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竞赛所有公式 (2)

物理竞赛所有公式 (2)
物理竞赛所有公式 (2)

第一章 质点运动学和牛顿运动定律

平均速度 v =t △△r

瞬时速度 v=lim

△t →△t △r =dt

dr

1. 3速度v=dt ds =

=→→lim lim

△t 0

△t △t △r

平均加速度a =

△t

△v 瞬时加速度(加速度)a=lim

△t →△t △v =dt

dv

瞬时加速度a=dt dv =22dt

r

d

匀速直线运动质点坐标x=x 0+vt 变速运动速度 v=v 0+at

变速运动质点坐标x=x 0+v 0t+

2

1at 2

速度随坐标变化公式:v 2-v 02=2a(x-x 0) 自由落体运动 竖直上抛运动

抛体运动速度分量???-==gt a v v a

v v y

x sin cos 00

抛体运动距离分量??

?

??-?=?=20021sin cos gt t a v y t a v x

射程 X=g a

v 2sin 2

射高Y=g

a

v 22sin 20

飞行时间y=xtga —g gx 2

轨迹方程y=xtga —a

v gx 2202

cos 2

向心加速度 a=R

v 2

圆周运动加速度等于切向加速度与法向加速度矢量和a=a t +a n

加速度数值 a=2

2n t a a +

法向加速度和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相同

a n =R

v 2

切向加速度只改变速度的大小a t =

dt

dv

ωΦR dt

d R dt ds v ===

角速度 dt

φ

ωd =

角加速度 22dt dt

d d φ

ωα== 角加速度a 与线加速度a n 、a t 间的关系

a n =22

2)(ωωR R

R R v == a t =

αωR dt

d R dt dv == 牛顿第一定律: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它受到作用力而被迫改变这种状态。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所获得的加速度a 的大小与外力F 的大小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m 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外力的方向相同。

1.37 F=ma

牛顿第三定律:若物体A 以力F 1作用与物体B ,则同时物体B 必以力F 2作用与物体A ;这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且沿同一直线。

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任何两质点间存在着相互吸引力,其大小与两质点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质点间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引力的方向沿两质点的连线

F=G

2

21r

m m G 为万有引力称量=×10-11N ?m 2/kg 2

重力 P=mg (g 重力加速度)

重力 P=G 2r Mm

有上两式重力加速度g=G

2

r M

(物体的重力加速度与物体本身的质量无关,而紧随它到地心的距离而变)

胡克定律 F=—kx (k 是比例常数,称为弹簧的劲

度系数) 最大静摩擦力 f 最大=μ0N (μ0静摩擦系数)

滑动摩擦系数 f=μN (μ滑动摩擦系数略小于μ0) 第二章 守恒定律 动量P=mv

牛顿第二定律F=dt

dP dt mv d =

)( 动量定理的微分形式 Fdt=mdv=d(mv) F=ma=m dt dv

?

2

1

t t Fdt =?2

1

)(v v mv d =mv 2-mv 1

冲量 I=

?

2

1

t t Fdt

动量定理 I=P 2-P 1 平均冲力F 与冲量 I=

?

2

1

t t Fdt =F (t 2-t 1)

平均冲力F =

12t t I

-=122

1t t Fdt

t t -?=1

212t t mv mv -- 质点系的动量定理 (F 1+F 2)△t=(m 1v 1+m 2v 2)—

(m 1v 10+m 2v 20)

左面为系统所受的外力的总动量,第一项为系统的末动量,二为初动量

质点系的动量定理:∑∑∑===-=n

i n

i i i n

i i i i v m v m t F 1

1

01

作用在系统上的外力的总冲量等于系统总动量的增量

质点系的动量守恒定律(系统不受外力或外力矢量和为零)

∑=n i i

i v m 1

=∑=n

i i i v

m 1

=常矢量

mvR R p L =?=圆周运动角动量 R 为半径 mvd d p L =?= 非圆周运动,d 为参考点o 到p 点的垂直距离 φsin mvr L = 同上

φsin Fr Fd M == F 对参考点的力矩

F r M ?= 力矩

dt

dL M = 作用在质点上的合外力矩等于质点角

动量的时间变化率

??

?

??==常矢量L dt

dL 0如果对于某一固定参考点,质点(系)所受的外力矩的矢量和为零,则此质点对于该参考

点的角动量保持不变。质点系的角动量守恒定律 ∑?=i i i r m I 2 刚体对给定转轴的转动惯量

αI M = (刚体的合外力矩)刚体在外力矩M

的作用下所获得的角加速度a 与外合力矩的大小成正比,并于转动惯量I 成反比;这就是刚体的定

轴转动定律。

?

?

==v

m

dv r dm r I ρ22 转动惯量 (dv 为相应质元dm 的体积元,p 为体积元dv 处的密度)

ωI L = 角动量

dt

dL

Ia M == 物体所受对某给定轴的合外力矩

等于物体对该轴的角动量的变化量 dL Mdt =冲量距

000

ωωI I L L dL Mdt L

L t

t -=-==??

常量==ωI L

θcos Fr W =

r F W ?=力的功等于力沿质点位移方向的分量与质点位移大小的乘积

ds F dr F dW W b L a b L a b L a ab θcos )

()

()

(?=??=?=

n b L a b L a W

W W dr F F F dr F W +++=?++?=??=ΛΛ2121)

()

()(合力的功等于各分力功的代数和

t

W N ??=功率等于功比上时间

dt

dW

t W N t =

??=→?0lim v F v F t

s

F N t ?==??=→?θθcos cos lim 0瞬时功率等

于力F 与质点瞬时速度v 的标乘积

2

022

1210

mv mv mvdv W v v -=?=功等于动能的增量 221

mv E k =物体的动能

0k k E E W -=合力对物体所作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动能定理)

)(b a ab h h mg W -=重力做的功 )()(b

a b a ab r GMm

r GMm dr F W ---=??=万有引力做的功

22

2121b a b a ab kx kx dr F W -=

??=弹性力做的功

p p p E E E W b a ab ?-=-=保势能定义 mgh E p =重力的势能表达式 r

GMm

E p -=万有引力势能 2

2

1kx E p =

弹性势能表达式 0k k E E W W -=+内外质点系动能的增量等于所有外力的功和内力的功的代数和(质点系的动能定理)

0k k E E W W W -=++非内保内外保守内力和不保守内力

p p p E E E W ?-=-=0保内系统中的保守内力的功等于系统势能的减少量

)()(00p k p k E E E E W W +-+=+非内外

p k E E E +=系统的动能k 和势能p 之和称为系统的机械能

0E E W W -=+非内外质点系在运动过程中,他的机械能增量等于外力的功和非保守内力的功的总和(功能原理)

常量时,有、当非内外=+===p k E E E W W 00如果在一个系统的运动过程中的任意一小段时间内,外力对系统所作总功都为零,系统内部又没有非保守内力做功,则在运动过程中系统的动能与势能之和保持不变,即系统的机械能不随时间改变,这就是机械能守恒定律。 02

022121mgh mv mgh mv +=+重力作用下机械能守恒的一个特例 202

022********kx mv kx mv +=+弹性力作用下的机械能守恒

第三章 气体动理论

1毫米汞柱等于 1mmHg=

1标准大气压等户760毫米汞柱1atm=760mmHg=×

105Pa 热力学温度 T=+t

气体定律 ==22

2111T V P T V P 常量 即 T V P =常量 阿付伽德罗定律: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1

摩尔的任何气体所占据的体积都相同。在标准状态下,即压强P 0=1atm 、温度T 0=时,1摩尔的任何气体体积均为v 0= L/mol 罗常量 N a =1023 mol -1 普适气体常量R 0

0T v P ≡

国际单位制为: J/ 压强用大气压,体积用升×10-2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PV=

RT M M mol v=mol

M M

(质量为M ,摩尔质量为M mol 的气体中包含的摩尔

数)(R 为与气体无关的普适常量,称为普适气体常量)

理想气体压强公式 P=231v mn (n=V

N

为单位体积

中的平均分字数,称为分子数密度;m 为每个分子的质量,v 为分子热运动的速率) P=

V

N

n nkT T N R V N mV N NmRT V M MRT A A mol ====(为气体分子密度,R 和N A 都是普适常量,二者之比称为波尔兹常量k=

K J N R

A

/1038.123-?= 气体动理论温度公式:平均动能kT t 2

3

=ε(平均动

能只与温度有关)

完全确定一个物体在一个空间的位置所需的独立坐标数目,称为这个物体运动的自由度。双原子分子共有五个自由度,其中三个是平动自由度,两个适转动自由度,三原子或多原子分子,共有六个自由度)

分子自由度数越大,其热运动平均动能越大。

每个具有相同的品均动能kT 2

1

kT i

t 2

=

ε i 为自由度数,上面3/2为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度

1

摩尔理想气体的内能为:

