大医学体系——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主持人:今天下午第一个做报告的是冯世纶教授。

冯老是北京仲景学术委员会的名誉主任委员,是著名的经方大家,对经方的理论有很多独到的见解。

比如说“经方的起源”、“方证相应的理论”,以及今天要做报告的“两大医学体系”,都有很独特的见解。

另外冯老还是经方的临床大家,七十多岁的高龄了,每天还奋战在临床第一线,为广大的患者解除病痛,而且疗效非常显著,可以说是学验俱丰。

下面咱们热烈欢迎冯世纶教授为我们做报告!冯世纶教授:各位张仲景,下午好!今天由我给大家做一个经方的探讨,题目就叫“经方有两大医学体系”。

这只是一个探讨,我先发言,大伙儿讨论,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儿?中医是不是有两大医学体系?因为以前好多人没这么提过,实际是客观存在的,比较分散,明确提出来,好像是没有提过。

我有一次到河南中医学院第三医院讲了一课,有个老师紧接着上台讲到了,他非常谦虚地说:“中医有两大医学体系?我还是头一次听说呢!”说明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对不对呀我先讲,讲的要是不对,大伙儿批评,对经方咱们共同来探讨。

我所学到的东西,是从胡希恕先生那里学来的。

他留下了一些笔记,他发表的文章没有,就学报上发表了一篇,公开发表的没有,但是好多笔记留下了。

等于他的笔记,就记录了他对经方医学的认识内容,所以我的一些学术观点,也都是来自于胡希恕先生。

在这里纪念他,今年是他诞辰一百一十三周年,也是他逝世三十周年。

中医古今就存在着两大医学体系。

什么是两大医学体系呢?就是以《伤寒论》为代表的经方医学理论体系和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医经理论体系。

中医起源于神农时代。

这个起源也是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说中医起源于春秋战国,我认为不对,应该是起源于神农时代。

经方发展至汉代,史书已明确记载有两大医学体系,就是有医经和经方。

但是由于误读传统,长期未能认识,所以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医有两大医学体系”。

一、中医有两大医学理论体系为什么没有认识到中医有两大理论体系呢?就是由于存在一个误读传统,造成了不能认识两大医学体系。

冯世纶:六经辨证治疗皮肤病

冯世纶:六经辨证治疗皮肤病

冯世纶:六经辨证治疗皮肤病冯世纶教授为当代经方大家,是中日友好医院知名中医专家。

冯世纶教授临床采用六经辨证治疗皮肤病,疗效显著。

临床强调先辨六经,再辨方证。

其认为虽然皮肤病在皮表,但绝不可因皮肤病在体表而认为其病位在表。

依六经来分,病位分为表、里和半表半里,同时每个病位上又存在寒热、虚实的病性,判断病位及病性是根据四诊合参确定的,因此,皮肤病的病位同样可以在半表半里或在里。

笔者跟师冯世伦教授,现将其六经病辨证治疗皮肤病验案撷取三则。

案一:张某,女,21岁,口周反复疱疹三年余,近来加重。

口干,晨起口苦,手脚汗出不凉,偶有腹泻,大便二日一行,月经量少,苔白腻,脉细。

炙甘草12g,黄芩10g,黄连3g,党参10g 清半夏15g,干姜6g,生薏仁18g,败酱草18g,赤小豆15g,当归10g,桔梗10g,大枣4枚,生姜10g,七服水煎服。

服七服药后再诊,面部疱疹即明显消退,嘱饮食调理。

解析:冯世纶教授强调临床先辨六经再辨方证。

该患者口干、口苦为半表半里热,大便不调、苔白腻为半表半里虚寒,故属于半表半里寒热错杂之证,当属于六经的厥阴病。

厥阴病属于半表半里,因为邪无出路,故不能采用汗吐下法,治以和解之法,《伤寒论》三泻心汤寒热之药错杂并用,清上温下并行不悖。

该患者腹泻、大便不调,里虚寒较明显,故辨为厥阴病甘草泻心汤证,同时合用薏苡败酱散、赤小豆当归散以清热利湿祛瘀,收到良好效果。

案二:艾某,女,23岁。

面部痤疮,口中和,易汗出,苔白腻,脉细。

生薏仁30g,败酱草30g,川附子5g,桔梗10g,桃仁10g,赤小豆15g,当归10g,白蒺藜15g,甘草6g,七服水煎服。

解析:面属阳明,痤疮病机当为阳明郁热,治法不出清法,但人体是个整体,局部有热,不见得整体就是热证,通过临床观察可以发现很多患有痤疮的青年女性为寒热错杂,或者是上热下寒,或者是局部热、整体寒的证。

该患者面部痤疮,但无口干口苦,表明其热象不显,同时易汗出、苔白腻、脉细,提示里虚。

冯世纶谈方证辨证

冯世纶谈方证辨证

[原创]:冯世纶:六经辨证治万病方证对应最尖端冯世纶冯世纶,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后联合导师。

中国当代杰出的经方临床家、教育家。

1938年出生于河北晋州,196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曾先后任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北京武警三院。

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尤其重视中医的继承和发扬工作,先后师承于董建华、赵绍琴、胡希恕等老中医,尤其受胡希恕学术思想影响而专注于经方研究,整理总结了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经方研究成果,并考证了经方理论体系的形成,率先提出《伤寒论》属中医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发表了“《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等论文,出版学术专著《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修订版)》、《胡希恕伤寒论通俗讲话》(以上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中国汤液经方—伤寒杂病论传真》、《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胡希恕病位类方解》、《冯世伦经方临床带教实录》(以上为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解读伊尹汤液经》(以上为学苑出版社出版)等专著。

用经方治疗内、妇、儿、外、皮肤科等病,药简而效彰。

曾获国家和部级奖励我走向中医之路,特别是走向六经辨证的经方道路,有着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我学医并不是由于自己出身于中医世家,而是与小时候我体弱多病及一段让我伤心的往事有关。

我小时候生在农村,老百姓生活困苦,农村人一般都看不起病,病得特别严重了才去看病。

我生下来不到半岁就因患中毒性消化不良而差点夭折。

我始终不能忘记的是,我的妹妹患麻疹合并肺炎,我母亲抱着她步行十几里地找医生看病,但进门后医生的家人却说大夫不在家,结果母亲白跑一趟只能无奈得又把妹妹抱回家。

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那个医生一来对这种并没有把握,二来也知道我们家穷,就索性不给看病。

我母亲把妹妹抱回家没几天,妹妹就死掉了,母亲悲痛不已,半夜的哭声,给当时年幼的我留下刻苦铭心的回忆。

我妹妹的病,如果放到现在,吃几服药就好了。

冯世纶:《伤寒杂病论》再溯源

冯世纶:《伤寒杂病论》再溯源

冯世纶:《伤寒杂病论》再溯源冯世纶:《伤寒杂病论》再溯源有关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的主要渊源,拙作《伤寒杂病论溯源》中提出《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来自于《汤液经法》,张仲景是经方学派的杰出传人,方剂之祖是过誉之谈。

今就其主要理论来源进行不成熟的探讨。

一、张仲景并非据《内经》撰写《伤寒杂病论》自成无己以《内经》注《伤寒》,后世多认为张仲景依据《内经》撰写了《伤寒杂病论》,其主要依据是《伤寒杂病论》原序:“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

因为有《伤寒论》序,人云亦云,多信其实。

但也有不少人提出异议,如经方大师胡希恕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仲景书取法于《汤液经》”,认为此序有问题,并在多次讲座中指出原序从文字、语句、声律上看非仲景本人之作。

近在南阳听钱超尘教授讲授其考证论文,持此观点,并提供了有力证据。

钱老指出“撰用以下23字为后人所加。

”并据杨绍伊的《伊尹汤液经》研究认为是王叔和加入,其大意是:仲景序中,“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平脉辨证》”五句,与“若能寻余所集,则思过半矣”,至“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一节,悉出叔和撰次。

知者,以此篇序文,读其前半,韵虽不高而清,调虽不古而雅。

非骈非散,的是建安。

“天布五行”,与“省疾向病”二段,则笔调句律,节款声响,均属晋音。

试以《伤寒论》中词句滴血验之,即知其是一家骨肉。

更证以《千金方序》文中引“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至“彼何荣势之云哉”一节,称张仲景曰。

而《序例》中引“天布五行以运万类”至“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一节,不称张仲景曰。