E 0=RT i

kT N N A A 2

21==ε

质量为M ,摩尔质量为M mol 的理想气体能能为

E=RT i

M M E M M E mol mol 2

00==

υ 气体分子热运动速率的三种统计平均值 最概然速率(就是与速率分布曲线的极大值所对应

哦速率,物理意义:速率在p υ附近的单位速率间隔内的分子数百分比最大)

m

kT

m kT p 41.12≈=

υ(温度越高,p υ越大,分子质量m 越大p υ)

因为k=A N R

和mNA=Mmol 所以上式可表示为

mol

mol A p M RT

M RT mN RT

m

kT

41

.1222≈===

υ 平均速率mol

mol M RT

M RT m kT v 60.188≈==

ππ 方均根速率mol

mol M RT

M RT v 73

.132≈=

三种速率,方均根速率最大,平均速率次之,

最概速率最小;在讨论速率分布时用最概然速率,计算分子运动通过的平均距离时用平均速率,计算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时用分均根

第四章 热力学基础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系统从平衡状态1向状态2的变化中,外界对系统所做的功W ’和外界传给系统的热量Q 二者之和是恒定的,等于系统内能的改变E 2-E 1

W ’

+Q= E 2-E 1

Q= E 2-E 1+W 注意这里为W 同一过程中系统对外界

所做的功(Q>0系统从外界吸收热量;Q<0表示系统向外界放出热量;W>0系统对外界做正功;W<0系统对外界做负功) dQ=dE+dW (系统从外界吸收微小热量dQ ,内能增

加微小两dE,对外界做微量功dW

平衡过程功的计算dW=PS dl =P dV W=?2

1V V PdV

平衡过程中热量的计算 Q=

)(12T T C M M

mol

-(C 为摩尔热容量,1摩尔物质温度改变1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等压过程:

)(12T T C M M

Q p mol

p -= 定压摩尔热容量 等容过程:)(12T T C M M

Q v mol

v -=

定容摩尔热容量

E 2-E 1=

)(2

12T T R i

M M mol -

RdT i

M M dE mol 2

=

等容过程

2

211 T P T P V R

M M T P mol ===或常量 Q v =E 2-E 1=

)(12T T C M M

v mol

-等容过程系统不对外界做功;等容过程内能变化

等压过程2

211 T V T V P R

M M T V mol ===或常量 )()(12122

1

T T R M M

V V P PdV W V V mol

?-=

-== W E E Q P +-=12(等压膨胀过程中,系统从外界吸收的热量中只有一部分用于增加系统 的内能,其余部分对于外部功)

R C C v p =- (1摩尔理想气体在等压过程温度升高1度时比在等容过程中要多吸收焦耳的热量,用

来转化为体积膨胀时对外所做的功,由此可见,普适气体常量R 的物理意义:1摩尔理想气体在等压过程中升温1度对外界所做的功。) 泊松比 v

p C C =γ

R i C R i C p v 2

2 2+== i

i C C v

p 2

+=

=γ 等

2211 V P V P RT M M

PV mol

===

或常量 1

21211ln ln

V V RT M M W V V V P W mol ==或 等温过程热容量计算:

1

2ln V V RT M M

W Q mol T ==(全部转化为功) 绝热过程

三个参数都变化

γγγ2211 V P V P PV ==或常量

绝热过程的能量转换关系 ??

?

?

??--=

-12111)(11r V V V P W γ )(12T T C M M

W v mol

--= 根据已知量求绝热过程的功

W 循环=21Q Q - Q2为热机循环中放给外界的热量 热机循环效率 1Q W 循环=

η (Q 1一个循环从高温热

库吸收的热量有多少转化为有用的功) 1

21

2

11Q Q Q Q Q -

=-=

η< 1 (不可能把所有的热

量都转化为功) 制冷系数 2

12

'

2Q Q Q W Q -==

循环ω (Q2为从低温热库中吸收的热量)

第五章 静电场

库仑定律: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

的静电力F 的大小与它们的带电

量q 1、q 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

间的距离r 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沿着两个点电荷的连线。

2

2

1041

r q q F πε=

基元电荷:e=C 1910-? ;0ε真空电容率

=1210-? ;

41πε=910?

r r q q F ?41

2

2

10πε=

库仑定律的适量形式 场强 0

q F E =

r r

Q

q F E 3004πε==

r 为位矢 电场强度叠加原理(矢量和) 电偶极子(大小相等电荷相反)场强E 3041

r P πε-

=

电偶极距P=ql

电荷连续分布的任意带电体??==r

r dq dE E ?41

20πε 均匀带点细直棒 θπελθcos 4cos 2

0l dx

dE dE x =

= θπελθsin 4sin 2

0l dx

dE dE y =

= []j sos a i a r

E )(cos )sin (sin 40ββπελ

-+-=

无限长直棒 j r

E 02πελ

=

dS

d E E

Φ=

在电场中任一点附近穿过场强方向的单位面积的电场线数

电通量θcos EdS EdS d E ==Φ dS E d E ?=Φ

???=Φ=Φs

E E dS E d

??=Φs

E dS E 封闭曲面

高斯定理:在真空中的静电场内,通过任意封闭曲

面的电通量等于该封闭曲面所包围的电荷的电量的代数和的01ε

?∑=

?S

q dS E 0

1

ε 若连续分布在带电体上

=

?

Q

dq 0

1

ε

) ?412

0R r r r

Q E ?=

(πε 均匀带点球就像电荷都集中在球心

E=0 (r

2εσ

=

E 无限大均匀带点平面(场强大小与到带点平面的距离无关,垂直向外(正电荷))

)1

1(400b

a a

b r r Qq A -=

πε 电场力所作的功 ?=?L

dl E 0 静电场力沿闭合路径所做的功为零

(静电场场强的环流恒等于零)

电势差 ??=-=b

a b a ab dl E U U U

电势?

?=无限远

a

a dl E U 注意电势零点

)(b a ab ab U U q U q A -=?= 电场力所做的功 r

r

Q U ?40πε=

带点量为Q 的点电荷的电场中的电势分布,很多电荷时代数叠加,注意为r

==n

i i

i a r q U 104πε电势的叠加原理

?

=

Q

a r

dq U 04πε 电荷连续分布的带电体的

电势

r

r

P U ?43

0πε=

电偶极子电势分布,r 为位矢,P=ql

2

12

2

0)

(4x R Q U +=

πε 半径为R 的均匀带电Q 圆

环轴线上各点的电势分布

W=qU 一个电荷静电势能,电量与电势的乘积 E E 00

εσεσ

==

或 静电场中导体表面场强 U

q

C = 孤立导体的电容 U=

R

Q 04πε 孤立导体球

R C 04πε= 孤立导体的电容 2

1U U q

C -=

两个极板的电容器电容

d

S U U q

C 021ε=-=

平行板电容器电容

)

ln(2120R R L U Q

C πε==

圆柱形电容器电容R2是大的

r

U

U ε=

电介质对电场的影响

0U U C C r ==

ε 相对电容率 d

S

d

C C r r εεεε=

=

=0

0 ε= 0εεr 叫这种电介质

的电容率(介电系数)(充满电解质后,电容器的电容增大为真空时电容的r ε倍。)(平行板电容器)

r

E E ε0

=

在平行板电容器的两极板间充满各项同

性均匀电解质后,两板间的电势差和场强都减小到板间为真空时的

r ε1

E=E 0+E /

电解质内的电场 (省去几个)

2

03

3r

R D

E r εερε==半径为R 的均匀带点球放在相对电容率r ε的油中,球外电场分布

222

1

212CU QU C Q W ===

电容器储能 第六章 稳恒电流的磁场

dt

dq I = 电流强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任一横

截面的电量)

j dS dI j ?

垂直

=

电流密度 (安/米2) ???==S

S

dS j jd I θcos 电流强度等于通过S 的电流密度的通量 dt

dq

dS j S

-=??

电流的连续性方程 ??S

dS j =0 电流密度j 不与与时间无关称稳恒

电流,电场称稳恒电场。

?+

-?=dl E K ξ 电源的电动势(自负极经电源内

部到正极的方向为电动势的正方向)

??=L

K dl E ξ电动势的大小等于单位正电荷绕闭

合回路移动一周时非静电力所做的功。在电源外部E k =0时,就成了

qv

F B max

=

磁感应强度大小 毕奥-萨伐尔定律:电流元Idl 在空间某点P 产生

的磁感应轻度dB 的大小与电流元Idl 的大小成正比,与电流元和电流元到P 电的位矢r 之间的夹角θ的正弦成正比,与电流元到P 点的距离r 的二次方成反比。

2

0sin 4r

Idl dB θπμ=

πμ40

为比例系数,A m T ??=-70104πμ为真空磁导率

?