即知其语,非出自仲景之口。

再以文律格之:“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文律中为浑说,“撰用《素问》、《九卷》”等五句,在文法中为详举。

凡浑说者不详举,详举者不浑说。

原文当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冯世纶教授谈伤寒论

冯世纶教授谈伤寒论

冯世纶教授谈伤寒论伤寒》以方名证,是古人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也是经方发展的特点。

随着临床经方治病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就会越来越感悟到经方的无穷魅力。

第一次跟随胡希恕先生抄方,见其一上午诊治30人许,他诊完后常叮嘱:“此患者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这个病人用五苓散……”因熟悉了用经络脏腑辨证,感到胡老治病奇特,贸然问之:“老师,您怎么不辨证啊?”已显疲惫的胡老微微一笑:“慢慢给您讲吧!”听胡老星期天讲授经方知识,才启开认识方证之门,渐渐意识到中医还存在经方医学体系。

不过几经春秋,仍感对方证认识浮浅,还须进行深入探讨,今出示不成熟的看法,望与同道共切磋。

方证是《伤寒杂病论》的基本构成历代皆重视《伤寒杂病论》(以下简称《伤寒》)的方证研究,是因书中出现了方证概念,其主要内容以方名证,如桂枝证(第34条)(赵开美本以下同)、柴胡证(第104条)等名称,是以方名证的范例。

《伤寒》主要构成内容是“证以方名,名由证立,有一证必有一方,有是证必有是方,方证一体”的诸多方证,是论述某方剂的适应证即某方证,如桂枝汤方证、麻黄汤方证、承气汤方证等。

凡读过《伤寒》的人都清楚,它的主要内容是260多个方剂和其适应证,故有人把仲景书以方类证述其概要,如柯韵伯的《伤寒论注》、吉益东洞的《类聚方》、胡希恕的《经方传真》等,把《伤寒》书中有关每一方证集中在一起,考证体悟每一方证,以便于进一步认识和临床运用其方证治病。

《伤寒》以方名证的形成,是古人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是经方发展的特点,也即构成《伤寒》的主要内容和理论体系的特点。

方证概念不但见于《伤寒》,而且还见于《汤液经法》(简称《汤液》)、《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可见其起源在《伤寒》之前。

通过仔细读《伤寒》和考证可知,方证不但是《伤寒》成书的基础,而且是《伤寒》理论的形成基础,是经方医学理论的基础。

方证起源于神农时代胡希恕先生指出,中医治病的主要方法是辨证施治,而辨证主要是根据症状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世纶教授:六经辨证成熟于《伤寒论》
六经辨证成熟于《伤寒论》
本文发表于2008-08-01 中国中医药报□ 冯世纶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一些资料表明,经方理论起源于神农时代,《汤液经法》标志了经方发展,而《伤寒论》标志了经方理论体系的确立。

杨绍伊所著《伊尹汤液经》一书,为我们提供了六经辨证的思路。

可叹者,杨绍伊把《伤寒论》原文分为《汤液经法》原文、张仲景论广条文、仲景遗论(弟子补入)条文三类,所据是文辞特点,其方法有待内行考订,其内容有待分析,这里仅就两个方面,来洞观仲景对六经辨证理论的发展。

1.分析六经提纲杨绍伊在所著《伊尹汤液经》中,认为《伤寒论》中的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后世简称为六经或三阴三阳)名称,在《汤液经法》已出现,且有不少有关每经病证的论述,列为《汤液经法》原文,但无“××之为病”主体词,即后世所称之提纲,只在太阳病开头有“太阳病其脉浮”。

做为六经提纲的条文,皆列为既不是《汤液经法》原文,也不是仲景论广,而是仲景遗论,由其弟子加入,特别在厥阴病提纲前有“师曰”两字。

其意是在说:六经名早已出现,但在《伤寒论》才出现提纲,其提纲在仲景生前还未出现,而是其弟子后来加入。

提纲的出现标明了六经含义,提纲是八纲概念,为病位、病性概念,标明了六经实质,是解读六经的关键。

胡希恕先生正是据此,并仔细分析各经病有关条文辨明了六经实质,即太阳病实为表阳证;少阴病实为表阴证;阳病实为里阳证;太阴病实为里阴证;少阳病实为半表半里阳证;厥阴病实为半表半里阴证。

标明六经实质为八纲概念,不是经络概念。

2.分析《伤寒论》笫148条(赵开美本原文序号) 按扬绍伊的分类,《汤液经法》无148条原文,被列为是仲景论广加入,附于笫230条(阳明病,胁下坚满,不大便而呕,舌上胎者,可以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之后(杨绍伊认为是《汤液经法》原文)。

148条原文为:“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

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

可与小柴胡汤,若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对本条的研究,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特着笔墨,从诸多笔记中可看到探讨良久、修改再三,而最终指明了两点:一者,该条病证特点是,病位不在表,不在里,而在半表半里;二者,治疗应改小柴胡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

具体指明本条属半表半里阴证,并指出治用小柴胡汤是柴胡桂枝干姜汤之误。

这是难得的、来之不易的珍贵研究。

胡希恕先生正是以反复研讨《伤寒论》条文为主,“并始终理会”,得出了《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

以是可知,经方发展至东汉,意识到病位除有表有里外,尚有半表半里,而半表半里又分阴阳,也就是说,是张仲景在继方证分类有表里之别,又认识到有半表半里病位,使六经辨证理论体系至臻完善。

理解这一概念,还要对比《伤寒论》以前的经方著作特点,即《本经》、《汤液经法》理论特点。

由《汉书•艺文志》可知,《汤液经法》有关病位论述,只有“浅深”、“内外”即表和里,治疗当是用汗、吐下。

再看《伤寒论》全文,大多内容是讲:在表用汗法,在里用吐、下法,以及汗后、吐后、下后出现的变证及治疗,这些多属《汤液经法》原文。

显然是张仲景及其弟子们,是继承了汉前的经方治法、经验教训。

同时还加入了《汤液经法》没有的内容,即论广时加入新的见解,而突出之点是,在少阳病篇特别强调了不可吐下(笫264条)、不可发汗(笫265条),这就表明了只能用以小柴胡汤为代表的和法。

这样再结合笫148条分析,可看出《伤寒论》在病位概念上,与汉前的《汤液经法》有了明显不同,即除了有表里外,还有半表半里概念。

这样经方辨证,原只用八纲,辨证时只有“抽象”,而加入半表半里理念,“乃具实形”,而形成了完善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

由经方的发展史可知,六经辨证的
形成,是辨方证的规律总结,是八纲辨证理论的升华,有了六经辨证更能指导正确辨方证,刘渡舟老师评价胡希恕先生:“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赞扬了胡希恕先生医术高明,更赞扬了六经辨证的科学性。

以上通过分析六经提纲,明确了六经提纲出现于《伤寒论》由仲景弟子加入,说明了是六经名远在商周已出现,为何用其名、其原始名义有待探讨,但六经提纲出现于东汉,赋予了实质内容。

通过分析第148条,可知汉前经方只用八纲辨证,病位理念只有表、里,虽有六经名,但未形成六经辨证理论体系。

而张仲景及其弟子意识到了其间尚有半表半里理念,由八纲抽象,变“乃具实形”而成六经辨证理论体系。

因此,亦可知经方六经辨证论治理论,是在古代方证积累的基础上,由方证积累,进而进行分类而形成的,其理论是基于八纲,是张仲景及其弟子认识到了,表里之间尚有半表半里病位,这样使八纲辨证变成为六经辨证。

这也说明了,汉前虽有六经名,但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实质,至东汉才得以形成。

《伤寒论》书中,还涉及外邪(又称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气血营卫、津液、瘀血、痰饮、食毒、脏腑等理论,还有更独特的理念,如“阳气(阳)”,是《内经》及其他中医著作中所没有的独特理念。

这些理论在经方辨六经、辨方证时起着一定作用,有时起着关键作用,是经方辨证论治中重要组成部分,但经方的主导理论体系是辨六经和辨方证。

1 胡希恕先生正是据此,并仔细分析各经病有关条文辨明了六经实质,
即太阳病实为表阳证;
少阴病实为表阴证;
阳(明)病实为里阳证;
太阴病实为里阴证;
少阳病实为半表半里阳证;
厥阴病实为半表半里阴证。

标明六经实质为八纲概念,不是经络概念。

本文档由医好健康网/ 精心挑选提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