-==)cos (4sin 42102

0θθπμθπμcon R I

r

Idl B 载流直导线的磁场(R 为点到导线的垂

直距离)

R

I

B πμ40=

点恰好在导线的一端且导线很长的情况

R

I

B πμ20=

导线很长,点正好在导线的中部 2

3222

0)

(2χμ+=R IR B 圆形载流线圈轴线上的磁场分布

R

I

B 20μ=

在圆形载流线圈的圆心处,即x=0时

磁场分布

3

02x

IS

B πμ≈

在很远处时 平面载流线圈的磁场也常用磁矩P m ,定义为线圈中

的电流I 与线圈所包围的面积的乘积。磁矩的方向与线圈的平面的法线方向相同。 ISn P m = n 表示法线正方向的单位矢量。 NISn P m = 线圈有N 匝 3

024x P B m

πμ=

圆形与非圆形平面载流线圈的

磁场(离线圈较远时才适用)

R

I

B απ?μ40=

扇形导线圆心处的磁场强度 R L

=

?为圆弧所对的圆心角(弧度)

nqvS Q

I ==

t

△ 运动电荷的电流强度 2

0?4r r

qv B ?=

πμ 运动电荷单个电荷在距离r 处产生

的磁场

dS B ds B d ?==Φθcos 磁感应强度,简称磁通量

(单位韦伯Wb )

??=ΦS

m dS B 通过任一曲面S 的总磁通量

?=?S

dS B 0 通过闭合曲面的总磁通量等于零

I dl B L 0

μ

=?? 磁感应强度B 沿任意闭合路径L 的积分

?∑=?L

I

dl B 内

μ在稳恒电流的磁场中,磁感应

强度沿任意闭合路径的环路积分,等于这个闭合路径所包围的电流的代数和与真空磁导率0μ的乘积

(安培环路定理或磁场环路定理) I l N

nI B 00μμ== 螺线管内的磁场

r

I

B πμ20=

无限长载流直圆柱面的磁场(长直圆柱面外磁场分布与整个柱面电流集中到中心轴线同)

r

NI

B πμ20=

环形导管上绕N 匝的线圈(大圈与小圈之间有磁场,之外之内没有)

θsin BIdl dF =安培定律:放在磁场中某点处的

电流元Idl ,将受到磁场力dF ,当电流元Idl 与所在处的磁感应强度B 成任意角度θ时,作用力的大小为:

B Idl dF ?= B 是电流元Idl 所在处的磁感应强

度。 ??=L

B Idl F

θsin IBL F = 方向垂直与导线和磁场方向组成

的平面,右手螺旋确定 a

I I f πμ22

102=

平行无限长直载流导线间的相互作用,电流方向相同作用力为引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力相斥。a 为两导线之间的距离。

a

I f πμ22

0= I I I ==21时的情况

θθsin sin B P ISB M m ?== 平面载流线圈力矩 B P M m ?= 力矩:如果有N 匝时就乘以N

6.42 θsin qvB F = (离子受磁场力的大小)(垂

直与速度方向,只改变方向不改变

速度大小)

B qv F ?= (F 的方向即垂直于v 又垂直于B ,

当q 为正时的情况)

)(B v E q F ?+= 洛伦兹力,空间既有电场又有磁

B

m q v

qB mv R )(==

带点离子速度与B 垂直的情况做匀速圆周运动

qB

m

v R T ππ22==

周期 qB

mv R θ

sin =

带点离子v 与B 成角θ时的情况。做螺旋线运动

qB

mv h θ

πcos 2=

螺距 d

BI

R U H

H =霍尔效应。导体板放在磁场中通入电流在导体板两侧会产生电势差

vBl U H = l 为导体板的宽度 d

BI nq U H 1=

霍尔系数nq R H 1

=由此得到公式

B B

r =

μ 相对磁导率(加入磁介质后磁场会发生改变)大于1顺磁质小于1抗磁质远大于1铁磁质

'0B B B +=说明顺磁质使磁场加强 '0B B B -=抗磁质使原磁场减弱

)(0

S L

I NI dl B +=??μ

有磁介质时的安培环路定理 I S 为介质表面的电流

NI I NI S μ=+ r μμμ0=称为磁介质的磁导

∑?

=?内I dl B

L

μ

H B μ= H 成为磁场强度矢量

?∑=?L

I

dl H 内

磁场强度矢量H 沿任一闭合路

径的线积分,等于该闭合路径所包围的传导电流的代数和,与磁化电流及闭合路径之外的传导电流无关(有磁介质时的安培环路定理)

nI H =无限长直螺线管磁场强度

nI nI H B r μμμμ0===无限长直螺线管管内磁感应强度大小

第七章 电磁感应与电磁场

电磁感应现象:当穿过闭合导体回路的磁通量发生

变化时,回路中就产生感应电动势。

楞次定律:闭合回路中感应电流的方向,总是使得

由它所激发的磁场来阻碍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任一给定回路的感应电动势ε的大小与穿过回路

所围面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

dt d m Φ成正比

dt d Φ

=

ξ dt d Φ

-=ξ

dt

d N

dt d Φ

-=ψ-=ξ ψ叫做全磁通,又称磁通匝链数,简称磁链表示穿过过各匝线圈磁通量的总和

Blv dt

dx

Bl dt d -=-=Φ-=ξ动生电动势

B v e

f E m

k ?=-=

作用于导体内部自由电子上的磁场力就是提供动生电动势的非静

电力,可用洛伦兹除以电子电荷

??+

+

??=?=_

_

)(dl B v dl E k ξ

Blv dl B v b

a

=??=?)(ξ 导体棒产生的动生电动

θξsin Blv = 导体棒v 与B 成一任一角度时的情

???=dl B v )(ξ磁场中运动的导体产生动生电动

势的普遍公式

IBlv I P =?=ξ 感应电动势的功率

t NBS ωωξsin =交流发电机线圈的动生电动势 ωξNBS m = 当t ωsin =1时,电动势有最大值

m ξ 所以可为t m ωωξξsin =

?

?-=s dS dt

dB

ξ 感生电动势 ??=L

E dl 感ξ

感生电动势与静电场的区别在于一是感生电

场不是由电荷激发的,而是由变化的磁场所激发;二是描述感生电场的电场线是闭合的,因而它不是保守场,场强的环流不等于零,而静电场的电场线是不闭合的,他是保守场,场强的环流恒等于零。 1212I M =ψ M 21称为回路C 1对C2额互感系数。

由I1产生的通过C2所围面积的全磁通

2121I M =ψ

M M M ==21回路周围的磁介质是非铁磁性

的,则互感系数与电流无关则相等

1

2

21I I M ψ=ψ=

两个回路间的互感系数(互感系数在数值上等于一个回路中的电流为1安时在另一个回路中的全磁通)

dt dI M

12-=ξ dt

dI

M 21-=ξ 互感电动势 dt

dI dt

dI M 21

12

ξξ-

=-

= 互感系数

LI =ψ 比例系数L 为自感系数,简称自感又称

电感

I

L ψ

=自感系数在数值上等于线圈中的电流为

1A 时通过自身的全磁通

dt

dI

L -=ξ 线圈中电流变化时线圈产生的自感电

动势

dt

dI L ξ

-

=

V n L 20μ=螺线管的自感系数与他的体积V 和单

位长度匝数的二次方成正比

2

2

1LI W m =

具有自感系数为L 的线圈有电流I 时所储存的磁能

V n L 2μ= 螺线管内充满相对磁导率为r μ的磁介

质的情况下螺线管的自感系数

nI B μ=螺线管内充满相对磁导率为r μ的磁介质

的情况下螺线管内的磁感应强度

22

1

H w m μ=

螺线管内单位体积磁场的能量即磁能密度

?=V

m BHdV W 21

磁场内任一体积V 中的总磁场能

r NI H π2= 环状铁芯线圈内的磁场强度

2

2R Ir

H π=圆柱形导体内任一点的磁场强度

第八章 机械振动

022=+kx dt

x

d m 弹簧振子简谐振动

2ω=m

k

k 为弹簧的劲度系数 022

2=+x dt

x

d ω弹簧振子运动方程 )cos(?ω+=t A x 弹簧振子运动方程 )sin('

?ω+=t A x 2

'

π

??+=

)sin(?ωω+-==

t A dt

dx

u 简谐振动的速度 x a 2ω-=简谐振动的加速度 πω2=T ω

π

2=T 简谐振动的周期

T

1

=

ν简谐振动的频率 πνω2= 简谐振动的角频率(弧度/秒)

?cos 0A x = 当t=0时

sin 0

A u =-

2

20

20

ωu x A +

= 振幅

00x u tg ω?-= 0

x u arctg ω?-= 初相 )(sin 21

212222?ωω+==

t mA mu E k 弹簧的动能 )cos(2

1

21222?ωω+==t kA kx E p 弹簧的弹性势

2221

21kx mu E += 振动系的总机械能

2222

1

21kA A m E ==ω总机械能守恒

)cos(?ω+=t A x 同方向同频率简谐振动合成,和移动位移

)cos(212212

221??-++=A A A A A 和振幅

2

2112

211cos cos sin sin ?????A A A A tg ++=

第九章 机械波

9.1 νλλ

==T

v 波速v 等于频率和波长的乘积

介质的杨氏弹

介质的切变弹性模量纵波横波ρ

ρ

N Y

v N

v =

=

(固体) ρ

B

v =

纵波 B 为介质的荣变弹性模量(在液体或

气体中传播)

)(cos λ

ωx

t A y -= 简谐波运动方程

)

(2cos )(2cos )(2cos x vt A x T t A x vt A y -=-=-=λ

π

λπλπ νλ=v 速度等于频率乘以波长(简谐波运动方程的几种表达方式)

)(2)(

121

2

x x v

v

--

=?-

-=?λ

π

?χχω?或简谐波波

形曲线P2与P1之间的相位差负号表示p2落后

)(2cos )(2cos )(cos λ

πλπωx T t A x vt A v x t A y +=+=+

=沿负向传播的简谐波的方程

)(sin 21222v

x

t VA E k -?=ωωρ 波质点的动能 )(sin )(212

22v

x t A V E P -?=ωωρ波质点的势能

)(sin 21222v x t VA E E p k -?==ωωρ波传播过程中

质元的动能和势能相等

)(sin 222v x t VA E E E p k -?=+=ωωρ质元总机械

)(sin 2

22v

x t A V E -=?=ωωρε波的能量密度

2

22

1ωρεA =波在一个时间周期内的平均能量密

vS ε=P 平均能流

2221ωρεvA v I == 能流密度或波的强度 0

log

I I

L = 声强级 )cos(21?ω+=+=t A y y y 波的干涉

Λ

Λ,2,1,02)(2)(1212=±=---=?k k r r π

λ

π

???波的叠加(两

振动在P 点的相位差为派的偶数倍时和振幅最大)

Λ

Λ,3,2,1,0)12()(2)(1212=+±=--=?-k k r r π

λ

π

??? 波的叠

加两振动在P 点的相位差为派的偶数倍时和振幅最小

ΛΛ,2,1,0,2

221=±=-=k k r r λ

δ两个波源的初相

位相同时的情况 ΛΛ,2,1,0,2

)

12(21=+±=-=k k r r λ

δ

第十章 电磁震荡与电磁波

01

22=+q LC

dt q d 无阻尼自由震荡(有电容C 和电感L 组成的电路)

)cos(0?ω+=t Q q )sin(0?ω+-=t I I

LC 1

=ω LC T π2= LC 121πυ=震荡的圆频率(角频率)、周期、频率 μ

ε00

B E =电磁波的基本性质(电矢量E ,磁矢量B )

B E μ

ε1

= 和磁导率分别为介质中的电容率和με

)(2122

μ

εB E W W W m e +=+= 电磁场的总能量密度

EB v W S μ1=?= 电磁波的能流密度 με

1=v 第十一章 波动光学

12r r -=δ 杨氏双缝干涉中有S 1,S 2发出的光到

达观察点P 点的波程差

2221)2

(D d

x r +-= D 为双缝到观测屏的距离,d

为两缝之间的距离,r1,r2为S1,S2到P 的距离

D

d x ?=δ 使屏足够远,满足D 远大于d 和远大

于x 的情况的波程差

D d

x ?=?λπ?2相位差

)2,1,0(K K ±±==k d

D

k x λ 各明条文位置距离O

点的距离(屏上中心节点)

)2,1,0(2

)12(K ±±=?+=k d D k x λ

各暗条文距离O

点的距离

λd D

x =? 两相邻明条纹或暗条纹间的距离

明条纹)K 2,1,0(2

2

2==+=k k

h λ

λ

δ 劈尖波程

差 2

sin λ

θ=

l 两条明(暗)条纹之间的距离l 相等

R k r k λ= 牛顿环第k 几暗环半径(R 为透镜曲率半径) 2

λ

?

=?N d 迈克尔孙干涉仪可以测定波长或者长度(N 为条纹数,d 为长度) 时为暗纹中心)

K 3,2,1(2

2sin =±=k k

a λ

? 单缝的夫琅乔衍射 ?为衍射角,a 为缝宽

时为明纹中心)

)(K 3,2,1(22sin =+±=k k a λ

? a

λ

??=

≈sin 半角宽度

a

f ft

g x λ

?22≈=?单缝的夫琅乔衍射中央明纹

在屏上的线宽度 D

m λ

θδθ22

.1=<如果双星衍射斑中心的角距离m δθ恰好等于艾里斑的角半径即此时,

艾里斑虽稍有重叠,根据瑞利准则认为此时双星恰好能被分辨,m δθ成为最小分辨角,其倒数

λ

δθ22.11D

m R =

= 叫做望远镜的分辨率或分辨本领(与波长成反比,与透镜的直径成正比) )3,2,1,0(sin =±=k k d λ? 光栅公式(满足式中情况时相邻两缝进而所有缝发出的光线在透镜焦平面上p 点会聚时将都同相,因而干涉加强形成明条纹

a I I 20cos = 强度为I0的偏振光通过检偏器后强度变为

第十二章 狭义相对论基础

2')(1c

v

l l -= 狭义相对论长度变换

2

')(1c

v t t -?=

?狭义相对论时间变换

2'

'1c

vu v u u x

x x ++= 狭义相对论速度变换 2

0)

(1c v m m -=

物体相对观察惯性系有速度v 时

的质量

dm c dE k 2= 动能增量

202c m mc E k -= 动能的相对论表达式

200c m E = 2mc E =物体的静止能量和运动时的能量 (爱因斯坦纸能关系式)

4

20

222c m p c E +=相对论中动量和能量的关系式p=E/c

第十三章 波和粒子

2

02

1m mv eV =

V 0为遏制电压,e 为电子的电量,m 为电子质量,v m 为电子最大初速

A hv mv eV m -==2

02

1 h 是一个与金属无关的常

数,A 是一个随金属种类而不同的定值叫逸出功。遏制电压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与入射光的频率v 成线性关系

A mv hv m +=2

21 爱因斯坦方程

22c

hv

c m ==ε光 光子的质量

λ

h

c hv c m p ==?=光光子的动量

第33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试题

第33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理论考试试题 可能用到的物理常量和公式: 真空中的光速82.99810/c m s =?; 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 普朗克常量为h ,2h π=; 2111ln ,1121x dx C x x x +=+<--?。 1、(15分)山西大同某煤矿相对于秦皇岛的高度为c h 。质量为t m 的火车载有质量为c m 的煤,从大同沿大秦铁路行驶路程l 后到达秦皇岛,卸载后空车返回。从大同到秦皇岛的过程中,火车和煤总势能的一部分克服铁轨和空气做功,其余部分由发电机转换成电能,平均转换效率为1η,电能被全部存储于蓄电池中以用于返程。空车在返程中由储存的电能驱动电动机克服重力和阻力做功,储存的电能转化为对外做功的平均转换效率为2η。假设大秦线轨道上火车平均每运行单位距离克服阻力需要做的功与运行时(火车或火车和煤)总重量成正比,比例系数为常数μ,火车由大同出发时携带的电能为零。 (1)若空车返回大同时还有剩余的电能,求该电能E 。 (2)问火车至少装载质量为多少的煤,才能在不另外提供能量的条件下刚好返回大同? (3)已知火车在从大同到达秦皇岛的铁轨上运行的平均速率为v ,请给出发电机的平均输出功率P 与题给的其它物理量的关系。 2、(15分)如图a ,AB 为一根均质细杆,质量为m ,长度为2l ;杆上端B 通过一不可伸长的软轻绳悬挂到固定点O ,绳长为1l 。开始时绳和杆均静止下垂,此后所有运动均在同一竖 直面内。 (1)现对杆上的D 点沿水平方向施加一瞬时冲量I ,若 在施加冲量后的瞬间,B 点绕悬点O 转动的角速度和杆 绕其质心转动的角速度相同,求D 点到B 点的距离和B 点绕悬点O 转动的初始角速度0ω。

物理竞赛所有公式

第一章 质点运动学和牛顿运动定律 1.1平均速度 v =t △△r 1.2 瞬时速度 v=lim 0 △t →△t △r =dt dr 1. 3速度v=dt ds = =→→lim lim △t 0 △t △t △r 1.6 平均加速度a = △t △v 1.7瞬时加速度(加速度)a=lim 0 △t →△t △v =dt dv 1.8瞬时加速度a=dt dv =2 2dt r d 1.11匀速直线运动质点坐标x=x 0+vt 1.12变速运动速度 v=v 0+at 1.13变速运动质点坐标x=x 0+v 0t+ 21at 2 1.14速度随坐标变化公式:v 2-v 02 =2a(x-x 0) 1.15自由落体运动 1.16竖直上抛运动 ?????===gy v at y gt v 22122 ???? ???-=-=-=gy v v gt t v y gt v v 2212 0220 0 1.17 抛体运动速度分量???-==gt a v v a v v y x sin cos 00 1.18 抛体运动距离分量?? ? ??-?=?=20021sin cos gt t a v y t a v x 1.19射程 X=g a v 2sin 2 1.20射高Y=g a v 22sin 20 1.21飞行时间y=xtga —g gx 2 1.22轨迹方程y=xtga —a v gx 2 202 cos 2 1.23向心加速度 a=R v 2 1.24圆周运动加速度等于切向加速度与法向加速度矢量和a=a t +a n 1.25 加速度数值 a=2 2n t a a + 1.26 法向加速度和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相 同a n =R v 2 1.27切向加速度只改变速度的大小a t = dt dv 1.28 ωΦR dt d R dt ds v === 1.29角速度 dt φ ωd = 1.30角加速度 22dt dt d d φ ωα== 1.31角加速度a 与线加速度a n 、a t 间的关系 a n =22 2)(ωωR R R R v == a t =αω R dt d R dt dv == 牛顿第一定律: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 线运动状态,除非它受到作用力而被迫改变这种状态。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所获得的加速度a 的大小与外力F 的大小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m 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外力的方向相同。 1.37 F=ma 牛顿第三定律:若物体A 以力F 1作用与物体B ,则同时物体B 必以力F 2作用与物体A ;这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且沿同一直线。 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任何两质点间存在着相互吸引力,其大小与两质点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质点间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引力的方向沿两质点的连线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大纲》2020版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大纲2020版》 (2020年4月修订,2020年开始实行) 2011年对《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内容提要》进行了修订,修订稿经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第30次全体会议通过,并决定从2020年开始实行。修订后的“内容提要”中,凡用※号标出的内容,仅限于复赛和决赛。 力学 1.运动学 参考系 坐标系直角坐标系 ※平面极坐标※自然坐标系 矢量和标量 质点运动的位移和路程速度加速度 匀速及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图像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抛体运动圆周运动 圆周运动中的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曲率半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 相对运动伽里略速度变换 2.动力学 重力弹性力摩擦力惯性参考系 牛顿第一、二、三运动定律胡克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均匀球壳对壳内和壳外质点的引力公式(不要求导出) ※非惯性参考系※平动加速参考系中的惯性力 ※匀速转动参考系惯性离心力、视重 ☆科里奥利力 3.物体的平衡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力矩刚体的平衡条件 ☆虚功原理 4.动量 冲量动量质点与质点组的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质心 ※质心运动定理 ※质心参考系 反冲运动 ※变质量体系的运动 5.机械能 功和功率

动能和动能定理※质心动能定理 重力势能引力势能 质点及均匀球壳壳内和壳外的引力势能公式(不要求导出)弹簧的弹性势能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 碰撞 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恢复系数 6.※角动量 冲量矩角动量 质点和质点组的角动量定理和转动定理 角动量守恒定律 7.有心运动 在万有引力和库仑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 开普勒定律 行星和人造天体的圆轨道和椭圆轨道运动 8.※刚体 刚体的平动刚体的定轴转动 绕轴的转动惯量 平行轴定理正交轴定理 刚体定轴转动的角动量定理刚体的平面平行运动9.流体力学 静止流体中的压强 浮力 ☆连续性方程☆伯努利方程 10.振动 简谐振动振幅频率和周期相位 振动的图像 参考圆简谐振动的速度 (线性)恢复力由动力学方程确定简谐振动的频率简谐振动的能量同方向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 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定性了解) 11.波动 横波和纵波 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波的图像 ※平面简谐波的表示式 波的干涉※驻波波的衍射(定性) 声波 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品声音的共鸣乐音和噪声

物理竞赛公式大全

第一章 质点运动学和牛顿运动定律 1.1平均速度 v = t △△r 1.2 瞬时速度 v=lim 0 △t →△t △r =dt dr 1. 3速度v= dt ds = =→→lim lim △t 0 △t △t △r 1.6 平均加速度a = △t △v 1.7瞬时加速度(加速度)a=lim 0△t →△t △v =dt dv 1.8瞬时加速度a= dt dv =22 dt r d 1.11匀速直线运动质点坐标x=x 0+vt 1.12变速运动速度 v=v 0+at 1.13变速运动质点坐标x=x 0+v 0t+ 2 1at 2 1.14速度随坐标变化公式:v 2 -v 02 =2a(x-x 0) 1.15自由落体运动 1.16竖直上抛运动 ?????===gy v at y gt v 22122 ??? ? ???-=-=-=gy v v gt t v y gt v v 2212 0220 0 1.17 抛体运动速度分量?? ?-==gt a v v a v v y x sin cos 00 1.18 抛体运动距离分量?? ? ??-?=?=20021sin cos gt t a v y t a v x 1.19射程 X=g a v 2sin 2 1.20射高Y=g a v 22sin 20 1.21飞行时间y=xtga —g gx 2 1.22轨迹方程y=xtga —a v gx 2 202 cos 2 1.23向心加速度 a=R v 2 1.24圆周运动加速度等于切向加速度与法向加速度矢量和a=a t +a n 1.25 加速度数值 a=2 2 n t a a + 1.26 法向加速度和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相同 a n =R v 2 1.27切向加速度只改变速度的大小a t = dt dv 1.28 ωΦR dt d R dt ds v === 1.29角速度 dt φ ωd = 1.30角加速度 22dt dt d d φ ωα== 1.31角加速度a 与线加速度a n 、a t 间的关系 a n =222)(ωωR R R R v == a t =αω R dt d R dt dv == 牛顿第一定律: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状态,除非它受到作用力而被迫改变这种状态。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所获得的加速度a 的大小与外力F 的大小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m 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外力的方向相同。 1.37 F=ma 牛顿第三定律:若物体A 以力F 1作用与物体B ,则同时物体B 必以力F 2作用与物体A ;这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且沿同一直线。 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任何两质点间存在着相互吸引力,其大小与两质点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质点间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引力的方向沿两质点的连线 1.39 F=G 2 2 1r m m G 为万有引力称量=6.67×10-11 N ?m 2 /kg 2 1.40 重力 P=mg (g 重力加速度)

高中物理竞赛热学公式整合

高中物理竞赛热学公式整合 第一章 热力学平衡态和气体物态方程 1> pV TR ν= ——理想气体物态方程 8.314R =11??J mol kg -- 2> 222213 x y z v v v v === ——分子的速度分布 3> 213 p nmv = 23 k p n E = ——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 4> 32k E kT = ——分子运动的能量公式 231.3810A R k N -==?1?J K - 5> p nkT = ——阿伏伽德罗定律 6> 12i p p p p =++???+ ——道尔顿分压定律 第二章 气体分子的统计分布律 1> 23/2224()2mv kT dN m v e dv N kT ππ-=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 2> P v = ——最概然速率 v =——平均速率 r v ==——方均根速率 3> /0 P E kT n n e -= ——玻尔兹曼分布律 /0m g z k T n n e -= ——气体分子在重力场中按高度的分布律 4> 0Mgz RT z p p e -= ——等温气压公式 0ln z p RT z Mg p =

5> 1(2)2 E t r s kT = ++ ——分子的平均总能量(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 6> 1(2)2 m U t r s RT M =++ ——理想气体的内能 1(2)2 m U t r s R T M ?=++? 7> ,1(2)2V m C t r s R =++ ——理想气体的摩尔定容热容 第三章 略 第四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1> A pdV δ= ——元功的表达(系统对外界所做的) 2> 2 1V V A pdV =? ——系统对外界所做的功 3> 21U U Q A '-=+ 或 21U U Q A -=- ——热力学第一定律(积分形式) d U Q A δδ'=+ 或 dU Q A δδ=- ——热力学第一定律(微分形式) 4> ()U U T = ——焦耳定律 5> 0lim T Q Q C T dT δ?→?==? ——热容 ()V V U C T ?=? ——定容热容 ()()[]p p p Q U pV C dT T δ?+==? ——定压热容 6> ,()V V m V C u C T ν?==? ——气体摩尔定容热容 ,()()p m p m p C u pV C T ν?+= =? ——气体摩尔定压热容 U u ν = 7> ——理想气体的摩尔热容 8> ,,p m V m C C R =+ ——迈耶公式

物理竞赛所有公式(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第一章 质点运动学和牛顿运动定律 1.1平均速度 v = t △△r 1.2 瞬时速度 v=lim 0△t →△t △r =dt dr 1. 3速度v=dt ds = =→→lim lim 0 △t 0△t △t △r 1.6 平均加速度a =△t △v 1.7瞬时加速度(加速度)a=lim △t →△t △v =dt dv 1.8瞬时加速度 a=dt dv =2 2dt r d 1.11匀速直线运动质点坐标x=x 0+vt 1.12变速运动速度 v=v 0+at 1.13变速运动质点坐标 x=x 0+v 0t+2 1 at 2 1.14速度随坐标变化公式:v 2-v 02=2a(x-x 0) 1.15自由落体运动 1.16竖直上抛运动 ?????===gy v at y gt v 22122 ???????-=-=-=gy v v gt t v y gt v v 2212 022 00 1.17 抛体运动速度分量???-==gt a v v a v v y x sin cos 00 1.18 抛体运动距离分量 ?? ? ?? -?=?=20021sin cos gt t a v y t a v x 1.19射程 X=g a v 2sin 20 1.20射高Y=g a v 22sin 20 1.21飞行时间y=xtga — g gx 2 1.22轨迹方程 y=xtga —a v gx 2202 cos 2 1.23向心加速度 a=R v 2 1.24圆周运动加速度等于切向加速度与法向加速度矢量和a=a t +a n 1.25 加速度数值 a=22n t a a + 1.26 法向加速度和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相同a n = R v 2 1.27切向加速度只改变速度的大小 a t =dt dv 1.28 ωΦR dt d R dt ds v === 1.29 角速度 dt φωd = 1.30 角加速度 22dt dt d d φ ωα== 1.31角加速度a 与线加速度a n 、a t 间的关系 a n =22 2)(ωωR R R R v == a t =αω R dt d R dt dv == 牛顿第一定律: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它受到作用力而被迫改变这种状态。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所获得的加速度a 的大小与外力F 的大小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m 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外力的方向相同。 1.37 F=ma 牛顿第三定律:若物体A 以力F 1作用与物体B ,则同时物体B 必以力F 2作用与物体A ;这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且沿同一直线。 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任何两质点间存在着相互吸引力,其大小与两质点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质点间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引力的方向沿两质点的连线 1.39 F=G 2 21r m m G 为万有引力称量 =6.67×10-11N ?m 2/kg 2

高中物理竞赛热学公式整合知识分享

高中物理竞赛热学公 式整合

高中物理竞赛热学公式整合 第一章 热力学平衡态和气体物态方程 1> pV TR ν= ——理想气体物态方程 8.314R =11??J mol kg -- 2> 222213 x y z v v v v === ——分子的速度分布 3> 213 p nmv = 23 k p nE = ——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 4> 32 k E kT = ——分子运动的能量公式 231.3810A R k N -==?1?J K - 5> p nkT = ——阿伏伽德罗定律 6> 12i p p p p =++???+ ——道尔顿分压定律 第二章 气体分子的统计分布律 1> 23/2224()2mv kT dN m v e dv N kT ππ-=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 2> P v =——最概然速率 v =——平均速率 r v == ——方均根速率 3> /0P E kT n n e -= ——玻尔兹曼分布律 /0 mgz kT n n e -= ——气体分子在重力场中按高度的分布律

4> 0Mgz RT z p p e -= ——等温气压公式 0ln z p RT z Mg p = 5> 1(2)2 E t r s kT =++ ——分子的平均总能量(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 6> 1(2)2 m U t r s RT M =++ ——理想气体的内能 1(2)2 m U t r s R T M ?=++? 7> ,1(2)2 V m C t r s R =++ ——理想气体的摩尔定容热容 第三章 略 第四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1> A pdV δ= ——元功的表达(系统对外界所做的) 2> 2 1V V A pdV =? ——系统对外界所做的功 3> 21U U Q A '-=+ 或 21U U Q A -=- ——热力学第一定律(积分形式) dU Q A δδ'=+ 或 dU Q A δδ=- ——热力学第一定律(微分形式) 4> ()U U T = ——焦耳定律 5> 0lim T Q Q C T dT δ?→?==? ——热容 ()V V U C T ?=? ——定容热容 ()()[]p p p Q U pV C dT T δ?+==? ——定压热容 6> ,()V V m V C u C T ν?==? ——气体摩尔定容热容 ,()()p m p m p C u pV C T ν?+= =? ——气体摩尔定压热容 U u ν =

初中应用物理竞赛题答题技巧

初中应用物理竞赛题答题技巧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初中应用物理竞赛题答题技巧: 每年一届的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是一个对所学物理知识掌握应用水平高低的竞赛。其目的引导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要联系实际、联系生活、联系科学技术,在一个更大的天地中去学习物理,了解物理学在高科技、国民经济、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扩大视野,启迪思维,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自1991年的第一届至今年的第十二届,笔者一直从事初三物理科和物理竞赛的教学和辅导工作,在多年的辅导工作中取得突出的教学效果,每届辅导的学生都有多人获全国奖。通过对历届竞赛题的分析总结,结合长期的教学研究体会,在此就如何解答这类应用知识竞赛题谈几点方法。

一、善于联系实际,勤于观思考是解题的基础 我们知道,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是人类在生活、生产、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经验的总结。所以学习物理知识若只局限于课堂上书本的学习是不够的,必须到生活、社会实际的大课堂中去学习物理、应用物理,才能把知识学活、用活。 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物理问题,如日、月的东升西落,冰、水的相互转化,水电站、内燃机、轮船、电动机、人造卫星、核能发电、光纤通信、电脑及各种家用电器等等;而应用物理知识就是以生活、生产、社会中常见的现象为背景提出的问题,可见,解答应用物理知识题的基础和关键在于平时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如果我们对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熟视无睹,或者虽然观察了,但未深入思考,那就等于脱离了“物”而学“理”,最终只能记住一些物理定律、公

式。相反,如果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各种物理现象,并自己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并积极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分析、思考,设法得出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为解答应用物理知识题奠定必要的基础,同时这些丰富的感性材料,还有利用于我们透彻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这样才能将物理学活、用活,才能不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应用物理知识题就像在我们周围的生活和社会的一些常见事物上面画了个“?”,给我们提出了具体的观察对象和思考的方向。事实上我们天天生活在物理世界中,身边到处都有物理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如:为什么水会流动?为什么空调器要装在高处?什么是近视眼?天上为什么会打雷?什么是温室效应?等等,这些决不止“十万个为什么?”。只有我们平时多观察,勤思考,才能真正学到有“物”的物理,才能为解答应用物理知识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是

高中物理竞赛公式

物理竞赛公式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 (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 -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 +Vt2)/2]1/2 6.位移S= V平t=Vot + 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o):m/s 加速度(a):m/s2 末速度(Vt):m/s 时间(t):秒(s) 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t-Vo)/t 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 2) 自由落体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10m/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 1.位移S=Vot- gt2/2 2.末速度Vt= Vo- gt (g=9.8≈10m/s2 ) 3.有用推论Vt2 -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 (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公式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公式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力学公式 一、运动学 1.椭圆的曲率半径 22 12,b a a b ρρ== 2.牵连加速度 '2'()''a a r v r a a v βωωωωβ=+?+?+??其中为绝对加速度为相对加速度 为转动系的角速度,为转动系的角加速度 为物体相对于转动系的速度 3.等距螺旋线运动的加速度 22 v v a R ρ ==⊥ 二、牛顿运动定律 1.科里奥利力 2'F ma m v ω=-=-?科里奥利 三、动量 1.密舍尔斯基方程(变质量物体的动力学方程) ()dv dm m F u v dt dt =+-(其中v 为主体的速度,u 为即将成为主体的一部分的物体的速度) 四、能量 1.重力势能 GMm W r =- (一定有负号,而在电势能中,如果为同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电势能,则应该为正号,但在万有引力的势能中不存在这个问题,一定是负号!!!!) 2.柯尼希定理

21 ''2 k k c k kc E E M v E E =+=+(E k ’为其在质心系中的动能) 3.约化质量 12 12 m m m m μ= + 4.资用能(即可以用于碰撞产生其他能量的动能(质心的动能不能损失(由动量守 恒决定))) 资用能常用于阈能的计算 22 1212 1122kr m m E u u m m μ= =+(u 为两个物体的相对速度) 5.完全弹性碰撞及恢复系数 (1)公式 12122 11221211 212 ()2()2m m u m u v m m m m u m u v m m -+=+-+= + (2)恢复系数来表示完全弹性碰撞 112211222112 m v m v m u m u u u v v +=+-=-(用这个方程解比用机械能守恒简单得多) 五、角动量 1.定义 L p r mv r =?=? 2.角动量定理 dL M I dt β= =(I 为转动惯量) 3.转动惯量 2i i i I m r =∑ 4.常见物体的转动惯量

物理竞赛所有公式 (2)

第一章 质点运动学和牛顿运动定律 平均速度 v =t △△r 瞬时速度 v=lim △t →△t △r =dt dr 1. 3速度v=dt ds = =→→lim lim △t 0 △t △t △r 平均加速度a = △t △v 瞬时加速度(加速度)a=lim △t →△t △v =dt dv 瞬时加速度a=dt dv =22dt r d 匀速直线运动质点坐标x=x 0+vt 变速运动速度 v=v 0+at 变速运动质点坐标x=x 0+v 0t+ 2 1at 2 速度随坐标变化公式:v 2-v 02=2a(x-x 0) 自由落体运动 竖直上抛运动 抛体运动速度分量???-==gt a v v a v v y x sin cos 00 抛体运动距离分量?? ? ??-?=?=20021sin cos gt t a v y t a v x 射程 X=g a v 2sin 2 射高Y=g a v 22sin 20 飞行时间y=xtga —g gx 2 轨迹方程y=xtga —a v gx 2202 cos 2 向心加速度 a=R v 2 圆周运动加速度等于切向加速度与法向加速度矢量和a=a t +a n 加速度数值 a=2 2n t a a + 法向加速度和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相同 a n =R v 2 切向加速度只改变速度的大小a t = dt dv ωΦR dt d R dt ds v === 角速度 dt φ ωd = 角加速度 22dt dt d d φ ωα== 角加速度a 与线加速度a n 、a t 间的关系 a n =22 2)(ωωR R R R v == a t = αωR dt d R dt dv == 牛顿第一定律: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它受到作用力而被迫改变这种状态。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所获得的加速度a 的大小与外力F 的大小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m 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外力的方向相同。 1.37 F=ma 牛顿第三定律:若物体A 以力F 1作用与物体B ,则同时物体B 必以力F 2作用与物体A ;这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且沿同一直线。 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任何两质点间存在着相互吸引力,其大小与两质点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质点间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引力的方向沿两质点的连线 F=G 2 21r m m G 为万有引力称量=×10-11N ?m 2/kg 2 重力 P=mg (g 重力加速度) 重力 P=G 2r Mm 有上两式重力加速度g=G 2 r M (物体的重力加速度与物体本身的质量无关,而紧随它到地心的距离而变) 胡克定律 F=—kx (k 是比例常数,称为弹簧的劲 度系数) 最大静摩擦力 f 最大=μ0N (μ0静摩擦系数)

高中物理竞赛讲义——微积分初步

高中物理竞赛讲义——微积分初步 一:引入 【例】问均匀带电的立方体角上一点的电势是中心的几 倍。 分析: ①根据对称性,可知立方体的八个角点电势相等;将原立 方体等分为八个等大的小立方体,原立方体的中心正位于个小立方体角点位置;而根据电势叠加原理,其电势即为八个小立方体角点位置的电势之和,即U 1=8U 2 ; ②立方体角点的电势与什么有关呢?电荷密度ρ;二立方体的边长a ;三立方体的形状; 根据点电荷的电势公式U=K Q r 及量纲知识,可猜想边长为a 的立方体角点电势为 U=CKQ a =Ck ρa 2 ;其中C 为常数,只与形状(立方体)及位置(角点)有关,Q 是总电量,ρ是电荷密度;其中Q=ρa 3 ③ 大立方体的角点电势:U 0= Ck ρa 2 ;小立方体的角点电势:U 2= Ck ρ(a 2 )2=CK ρa 2 4 大立方体的中心点电势:U 1=8U 2=2 Ck ρa 2 ;即U 0=12 U 1 【小结】我们发现,对于一个物理问题,其所求的物理量总是与其他已知物理量相关联,或者用数学语言来说,所求的物理量就是其他物理量(或者说是变量)的函数。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个函数关系写出来,或者将其函数图像画出来,那么定量或定性地理解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帮助我们解决物理问题。 二:导数 ㈠ 物理量的变化率 我们经常对物理量函数关系的图像处理,比如v-t 图像,求其斜率可 以得出加速度a ,求其面积可以得出位移s ,而斜率和面积是几何意义上 的微积分。我们知道,过v-t 图像中某个点作出切线,其斜率即a= △v △t . 下面我们从代数上考察物理量的变化率: 【例】若某质点做直线运动,其位移与时间的函数关系为上s=3t+2t 2,试求其t 时刻的速度的表达式。(所有物理量都用国际制单位,以下同)

物理竞赛知识点总结

一、理论基础 力学 1、运动学 参照系。质点运动的位移和路程,速度,加速度。相对速度。 矢量和标量。矢量的合成和分解。 匀速及匀速直线运动及其图象。运动的合成。抛体运动。圆周运动。 刚体的平动和绕定轴的转动。 2、牛顿运动定律 力学中常见的几种力 牛顿第一、二、三运动定律。惯性参照系的概念。 摩擦力。 弹性力。胡克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均匀球壳对壳内和壳外质点的引力公式(不要求导出)。开普勒定律。行星和人造卫星的运动。 3、物体的平衡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力矩。刚体的平衡。重心。 物体平衡的种类。 4、动量 冲量。动量。动量定理。 动量守恒定律。 反冲运动及火箭。 5、机械能 功和功率。动能和动能定理。 重力势能。引力势能。质点及均匀球壳壳内和壳外的引力势能公式(不要求导出)。弹簧的弹性势能。 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 碰撞。 6、流体静力学 静止流体中的压强。 浮力。 7、振动 简揩振动。振幅。频率和周期。位相。 振动的图象。 参考圆。振动的速度和加速度。 由动力学方程确定简谐振动的频率。 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定性了解)。 8、波和声 横波和纵波。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波的图象。 波的干涉和衍射(定性)。 声波。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品。声音的共鸣。乐音和噪声。 热学 1、分子动理论 原子和分子的量级。 分子的热运动。布朗运动。温度的微观意义。

分子力。 分子的动能和分子间的势能。物体的内能。 2、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 3、气体的性质 热力学温标。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普适气体恒量。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微观解释(定性)。 理想气体的内能。 理想气体的等容、等压、等温和绝热过程(不要求用微积分运算)。 4、液体的性质 流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表面张力系数。 浸润现象和毛细现象(定性)。 5、固体的性质 晶体和非晶体。空间点阵。 固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6、物态变化 熔解和凝固。熔点。熔解热。 蒸发和凝结。饱和汽压。沸腾和沸点。汽化热。临界温度。 固体的升华。 空气的湿度和湿度计。露点。 7、热传递的方式 传导、对流和辐射。 8、热膨胀 热膨胀和膨胀系数。 电学 1、静电场 库仑定律。电荷守恒定律。 电场强度。电场线。点电荷的场强,场强叠加原理。均匀带电球壳壳内的场强和壳外的场强公式(不要求导出)。匀强电场。 电场中的导体。静电屏蔽。 电势和电势差。等势面。点电荷电场的电势公式(不要求导出)。电势叠加原理。均匀带电球壳壳内和壳外的电势公式(不要求导出)。 电容。电容器的连接。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公式(不要求导出)。 电容器充电后的电能。 电介质的极化。介电常数。 2、恒定电流 欧姆定律。电阻率和温度的关系。 电功和电功率。 电阻的串、并联。 电动势。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一段含源电路的欧姆定律。 电流表。电压表。欧姆表。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大纲2016版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内容提要 (2015年4月修订,2016年开始实行) 说明:按照中国物理学会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第9次全体会议(1990年)的建议,由中国物理学会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章程》中关于命题原则的规定,结合我国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内容提要》,作为今后物理竞赛预赛、复赛和决赛命题的依据。它包括理论基础、实验、其他方面等部分。1991年2月20日经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讨论通过并开始试行。1991年9月11日在南宁经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第10次全体会议通过,开始实施。 经2000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第19次全体会议原则同意,对《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内容提要》做适当的调整和补充。考虑到适当控制预赛试题难度的精神,《内容提要》中新补充的内容用“※”符号标出,作为复赛题和决赛题增补的内容,预赛试题仍沿用原规定的《内容提要》,不增加修改补充后的内容。 2005年,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会对《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章程》进行了修订。依据修订后的章程,决定由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组织编写《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实验指导书》,作为复赛实验考试题目的命题范围。 2011年对《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内容提要》进行了修订,修订稿经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第30次全体会议通过,并决定从2013年开始实行。修订后的“内容提要”中,凡用※号标出的内容,仅限于复赛和决赛。 2015年对《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内容提要》进行了修订,其中标☆仅为决赛内容,※为复赛和决赛内容,如不说明,一般要求考查定量分析能力。 力学 1. 运动学 参考系 坐标系直角坐标系 ※平面极坐标※自然坐标系 矢量和标量 质点运动的位移和路程速度加速度 匀速及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图像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抛体运动圆周运动 圆周运动中的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曲率半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 相对运动伽里略速度变换 2.动力学 重力弹性力摩擦力 惯性参考系 牛顿第一、二、三运动定律胡克定律万有引力定律 均匀球壳对壳内和壳外质点的引力公式(不要求导出)

物理竞赛公式大全

LDI NG 物理竞赛 公式大全

第一章 质点运动学和牛顿运动定律 1.1平均速度 v =t △△r 1.2 瞬时速度 v=lim 0△t →△t △r =dt dr 1. 3速度v=dt ds = =→→lim lim △t 0 △t △t △r 1.6 平均加速度a =△t △v 1.7瞬时加速度(加速度) a=lim △t →△t △v =dt dv 1.8瞬时加速度 a=dt dv =2 2dt r d 1.11匀速直线运动质点坐标x=x 0+vt 1.12变速运动速度 v=v 0+at 1.13变速运动质点坐标x=x 0+v 0t+2 1at 2 1.14 速度随坐标变化公 式:v 2 -v 02 =2a(x-x 0) 1.15自由落体运动 1.16竖直上抛运动 ?????===gy v at y gt v 22122 ???? ???-=-=-=gy v v gt t v y gt v v 2212 02200 1.17 抛体运动速度分量???-==gt a v v a v v y x sin cos 00 1.18 抛体运动距离分量 ?? ? ?? -?=?=2 0021sin cos gt t a v y t a v x 1.19射程 X=g a v 2sin 2 1.20射高 Y=g a v 22sin 20 1.21飞行时间y=xtga — g gx 2 1.22轨迹方程 y=xtga —a v gx 2202 cos 2 1.23向心加速度 a=R v 2 1.24圆周运动加速度等于切向加速度与法向加速度矢量和a=a t +a n 1.25 加速度数值 a=22n t a a + 1.26 法向加速度和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相同 a n = R v 2 1.27切向加速度只改变速度的大小 a t = dt dv 1.28 ωΦR dt d R dt ds v === 1.29角速度 dt φ ωd = 1.30 角加速度 22dt dt d d φ ωα== 1.31角加速度a 与线加速度a n 、a t 间的关系 a n =22 2)(ωωR R R R v == a t =αω R dt d R dt dv == 牛顿第一定律: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它受到作

关于物理竞赛所有公式

2 2 轨迹方程 y=xtga — 2gx 2 2v 02 cos 2 a 1.25 加速度数值 a= a t 2 a n 2 1.26 法向加速度和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 x v 0 cosa t 1 y v 0 sina t gt 2 1.19 射程 X= v0 sin2a g 1.20射高Y=v 02 s 2in g 2a a t =dv R d ω R α dt dt 牛顿第一定律: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 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它受到作用力 而被迫改变这种状态。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外力作用 时,所获得的加速度 a 的大小与外力 F 的 大小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 m 成反比;加 速度的方向与外力的方向相同。 1.37 F=ma 牛顿第三定律:若物体 A 以力 F 1作 用 与物体 B ,则同时物体 B 必以力 F 2作用与第一 章 质点运动 学 和牛 顿运动定 律 1.21 飞行时间 y=xtga — gx g 1.2 瞬时速度 v= lim △r = dr △t = dt 1.23 2 向心加速度 a= v R 1. 3 速度 v= △r l △im t 0 △t l △im t 0 ds dt 1.24 法向加速度矢量和 a=a t +a n 圆周运动加速度等于切向加速度与 1.7 瞬时加速度(加速度)a=lim △t 0 △v △t dv dt 2 加速度相同 a n =v R 1.8 2 瞬时加速度 a=dv = d r dt dt 1.11 1.1 2 匀速直线运动质点坐标 x=x 0+vt 变速运动速度 v=v 0+at 1.13 变速运动质点坐标 x=x 0+v 0t+ 1 at 2 2 标变化公 1.27 切向加速 度只改 变速度的 大小 dv a t = dt ds d Φ v R R ω dt dt 角速度 ω d φ dt 1.28 1.29 1.14 式 :v 2-v 02 =2a(x-x 0) 1.15 自由落体运 动 1.17 抛 体 运 速度随 1.30 1.16 动 竖直上抛运动 速度分量 角加速度 α d d ω t d 2 φ dt 2 1.31 系 角加速度 a 与线加速度 a n 、a t 间的关 v x v 0 cosa v y v 0 sina gt a n = 1.18 抛 体 运 距离分量 22 v (Rω) 2 R ω RR △r 1.1 平均速度 v = △r 1.22 1.6 △v 平均加速度 a =△△v t

2019安徽物理竞赛

2016安徽物理竞赛 物理竞赛是物理学科面向全体、重视个体差异的重要体现。下面是本人下面为大家整理的2019安徽物理竞赛,欢迎阅读 参考。 2019安徽物理竞赛: 全国高中物理竞赛大纲 一、力学 a) 运动学 参照系质点运动的位移和路程、速度、加速度相对速度向量和标量向量的合成和分解 匀速及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图像运动的合成抛体运动圆周运动刚体的平动和绕定轴的转动质心质心运动定理 b)牛顿运动定律力学中常见的几种力牛顿第一、二、三运动定律惯性系的概念摩擦力 弹性力胡克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均匀球壳对壳内和壳外质点的引力公 式(不要求导出) 开普勒定律行星和人造卫星运动惯性力的 概念 c)物体的平衡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力矩刚体的平衡条件重 心物体平衡的种类 d) 动量 冲量动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反冲运动及火箭 e)冲量矩质点和质点组的角动量角动量守恒定律 f) 机械能功和功率动能和动能定理 重力势能引力势能质点及均匀球壳壳内与壳外的引力势能公式(不要求导出) 弹簧的弹性势能 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碰撞 g)流体静力学静止流体中的压强浮力 h)振动

简谐振动振幅频率和周期相位振动的图像参考圆振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由动力学方程确定简谐振动的频率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定性了解) i) 波和声 横波和纵波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波的图像 波的干涉和衍射(定性) 驻波 声波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品声音的共鸣乐音和噪声多普勒效应二、热学 a)分子动理论原子和分子的量级分子的热运动布朗运动温度的微观意义分子力 分子的动能和分子间的势能物体的内能 b)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 c) 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 d) 气体的性质热力学温标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普适气体恒量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微观解释(定性) 理想气体的内能 理想气体的等容、等压、等温和绝热过程(不要求用微积分运算) e) 液体的性质液体分子运动的特点表面张力系数 浸润现象和毛细现象(定性) f) 固体的性质 晶体和非晶体空间点阵固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g) 物态变化 熔解和凝固熔点熔解热 蒸发和凝结饱和气压沸腾和沸点汽化热临界温度固体的升华 空气的湿度和湿度计露点 h) 热传递的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i) 热膨胀 热膨胀和膨胀系数三、电学 a) 静电场 库仑定律电荷守恒定律

高一物理竞赛讲义第5讲.教师版

截止到目前,我们已经把运动学的主要框架知识都学习完了,但是从学完知识到灵活运用,还有很远的一段路程。大家应该重点从公式和物理量的推导,方法,模型的总结几个方面去反复复习。 运动学思想方法总结: 1.坐标系方法:坐标系是定量研究世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利用坐标系可以很容易的定义物理量(比如,位置,位移,轨迹,速度,加速度等等),分析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最大,最小,曲率半径等等). 坐标系方法除了我们学习过的正交分解和斜分解,还有以后会学习到的极坐标等等.要注意根据不同的例题采用不同的方法. 【例1】 如图()a 所示,冰球沿与冰山底边成60β=?的方向滚上山,上山初速度010m/s v =,它在冰 山上痕迹已部分消失,尚存痕迹如图()b 所示,求冰山与水平面的夹角α(冰球在冰山上加速度为gsin α,方向沿着斜面向下,其中g 为重力加速度,近似取10m/s 2 )。 【解析】 冰球在与冰山底边平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0cos x v t β=? ① 冰球在与冰山底边垂直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21 sin 2 y g t θ=? ② 由①②得2 2 20sin 2cos g x y v θβ =?. 代入数据得1 arcsin 302 θ==?. 【例2】 如图所示,已知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以初速度0v 及与斜面成θ角的方向发射一小球,斜面 与小球发生完全弹性碰撞,即小球的速度会被“镜面反射”.问: 例题精讲 知识点睛 温馨寄语 第5讲 运动学综合

⑴ 小球恰能到原始出发点,问总时间t 总为多少? ⑵ 为了实现这个过程,θ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解析】 小球若能回到出发点要求整个过程可逆,即在最右端可能有①②两种情况. ①为最后一次与斜面碰撞角度为90?. ②即在碰后小球进入竖直直线运动. 无论哪种情况,时间都满足: ⑴ 02cos sin v t g θ θ =总 ⑵ 只看垂直斜面速度00 2sin cos 2sin 212 cos v n g t v n g θθθθ??? =?+????总,1234n =,,,…… 所以有22cos 21sin 2 n n θθ?? =?+? ? 时都可以满足. 【例3】 (摆线)一轮胎在水平地面上沿着一直线无滑动地滚动。(这种情况下,轮胎边缘一点相对 于轮胎中心的线速度等于轮胎中心对地的速率),轮胎中心以恒定的速率0v 向前移动,轮胎 的半径为R ,在0t =时,轮胎边缘上的一点A 正好和地面上的O 点接触,试以O 为坐标原点,在如图的直角坐标系中写出轮胎上A 点的位矢、速度、加速度和时间的函数关系。并写出A 的轨迹方程(可以用参数方程描述,也就是说,可以引入一个新的自变量,x 和y 都随着这个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最常见的参数方程,就是以时间t 为参数的。) 【解析】)sin( 00R t v R t v x -= )cos(0R t v R R y -= 【选讲内容】 白努力家族大斗法: 白努力家族(Bernoulli 家族)总共出过八个伟大的数学、物理、天文等等大师,还有很多画家、艺术家…… 白努力兄弟想比较一下谁更聪明。于是就相约解决最速降线问题。 在当时比较牛逼的杂志上公开征集答案,他们各自提出了证明,杂志的主编,莱布尼茨也提出了证明,还有一个陌生人发来了一个有英国邮戳的证明…………肯定是牛顿…… 最后所有的证明中,Johann 的证明是最简洁明了了。如下: A A 'O x y 0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